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6 12:06:34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科學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背景介紹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自2013年與美國蒙哥馬利奧本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環境科學專業,核心專業課程采用“三分之一”機制,即三分之一課程全中文授課,三分之一雙語授課,三分之一外教全英文授課,具體課程的授課教師由雙方學??己藥熧Y力量共同確定。2015年度擬定5門課程采用雙語授課,由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選派教師授課,這5門課程是“環境工程學”、“環境監測”、“環境毒理學”、“環境氣象學”、和“環境規劃與管理”。
二、基于學生需求的雙語教學模式設計
1.學生需求模塊。模塊的設計從教學開始前就將學生納入教學的設計中,極大刺激學生對未來課程的學習投入度,設計上著重2項內容的執行,一是召開專業課程說明會,二是進行《課程學習期望》調查,從而獲得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期望與想法。具體為:在課程教學開始前召開專業課程說明會,詳細向學生介紹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外文教材及配套中文教材情況,同時發放期望調查表。調查表內容涉及:學生自評英語熟練程度、已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簡述、期望學習到的專業內容、期望的教學方法、期望的考核方式5大主要內容,涉及課程開設前、課程進行中、課程結束后對課程教學的相關期望。授課教師將調查表回收后進行整理,從而為教師執行模塊的設計提供基礎
2.教師執行模塊。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學習效果,是本模塊設計的主要原則,模塊設計兼顧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實施,并滿足學生的學習期望。教學各相關環節設計上教師須掌控以下主要內容。
(1)雙語教學類型。學生通過1年的學習后,全部取得大學英語四級合格成績,達到雙語課程學習必須具備的英語水平,但采用何種雙語教學類型則必須結合課程語言特點,即明確課程語言是內容強制詞匯居多,還是內容兼容詞匯居多。內容強制詞匯是密切反映學科知識的語言和詞匯,是學習相應學科知識必須具備的,學生不掌握這些語言就無法學習相應的學科知識,而內容兼容詞匯是指學生可通過一定學科知識的學習而習得的語言和詞匯,但并不是掌握相應的學科知識所必需的。本研究將5門雙語課程詞匯按課程分別建立語料庫,并使用WordsmithTools4軟件,統計每門課程內容兼容詞匯和內容強制詞匯覆蓋率。
5門課程以“環境規劃與管理”內容兼容詞匯覆蓋率15.17%最高,以“環境毒理學”內容強制詞匯覆蓋率12.27%最高。參照程昕對雙語教學類型的劃分,這5門課程可采用3種類型的雙語教學模式,即對內容兼容詞匯較多的課程宜采用強化型雙語教學模式(授課語言90%為英文),內容強性詞匯較多的課程采用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授課語言90%為中文),內容兼容詞匯和內容強制性詞匯相對居中的課程適合采用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授課語言中英文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因此,“環境規劃與管理”采用強化型雙語教學模式,“環境毒理學”和“環境氣象學”采用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而“環境工程學”和“環境監測”則采用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
(2)教學方法。鑒于雙語教學所用教材均為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一般是專業領域內的資深學者所著,圖示、案例、習題設計較好,在教學方法上可結合教材內容以及當前環境科學領域熱點問題,在傳統講授法基礎上,穿插使用討論法、任務驅動法、直觀演示法和現場教學的教學方法。例如,“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原版教材每章都是通過案例將規劃中遵循的原理進行闡述,并附有完整的案例資料。在雙語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案例,通過英語分析與討論,吸引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并突破原有知識的范圍,從中學會綜合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在各教學方法的使用中,還需靈活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通過聲音、視頻、圖片等提高學生對內容強制詞匯的理解速度。
3.考核方式。高校普遍采用的課程考核方式是考試和考查,且通常在課程教學結束后進行。這一考核方式有著較多的優點,但隨著高校鼓勵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它也逐漸被新的方式替代,例如,有條件的開卷考試、團隊作業、階段性多次數考核、模擬表演等等。這些考核方式也可應用到雙語課程的考核中,突破“一張試卷一間教室”的約束,使得考核變得有趣。這些考核方式的考核語言一般選擇是英語,因為考核突破有限時間有限輔助工具的限制,學生可以廣泛查閱資料、用充足的時間準備考核所需資料,減輕了學生對即時語言短缺的問題,更有利于評判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3.支撐模塊。
(1)專家團隊支撐。專家團隊的主要任務是結合中外雙方學校優勢,確定雙語課程設置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審核任課教師擬定的教學計劃、教材、課堂雙語教學類型、考核方法等,輔助任課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各項教學期望,有效的融入教與學的過程中,達到有效教學與滿意教學的效果。同時,專家團隊在教學執行過程中采用隨堂聽課、課后交流等形式與學生互動,與教師交流,對教學過程相關環節進行必要的校正。
