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8 13:00:12
序論:在您撰寫通識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學生接受共同文化知識的一種課程,這種課程往往要求學生有著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其他學科相輔相成,其課程體系結構相對嚴密,有著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對于學生整合能力的提高有著一定的重視度。
2.師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教師知識作為教師教育研究的重點議題,始終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并將不同類型的教師知識提出。而小學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中,不僅僅和學科專業知識相關的專業涵養作用有著不一致性,同時也難以體現教學的有效性。關于師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2.1難以正確認知通識教育的概念
通識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對較廣領域知識加以獲取,對學生的宏觀視野加以培養,并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全面提升。現代化示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學生難以正確的認知通識教育的相關概念,由于學生主觀上不太重視通識教育課程,僅僅認為本專業的知識學習即可。同時對于學校而言,存在不規范的通識教育普及教育工作,不同的專業背景對于學生通識教育的理解同樣也有著較大的影響。
2.2現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
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對于自身全面發展有著一定的重視度,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同類型的學生往往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追求。伴隨著學生知識閱歷水平的提高,其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更要進行不斷的提升,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較低,嚴重制約著現代化師范通識教育課程的合理設置。
2.3物質生活和傳播媒體的發展影響著教育課程的效果
現代化師范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表達能力往往有著不同的渴望,而當前物質生活和傳播媒體的高度發展,更是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對于非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其通識課程實現的定位僅僅局限于本專業領域,并沒有其他學術領域奧秘探索的勇氣和興趣,以至于學生通識課程選修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不完善的評估機制對于同時課程教學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影響作用,進而使得學生難以從根本上重視通識課程的教育??偠灾瑤煼锻ㄗR教育課程設置過程中,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綜合發展,而當前的師范通識教育課程難以保證人才的綜合發展,因此更應該引起對師范通識教育課程的全面重視。
3.師范通識教育教學管理對策
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更要注重各項制度的基礎建設,做好通識教育教學的有效管理和協調控制,將教育教學的效果顯著提高,通過對各種課程管理制度進行建立和完善,加強通識教育教學的各項管理。關于師范通識教育教學管理的對策,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3.1對學院關系進行協調,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學院關系協調中,就要建立較好的教學管理系統,并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基本引導者,就要加強通識課教師素養的培養,對學生傳播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基礎關系正確的處理。給予通識課教師一定的資金資助,對最新的教學動態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在師范生的文學課教學中,就要借助于影像閱讀法,對文學課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邏輯能力進行培養,結合通識教育課程的相關知識,加強教學管理,實現師范通識教育教學的全面管理。
3.2加強學生選課系統的完善力度,創設良好的通識教育氛圍
師范通識教育選課的過程中,就要對學生的選課系統進行完善,保證通識教育課程的運行有著一定的有效性和網絡化,通過對大型密集的服務器網絡教學系統建設,并對網絡資源合理的開發,將系統擁擠帶來的困境有效克服,進而更好地開展通識教育教學體系。通識教育活動開展時,保證有著多樣的形式,通過對百家經典著作選讀活動開展,并對良好的通識教育氛圍創造,將一些豐富多樣的學術講座增設,借助于多媒體對影像學堂進行開設,并保證通識教育有著較好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
3.3建立合理的教師評價機制,加強通識教育理論研究
教育教學環節,就要對合理的評價機制加以建立,將各個專業課之間的關系合理的進行處理,將大學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加強通識教育和專業課的融合。在院校合作的基礎上,實現院校的資源共享,通過展開學者互訪的形式,為學生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并將各校資源優勢最大限度上發揮,最終實現通識教育理論研究工作的全面進行。
4.結語
一、通識教育簡析
目前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強調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作為人的教育?,F代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起源于美國,尤其是兩次經濟衰退的危機引起西方對教育的深刻反思并豎起通識教育的大旗,為后來近半個世紀西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輸送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影響至今更為顯著。中國通識教育就其內容、方式而言,從孔子開啟教育之后,經幾百年發展其實已經有較為完備的通識教育體系。歷經各朝的變遷,中國通識教育在民國時期獲得較為長足的發展,并培養出了一大批綜合性的大師與大學者。古代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人文氛圍濃厚,重文輕實,并且強調重義輕利的價值觀。當代著名教育學者李曼麗博士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通識教育的表述,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個角度對通識教育的概念內涵做了初步構建。