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1 15:46:49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財務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目標是增加企業利潤并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在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總,財務會計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表現為,一是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采用適宜的財務會計管理模式可以增加企業盈利,在對企業的資金風險及收益進行合理權衡的基礎上,可以增加股東收益。在此基礎上,企業規模擴大時所隱含的一系列風險也會有所降低,進而使財富分配更加合理。二是從企業在社會中的地位來講,適宜的財務會計管理能夠為企業增加利潤并通過納稅額的逐漸增加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二、我國財務會計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1.財務會計預算編制的流程及方式均不盡合理。當前我國財務會計預算在編制過程中往往脫離企業員工的參與而存在,若沒有員工的支持,企業財會人員專業水平再高,編制出的財務會計預算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進而導致其不能被很好的執行。因此,在編制財務會計預算過程中應該提高員工的參與度,使其感受到自己對于企業的價值,而不是被動的去執行預算。在我國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中,領導者擁有絕對的管理決策權,財務會計預算是企業財務人員根據企業工作計劃及每年的財務狀況編制直接進行編制的,員工的參與程度并不是很高,管理者直接決定每個員工的預算,導致員工主動執行預算的效率不高。此外,當前我國很多企業在編制財務會計預算時,一般參考去年的預算狀況和今年的收支額,這種放大不僅會導致財務會計預算執行的效率較低而且還可能與現實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從而降低預算的準確性。
2.對財務會計權力過分注重。當前我國很多企業在財務會計工作中并沒有很成功的處理好財會集權與分權的關系,很多企業領導者為了規避財務風險而過分掌控企業財管權力,也就導致企業并不能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調控,這也從側面抑制了員工們執行財務會計預算的積極主動性,員工們只會被動的聽從領導的安排,而不會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也不利于企業變革,并導致企業財務會計工作效率低下。
3.企業財會機構設置不盡合理,部門間合作能力亟待加強。當前我國很多企業中只設置了財務管理部門,并在企業管理者的領導下對企業的會計工作進行統一管理,除此之外,并沒有設置單獨的財務統計部門。企業財務資金較為分散,各部門資源、人員都不能有效的協調配合,部門大多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對企業整體利益考慮較少。
4.財務會計工作的權力與義務沒有很好的結合,財務目標實現較為困難。由于當前我國很多企業中實行財務管理集權,各部門只是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行事,并沒有考慮到部門的職責,也沒有很多的與之相對應的權力,因此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執行效率不高。此外,決策層及執行層的權力與責任劃分也不盡明確,很多部門理所當然的享有權力卻并沒有承擔起相應責任,整體上不利于權力、義務及責任的有效匹配。
三、財務會計管理模式中存在一系列問題的主要原因
當前我國企業中財務會計管理模式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當前我國的財務管理體制不合理。在很多企業中,各部門在進行重大決策時,很少與財務管理部門溝通,也不會去聽取財務管理部門領導者的意見,導致財務管理部門對公司的整體決策不甚了解,甚至是被隔絕在公司決策之外。其次是領導者們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大多不夠重視。領導者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認識較為片面,也不會改善不適宜的財務會計管理模式,進而無法利用其實現企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最后是企業整體上對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及模式的認識不準確。對很多企業領導者及員工來講,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就是日常的記賬核算等,導致財務會計管理工作不能發揮應有作用。
四、改善財務會計管理模式的建議
1.加強財務會計預算管理工作。企業預算管理改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主要包括財務預算編制、預算執行與監控及預算的考核三個環節。通過編制企業財務會計預算可以使企業管理者對企業未來有個整體的規劃,并按照預算對企業進行管理,并且能提高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能力,從而提高部門間工作的效率。此外,企業管理者還可通過企業預算對企業的整體運營情況進行掌控與監測,發現新的利潤增長點及企業隱含的風險。財務會計預算還能為企業提供一個評估員工績效的標準。
2.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企業進行內部控制的主要原因是通過制定一些制度,實施某些程序,對經營活動中的風險進行監督與控制。一方面來講,內部控制可以為企業實現總體目標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內部控制還能使企業對自身的風險加以約束和規范。因此,企業領導者應該積極引導企業建立合適的內部控制機制,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撐,保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能有效的開展,以便為企業發展服務。
3.加強企業對固定資產的管理。企業應加強對自身固定資產的管理,不僅要定時制定固定資產明細,還要按時對固定資產進行編號,建立固定資產記錄單,對固定資產的來源、使用情況、資金支出、維修、改造及折舊等均要進行記錄,同時還應當對固定資產進行日常維修和定期保養,消除安全隱患,每年對固定資產進行全面清查。
4.明確財務會計人員的分工,將崗位責任落實到個人。企業應按照自身的經營管理情況對機構內部的只能進行合理的分工,確定各個崗位的職責及具體的工作要求,明確不同崗位的權力及義務,確保不同崗位之間可以互相監督及制約,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
五、結語
這里所說的財務會計主要是指企業相關管理人通過調查統計等方式來反映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并得出清晰的結論,能夠讓企業利益相關方及時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但是財務會計的執行一定要遵循兩個條件,一方面是財務會計工作必須按照企業和會計體系的規定;另一方面是保障企業會計的計量原則得到合理的確認。所以,工作人員在進行財務工作的同時要保證會計體系信息的正確性、科學性和客觀性。所謂的管理會計就是將企業的管理和會計結合起來,采用有效的計劃來預測管理企業的經濟生產活動,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管理效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谝陨险J識,我們可以知道企業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是會計體系中的兩大支柱,在企業會計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外,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理論內容也比較相似,兩者具有緊密的關系,進行財務會計活動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我們也要用到管理會計的部分職能,比如管理控制功能。企業經濟管理人在開展管理會計工作的同時,也離不開財務會計的監督職能,因此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把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解決當前財務會計中的問題,才能從多方面去獲取信息,多角度分析財務信息,才能讓會計信息更加透明化和清晰化,提升會計信息的內在價值,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發展。
