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造山帶構造體制轉換環境下,鈾元素的活化、遷移和沉淀富集過程多與脆韌性剪切帶的遞進發育過程緊密相關。鑒于此,詳細的區域和礦田構造解析是正確理解鈾礦床成因的關鍵。華南江南造山帶及其周緣分布著大面積低溫鈾礦床,既有晚古生代鈾礦床,又有后期疊加的新生代鈾礦床,均受脆韌性剪切轉換帶控制。華南鈾礦床成礦作用具有多期疊加成礦特點,以往對單個鈾礦床成礦地質和賦礦特征的研究較多,但對鈾成礦作用與區域地質、構造體制及其剪切轉化關系的系統研究則較為薄弱,造成對礦床成因認識很不統一,制約了對這一區鈾成礦作用的深入理解。為深入了解這類鈾礦床的形成機制,本文選取了摩天嶺穹隆376礦床和374礦床兩種不同地質特征的代表性鈾礦床開展研究。通過詳細地構造解析,我們認為摩天嶺穹隆至少發育了五期構造變形,分別為新元古代(~820Ma)(D1期)近東西向褶皺與同構造巖漿侵位、加里東期頂部向NW的逆沖(453~426Ma)(D2期)、后加里東期NE走向的正向韌性剪切(426~295Ma)(D3期)、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的脆-韌性伸展(87~47Ma)(D4期)及喜馬拉雅期以來的構造隆升與剝蝕(47Ma~至今)(D5期);結合顯微構造與電子探針分析,認為D3期和D4期為關鍵鈾成礦期。通過系統野外調查,以構造地質解析為主線,對新元古代三防花崗巖體及其周緣主要含礦構造與典型鈾礦床的關系進行了詳細解析,提出了摩天嶺兩種類型鈾礦床由脆韌性遞進變形控制的統一鈾成礦模式,以期對華南鈾礦勘查工作提供借鑒。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