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7 07:39:14
序論:在您撰寫收入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處理方法正在逐步向國際慣例靠攏。同時,這些商業銀行內部也加強了對銀行業務的財務分析和相應的會計監控,在對銀行貸款質量的分析和呆賬準備金的計提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完善。但筆者發現有較多的國內商業銀行在對銀行收入的處理和監控中較側重與利息收入有關的方面,而不太重視銀行手續費收入的分析和會計監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從相對角度來看,一般國內商業銀行的手續費收入占到銀行整個收入的比例不高,容易被忽視;
由于手續費業務單筆的收入金額相對較小而同時又是經常發生的常規業務,商業銀行的管理層往往會認為其營運風險和控制風險度較低;
手續費收入的來源往往是從客戶的存款賬戶中直接扣除或者通過現金的方式直接取得,會計處理較簡單,許多人會因而覺得其出差錯的可能性較小。
對此,筆者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國內商業銀行在加強利息收入的會計管理程序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對手續費收入的管理。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絕對值的角度來看,國內商業銀行每年的手續費收入仍然十分可觀。尤其是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和國內金融業務產品的不斷拓展,很多國內商業銀行近年來的手續費收入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不適當的會計處理及不嚴密的管理監控依舊會對商業銀行的業績產生不利的影響。
手續費收入中來源于個人客戶的比例日益增加。隨著個人信用卡業務的迅速發展,各個銀行之間的跨行ATM手續費有迅猛的上升。同時,與個人儲蓄業務相關的手續費業務也有大幅度的擴展。手續費收入計算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在廣大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對于中間業務來講,手續費收入往往會和其他業務有著緊密的關系,如貿易融資,國債發行等。通過對手續費收入的財務分析可以對這些相關業務的財務分析以及銀行的戰略規劃起到十分重要的補充作用。而加強對手續費收入業務的監控也可以用來復核相關業務處理的適當性。
以筆者從事會計師審計業務的角度來看,目前一些國內商業銀行在手續費收入的管理上主要有以下一些問題:
一、會計科目設置不科學
國內商業銀行的手續費收入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國內外的結算業務,如信用證的開證、通知,票據托收等;個人銀行業務,如跨行ATM取款手續費,異地匯款,信用卡消費所帶來的商戶傭金等;其他業務,如代中央銀行承銷國債發行的手續費等。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對手續費收入科目中子科目的設置較為隨意且不夠細分。對于一些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業務沒有單獨設置子科目來反映,造成內部管理層在進行相應財務分析時的針對性有所下降。各個下屬機構對于同一種業務產生的手續費究竟記錄在哪一個子科目沒有統一的理解,從而使得匯總數字反映的情況與實際有所背離。
二、會計處理不當
一般而言,手續費收入的入賬較為簡單。多數情況下銀行會直接從所服務的客戶在本行的存款賬戶中扣除相關的手續費,如果該客戶在該行未有賬戶,則會以收取現金的方式來確認收入。但在某些業務的處理上這樣的會計處理卻存在一些問題。如國內商業銀行在開具備用信用證時,對于收取的手續費通常是一次確認為手續費收入。但由于備用信用證就本質而言是一種保函,其開立生效的時間往往較長,經常會跨越一個會計年度。在這種情況下,較好的會計處理方法是分期確立收入,即將收到的一部分非當期收入記入遞延收入。而目前這些商業銀行的做法會造成在本年度多確認收入,從而承擔額外的稅項負擔。
三、缺乏業務監控的必要程序
由于手續費收入較瑣碎,且發生次數頻繁,對于這些業務的控制其實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國內商業銀行都會建立自己的會計處理手冊和內部營運監控手冊。銀行在處理這些業務時會參照這些手冊來進行。但在實際操作時往往會和這些手冊規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為一些商業銀行由于受到業務數量、人員配備等因素的影響,會大量簡化其操作流程中必要的監控程序,如缺少必要的復核、檢查,沒有做好一定的權責分工,使得有些業務從產生、制做憑證、到入賬往往會由一個人完成。這樣就大大增加了業務處理出錯的可能性和不規范性。另外,就這些銀行自身的會計處理手段而言,也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處,尤其在目前銀行的手續費收入的來源面日益擴大。由于國內商業銀行在對手續費收入入賬時所做的會計分錄一般均為單獨的一筆記錄,并不會和產生手續費收入所對應的該筆業務和匯出匯款、票據托收等在同一筆會計記錄中反映。從而加大漏記手續費收入而未被發覺的可能性。
四、事后監督的力度不夠