二、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內在聯系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會計對象相同。就關注重點來說,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具有一定的差別。財務會計主要側重于全面科學地反映會計主體已經發生的事件;管理會計主要側重于企業未來的可能發生的經濟事件,兩者所反映的時間段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時間差。但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綜合研究對象是一致的,都是以企業的經營活動為研究主體,只是一方反映現在已有的,另一方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有著同源的信息資源。根據會計體系的相關信息顯示,會計體系的生成主要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會計的出現主要是向企業提供相關的財務信息咨詢和信息服務,為企業經濟的發展樹立一個指向標,所以,會計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企業提供財務信息,幫助企業進行經濟決策的信息系統。會計體系主要包括兩大內容即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者在信息提供方面也存在差別,如信息提供的準確性、及時性及客觀性等。另外,兩者的信息使用者也不相同。這并不意味著兩者在信息領域方面毫無聯系,值得關注的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所用到的初始信息都來自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原始信息,之所以在信息提供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是因為兩者自身特點不一樣,因此需要各自對同源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最后得出的信息必然存有區別。
三、實現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的有效途徑
(一)建立并健全財務管理機制
管理會計作為財務會計的一個分支,其在會計體系中發揮的功能日益顯著,因此,企業在對管理會計定義的時候,會給予管理會計一個相對較高的地位和評價。這樣有利于實現對財務信息資源進行控制和管理,進一步分析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分析和考核,從制度上來強化管理會計,有利于加快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的步伐。
(二)建立和細分輔助核算
要在會計準則要求的統一形式下來設定兩者的不同輔助項目,通過客觀的輔助核算項目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提供更加規范、更加全面的財務信息。但是我們要注意不能過于細分輔助核算項目,這樣就會大大增加核算的工作量。企業要提前設定好一套全面的會計輔助核算,接著,相關工作人員再對核算項目進行選擇,這樣不僅能夠達到輔助核算的目的,還能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提高輔助核算項目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
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也是實現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整體素養,首先就要改變他們原有的會計工作觀念,及時開展培訓,讓會計工作人員及時更新知識,了解最新的會計準則和會計規則,提升會計人員的工作水平,要讓他們認識到會計在企業經濟管理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和重要地位。其次,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業務素養。一方面要讓企業工作人員養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對自己部分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企業要根據相關會計要求,為業務人員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讓業務人員在實踐中明確會計要求,熟悉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將會計工作人員培養成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企業還要注意新鮮血液的補給,積極招聘外來高素質人才,打造屬于企業自身的會計團隊,還可以挖掘企業內部的優秀員工,并對其加以培養和認可。
四、結語
關鍵詞:跨文化貿易能力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跨文化能力培養教學方法本科
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國公司越來越多。新的國際貿易形式的出現,比如戰略聯盟和國際易貨貿易,這意味著企業對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跨文化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20世紀末首先在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出現的。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企業跨國經營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美國和歐洲一些一流的商學院非常重視培訓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總的來說相對較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起步也比較晚,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跨文化能力對國際貿易的重大意義。
跨文化能力的內涵
在跨文化能力內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商務技巧和國際管理能力已成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商務人員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并做出適當反應的一種商務意識。換言之,反映國際貿易者本土文化的價值觀的行為標準已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了。國際化的企業運作中的各個環節,如:人力資源管理和激勵機制、國際營銷、交流決策,都需要較高跨文化意識。在文化研究的范疇內,很多研究者提倡將文化差異概念化,以使學習者認識到文化多樣性對商務的影響,并為跨文化意識培養奠定基礎。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歷史是影響文化的三個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則深入的解釋了文化差異對個體行為方式的影響。他們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的交際行為、審美觀念、時間觀念和個人成就觀會有所不同。Hofstede對文化差異的實證研究則在該領域最具影響力。他認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受到態度、價值觀、文化差異的巨大影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從四個維度上互相區別: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生活數量與生活質量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識不僅僅是在國際貿易中對文化差異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貿易組織創造競爭優勢的首要條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起決定性影響。以上有關文化意識的文獻回顧旨在為國際商務人才培養者提供一個框架,使他們能更好幫助學生深入、客觀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樣性。應當注意的是,僅僅了解文化差異是不夠的。至少,跨文化意識必須轉化為跨文化商務技巧才能為商務活動服務。