2.網絡平臺支撐。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學生必須在課后花較多的時間鞏固課堂內容,同時還需留出足夠的時間預習新內容。雙語課程的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有大量的生詞和專業詞匯,學生還需查閱字典,才能正確理解教材內容,這無疑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加強課后的輔導就勢在必行。利用當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網絡平臺,教師可在課后與學生互動,輔導答疑,建立相應的討論組、微信群、微博號等,將已完成的授課內容實時更新與學生交流共享,同時,學生可以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在討論組中與教師溝通,將自己的課程作業等發送給教師批改等等。學校構建Blackboard網絡平臺則更好,集成多媒體與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內容展示、作業、測評、輔導答疑等多個教學環節提供支持,且有學術誠信保障系統,是雙語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
三、結語
1.充分認識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是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畢業論文指導過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也是教師檢驗其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機會。本科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則是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本科生大學學習的最后一站。
通過本科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不僅可鞏固學生所學課堂知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實際工作能力,而且還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所以作為指導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畢業論文過程,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對待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把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放在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
2.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際工作能力出發,根據學科發展趨勢,選好畢業論文題目
指導教師在接到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任務后,應立即著手指導準備工作。首先查閱國內外文獻,結合自己科研工作、實驗室條件以及國內外的研究動向,選好畢業論文課題。由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的時間有限,所以為順利完成所選課題,減少失誤,少走彎路,在學生進實驗室之前,應做好所選課題的預實驗工作,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選題。選題時既要注意學生所學課堂知識的深入和強化,也要注意新知識、新技術的引入和應用,同時考慮實驗室的實際條件和可操作性,力求使課題設計合理,確保畢業論文在規定時間內能夠基本完成;同時所選題目應具有研究意義。例如,對當地蔬菜和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測定,會增加學生對當地環境污染狀況的了解并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
3.強化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
為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老師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必要的文獻資料,而且指導學生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文獻綜述,并根據課題的基本要求及自身對課題的理解寫出實驗設計方案,經過討論、修改,最后確定出可行的實驗設計方案。在實驗工作中,指導教師要求學生記錄實驗過程,對出現的問題注意分析,并想辦法積極解決。對于實驗中所涉及的新知識和新儀器,更需要指導教師的耐心幫助。在指導過程中,導師應注意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以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培養學生踏實肯干、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
4.精心指導,耐心修改,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能力
學生提高科研能力,需要教師指導。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撰寫畢業論文有一定難度,一般畢業論文均要求上萬字,然而學生平時的習作不過三五千字,畢業論文的寫作對于他們來說需要理論和實賤系統性地提高,因此必須有教師指導。指導步驟一般是:選題、定題,擬寫提綱,定提綱,與初稿,改初稿,與二稿,改二稿,與三稿,改三稿,最后定稿。這些步驟都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學生雖然在實習階段已經把論文寫出,但質量根本達不到畢業論文的要求,這就需要指導教師切實把好關,嚴格按照步驟來指導論文。反復的修改不是刁難學生,恰恰是指導教師的責任所在。
論文答辯是檢驗學生對課題了解程度的全面考核,也是訓練學生組織資料能力、表達能力的一次難得機會,因此,在論文答辯前,應與學生一起反復推敲答辯內容,傳授答辯技巧,做好答辯準備工作。
通過論文撰寫和答辯,不僅使同學們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均得到提高,還可提高他們的論文寫作水平和宣讀論文的表達能力。
5.樹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和相互協作的良好品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畢業論文指導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培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真正把自己融入實驗室,首先認識到實驗室就是自己的工作崗位。要尊敬師長,搞好同學之間團結和協作,要互相幫助。
