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1 02:21:51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學生的興趣是最重要的,有了興趣就不怕這門課學不好,關鍵就在于教師怎么來設計這個實驗才是最適合學生的。適合是最好的教育,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尊重學生,因材施教。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好奇心,求知欲的強弱大都取決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因為他們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搞個明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教師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必須趣味化,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實驗的興趣,在調動學生實驗的積極性的同時,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任務、要求,讓他們自覺地有效完成實驗。教師在課堂上激發起學生實驗的強烈興趣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制造懸念,誘發學生在課外去探究實驗,以此來提高農村小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二、實驗指導兒童化
一是在實驗指導過程中,正確看待“異想天開”。學生在實驗過程當中如果能夠突發奇想,那是值得高興的現象,教師應該要加以正確引導,對孩子有些幼稚的幻想或想法不要輕率地視之為“胡思亂想”,更不能嘲笑指責,而要保護他們的幻想,積極創造條件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激發孩子向往美好的未來。同時要幫助學生提高想象的現實性,去完成幻想向現實的轉化。二是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實驗小助手。讓小助手去幫助學習較弱的學生,同齡人之間往往更好溝通,這就是“兒童化”的一個有效措施。讓小助手幫助老師一起準備實驗的材料,盡可能縮短材料準備的時間。下課之后,幫助老師一起整理實驗材料,并且一起歸檔。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助手對于實驗材料的位置、放置和拿取都非常清楚,材料員的角色可以基本固定,不輕易輪換,從而提高農村小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三、實驗方式探究化
小學科學課通常是以探究活動為主的,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觀察實驗、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交流、得出結論”等環節。小學科學課本中的實驗,大多數是探究性實驗,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為目的。因此我們在實驗教學中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啟發引導他們動口、動手、動腦,去說、去做、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去驗證,讓他們親身經歷實驗探索和科學發現的全過程,以適應終身學習和探索的需要。引導學生朝向發現問題的方向發展,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再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要有不斷探究事實的精神,教師采取的實驗方式要有足夠的探究性。實驗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化,實驗教學采用小組合作性探究學習方式。為了更好促進實驗小組合作性的形成,實驗小組成員進行有效分工,并明確實驗探究目的、探究任務。組織實驗小組開展實驗活動交流,充分發揮實驗小組對實驗教學的作用。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和勇敢探索精神,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從而提高農村小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四、總結
論文關鍵詞:充分利用實驗操作提高科學課堂效率
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課程。學好科學課程將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發展。小學科學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觀察和實驗,通過學生的親自探究獲取知識、培養興趣和科學態度。因此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直接影響著科學探究的效率,影響著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那如何幫助學生做到實驗操作規范,真正提高課堂探究的效率呢?結合教學中的反思來談談自已的幾點想法。
一、充分的實驗前準備保障實驗操作的規范
1.教師自身要充分準備
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茖W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對教師的業務要求更高??茖W實驗儀器的使用,需要教師認真地查閱相關的資料,掌握科學常見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自已會規范地加以使用。
其次,教師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書中的每一次實驗,教師都要通過備教材,了解其目的,明白這個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同時對于這個實驗操作時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數。例如,五年級上冊的彈力一課中,在同樣的橡皮筋上各掛上1個、2個、4個鉤碼,橡皮筋的長度不同。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出彈力的概念。
最后,教師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實驗”。任何事情只有經歷了,才能知道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才能據此尋求解決的辦法。教師親身經歷了實驗的過程,就容易把握學生在課堂會生成怎樣的問題,就可以在事先控制導致問題產生的因素,從而有效控制某些與課堂無關的問題的產生。有些問題,即使無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應對的方法小學教學論文,不至于面對問題措手不及。另外,教師自己做過了,才能很好的使用好器材,對器材的出示,使用規范的講解就能到位核心期刊。如五下《擺的研究》一課,教師自已動手做過擺,就會發現許多問題,如擺在擺動時會打轉,會碰到鐵架臺等等,只有在反復實驗后,才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進,這樣在指導學生操作時就可以盡量避免這些問題出現。
2.實驗材料要充足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活動,充足的實驗材料是自主操作實驗的有力保障。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獲得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載體,是學生感受科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科學價值的重要資源。而材料很多,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的教學目標、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精心選擇,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典型的活動材料。比如《油菜花開了》一課,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完整的油菜花,保證學生在解剖的時候,不會出現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況。為了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分組時要安排兩人一組,每組解剖兩朵油菜花,提供給學生兩人一個鑷子,每人一朵油菜花、一份記錄單。