跨文化商務技巧
對國際商務人才所應具備的商務能力的研究,美國學者Bigelow在此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貢獻。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務環境下的商務能力應涵蓋十個方面: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與Distefano(1992)在回顧了有關全球國際商務戰略管理和國際營銷領域中急需解決的人力資源能力問題后,強調了國際商務管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發展和運用國際商務技巧的能力、管理變化和過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進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組織結構中設計和運作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在組織中學習與轉移知識的能力。顯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務技巧能使商務貿易者有效的參與國際貿易事務。
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語言、文化、商務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國,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培養方式。馮毅(2004)闡釋了企業管理中的跨文化溝通。提出從認知層面、價值觀層面、語言層面和非語言交際層面構建我國企業跨文化溝通體系的建議。周錳珍(2004)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禮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經濟交際在商務話語系統中的表現、作用和影響,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對方文化和遵循經濟市場的共同規約等建議。
誠然,跨文化商務技巧的發展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養商務人才時,義不容辭要以培養學生跨文化商務技巧為核心。越來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過跨國合作提供國際商務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參加多文化的小組活動,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與跨文化商務技巧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強調綜觀全局的高級管理能力。一個跨國公司跨國投資經營時,他們往往需要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缥幕芾砟芰υ趪H化經營管理中非常重要(黃華,2004)。國際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國際視野的商務能力、在國際貿易管理中協調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國際貿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合格跨國管理人才應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對地方情況快速做出反應、協同學習、轉變和適應、跨文化交際、合作與國外經驗等素質(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貿易能力的發展順序
在國際商務課程中,有效跨文化素養發展途徑要求其培養過程必須符合一定的能力發展順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將跨文化能力發展分為六個階段(見表1)。
發展的第一階段被Clackworthy看成為“質疑”或“無知”階段。他把受訓者稱為“本地專家”。也就是說,受訓者具有較表層的文化差異的認識,而他們行事以本國文化為標準。在“覺察”階段,學習者逐漸意識到跨文化差異的存在,同時他們也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弱點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階段,學習者開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異的內涵以及跨文化技能發展的性質和緯度。在“合成”階段,學習者開始將本土文化和異國文化進行融合,這些“二元文化專家”開始掌握了以技能為基礎的跨文化能力。接著學習者自然的過渡到了“選擇”階段,學習者又被稱為綜合者,能夠自如的融合兩種文化,并結合技能方法構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階段,學習者能夠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國際貿易項目,達到了一個多元文化“領導者”應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國際商務課程是符合市場需要,并急需通過與國際接軌來加強建設的一門學科。對我國高校國際商務課程建設者來說,其挑戰在于開發將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和技能發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的課程內容,,以使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這種培訓理念時,整個程序中的技能發展培訓必須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進行。但是在課程整合與統一的現代國際商務教學下,方案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在英國,大部分大學的商校開設的國際貿易專業的一些課程的教科書都已將跨文化教學內容獨立成章,其他課程則將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個章節中。在美國,不少商學院開設了“國際貿易文化”課程,如圣路易斯大學開設了“歐洲政治和文化環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環境”、“亞太政治和文化環境”和“管理文化差異”等課程,以期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商務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深入到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具體教學策略,我們可以從人力資源培訓項目中汲取經驗。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發展曲線為基礎,結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培養任務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
從教學的模式來說,我們可將教學分為事實教學、分析教學、實踐教學(見表2)。
事實教學
事實教學一般用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學生此時往往會對異域文化存在疑問,開始覺察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容易會以固有的本國文化來對異域文化想當然。教師在教學中要恰當的介紹不同的文化,并簡單介紹相關的文化理論(如:Hofsted的四維理論),使學生在了解大量的有關跨文化知識的同時建構初步的理論框架。具體的實施方法有講課、提供相關書籍、播放錄像、專題講座等。