我們經常要求學生要有勤儉節約的精神,愛惜各種儀器設備,學會保養維護方法,盡量減少儀器的故障和損耗。如實驗室的真空泵、離心機、旋轉蒸發儀和液相色譜儀等出了故障,我們就教會他們自己維修。同時要求同學維護實驗室清潔,保持室內和實驗臺桌的整潔,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具象的、設計的以及結構等多樣化的素面各自代表著不同的任務。我國目前的素描教學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就是通過具象的描繪造型來實現傳統在繪畫素描上的造型;第二種就是通過觀察和理解等設計創造能力的培養來實現建筑以及其他設計領域的應用。
1、在素描的認識和區分上出現不明確的現象
從我國環境設計相關的教育來看,大部分的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設計素描的課程教學之中,通過具象的素描造型能力的不斷提高來實現教學管理的滲透,借助造物和填充來實現素描方面的訓練,最終導致了其在觀念和方法上的矛盾,這就使得課程的教學與專業性的發展存在脫節的現象。在傳統的設計素描課程的教學中,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實現設計師的培養,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古語注重學生的形體能力和明暗關系以及質感上的物體塑造,這就使得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寫實能力,并且能夠準確的把握物體的明暗關系以及物體的基本形態。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在創造能力、設計能力方面的薄弱以及長期的單一性、簡單的組合聯系使得學生缺乏空間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而畫面逼真效果以及質感的過渡追求使得學生形成了僵化性的思想,而創新性思維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2、陳舊的教學模式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我國環境的設計教學過程中,設計素面成為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并且代替了傳統的繪畫素描,這就使得其從根本上沒有克服傳統的營銷,在教學上也實現了傳統的內容與模式的沿用,通過繪畫性以及藝術性的教學來實現質感以及虛實方面的重視,畫面效果的過渡追求使得其設計意識以及空間觀念等方面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教學目的、教學模式與環境設計專業出現特點和性質的不一致狀態,這就使得學生出現思想僵化,生搬硬套的設計使得整個作品沒有任何的靈氣與創意。
二、環境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教學改革對策分析
1、從專業的定位以及專業的需求上來進行改革
環境設計專業在素描的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空間構造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豐富以及設計意識和觀察能力的不斷提高,這就需要通過學生對于結構性、空間性以及創意性的建設來實現任務的完善,這就需要將后續的專業課程的需求作為教學的目標,實現學生在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綜合體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對于空間的敏銳感受,也就是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學生敏銳度的提高;一方面是根據學生的情況來不斷提高結構認識能力,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實踐來實現學生構圖能力的不斷提高,進而實現感悟力的不斷提高;另外一個方面是通過重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來實現學生基礎專業的不斷提高,實現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
2、通過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設置上的改革來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
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培養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空間探索的意識和空間的認知能力等的提高來實現動手創造能力的保證,這與其他的藝術設計專業具有非常大的區別,因此表現出非常強的針對性,這就需要通過教學模式與課程設置的有效整合來實現設置的一致性,通過復雜的刪除,采取更加簡單的方式才能夠實現學生課程興趣的增強以及在專業歸屬感上的提高。通過實踐性內容的加強來實現學習效率的不斷提高。例如,教師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進行空間的構造,同時還需要利用單色速寫以及水墨等的形式來實現空間的快速記憶,這就使得學生擺脫傳統的空間和物體的限制,通過訓練來提高學生對陌生環境和空間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針對課程的特點來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通過不相關的素描外延的去除來是吸納針對性的單元設置,一方面是結構方面的素描,通過對于學生多層面和多角度的分析來實現學生結構變化、穿插規律以及銜接規律上的認識,轉變傳統的線條描繪方式,實現學生綜合結構的把握;一方面是利用空間素描來實現學生描繪對象的要求,進而通過透視、結構以及表現上的認識來增加學生的理解,最終實現空間認識訓練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通過空間創意的素描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實現學生思維的擴散與聚合,通過教學的導入以及結構、轉換等聯系來實現學生思維方式從傳統的認知中解放出來,實現學生創意構想的激發。
三、結語