中西通識教育相同點集中在源起和早期,比如中國早期教育的六藝和西方早期通識教育提倡的七藝有諸多的相同點,并且中西通識教育的目標均定位為全人教育,以人文素質課程為主體。就中國實際情況而言,大學語文是人文課程中最基礎的一門課,也是居于人文素質類首位的課程。目前正值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然而無論是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還是亞洲高等教育領域,我國高校排名情況都不甚理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實際上道出了幾千萬中國高等教育師生的心聲。大師與大學之“大”歷來眾說紛紜,但毫無疑問又都殊途同歸地承認“大”之底蘊是文化體系,或者說是知識體系的問題。哈佛的學生能夠站在世界的前沿俯瞰世界,是基于對本國和外國古今文化精華的系統性把握,進而有了精準的判斷和引領,便是得益于該校近三十年的通識教育。民國時期我國的教育出現了第一次繁榮,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竟然也人才輩出,學術精神令人振奮,究其根本得益于當時母語教育的重視和對通識教育的推崇。在改革開放的近四十年時間里,中國文化遭受的打擊和摧殘人所共見,當下無論是文學還是文化都呈現荒漠或泡沫狀態。曾經民國時期的中國是靠母語教育為民眾打開了啟智的大門,也是靠語文打開了人才的精神大652017.04教門,而在當今再次面臨的精神荒漠階段,我們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母語教育,高等教育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大學語文這樣的綜合性人文課程。在中國知識分子集中的高校,能否用通識教育來豎起呼喚民族文化崛起、呼喚民族文學覺醒的大旗,其精神基礎與社會號召力實在堪憂。這在眾多高校呈現的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和母語教育中可見一斑。雖然眾多的高校都在試圖構建通識教育體系,但中國化的通識教育體系首先不是考慮“人”的問題,而考慮的是課程數量和學習的時間搭配,只有極少數高校在通識教育的實施中對學生和教師進行了基本知識的檢測并分類施教。由此可見,我國通識教育處于嘗試階段,而利用成熟的大學語文課程的輻射性與開放性特征,立足于大學語文這個核心來拓展通識教育體系則是科學可行的途徑。
二、大學語文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依據
首先,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課程能適應學生不同層次文化需求,其融匯性特征足以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育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梢姶髮W語文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習者的視野與思維空間,樹立積極健康的人文精神。另外如何針對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不同的通識教育探索,如何滿足學生對大學語文的素質需求也是各位教師不斷探究的課題,二者其實是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共性問題。目前國內所有學習西方的通識教育思維,所有引進的西方通識教育的模式,幾乎都忽略了或者說在掩蓋一個不爭的事實,教育的層次性或者說人才培養的層次性問題。美國和歐洲最尖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否適應中國所有的教育土壤,這個問題要先弄清楚。不可否認,哈佛、麻省的通識教育效果與經驗的確讓人欽佩,也的確造就了大量的世界頂尖人才。中國的高等教育明顯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不論是本科、??疲€是俗稱的一本、二本、高專,這樣的現實建立在學生高考之后的自動分層。這種分層不僅是學識,更多的是能力、素質和態度等綜合能力的分界。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古今中外文學與文化知識的融匯性特點,完全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大學生的人文與素質需求,藉此也可以部分地實現通識教育的目標。其次,傳承優秀文化傳統是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的重要目標之一,其豐厚的文化蘊含足以成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導致大學語文在中國高等院校舉步維艱,各類高校的通識教育也因雷同于素質教育而陷入困境。中國地域廣闊,所帶來的地域文化背景差異必然導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甚至生存哲學等方面的極大差異。西方尤其是美國歷史相對較短,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復雜,但沒有中國幾千年的根深蒂固以及縱橫交錯,西方思想上的開放也令通識教育的各類知識易于相互貫通與接受。在中國高等教育中,連基本的日常語言幾乎都需要重新學習的大學生,能否在短短的三到四年里塑造為能接受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人,這是不能持樂觀態度的。因此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是否都必須走西方通識教育中高大上的精英之路,能否結合當地地域文化背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能否利用現成的大學語文的平臺塑造通識教育的實用性構建,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加之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中語文的內容、層次、結構,已經為大學語文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底子,也為大學語文打下了厚實的文化精神基礎,足以讓其擔負起通識教育提升人格精神的重任。最后,大學語文有助于突破思維定勢,這也令其具有通識教育中人格健全的效能。當今教育界,無論是借助網絡平臺,還是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都大部分違背了通識教育的初衷。在通識教育理念中,第一目的是為了讓人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精神健全的人。最早的中西通識教育的核心觀念都是兩個字:全人。而學做人的基本途徑無外乎中國名言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需要各種親身體驗,如情感、誦讀、演說、寫作、心理等。當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人文的本質受到挑戰,教育中大量的教育過程被省略、或是被篡改,通識教育的效果必然被弱化被遮蔽,人們自然會失去對通識教育所謂的塑人的信心和等待的耐心。仔細研讀有關西方的通識教育經驗介紹和教育過程,筆者發現西方通識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比如大量的原著精讀與研習,教師基本上不講課,多是以學生自學和助教輔導為主。這種原始的教學方式最早用在中國的孔子時代,也是中國教育的啟蒙時代?,F在的中國高校在語文教學的方式上呼喚返璞歸真,做到用簡單的方式去挖掘深層的文化和文學精髓,在回歸傳統中不隨波逐流,保持自已得精神追求和文化操守。尤其是關于人性與人類基本問題的思考有助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定勢,進行人格完善和創新思維培養,這也是大學語文可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可行性要素。