分析教學
分析教學是指以對比分析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國際商務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學生對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務的技巧。在此階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課堂語言訓練、比較練習、多媒體交互學習等方法來進行教學。
實踐教學
實踐學習適用于跨文化能力發展的最后階段。教師以發展學生多元文化能力為目標。教育學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構建正確的文化觀。初步參與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進行商務實踐。這一階段是針對大三大四開始參加商務實踐的學生設計的。教學以參于活動的方式為主??梢圆捎玫慕虒W活動方式有:跨國小組活動、文化訓練自我診斷、角色扮演、國際工作經驗、跨國商務談判模擬等方法。這一階段的關鍵是發展學生的文化元認知能力,在每一項活動前,讓學生事先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學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快了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跨文化素質是跨國界合作的必備素質。任何高校的人才培養都應服務于市場需要。忽略勞動力市場發展趨勢的培養模式將導致學生面對挑戰無所適從。以上對跨文化能力的內涵界定和發展順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體教學建議供高校國際經濟貿易課程設計者、教材編撰者、一線教育者參考。
參考文獻:
1.曾宇平.國家經濟與貿易人才獨特素質及其培養對策.經濟師,2003(11)
2.陳立新.跨文化管理對我國企業跨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商業時代,2004(12)
關鍵詞:跨文化貿易能力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跨文化能力培養教學方法本科
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國公司越來越多。新的國際貿易形式的出現,比如戰略聯盟和國際易貨貿易,這意味著企業對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缥幕芾碜鳛橐婚T新興學科是20世紀末首先在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出現的。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企業跨國經營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美國和歐洲一些一流的商學院非常重視培訓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總的來說相對較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起步也比較晚,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跨文化能力對國際貿易的重大意義。
跨文化能力的內涵
在跨文化能力內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商務技巧和國際管理能力已成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商務人員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并做出適當反應的一種商務意識。換言之,反映國際貿易者本土文化的價值觀的行為標準已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了。國際化的企業運作中的各個環節,如:人力資源管理和激勵機制、國際營銷、交流決策,都需要較高跨文化意識。在文化研究的范疇內,很多研究者提倡將文化差異概念化,以使學習者認識到文化多樣性對商務的影響,并為跨文化意識培養奠定基礎。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歷史是影響文化的三個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則深入的解釋了文化差異對個體行為方式的影響。他們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的交際行為、審美觀念、時間觀念和個人成就觀會有所不同。Hofstede對文化差異的實證研究則在該領域最具影響力。他認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受到態度、價值觀、文化差異的巨大影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從四個維度上互相區別: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生活數量與生活質量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識不僅僅是在國際貿易中對文化差異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貿易組織創造競爭優勢的首要條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起決定性影響。以上有關文化意識的文獻回顧旨在為國際商務人才培養者提供一個框架,使他們能更好幫助學生深入、客觀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樣性。應當注意的是,僅僅了解文化差異是不夠的。至少,跨文化意識必須轉化為跨文化商務技巧才能為商務活動服務。
跨文化商務技巧
對國際商務人才所應具備的商務能力的研究,美國學者Bigelow在此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貢獻。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務環境下的商務能力應涵蓋十個方面: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與Distefano(1992)在回顧了有關全球國際商務戰略管理和國際營銷領域中急需解決的人力資源能力問題后,強調了國際商務管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發展和運用國際商務技巧的能力、管理變化和過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進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組織結構中設計和運作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在組織中學習與轉移知識的能力。顯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務技巧能使商務貿易者有效的參與國際貿易事務。
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語言、文化、商務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國,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培養方式。馮毅(2004)闡釋了企業管理中的跨文化溝通。提出從認知層面、價值觀層面、語言層面和非語言交際層面構建我國企業跨文化溝通體系的建議。周錳珍(2004)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禮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經濟交際在商務話語系統中的表現、作用和影響,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對方文化和遵循經濟市場的共同規約等建議。
