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8 23:17:17
序論:在您撰寫地籍測量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地籍測量必須準確定位每一項土地接線,繪制精準的地籍圖。一般地籍測量中要求數據單位為厘米,通過GPS-RTK測量技術測繪地籍信息,然后保存到GPS內,用于構成精準的地籍信息圖[2]。GPS-RTK測量技術在多項工具的支持下,實現細化測繪。所以,主要在基準站、測繪作業以及內業處理三方面,分析GPS-RTK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1.1選定基準站
基準站是GPS-RTK測量技術的核心,支撐測量技術的順利進行。準確選定基準站的位置,有利于GPS-RTK發揮測量優勢,因此,針對基準站的選擇,提出三點要求:(1)確?;鶞收镜母叨?,基準站發射信號時,需借助天線電臺,為避免傳輸受阻,盡量保障足夠高的選址;(2)避開反射作業區,部分水域、建筑對傳輸系統造成影響,導致GPS-RTK的測量信息無法順利傳輸,丟失諸多信息數據,基準站在安置時,必須在無反射物的環境中;(3)基準站安置在無線電通信穩定地區,如果選定地區存在信號干擾,需根據地籍測量的需求,重新選定基準站的位置,用于控制基準站的測量環境,避免產生電波干擾。
1.2基于GPS-RTK的測繪作業
GPS-RTK測量技術在地籍中的測繪作業,也稱為外業測量,分配測繪人員。一般測繪由兩名測繪人員構成,一人留守在基準站處,另一人實行定點測繪,即:記錄每一個測繪點的數據,便于繪制測量圖。規劃GPS-RTK在測繪作業中的具體應用流程如下。第一,確定GPS-RTK所使用的坐標系,可以根據地籍測繪的需求設定,也可直接采用國家標準級坐標系,再規劃投影參數,如:GPS-RTK確定地籍測量的已知點,規定中央子午線,如果子午線為已知,直接選定,如為未知,則需選擇合適的子午線,以地籍測繪的當地環境為主。第二,關閉GPS-RTK測量裝置的參數,設置基準站?;鶞收就瑯臃譃橐阎?、未知兩種,兩種布設方式主要取決于基準站的設置點:(1)已知點處基準站進入測量狀態時,需要經過人工操作,通過Tab功能存儲基準點并命名,所有待測點的目標值輸入完成后,提取存取的基準點,規劃GPS-RTK的測量時間,完成基準站的布設;(2)未知點與已知點存在明顯差異,其在定位基準站坐標時,需以高程為主,盡量拉近高程值,由此才可確定基準站的布設效果。第三,實質操作,促使GPS-RTK測量技術進入工作狀態,測量人員根據操作項目,執行地籍測量?;鶞庶c中包含GPS-RTK的測量結果,根據對應按鍵,測量人員準確獲取測量結果,必要時可實行轉換參數,如果測量點的數據存在較大誤差,GPS-RTK還需執行重測,控制誤差在標準范圍內。
1.3內業處理
測繪作業中得出的測量參數組成GPS-RTK的數據庫,無法直接應用在地籍繪圖上,所以還需轉化數據格式,轉化的數據格式需要與所用的繪制軟件保持一致,促使測量人員迅速完成地籍繪制[3]。比較常用的繪制軟件為CASS5.0,GPS-RTK數據轉化時,可以該軟件為主,保障地籍測量的真實性。由此,提高測量數據的應用能力,確保各項數據的可用程度,不會出現無用數據,發揮GPS-RTK數據存儲的優勢。
2GPS-RTK在地籍測量中的質量控制
