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11:46:48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社會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農村社會文明秩序調停將為人居基本平臺穩固開創更多適應前景,其作為民生文化素質與生活質量改善的依托媒介,相應地會尊崇政府與中心村的核心領導理念,主動完善農、林、漁、牧等產業形態,利用社會的自行組織行動吸納更多成員的歸屬感、認同感效應。農村社會將一切自然環境與經濟、政治、文化元素吸納,利用政府與社會多方資源,引進城市創新社會管理服務經驗,令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煥然一新,最終充分扎實穩固基層生活共同體架構。長期以來,城市社會文明程度一再提升,但是城鄉之間始終存在二元制度障礙,自此我國農村自治開始沿著異質化城市路徑探索,具體說來一切改革活動都停滯在初步探索階段。具體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能夠適當贏取人文秩序和諧效應,目前我國農村內部社會關系結構仍算穩定,但是卻也飽含各類沖突問題。經過規范體制創新改造,能適當挽回經濟協調發展效能,促使大眾應用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機保障,將一切不穩定因素摒棄在外,最終為社會主義和諧前景奠定深刻適應基礎。
二、我國實施城鄉統籌發展策略中面對的實際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城鄉差距形式急劇擴張,這已然成為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矛盾危機,須知目前既定農業產值占據我國整體生產數值的比重已經驟減15%,而呈現二元結構也未產生本質性變化。
1.區域發展嚴重失衡
我國縣域經濟實力存在嚴重差距特征,其中尤以西部地區最為落后,無論是城鄉居民收入或是社會文化構造狀況,都與標準市場化形態存在較大出入。要盡快遏制此類危機狀況,就必須隨著經濟改革步伐推進進行同步處置,不可滋生焦急心理。
2.城鄉產業關聯程度驟減
我國現下呈現二元結構夾雜著深刻的產業分割跡象,并且單位產業格局聯系特性嚴重分離,盡管各類地區已經針對城鄉統籌發展目標做出嚴密關注和有機延展,可無論透過理論或者是實際操作層面觀察,都存在工業、服務業向城市吸納感知效應,也就是說在農村地區加快產業化調整速率已經處于迫在眉睫之勢。實際上這類產業分割跡象已經深度弱化了城鄉經濟基礎架構,勢必不利于后期社會協調發展?,F如今我國大部分鄉鎮企業難以全面經營,特別是單位農民經濟實力增長效果極為模糊,這一切現象都是城鄉產業關聯程度不強所造成的。
3.城市人口壓力的沉重
城鄉現下全面承受人口與勞動力合理分配壓力,就業矛盾廣泛滋生,而抑制此類危機的有效途徑就是促進產業模式的創新轉換與協調發展速率,特別是依托于城市化的第三產業模式,如若單純地消除阻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制度,對于后期兩地一體化發展也是沒有太大的的輔助功效的。具體來講,我國必須主動聯合過往經濟體制改革經驗,及時運用經濟、行政以及文化綜合調試手段進行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造,這是目前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構建的核心任務,需要適當引起規劃主體的嚴密注視和有機開拓。
三、新型農村社會管制要求詳述
農村實施高度社會管理完全是迎合工業城市化改造思想的一種社會生活共同體表現手段,按照基層組織單位形態角度分析,涉及居住空間與社會成員生活保障問題以及地方性文化傳統都將受到有力保護。相對于城市結構來講,農村大眾居住密集效果不夠堅實,一切活動利用村鎮作為核心運轉,其間不乏一系列農業生產活動的拓展。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不斷改良,農村生活模式必將產生高度變化,有關外部性特征逐漸落地生根,國家規范性制度開始大面積遷移其中。而城鄉統籌管制手法可說是在充分保留農村經濟產業活力前提下實現工業反補能效,使得農村富余勞動力充分轉移,為兩地同步發展獻計獻策。自此之后,農民群體開始向城鎮周邊新型聚居場所靠近,土地資源也順勢過渡成為集中規模經營形態,工業產業活動的廣泛交織必然帶動城鄉深切交流功效,創新生產技術經驗與經濟軌道正式上線?,F如今政府一改傳統衛生與公益事業發展理念,使得合理比例的公共資源順暢轉移到農村,令這類區域也能夠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如低保、養老與醫療保險項目等。整體服務體系架構瞬時完善豐富起來。
四、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改良建議補充
最近階段,有關政府開始針對農村經濟加以大力扶持,為了加快縣城市化轉變進程,提升當地社會管理能效與科學發展實力。新農村社會結構改造可以采用農村傳統的趕地、租賃或收買的方式解決用地問題,這里的關鍵在于,首先新區建設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鄉村建設規劃。要對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進行確權登記,做到產權清晰、界址清楚、面積準確。在新村建設過程中要按照當地群眾的意愿,采取不同的方式獲得社區建設用地。涉及行政區劃變更和土地權屬調整的,要制定土地調整方案,充分征求權利人的意見,合理調整土地權屬,以免引起權屬糾紛。
1.城鄉資源協調配置
城鄉和諧發展需要借助創新資源配置基礎作為依托媒介,利用城鄉科學共享理論,爭取透過農民經濟增收與公共服務流程進行兩地資源科學分配,維持異質化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特性,適當建立起良性循環與統一發展文化體制。再就是匹配堅固的政策內涵,盡量將不同等級鄉鎮差距特征泯滅,適當加大政策傾斜輔助力度,尤其是偏遠鄉鎮的財政支持效果,如創新農村建設資金、后期標準稅收成果分成與生態補償等;并且廣泛吸引財力機構關注,必要時設立資源整合項目,加大對農村公共基礎建設資金的投入數目。
2.創新農村自治政策的頒布
農村有必要實施科學自制管理政策,確保在還權于民基礎上令其自主參與領導班子選舉流程,能夠針對公章、村帳以及合同內容實施嚴格規范管理,強化各類協約簽訂的公開化特征,并交由鄉鎮代表與法律顧問細致審核。堅持上述手段,可以盡量令村級權力公開化,確保任何流程都依法運行,杜絕任何中飽私囊的腐敗跡象。再就是全面抑制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患,積極推行支部領導范圍下的村民自主社會管理模式。如城鎮化發展型新農村,就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引導農民向城鎮集聚,加速資本和產業轉移,加快建設城鎮型新農村,促進農民職業和空間轉移,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鎮體系。參照城鎮的布局、結構、功能,規劃新農村建設,實現“設施齊全,功能完善,路網相聯”,群眾足不出村就可以解決食、住、行、娛、學、醫等日常問題,使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
3.科學吸納整合涉農項目資金
運用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與土地復墾費用作為資金重新吸納特定出口,適當引領農業先進技術成果與資源協調開發能效,使得當地各類公路建設、退耕還林以及通訊事業得以協調運轉。對于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布置與開放工作,應該適當引起不同等級層次政府的關注,確保專項扶持資金能夠順利到位。實現此類事業高度建設指標,就必須保留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將示范村項目拓展作為核心任務指標,令政府一切資金支持政策得以快速傾斜。
五、結語
1.1傳統文化逐漸流失,封建陋習普遍存在由于現代文化形式的經濟性、便利性和可獲取性,對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或節日感興趣的農民群體逐漸減少,尤其是青年群體。調查結果顯示,高達83.58%的農民感覺村里的春節不如以前熱鬧,青年群體缺乏對傳統節日習俗的關注度。獨具特色的廟會文化也在逐漸消失,廟會活動的開展頻率正在減少、農民參與度逐漸降低,也從側面反映了現如今的廟會活動缺乏特色,無法激起農民參與的熱情。除了春節、廟會等傳統文化活動的發展呈萎縮趨勢外,傳統的民間工藝技術的保護和繼承也受到很大沖擊。在問到“你村里賭博的人多嗎?”時,僅14.08%的被調查者表示本村“沒有賭博現象”。在參與賭博的群體中,數量最多的為中年男性,占46.86%;其次是中年婦女,占20.71%;再者是老年人,占14.85%。其中49.72%的農戶認為,形成賭博風氣的原因是村里的娛樂活動太少;30.03%的農戶認為,賭錢玩著刺激、有意思;20.25%的農戶認為,玩牌賭錢比較容易把大家聚在一起。調查算命等迷信現象時發現,有一半的農戶表示自己算過命,被調查者表示一般在家里有病患、子女訂婚或結婚、給新生兒起名字、家里孩子考學等情況下去算命。調查數據顯示,95%以上的農民每次花費在10元以上;其中花費超過30元的被調查者超過30%;更有甚者,個別村落的著名“大仙”、“天師”等單次收費超過100元。這說明當前農民對算命的信任度很高,且愿意在這一件事上花費金錢。