盡管國內商業銀行大部分都有專門的業務監督機構和內部稽核部門,但這些機構和部門在對手續費收入的事后監督時存在主觀和客觀上的限制。對于事后監督部門的設置,國內商業銀行的做法往往是在各個支行設立附屬于支行的事后監督中心,用于對支行前些日發生的業務的會計處理進行檢查,并采取相應的跟進措施。但由于事后監督中心的成員是隸屬于支行的職工,其獨立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其執行監督工作的時候,會在某些情況下受到銀行其他部門的限制。事后監督人員往往會對一些看似不太有風險的業務處理放松要求。首先,因為手續收入作為一種常規業務,因而會被事后監督人員忽視。從而可能使一些原本可以通過對手續費收入的監督而發現的一些非正常業務被掩蓋。其次,因為沒有一個集中統一的事后監督中心,各個支行在對具體業務處理的判斷上缺乏統一的標準,往往各個事后監督中心對于相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再次,從人員管理上來看也不利于優化人員配備,提高工作效率。而商業銀行的內部稽核部門對于銀行內部的審計工作多被人員數量和時間規定所限制,對于銀行業務的稽核只能停留在重點性的抽查。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手續費收入的監控常常會變成“盲點”。這一點在一些較大的國內商業銀行中反映的尤其明顯。
五、對手續費收入的財務分析不重視
對手續費收入的財務分析不夠深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一些數據統計。這一點與許多外資銀行形成了極其明顯的反差。以某國內商業銀行為例,其國際業務部根據人民銀行有關規定,會統計全行每年國際結算業務中不同服務產品的業務量和相應的手續費收入,從而可以幫助本行調整以后制定的國際業務組合的戰略。但對這些不同服務產品的分類只停留在較粗的階段,如只分進口結算、出口結算、匯出匯款、匯入匯款,而不進一步再細分。從而會造成銀行管理當局在分析具體業務分析時會缺乏必要的財務資料。而該銀行對于國內結算業務的手續費收入以及近年來迅速增長的與個人儲蓄消費有關的手續費收入則沒有任何的業務量的統計。
筆者對該銀行近幾年的財務情況的分析中了解到,該銀行在近年大力推廣其發行的某種功能十分健全的個人信用卡,然而該銀行在對此個人信用卡的業務分析中只是簡單的統計信用卡的發卡數和該信用卡帶來的儲蓄存款,并不對客戶使用該信用卡而給銀行帶來的手續費收入進行系統的分析。眾所周知,任何銀行業務的推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加銀行的利潤,而某項業務的業務量的上升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銀行利潤的增加。仍以此銀行為例,筆者發現由于該行對此信用卡的推廣上有著硬性的指標,造成銀行的個人銀行部門的市場推廣人員在推廣信用卡時并不是針對潛在客戶,而是一味地追求發卡數量的增長和所帶來的儲蓄存款的增加,從而造成信用卡數量每年的大幅度上升,而相關的手續費收入的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前者的增幅。而缺乏對信用卡業務帶來的手續費收入的詳盡分析,比如信用卡跨行取款的手續費收入,客戶用該信用卡在特約商戶消費而給銀行帶來的手續費收入,異地信用卡匯款帶來的手續費收入各自在整個手續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各自增長的趨勢,各種收入與相應業務的配比關系等等。對手續費收入的財務分析不重視會直接影響到銀行對未來業務結構設立的適當性。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幾點可以改進的建議:
一、及時更新、完善銀行內部的會計操作手冊和業務監督程序
任何一個健全的會計系統和內控系統都離不開制定一套標準的操作規范。這一步驟在一些外資的商業銀行中早已得到廣泛的應用。而對許多國內商業銀行來講這一點卻做的十分不夠。一方面有關的操作規范制度不夠具體細致,另一方面,對一些業務的變化和新業務的產生沒有及時修改或制定相應的操作流程。此外,對實際業務中發現的問題沒有設法從操作規范的角度來加以改進。例如,對某些手續費收入的會計入賬如設法采用手續費與其相關業務在同一筆會計分錄中反映就可以大大降低漏計手續費收入情況的發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漏計手續費收入會導致一筆會計分錄不平,業務人員自身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錯誤。
二、建立集中的事后監督中心
建立獨立機制的統一事后監督中心是加強對商業銀行業務復查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點對手續費收入來講尤其重要。通常集中的事后監督中心會根據發生的各種業務來檢查相應的手續費收入是否入賬,根據標準的收費標準來計算手續費的合理性,審閱手續費收入入賬相應憑證制作的準確性,是否有正當的授權和復核等。通過統一的事后監督中心的工作可以大幅度減少手續費記錄的差錯并提高監督的客觀、公正性。
三、加強對手續費收入必要的財務分析
定期對手續費收入的財務分析必不可少。通過對不同產品業務量的變化和相應手續費收入的變化,經常可以很方便地來驗證手續費收入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手續費收入組成結構的分析,可以量化銀行推出的各種產品為銀行帶來的效益情況。這一點要結合設置合理的會計子科目,收集必要的數據信息等才能達到。再者,商業銀行在進行財務規劃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業務數量的要求上,而是要結合其帶來的收入一起考慮,以避免管理層受到錯誤的影響。
