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邶風·終風》"寤言不寐,願言則嚏"的解釋,歷來人言人異。經文"寤言不寐,願言則嚏"的"嚏"有諸多異文:毛詩本作"疌",韓詩本作"嚏",鄭玄箋注本作"嚏(俗體作啑)",王肅注本作"疐",崔靈恩集注本作"疌",陸德明《經典釋文》作"疌"。認為"疌""啑""疐"都是因與"嚏"形近而訛。通過對比毛亨、許慎、鄭玄、王肅、崔靈恩、朱熹、聞一多七家對"寤言不寐,願言則嚏"的解釋,指明是非正誤皆是由對"嚏"這一民俗詞的理解而引起的。"嚏"在我國古代文化里一直保留了兩個含義:一個是病名,一個是民間"嚏占術"俗風的遺留。文章結合詩旨,追蹤了"嚏"的民俗文化意義,認為鄭玄的訓釋最為允當,"願言則嚏"中的"嚏"正是鄭玄對"嚏"的民俗文化義的發現與訓解。文章最后探討了"嚏占術""嚏民俗""嚏文學描法"以及文化意義的引申發展關系。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