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2 13:37:15
序論:在您撰寫兒童美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些兒童在學習中出現了抵觸心理,覺得美術學習枯燥無味,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過多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技法的訓練。一些教師總想著向兒童傳授專業技巧,提高其美術功底,因此在教學中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兒童多處于被動接受、模仿的狀態。如果兒童長久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其想象力、靈感、天賦將被壓抑,對藝術的直覺也將受到制約。很多學者的實驗發現,兒童在不同的狀態下,對同樣事物所畫出來的圖畫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對兒童的心理影響較大,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因此改革兒童美術教育勢在必行。還兒童一個多姿多彩的童年,摒棄灌輸教育勢在必行。
二、依靠直覺進行造型訓練的原則與方法
1.依靠直覺進行造型訓練應遵循如下教學原則
直覺是人類思維的本能,是人類思考的結果,是人最真實的思維,更是人類靈感的源泉,依靠直覺對兒童進行造型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兒童美術教育的有效性,鍛煉兒童思維,開發兒童智力。美術教學應形成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模式,教師僅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是成為課堂的中心,應為兒童創造自由表達、自由探索、自由創作的空間和條件。另外,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及認知特點進行選擇,避免將知識理論強加給兒童,讓兒童依靠直覺進行發揮,進而培養兒童的美學意識,激發其創作興趣和創造力。
2.依靠直覺進行造型訓練的教學方法
(1)以視覺訓練為中心,培養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兒童對事物的描繪規律為由簡單到復雜、由意象到再現。兒童對事物的寫實能力會隨著他們對事物認知的提升而慢慢提高。他們對物象的自然屬性、比例、結構、體積和色彩的認識與表現,隨著感知的變化不斷發生變化。實踐證明,兒童美術教學中,兒童造型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傳授技法,而是靠直覺的發揮。因此,教師應形成以視覺訓練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強化兒童對事物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強化兒童的直覺,從而刺激兒童的靈感。
一、兒童繪畫心理的正確認識
兒童繪畫心理的發展有著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僅由心理發展的階段性所決定,而且兒童繪畫的發展狀況同樣也是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我們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兒童繪畫發展中各個階段的特性,才能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而去制定相適應的教育方法。在這里我們根據兒童小學階段的心理發展狀況,把兒童繪畫心理分成三個階段,即初級階段(1-2年級),中組階段(3-4年級),高級階段(5-6年級)。首先我們看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兒童由以游戲為主的學習方式,轉為以學校正規教育為主的學習生活的開始。在這個階段,作為教育者所面臨的最主要課題,就是如何把兒童在入學前的自由式即興作畫的熱情引導到正規學習中去,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適合此階段兒童的興趣外,師授課方法要正確得當。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一方面對這種正規的學習方法感到新鮮好奇,才能得到教師的認可,因而這一時期教師的教學宜以正面鼓勵和耐心細致的引導為主,如果因授課方法不當,激不起兒童的學習熱情,或是指責過度,無疑將會使他們中斷繪畫的興趣,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困難。
兒童在進入三、四年級后,即前面所說的兒童繪畫心理的中級階段。這個階段被人們稱作兒童繪畫的轉變期或過度期。在這一階段,他們的繪畫水平是不穩定狀態。因為這時期的兒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此時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具備。無法解決諸如物體的結構、比例、色彩等問題,因而作畫的興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種熱情和信心,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顯然是兒童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度階段。在這個時期,教師如不注意引導,過度指責,容易導致大批學生對繪畫失去信心和興趣,所以當兒童進入這個時期,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指導,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方式,如走出課堂、多增加寫生和速寫的練習,這對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是很有幫助的。