GPS-RTK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有效提高測量數據的質量和精準度,成為地籍測量中不可缺少的技術。GPS-RTK在應用的過程中,必須依靠科學的質量控制措施,才能完善地籍測量。
2.1構建控制網約束測量數據
控制網是GPS-RTK在地籍測量中的基礎,由傳統GPS測量技術獲取相關數據,用于檢測地籍測量中的各項數據??刂凭W在檢測數據的同時,控制GPS-RTK測量技術的準確度,重點檢測轉換、輸入中的測量數據,以免干預數據的準確度??刂凭W可以控制GPS-RTK測量技術在任何情況下的測量質量,基本不會出現測量誤差,完善GPS-RTK在地籍測量中的各個數據鏈。
2.2排除干擾控制測量誤差
雖然控制基準站的位置,但是難免會出現不同情況的誤差干擾,通過質量控制的方式,主動解決地籍測量中的誤差,排除干擾。GPS-RTK在地籍測量中的實際應用,基本會產生誤差,證實質量控制的重要性,測量人員在排除誤差時,以手簿為主,通過核實、觀測的方式,判斷測量數據的真實價值,還可在測量點上實行重復測量,分析多次測量的結構,得出最準確的測量數據[4]。GPS-RTK在地籍測量中的質量控制,有利于穩定測繪結果,體現數據準確的價值,規避地籍測量中的誤差。防止由于測量誤差引發地籍糾紛,保障地籍測量的質量。
3結束語
首先將已標定過的螺線管和HWR腔安裝就位,并且用三維可調機構反復調節各元件至理論位置,其實際安裝精度見表1.然后將測微準直望遠鏡所用十字絲目標及其支架,安裝在冷質量元件上,并將其對準至設計位置.
2配置偏心距和旋轉角
由于測微準直望遠鏡低溫下監測,只能透過觀察窗向真空室內部的光學靶觀測.而光的傳播存在折射和衍射,會對光學觀測產生誤差.采用數字水平儀調平望遠鏡的視準軸,并且借助激光跟蹤儀事先將遠近兩處的基準靶和望遠鏡的視準軸中心調整至統一高程面,可以消弱光透過空氣和玻璃觀察窗不同介質時的折射誤差.為了避免光的衍射誤差,可以人為將不同十字絲目標的上下左右配置在±0.2mm以內不同偏心距上(見圖4).由于六個十字絲之間間隔太小,為了便于觀測,可以將不同十字絲目標配置不同的旋轉角(30度和60度),間隔放置在螺線管和超導腔下方(見圖4).
3理論模擬
在低溫壓力容器的元件中,除了承受由載荷(壓力、外載)產生的機械應力外,由于在運行過程中元件的溫度場發生變化,還將承受熱應力的作用[5].為了確定腔體、磁體、支撐以及氦容器在重力和冷縮變形時的補償量和熱應力,以減小或消除應力和變形.必須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擬低溫下所有冷質量組件的熱應力和冷縮變形.本文采用SOLID-WORKS建模,使用ANSYS進行熱應力模擬.
3.1有限元模型及其材料屬性
冷質量及其支撐組件的有限元模型如圖3所示.模型中磁體、氦槽及其本身焊接連接支架采用316LSS不銹鋼材料,HWR腔及其本身焊接連接支架為鈦材,冷質量支撐組件和腔體的6根橫梁采用鈦材料,準直支架及十字絲目標采用G10材料.模型中支撐桿室溫端為球鉸接,支撐桿低溫端與鈦架之間為綁定.不同接觸材料之間采用螺栓連接,模擬為不同接觸材料之間可相互滑動且不分離.所有冷質量材料的機械特性見表2.
3.2邊界條件與模擬結果
實測的兩次試驗采用液氮降溫,模型中支撐室溫端球鉸鏈接觸面為300K室溫,所建模型腔體、氦容器以及超導磁體接觸面處為80K,80K表面熱負荷0.1W/m2.80K下豎直和橫向位移計算結果見表3,螺線管和HWR底部上移約2.0mm,橫向向中心收縮約1mm.