做好鐵路運輸收入管理的意義做好鐵路收入管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鐵路部門的可持續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做好鐵路運輸收入管理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鐵路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人口眾多,每天的鐵路流動量非常的大,尤其是鐵路貨物運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要占據國民經濟的很大比重,鐵路運輸收入能夠大大打動我國經濟的增長,同時借助鐵路運輸收入,可以增強鐵路運輸設備的更新與完善,進而發揮交通運輸在資源中的優化配置功能,為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做出應有的貢獻。其次鐵路運輸收入是支撐鐵路部門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鐵路部門的日常運作離不開較大資金的支持,比如鐵路員工的工資、福利,鐵路運輸設備的維修、保養,鐵路工程的修建等都離不開鐵路運輸收入的支持,通過鐵路運輸收入可以為鐵路部門帶來巨大的金錢收入,而且運輸收入也是鐵路部門的主要收入來源,如果沒有鐵路運輸收入的支持,鐵路企業的正常運作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做好鐵路運輸收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鐵路運輸收入管理存在的問題
2.1鐵路運輸財務管理人才缺失基于傳統鐵路運輸收入管理模式的粗放化管理,鐵路部門的財務管理人員只是負責簡單的財務工作,而沒有足夠的收入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意識與能力,隨著鐵路企業化運作模式的發展,鐵路運輸收入管理也要朝著經濟利益最大化方向發展,但是根據當前鐵路部門的財務人員隊伍質量分析,現有的財務人員無論是在業務能力上還是思想意識上都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鐵路運輸收入管理的需要,導致鐵路運輸企業的財務管理職能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具體體現在:一是部分鐵路企業還沒有擺脫傳統政府管理體制模式,沒有意識到鐵路運輸市場化發展的總體趨勢,沒有根據市場化發展趨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鐵路運輸財務管理制度;二是基于鐵路部門巨大的業務量,鐵路運輸財務管理部門的員工工作量非常大,但是他們的薪酬待遇等卻沒有相應的提高,甚至有些鐵路運輸部門也沒有實現績效工資制度,仍然沿用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結果造成財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大大降低,影響他們的業務素質的提高;三是鐵路運輸部門領導與財務管理人員之間的職責沒有明確的崗位分工,具體的財務管理工作要受到領導的直接干預,最終影響財務人員的工作態度。
2.2對鐵路收入管理的認識不全面當前鐵路運輸企業對鐵路運輸收入管理的認識還不全面,其主要表現在:一是鐵路運輸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沒有意識到運輸收入管理績效的考核,鐵路運輸企業在運輸管理中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而是習慣性的以傳統管理模式去從事一些運輸管理業務,比如鐵路運輸企業在管理中進行的裝卸車、排空車以及周轉量等都是為了完成相應的指標。而不是站在盈利的空間上。二是一些鐵路企業為了私利,他們不愿意完成較多的鐵路運輸收入管理,也就是說鐵路運輸企業擔心運輸收入的增加會給企業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鐵路運輸企業運輸收入的增加會影響企業的政績考核。三是鐵路運輸企業在收入管理中缺乏大局意識,我國鐵路客運收入實施的列車擔當局所有,比如從北京發往包頭的火車客運票收入歸北京鐵路局所有,基于局部利益的考慮,對外局擔當的列車,他們就會采取限售、不售,結果造成當局列車出現客運不滿的現象,進而影響鐵路運輸的整體經濟效益。再者相近的鐵路段之間為了爭奪貨運資源,他們會采取惡性競爭的方式。
3提高鐵路運輸收入管理的具體對策
3.1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自從鐵路實施政企分離后,鐵路運輸企業面對市場競爭、傳統觀念轉變的雙重壓力,鐵路運輸企業依托政府宏觀手段進行經營的形式已經不復存在,因此鐵路運輸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提高鐵路運輸企業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要從提高鐵路運輸收入管理人員業務素質角度入手,因為鐵路運輸收入管理人員素質直接影響與決定了鐵路運輸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鐵路運輸收入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一是提高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鐵路運輸收入管理人員作為鐵路運輸企業員工的一員,其必須要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敢于擔當;二是要增強管理人員的創新意識,鐵路運輸政企分離,鐵路運輸企業就要接受市場的激烈競爭,對此鐵路運輸企業管理人員除了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素質技能之外,還要具有創新意識,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敢于打破傳統的運輸收入管理工作。