1.2婚喪嫁娶民俗衍生出新型文化產業婚喪嫁娶是家庭中的大事,對于農民來說尤其重視,現今專門服務于婚喪嫁娶的民間樂隊就是在此基礎上迅猛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文化產業。調查結果顯示,78.88%的村民表示婚喪嫁娶時會請民間樂隊來助興表演,而且隨著這一產業的發展,樂隊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如唱戲、歌舞、相聲小品、二人轉、魔術雜技等,其中農民請的最多的是唱戲表演和歌舞表演,分別占34.37%和30.48%。在調查民間樂隊花費情況時,被調查者的支出存在差別。94.92%的被調查者表示花費超過500元,且在500~1000元和1000~1500元這兩個區間比較集中,所占比例分別為27.08%和27.93%,這一情況說明農村在婚喪嫁娶上聘請民間樂隊的投入并不小。
1.3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硬件設備不能滿足農民文化需求電視、手機仍然是農民家中主要的文化設備,二者占67.88%的高比例;其次是影碟機,占15.53%;受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民自身收入的限制,電腦、數碼相機等相對高端的硬件設備在農村家庭中的購買率較低,電腦占11.20%,數碼相機僅占5.4%。在調查村鎮公共文化設施時發現,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形式逐漸多樣化,如有線電視安裝、網線鋪設、廣播站、體育場地、圖書館、文化活動室或文化廣場、報欄及戶外健身器材等,但并未普及。對于村子里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56.65%的農戶表示不能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在今后的文化建設中,完善硬件設施的同時還要加強設施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
1.4農村文化隊伍年齡大、人數少、技術低,文化隊伍建設亟待提高在調查文藝隊伍建設情況時發現,文藝隊伍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隊伍的規模不大,大于20人的隊伍僅占14.23%。在文藝隊伍的專業技術方面,專業人員較少,僅占7.48%。針對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積極性方面,被調查者年齡越小,熱情度和積極性越低,30歲以下的農民僅有21.67%表示愿意加入。綜上所述,河北省農村文化隊伍建設處于基礎階段,文化工作者專業技術不高,數量不多,年齡偏大,在今后的農村文化建設中應加強農村文化人才的建設。
2制約河北省農村文化建設的因素分析
制約河北省農村文化建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宏觀經濟政策、個人素質等都可能影響其發展,文章在數據調查的基礎之上,從政策、農村經濟、農民素質及區域位置等方面著手,利用交叉列聯表方法,分析了以下幾方面因素對河北省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的影響。
2.1政策因素由分析以往河北省出臺的文化政策可知,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是相當重視的。但是文化建設情況卻不是十分樂觀,政府出臺的文化政策下放到基層落實不了。原因如下:首先,從政策方面,河北省出臺的文化政策僅僅是綱領性的總體計劃,并不具體且不詳細,導致基層政府不知如何開展文化工作;其次,從政府工作人員方面,對落實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編制、審批、考核等制度不明確,許多文化工作人員工作了幾十年后仍然是農民身份,客觀上打擊了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嚴重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步伐。以上兩點說明河北省文化建設相關政策及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應繼續深化、細致文化建設工作內容,具體落實文化政策,推動文化發展。
2.2經濟因素選取民間樂隊的花費情況作為列變量,且其花費為單次聘請樂隊支出額,選取農戶家庭總收入水平作為行變量,進行交叉列聯表分析,發現家庭總收入水平與聘請民間樂隊花費關系較復雜,具體見表2。由表2可知,家庭總收入水平與聘請民間樂隊花費情況的交叉列聯分析結果與本次調查預期的結果不一致。大多數農民在聘請民間樂隊上的花費處于500~1000元和1000~1500元這兩個范圍內;家庭收入水平“中等偏下”,樂隊花費超過2000元的也比較集中,且高出“中等偏上”家庭近5%。這可能是由于收入水平偏低的家庭在婚喪嫁娶場合更加注重形式,喜歡大操大辦;而相對收入水平偏高的家庭并不太在意,認為沒有必要消耗過多的金錢。
2.3區域因素河北省各地區發展狀況不同,區域因素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著影響。地理位置離城市越近,農村大學生愿意回村就業的比例越低,山區的被調查者表示,村里的大學生“相當部分回村就業”比例為10.4%,而城市郊區的只有6.9%。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城市就業機會較多,就業環境遠遠優于農村,越靠近城市的村莊交通越便利,既可以滿足大學生的“鄉土情結”,又可以在城市獲得更高的就業環境;也可能是越靠近城市的村莊,經濟水平越高,在城市就業的經濟壓力比山區農村的大學生要小很多。家庭地理位置與大學生返鄉情況的關系見表3。
3對策建議
3.1地方政府應落實文化建設內容,規范相應制度地方政府應當轉變工作思路,將單純追求經濟績效的工作重心轉變為經濟文化兩手抓、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建設內容,切實做好當地農村文化建設,不形式化,不做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落實文化建設內容,規范相應制度:一是規范資金管理制度,建設農村文化僅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文化建設資金除了政府劃撥之外,還包括社會籌資,不論哪種資金都要統籌規劃、統一管理,都需要不斷總結完善資金管理制度;二是規范人員管理制度,調查發現,河北省村文化干部或文化能人的政府編制得不到落實,有的工作人員工作了幾十年仍是農民身份,這一現象極大挫傷了其對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文化隊伍中大多數人是業余村民,專業性不高、年齡還偏大;三是規范法制管理制度,應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防止出現資金挪用、貪污等現象[1]。
3.2農村文化建設應關注不同地區、不同群體文化需求的差異以年齡為劃分依據,發現不同群體文化需求不同;以區域位置劃分,發現不同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程度和重點不同?;鶎宇I導應當根據這些差異區別對待,解決好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間文化建設的結構性失衡。對于青年群體做好引導工作,防止其沉迷網絡、賭博等,浪費青春。“由于經濟條件對上網消費的限制、受教育程度對網絡操作和網絡文化的理解與吸收的影響及年齡增長形成的慣例思維對新生事物的排斥等,農村老年群體正在被以網絡應用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會邊緣化”[2]。老年群體的閑暇時間更加充裕,也增加了精神層面的需求,基層單位可以針對其需求特征組織一些場面熱鬧的文化活動方式,如看戲、文藝演出等,以豐富老年群體的文化需求。不同地區也有其不同文化需求,越接近城市,其硬件設備越完善,文化建設應注重形式、內容;越接近山區,應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如文化器材、網絡信號等。
關鍵詞:村級會計委托制;經管水平;穩定。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大集體時期,還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以來的今天,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統籌城鄉發展實施力度的不斷加大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啟動,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各單位各部門務必要從構筑"和諧安仁"的戰略高度上充分認識其積極意義。