三、大學語文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實踐
臺灣著名通識教育家黃俊杰先生曾對儒家的教育理念有這樣的理解:“儒家式的‘全人教育’更企求提升人的境界,使人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意義。儒家定義的‘整全的人’,在多層次、多面向之間完成人的連續體,它既是‘身心連續體’,又是‘個人社會連續體’,更是‘天人同構之連續體’。儒家教育理念中的‘整全的人’,是一個有本源而與宇宙大化之流在精神上相往來的人?!庇纱丝梢?,黃教授在基于對儒家傳統精神研究的基礎上又整合現代教育的趨勢,深刻領會到當前的通識教育不僅要借用西方的教育觀念,同時也需要復振儒家的“全人教育”理念。臺灣的國學教育及其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世所矚目,通俗地說臺灣的國學教育在形式上基本等同于大陸的語文教育。臺灣十分重視語文學科的奠基、關聯、輻射等功能,其國學教育有一個統一的哲學基礎,那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干。這個經過幾千年實踐證明適合中國人生活的哲學已經成為臺灣學人的共同信仰。在這個統一的哲學基礎上,臺灣的國學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道德、倫理與人格的教育也有了落腳點。就目前大學語文的教學而言,若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其教學形式與教材內容和涵括的精神內質與哲學思想,都必須進行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重新整合,結合傳統文化的精神稟賦進行與當今社會人文素質需求相吻合的調整。為此,筆者所在學校進行了基于生活化的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改革探索。首先,大學生的學情現狀簡析。大學語文課程本身與中小學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目標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而大學生也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根本變化:一是身份社會化。從中學到大學,是大學生真正社會化生活的開始。雖然大學仍然是學校,但已經是半個社會,大學生已經具有了切實的社會化身份。他們開始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而且角色選擇極少受到家長、師長的干涉,甚至激烈的社會競爭也會反映在他們的生活中。有的甚至由于崗位的有限性,迫使其由被動競爭轉變為大學的主動競爭,致使很多學生出現典型的社會消怠情緒。二是生活獨立化。目前許多高中在畢業前夕會舉辦成人禮,讓學生通過成人禮感知自己的成長。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是從大學開始的。離開父母,離開家庭,大多數甚至離開家鄉,大學求學的日子從思想上、生活上真正啟動了獨立的模式。在脫離依賴的初期,大學生的心理會出現一個明顯的茫然期。大多表現為失去目標、生活失序、沉迷玩樂、心理空虛等情形。其次,大學語文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探索。據上述分析加上目前絕大部分高校課程安排遵循一個一致的程序:公共課程在先,專業課程在后。這樣固化排課的后果是,大學一年級、二年級基本上是思政課泛濫,外語課扎堆,大學語文課跟風。對那些剛剛從高考過來的大學生而言,這些課絕大多數都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因而首先就造成一種重復的感覺,難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熱情?;谖倚4髮W語文公共必修課的地位和本科生普開的現狀,教師們進行了基于生活的專題式教學改革探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后期的影響效應?;谏畹膶n}式教學模式主要依據大學語文的性質及其在通識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將大學語文課程大致分為四大塊:導言——審美教育——愛的教育——結課討論。課程將不遵從教材的編訂次序和文學史的歷程,而是從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探討一些語文與生活結合緊密的問題,以期達到語文教學的實用性效果,真正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在審美教育和愛的教育板塊中實行專題式教學,審美教育分為日常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行旅之美、體悟之美、創造之美5個專題,愛的教育大致分成愛家、愛國、自愛、愛侶、愛人等5個專題。這些板塊與專題都應用通識教育的思維與理念,一方面側重人格的健全。如愛人教育將從愛的哲學及愛人的正確方式導入有關經典文學作品的剖析,引導學生將愛建立在尊重與生命的基礎上,將施愛與受愛置于正確的三觀指引之下。另一方面是大量利用融匯思想,將學生的知識儲備調動起來進行創新梳理與組合,形成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教學嘗試。如在體悟之美的專題中精心選用悲、歡、苦、樂四種情緒,分別以音樂、畫面、文字、講述等形式體驗情感的觸動。在這些情感體驗中回憶或結合文學篇目進行共鳴情感感受,爾后輔之以經典閱讀,幫助學生尋求智力與精神的樂趣,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品閱與思考。這些教學的方式均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學生們積極探究,深入鉆研,在自己感興趣的文學方向上得到知識與精神的雙重收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文學是人學,追求美,追求藝術境界,追求精神愉悅。大學語文以其文學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備的特點,在通識教育中居于核心課程的地位,其知識性與感悟性的融合特征,彰顯了它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根本性差異,也鑄就了其在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思維創新水平及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等方面的諸多效能。這些效能正是通識教育的目標所在。在培養一個完整人、一個健全人的目標中,人文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均是極為重要的內容,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是通識教育中的核心環節。重視并不斷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水平,應該成為我國通識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未來一段長時期內的重要和緊迫任務。
作者:李婷 單位:武漢商學院人文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張紅霞.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文化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2):91-96.