一、更新教學觀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及教學工具的改革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更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構成課程應該打破只對傳統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制作技能上,而應與本專業設計結合起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構成教學觀念應順應時代潮流,融合設計教育的嶄新理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構成課作為專業課的前奏課,學生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習充滿了好奇感,而我們的構成課還是停留在常規的基礎概念和練習上。所以在授課之初,就應該站在專業方向的角度來確定課程大綱。發現并感受到構成與專業的碰撞。如構成課的練習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訓練,滲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意識,另一方面要從審美的因素來考慮畫面效果,構成教學強調以造型訓練為核心,先拋開一切實際因素的限制,簡單地從純形式的角度探討各要素的特點及規律。將抽象形式練習與空間設計進行密切的聯系。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提倡去生活中發現一些美的構成法則,在立體構成的學習中可以從構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將點、線、面的形態要素與組合關系置入具體的空間環境中。如選擇現代主義著名建筑名作進行解析,主要訓練對幾何體構成與有機造型的空間的推理猜想與復制。也可以利用“九宮格”的練習方法,以此網格為參照線,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紙來圍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種基本空間組織關系,成功的將點,線,面與空間的梁,柱,墻等具體建筑要素結合一起,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達到知行合一。另外強化對二維形態、色彩、立體造型、空間、媒材等“構成”元素展開綜合研究方面的內容。如:將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對視覺語言的整體組織和把握能力;將媒材與立體構成有機結合,以訓練學生的立體造型能力和細節表現能力;將立體構成和空間構成相融合,以培養學生對建筑形體、空間、比例、結構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在色彩教學中,引入電腦。程序被簡化了,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數字媒介的帶動下,增添新的教學內容,不斷在教學上推陳出新,這種以思維訓練和創造為研究主體的互動的教學新秩序,可以使構成與技術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豐富教學手法,增強學生興趣
一方面,教學中采用“縱橫雙向結合”的方式,將環境設計專業社會實踐中的“軟裝”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專業意識。綜合性的訓練時,創作應圍繞專業去選題,如以展示空間為中心展開,要求學生分組到株洲市區的商場里去調研,將構成與櫥窗、陳設設計等相聯系,要求考慮點,線,面在空間中的應用法則;或以景觀設計為中心展開,同樣的要求學生分組到炎帝廣場等室外空間去調研,將構成與場地設計、地面鋪裝、景觀小品等相聯系。在景觀的地面鋪裝與構成組合關系聯系起來,如廣場地面鋪裝一般都以發射或同心圓的構成居多。那么我設計點元素的構成時,就可以從實際的空間中去提取。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形象生動地找到環境藝術設計與構成的契合點。使學生在實際訓練中直觀地體會構成與室內外空間的關系。同時輔以照片和徒手繪制的形式記錄,分析其構成的特點。而在構成的作業中,材料的選擇上紙材、金屬材料和廢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設計等多樣化選擇與處理。通過此類教學讓學生快速愉快的認識到構成與本專業密不切聯系。構成課的教學,應該著重于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讓思維模式達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廣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為日后的環境藝術設計打下扎實的基礎。在訓練中,發揮學生的主觀創造性,鼓勵學生的作業做有特色的創造表現,避免出現過于單一的概念化的作業。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由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轉變,鼓勵學生作業打破傳統模式,,教學成功的評價標準應該是格調清新、趣味盎然的設計作品。
三、結語
構成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設計方法和思維訓練的課程,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有很強的實際運用性,相對于傳統的教學來說,在本次教學中我們會更加注重從環境專業本身的設計特點出發,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改善課堂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使各個層面的學生去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效。同時也希望構成作為基礎課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后續專業課程能提供更大的幫助.
作者:劉芬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論藝術里的精神[M].呂澎,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2](蘇)馬卡連柯.教育詩[M].溫哲仙,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
[3]虢海燕.貼近生活學習構成[J].現代裝飾(理論),2014(12):192-193.
[4]雷鳴,史慶豐.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構成教學改革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2(4):110-111.
[5]張賽娟環境藝術專業設計構成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科教文匯,總第354期2016年6月(下).