又如在教《簡單電路》一課時,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小燈泡、燈座,電池、電池盒要配套,新的工具箱里的電池盒與舊的實驗盒里的電池盒它們的連接點連接方法不同,教師提供給每一組的材料要相同,這樣便于教師指導學生組裝。
對于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教師試先都要進行調試,保證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摩擦起電》一課前,教師首先要檢查一下玻璃棒、絲綢、橡膠棒以及毛皮是否干燥。若不干燥就要在燈泡或其它熱源附近烤一烤。否則,潮濕的玻璃棒與絲綢,橡膠棒與毛皮摩擦時不會起電,或起電很微弱不能吸引紙屑。這樣不僅耽誤時間,而且會引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懷疑或對科學知識理解的偏差,以至影響了教學效率。
二、有效指導實驗過程保證實驗操作的規范
1.指導學生規范實驗操作
(1)學生認識儀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學實驗都要借助儀器進行,因此儀器的使用情況直接影響著實驗的成敗,影響著探究的效率。
很多儀器的使用有著嚴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將溫度計拿出水面再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相平等;點燃酒精燈要用側面由下而上點燃,點燃后火柴不能隨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銹鋼實驗盤中,熄滅時要用燈帽蓋滅;電路的連接應先接線路后接電源,拆卸時先斷電源,后拆線路,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實驗前教給學生,并讓學生反復練習,逐漸掌握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實驗如果要使用一些儀器,教師都要進行復習與強調,而對于第一次出現的儀器小學教學論文,就要告訴學生這種儀器的名稱,并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告訴學生這種儀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2)教師規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很多科學實驗要求學生自主操作,進行探究。但有一些實驗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學儀器,必須通過教師的演示,讓學生明白這些儀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進行有效探究。這里,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起著示范作用。教師操作應按規定進行,在使用儀器、連接和裝配儀器及演示現象時動作要準確、有序,而且語言也要科學規范,不能口語化。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實驗時教師切不可故意做出錯誤的動作,然后再告誡學生:“這樣的操作是不正確的,不能這樣操作!”這樣反而會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如《研究斜面的作用》,在制訂實驗方案后,先讓學生說說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教師要對彈簧秤的使用進行復習,在講到用彈簧秤沿斜面測出物體的拉力時,教師就要在講臺的小方凳上進行演示,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很多教師可能會采用讓學生演示,其他學生進行指正的方法,但我認為如果教師正確演示后,再讓學生上來演示,這樣更加可以加深學生對實驗操作要求的印象,提高學生的操作正確率。有時學生錯誤的演示反而會讓部分學生操作不規范。
(3)教師巡視實驗,確保有效進行。
學生小組實驗并不意味著我們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學模式,這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甚至特發事件,以免造成課堂的混亂。
例如在上六年級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學生在使用顯微鏡時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就要巡視,不斷地幫助學生,指出看不到標本中微小物體的原因,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會正確地使用顯微鏡,都能看到他們感興趣的微小世界。
又如,“用碘酒檢測食物中的淀粉”這一實驗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實驗時滴管的正確使用,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影響后面幾次的實驗效果。
2.指導學生規范實驗記錄
實驗操作過程的記錄是對探究活動成果的積累,記錄的過程,又能強化學生對實驗目的的認識。記錄要及時規范,才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及時有效地記錄,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核心期刊。當然,相對動手活動來說,記錄顯得有點枯燥,有些發現,學生心里明白,卻找不到合適的語句來表達,教師要盡量使記錄變得簡易。
三、四年級的學生平時我們可以教學生用一些符號、圖畫、簡單的詞語進行記錄。如觀察水葫蘆,就可以讓學生把他們看到的水葫蘆畫下來,非常形象。除了圖畫或文字記錄外,還可以將圖畫和文字結合起來記錄,因為有些特征是沒辦法用圖畫表達出來的,如氣味、味道等。五、六年級的學生,教師就要要求學生完整地填寫實驗記錄單。特別是一些實驗獲得的數據,一定要如實地填寫。如斜面的作用小學教學論文,就要學生把直接提升物體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體的力記錄下來,這樣便于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在匯報交流后,教師要讓學生對部分記錄不規范的記錄進行修改。學生對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訓練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實驗中的觀察更仔細更深入,實驗中觀察能力也就不知不覺的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3.指導學生規范材料整理
實驗完畢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種學問。材料整理的規范有序,可以加強學生對材料的認識,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時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學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師要教給學生整理時的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在整理材料時,重新認識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燈、燒杯、量筒等這些是玻璃儀器,要輕拿輕放。石棉網加熱后不能用手碰,必須用夾子夾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個人的事。學生在整理材料時,組長要進行分工,誰整理桌面,誰放回材料等等。教師要對分工明確,合作較好的實驗小組進行表揚,激勵學生規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課堂探究效率。特別是有些課型,一節課的實驗有很多,如果小組整理材料不規范,就會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后面幾個實驗無法完成的后果。