4實測分析
4.1低溫監測
先用WYLER電子水平儀,將測微準直望遠鏡的視準軸調平,精度控制在0.05mm/m內[6].再調焦至遠處基準靶,使用旋轉按鈕,擺動鏡筒使其對齊遠處目標中心(見圖5第1步);然后調整焦距瞄準近處基準靶,使用平移工作臺,移動鏡筒至近處目標中心(見圖5第2步).重復上述兩步“遠旋轉移”多次,調整鏡筒至兩基準靶偏心線上,控制其直線度誤差在0.1mm以內.圖5中虛線矩形框代表已旋轉的測微準直望遠鏡,實線矩形框代表已平移的測微準直望遠鏡,圓形目標為MAT基準靶.由于同軸十字絲目標存在加工誤差,所以需要使用測微準直望遠鏡,借助可調絲扣,調整六個十字絲中心上下左右至設計偏心線位置.由于光學儀器不可避免地存在瞄準誤差,而且瞄準誤差的大小與距離成正比,呈正態分布.所以為了提高測量精度,應該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和盡量縮短瞄準距離的方法[7].
4.2數據分析
兩次試驗降至液氮溫區時跟蹤儀和望遠鏡監測數據見圖6和7.80K時豎直方向上跟蹤儀監測到2號螺線管向上移動1.8mm,望遠鏡監測到2號螺線管向上移動1.9mm;80K時橫向跟蹤儀監測到2號螺線管向中心移動1mm,望遠鏡監測到2號螺線管向中心移動0.9mm.
5結論
(1)GPS-RTK測量應用范圍,首先用在控制測量,一般用在四等以下測量與工程測量。其次用在地形測量,用GPS-RTK測量時輔以測圖軟件,可測繪各種地形圖,如:帶狀地形圖與數字地形圖等。最后用在放樣測量。用GPS-RTK測量有效把放樣工作與設計方案結合,提高工作效率。(2)GPS-RTK系統土地測量優點。PTK動態測量是繼GPS定位技術后,測量領域的技術變革。有以下優點:①觀測點無需通視。精度高,有效距離遠,可減少測量時間和經費,使地形點位選擇更靈活。②操作簡便與自動化高。PTK測量所需人員少與時間短,效率高,且測量成果為獨立觀測值,不像常規測量積累誤差。③觀測時間短。通常使用PTK測量中已達到幾秒就可測定一點位。能對坐標實時計算,因此可提高效率。(3)RTK技術。實時測量技術以載波觀測量為依據的差分GPS技術。GPS測量模式有多種,如靜態、準動態與動態定位等。但用這些模式,如不和傳輸系統結合,定位結果需通過測后處理獲得,無法實時得出定位結果,無法實時審核基準站與用戶站數據質量,長致使重測。動態測量思想是,安置一GPS接收機于基準站,對可見GPS衛星連續觀測,將觀測數據用無線電設備,實時發送用戶觀測站。在該站上,GPS接收機接收衛星信號時,通過接收設備,接收基準站觀測數據,再根據定位原理,實時計算與顯示用戶站坐標與其精度。
2GPS-RTK測量控制要點
(1)控制點確定。設計測量控制點收集,根據需要,收集高級控制點參心坐標、高程成果與坐標轉換參數等。其次確定平面控制點,把平面控制點劃分等級成:一級、二級與三級。其三確定高程控制點,按精度可分成五等。最后布設平面控制點,用逐級布設與越級布設結合方式,爭取控制點保證一個以上等級點和其通視。(2)測量方法。GPS-RTK測量用參考站RTK與網絡RTK兩種方法。通信困難時,可用后處理測量模式測量。(3)平面控制點測量。用GPS-RTK測平面控制點,先應該用流動站采集觀測數據,用數據鏈接收參考站數據,系統中組成差分值實時處理,用坐標轉換將觀測地心坐標轉為坐標系平面坐標。其次獲取坐標轉換參數時,直接用已知參數。最后,GPS-RTK測量起算點應均勻,且能控制測區。轉換時根據測區與具體情況,檢驗起算點,采用數學模型,進行點組合式分別計算與優選。
3GPS-RTK測量土地測量中應用