3.2提升鐵路運輸收入管理水平要想提升鐵路運輸收入管理水平,首要就是提高運輸收入管理力度,使運輸輸入管理實現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一是抓好運輸收入基礎工作,鐵路運輸企業要積極宣傳鐵路運輸收入管理的作用,提高鐵路員工運輸收入管理的意識,樹立員工積極為鐵路企業收入管理做貢獻的意識;二是要建立明確的崗位工作制度,對鐵路運輸收入管理工作帶來經濟效益與做出貢獻的要給予一定的獎勵,而對影響鐵路運輸收入管理的則要給予必要的懲罰;三是加強對運輸收入管理過程的監管。基于鐵路運輸實施企業化管理的發展趨勢,鐵路運輸企業要加強對收入管理過程的監管力度,具體而言就是對鐵路運輸收入管理全過程實施精細化管理,做好運輸收入的預算管理、會計核算、票據管理等各項工作。
3.3根據運輸市場需求變化開展營銷鐵路運輸收入管理經濟效益的提高最終需要依靠市場客戶終端提供的業務獲取利潤,因此鐵路運輸收入必須要以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制定私人化的服務體系:一是在鐵路運輸銷售中要始終堅持“客貨齊抓、大小并舉”的經營理念,要積極爭取較大的客貨資源,同時對于小批量的貨運資源也要形成足夠的重視;二是提高鐵路運輸新產品的推廣,鐵路運輸企業要積極推廣與宣傳運輸新產品,利用新產品優勢吸引客戶,比如鐵路運輸部門要拓寬運輸工具與模式,并且在市場營銷中宣傳新產品的優勢,鼓勵客戶選擇新產品;三是鐵路運輸企業要積極開展電子商務收入管理,要借助現代互聯網優勢,打造電子運輸商務,創新鐵路運輸企業收入管理模式。
論文摘要:非稅收入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分析非稅收入的內涵和理論依據入手,探討了非稅收入管理中的一些現存問題,并指出了加強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政府非稅收入與“準社會公共需要”相對應,和稅收收入一樣,都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政權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所必不可少。認真研究和探索政府非稅收入的管理途徑對深化財政改革、強化財政職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非稅收入的內涵
(一)非稅收入概念。非稅收入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社會團體、企業主管部門(集團)、政府或行政事業單位委托機構(簡稱部門和單位)為履行或代行政府職能,依據國家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以及憑借國有資產(資源)、政府信譽、國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稅收以外的各種財政性資金。非稅收入就資金性質而言,與稅收相同,都是財政性資金,并與稅收共同構成政府收入。
(二)非稅收入的種類和范圍。按照現行的預算管理辦法,非稅收入可分為納入國庫管理的非稅收入、納入財政預算外專戶管理的非稅收入和制度外管理非稅收入。其中的前兩項合并起來,就是納入財政管理的非稅收入。按照來源的不同,非稅收入又可以分為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罰款和罰沒收入、彩票公益金和發行費、國有資產經營收益、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主管部門集中收入等。其中主要的組成部分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基金、罰沒收入和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經納入財政管理。
1.預算內管理的非稅收入。預算內管理的非稅收入是非稅收入管理中較為規范的部分。其項目的確定均有法律法規作為依據,標準核定也均通過法定程序,收入全額納入國庫,支出由財政部門核撥。這部分非稅收入政策調整權限基本由中央財政控制,而且對地方而言比較透明。
2.預算外管理的非稅收入。這部分非稅收入管理的規范程度明顯低于預算內管理部分,但原則上仍是有軌可循的。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基于特定的背景,國家對預算外管理非稅收入的范圍做出過數次界定。盡管在不同時期,這部分非稅收入的內容有所不同,但在現實工作中,這部分非稅收入實質上是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履行職能時的財力補充。
3.制度外非稅收入。在我國的政府收入體系中,制度外非稅收入最具機動性和波動性,而且歷史較短,透明度最低,是轉軌過程中逐步擴張的收入。制度外非稅收入不納入財政管理范疇,由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直接支配,其用途廣泛,不僅用于經濟建設,而且還用于事業發展、政權建設、社會保障和公職人員津貼等。
二、非稅收入的理論依據
政府取得收入是為了實現自身的職能,政府職能規定了政府收入的合理性以及形式和數量。非稅收入一方面由政府的經濟職能所決定,另一方面是由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資金補償方式所決定。