總之,只要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準備,在課堂上有效指導學生實驗,規范實驗教學,就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更有助于課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要想改變我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首先要改變之前的教育觀念[2],教育工作者要重視科學實驗教學,同時也要明確教學目標。小學階段是人生中最好奇好動的時期,對于動手的課程小學生會有很大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這點,合理制定教學方案,引導小學生自主探究科學實驗的原理,使他們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內學到知識。不過教師還要督促小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記得自己的任務,使他們在玩的時候學到知識,這樣也可以更好地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建立健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體系
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的時候,要從教學目標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建立健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體系。教師首先要把教學教材中的的各個知識點進行充分的研究,確保在教學工程中不會遺漏知識點。其次,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完善教學內容與方法[3],使小學生更快的接受與掌握科學實驗。最后,教師要將上述兩點相結合,綜合考慮,逐步完成小學科學實驗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還要激發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們在課余生活中也積極地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總結經驗與方法,最終使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內容滲入到小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對種子的發芽實驗的教學中,根據教學的目標,教師可以采用與學生對話的方式,循循善誘,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開展積極地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提出問題、實驗猜測、設計實驗、進行實驗以及驗證推測的途徑,有序的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工作,最終很好的落實教學目的。
(三)優化教學方法
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時候,要與小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不能只在講臺上講解實驗原理。教學方法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聯系,因此,教師一定要優化教學方法,在制作教學方案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喜好,依據學生的喜好合理制定教學方法。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掌握程度,進行不同的指導,以鼓勵學生為主,提高他們對科學實驗的興趣,保證小學生可以配合教師的工作,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小學生總結實驗結果,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4],指導小學生在科學實驗中不要怕失敗,要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地去改進試驗方法,最終掌握科學實驗的方法。
(四)結語
1.教育對象的復雜多變性決定教師工作具有較高的研究含量。
的確,小學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正處于人生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時段的學生。在這一時段內,不但學生的生理發生巨大變化,其心理也隨之變化。因此,對于不同群體學生特點的研究就成為小學教師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標準,教學本身及教學環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怎樣啟發引導學生,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怎樣組織教學,等等,都需要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在領會教學理論精髓的基礎上作出決定與判斷。為保證作出正確的判斷,并盡量減少負面影響,教師有責任審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會文明的進步,對小學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時代在發展、在變化,環境系統已從超穩定的一端移到了劇變的一端,在現實條件中取得成功的條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時代需要新的素質品格。曾經,小學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知識、信息來源的重要途徑,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途徑,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時代,有了網絡媒體,學生完全可以從網絡上學到許多知識,而且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如何把小學生從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課堂上來,如何在小學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輝形象,這對小學教師將會是一個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傳統的經驗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當傳統教育慌亂地企圖還以經驗方式應付信息社會的時候,很快就會發現陷入了拼時間和拼經歷的境地,因此,小學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二、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誤區
1.科研至上。
綜觀目前我國一些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相當數量不是在默默無聞地為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作貢獻,而是在大張旗鼓地為樹立學校的社會形象,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做廣告,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開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為某些學校之間相互攀比的籌碼,成為花瓶或擺設。在有些小學,教育科研甚至成為教師評優的敲門磚。隨著國家對教師專業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教育科研成為教師晉升評優的附加條件,有些教師熱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環效應,而是否對自身素質有所提高,對教育問題能否解決則不重要了。