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涉及農民切身利益,關系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涉及農村基層組織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是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地立足當地實際,在加強農村集體財務規范化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實踐證明,在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和民利的基礎上,實行村級會計委托制,把村級財務委托鄉鎮(街道)統一核算和監督,是新形勢下規范村級財務管理的有效方式,對于加強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與監督、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和村級債務增加、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改善黨群干群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鄉鎮(街道)財經統計站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明確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務,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經管水平,促進村級財務管理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軌道,進一步維護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一、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總體思路
農村經濟管理必須圍繞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以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實施"轉變、拓展、提升"①三大戰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堅持與時俱進,創新集體資產與財務管理新機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力爭在農經工作"三大管理"(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和"三項指導"(指導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實現新突破。
二、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應承擔的任務
(一)創新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新機制,實現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一是創新農村財務管理制度。要進一步完善農村財務管理考核辦法及財務管理規定,進一步創新規范財務管理程序。我街辦針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制訂并完善了一整套以財務公開為基礎、財務審計為主體、民主理財為依托、"雙代管、雙監督"為保證的制度和措施,在從嚴控制備用金限額、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嚴格開支審批手續等方面進行了有效審計監督。二是創新農村財務管理模式。為加強集體資產管理,確保集體財產安全和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我們探索創新了農村財務管理模式,積極推行了農村會計聘任制,進行了電算化試點嘗試,使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更加科學可行。三是狠抓農村財會隊伍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嚴格落實持證上崗制度,把財務人員的定期培訓與日常管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四是實行重點清理。我們對財務管理混亂村實行了嚴格的"三清三查三改"。"三清"是:清理收支往來帳據,清理集體資金、存款、有價證券,清理集體財物;"三查"是:查非生產性開支,查村干部報酬和補貼,查專項資金使用和項目招投標;"三改"是:改變農村財務工作無人管理、無章可循、無人監督的狀況。在清理工作中,我們把專業清理與群眾監督結合起來,通過設立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聽取群眾意見,確保清理整頓工作落到了實處。對于那些群眾反映十分強烈的上訪村,必須深入清理,深挖根源。清理之后,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建立健全相關財務管理制度,嚴格監管,促進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
(二)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扎實搞好土地承包專項治理。要積極宣傳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和《山東省農村土地承包實施辦法》,并印成明白紙,以片為單位,逐村進行張貼、廣播、宣傳,進一步維護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以規范引導為重點,保護農戶權益,規范土地流轉行為,禁止反租倒包。要以換補發經營權證為契機,切實搞好土地承包專項治理工作。
1、建立土地臺帳,實行微機化管理。2007年我街辦全面實行農村土地承包規范化管理,規范和完善了家庭承包土地臺帳、機動地承包土地臺帳和其他承包土地臺帳。土地臺帳附有各戶家庭成員情況、地名、土地四至、長寬、實際及折實畝數。通過建立臺賬,確保責任田的實際面積、地塊、承包合同、經營權證書四者相符。土地臺帳輸入完畢后由市經管局統一打印,以鄉鎮(街辦)為單位分發到各村,由各村文書負責核對后由村文書、支部書記、微機錄入員共同簽字后分發到各家各戶。全面實現土地臺帳微機化管理,開展土地仲裁工作,使農民因土地承包管理不善而引起的上訪明顯減少,也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換發補發做好了充分準備。
2、搞好土地規范流轉。土地延包之后,隨著農村新的土地承包政策的建立和農業結構調整,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已成為當前土地承包管理的重要內容。各村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必須經過村委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流轉時間不超過10年,必須報經管站備案,以確保各村土地流轉規范、有序進行。
3、健全規范化檔案,加強調查研究。土地延包后,鄉鎮(街辦)、村兩級按照分級分類管理的要求都建立了規范的土地延包檔案。但當前土地流轉、機動地承包建檔工作還比較薄弱。財經統計部門要深入各村,幫助指導村流轉土地戶雙方簽訂規范合同,處理好雙方及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掌握當前土地承包及流轉的動態,履行職責,為黨工委、街道辦提出建議和措施。做好農村土地承包及流轉的指導和管理工作,妥善調解處理土地承包及流轉糾紛。
(三)健全落實規章制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近年來,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但城鄉發展差距依然明顯。1985年到2006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從1.86:1擴大到了3.28:1。建立健全減輕農民負擔的長效機制,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成為檢驗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要積極開展農民負擔專項治理,要重點整治好諸如農民建房、農村義務教育、修建道路、農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存在的亂收費、亂集資、亂罰款、亂攤派現象。要全面落實四項制度,強化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即:涉農稅收、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向群眾公示的內容要全面、準確、合法,公示形式要貼近群眾,切實做到經?;⒁幏痘?;農村義務教育收費"一費制",要規范農村義務教育收費管理,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全面推行"一費制"收費辦法,在嚴格核定學雜費、課本和作業本費標準的基礎上,一次性統一向學生收取費用;公費訂閱報刊"限額制",村級報刊雜志的征定費每年不得超過當年村級管理費的10%;農民負擔案件"追究制",要嚴肅查處涉及農民負擔案件和違規違紀行為,建立預防和查處涉及農民負擔案件的長效機制。要嚴把支農惠農政策落實關,保證糧食直補、柴油化肥補貼及市街辦兩級轉移支付資金款能夠及時足額撥付。要突出抓好"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完善村級"一事一議"管理辦法,明確"一事一議"工作流程。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積極引導農民開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
