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烴增壓是油氣運移的主要動力,目前對其機制的研究逐漸向定量化方向發展。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區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烴源巖經歷了晚二疊世末到中侏羅世末的生油階段、中侏羅世末到早白堊世初的原油裂解生氣階段和后期干酪根生氣階段??紤]到巖石的整體壓縮系數和原油組分特征,建立了適用于腐泥型干酪根連續生烴的增壓模型。由生油增壓模型計算,筇竹寺組晚二疊世末到三疊紀末,生油初期階段,超壓緩慢增大;早侏羅世初到中侏羅世初期,進入生油窗階段,超壓快速累積,壓力系數最大約為2.4;中侏羅世初期到中侏羅世末期,生油作用結束,超壓程度略有降低。由原油裂解生氣增壓模型計算,中侏羅世末期到早白堊世初期,在原油裂解生氣過程中,筇竹寺組烴源巖發生幕式排烴,超壓程度先增大后減小,最終保持平衡,壓力系數約為2.2。除有機質類型、有機質豐度和熱史背景外,烴源巖的封閉條件和原油組分是影響生烴增壓的主要因素。封閉性越好,烴源巖生油階段產生的超壓越大,烴源巖內的含油飽和度越高。生成的原油含硫量越低,油氣轉化率越高,壓力增大程度越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