[2]陳琦.臺灣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模式與特點[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4,(10):156.
[3]李曼麗,汪永銼.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究,1999,(1):96-101.
[4]張亞群,王毓.論高等教育的專業性與通識性[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6,(7):142-148.
[5]劉剛.論通識教育中的大學語文教學[J].文學教育,2010,(12):32-33.
高等教育中都涵蓋著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項內容。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作為相伴而生的兩個概念,在不同的應用語境中,兩者的內涵會有一定的變動。首先,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主要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在心理、生理及知識方面健全的人。只有首先成為一個國家合格的公民、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并且有判斷力的人,其次才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才。專才主要是針對于專業教育而言的,就是某一方面比較專業的人才。另外,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建立在專業教育上,著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使得學生不僅僅有長遠的見識,又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能。與之相對應的專業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培養具有一定針對性及適用性的人才。最后,就教育內容而言,通識教育內容主要是非專業的綜合的通用的知識,而專業教育則明顯帶有專業性,主要是一些比較適用的技能和理論知識。
二、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
在提倡將通識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的情況下,并不意味著對專業教育的全盤否定。專業教育是在知識逐步分化的前提下應運而生的。現實中,伴隨著職場中對各種能力的需要,高校教育必然會設立專業。為使教育充分實現其價值,我們更應理性對待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
1.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教育
社會的飛速發展及科技的進步,造就了今天的專業教育,同時,專業發展又督促科技進一步發展。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科技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為此,它們要求專業化教育在高校教育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專業教育不僅不會低迷萎縮,反而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拓展。因此,我們如果想利用通識教育來阻擋專業教育的發展,必是不明智的選擇。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能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進而更好地立足于社會,這也是比較基本的需求。如果這些都不能實現,那么興趣愛好也只能是一句空話。但是如果我們過多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必將會付出一定的代價。過多的強調專業教育,將會是高等教育演變為一種比較狹隘的工作培訓,只是為了特定工作而發展的技能,進而將教育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中。這樣無疑會造成教育對社會滲透力的減弱,也使得教育不能進一步提出具有重要意義及價值的問題,同時也使教育失去了對于道德的選擇。這也是造成現在社會中一些缺乏職業道德機構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2.發揮通識教育對專業教育的彌補作用
通識教育不以任何一種專業為教育目標,而是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專業教育的追求實用和功利性相比,通識教育則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強調對于精神境界的追求。通識教育主要側重于對人們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和一些一般性知識的教育,把人類生活中比較深刻的和一些基本的問題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所以,通識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健康的人格,進而有助于他們對人類文明的全面深刻理解。通識教育主要關注學生心智和能力發展,而這些能力的挖掘及培養,可以運用到所有的專業學科學習中。為此,通識教育不僅僅是對專業教育模式及內容的補充,更是對專業教育精神的一種充實。
3.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較發展的國家,美國的教育發展也離不開通識教育的強化。在美國歷史一系列事件中,都不曾動搖通識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識教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專業教育和自由教育之間的矛盾,使學生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將兩者有機結合。美國的教育發展歷史無疑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實現方案
僅僅通過專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始終只能做為一個有用的機器,卻不能成為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人。對學生的教育,首先應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對于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及判斷力。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依舊存在著過分強調專業技能進而忽略對人本身關注的狀況。為此,我們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做了深入的探究。
1.將通識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養工作中
高等院校中,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有以下幾種觀點:①通識教育是對專業教育一些不足的糾正及彌補,也就是說在專業教育之外,讓學生再學一些基本的、綜合的知識或技能。在這種觀點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無疑是并列的觀念。②通識教育主要是對專業教育的拓展與延伸,也就是將專業教育進一步通識化。這種觀點下,專業教育作為主體,通識教育主要處于從屬服務的地位。③通識教育思想是主導,專業教育也應遵循通識教育理念。這種觀點下,通識教育是主體,專業教育是貫徹實施通識教育思想的對象。針對以上三種比較常見的觀點,我們贊同第三種觀點,即將通識教育思想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核心。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絕不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面,在通識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專業教育依舊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將通識教育思想作為核心,并不意味著僅僅開設一些通識課堂,而是要將這種通識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適當有效的措施來進一步落實。