三、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和經驗
(一)加強財經隊伍建設,全面提高農經人員素質。我街辦針對新形勢下農村經營管理的特點,轉變思維方式、管理方法和工作作風,結合目前街辦村兩級財經隊伍現狀,把對街道村兩級財經人員的業務培訓作為農經管理工作的重點,貫穿于整個農經管理工作的全過程。2007年在市經管局的精心安排下,我街辦78個村及財經統計站6名干部全部進行了系統培訓,內容包括新農村建設、陽光村務"星期一集中辦公制度"、村級事務契約化管理、村級"一事一議"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與仲裁、農村會計學基礎及會計電算化操作規程等。通過培訓,參訓人員不僅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也都學會了熟練操作微機。財經統計站工作人員能夠熟練運用電算化軟件處理財務,村會計能夠通過遠程教育設施開展農業病蟲害咨詢、大棚菜價格查詢等,為廣大村民、蒜薹貯存戶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提供了方便,為農業信息化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通過培訓,提高了街辦村兩級經管人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提高了農經人員綜合素質,培養了一支工作責任心強、勇于開拓進取的農經干部隊伍,適應了新形勢下農經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高農經執法水平。為提高農經執法水平,應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山東省村集體財務管理條例》、《山東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規定》等法律、法規,在規范化、制度化和經?;舷鹿し颍⑵鹚捻椆ぷ髦贫?。一是建立農經崗位責任制度。要制定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崗位和執法責任制,明確崗位執法責任。二是建立日常工作規章制度。制定一整套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減輕農民負擔和農村財務管理的執法管理制度和措施,確保國家各項政策的落實。三是建立準確及時的信息反饋制度。根據涉及農經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到事發第一線進行調查研究,快速預測和發現問題苗頭,及早向黨工委、街道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措施,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四是實施"陽光星期一"集中辦公制度和村級事務契約化,提高政務透明度。我街辦實行"陽光村務星期一"集中辦公制度,每逢星期一,各村村兩委成員、兩個議事會成員都按時在村委辦公室集中辦公議事,把各村應該公開的事項如村務收支、土地承包、集體經濟項目承包等納入議事日程,擴大了村級民主,深化了村務公開,提高了村干部的辦事效率,能夠及時化解有關農經不安定因素的各類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級制訂并規范實施了村級所有重要事務必須實行民主決策的契約化制度:即所有招標項目和村級承包合同、土地調整和經營活動必須簽訂正式合同,并在合同簽訂后三日內報街道財經統計站備案存檔。通過村級事務契約化,我街辦把大量可能誘發干群矛盾和糾紛的村級事務,用契約化形式約定下來,增強了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
(三)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引進發展龍頭企業作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升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依托區位交通、農業基礎等優勢,吸引了瑞士先正達、荷蘭安莎、以色列澤文、北京歐閣等20多家國內外知名農業公司紛紛落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設立風險資金、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與農戶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扶持龍頭企業發展,以蔬菜、種子、食用菌等農業一條龍型經濟為重點,摸清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現狀,積極謀劃項目,加大扶持力度。抓好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戶聯接龍頭企業、市場的紐帶,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載體,也是加快龍型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組織形式,今年要重點抓好我省確定的2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典型帶動作用。
(四)深入基層,搞好調查研究。針對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農經管理要轉變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和作風,深入到群眾中去,加強調查研究,特別是對涉及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穩定的重大問題,要進行深層次、系統的調查研究,為黨工委、街道辦制定農村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三大戰略"是2005年12月農業部部長杜青林代表農業部黨組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提出。詳見2006年第3期《求是》雜志《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即:
(1)"轉變"戰略,重點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節約型、環保型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一、現行制度存在的問題
1、制度設置不合理。在制度模式的設置上采用了諸多商業保險的做法,社會保險特征不明顯,最突出的問題是不能保障農村弱勢群體的利益,現行的政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保障水平偏低,達不到“老有所養”的初衷。該縣2006年底領取養老金的人員為209人,月平均養老金只有73.72元,遠遠低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月135元的標準,最低的僅為1.2元,根本起不了養老作用。
2、政策作用不明顯?,F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費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的原則。政策扶持主要體現在鄉鎮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集體補助部分可稅前列支,而大部分以種田謀生的農民,則享受不到這一待遇。目前,有相當部分村級集體積累實際是“空殼子”,即使集體經濟較雄厚的村,其公益金積累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農保中“集體補助為輔”的原則是句空話,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實際上成了純個人儲蓄積累保險。當初養老金給付利率較高,1994年養老金個人賬戶結付年復利率為12%,后經4次下調,從1999年起至2006年底僅為2.5%,僅靠農民個人繳納的保險費積累養老,政策作用不明顯,致使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影響了這一制度的持續實施。