(1)技術路線。土地開發所要求繪圖比例為1∶10000或1∶2000,這對一定范圍精度達到厘米的GPS-RTK測量將完全達到要求。準備工作。測量前檢查儀器能否正常;精度檢驗;項目地基處理與行政界線等資料收集,為保證精度,在控制網中選取已知點求轉換參數,校正應選4個以上校正點,且待測點位于校正點范圍內。(2)數據采集。測量要素與綜合取舍可能和普通測量不同,具體需參照指導書。外業采集時徐繪制草圖。每天外業完成后要及時把觀測數據輸到計算機。一般主要有兩種采集,即連續測量與非連續測量。(3)GPS數據處理階段。開展傳輸時把電腦與測控設備放一起,就能把當天信息與內容融匯,以表格展示出來,非常便利。(4)圖形編輯。用AutoCAD編輯圖形,參照外業草圖或外業點記錄編號把測量區地物按實際連接與形成矢量圖,等高線生成與地類符號等作業。(5)圖幅整飾與面積統計。依據規范與指導書要求,將繪制土地現狀圖圖號、坐標系、制圖單位與其他說明上圖。(6)界址點放樣與埋設界樁。界址點放樣測量方法,用接收機在放站為固定站,用RTK移動站放樣和定位時。按這幾個步驟:①建立項目與坐標管理。選擇參考橢球與參數輸入,選擇和輸入投影帶等。②移動站頻率選擇。根據無線電頻率。選一理想頻率,移動站與基準站要使用一個頻率。③坐標輸入。將界址坐標及控制點坐標輸入建立項目作為放樣與檢查使用。(7)測量菜單選擇RTK形式,并初始化,完成后啟動RTK,然后進行測量。(8)定位放樣。從手薄中調出項目放樣點坐標,手簿屏幕上放樣點距移動站方位與距離,背著接收機,它會提醒走到放樣點位置,迅速與方便。移動站正對放樣點時,手簿有提示聲,表明該點定位成功。然后挖坑和埋設界樁,埋設時不斷糾正界樁位置到達到誤差要求。良好條件下,PTK初始化需時間幾十秒;不良條件下,先進PTK需幾分鐘或十幾分鐘。
4總結
這里所說的傳統測量技術地質災害監測,就是通過各種專業儀器測量災害的產生及發展過程,記錄數據并傳輸到預報中心,進行分析研究后找出災害的發展規律,并判斷是否需要發出災難預警。地質災害的主要監測對象是地質形變,對形變的監測又可細分為內部形變監測與外部形變監測。其監測對象是將測量技術作為主要監測手段的外部形變。這類監測通常采取的測量方法是在平面上用經緯儀和三角測量法監測,高程測量采用全站儀測量或三角高程法和水準測量法。然后,建立誤差單位為毫米級的小型平面控制網及高程控制網,以此測量出監測樣本上各控制點在垂直與水平方向上的微小位移量及其形變形式,從而獲得有用的形變數據,并最終達到有效防治地質災害的作用。傳統的測量技術缺陷在于,監測時需要安排人員進行實地觀測,并且要記錄大量的測量數據、進行大量的計算,加上工作周期長、經費偏高等各種問題,造成其工作效率不高。此外,在環境惡劣的荒野、深山、原始森林等地區,實時、實地測量是無法實現的。
2現代測量技術的應用
2.1GPS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應用GPS即全球定位系統,通過接收定位衛星的信號進行測時定位、導航,采用靜態差分定位技術,縮短觀測時間,減小誤差提高精確度。利用GPS技術監測地質災害,監測站之間無須要求通視,大幅度削減了工作量。并且通過衛星通信技術能夠將監測到的數據傳送至數據處理中心,以此來實現遠距離的監測工作。目前,GPS技術已在地震、地表塌陷、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監測中被廣泛應用。其優點在于它非常高效,且精準度已經達到百萬分之一甚至可能更高,同時它還有全天候、自動化、多功能而且操作簡便等特點。這些諸多優點讓它在工程測量中得到廣泛應用。GPS技術在地表外部形變監測中的應用有很多,大致的操作過程以巖體的外部形變監測為例,先在距離巖體較遠的地方選取一個穩定點放置GPS信號接收機,然后選取目標點并放置接收機,經過計算分析可以得出各目標點的位移。利用GPS系統進行連續監測,就能實現對目標的實時自動監測。GPS技術取代傳統水準測量法,可以降低勞動強度,縮短周期,準確及時地捕獲有效信息,在獲得高效率、高精度的數據同時,降低監測成本。
