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的寫作受制于具體的歷史語境,而不是受制于所操持的某種文體,這種語境限制使得作者采取了特殊的寫作方式。作者一方面有意將自身的意圖隱匿起來,另一方面又通過其“隱微書法”藝術留下的線索促使讀者去追索。而按照弗朗索瓦·于連的看法,中國文學“意在言外”的美學特點就與此相關。本文以徐復觀和列奧·施特勞斯的研究為例指出,在中西的思想史中,作者的意圖為了逃避來自外在政治壓力需要隱匿,作者的意圖與作者所采取的藝術手法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文體的闡釋離不開作者意圖。作者意圖成為理解問題的闡釋關鍵。如果不承認作者意圖,就不會產生追索作者隱匿意圖的闡釋動力,其理解就會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表層,錯失真正理解的可能。而對作者意圖的闡釋,徐復觀所提出的“追體驗”是一種有效的闡釋方法,它與施特勞斯的“字里行間”的闡釋在方法上有著呼應。這也說明文學作為一種闡釋方法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