兒童進入五、六年級,這是兒童繪畫心理的高級階段。在這一時期,兒童在抽象思維方面已得到了很大發展,愛好美術的同學此時熱情更高,他們對形體的觀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規教育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這樣教師就需對這階段的學生教育要有所區別,除了傳授課堂知識,在課外對愛好美術的學生要系統地傳授一些理論知識和繪畫技巧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寫生能力的訓練。
二、兒童基本繪畫技能的培養
兒童繪畫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臨蘑寫生、速寫和默寫四個方面,這是提高兒童繪畫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將兒童由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的最理想途徑,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能,才能使兒童的繪畫表現得更輕松而得心應手。
臨?。号R摹對兒童階段的學習來說,是一個重要途徑。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很注重臨摹的學習。臨摹要注意學習對象,低年級適于臨摹簡單的,線條單純,色彩明快,令他們感興趣的圖畫,可允許他們在一定范圍內自由發揮,以豐富畫面內容。這既可增加他們的興趣,也可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作能力。到中高年級,可根據兒童實際繪畫能力提供給他們一些靜物或風景作品,但要注意一點,臨摹只是輔助學習方法,要掌握好繪畫的技能,重要的還是造型能力的訓練。
寫生:寫生是面對著實物進行的繪畫,因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鍛煉學生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鍛煉眼、手的協調能力,經過長期有目的的寫生練習,學生便能建立起正確感知物體形態、結構、比例、色彩、空間等概念,作為教師要根據兒童的不同年齡,對學生提出明確的階段性要求,在寫生練習時要引導他們觀察、分析和表現,切不可用同一種模式去要求他們。
1.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兒童興趣在上每節課之前,教師都需要利用一些工具,如投影儀、電腦、幻燈片或啟發式的語言,抓住兒童的興趣點,讓兒童在順其自然的狀態下走入課堂,進而開始教學。若不做前期工作,避免不了生硬的授課方式,兒童的積極性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課前準備是必需的。
2.尊重繪畫原創,傾聽兒童心聲畢加索曾說過,他一輩子都在追求像孩子一樣畫畫。兒童所創作的作品有他自己的想法與情感,是純粹的、天真的,和他們的心靈一樣。他們接受美術教育并不是為了追求某種技法,更多的是有其情感上的體驗,與其精神相結合,是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理解,是他們自身思想的表達。雖然教師授課的主題相對固定,但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考,有其個性的一面。教師應當尊重兒童繪畫的原創部分,保留其獨特的繪畫表現,鼓勵兒童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
二、多采用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美術課堂材料的多樣性是深受兒童喜愛的,兒童的好奇心驅使他們產生學習動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兒童更愿意接受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純粹的圖畫已經不能滿足兒童的需求,他們渴望創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作品,而嘗試使用剪刀、膠水等工具會讓他們興奮不已。有些兒童對于單純的繪畫有較好的控制力,但在操作工具時還是顯得有些生疏。兒童的興趣不會因為這點小挫折被磨滅,他們會在自己的作品創作中更加投入,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有時候,雖然作畫的材料是一樣的,但可以制作出不一樣的作品。以紙盤為例,白色的紙盤可以讓兒童在上面涂色作畫,也方便剪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紙盤作為兒童的手工材料,將紙盤一裁為二,一種是以紙盤作為小鳥的身體,另一種是以紙盤作為水母的身體。同種材料不同的做法帶給兒童極大的樂趣,他們對紙盤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如作為小烏龜的殼、小獅子的腦袋(周圍加上碎紙條)或是對折成西瓜等,兒童新奇的想法不斷涌現,這些都可以作為課后內容去實踐、探索。
三、重視兒童在美術活動中的成果
1.兒童相互欣賞,提高審美能力每次課程結束時,筆者都會要求兒童將作品貼在黑板上,大家互相欣賞、評價。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會問他們:“你們覺得哪個小朋友的作品好?哪里好?”這時候兒童會自己思考并說出他們的想法,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讓兒童學會欣賞他人的優秀之處,相互之間的贊賞讓兒童更加有自信、有激情。