2.2GIS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應用GIS技術全稱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它融合了地理學、地圖學以及計算機技術和測繪技術,是一項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采集、記錄并儲存相關的地理信息實現數據庫的系統化,并將地理要素進行轉化,對計算得出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的空間信息系統。測量人員按照測量需求,可以使用GIS技術很快的獲取數據,再將結果用數字或圖形的方式顯示出來。它的主要作用是對空間數據進行分析,對決策和預報有輔助作用。其地理信息擁有空間性、區域性、動態性的特征,其地理數據是用符號來表示地理特征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即用文字、數字圖像等來表示地理要素的質量、數量及其分布特征與規律。時域特征數據、空間位置數據及屬性數據三部分是地理數據的主要組成部分。GIS技術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記錄和計算量過大的問題,通過標準的矢量化掃描、數字化攝影測量的方式來測量地球表面物體,可以給我們提供及時且準確的標準化數字信息。還可以應用系統中的有關功能做到空間定點分析,按不同比例尺編制專題圖像。
2.3RS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應用RS技術全稱遙感系統技術,它可以實現同步觀測和實時數據信息的提供,并具有很高的綜合性,同時在地形觀測與資源勘查中RS技術也是最有力、高效的手段。它可以全天候的獲取信息,且周期短、視域寬廣、信息量豐富,還能夠真實的展現地表物體的大小、形狀甚至顏色,立體直觀的影像有更好的觀察效果。目前RS技術已廣泛的應用于地質、農林業、氣象、水文、軍事等領域。在地質災害的監測中,RS技術可以對災害做出快速的應急反應,幾小時內系統便能獲取災情數據,并迅速對災情做出評估,其詳實評估不超過一周即可完成。
3結束語
現階段,衛星定位測量系統主要包括控制部分、空間部分和用戶部分這三個方面。其中控制部分主要由主控站、監控站和注入站組成,主控站主要對監控站所傳輸過來的數據進行有效計算,來確定衛星的軌道參數,而注入站則主要用于糾正衛星的軌道信息,并對其控制命令,衛星定位測量的精確度較高具有明顯的可靠性[2]。
2水下地形測量技術方案探討
2.1水下地形測量技術的測量設備選擇
(1)水下地形測量中測深儀的選擇:傳統的測深儀器與工具主要包括測深錘、測深桿和回聲探測儀等,而現階段這些設備通常被當作輔助工具來進行選用。現階段的水深測量工作都是通過回聲探測儀來完成的,測深儀的機型主要分為雙頻測深儀和單頻測深儀兩種,其中單頻測深儀能夠滿足普通的深度測量需要,但一旦碰到需要進行土方計算的測量就顯得比較困難,所以通常需要兩個測深儀的配合使用才能更好的進行水深的測量工作。(2)水下地形測量中GPS的選擇:在水下地形的測量設備中,GPS主要用于完成水上的導航與定位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照測圖比例尺來進行GPS的機型選擇工作,同時要對測距精度和定位精度等進行充分考慮,結合實際選用的應用系統和探測儀,來進一步提高所采用的技術線路的可操作性。(3)水下地形測量中測深船的選擇:在波浪等的影響下,使得測深船容易形成前后與上下波動,導致架設在船體上的GPS天線也會受到一定的波動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垂直方向的測量結果。專業的測量船對于各個方位的波動情況都能夠進行準確的儀器測定,如果測深船體積過大,雖然能夠確保船體的穩定性,卻影響到其靈活性,不能有效的進行淺水區的水深測量工作,因此,測量人員必須依據作業環境的實際情況,來對測深船進行有針對性的船型選擇[3]。
2.2水下地形測量技術的測量線路選擇