(一)政府經濟職能的歷史總結。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政府的經濟職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的變化,發生了相當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政府只是“守夜人”;20世紀30年代第一次全球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后,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論”,從此政府開始步入經濟領域,正式實施對經濟的干預,從而使政府的經濟職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20世紀里,與資本主義經濟不斷調整發展的過程并行,世界上先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模式以及拉美模式和東亞模式。在種種模式之間,一個重要的主線就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關于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過一個世紀的長期探索之后,人們得出了某些共同認識:
1.市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有效率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但市場在提供公共產品、消除自然壟斷、提供充分信息、實現公平分配和消除經濟波動等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2.一個有效的政府對于提供商品和服務以及規則和機構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商品和服務可以使市場繁榮,人民過上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不論是經濟、還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3.有效的政府包括哪些內容,這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是不同的。與其找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府經濟職能模式,不如針對本國的市場發育程度、經濟發展階段和所處的國際環境,有重點地定位本國政府在某個階段中的主要經濟職能,并隨著發展階段和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加以修正。正確的思想是:凡是市場能做的,應該放手讓市場去做。引進政府是為了使市場失靈的范圍和程度縮小,使市場機制能夠承擔更多的配置功能,而不是為了用政府來代替市場。
4.政府選擇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是至關重要的,有五項基礎性任務處于每一個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這五項任務是:建立法律基礎;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環境包括宏觀經濟的穩定;投資于基本社會服務與基礎設施;保護承受力弱的階層;保護環境。
5.法制和民主是政府取得日益擴大經濟職能的合法性的前提。一旦政府權力失去制衡,不但無從保證政府會自愿退出競爭性經濟領域以利于市場的發育和成熟,而且極易導致政府的腐敗和濫用權力,最終影響經濟的長期發展。
(二)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資金補償?,F代經濟理論把社會產品分為三大類:私人產品、公共產品、混合產品。按照政府和市場的分工,政府負責提供公共產品和部分混合產品。
1.純公共產品的資金補償。因為純公共產品是被共同消費的,具有非排他性,理性個人將不會在使用公共產品時自動按價格付費,而是變成“免費搭車者”。因此政府職能采取強制性的手段和方式來籌集提供公共產品所需的資金,稅收正是這種強制性籌集資金的手段。但稅收不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資金補償的唯一方式,雖然所有個人同時消費同等數量的產出,但他們從同等產出中獲得的總收益和邊際收益通常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稅收方式是不公平的。由此可見,當政府向特定對象提供特定服務時,是不能用稅收彌補其成本的,而應采取非稅的方式彌補政府所提供服務的成本。
2.混合產品的資金補償。純粹的公共產品是不多的,僅有國防、政府行政、外交、司法、公安以及基礎教育等。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混合產品。政府在提供混合產品時,向使用者收取一定標準的使用費,既可全部或部分的補償其成本費用支出,避免公共服務的過度供給;又可以做到誰收益誰付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搭車”現象,有利于有效抑制消費者對社會公共事業服務的過度需求。因此政府在提供混合產品時,運用收費方式實現資金補償比征稅方式更為合理。收費體現了“誰收益誰負擔、多受益多負擔”的原則,易被繳費者接受。
三、目前非稅收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非稅收入管理職責分散。目前參與管理的部門較多,造成了非稅收入管理職責的分散,肢解和弱化了財政職能。主要表現在:一是非財政部門參與非稅收入政策的制定,肢解了財政職能。按現行制度規定,非稅收入政策制定和調整的權利并未統一在政府財政部門。如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由財政與物價部門聯合制定,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被納入價格管理范疇。這使得財政部門在實踐中經常處于被動地位。二是征收管理分散,財政部門征管職能弱化。按現行制度,非稅收入征收工作不像稅收統一到稅務部門管理,而是分散在各職能部門。各部門非稅收入征收計劃的擬定和對征收管理的重視程度往往取決于部門經費保障情況。同時,反觀財政內部,對非稅收入未實行統一歸口管理,缺少責任主體。