3、監管機制不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機制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實現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F行基金增值渠道單一,存銀行和傳統意義上的買國債是各級農?;鹪鲋档闹饕绞?,而基金存銀行增值利率明顯低于結付利率,其結果是保險費征收的越多,基金收支赤字就越大。為了實現基金收支平衡,迫使基層單位自行動用資金進行各種投資來實現增值,由于缺乏健全的監管機制,造成基金違規動用,甚至出現基金被騙狀況。審計發現該縣在異地存款過程中已造成被騙損失170多萬元。
4、領取年齡不明確。民政部《關于印發縣級農村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的通知》(民辦發[1992]2號)第二條“……領取養老保險金的年齡一般在60周歲以后”的規定。而民政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公室印發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培訓教材》在保險金給付管理中講到:養老金領取從60周歲以后開始,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早到50周歲或55周歲開始。但對特殊情況未作出具體說明,在實際操作中存在隨意性。審計發現該縣也有50周歲、55周歲開始領取養老金的情況。
5、統籌層次不夠高?,F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以縣(市)為單位實施基金統籌,政策自行制訂,基金自求平衡。由于統籌層次過低,各地在制定政策上有所偏離,擅自擴大了參保范圍;在基金籌集上不能足額到位,存在領導隨意減免應繳的保險費,造成基金風險;在基金運作上難以保值增值,甚至違規操作造成基金損失。
二、改革完善的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因地制宜地來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同時,繳費標準和保障水平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考慮到農村家庭收入的不平衡性,保險費的交納標準實行多檔次,使保險對象可根據其經濟承受能力自行選擇參保檔次。
2、政府扶持激勵原則。實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要堅持“個人繳費為主、單位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扶持激勵”的原則。既然將農保界定為社會保險,就應按照社會保險機制來運作。政府要出臺扶持政策,使參保有足夠的吸引力,引導和鼓勵農民自覺投保。
3、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則。社會保險制度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是要實現基金收支平衡,農?;鸨V翟鲋凳墙鉀Q基金收支平衡問題的關健。一方面國家要制定一個比較穩定的利率政策,使參保農民有安全感和放心感;另一方面又要積極拓寬基金增值渠道,提高運營效益,在增收上下功夫,確保農?;鹗罩胶狻?/p>
4、社保之間可融通原則。隨著城鄉一體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勞動力在城鄉間流動性增加。因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之間應能互相融通,相互銜接,并在制度上有過渡通道,即在設置新制度的框架中留有“接口”,待條件成熟時,以便與城保制度相對接,最終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
5、規范管理原則。加強和改進農保管理工作,是鞏固和發展農保事業的重要措施,不斷完善農保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才能切實維護好參保農民的利益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不論制度、政策和各項業務操作都要規范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確保農保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新制度的基本框架思路
1、實行繳費與人均收入掛鉤。參保對象個人以統計部門公布的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繳費基數,按5%、10%、15%等多個檔次比例,由參保人員根據繳費能力,自行選擇繳費檔次參保。
2、實施財政補貼激勵。國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形式,對參保繳費人員按統計部門公布的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10%左右給予直接補貼,個人沒有繳費的不享受財政補貼,財政補貼當年有效,不實行追溯補貼。對低保對象個人繳費部分也實行全額財政補助。
3、建立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將個人繳費和財政補貼均記入參保人員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分別記錄和計息。國家要制訂一個比較穩定的利率政策,確保個人賬戶資金的保值增值。個人賬戶中的個人繳費部分本金和利息可以繼承,財政補貼部分只能用于計發本人養老保險金待遇,而不予繼承。
4、規范養老金計發標準。參保繳費人員男年滿60周歲及以上、女年滿55周歲及以上,可辦理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手續,并從辦理手續次月起,按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直至亡故。待遇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本金加利息)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可參照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計發月數辦法確定。
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進程中,應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行政管理、監督、執法是必須遵循的主線,而農村經濟行政管理的主體職能的落實則是前提條件,在這一基礎上,推動和促進農村經營體制的創新與發展。建立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以確保實現規范化、法制化的農村經濟管理。在農村經濟工作中,不斷借鑒國內外的農村經濟管理的經驗,總結教訓,結合本地區的農村經濟的特點,在發展中探索和尋求經濟管理的新方式、新途徑、新方法,不局限于舊的模式和舊的方法,創造出適合本地區特色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進而使得農村集體資產上的財務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以及對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得以充分實現。
2農村經濟管理的任務
2.1農村財務和資產管理
加強農村的財務和資產管理,必須建立和完善管理監督體制,并使其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當前的農村經濟管理中,審計職能較為薄弱,因此應強化審計職能,并且改革現有的財務管理模式,使財務管理模式適應新時期的需求。同時,還要強化農村財務民主管理,使農村的會計委托制度得以推廣。充分發揮試點的示范作用,在有能力的地區開展會計電算化的試點,在試點工作中總結經驗并針對出現的問題制定合理的解決措施。通過試點的示范作用,使會計電算化在農村地區實現全面推廣。農村集體資產是農村經濟的根本,應加強對其的管理,合理利用資金和資源,確保集體財產的安全。
2.2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農民負擔的切實減輕,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目前,農民的減負問題已經基本落實,當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對農民的負擔進行監督和管理,防止出現反彈的現象。具體措施就是強化對于農民負擔的專項治理以及落實和健全相關的制度。在處理農民負擔問題時,要切實加強針對問題的落實進度進行監督和跟蹤調查。