2.實施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教育思想與教育內容的顯示。培養方案主要包括培養目標、課程安排等幾個方面。為有效實施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方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在通識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綜合型人才。②確定人才培養實施具體方案,培養具備合格公民資格的專業型人才。③構建相關評價機制,例如職業技能評價體系。④制定有效貫徹實施通識教育理念的相關制度,例如學分制教學。當然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需要學校及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國家相關制度的出臺,以確保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
3.創建具有通識教育特點的校園文化
聲樂教育同樣興起于19世紀,以意大利和法國的歌劇發展了男聲的技巧為標志,這一時期被譽為“美聲歌唱的新時期”,隨后,聲樂教育在西方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進入市場經濟后,聲樂教育中的技術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聲樂教育一度成為功利性教育。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聲樂教育起步較晚,且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發展,目前聲樂教育也正面臨著技術化傾向等問題,很多聲樂教師忽視了聲樂所要傳達的藝術性,重在傳授音樂表演技能,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我國聲樂教育的發展。通識教育在高校被提倡后,聲樂教育也成為了高等院校教學的一種重要內容[2]。通過對聲樂教育與通識教育發展狀況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二者之間存在相互對應的概念,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含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知識,其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而聲樂教育正是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二、聲樂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發揮的作用
(一)聲樂教育能夠引導學生追求人類最永恒的價值
聲樂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成果,通過聲樂,學生們能夠感悟到古代圣賢的價值追求,而這種感悟又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漸漸地融入到學生的潛意識當中。在信息時代,盡管學生能夠非常容易獲取一些訊息,但是能夠震撼到人們心靈的訊息又過于難得,甚至一瞬即逝,過后讓人不再回想。而聲樂傳遞給人的訊息是跨越時代的精神感悟,它能夠讓學生體悟到“美”的存在[3]。
(二)聲樂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聲樂教育并不強調實用性,這也讓它有了非功利性和非物質性的特點,在聲樂教育中,學生只需要全身心去享受,無需有太大的壓力,通過聲樂教育,學生的精神人格和文化品味會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在諸多的表演形式上,如重唱、合唱、齊唱等都需要學生進行協調配合,因此,聲樂表演更是一門高度團結協作的藝術表現。聲樂教育讓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集體當中,學生之間團結協作,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三)聲樂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聲樂藝術講究身心合一,技巧的形成要通過正確地控制和協調身體的各器官來實現,這本身對學生的體能和心態就是一種鍛煉和發展。從這一點來看,聲樂學習過程也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只不過這種運動強調的是由心來控制,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態,同時,這種運動還需要長期的堅持和訓練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例如動感節奏的訓練,對人的身體會產生時而緊張時而舒暢的影響,這種控制力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4]。此外,聲樂教育的價值內涵對鍛煉學生的藝術情操,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都有著積極的影響,聲樂要通過人們各種復雜的情緒來演繹,反過來又能夠調動人們的各種情緒,使人不自覺就與聲樂融為一體,所以讓學生經常接觸優秀的聲樂作品對他們的人格塑造也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結論
公共藝術教育在綜合學科與公共藝術專業學科內容的基礎上,對公共藝術各種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進行分別地研究與學習,其中包含了公共藝術的藝術形式、本體形態、創作形式與觀念、技巧、方法以及審美意識等內容。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施美學教育的重要途徑以及最有效的途徑。公共藝術教育內容豐富、情感濃厚,既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精神與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同時還具有凈化心靈、開啟智慧、為學生實現藝術價值的重要作用。從而使公共藝術教育成為真正實施美學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并積極發揮其最大的培養潛能,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能力與審美人格。隨著我國的高校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作為人文教育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藝術教育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視。公共藝術教育不但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優秀的教育教學水平還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因此,加強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刻不容緩。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腳步
二、通識教育背景下公共藝術課程的問題
1.缺乏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正確認識。通識教育對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有效順利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許多高校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并沒有把這種教育理念真正地廣泛運用到公共藝術教育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前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沒有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學校領導與相關負責人缺乏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正確認識。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也只是運用傳統的教育方法進行教學,在課程的安排上也沒有加大重視力度,并且在進行通識教育理念的施行過程中,只會吶喊著通識教育的口號,并沒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真正地施行。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禁錮打不破,從而使得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培養力度達不到教育的要求。