誠然,跨文化商務技巧的發展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養商務人才時,義不容辭要以培養學生跨文化商務技巧為核心。越來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過跨國合作提供國際商務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參加多文化的小組活動,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與跨文化商務技巧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強調綜觀全局的高級管理能力。一個跨國公司跨國投資經營時,他們往往需要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國際化經營管理中非常重要(黃華,2004)。國際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國際視野的商務能力、在國際貿易管理中協調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國際貿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合格跨國管理人才應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對地方情況快速做出反應、協同學習、轉變和適應、跨文化交際、合作與國外經驗等素質(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貿易能力的發展順序
在國際商務課程中,有效跨文化素養發展途徑要求其培養過程必須符合一定的能力發展順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將跨文化能力發展分為六個階段(見表1)。
發展的第一階段被Clackworthy看成為“質疑”或“無知”階段。他把受訓者稱為“本地專家”。也就是說,受訓者具有較表層的文化差異的認識,而他們行事以本國文化為標準。在“覺察”階段,學習者逐漸意識到跨文化差異的存在,同時他們也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弱點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階段,學習者開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異的內涵以及跨文化技能發展的性質和緯度。在“合成”階段,學習者開始將本土文化和異國文化進行融合,這些“二元文化專家”開始掌握了以技能為基礎的跨文化能力。接著學習者自然的過渡到了“選擇”階段,學習者又被稱為綜合者,能夠自如的融合兩種文化,并結合技能方法構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階段,學習者能夠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國際貿易項目,達到了一個多元文化“領導者”應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國際商務課程是符合市場需要,并急需通過與國際接軌來加強建設的一門學科。對我國高校國際商務課程建設者來說,其挑戰在于開發將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和技能發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的課程內容,,以使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這種培訓理念時,整個程序中的技能發展培訓必須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進行。但是在課程整合與統一的現代國際商務教學下,方案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在英國,大部分大學的商校開設的國際貿易專業的一些課程的教科書都已將跨文化教學內容獨立成章,其他課程則將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個章節中。在美國,不少商學院開設了“國際貿易文化”課程,如圣路易斯大學開設了“歐洲政治和文化環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環境”、“亞太政治和文化環境”和“管理文化差異”等課程,以期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商務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深入到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具體教學策略,我們可以從人力資源培訓項目中汲取經驗。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發展曲線為基礎,結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培養任務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
從教學的模式來說,我們可將教學分為事實教學、分析教學、實踐教學(見表2)。
事實教學
事實教學一般用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學生此時往往會對異域文化存在疑問,開始覺察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容易會以固有的本國文化來對異域文化想當然。教師在教學中要恰當的介紹不同的文化,并簡單介紹相關的文化理論(如:Hofsted的四維理論),使學生在了解大量的有關跨文化知識的同時建構初步的理論框架。具體的實施方法有講課、提供相關書籍、播放錄像、專題講座等。
分析教學
分析教學是指以對比分析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國際商務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學生對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務的技巧。在此階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課堂語言訓練、比較練習、多媒體交互學習等方法來進行教學。
實踐教學
實踐學習適用于跨文化能力發展的最后階段。教師以發展學生多元文化能力為目標。教育學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構建正確的文化觀。初步參與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進行商務實踐。這一階段是針對大三大四開始參加商務實踐的學生設計的。教學以參于活動的方式為主??梢圆捎玫慕虒W活動方式有:跨國小組活動、文化訓練自我診斷、角色扮演、國際工作經驗、跨國商務談判模擬等方法。這一階段的關鍵是發展學生的文化元認知能力,在每一項活動前,讓學生事先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學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快了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缥幕刭|是跨國界合作的必備素質。任何高校的人才培養都應服務于市場需要。忽略勞動力市場發展趨勢的培養模式將導致學生面對挑戰無所適從。以上對跨文化能力的內涵界定和發展順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體教學建議供高校國際經濟貿易課程設計者、教材編撰者、一線教育者參考。
參考文獻:
1.曾宇平.國家經濟與貿易人才獨特素質及其培養對策.經濟師,2003(11)
2.陳立新.跨文化管理對我國企業跨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商業時代,2004(12)
【文章摘要】:隨著國內外市場經濟的發展,物流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發展迅速的新興服務部門,正在逐步崛起。物流產業在國際上成為衡量一國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我國國有控股的物流企業是國家投資并擁有控制權的企業,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其管理也逐步與現代企業制度接軌。目前,國家對物流產業的發展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對物流業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積極的。
一、國有物流企業的特點
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一個企業的經營和決策,這對于物流企業也不例外,強化財務監管是增強物流企業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成本結構復雜
