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粵北長江鈾礦區棉花坑鈾礦床的橫向礦化蝕變剖面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了代表性新鮮花崗巖、蝕變巖和礦石的主量、微量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運用質量平衡計算方法探討了各蝕變帶組分的遷移規律,以期解決成礦物質來源、成礦流體來源及其性質等問題。結果表明,該礦化蝕變剖面具有明顯的水平分帶特征,可分為新鮮花崗巖帶(Ⅴ帶)、遠礦堿交代蝕變帶(Ⅳ帶)、近礦綠泥石化蝕變帶(Ⅲ帶)、礦旁水云母化蝕變帶(Ⅱ帶)和礦化中心赤鐵礦化蝕變帶(Ⅰ帶)。從側緣堿交代帶→礦化中心帶,Si O2的帶入率(0. 27%→0. 21%→0. 50%→0. 70%)整體上與U的帶入率(4. 73%→8. 07%→39. 26%→98. 29%)呈正比,K^+與Na^+相互排斥呈現"鉀鈉不相容"現象,MgO與MnO呈現出"此消彼長"的遷移特征,是對流平衡遷移方式的表現。Th、Pb、Cs、Mo、As元素在礦化中心帶的帶入率最大,Ba、Sr、Co、V元素在礦化中心帶遷出率最小,這對鈾成礦(鈾礦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根據各蝕變帶元素的含量、比值及遷移特征,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礦床的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賦礦圍巖長江巖體,成礦流體在成分上富含揮發分和礦化劑(CO2、F、H2O等)、堿金屬元素(K、Cs、Rb)和重稀土元素,性質上具相對高的氧逸度,其來源是地幔流體與經歷了深循環大氣降水的混合成因流體。揮發分和礦化劑(CO2、F、H2O等)的帶入是礦床重要的礦質遷移機制,CO2的逸出伴隨著氧化向還原過渡的環境是礦床重要的礦質沉淀機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