2.重虛而不重實。
許多小學或小學教師在搞科研時忽視了科研與教學的結合,重理論不重實踐,科研形態有了,卻沒有直指教學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為,卻沒有真正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往往是轟轟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師的行為依然如故,學生的狀態仍同往常,其結果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課題而課題。這樣,雖然學校也忙于申請種種課題,但課題研究的成果并不能為學校所用。雖然各小學也倡導教師投入研究陣營,但這樣的研究并不能切實地改變教師的課堂行為,應該說,這是小學教育科研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3.跟著潮流走。
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時往往缺乏主題意識,缺乏對自我面臨問題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或“潮流”,有些教師就聞風而動,作相應的各式各樣的研究。例如:創新教育一出現,不少小學教師就以創新為題申報課題,好像課題名稱沒有創新就無法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一樣,使得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沒有針對性,也無法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
三、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對策
1.培養小學教師的科研意識,改變其陳舊的思想觀念。
在小學開展教育科研對許多小學教師是一種新要求,因而必然會存在一些思想障礙,長期以來,只重視“教”,輕視“研”,只重視“考分”,輕視“素質”的提高,把學??醋魇菃渭儌魇跁局R的場所,把教學的功能片面歸結為教師傳授書本知識。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支配下,教學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答。其結果使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只會死啃書本,習慣于重復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只有改變傳統的陳舊的觀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從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教學質量的評比上,由單純依賴分數、升學率向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在課堂教學結構上,從教師為中心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方向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廣大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師的科研興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讓小學教師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優勢,使他們由被迫到自覺地進行教育科研。
通過教育科研,教師可以了解國際國內教育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接受現代教育思想,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時加以改進;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可以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師的素質,使教師在實踐中鍛煉,在改革中成長。
3.選擇合適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為支撐,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課題所采用的程序、途徑、手段或規則,在課題研究實踐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運用恰當的方法,能使課題運行步驟清晰,成果有推廣價值,這與常規教學中的經驗總結不同,它是在科學方法指導下開展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常規經驗總結輪廓模糊,又易受主觀因素的干擾,科學性較差,所以小學教師學習運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金春蘭.教師,你是一個研究者.黑龍江教育,2001,(11).
[2]陳平.引導新教師走上教學研究這條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3]耿文俠.中小學教師科研能力及相關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2002,(9).
新課標下,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為目標。由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科學實驗教學活動中,巧設實驗疑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認真思考,并尋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學習活動中,只有學生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才能有效地找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并且巧設疑問既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在科學實驗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為此,教師在科學實驗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見解有異議,教師也應不輕易給予否定。例如,教學《聲音的傳播》實驗課時,當教師準備好水槽、音叉、水等實驗器材后,要求學生完成實驗操作,待每組學生完成實驗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由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通過實驗,發現音叉發出的聲音很大。”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好奇心比較強,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問:“為什么這么遠都能聽到音叉敲擊的聲音?”通過學生的提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討,并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就可以深刻理解知識的含義。除此之外,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應善于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及心理素質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重要影響。在科學實驗教學活動中,為了順利開展實驗教學活動,教師首先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分組。