(二)征收成本核定流于形式。征收成本核定是編制部門綜合預算的關鍵,是財政部門管理非稅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財政系統內部熟悉非稅收入政策和項目特點的處室不能負責此項工作,導致財政對各執收部門征收的非稅收入除了按一定比例統一安排之外,其余部門仍然由執收部門安排。這種做法存在三個弊端:一是財政統管能力不強,政府集中調劑資金過小。二是消費性支出比重較大,非稅收入的經濟貢獻率下降。三是部門預算核定不科學、不公平,部門間苦樂不均現象不能徹底解決。
(三)部門利益固化。目前,部門小團體利益的舊觀念仍然制約著非稅收入規范化管理工作,一些部門將非稅收入視為部門所有,無視非稅收入實施“收支兩條線”管理有關規定,收入拒不上繳財政而截留挪用,有的甚至帳外設帳,私設“小金庫”。與此同時,一些部門即時將資金上繳財政專戶,也是立即要求辦理劃撥手續,資金管理沒有擺脫粗放模式,也沒有真正實現財政預算制度改革所提出的經費支出按進度、專項支出按計劃的管理目標。
四、加強非稅收入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非稅收入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嚴格計劃審核,鼓勵合理增收,硬化預算約束,強化支出統籌,增加政府可調劑財力,為經濟轉軌時期各級政府重點工作提供有效的財力保障。
(一)加快非稅收入法制建設。法制建設是推進非稅收入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從長遠看,非稅收入的取得必須以法制為基礎。從近期看,國家應抓緊研究出臺非稅收入管理法規,通過政府法規的形式明確非稅收入概念、范圍,明確財政部門在非稅收入管理中的主體地位,界定財政部門與執收單位之間委托和被委托關系,并對非稅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收繳分離”和“收支脫鉤”管理作出具體規定。
(二)加強征收管理
1.建立非稅收入征管機構,理順和強化財政職能。各級財政部門要組建非稅收入管理的專門機構,整合財政內部非稅收入管理職能,實行歸口統一管理,建立完整的非稅收入征管體系。
2.科學核定非稅收入計劃,強化收入預算剛性。要綜合項目特點、當年政策變化和上年實際收入等因素進行逐項逐戶核算,并合理確定審定程序,提高計劃編制的科學性。
3.加強專戶管理,建立完整的非稅收入核算體系。要隨著改革的逐步到位,徹底取消各執收單位設立的過渡賬戶,部門所有收入均要統一納入財政非稅收入專戶,提高財政部門對非稅收入的監控力度,及時發現和糾正執收單位的各種違規違紀行為,杜絕違紀資金通過財政繳撥合法化現象的發生。
(三)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對部分非稅收入要實行增收激勵政策,充分調動執收單位積極性,促進非稅收入總量做大,彌補一般預算資金不足,實現既鼓勵執收部門自覺增收,又增加政府可調劑財力的雙贏目的。
(四)硬化支出預算約束。要把非稅收入擺到和稅收收入同樣的地位上,一并作為部門預算的資金來源,按照建立公開、公正、透明、高效的公共財政體系要求,進一步深化非稅支出管理改革,統一財政預算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自1990年以來,沈陽市農民來自農業生產的純收入基本在60%以上,而非農業生產純收入均在40%以下。2000年農民收入中來自農業生產的純收入(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純收入)比重為96.8%,2010年為87.5%,下降了9.3個百分點,而非農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2000年占比3.2%,到2010年增長為12.5%,沈陽市農業生產收入比重仍居高不下,種植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仍占據主導地位,非農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比一直較小。單純依靠農業收入來增加農民收入是有限的,非農產業發展將成為農民新的收入增長來源,應在農村大力發展建筑業、服務業、飲食業等非農產業,合理改變農村產業結構。1.5沈陽市城鄉收入差距分析沈陽市城鄉收入差距始終呈拉大趨勢。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間,城鄉收入差距始終保持持續增長,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絕對值差距從2000年的2970元,到2009年差距突破了9000元大關接近萬元,2010年已達到10519元(表2)?!笆晃濉鼻捌诓罹嘞啾群笃诤眯?,收入差距達5048元,但2007年以后差距繼續升高,城鄉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的跡象反而加速拉大。
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