2.3實現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以農村服務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推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遵循農村市場發展的規律,滿足其發展的需求,強化農民專業合作,使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開展專業合作的試點和示范工作,總結經驗以便推廣。當地的培育和規范工作是實現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重點環節,開展宣傳和教育工作,普及相關知識,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應適應新的經濟形勢,推進工作機制的轉變,確保機構隊伍的穩定。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尋求和探索更加有效的社會化服務制度的組織形式。
3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3.1提高經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加強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是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切實落實我國的農村政策,使政策的制度化和長期穩定化得以實現。為了解決當前農村的重要矛盾,應最大程度的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獲得繁榮與發展,使農民的收入獲得穩步持續增加,以維護和實現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切實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具體的講,作為各地各級農業部門,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對于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及時的解決。新農村的建設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農村經濟則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經濟支持。
3.2加強經濟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
機構和隊伍的建設是農村經濟管理中不容忽視的一項內容,應根據政府和黨委的相關要求,建立和健全農村管理工作體系,并在實際的經濟工作中對其進行完善。與此同時,還需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在我國的鄉鎮地區,加強經濟管理機構的建設尤為重要,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機構的人員進行編制,實現定崗定員,既要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又要避免某些地區經濟管理人員不足的情況,確保所有的地區都有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經濟管理工作。此外,根據農業技術推廣辦法,在制訂經濟管理的財政預算時,應將業務經費和人員經費都納入其中。
3.3提高農村經濟執法水平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相關法規和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必須依照依法治國的方針,推動法規制度建設的完善。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要順利進行,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和規范。首先要做的就是執法責任制度的建立,崗位執法責任的劃分與明確是提高農村經濟執法水平的有效途徑,避免了執法混亂現象的出現,也防止了出現問題后的互相推諉。其次,還應該建立工作規章制度,并加以嚴格執行。工作規章制度是開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在農村經濟工作中,應以此為指導,合理的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等問題。對于人們普遍關注的減輕農民負擔的問題更應該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將農民減負的工作落到實處。此外,還應注意對農村財務管理加以規范。
3.4加強調查研究
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著很多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同時也是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解決新的問題和情況,并在機遇和挑戰下求得發展是當前農村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經濟管理應重視調查研究、轉變工作方法,調查研究應講求方法,注意其系統性,深層地研究涉及農村穩定和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此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建設成為時展的必然趨勢,農村經濟管理同樣離不開信息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滿足新時期農村發展的需求。切實提高農村經濟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使統計信息更加真實可靠。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進行農村政策的制定時,需要根據本地情況考慮多種因素,而農村經濟信息無疑是最能體現農村經濟現狀的重要參考和依據,因此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5建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關鍵詞:青口鎮;養老保障;農村養老保險;模式
青口鎮地處閩侯縣與長樂市接壤地帶,是農村地域依賴工業發展而逐漸實現城鎮化的典范。隨著工業用地規模的急劇擴大,該鎮出現了許多失地農民群體,農村老年人生活保障亟待解決。
一、青口鎮養老保障現狀
1.家庭養老:所謂家庭養老,即以家庭為單位,由家庭成員主要是年輕子女或孫子女贍養年老家庭成員的養老方式,主要內容有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三個方面。據調查,青口鎮每百個農戶中就有60戶是子女和老人住在一起的情況,75%以上的老年人主要由子女照料,[ZW(DY]第一階段研究成果.他們走上的生活路——青口鎮家庭收入與老年人保障狀況的調查。[ZW)]家庭養老依然是青口鎮地區最主要的養老方式。隨著社會轉變和經濟轉型,該鎮家庭養老保障功能愈顯弱化,具體表現在經濟供養上,家庭收入一般先滿足小孩的生活、教育支出等需求,再滿足青年夫婦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后才會考慮到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老年人在現代小型化、核心型家庭中經濟供給凸顯邊緣化傾向;在生活照料方面,約57%的子女因外出務工,不?;丶业仍驘o暇照顧老人,其中33%的子女還把孩子和家中家務留給老人,①老人生活負擔沉重;在精神慰藉方面,因子女思想價值觀念的變化和對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得老人與子女之間缺乏感情交流,其精神慰藉難以實現。
2.土地養老:土地在農戶家庭生產經營活動中始終扮演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功能的雙重角色,是農民養老的主要基礎和經濟支柱。近幾年來,青口鎮工業化規模急劇擴大,在各類工業輻射范圍內的村莊(宏四村、宏三村、農光村和付竹村等),農民耕種的土地幾乎全部被征用。許多農民頓時成為“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群體。絕大部分老年人因脫離土地而失去創造收入的機會,生活上對外界貨幣性供給的依賴性增強,經濟上供養來源缺乏穩定性且隱藏風險。截至2006年,青口鎮工業投資開發區規劃用地面積1000公頃,[ZW(DY]閩侯縣青口投資區管委會。申請保留開發區基本情況表,2005。[ZW)]全鎮約70%的耕地、園林或草地將都被征用。按該鎮農村各類土地年平均經營收入1.033萬元/畝[ZW(DY]青口鎮農村經濟收益分配統計表(1-1)農村經濟基本情況統計表(5-1)2007-01-01。