2.教師恰當評價,激發創造動力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吉拉德•培特森在《觀念改變行為:與孩子一同成長》一書中談到:“我們小的時候想象非常豐富,長大以后就沒了。這是怎么回事?”在他看來,首要原因是兒童的幻想沒有得到家長的鼓勵,而對兒童最有力的鼓勵,是父母親對他的愛、興趣和注意。同樣,教師對兒童的評價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生互評結束后,教師往往作出補充,在對兒童作品進行表揚之后,可以用“你這里……畫會更好”這樣的方式激勵兒童改進,而不是用否定的語氣與兒童交流,教師要學會用正確的交流方式和兒童相處。
那么,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呢?我們認為:一流的老師教人,二流的老師教知識,三流的老師誤人。
教師具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就決定了他怎樣教學。
教育的宗旨應放在培養有能力、有優良品質、有高素養的現代人——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開拓型人才這個基點上。那么,如何在兒童美術教育中貫穿這一宗旨呢?我們應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培養兒童的創造性。
黑格爾說:“說到本領,我認為最重要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泵佬g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激發引導孩子們的想象力,孩子們最大的樂趣也在于幻想,每一個孩子的心都是一個充滿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師的教學應著眼于童心的釋放,鼓勵兒童好奇心的張揚,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寫生,隨心所欲的潑墨賦彩、繪聲繪色的形象思維啟動等,都能激發孩子們用自己的畫將神奇的童心世界表現出來,使想象力得到發展。
二、培養兒童的開放意識。
孩子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時代。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應豐富多采,讓他們接觸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建筑、民風民俗、影視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東西,擴展他們的視野;在風格技法上,應接受傳統和現代的各種流派,可運用毛筆、水彩筆、油畫筆、刻刀,甚至計算機等各種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種開放的意識,塑造開放的人格。
三、培養孩子的藝術感覺和藝術氣質。
兒童美術教育把孩子們帶到一個美的世界中去,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鑒賞,如講解大師的作品,帶領他們參觀好的畫展,到郊外觀察大自然,講述優美的童話故事,聽音樂等,提高他們的對美的感受能力,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真摯美好的感情、陶冶他們的情操。
四、培養兒童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識。
好的教師應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他們,給予他們積極的指導性的建議,尊重和傾聽他們的見解和判斷力,為他們創造一種自由、愉快和諧的民主氣氛,在一種自由的游戲狀態中學習和創作。讓他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
五、培養兒童的自信心。
興趣是兒童學畫畫的基礎。教師的職責就在于保護和激發他們潛在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還應多采用鼓勵的方法,發現和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看到他們的進步,使他們對自己的才能產生自信心。絕不能輕易地傷害他們的自尊。
六、培養兒童的競爭意識。
競賽狀態最能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老師應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競爭氣氛,表揚、獎勵成績優秀的孩子,鼓勵、幫助進步較慢的孩子,使他們努力趕上來。適當參加一些美術比賽、展覽活動,培養孩子們的參與和競爭意識。
兒童劇的舞臺美術設計應該從兒童心理和劇情出發,除了盡可能鮮明的色彩和可愛的形象外,更應該給孩子營造想象空間,現代社會信息量大,兒童劇的設計元素不能老停留在鮮花、蘑菇、太陽等圖片的拼湊上,應當從劇情中尋找適合兒童的造型元素來進行設計,搭建一個符合兒童審美情趣的舞臺空間。兒童劇舞美設計無需考慮流派、風格等問題,只要是營造了符合劇情又能引發兒童無限想象的舞臺夢幻空間就是成功的兒童劇舞臺美術設計。
二、兒童劇舞臺美術設計的視覺吸引
兒童劇顧名思義她的觀眾就是兒童,兒童的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發生轉移,這就涉及到兒童劇舞臺美術的視覺吸引問題。兒童劇的舞美設計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出極富視覺效果的舞臺形象和舞臺空間,讓舞臺充滿神奇和幻想,才能緊緊吸引兒童的眼球,
1、兒童劇舞美設計的色彩運用