物流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構成較為復雜,對主營業務成本進行較為清楚分類可以向管理者提供更多對決策產生影響的細節問題。鑒于企業物流活動是按照功能的不同來組織進行的,因此按照業務活動來對成本進行分類比較合理。第一,銷售成本。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前期的廣告費用必不可少。第二,訂單信息處理成本。從客戶下訂單開始到安排運輸環節,再到客戶收到貨物,最后到客戶的信息反饋為止,整個過程中所有的信息處理與安排發生的費用均屬于訂單處理費用。第三,貨物運輸成本。物流企業在對貨物進行運輸的過程中產生的所有費用,包括直接運輸費用、保險費用和管理費用等。第四,與物流業務直接相關的其他成本。包括電子設備的購置費、維護費、折舊費,物流銷售人員、運輸人員、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費等。主營業務成本是物流企業成本的主要構成,除此之外,物流企業還包括與主營業務不直接相關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期間費用。由于物流業務的特殊性,使得物流企業的財務管理呈現出與其他企業不同的特征。
(二)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利潤率水平比其他行業較低,企業自有資產有限,資產信用不足。金融機構貸款的條件一般要求貸款抵押或較高的信用。而對于物流企業來說,抵押資產的缺乏和信用水平的限制使得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同時由于物流企業屬于國民經濟基礎行業,投資回收期較長,注重盈利性的金融機構不傾向于向物流企業貸款,導致物流企業的融資需求難以通過金融貸款得到滿足。在我國已經實現上市的30家左右的物流企業中,總體融資規模較為有限,因此從上市公司數量和融資規模來看,我國物流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比重都比較小。由此來看,對于物流企業的融資需求,在我國現有市場發展環境下,大規模的資金需求依靠物流企業自身是難以籌集的,而通過資本市場或者金融機構籌集資金也存在重重障礙。
二、國有物流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
就目前情況看,物流企業的財務管理還不能很好的適應與滿足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的要求,既有外在因素更有內在問題。
(一)財務監管力度不夠
面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和國外同行的壓力,我國物流企業必須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企業規模也將向大型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由于物流企業特別是國有的集團型物流企業,組織機構復雜,大多具有龐大的下屬分支機構;集團內部關聯性公司較多,對子公司持股比例不同;子孫公司較多。集團公司財務管理本身就是個難題,在組織機構復雜的集團性物流企業中,財務監管力度和方式方法成為財務管理是否有效可行的重要前提。從目前我國集團性物流企業財務監管情況來看,集團公司對下屬公司的財務管理與控制力度不夠,現有的核算和內控制度不盡合理,對分支機構和資公司的財務監督缺乏有效可行的的方法等。
(二)資金管理方式落后
資金管理方式的有效與否,是決定物流企業經濟消息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國國有物流企業的資金管理方式還缺乏有效手段。如有的國有集團物流企業的某些子公司帳面存在閑置資金,而有的子公司卻急缺運轉資金,由于缺乏資金調度中心的功能,導致閑置資金無法有效流轉,大大降低了資金運用的效率。
三、加強國有物流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
根據現代企業管理的經營理念,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圍繞著企業價值最大化這個中心目標展開的。要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必須從內外部同時采取有力手段,加強國有物流企業的財務管理。
(一)拓展融資渠道
面對物流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以及難以通過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現狀,要積極從其他方面拓寬融資渠道,給物流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通過多種渠道解決物流企業的融資需求,推進物流企業的發展。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應適當放寬物流企業的上市審批條件,支持鼓勵資產質量好、具有發展成長潛力的物流企業上市。另一方面,國家應增加對金融機構的要求與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結合國家產業發展目標作為信貸標準,對物流企業增加信貸資金支持,推進我國物流業的發展。
(二)加強財務監管與控制
要從企業內部加強財務管理,就要建立健全物流企業的內部監控制度,并使之有效運行。一方面,要強化對物流企業法人代表的管理,真正貫徹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約束其行為。加強公司治理結構建設,劃清“三會一層”的職權范圍。另一方面,理順物流企業集團財務部門的組織結構,必要時建立財務中心,核心在于資金調度中心和財務核算中心,對物流企業的資金運轉形成有效約束,監督資金運行使用的效率。同時加強財務部門工作的合規合法性,建立完善企業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并保證有效執行,從各角度加強與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最終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企業財務會計是管理和監控企業生產過程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通過對企業已經完成的資金交易及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的核算與監督,為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有用的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的經濟管理工作。財務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確認、核算、記錄和報告等會計程序進行加工處理,然后以財務報告形式呈現出來,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企業利潤、經營成本及支出情況。企業財務會計能為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更好地為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服務。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是為了保障企業經濟順利運行對企業財務會計人員進行管理組織的監督體系,是實施會計人員管理的組織制度,是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改革的重要意義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下,加強財務會計管理改革順應了時展的潮流,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意義。
(一)財務會計管理改革有利于強化服務職能。企業財務會計部門的報告可以提供企業財務會計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為國家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提供依據,也能為生產管理部門提供信息來源,充分發揮了服務職能。
(二)財務會計管理改革有利于保障職權統一。企業通過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財務會計控制制度,專門設立了組織機構,明確責任管理,實現了職權統一,保證制度的有效實施,避免職責不清、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保障每個工作環節高效暢通。