2.公共藝術課程的選擇性不強?,F階段我國開設有公共教育課程的高校對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學分要求并不高,只要2個學分就能夠順利結業,即學生只選擇一門選修課程就可以了,加上學校的還有另一條選課規定,在選滿2個學分之后,學生如果多選藝術課程是不計學分的,并且還失去了一次選課的機會。加上在這些選修的課程中,提供給學生選擇的課程非常少,內容比較單一,主要是在音樂欣賞與美術欣賞這兩方面提供學生選擇。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很難按照自己主觀意愿與興趣愛好來進行選課,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大大地被降低,從而導致公共藝術教育達不到藝術教育的教學目標。
3.缺乏高素質的教育師資隊伍。從我國高校當前開設的公共藝術課程看來,大部分院校都有專門的教師進行公共藝術的教學,但是,大部分教師都只是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相關藝術知識,專門從事公共藝術研究的專業資深教師卻很少,長期從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缺乏高素質的教育師資隊伍。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校在招聘教師的時候,只注重教師的專業技能,忽略教師的綜合藝術素養,進而造成公共藝術課程只能片面性與單一性的開辦,導致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成了專業技能培訓的課堂,讓學生很難接受。
三、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方法
1.建立健全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建立健全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要從藝術的具體內容以及藝術的類型特點來進行構建,某種藝術方面只能具體說明這個藝術方面的問題,不能說明整個綜合藝術的問題。從藝術的內容上來說,藝術分為音樂、舞蹈、書法、美術、戲曲、話劇、工藝制作與影視欣賞等,這些藝術雖然內容各不相同卻又相容相通。從藝術的類型上來說,藝術課程同樣包含著應用基礎與實踐創造以及拓展等方面相關聯層次的類型,具體包含了藝術的理論教學、欣賞教學、創作實踐、技能訓練與表演實踐等。從廣義上來說,在未來藝術與高科技發展的新形勢下,公共藝術教育逐步趨向綜合性的發展道路,而科學與人文藝術、形象與理論的思維意識的融合滲透,推動了公共藝術教育向其他學科擴展的發展方向,比如市場藝術學、倫理藝術學以及社會藝術學等就是藝術跟其他學科交叉結合而形成的產物。如果對高校學生進行深入廣泛、多門類相結合的公共藝術教學,將更廣闊的藝術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建立健全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就能夠讓公共藝術教育得到更有效的實質性發展。
2.創建豐富的藝術教育課程。在普通高校中,支撐著整個藝術教學最重要的內容便是公共課程,其中,公共藝術的課程內容不僅僅只是琴棋書畫與吹拉彈唱等技能化教育,也不僅僅是藝術概論基礎知識的普及教育,而是以學習藝術作為載體,通過對藝術相關文化的了解與感悟,讓學生能夠真正去感受生活、開闊視野、體驗人生并且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因此,學校要重視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的設置,是提高公共藝術教育質量的關鍵,要著重創建豐富的藝術教育課程。首先,課程教育的形式要多種多樣,其中包括文科和理科,必修課和選修課,并且要滿足學生的藝術愛好需求,所設置的藝術課程還要區分少數的、面向全體藝術愛好者的必修課。這樣才可以保證學生能夠接受公共藝術的基本教育,使學生在欣賞大量的藝術實踐課程中完成個人的愛好課程選修。根據以往的藝術類課程經驗,探索知名高校的辦學經驗,把學生的公共藝術社團活動等業余的藝術愛好正式納入正規的教育課程中,從而豐富藝術教育課程,推動公共教育的發展。
3.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建設公共藝術團體。除了開設藝術類課程之外,學校還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與途徑來展開公共藝術教育,比如,開展舞臺文藝活動。多種活動形式可以活躍校園的藝術氛圍,創造具有藝術氣息的校園文化。讓更多學生加入到其中,一起親身體驗藝術的魅力,鼓勵在舞臺中表演的學生展示自身的才華,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使得臺上臺下的學生都可以體驗到不同的藝術感悟。除此之外,校園的藝術活動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行安排組織的,活動中角色各有不同,有登臺表演的、有負責導演指揮的、有舞臺燈光音響與道具服裝監管的。這樣的活動極大調動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豐富的想象力,并且提高學生的動手積極性與參與的熱情,鍛煉學生自身的藝術活動能力,讓學生進一步去了解公共藝術的魅力。同時,藝術團體作為推動校園公共藝術文化發展的主力軍,在對其進行公共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個人喜好與專長,因材施教,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藝術潛能。并且藝術專業人才不會再被社會埋沒,不再自己單打獨斗,形成一個有目標、有組織、有力量以及生命力的藝術團體。比如我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各大高等院校的藝術團體,為學生搭建一個自由參與藝術與實踐藝術的新平臺,藝術團體的所有成員并非全部都是藝術特長生,有一些也是來自公共藝術課堂中的普通的愛好藝術的人。此外,藝術團體也積極吸收校園內每一個熱愛藝術以及具有藝術思想的學生,這就加大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育范圍,推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
4.引導學生體會藝術的多元文化。從藝術產生的那一刻起,就與現實社會的生活緊密相連,在中世紀的西方國家是為了使貴族階層的審美體驗得到滿足,在我國的古代則是實現社會規范教化與道德倫理的重要手段,或者是為宗教祭祀活動與民間交往活動渲染濃郁藝術色彩。到現在還有許多地區和現代的藝術文化與商品文化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商業文化,藝術在社會中一直發揮作用。通識教育理念為公共藝術教育鋪設了一條發展的道路,把藝術引入一條寬大多元的文化道路,公共藝術教育事業不再僅僅局限于美育的范圍中,與民族文化和社會經濟產生更大的關聯與互動,培養學生多元文化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觀、人生觀。把社會、民族、多元文化等元素植入公共藝術的認知理解和領悟反思中,使學生對世界公共藝術文化與民族公共藝術文化有更全面更細致的認知,同時也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和目的。
四、總結
(一)通識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
通識教育與全人教育的耦合之處在于對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諧發展的關注。全人即完整的個人,強調個人智力、尊嚴、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發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發展個人潛能以培養完整個體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針對現代教育中“非人化”回應的一種教育思潮。其強調人的整體發展,倡導培養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隆•米勒認為“全人”包括六個素質,即智能、情感、身體、社會、審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這六項素質的整體發展為目標,以人的和諧發展為導向,培養具備完整知識、完善人格及擁有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緩解現代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價值觀錯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全人教育理念下學校教育要求學識與人格的平衡、個人與群體的平衡、身心與靈魂的平衡。作為“全人”,完整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識教育通過跨學科的互動和知識的整合,使學生的知識廣度獲得拓展,而且通識教育用整體觀來構建知識,能使學生獲得整體發展的能力。廣博的知識基礎和寬廣的知識視野進而使學生人格完善。這與全人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中提出,通識教育應著眼于學生身體,道德和智力的和諧發展,其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養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訴求,而通識教育是實現這一訴求的有效途徑。作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識構建,認為不同的學科只是不同的視角看待生活,學科彼此間有著廣泛的聯系。而通識教育主張以整體觀看待知識,認為知識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統的。強調人文、社會、自然的互動和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通識教育則體現出全人教育的知識取向。