關鍵詞: 《環境學概論》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教學改革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和利用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與之相伴的卻是環境危機的不斷加深,與此同時人類對環境質量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現實生活中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國內眾多高校先后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并開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生態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現在已分為人文地理與城系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及與其相關的各類新專業,著重培養與環境科學有關的專業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目前,很多高校均將《環境學概論》作為環境類及相關專業的主干課程或其他專業的選修課程,充分顯示了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及其應用領域的廣泛性。但是,由于環境科學是介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是一個由多學科到跨學科的龐大科學體系,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應用目的,其研究方向存在著明顯差異,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其側重點各不相同。
筆者主要依據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對《環境學概論》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內容體系、教學方法等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了改革建議。
一、教學內容現狀及改革
1.課程定位
作為理科專業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其目標為“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微觀居住區的管理規劃,從事城鄉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環境學概論》課程屬于主要專業課程之一,重點在于使學生掌握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之間矛盾的產生與分析,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使社會、經濟與環境三者協調統一的唯一途徑,在規劃方案的設計和應用中要重點考慮這一問題,將其納入規劃方案中;同時,在明確污染物的特征和遷移轉化規律后,了解大氣、水體和土壤污染物及固體廢棄物控制技術,為解決規劃過程中涉及的環境問題提供建議與對策。
2.課程內容體系
(1)存在的問題。由于沒有專門針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環境學概論》教材,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兩種情況:一是有地理科學背景的通常將針對地理科學專業的環境學概論教材拿來使用,如劉培桐主編的《環境學概論》,賈振邦和黃潤華編著的《環境學基礎教程》酒屬于這種情況;二是有其他專業背景的通常將針對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專業的教材拿來使用,如楊志峰、劉靜玲編著的《環境學概論》,鞠美庭主編的《環境學基礎》,吳彩斌等主編的《環境學概論》等。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拆分的結果,由于之前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中《環境學概論》課程的內容體系就不明確,各高校在開設該課程時通常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授課內容,將相關專業中的《環境學概論》課程內容移植到本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拆分之后專業目標定位更明確,因此授課內容應當進行相應調整,才能使其與培養目標相符。
(2)教學內容體系的確定。關于本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確定,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對課程的要求對該課程授課內容進行確定。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要求明確,畢業生應“了解環境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環境科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仍處在蓬勃發展之中,對環境科學的分科體系迄今尚未有統一的看法,但通常認為,環境科學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三大學科領域,包括環境地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物理學、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環境醫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環境規劃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社會學等分支學科。從“了解環境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這一說法中可以推導出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中開設的環境學概論至少應包括以上環境科學各分支的主要內容,但是在一門概論性的課程中涉及以上所有內容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確定課程內容體系還應考慮后續課程對該課程的進一步要求,對以上內容有所取舍。