所有的測量工作都需要在技術確定之前,充分的結合客戶需要以及測區的實際特點來進行測量線路的合理規劃,進行水下地形的測量工作也不例外。在對大型的河道進行水下地形的測量工作時,受到水域面積與水域特征的影響,提高了測量工作的難度,加大了測量工程的安全隱患,這就需要測量人員對測量點進行充分的調查了解,來確定出一條更加合理的測量路線,從而保障測量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2.3水下地形測量技術的測量軟件選擇
現階段,一般的水下地形測量儀器都有與之配套的后處理軟件系統,而依據測量儀的探頭數量,我們又可以把測量系統劃分為單波束測探系統和多波束測探系統這兩種主要形式。多波束測量具有明顯的測探速度更快,測探點更多,且測探覆蓋范圍更廣泛等特點,有效的運用了旋轉定向技術,提高了系統的測量效率與測量精度,降低了數據的處理時間,能夠更好的保證測量的成圖質量。
2.4水下地形測量技術的測量方式選擇
我們常見的水下地形測量方式主要是踏勘測區,即運用先前掌握的數據資料來進行控制點的布設,在進行控制測量的計算之后,有效的利用全站儀岸上的觀測,將測深數據整合成一份完整的操作報告,最后將數據輸出到編輯軟件中進行合理的修改,從而得到一副符合1:10000國際分幅的水下地形圖。
3結語
1.1地質工程測量方案存在著套用的現象,與實現不符
(1)設計人員對作業情況勘察和調查分析較少。由于設計人員不深入作業一線,所以對作業區具體情況缺乏必要的勘察和調查,對于設計方案的正確性不能及時進行檢查,而且發現問題后不能及時進行處理。
(2)編寫依據不科學。部分設計人員對現行的法規和技術標準缺乏深入的了解,對相關的地質工程測量產品的定額管和裝備標準也缺乏重視,這就導致在編寫過程中存在著較多不科學的地方,由于過多的參考過進的教材和規范,則會導致所編輯的測量方案與實際存在較多不符合的地方。
(3)對利用已有資料的情況分析不全。目前在測量方案設計時,由于對所參考的資料缺乏了解,部分資料由于時間較久,或是不是本單位所測,再加之一些資料很難收集到,同時在對這些資料利用時,缺乏必要的調查和科學的分析,盲目的對這些類似資料中的分析結查進行照搬,從而導致設計方案的科學性缺乏。
(4)標準意識差。地質工程測量方案由于缺乏統一的法規和標準,這就導致無論是文字、公式、數據和圖表等都存在著不準確的地方,而且有關的名詞、術語、符號、代號及計量單位等在表述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由于缺乏一定的標準意識,這就導致在對技術方案、作業方法和設計思想的評價中存在著不客觀性,普遍存在評價偏高的情況。
(5)設計不深入。在設計中,不僅沒有從作業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且在設計過程中對于各種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等應用的較少,這就導致所選擇的設計方案不是最佳的,同時對于所選擇的措施也缺乏深入的研究,無法實現取期的效果。
1.2地質工程測量項目中的問題
(1)在控制測量與碎部測量中可能難以對后期工作的需求進行認真考慮,造成后期工作的被動,增加整體測量上的工作量。
(2)在控制測量布網中可能使測區精度要求布局不合理。
(3)可能使測區有的地方控制布網漏布。后期補充布網不僅會增加控制測量的工作量。還會使原的統一性受到損害。
(4)在片面追求節省經費、縮短工期的前提下,拋棄分級布網的基本原則,采用缺乏校核條件的一次性布網形式,其結果是缺乏誤差控制方法,造成誤差的過大積累,精度難以滿足工程要求。有時甚至出現地質事故不能及時發現,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這樣,不僅使節省經費、縮短工期的最初目的沒有達到,反而使測量工作處于極度被動的狀態。
(5)有些測量人員對測量方案設計缺乏認識,甚至還往往錯誤使用概念,以至出現一些不應有的概念與應用錯誤。
2提高地質工程測量成圖質量的具體措施