在實驗分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心理特點合理進行分組,不能將成績優異或成績較差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安排一個小組長,負責每個小組的學習任務安排及學習指導,同時選擇的小組長要具有良好的協調能力及組織能力,小組分組要科學化、合理化,才能保證科學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開展演示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科學實驗課程教學中的知識內容不便于直觀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在開展科學實驗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做好實驗的演示,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一邊演講一邊講解,采用直觀的教學工具將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演示給學生,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開展演示實驗教學,既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例如,教學《光和影》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影子是怎么產生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演示各種各樣的手影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充分了解影子的三個特點(包括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影子的形狀與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在演示過程中,應放慢演示的速度,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和思考時間,使學生深刻理解影子的產生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課外活動延伸拓展
小學科學教學的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動手,學會探究的重要手段和教學環節。通過實驗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操作,學會自主學習和探究小學科學實驗中要充分發揮科學實驗室的作用,在教學中要利用實驗室現有的物質條件和現代化教學設備,把現代化教學實驗和實物科學實驗結合起來,更好地去發揮實驗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科學是向學生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課程,上好科學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和對科學追求的夢想。在科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好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課堂學習氣氛,讓學生更好地喜歡科學的學習??茖W實驗室是做好科學教學實驗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深入發展,小學科學實驗室得到了加強和完善,多數小學都配備了小學科學實驗室。實驗室是小學科學實驗的基本條件和要求,小學科學實驗室要嚴格按照相關教學大綱的標準配備,對于30個班級中等規模的小學,起碼要有兩個專用實驗室和一口儀器室,每口實驗室的實驗桌凳24套以上,保證2人一桌,一人一凳;儀器室要有16個儀器柜以上。對實驗的設備和物品也應該按教學實驗要求去配備,保證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在實驗室和儀器室完備的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要有一個實驗準備臺。
配備專職的實驗室管理人員,也是建立規范實驗室的一個重要條件,由于小學科學在許多學生家長和老師的觀念上認為是一門副科,所以實驗室建立起來后,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擺上了實驗設備后就沒有人去管理,老師在做實驗前,要自己找實驗用品,自己去準備各種實驗用具。老師自己用完實驗用品后沒有規范擺放,導致下一節課的老師到處找不到自己要用的實驗用品,時間長了,許多老師就不去做實驗了,小學科學的實驗在很多時候流于形式。高興就去做,不想做也就不做了。有了專職的實驗室的管理人員,提前按照實驗計劃,為老師準備好實驗器材和用品,老師上課時不用自己去準備,做起實驗就很方便了。
二、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提高科學實驗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中敘述最歡迎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小學科學教學中有許多地方必須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去創設教學情景。在科學實驗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做好實驗?,F代教育技術在呈現方法和效果上,比原始教育技術的實物實驗要更生動,更形象,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都要依賴于現代教育技術。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曾寶俊老師執教的一節課《力》。當時聽得很迷糊,因為導入部分就一個實驗活動:用彈弓擊倒一堆紙杯。其實我一直在思索,何必花上25分鐘去用彈弓擊倒?一節課就40分鐘,接下來怎么辦?后面15分鐘做什么?怎么來得及?課上完了,仔細一反思,不由得笑了,原來在這25分鐘內,學生通過玩彈弓,已經認識到了力有大小,有方向性這兩個最重要的知識點,而且是在不露痕跡的時候,玩得最開心的時候,曾特就像和他們聊天一樣,隨口讓他們得出了結論,這個環節真如他的講座所言———“我的課,眼里只有學生,沒有后面的聽課老師”,是啊,課堂是為了誰?當然是學生,不是說說而已,曾特說到了也做到了。有了這個巧妙的開端,后來的生活應用,學生簡直就成了一群科學天才,無論以何種形式去考他們,他們總是能夠把力的各種各樣的探究活動做到位,甚至可以做到極致,還有部分學生要不是下課鈴聲響了,他們也許會自己就開始設計驗證一些奇思妙想了……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不僅學生意猶未盡,我也一樣。想想吧,如果是用視頻播放,那還會有這樣的效果嗎?
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做好科學實驗,要利用各種多媒體技術,把視頻、音像、錄像,圖片等各種手段結合起來,幾種現代化手段可以“各取其長,融為一體”。例如,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研究透鏡》教學的實驗教學中,有位教師結合現代化的科普知識的《潛望鏡的秘密》,從潛望鏡的秘密開始導入課文:先觀看一段視頻,潛艇中的士兵通過潛望鏡觀察水面的敵情,然后畫面在潛望鏡上定格,讓學生對潛望鏡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組織學生進行研究透鏡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利用潛望鏡去觀察事物的變化和效果。在學生自主實驗以后,再組織學生集體進行潛望鏡的觀察實驗。接下來的探究活動中,讓各小組分別使用潛望鏡,通過觀察實驗,自己歸納總結潛望鏡的秘密,教師在巡視之后,使用課件對學生學習略作提示,學生立刻想到了潛望鏡可能還隱藏著其他秘密,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老師切換到了另一張幻燈片,原來上面是剛才學生能想到的一些方案的示意圖,也有個別沒有想到的,學生們一看都很感興趣,立即在后面的實驗中接著進行探究。本節課在這部分教學環節中,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應用與教學結合得恰如其分,既不束縛學生的思維,又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三、小學實驗操作要重視教學引導