兒童劇舞美設計在色彩運用上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他們是相對簡單的、感性的、活潑的。所以我們在色彩上要盡量豐富、盡量鮮艷,這樣才能符合兒童的心理并為他們所接受。如果在色彩運用上過于灰暗、過于單一就會給小孩一種壓抑的感受,引不起孩子的興奮,小孩不興奮在劇場就會坐不住。所以一部兒童劇給小孩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個第一印象就來自視覺、來自舞美效果。
2、兒童劇舞美設計構圖的飽滿性
舞臺美術設計構圖不是繪畫概念上的平面構圖,而是立體的、三維的構圖,要充分考慮舞臺的立體空間,作為兒童劇的舞美設計不能等同于其他人戲的舞美設計,他們的觀眾群體不一樣,成人戲劇的舞美可以簡約、抽象,像京劇一桌兩椅也可以把整臺戲演下來。而兒童劇則不同,應該盡量飽滿、夸張,這個可以參考兒童畫,兒童畫一般都是構圖飽滿,造型夸張,充滿童趣,而不會像國畫那樣大量留白,所以我們做兒童劇舞美設計的時候在考慮劇情的情況下盡量做到構圖飽滿,造型夸張、具有童趣。
3、兒童劇舞美設計和燈光的關系
舞臺美術設計和舞臺燈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科技的進步,舞臺燈光種類越來越多,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比起傳統的舞臺燈光已經有了質的變化,能帶給觀眾更好的視覺享受。我們在做舞美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燈光,舞美是燈光的載體,沒有載體再好的燈光也沒有辦法發揮,兒童劇舞美的造型既要夸張、有童趣也要考慮受光后的效果。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用于舞美制作的材料越來越多,我們在選材上也要考慮燈光,因為有的材料吸光,有的反光,這些都是要有機結合的,舞美和燈光結合好了就能讓整劇增色不少。
三、總結
一、兒童美術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時代所需的人才
未來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充滿競爭的社會,競爭的核心:是否擁有高素質創造型人才。探索、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無論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會,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很難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立足。進入21世紀,“以人為本,以培養綜合性人才為宗旨”的現代教育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改革傳統教育中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遞式教學,研究新時期的素質教育,注重情感、態度,注重探索、創造的開放式教育。
(二)兒童早期的藝術教育
情感源于藝術的錘煉,創新的精神源于對個性的尊重,而這些應是在兒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種子。自古以來,藝術作為生命的表現同它顯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樣的社會機能,一直被視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藝”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張。時任中國教育會會長的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觀點,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繪畫、文學里找到他們遺失的情感?!惫畔ED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論》中就曾提出“兒童學習藝術應該是為了發展優美的感情,不應變為手藝。”
(三)兒童美術教育的功能
兒童美術教育在現代中國對于相當一部分人來說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美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兒童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于兒童想象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兒童主體性品質和創新精神,特別是美術教育中注重對兒童個性和創造性潛能的開發,這是對人的發展最有價值的貢獻。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兒童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始終在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
童年的記憶使人刻骨銘心,因為個體早期生命經驗的存在,組成的兒童種種涂畫行為。根據陳鶴琴先生的研究發現,并斷論:“沒有一個兒童不喜歡涂畫,兒童畫是隨著他的身心發展而發展的,與兒童的感覺、知覺、動作、骨骼、語言及思維等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受著生活與教育實踐的影響。兒童有運用符號表達情感的天賦,兒童的涂畫和他們的精神世界總是相宜的?!鼻疤K聯教育家認為,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心靈”,讓人自由成長,讓想象自由飛翔,讓心手合一,讓色彩寫在每一個孩子的臉上,即便是兒童美育的靈魂!