2.1有效提高地質工程測量人員的技術素養目前從事地質工程測量的人員多為新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這些人員對于計算機較為熟悉,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所以在培訓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技能和基本功的培訓,通過野外實則并與講授相結合,這樣有利于地質工程測量人員專業技能的提高。
2.2觀測員在工作前應仔細檢查儀器在測量過程中,觀測號不僅需要與跑遲員之間做好配合工作,同時還要在安置好相關測量儀器后,做好儀器的檢查工作,確保儀器安置與輸入高度都沒有差錯時,還需要對后視方向相關站點進行觀測檢查,確保數據的正確性,所以做為一名觀測員需要具有較強的責任心。
3結束語
【關鍵詞】地籍測量;數據采集;質量;控制
地籍測量是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基礎性工作,其測量結果將直接影響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統運行的好壞,所以要認真對詩地籍測量的數據采集。地籍測量中界址點的計算、宗地面計算、成圖等工作都要依靠詳細的地籍數據,同時面對每平方公里的上千個控制點或圖根點,如果沒有一個系統的采集流程,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都是相當繁雜的,因此我們要對地籍數據的采集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來完善地籍測量的數據采集工作,為地籍管理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和質量保障。本文從地籍測量外業的控制方案出發,論述了地籍測量的數據收集及處理,并詳細的分析了地籍測量采集數據的質量控制。
1 地籍測量外業的控制方案
地籍測量的外業工作主要是對地籍進行權屬調查,并通過測量和數據采據來獲得地籍信息,其工作量較大,測量內容較多,實施過程具備相應的法律效力。在外業實測時需要申報調查勘測方案,作業組實施全方位的作業模式,這可以有效的防止誤差或遺漏現象的產生,從而確保測量和采集的地籍數據準確可靠。目前,我國的地籍數據采集主要依靠全解析法進行作業,通常利用外業數據軟件進行,如:EPSW測繪系統、CASS系統、DRMS系統等,其數據采集的過程相同,都是以界址點、地形點、控制點為基礎,通過輸入編碼及連接信息來繪制初步的草圖,并把采集數據錄入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統中,編輯數據和繪制地籍圖,最終把完整的地籍數據入庫。地籍外業控制中要注意地籍元素的核對,然后經具體的測算后方可繪制地形圖,地形圖繪制前應對草圖進行制作,注意選用最佳的測算圖形,以減少成圖數據的誤差,在未知點坐標測逄中要注意引入已知點和勘丈邊,提高成圖效率,對界址點和界址線都做長度檢核或坐標校核,避免人為采集的誤差。
2 地籍測量的數據采集
地籍測量的數據采集是以宗地的關系位置圖和編宗地號為基礎,突出宗地邊長、界址點、關系圖的采集與繪制。
2.1 數據采集
在地籍測量數據采集過程中要對現場宗地的界址點進行設置,同時丈量宗地的邊長并填寫相應的調查數據表,然后繪制宗地草圖。數據采集時要表現的宗地關系的位置,標注好宗地的名稱、地號、界址點坐標及順序號,對權屬信息要錄入到計算機中分街道進行存儲,形成宗地的屬性文件。
2.2 界址點的采集
在界址點數據采集時要依據宗地的權屬關系進行調查,通過實地的核實找出相應的界址點,并在關系圖中標明點號,利用全站義測出界址點的實際坐標值加以記錄,同時把點號、街道等采集數據的編號錄入到計算機中。
2.3 地籍要素