(三)財務會計管理改革有利于優化發展環境。財務會計管理改革能為企業提供一些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會計信息資料,企業領導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作出科學正確的判斷和決策,組織企業生產經營,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促使企業全面協調發展。
(四)財務會計管理改革有利于促進素質提高。先進技術的廣泛運用,大大提高了會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財務會計管理改革,使企業會計人員產生了競爭意識和危機感,促使財務會計人員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技能,促進自身素質不斷提升。
三、當前我國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中的弊端
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順利進行的保障。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企業財務會計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在企業發展中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理念落后,服務職能不完善。當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理念落后,財務會計管理服務職能不完善,導致了財務會計管理效率低下,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受到影響,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二)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不完善。完善的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對企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當前企業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卻不夠完善,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企業財務會計人員積極性的發揮。
(三)忽視企業財務會計人員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人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企業財務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是影響企業形象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很多企業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影響了企業財務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和企業的發展。
(四)監督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當期很多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專業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致使企業出現很多的不良資產和壞賬死賬等,甚至出現財務會計人員違法亂紀現象,使企業的發展受到影響。
四、我國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的改革方向
(一)科學化。財務會計管理要符合資金運動規律,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目標和方向保持一致。在財務會計管理中,企業要對固定資產、所得利潤、負債水平、收入與支出等會計要素進行嚴格分析,并在資金籌備、分配和運用等方面進行監督,從而實現科學化管理。
(二)規范化。建立科學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對財務會計人員的核算方法和管理系統進行規范化要求。同時,在執行過程中對財務預測、決策等財務會計管理進行規范化要求,避免執行的隨意性。
(三)系統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財務會計管理要不斷適應時展的需要,積極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和財務系統化管理。企業可以快速地為財務會計管理提供其所需的會計信息資料,有效地節約經濟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使企業獲得最大化的利潤。
(四)信息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財務會計管理信息化的實現,企業把財務會計管理與先進技術手段相結合,運用先進科學的財務會計管理系統,這樣不但可以使企業的賬目透明化,還可以加強對企業財務的監督,保證企業財務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管理效率。
五、我國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的改革措施
為了實現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更好地服務于企業,應該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進行全面的改革,具體措施如下:
(一)全面轉變財務會計管理理念,提高財務會計管理職能。當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改革必須全面轉變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理念,提高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的職能,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會計管理體系,增強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的導向作用和服務職能,從而實現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服務職能的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和完善科學的企業財務會計管理體系,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科學的企業財務會計管理體系,需要提高企業管理決策者對財務會計管理作用的認識,擴大財務會計管理人員的參與面,從而使企業的財務會計管理向著制度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方向發展,提高企業財務會計管理職能和企業效益。此外,企業要對財務會計管理制度進行不斷創新,讓企業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更有生機和活力,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實施信息化財務會計管理,提高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服務職能。信息化財務會計管理可以把企業財務會計人員從繁重的數字預算中解放出來,通過信息化財務會計管理,財務人員能夠把企業生產經營的有用信息,及時準確地反映給企業的管理決策者,為領導者提供決策依據,避免決策的失誤給企業造成損失。
(四)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提高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優秀的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改革必須重視人才,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不斷提高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人員的素質。