(四)兒童美術教育中的現狀
然而,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場經濟的深化,教育備受沖擊,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義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兒童,兒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個由幾千年的文化發展造成的復雜的文化社會結構中,他們還沒具備抵御能力時卻被成人所異化。在轉型的現代社會中,成人對于生存和名利的壓力無形中波及到兒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兒童美術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長和成人出于對兒童非理性期待,各種蜂擁而至,以盈利為目的的比賽,以及僅以技能技法為基礎的培訓等,致使兒童繪畫中迎合和模仿的現象比比皆是。
曾幾何時,兒童美術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臺灣畫家、作家、兒童美術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畫出心中的色彩》一書中說:“應該讓孩子在沒有任何競爭壓力下好好地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歡看兒童畫展,更不愛看有大小獎狀羅列的兒童畫展……觀察自然對于兒童不但是一種享受,還是一種資料的儲存,一個處心積慮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開始,他已不再是兒童,或者說,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兒童了。”盡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確實是出于對兒童心理的感受與想象。魯迅說:“殺死了今天也就殺死了明天,”一旦發生了席幕容所說的那種對兒童心理扭曲,“兒童畫”也就失去了意義,也就沒有所謂的鮮活的色彩。
(五)兒童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一些人文主義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指導思想,并主張重視美育,當時著名的教育家維多里諾正是因為看到了中世紀教會教育壓抑人個性的那一面,才給自己創辦的學校取名為“快樂之家”,并在學校的墻上飾以兒童游戲的繪畫,以激發兒童的熱情。
上個世紀90年代處一場有關“人文精神”的討論在我國展開,它直截了當地觸及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生存意義與價值,涉及了社會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問題。雖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學界提出來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學界,而成為眾多學術界人士所關注的問題。現代教育的人文意義與價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體現是以人生為目的,人生理想、意義為核心,繼而延伸到知識、道德、審美等各個方面的。
我國兒童美術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教育的基點定位在知識和技能的層面,兒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體驗,他們喜歡怎么表達,這些問題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進兒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轉換。當然,這種轉換是需要的,但卻不是唯一的。在美術活動中,感性的知識轉授,人性化環境的熏陶,尊重兒童的情感體驗,使之內化為穩定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格。兒童美術教育億具有的人文性質是永恒的,它始終充滿了人性化的關懷和關愛。正如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福祿貝爾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為一名畫家,探究聲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絕不是要成為一名音樂家。”兒童的畫來自于心靈的圖式,這個圖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體驗,讓我們暫且放下頭腦中固有的對兒童繪畫的非理性期待與標準,放下那些功利和條條框框,和兒童一起融入繪畫。在兒童的美術世界中,給一份人文關懷,給一些寬容與理解。二、兒童美術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結合
面對眾多的困惑,很難說今天的兒童美術教育狀況是令人滿意的。談起兒童美術教育時,很多家長和老師最關心的是“怎樣教育”這一現實的問題,包括將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孩子怎樣才能提高畫畫水平等等。但是,誰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張和方法,不懂得兒童美術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學效果。豐子愷先生對人文精神的教育觀體現了他對美術、音樂、文學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將人文精神的塑造貫穿于整個教育中:兒童美術教育不僅涉及到美術學、教育學、社會學、美學、歷史學、藝術門類等都有廣泛的涉及。以人文為主線的美術文化貫穿于美術學科中,我們轉達給兒童的視覺藝術應該具有一定的價值,兒童的潛在能力是通過人文文化的感召力來釋放的。
(一)正確認識兒童美術教育在兒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們從來都是和孩子從同一方面看他們的畫,而且是從同一視角。我們往往忘了考慮,兒童美術教育是一個承接和釋放情感的載體,兒童繪畫和他的身心發展一樣,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態凈土,在這片凈土上,每個孩子都在發展著自己的個性,按自己的規律成長。兒童美術教育在兒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師和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二)拓寬兒童美術視野,讓兒童熱愛美術