由于該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落腳點是“從事城鄉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而規劃中必然涉及環境專項規劃,在做環境專項規劃時重點關注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等,因此這些內容理應成為環境學概論課程內容體系的主體,環境科學的其他內容簡要介紹即可,如有必要可以在主干課程后通過選修課的形式做進一步的拓展。
二、教學方法改革
1.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弊端
(1)教學模式傳統。傳統模式均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充分體現和強調教師的施教和學生的被教這一主要過程。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及其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管理與控制,課堂教學緊緊圍繞教師這一中心環節,但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忽視課堂上對學生主體作用的開發,難以較好地體現和發揮師生互動的教學技巧。時至今日很多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這一教學模式并未有明顯改變,環境學概論課程也不例外。
(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調。由于《環境學概論》課程在該專業教學中主要定位為理論學習,要求學生了解環境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因而在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側重于理論教學,多以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講授與分析為主,教學方法和手段較為單調,致使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
2.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嘗試
適宜的教學模式、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針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定的改革,目的在于增強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效果。在多年教學實際中發現,在傳統的教師講授基礎上,利用多媒體,適當觀看環保視頻,重點加強討論、實踐性環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下是筆者在《環境學概論》課程中的一些做法,達到較好的效果。
(1)利用課前十分鐘觀看教學視頻。筆者在近十年的《環境學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國內外的環境保護方面的視頻資料,起初是選擇典型且有針對性的內容在課上給學生播放,但是后來由于專業培養方案改革,課時壓縮,為了節省課上時間,筆者在每次上課前抽出10~15分鐘為學生播放與本次課程有關的視頻。觀看視頻直觀、輕松,對課程內容講解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深受學生歡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組織課堂討論。課堂討論對有效組織教學、加強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對主要知識點的掌握有積極作用。根據《環境學概論》的教學內容,該課程的課堂討論可涉及大氣環境問題;水資源與水污染問題;土壤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口問題;物理性污染問題(包括光,熱,聲,電磁,放射性等污染問題)及環境倫理問題。每次討論的選題或者緊密聯系課堂內容,或者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或者與各種環境紀念日結合。如講到生態問題時,討論過“大樹進城問題”、“三北防護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等;講到人口問題時會討論“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泄露事件發生時就專門討論“鄰避”運動及相關問題;世界水日(3月22日)前后上課一定要討論“水資源短缺”問題;地球日(4月22日)前后上課一定要討論“環境保護的歷史”問題。討論形式多樣,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定期的課堂隨機討論,或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或當時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主題在每章或節之后組織專題討論。討論時可開展互問互答、個人分別講述或分組討論等方式。本環節可以在學生建立對基本理論的認識之后,將理論與實際發生的現象相結合進行分析討論,為學生搭建理論聯系實際的平臺,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質的理解。
(3)組織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重要方式?!董h境學概論》課程課外實踐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了解生態環境狀況及管理現狀,熟悉相關企業的污染控制設施、城市的園林綠化現狀等,這一點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尤為重要,因為規劃方案的形成就直接決定了環境保護方案的優劣。
概括起來本門課程的課外實踐活動可分為:對環境污染現象和當前環境狀況和管理現狀的認識、對環境污染處理設施和園林綠化等方案的了解、城鄉規劃過程中針對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措施的采用情況三大部分。課外實踐以室外參觀與調查的方式進行,主要包括對環境污染嚴重區及其產業布局的考察、對城鄉污染控制設施的采用及布局和環境管理現狀等,以鞏固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實踐之后,重點考查學生對以上問題的理解與思考,并要求學生撰寫實踐報告,得出相關結論。
環境科學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后開始形成,目前仍處在蓬勃發展之中,它是介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之間的一門新興學科,涉及面廣,涵蓋內容多,因而高校相關專業的課程教學仍然處于逐漸發展和完善的階段。
