摘要:目的探討不同Risser征的胸彎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行前路矯形術后胸椎及遠端腰椎矢狀面的重建模式。方法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行胸彎前路矯形內固定術且有2年完整隨訪資料的Lenkel型AIS患者43例,男3例,女40例;年齡11~18歲,平均(14.1±1.7)歲;胸彎Cobb角39°-65°,平均46.0°±7.5°。按照患者Risser征評分分為:A組(Risser0)、B組(Risser1-3)和C組(Risser4-5)。分別測量這三組患者術前及術后歷次隨訪時的胸彎Cobb角、腰彎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內固定遠端交界性后凸角、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及骶骨后上緣與C7鉛垂線的距離。結果三組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24~60個月,平均27.4個月。末次隨訪時,A組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為6.6°,較術前的-1.7°增大8-3°;B組為0.6°,較術前的-7-3°增大7.9°;C組術后歷次隨訪與術前均無顯著性差異。三組患者胸椎后凸角分別為21.2°、18.4°和14.7°,胸椎后凸角歷次隨訪時的變化無統計學差異。三組患者的內固定遠端交界性后凸角均表現為前凸丟失,后凸增大。結論低Risser征的Lenke1型AIS患者行前路矯形內固定術后胸椎后凸角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增加,可能與胸椎后份生長后矢狀面重建引起的胸腰椎交界區失代償有關。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