(二)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強調通過知識的內化進而轉化為內在品質與外在能力與氣質。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關懷,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加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與思考。實質上,人文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綜合提高。通識教育主張文理會通、古今會通、中外會通。知識的貫通學習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質教育得以實現的前提,是奠定學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職校公共藝術教育釋義
職校公共藝術教育是指職業學校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展的一種素質教育。它以提高受職校生的審美素質和藝術欣賞水平,發展職校生的創新思維,陶冶職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靈,最終以促使其全面發展為教育目的,通過包含美術、音樂、舞蹈、書法等在內的課程學習或實踐活動實施。與專業藝術教育不同,作為職校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公共藝術教育不以傳授專業技能知識為目的,從人文角度,主要引導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得到審美經驗并內化為氣質品質,從而形成完善的人格。這是培養職校生審美情感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職校公共藝術教育
唯物論認為,世界萬物在一定條件下構建起聯系。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雖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概念,但兩者在內涵上卻有著淵源。厘清兩者的關系,可以為通識教育開拓研究領域,同時可以使藝術教育拓寬研究視野。
(一)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思辨關系
公共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兩者的契合之處是以通識教育的觀念研究公共藝術教育的前提。藝術教育以藝術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藝術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來實現人的完整、自由、和諧發展。公共藝術教育旨在通過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審美能力,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發展思維。這與通識教育的理念有著某種相通之處。
1.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追求人的自由發展
從歷史上看,通識教育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張人的自由發展,從而達到人格的完善。那時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藝術教育。可見,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同源。從藝術教育本質上看,藝術教育亦是使人獲得更多的自由。文克爾曼認為“藝術之所以優越的原因是有自由”。這種“自由”實質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靈上的自由。這與通識教育一脈相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形成的《藝術教育發展路線圖》指出:“藝術教育應該為所有人提供參與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機會。”藝術作品中多數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純真、質樸、原始的情感打動人心。通過藝術教育,在藝術作品的欣賞中感受無功利性的喜怒哀樂,在情感領域中獲得無限的自由。
2.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訴求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統一,真、善、美相統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發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完善人格的形成離不開美的熏陶?!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藝術所表現的美具有和諧有序的特點,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滿足而愉悅,進而使情感純潔、情操陶冶、心靈凈化。藝術教育能夠通過調節、改善、豐富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質。通過藝術的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培養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進而促進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最終使其心靈凈化、情感升華。對于藝術教育能夠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著共識?!墩撜Z•憲問》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樣成為完人時說:“若臧仲武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可見,孔子認為“詩、禮、樂”是培養完人的途徑,對人的思想的啟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由詩開始,以禮為依據,最后由樂完成?!睹绹逃龂覙藴省分赋觯?ldquo;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完整的人。”由此可見,藝術教育的實施為通識教育的目標達成提供了可能性與實施路徑。藝術教育能夠促進智能發展。智能是個體認知方面各種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其中,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創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現。近代心理學家在對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和諾貝爾獲獎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結論,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維和創造能力。藝術可以增強人的想象力,同時也能改善認知思維品質,培養創造力。其原理是藝術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在內多向思維的活動。通過藝術創作、欣賞等環節,調動多種思維運用,起到培養、鍛煉智能的目的。生理學認為負責藝術形象思維的右半腦的啟動可以抑制負責科學的左半腦抽象思維的興奮,以至左右半腦平衡,人們可以在工作、學習之余得到暫時的放松,從而勞逸結合,達到事倍功半??茖W史上很多杰出科學家都是這種平衡協調發展的典范,以至于國外很多綜合性高等學府均把藝術課程列為必修課。可見,藝術教育的啟智作用是真實存在的。藝術教育能夠促進道德完善。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審美活動中通過審美形象喚起審美主體的情感來理解和體驗審美客體。此時,美便是一種理想中的載體與道德境界緊密相連。對美的追求過程,實質上是在認識與道德、現實與理想之間作出了批判的選擇。正如柏拉圖說:“受過這種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一旦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說:“詩言是其志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可見,藝術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規范中均發揮作用。