筆者重點分析了面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環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現狀,存在教學內容的固定性、教學模式的傳統性、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調性等問題,問題的存在主要受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及新專業課程教學尚處于發展和完善階段的影響。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進措施,主要在于對本門課程的正確定位、適合本專業培養方向的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重點在于加強教學過程中的討論與實踐環節。
參考文獻:
[1]劉培桐.環境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賈振邦,黃潤華.環境學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楊志峰,劉靜玲.環境科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鞠美庭.環境學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本文綜合了我校環境科學專業幾年來多位老師指導本科論文的經驗,力圖從多范圍選題、錯時利用實驗室、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等幾個方面來解決這些困難。
開展本科畢業論文實驗及撰寫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環境科學專業作為現在社會所急需的一個專業在很多高校都開始設立。
然而該專業屬于理工科性質,需要畢業論文實踐需要一定的硬件條件支持,另由于專業性較強,相關的指導教師又較少,因此容易造成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的時候選題困難、畢業論文實驗由于硬件問題難以開展、指導教師難以照顧周全等問題。本文綜合了我校環境科學專業幾年來多位老師指導本科論文的經驗,對該專業畢業論文指導模式改革的一些看法。
1 端正認識,教師和學生都應認真面對本科畢業論文
本科畢業論文作為大學之中的最后一個學分內容,應該把它的嚴肅性與課程等同起來,要以對待上課的責任心去對待本科畢業論文。相關的文獻報道已有很多[1,2,3],在此不多表述。
2 利用環境科學的大方向,加強學生在本科畢業論文中的自主設計能力
國內外對中國學生的普遍認識是解題能力很好但提問能力或者創造能力很差,因此我們更希望畢業論文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其創造力或者設計能力,而不是像應付普通考試一樣按照老師的安排和設計按部就班的一路做下去。如何選題就成為畢業論文指導模式調整的主要內容。
環境科學的內容涉及面廣,而且專業性較強,畢業論文選題要顧及專業性、研究性、時限性等多個方面,現有的畢業論文指導模式主要是依靠專業導師的科研項目開展的,也有少數同學是自主選題進行研究的。
我們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選題的研究,在我校也設立了大學生創新基金給予資助,但由于本科生的專業基礎知識相對還比較差,因此需要相關導師更費心的進行指導。特別是對于環境科學這樣覆蓋宏觀到微觀的綜合性學科,一方面要避免出現選題過大過空工作量來不及做,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研究過細過深導致經費缺陷的問題,必須先選好合適的題目,訂立可行的實驗方案計劃再開始實驗。
避免出現因為缺乏經驗導致遇上難以解決或者過于復雜的問題導致實驗失敗的情況。而對于大多數跟著老師做課題的同學而言,我們建議導師讓學生先動手制定實驗方案,然后與其進行討論修改定稿開展實驗。并堅決反對將本科生當作洗碗機,僅僅跟著研究生洗洗瓶子到時候由研究生抽出部分數據寫本科論文,這種做法雖然導師和學生都很省心,但學生在畢業論文中卻可能什么都學不到,可以說是教師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3 因材施教,使得畢業生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工作方向
環境科學專業的涉及面較廣,而且應用性操作性較強,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工作去向與實際興趣對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進行控制。如對動手實驗能力較弱,今后也僅希望從事環境規劃或者環境評價工作的同學,可以給其設定規劃或評價方向的論文課題,鼓勵其查找資料,或者去相應公司實習,通過整個論文過程能取得相應的理論經驗,為其今后踏上崗位打好基礎。
而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根據其生物或者化學的基礎能力不同進行分科,分別參與到環境化學或者環境生物學的畢業論文設計中,如讓其參與水質指標監測、或者進行生態學的監測、調查等等課題,在整個畢業論文的課題中能找到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
4 采用多種模式結合的手段合理分配現有的教學資源
由于環境科學畢業論文指導的時候經常需要進入實驗室開展論文,且本科論文大多都在畢業前集中開始,容易造成實驗室資源不夠分配的情況。因此必須合理利用現有的高校教學和科研資源,努力保證每位學生都能有足夠的時間開展畢業論文實驗。
具體的內容包括:(1)按照第3點所述,將學生進行分科,對于部分把握不準自己論文方向的學生進行均衡性調整,減輕各個實驗室的壓力。(2)將學生實驗安排錯時調整,如室外水質監測的一般一個月采樣一到二次,而做室內模型試驗的則需要連續幾周,盡量將室內模型試驗的工作期與室外采樣期錯開進行,或者將同學結合起來,對室內室外相同的指標進行分組測試,提高操作效率。
而需要老師帶隊的監測、調查可以利用假期時間進行,以避免與上課時間發生沖突。(3)鼓勵學生到更好的學?;蛘叩綄嵙晢挝婚_展畢業論文實踐。對于部分希望考入更好學校讀研的學生來說,能有機會去這些學校熟悉環境認識導師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與外校老師溝通,參與到相關的研究中去。
進入實習單位開展論文工作可以更快的讓學生適應今后的社會工作,對于用人單位來講也可以提早培養人才。但由于一般單位的數據會有保密性,而且論文質量的可控性較差,因此該方法盡管可行,但不適于大量推廣。
5 畢業論文要嚴格要求,禁止抄襲現象的發生
由于現在的課程體系設置偏向于理論教學、理論考核,應用教學缺乏等問題,理科本科生的實際動手素質并不高,甚至有四年級的學生不會使用移液器的情況出現,因此本科畢業論文可以說是大學中最后一個可以給學生把關的地方。
在畢業論文實驗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動手了解從藥品配置、監測方法選擇、儀器選擇和使用等全系列的過程,而不會像課程實驗一樣,由實驗師準備好所有東西,學生直接操作看結果。在畢業論文寫作中,應該要求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分析數據。