兒童美術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響下以多樣性的面目出現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滲透的、綜合的、全面的審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處有美的事物。傳統的美術課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繪畫及技能的培養上,使原本應當豐富、生動活潑的美術課,變成了機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訓練。美術不應當局限于課堂中,課堂造成了兒童部分個性的缺失,束縛了他們的想像和創造,兒童美術教育的終點不是要兒童走向一個共同的點,這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應該注重過程,既在過程中提煉美術的精華,讓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受阻礙,自由發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兒童向往的天地,兒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觀察和體驗。觀察是美術教育的教學核心,是兒童繪畫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經歷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畫畫時內容就會豐富,想像即無窮。觀察并不是讓兒童照實描繪他們的所見,而是通過觀察來培養他們對生活的一顆敏感、細嫩的心靈,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提高認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觀察的時機,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適宜的環境,用積極的語言,提升兒童對繪畫的興趣。
兒童擁有稚嫩的童心,它無不被情所牽引。色彩是兒童表示情感的語言,教師要善于發掘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知道他們表達的需要,選擇他們所要表達的方式。心理學家發現,美術、音樂等藝術表現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心靈的平衡發展。要讓孩子熱愛美術,作為執教和教導者,對自身要有嚴格的要求,自己要熱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對美術的熱愛。用自己的熱情感染每一顆渴望在白紙上“舞蹈”的心。
(三)美與情感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為它提煉了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術教育更是通過生活中那些直觀、生動、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來進行的教育。因此,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啟迪兒童對真、善、美的認識,陶冶美的情操,激發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羅丹曾說過:“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會的風土人情、生活中人們的相互關愛,到處都蘊藏著美,需要我們引導幼兒去發現,并使他們知道美在哪?為什么美?使他們從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積極向上。
愛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觀》一文中說:“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斷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確信“個人的生命只有當他用來使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優美時才有意義”。愛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偉大,而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來源在于他從小對藝術的熱愛。美術教育可以塑造人的靈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術教育體現人文的價值,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礎
現代教育和教學思想非常重視“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強調兒童為教學的主體,更注重人的品質與修養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兒童的天性,……當讀到這一段論述時,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對兒童美術教育的一段精辟論述:“應該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畫,千萬要保護兒童美術學習的重要品質:如高昂的興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動大膽的創造精神。
福祿培爾(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個孩子的主要性格,決定于個人興趣愿望的自我活動。兒童可以從工作中學習,經由運動神經連接思想與行動,可說是發展思考過程的最佳方法。兒童把美術活動視為游戲,既有興趣,又有參加活動的愿望。因此,美術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教育功能——統整人格。
許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自由說話或交談,是緩和個人情感與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蝕行動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兒童語言發展的局限,他們還不善于用語言表達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滿的事情,他們常選擇繪畫的方式來表達,邊畫邊用語言來進行補充。這是因為美術活動比較開放,兒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靈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這使他們的情緒、情感能夠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兒童解脫心理壓力和緊張,獲得情感自由和適應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療之效。
美術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達和創新,因而在美術創作中沒有失敗,不會產生挫折感,兒童的心情愉悅。在嘗試操作或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體驗到發現、探索的樂趣。在完成作品時,他們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術嘗試,對兒童來說是一次新的挑戰,在新的挑戰中他們所體驗、感受的那份快樂、自信、成功,為他們今后能夠勇敢面對新問題、新環境作好了準備。#P#三、全面發展的兒童美術教育
