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兔球蟲病是一種嚴重威脅我國家兔養殖業的重要傳染性寄生蟲病,目前,世界公認的兔球蟲種類有11種,其中,穿孔艾美耳球蟲(Eimeria perforans)在我國兔群的感染率最高,為35.2%;然而,國內尚未有關于其分離株致病性和免疫性的報道。本研究通過單卵囊顯微挑選和無球蟲兔體內傳代技術,從浙江地區分離獲得了1株穿孔艾美耳球蟲,在此基礎上,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其進行了分子鑒定,結果顯示,浙江分離株與歐洲分離株在18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9.2%以上,且在進化樹上自成一小亞枝。最后,通過動物試驗對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進行了鑒定,致病性試驗結果如下:以5×10^2(Ⅰ組),5×10^3(Ⅱ組),5×10^4(Ⅲ組)和5×10^5(Ⅳ組)個孢子化卵囊感染無球蟲兔,在感染后4~6d,各感染組均出現飲水、食料和排糞量明顯減少,以及糞便形態干小的臨床癥狀,其中,第Ⅲ組中的2只兔在接種后12d出現腹瀉,并在之后第13天死亡1只,死亡兔剖檢十二指腸和空腸有彌散性出血點;在感染后6~12d,各感染組兔平均體質量數值上略小于不感染對照組,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感染后5~13d,第Ⅰ~Ⅳ組兔的平均排卵囊總量分別為(3.65×10^7±1.86×10^6)/只、(9.92×10^7±3.60×10^6)/只、(4.89×10^7±4.49×10^6)/只和(3.93×10^7±1.56×10^6)/只,以第Ⅱ組兔的平均排卵囊量最大,排卵囊期持續2周以上,有2個排卵囊高峰,高峰值分別出現在感染后第7和10~11天;免疫原性試驗結果如下:第Ⅰ~Ⅴ組兔在感染接種后第14天攻毒,攻毒劑量為1×106個孢子化卵囊/只,攻毒后第4~6天,第Ⅲ、Ⅳ組和攻毒對照組(Ⅴ組)出現拉稀癥狀,其中,第Ⅲ組兔分別在攻毒后第6和7天死亡1只,攻毒后死亡率為50%;攻毒后,除第Ⅲ組外,各組兔平均體質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攻毒后第5~10天,第Ⅰ~Ⅴ組兔的平均排卵囊總量分別為(3.88×105±2.10×10^5)/只、(8.00×10^5±2.83×10^5)/只、(1.89×10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