3.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彰顯強烈的人文情懷
“人文”見于《易經》:“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對“人文”的界定為:“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綜上,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教育,通過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傳承人類文明。而藝術教育認知功能不僅同通過藝術作品來認識世界和歷史,而且可以認識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貝爾認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是由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決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們又是以什么樣的敬畏心來對待陶冶的本質,這些都可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精神層次的標準。”藝術是人類創造的最為輝煌燦爛的精神財富。藝術作品中蘊涵著悠久的民族歷史、、生產方式;蘊藏著人類最具代表性的倫理哲學;承載著人類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著真、善、美的價值觀;散發著濃郁而強烈的人文情懷。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
1.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應訴諸于學生的整體發展
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必修課成為職業學校的課程的目的是解決職校“半人”教育現狀。所以,職校生公共藝術教育有著比其他學校性質的公共藝術教育更為強烈的緊迫感和必要性。這就要求職校公共藝術教育要確立以學生整體人格的培育,素質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強調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發展,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理念。通過藝術欣賞教學,使學生獲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藝術體驗,實現受教育者與藝術作品的共鳴,從而將藝術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內化為人的心靈,外化為人的行為,真正使藝術教育成為培養學生自由發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方向應從人文角度訴諸實踐教學
從人文的角度實施公共藝術教學,從根本上說就是強調藝術欣賞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淡化藝術理論和技能培養。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實施對象是非專業的職校生,切不能把藝術課上成純藝術理論的講授或是藝術技能的傳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學,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用人文的眼光和價值觀去審美,從而看待所有的事物,達成豁達、包容的人文情懷,進而提升人文素養。
3.職業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應以開放、多元的視角實施
隨著我國的人才市場的不斷變化,就業形勢的嚴峻,我們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式要不斷變化,來適應市場經濟規律。作為一門大學的公共基本課程,教學時間跨度在兩年至兩年半左右。這種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英語全方位的教學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為綱,以人才需求為基本要求,不同文化的交融為手段。這種立體教學模式要求積極轉變教師的主角地位,同時引導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的主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是的教學效果有效提升。
二、教學意義
高校的擴招已經持續了十幾年,學生的整體素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英語教學模式的轉變的迫切程度不斷增加。那種以前只關心英語的單詞的記憶,特殊語法的學習,完全的應試教學的那一套已經不符合現代市場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了,筆者也進行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調查,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只能占到15%,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占到50%以上。這一組調查數據充分顯示出,現實情況下,大學生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的效果不佳,學校的教學目的很難完成。英語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靠上課的幾十分鐘的教學,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大學生學習英語需要一個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學習才能實現英語學習的效果。現代社會對于高校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學生在學習完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多掌握一些其他知識(例如英語),只有這樣的學生才能不斷的增加自己的復合型。同時加強英語學習過程中歐美的文化了解,加深這種對英語語境的掌握,才能應用好這門語言工具。
三、學習誤區
在中國,現代人的功利心理作用,學習的目的性很強,不是為了考學,就是為了找工作。筆者不是反對目的性較強的學習,至少這種學習的動力很足。英語課程是一門語言類的教學活動。很多教師在闡述英語課程重要性的時候,總是說“英語是一種技能,可以給大家帶來升學、找工作的便利”,但是學生以這種心態去學習英語,升學之前,他們的學習勁頭很足,但是一旦升學完成,工作穩定,這些學生還會學習英語嗎?這就是一種拔苗助長的功利心理的作用,不能使得學生長期堅持學習英語。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英語教學的過程才能流暢,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才能從傳統的“要我學”向“我要學”的理念的轉變。為了學生的這種思想轉變,筆者一直在探索一套立體化的、全方位的教學模式,通過通識教育思想的引入,摸索出一條適合高校英語教學實際情況的新方式。
四、具體實施
1.積極轉變教學思路方式和相關內容。
教師在及時的轉變教學思路,不能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在進行有效的單詞語法教學的基礎上,更加將英語語言文化的教授,提高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上要轉變為了考學、找工作而學習英語的思想,要利用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接手一個班級的英語教學之后,可以進行一定的摸底,掌握學生的基礎。然后有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問題時難點,教師教學就游刃有余了。
2.逐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學模式。
英語是一門語言,它的教學是一種長期的過程,需要的不僅僅是課堂上幾十分鐘的教學,更需要的是,學生課下不斷學習。因此,教師不僅要把握好課堂上的幾十分鐘的時間,同時要將英語教學延伸到課下學習,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多聊一些英語學習的經驗和困難,有效解除學生學習的疑慮,教師可以通過現代的通信方式和學生交流,建立起現代化的“英語角”。建立一個以教師為核心的微信朋友圈,QQ群,通過網絡多交流一下。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