3.集體養老(失地保障):青口鎮集體養老方式以行政村為單位,將祠堂改造為敬老院向各村莊的5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娛樂場所和老年服務。但是,由于集體經濟力量薄弱及鎮政府的不重視等因素導致敬老院養老保障功能名存實亡,許多村莊敬老院竟成了年輕人賭博的避難所。據了解,該鎮39個行政村的敬老院中,功能發揮較充分的僅有幸福村一個,敬老院集中式供養的保障功能基本缺失。另外,自征用土地以來,政府除給予一次性土地補償金外,在部分征地的村莊內對5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給一定數額的養老金或口糧補助費(50元/人•月、200元/人•季度、100元/人•月、110元/人•月)①,但由于覆蓋范圍(覆蓋率只有12.8%)相當有限和給付標準不統一、給付水平不高等因素,其保障作用并不十分有效。
二、青口鎮養老保障現狀成因分析
1.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和思想觀念的多元化造成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城鎮化、工業化建設過程中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增強,農業人口非農化的加快成為農村發展的主流動力。在青口鎮人均土地日益減少和農業勞動低效益等客觀情況的驅使下,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奔向城市尋求工作,使得農村地域內老年人的供養人力不足,老年人生活無法得到照料,甚至于青年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以后,老年人不得不承擔照顧孫輩和整理家務的重擔,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間似乎形成了類似于“勞動合同”式的養老契約,家庭養老保障功能發生扭曲。
2.政府養老保障職能的缺位使農村養老保障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養老保障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維系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條件?,F在青口鎮大多數老年人生活狀況并不樂觀,集中表現為失地養老金補貼標準過低且不具可持續性、非失地農民基本上無法得到政府補貼、只有家庭極其貧困的老年群體才可得到救濟金??傮w上看,青口鎮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保障仍以社會救助為主,保障層次相當低,與當地城鎮化過程中經濟發展水平極不相適應。據統計,2006年該鎮老年人人均月消費支出在200元以上的占90.3%,而政府給予補助的最高金額約100元左右,[ZW(DY]第一階段研究成果,他們走上的生活路——青口家庭收入與老年人保障狀況調查。[ZW)]保障水平根本不足以滿足農村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缺失,制約著該鎮老年保障工作向縱深式發展
青口鎮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除“五?!惫B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外,社會養老保險仍處于缺失狀態,其泛散而非制度性的保障狀況使得農村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沒有得到切實改善,相對貧困人口數略呈有上升趨勢。
三、構建青口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
(一)青口鎮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和保障需求
從收入水平角度來看,2007年青口鎮農民人均年收入6080元,人均年消費支出3578.96元[ZW(DY]閩侯縣政府政府工作報告,2007,(12)。[ZW)],人均純收入約3500元。而據福建省統計數據顯示,全省人均純收入約為2132.76元,青口鎮地域人均年純收入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基礎較好。與此同時,城鎮化帶來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農民害怕承擔風險的心理間矛盾增加了農民對社會保險的需求,調查顯示,高達89.9%的中年農民對實施農村養老保險的態度是贊成的。①
(二)青口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設計
1.實施對象
(1)種養農民,指從事傳統農業活動,主要依靠土地收入為生的農民,約35500人;(2)農民工,指在鄉鎮企業或流入城市從事非農產業,但又受戶籍制度局部約束,非完全脫離土地關系的農民,目前總量約20000人;(3)失地農民(不包括種養農民、農民工),指因工業占地而失去全部或部分耕種土地的農民,其總量為6000人,占全鎮農業勞動力8%,且每年以2%~3%的數量增加。②
2.籌資及給付
實施對象的多元化特性決定了籌資及給付的多樣化。
(1)農民工——根據從事勞動的地域范圍和流動性特點,大致可分為鄉鎮企業職工和城鎮企業職工兩類。針對進城的農民工,應強制其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或試點中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繳費實行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擔原則,給付標準為上年度城鎮農民工平均工資或城鎮人口最低工資的一定比例,勞動關系轉移時個人賬戶儲存額和統籌賬戶部分可轉化成各類型群體養老保險模式中相應的繳費年限而隨之轉移;對于鄉鎮企業職工則應該依靠縣政府、鎮政府共同制定專門法規政策強制實行參保,具體要依據全鎮企業和農民工的經濟承受能力來確定繳費比例,遵循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共擔原則,繳費滿一定年限后,可按鄉鎮企業職工上年度平均工資一定比例取得養老金待遇。
(2)失地農民——其參加養老保險條件并不是以就業后的勞動關系為基礎,繳費基數也非以工資收入為依據,對其實施保障更重要是強調政府的責任。因為土地經營收入是農民進行養老儲蓄的主要來源,沒有了土地,其最基本生活水平就失去了可靠保證。失地農民的籌資形式可由“縣政府從土地出讓金收入中列支、鎮政府從土地補償費中列支及農民個人繳費三個部分按合理比例(比例應適當體現補償性質,以激勵農民的參保積極性)構成,建立以個人賬戶為主體,集體統籌后備金賬戶為輔的籌資模式,給付標準實行“個人賬戶/120+政府補貼”的模式,其中政府補貼實行維持被保險人基本生活待遇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補足差額制度,補貼資金大部分來源于集體統籌后備金的投資收益,輔之以公共財政列支。
(3)種養農民——堅持農民自愿和個人賬戶相結合,政府通過實行繳費補貼、基金貼息、待遇調整、老人直補等多種參保補貼方式,建立個人繳費、政府補貼的籌資機制,引導農民參保。其中政府繳費補貼的資金投入以公共財政支出的方式劃入“個人賬戶”,并對參保人員根據年齡的不同給予適當的補貼。同時,由于種養農民生產的周期性和收入的不穩定性等特征,允許農民按月、按季度、按年度等多種靈活繳費方式進行繳費,并適當根據全鎮種養農民的家庭收入的一定比例,設定一個定期變動的繳費基數(如:南平延平區繳費標準按上年農民人均收入的100%~300%為基數,按基數的18%進行繳費),制定較為科學的繳費比例籌集資金。其給付待遇上考慮完全取決于個人賬戶積累額及其投資收益,超過法定領取年限的養老金給付由縣、鎮兩級政府承擔。
3.基金的管理運營
鑒于商業保險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發揮社會“安全網”和“減震器”的功能上存在一致性,在現階段青口鎮保險資源幾乎缺失,開發潛力相當大的前提下,應該鼓勵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由政府和商業保險公司相合作,以求充分發揮政府集中管理和私營競爭管理的優越性,推進基金管理的公共化與私營化緊密結合,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監督制衡,可以很好地克服“所有者缺位”問題,也能夠通過消除政府壟斷,強化市場競爭,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益率。
在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的管理模式下,青口鎮政府主要負責相關政策的制定,保險費用的籌集以及資金投資營運方面的監督;而商業保險公司負責經辦養老保險業務和管理養老保險基金(這樣就實現了行政管理與基金運營相分離,推動了待遇支付的社會化,有效減少拖欠現象,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參保積極性。)當基金發生盈余時商業保險公司可在一定限額內按一定比例提??;若發生虧損,由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分擔。
參考文獻:
[1]福建省農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課題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2]陽義南.四支柱模式: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研究[J].農業經濟,2004,(4).
