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區原位分析是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但這些分析技術在華南熱液鈾礦床中的應用相對較少,限制了對鈾礦床成礦機理的深入認識。沙子江鈾礦床是華南著名的花崗巖型熱液鈾礦床。本文利用電子探針(EMPA)、激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LA-ICPMS)以及二次離子探針(SIMS)等微區原位分析技術,對沙子江鈾礦床中的瀝青鈾礦開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學及元素組成研究,確定了瀝青鈾礦的形成時代及成分特征,并探討了蝕變作用對瀝青鈾礦成分及其表面年齡或化學年齡的影響。電子探針分析結果顯示,該瀝青鈾礦以富鈾和鈣、極低含量的ThO2和稀土元素為特征,揭示其為低溫熱液成因,成礦熱液富含Ca。LA-ICP-MS分析結果顯示,瀝青鈾礦的稀土元素總量較低,其配分模式呈輕稀土富集型,具有明顯的負Eu異常,與賦礦圍巖豆乍山花崗巖的稀土元素組成相似,暗示其鈾源可能與豆乍山巖體有密切的關系。蝕變和未蝕變瀝青鈾礦成分的對比研究顯示,蝕變作用會導致硅元素大量進入瀝青鈾礦晶格,造成鈾和鉛的丟失,從而影響瀝青鈾礦的表觀年齡或化學年齡,但瀝青鈾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不會受到蝕變的影響。未蝕變瀝青鈾礦的SIMS微區原位分析獲得的U-Pb年齡為101. 3±4. 5Ma,表明沙子江鈾礦床存在100Ma左右的鈾成礦事件。受巖石圈伸展控制形成的富CO流體與富鈾花崗巖相互作用浸取出花崗巖中的鈾,并在合適的構造部位沉淀形成了沙子江鈾礦床。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