(一)把合適的美術教育還給孩子
日本的兒童美術教育重在體驗與創造,他們準備了各種彩色泥土給孩子盡情玩樂,讓孩子體驗色彩、自由作畫,鼓勵個人的表達方式。而要讓兒童畫真正成為“兒童自己的畫”,評價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兒園的教師從不對孩子的畫橫加評價,而是細心地把每個孩子的畫懸掛張貼,由孩子們欣賞討論。邊霞博士認為我們的教師應該轉換評價的方式,如可以問孩子“最喜歡哪一張”而不是“哪一張最好”,因為我們要做的是允許孩子表現和發展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允許不同評價尺度的存在,允許個性的發展。如果我們的評價還是教師一言堂,“這張畫我喜歡”“這張畫很干凈”“這張畫畫得很好”“這張畫亂七八糟,我不喜歡”,那么,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理解美術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這樣我們將永遠不可能還給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
(二)家庭與兒童美術教育
兒童的早期教學與家庭影響較大,在自由寬松氛圍里生活的兒童,一般性格開朗,活潑好動,思維靈活,無拘無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位老師。兒童是在成人的價值觀里成長的,他們被家長所鼓勵,贊揚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長的文化素養上。家長的價值觀在許多方面與人文文化教育觀背道而馳,但兒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種潛移默化的自然影響下,兒童們的身心和文化素質已開始有一定的模式,當這一模式與美術教育觀念對話時,隨時發生矛盾與沖突。
阿恩海姆評論說:“我想不出有什么藝術與美術創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兒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庇變浩谑侨说囊簧凶顭o憂無慮的階段,沒有學習任務和壓力,他們可以自由盡情地去游樂,且樂此不疲地從事一切藝術活動。他們從自己的探索中不斷得到反饋,得到享受。例如,兒童的繪畫興趣是這樣被激發的:兒童隨意涂抹,卻能成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贊賞,這時所帶給兒童的不僅是過程的愉悅,還能及時獲得結果的享用。當他完成一幅來時,他會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樂。這樣,他也很容易從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饋來加強作畫的動機。
(三)教師與兒童美術教育
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在現代兒童美術教育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應是“援助者”而非“教導者”,互動中的兒童美術教育的結果是要把兒童引向一個較為完美的狀態,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懷及充滿人文關懷的藝術教育。兒童美術教育是一種深層次的隱性文化教育,教師的素質和意識在美術教育中有很大的影響,一個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勝任美術教學工作的教師,我認為需要具備以下基本素質:
1、走進童心世界
教師所耕耘的是一片凈土。教師工作之所以純潔,是因為他所面對的是一群純潔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骯臟的靈魂去玷污這圣潔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沒有愛心。熱愛本職工作,就會自覺地去辛勤耕作,就會去認真地實踐,就會時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知識,就會認真選擇自己的事業,勇往直前。當好孩子的美術教師,必須要熱愛生活,要有耐心,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關心人,懂得如何和別人合作,能夠很好地與人交流,相處與配合。
孩子是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的身上沒有太多道德理論的束縛,對于孩子來說,興趣是如此重要,教師要千方百計來保護,扶植兒童興趣的萌芽。讓我們暫且放下頭腦中固有的對兒童繪畫的種種期待與標準,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繪畫,你不僅能發現孩子的另一個世界,也能喚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種感悟。
2、精通本職專業,力求全面發展
作為一名教師要能解讀兒童繪畫,善于與兒童溝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無法做好本職工作?,F代兒童美術教育以人發展為中心,教育兒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兒童,一切以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為基礎上。教師不僅要須知心理學知識,而且要具有理解兒童,善于和兒童建立密切融洽關系的本領。他們能隨時進入兒童的天地中來,能聽懂兒童的心聲,知道兒童喜歡什么,需要什么,他們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態度與兒童做朋友。只有這樣,教師才有資格去幫助和指導兒童。
美術教師還必須熟悉兒童們創造的視覺語言符號,能欣賞和正確評價兒童作品。兒童繪畫反映兒童的內心世界,教師要通過兒童的作品去了解他們的愛好、性格,他們的成長狀況。教師對兒童的藝術創造要充滿熱情,具有關愛之心,耐心地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因勢利導的做好教學工作。教師指導兒童不能以個人愛好為準則,不要對兒童輕易去批評和否定,要以友愛協商的態度,在美術活動中,至始至終,幫助兒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發展。
3、讓人文教育走進兒童美術
人文教育提倡創建積極的充滿人性味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兒童在這種氛圍中充分展現個性。《學會生存》中指出:“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其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換言之,人文教育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教師所應具備的人性觀。美術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歷史感、責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獨立思考,發展自身,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辦及其面貌,與我們的感覺、心境、精神、情緒等所能體驗到的內部世界融為一體。用這樣的人文精神去開發兒童的美術素養,陶冶情操,促進個性發展。