[3]冼青華.論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5).
[4]李迎生.社會保障與社會結構轉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一般而言,完善的水利檔案管理制度必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檔案室的管理需要和限制
對于檔案室應當做到,始終保持檔案室的整潔和衛生狀況,防止因為火災,潮濕,塵土,強光照射,高溫,蟲害和鼠患以及盜竊等形成的對檔案原件的損壞。檔案室內部應當嚴格禁止對于其他物件的存放,做到一室一用。同時,管理人員要注意出入時要將檔案室的電子設備全部關閉,同時注意關門落鎖。
2.檔案室的檔案保密準則
如果工作人員要進入檔案室,必須攜帶相關的證件和身份資格證明,通過審查后,到指定的鑰匙存放地點取出要查閱的檔案所在檔案室的鑰匙;如果是內部文件,必須出示上級批注以及該工作與檔案的密切關系證明。
3.檔案室的借閱準則
一般情況下,檔案室的資料查閱要在管理人員的監督下進行,只能閱讀有批準資格的檔案部分,不得外借。不準對任何檔案進行毀損和復制。如有需要將檔案外帶或復制,必須經過上級批準。
4.檔案的鑒定和銷毀
工作人員應當根據相關準則和規章制度,定期對檔案進行鑒定,如發現過期檔案應該按時進行登記造冊,向上級打銷毀報告,批準后進行銷毀。毀損過程仍然要注意確保保密,不使檔案外泄。這樣完善的檔案管理制度,能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水務建設時時刻刻有據可查,且所查內容真實可信,工作內容不會泄漏。這對水務檔案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首先,管理人員應當意識到農村水務檔案管理對于村民生活的密切關系和重要作用,強化保密意識和服務意識。更新觀念,從而實現水務檔案管理的多層次管理和制度的嚴格遵守。其次,要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巧進行培訓,保證其能夠對檔案進行定期審查和養護。同時充分提高其對信息的駕馭能力和道德意識,從而防止監守自盜的情況發生。
二、水務檔案管理與其它技術部門的密切配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保障
水務檔案管理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水利建設的準備和改進工作的支持,其和工程管理部門,其他技術人員,甚至是上級部門的配合程度都會極大的影響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因此,應當從以下角度加強水務管理部門和他人的配合工作:
1.水務檔案管理部門與工程管理部門的配合
水利工程屬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的一種,因此水務檔案管理部門應當服從于工程管理部門。在工程計劃開始施行之后,確定本檔案管理部門的的管理范圍和歸檔標準。在工程的圖紙完善和審查時積極參與,從檔案管理的角度提出對專業資料格式和內容的具體意見,做好保障工作。工程預驗收的時候,檔案室的管理人員應當參與進去,通過信息審核系統,查看文件材料數據的真實性,工程項目的完善性,資料整理的規范性,從而確保各單位竣工檔案的編制合理合格,施工職責劃分明確。檢出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檔案管理人員應當立即向工程管理部門匯報,要求按照標準進行整改,以便整體工程的歸檔能夠達到預期要求。
2.水務檔案管理部門與技術部門的配合
在一個完善的水利工程中,檔案人員主要負責歸檔的制度制定和審核,而技術人員則是形成該檔案的中堅力量。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導致其檔案的形成過程中需要大量技術人員的參與,檔案內容包括了較多的專業名詞,對于不熟悉該項目的人來講往往難以理解,更難審核。因此,檔案管理人員要充分學習水利工程的基礎知識,在審核過程中通過對技術人員的詢問確保理解的正確性和審查的規范性不因專業難度而受到影響。對于技術人員來說,往往對于檔案的格式不甚了解,則應該配合檔案管理人員的要求,保證水利工程檔案的完整和準確。
3.水務檔案管理部門與建設單位的配合
檔案工作人員的任務之一就是擬定檔案的建立標準和管理規范。這一點必須與建設單位的要求相互配合,幫助其一起制定技術文件的編制要求,爭取做到不重不漏,相互依仗。保證檔案管理符合水務建設單位的后期要求。同時這也可以確保檔案的規范制定和后期審核符合建設單位的基本情況。
4.水務檔案管理部門與上級部門的配合
在稅務檔案管理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協調,這離不開上級部門的支持。只有遇到問題及時向上級部門進行反應,在可控范圍內對問題進行解決,防止其最終影響整個工程的完工。同時,一些新出臺的規章制度和管理內容都需要上級部門及時反饋給水務檔案管理部門對其進行更新和完善。因此,主動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對水務檔案管理部門極為重要。
三、水務檔案管理的創新意識是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效率的基礎
當今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對于水務檔案管理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完善的檔案信息庫,是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信息的硬件基礎建設和軟件使用
必要的硬件基礎設施是現代化檔案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保證資金利用的合理性,設備使用的正確性,軟件購買的高效性以及后期培訓的必要性,是水務檔案管理的新的內容。
2.加強水務檔案數據庫的建設
為了將水務信息進行更好的分析和共享,需要建立數據庫。首先要對檔案室中的檔案進行數字化,通過掃描技術等實現從紙質檔案到電子檔案的轉化。通過數據結構的建立和完善,保證信息的查詢和分享愈發便利。
3.培養新型檔案管理人才
現代化的檔案管理和創新意識需要高素質高能力的檔案管理人才。通過對其的業務知識培訓和基本信息技術的使用培訓,才能充分應對水務檔案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信息化要求。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