小學科學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和尊重科學的態度,引導學生在科學的海洋里去探索和追求,實現科學的夢想。在實驗過程中,老師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引導,做好實驗的指導。在實驗過程中不是老師的包辦代替,整個過程中要以探究活動為主體的前提下進行,教師只是略加點撥,主要是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和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和探索,學生自主的、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就抓住學生的心,讓他們邊做邊玩,邊玩邊學。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老師要及時發現實驗中的問題,及時加以指導,要求學生按規定做實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兩個方面,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同樣是現代化的設備、技術,也不一定什么時候都能起到積極作用。也就是說,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固然有優點,但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能被我們所用,運用合理的情況下,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反之,可能起到消極作用。對此,還是應該多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從長遠角度想,結合實際情況,多考慮現代教育技術自身的兩面性,然后在實驗教學中作出合理的選擇。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去做好科學實驗,不能因為現代化設備就可以放棄真實現象的觀察和實物的利用。
一、從新課程理念分析
“體驗”《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特定的數學教學的具體情境中,認識到學習對象的特征,從而獲得體驗?!痹跀祵W教學中,學生體驗式的親歷,不但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拓展思維,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其能夠逐步理解并熟練掌握數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實踐是認識之源,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探索知識,獲取知識,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將體驗轉化為認知的親歷實踐過程。正是基于此視角,我們不難知道“體驗”在新課程理念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與舊課程相比,新課程在實施上最具特點的變化即在體驗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數學的抽象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將數學置于生活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對知識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書本的基礎上實現超越。開展數學興趣實驗活動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注意觀察、勤于思考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小學三年級數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課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體驗式學習來進行教學:先讓每個學生自制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小組進行合作,運用自制的學具擺長方形、正方形。在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時,要求:①拿出每人自制的小正方形;②擺出長和寬不同的長方形;③一邊擺圖形一邊完成下面表格;④小組合作后,觀察表格的數據,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跟它的長和寬之間存在的關系。學生經過操作后,得出了規律: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并且在操作中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二、從數學學科的本質看“體驗”
數學學科是一門抽象思維的學科,對其的學習需要將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相結合,通過逐步地抽象概括形成一套方法和理論,并在實踐中進行廣泛應用。如此時有三個人,身高一個比一個高,怎樣用數學表示出來?先由實物表現為圖示,又由圖示簡化為符號。如果是四個人呢?需要將符號進一步抽象為數字,比如1231、1232、1233、1234從數學學科的本質看,這類數學演化是一個抽象思維的過程,要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這個演變的內涵,就需要讓學生參與體驗。再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平年和閏年”時,因為這是歷法知識和自然科學相結合的數學知識。為了讓學生去體驗歷法知識的規律,掌握其中的知識,教師在課前應收集到2004年2月~2012年2月的月歷表。在教學時,分小組進行統計平年和閏年2月的天數。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之后,發現每隔3年就有一個閏年,非整百的年份用除以4的方法找出閏年,了解了每4年一閏的規律,加深了對歷法知識的理解。最后再播放地球圍繞太陽轉的動畫,明白了閏年的來歷。這種體驗式的教學,融入了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在里面,體現出數學知識的科學化。通過體驗式學習,體驗人類怎樣運用數學來理解自然界。通過體驗式學習,學生對數學知識就能更深層次的去理解、去感悟,亦能運用數學理解自然界。
三、從優化學習效果重“體驗”
體驗式學習與傳統學習不同,學生在親身經歷體驗過程中,調動起各種感知器官去思考去理解,形成在腦中的印象就很難磨滅。這就說明,只有通過體驗才能真正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如在“圓錐的體積”學習中,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教學效果。第一種教學方法:直接告訴學生圓錐的體積公式為V錐=1/3V柱,學生在收到信息后套用公式解決數學問題,但這種方法由于學生沒有經過思考與理解,很難形成認知,公式的運用僅僅在短時間內奏效。第二種教學方法: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體的裝水過程,從而得出公式V錐=1/3V柱。這種方法能讓學生形成認知,并且解決部分問題,但由于學生沒有參與活動并且進行互動體驗,只指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能進行知識的整合與靈活運用。第三種教學方法: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幾個小組,每組準備底和高相等或不等的圓柱和圓錐各4個以及水?;顒娱_始之前,首先由小組自由討論明確實驗的目的、做法、工具的選擇、工具的使用方法、人員的分工等等問題。緊接著開始實驗,過程中做好相應的記錄,如不同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是怎樣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從中能發現什么問題?得到什么啟發?最后達成共識,得出規律:V錐=1/3V柱。這樣的安排由于學生都親身參與體驗并且積極探究,得到的知識很容易形成內化,轉變為自己的知識,從而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由此可見,數學思維的擁有與靈活運用都離不開學生的體驗式學習。另外,數學不關是理性學科,它同樣注重生活與情感的結合。因此,教師的數學教學還必須在互動體驗中熏陶與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讓學生對數學體驗與研究產生巨大的興趣,引導學生投入其中,這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有的價值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