智力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個體在認識過程中各種能力的綜合產物。主要包括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并以思維力和創造力為核心。美育過程,實質就是發展和提高各種認知能力,形成完整智力結構的過程。美育把智力開發作為美術學習活動的核心,對少兒智力的開發功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主要價值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美術教育在感受力和視覺觀察力中對少兒智力的發展和提高
感受力,心理學上稱為感知覺能力。人的智力開發與感受能力高低密切相關。假如缺乏足夠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維活動就不能進行,也就無法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更難以進行科學的發明與創造。而美育則有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進而擴大和深化少兒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從少年兒童認知與思維規律來講,認識客觀世界,獲取文化知識,提高品味修養,不僅依賴各門理性學科,更需借助于感性的形象,將具體事物通過藝術表象生動積極地揭示出來,由具象引領走進真實的生活,再概括反映出現實社會生活的本質,實現理性思維達到升華自我。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積極思維的高級形式的視知覺過程。觀察與觀察力是指人們通過觀察、感覺和知覺,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聯系起來認識客觀事物的帶有個性特點的能力。少兒正是通過良好的觀察力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養、發展和提高少兒觀察力的最佳重要途徑。比如,在繪畫過程中,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觀察、比較、分析、描繪,使少兒較全面、準確、迅速地了解其狀態、結構、色彩質感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梯階、空間等關系,使感性和理性在三維向度上再現,描繪事物的縱深和各個側面,造成視覺上的時空構建和逼真效果,這就使少年兒童的觀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深入的提高,為抽象和邏輯思維奠定堅實基礎,并為創造力開辟了道路。通過美育發展少兒的觀察力,這本身不僅符合兒童認知規律,還使少兒在美術學習中得到審美的受益,這種感性認知思維同理性邏輯抽象是人類智力由“成長”到“成熟”的必經過程,它直接而又關鍵性地促進了少兒智力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二)發展和提高少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在美育過程中,無論是讓少兒領略自然美,還是欣賞藝術美,抑或理解社會美,都能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誘導和激發他們的豐富想象力,煥發出強烈的創作欲望和靈感,進而全面開發和提高他們的智力。創造的過程需要整合激活人所有的內在能力,這不僅需要人們具有創造性,還要具有社會價值性,將創造者藝術素質與科學素質相統一,將審美追求與科學追求相結合,才能使得美育成為人們獨創精神的“契機”。比如達•芬奇,他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多才多藝的巨人,對繪畫藝術、人體解剖、透視學、光影色和科技制作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和成果,同時他還是一位大數學家、力學家、工程師。再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酷愛藝術,拉得好一手小提琴,“相對論”是伴隨著美妙的琴聲從心靈中飛出震撼了世界。我國世界級大數學家蘇步青墨香飄逸文壇,其幾何學精華同樣充盈著中華書法的神韻……對于少兒來說,美育更是平衡他們智慧與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幫助他們構建具有適應客觀世界和創造世界能力的平臺。歷史至今,無數次證明人類教育中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學科體系具有如此全面深化、啟迪發掘人們全面發展的功能。由此可見,美育既開啟人的智慧創造力,又鑄造人的創造靈魂。
二、美術教育在感性認知(能力素養)上對少兒健康成長的促進
感性是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的一種需求和表現,是人格的重要構成。感性認知改變著人對事物情理的感受辨認分析角度。因此,感性教育、感性意識是促進少兒健康成長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
(一)釋放壓力,喚醒欲望和本能
審美教育首先是針對人的“感性”進行的教育。美育作為一種感性教育,是以少兒為對象,直接感知為基礎的。美育恰恰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廣闊的感知天地以開啟心扉,它能將少兒自身積蓄的壓力釋放,喚醒那些在無意識之中沉睡多年、積聚多年的欲望與本能,揮灑情感思潮,凝煉積淀感知,創造展示自我意向。在這片天地里,美育以最美妙、最鮮活、最生動、最形象的動態直接進入兒童的心靈,為少兒敞開了一扇充滿美好與快樂的大門,打開了一只充滿神奇的“寶盒”。此時,少兒帶著意愿憧憬,主動探尋著愉悅地走進美育提供給他們的廣闊、自由的空間中,充分抒發表現自我。
(二)辨別善與惡,提升能力素養
善與惡是在人們心中以信念的方式建立的行為規范和評價準則。真善美與假惡丑就是這種信念的美育內涵的表達,即人的價值觀念,值得強調重視。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在抽象思維、理性方面的概括判斷,只能通過具象的感性認知實現。美作為意識的高級形態,對人有不可忽視的引導作用,而德育的善惡理性觀念必須由美育教育(德育本身也是美)完成。所以美育作為德育內涵的升華,在少兒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時,在兒童心中建立起美育的感受,即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來啟蒙、構建,并以此更加形象、具體、生動地將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表象、屬性深深地介入少兒腦中,增強他們是非判斷能力。美育與德育的相輔相成,更具象和強化了少兒積極向上的意識,促進了少兒健康成長。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