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勒內·韋勒克和奧斯汀·沃倫的《文學理論》(1949年)刊行,標志著歐洲文學批評經由美國迅速轉換為文學理論,即英國注重字詞句細讀的新批評轉化為注重語義結構分析的美國新批評,發現并激活俄蘇形式主義遺產,繼而出現符號學、結構主義、闡釋學、后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等。與這些在表述上顯示出科學性的理論一道的是,法蘭克福學派轉化而成的馬克思主義在歐美方興未艾,伴隨女權主義運動而來的女性主義、性別研究以及持續充滿活力的新歷史主義、后殖民批評和文化研究等以深刻批評資本主義若干問題著稱的理論。但它們皆產生并興盛于冷戰歲月:此時蘇聯完善并強化一整套共產主義學說,美國主導下的"西方"為應對蘇聯反映論文藝學威脅,使原本只是個人經驗性"文學批評",轉化為學科和課程體系的"文學理論"。由此,得益于冷戰格局而興盛起來的文學理論學科,就常常和不關乎冷戰意識形態的具體文學理論沖突,有關文學批評的爭議不斷。但冷戰以蘇聯及其反映論體系的失敗而結束,西方文論也和"歷史終結論"一樣獲得合法性。在后冷戰時代,如何使這種飽受爭議的理論合理擴展,成為近40年來西方文論界最為關心的話題,但"后理論"本身也充滿著國際政治學考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