這一方面是對其在校期間理論知識的回顧與總結,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平時實驗課程中照本宣科的寫作方式,鍛煉了其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體而言,環境科學本科專業論文設計既要體現其實用價值,使得學生能為今后的工作或是深造打好基礎,又要區別與高職教育,培養有一定分析判斷和設計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1結合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提前畢業論文工作的選題時間
石河子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工作安排的時間是第七學期到第八學期。通常安排學生在第七學期期末時進行課題選題,在第七學期的寒假和第八學期的1~2周,要求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相關文獻查閱以及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第八學期的3~4周,完成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以及相關的開題報告答辯的工作,隨后的時間進行論文中實驗方案的具體實施,到第8~9周時進行論文中期檢查,而第14周左右進行論文的答辯。在畢業論文的工作工程中,實驗的實施階段大約有8~9周的時間,如果學生全程投入,基本可以保證學生畢業論文的工作的工作量以及質量。但近年來,筆者所帶畢業生中在第八學期時,有人需要時常參與招聘會,有人要去簽約單位實習,有人要參加研究生復試,有人要參與清考(通常在最后一學期的第8~10周),使得畢業生在第八學期的實驗過程,不能保證實驗時間,進而導致部分學生畢業論文中安排的實驗工作不能完全開展,影響了論文的質量。鑒于此,筆者在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中,探索以結合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提前畢業論文工作的選題以及進行實驗的方式,保證學生畢業論文的時間與質量。筆者所在的石河子大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般鼓勵學生在第3學期或者第5學期,開始為期一年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活動結束后,參與的學生會得到2個學分,此外,完成程度比較好的項目,還可能被推薦參與“挑戰杯”等科技活動競賽。這些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的學生,已經完成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化學以及微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具備了相應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但因專業課還未開課,故相對欠缺專業知識。此外,學生在前期開設課程的實驗中,雖然有一定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單元的訓練,但是相對綜合能力仍然較弱。鑒于上述學生的特點,筆者嘗試在第4學期讓學生進行選題,然后進行文獻綜述的撰寫,這樣可以讓學生提前接觸部分環境工程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前沿,提前對部分專業課的學習有所認識。在第5學期,讓學生利用上述文獻綜述,結合畢業論文題目,進行“SRP”的申報工作,隨后在第5~6學期正式開始實驗后,在每次開始測定新的指標時,筆者都會全程指導并跟蹤該實驗的進行,幫助學生回顧大一時學到的基本操作技能,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課外科技活動及畢業論文工作。
2以指導教師科研工作為依托,保證畢業論文工作的質量
鑒于筆者所指導的部分學生在畢業后工作時,工作單位要求他們能夠迅速使用一些大型分析檢測設備,這就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對部分分析測試儀器比較熟悉。雖然我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開設了相關課程,如儀器分析與環境監測,且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新疆高校投入的的加大,學校購買了相應的儀器設備,但因擴招后,學生人數較多,而大型儀器仍然因為屬于貴重儀器,使得這部分實驗在開設時,仍處于演示實驗階段,學生對大型儀器的使用掌握得仍然不好,這就使得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成為他們在校期間掌握這些儀器使用的一個重要平臺,因此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中最好能夠涉及一些大型測試儀器的使用。但目前我校的大型儀器使用是收費的,而學校撥付的畢業論文相關費用遠低于儀器的使用費,使得教師在設計畢業論文課題時只能盡量減少甚至不涉及大型儀器的使用,這就影響了學生對于大型儀器的使用訓練。但筆者在指導畢業論文工作中,很少有這方面的問題,這主要是筆者設立的畢業論文課題,大多圍繞自己已經立項的研究課題,可以充分保證研究經費,進而保證學生的科研訓練質量及學生的論文質量。此外,教師的在研項目的選題一般是為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或是涉及該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實用或者科學價值,學生畢業論文圍繞此類問題開展,也可以使畢業生能夠更好的了解目前環境學科的一些前沿性研究或是使學生能夠實際了解在環保類企業中工作時的一個流程。
3嚴格實施過程管理,提高論文質量
石河子大學的畢業論文工作主要包括選題、開題、中期檢查以及畢業答辯幾個階段,筆者也主要是以這個階段對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進行督促。在學院進行檢查前的1~2周就開始督促學生完成相應的工作。此外,因為部分學生做論文的過程中,總是喜歡拖沓工作,比如把所有的數據積累到要寫論文時才進行數據分析,這有時會因數據處理的拖沓而使得實驗進行的不順利,筆者會要求所帶學生在第八學期以前,每月進行一次上一階段的工作總結和本月工作的規劃,在第八學期,這一過程縮短為1周,這樣除可以督促學生的工作開展,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總結習慣。通過此項工作,還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在此時找工作、考研以及論文進行的情況。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