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褐飛虱致害性變異是水稻品種抗性利用的一個重要障礙,監測田間種群的致害性對水稻抗蟲品種的培育和利用有重要意義。本文采用蜜露量法對采集自云南勐海、貴州遵義和舊州、廣西南寧、湖南衡陽以及浙江富陽等6個褐飛虱田間種群對IR26(含Bph1)和IR42(含bph2)的致害性進行了研究,發現勐海種群對IR26、IR42均有較強的致害性,遵義、舊州、南寧和衡陽種群僅對IR26致害性較強,而對IR42相對較弱;富陽種群對IR26、IR42的致害能力均相對較弱。采用SSST法進一步比較了西南稻區云南勐海、貴州遵義和舊州褐飛虱種群對TN1、IR26、Mudgo、ASD7、IR36、IR42、IR56、RathuHeenati、Ptb33和Babawee等10個水稻品種的致害性,結果表明:勐海種群的致害性最強,主要體現在對Rathu Heenati、IR56、Ptb33等含Bph3基因的致害性顯著強于舊州種群和遵義種群;后兩者間,除舊州種群對IR36致害性顯著較強外,對其他品種的致害性均無顯著差異。總體上,處于東南季風帶之外、云南西南部的勐海褐飛虱種群致害性明顯強于來源于東南季風帶之內的5個褐飛虱種群,進一步為我國西南稻區西部與云貴高原東緣及以東地區分屬不同的褐飛虱遷飛場提供了重要依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