財務風險在國內國外的概念有很多,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各自的理解描述和定義了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管理,毫無疑問是風險管理的分支之一,它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創造和發展起來的風險管理經驗和風險管理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管理科學。財務風險管理是一個處理源于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的過程,它涉及評估一個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并制定與內部優先事項和政策相一致的管理戰略。財務風險的來源有很多,包括因短期內不能履行財務義務而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因未獲得貨款而產生的信用風險,對消費者的可分配收入產生影響,并導致與諸如零售商、房地產開發商和制造商的交易惡化的利率風險,投資項目在項目期內的現金流和折現率的通貨膨脹風險,海外投資的預期現金流受到匯率波動的不利影響的匯率風險以及借款人的融資風險,等等。所以,建立健全的財務風險管理對每一個企業都是至關重要的。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對財務風險進行識別與分析評價之后運用各種措施和方法來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加企業的實際收益,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在管理下持續高效。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側重于工程項目財務風險影響因素的研究和財務風險研究方法的探討。關于財務風險評估方法的研究現狀有:Mustafa、Member、Zee等(1991)使用層次分析法(AHP)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和評估項目風險的招投標階段風險。在此基礎上,Zhang.G、Zou.P(2007)建立了一個模糊層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資企業的環境風險以及項目的利益相關者的理性決策的風險評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Zayed,MohamedAmer,JiayinPan(2008)使用層次分析法(AHP)分析了中國公路的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國內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從模型、策略、評價指標和審計方面對工程項目的財務風險進行探究。我國財務風險的相關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清華大學郭仲偉(1987)編寫的《風險分析與決策》一書,全面系統地研究了風險分析與決策的方法,提出了風險管理的目的是為風險決策提供依據以及借助各種風險分析和控制方法,以最小投資謀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動。
張智勇(1996)最早提出國際工程承包項目的財務風險包括延遲付款、匯率浮動、換匯控制、通貨膨脹等,并提出了一些應對當時經濟情況的解決方法。
余娟、祝繼高、劉曉寧(2005)在發表的《企業國際化經營中財務風險管理的理論探析對中國企業的啟示》中提到財務風險是企業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重要風險,它對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并將財務風險劃分投資風險、籌資風險、營運風險和交易風險,并就這四類風險對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進行研究與探討。
石香煥、唐文彬(2007)借助于層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引進定性評價指標,建立層次分析模型,為全面、綜合評估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并為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依據。提出了運用層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確定指標的權重,對人的主觀判斷進行客觀描述,減少了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誤導;文章引入了定性評價指標(非財務指標),彌補了純定量評估模型的缺陷,拓寬了風險評估的范圍;通過建立層次分析模型,在對企業財務風險按各影響因素的相對隸屬度進行層層分解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估。
錢丹第(2009)在國際工程項目財務風險研究方面提出國際工程面臨的5項主要的財務風險:匯率波動風險、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風險、合同履約及合同變更風險、稅收法律風險以及換匯控制。
沈亭、王淑慧(2010)借助于層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改進了指標選擇的原則與方法,以便更適合其在財務分析中的運用,從而更加準確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建立層次分析模型,為全面、綜合評估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并為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崔靜(2011)在《企業財務管理研究》一文中說明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內涵、目的及意義,提出在財務系統運行過程中,運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觀察、計算、監督財務風險狀況,制訂公司風險經營方案。
李永杰(2012)在施工企業海外承攬工程方面進行了財務風險與防范的研究,國際工程項目面臨著比國內更加復雜的政治和經濟環境,項目實施過程中會受到多種財務風險的考驗。要實現海外施工項目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須充分認識這些風險,通過多種方式增強施工企業自身應對海外風險的能力。
王茹(2012)將中國企業“走出去”即承攬海外工程的風險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市場風險、同業競爭風險等,內部風險包括戰略風險、整合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經營風險等。
尹嵩(2013)提出在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中,國際工程項目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我國的國際工程項目特別是國際工程承包方面,面臨國外的工程承包企業激烈的競爭更是需要不斷的發展。
陳永龍(2013)對國際工程承包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對策研究,提出企業應重視財務風險管理,識別、評估、處理、持續監督與評審相關的財務風險,在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取得最佳的風險防范效果。
張超(2013)專門對國際工程承包項目財務風險中的匯率風險進行了研究,認為作為財務風險之一的匯率風險是任何國際承包工程企業無法回避的風險,匯率風險是雙向的,既有風險損失,又有風險收益,但就國際承包工程項目而言,面臨的風險損失要大于風險收益。
劉金蘭、劉立旺、齊彤(2013)在系統分析價格、匯率、利率、信用、關聯交易、稅收、會計信息、流動性、資金安全、高風險業務風險等10項財務風險的基礎上,應用多層級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海外油氣項目的財務風險做了評價,得出稅收、價格和匯率風險是目前海外油氣項目面臨的前3位財務風險,當前的財務風險處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評價,并給出了稅收、價格和匯率風險的剩余風險值。最后提出了應對財務風險的策略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