地籍要素在數集采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采集中要結合權屬調查表中的地物點、線、界址點的數據進行采集,然后根據地物數據轉繪到地籍圖上,對于繪成地籍圖也要進行修測。地籍圖中所有的地籍要素要有體現,如居民房屋、樓體、鐵路、公路、橋涵、管線等。
3 地籍測量采集數據的處理與輸出
3.1 采集數據的處理
對采集后的界址點坐標文件進行處理,對宗地屬性文件和地物要素數據應利用軟件進行轉換,生成可供處理的宗地圖和可供剪切的文件,方便日后地籍圖的成圖,同時對分幅地籍圖數據進行預處理,然后輸入地籍圖的文字與信息,強調分幅圖的繪制質量,對調查的區域或街道應進行統一規劃,利用解析法推算出區域的總面積,并根據界址點坐標算出各街道的面積。
3.2 采集數據的輸出
采集數據的輸出應根據實測后的坐標進行解析法的計算,然后對數據進行輸出處理,把界址點坐標文件轉換成中間文件。對于各街道內的水域、道路、管線等非宗地面積的區域,利用求積儀進行計算,并比較宗地面積與非宗地面積,一般比例應小于1:400,并把比較結果輸入到計算機中。面積統計應對各街道宗地面進行匯總,并打印宗地面積的匯總表,然后依據地類代碼進行各區域的分類,統計完成全區的分類面積統計。輸出后的數據也要進行相應的整理和存儲,并建立區域性的地籍數據庫。
4 地籍測量采集數據的質量控制
4.1 采集數據與底圖的核檢
采集數據需要與底圖數據進行比對,首先應對數據采集的精度進行檢查,以矢量數據為基礎,對矢量數據和數字正射影像圖進行檢對,核查要素包括:位置誤差值、超限值、坐標值、數據圖像清晰度等,分幅接邊的精度也要進行檢查,尤其是邊界圖形之間兩圖是否有縫隙或重疊現象,相領區域的要素屬性是否一致等。分幅采集數據也要進行要核查,核查包括:線狀地物、地類圖斑、點狀地物權屬界線等,同時注意檢查點狀地物及要素是否有遺漏,權屬界線位置、屬性、關系是否正確。
4.2 拓撲結構檢查
對于地籍圖來說,單層的拓撲檢查是非常必要的,這是采集數據準確性的重要體現,所以必須對拓撲圖進行核檢,檢查內容包括:點狀數據的共點檢查,自相交檢查、懸鏈檢查、島與洞的檢查,其中撲拓圖檢查中還應對拓撲的邏輯性進行檢查,如:界址點與界址線的疊加檢查,房屋與宗地的疊加檢查、行政區與行政區界線的疊加檢查等,區分疊加數據,為成圖打下基礎。
4.3 屬性檢查
地籍數據的屬性檢查非常重要,因在數據采集過程中地籍數據往往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而產生一定的誤差值,有時還會因人工錄入而改變地籍屬性,所以必須對采集后的地籍數據進行屬性檢查,同時依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和《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的要求,也要對界線、區域、坡度圖、線狀地物等圖層和數據進行屬性檢查。檢查項目應包括以下內容:各圖層字段值填寫是否合格,字段長度及類型是否符合標準;圖層類型及要素代碼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地類編碼及地名是否與行政區域保持一致;行政界線的類型、界線性代碼、界線屬性、界線值是否符合字典要求,同時對坡度級別、地類編碼屬性代碼等要素進行檢查;扣除地類面積檢查應根據標準和規范要求進行檢查,強調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一般扣除地類面積的算法為扣除地類面積=(地類圖斑面積-線狀地物面積-零星地物面積)*扣除地類系數,對于計算也結果要考慮到誤差值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雪穎,張力.實現基礎地理數據采集、建庫及輸出的一體化方法探討[J].測繪技術裝備,2003,3.
[2]岳鳳英,曹鳳才.API函數在數據采集中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