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于蒙古族的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長調而言,呼麥已經成為蒙古民族又一“族性象征”的聲音。這一現象背后除了政治、民族認同以及特殊聲音技巧的影響力等因素外,是否存在著支撐上述因素的、并為草原諸族所共享的聲音結構、樂感和審美?文章就此考察并側重于“弦功能”,討論作為呼麥聲音形態核心的“雙聲結構”及其邊界。嘗試從聲態、生態、身態、心態理解“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并在差異性建構中展開比較研究,進一步探索亞歐大草原及其接壤之處多元復合的文明。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