農產品價格農產品價格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較大,沈陽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特別是以農業為主的純農戶)受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比較明顯,農產品價格稍一波動,就會帶來農民收入增長的波動,農民增收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從目前來看,農產品價格水平仍是影響沈陽市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但隨著第一產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斷下降,其影響作用也將逐步減弱。農業生產投入不足因素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影響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問題。在各級財政支出中農業支出所占的比例較小,同時農民自籌資金的有限,導致農戶對農業投入不足的現象較為突出,使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制約了農民增收的速度加快。城鎮化水平農民增收特別是農戶收入的增長,不僅要通過增量增產和政府補貼,更重要的是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必須依靠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沈陽市小城鎮發展未形成規模,缺乏足夠的輻射帶動能力,城鎮化發展的滯后,阻礙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民就業領域沒有得到充分擴展,造成農村勞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使農村經濟無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良性循環。農村產業結構因素農村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產值構成與收入構成的不協調。目前農業仍然是沈陽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高產值的農村第二、三產業并未形成完整鏈條,給大多數農民帶來的工資性收入有限。這種產出構成與收入構成不相適應的矛盾,使農民收入增速減慢和現金收入比重降低,導致農民生活消費支出和生產投入增速放慢。沈陽市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且調整緩慢,農業內部產品結構性過剩等問題將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長。
21世紀現代化企業的競爭內容從某種角度可以完全歸結為人才的競爭,由于企業中最活躍的因素就是人才,那么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只有員工的高質量才能保證企業戰略目的的有效實施,這就使得人力資源管理最為重要的手段———薪酬管理應當如何應用漸漸成為了企業所面臨的棘手難題。在現行的薪酬體制下,一部分電力企業在薪酬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地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此,如何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培養企業的優秀工作氛圍,如何通過分配好各員工的薪資,最大化地調動各級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最終達到推行企業績效的目的,值得相關的電力企業的薪酬管理人員進一步思考。
二、現階段電力企業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薪酬制度不合理,平均主義思想嚴重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我國民生的相關基礎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其中,電力行業相較于數十年前更是有了質的改變。但我國改革開放雖然已有多年,我國電力企業的國有壟斷地位仍然尚未動搖?,F階段的電力企業基本是由國家負責,由國家掌控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狀況,這種國有壟斷體制雖然使得電力企業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但也使得電力企業的平均主義思想嚴重,使得企業員工的薪酬水平與工作績效沒有明顯關聯,使得電力企業的員工缺乏了像其他行業員工一樣的工作積極性,無法給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除此以外,這種國有壟斷體制也不利于企業及時準確地獲取當今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總體行情,不利于收集同類型企業之間各種薪酬水平的相關數據,使得企業的薪酬制度與現階段的社會市場經濟體系嚴重脫節,導致當電力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時,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往往未能做到及時對企業員工的薪酬進行適當的調整,進而使得電力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
2.缺乏完善的薪酬分配機制與獎勵機制
在電力企業中,薪酬分配機制和獎勵機制的規范與否,往往決定著這些機制是否具有真正的價值與內涵。但現階段,一部分電力企業在企業內部還存在著薪酬分配機制和獎勵機制的不規范現象,例如部分企業對于優秀員工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把這樣的員工和能力一般的員工同等對待,或是對于勞動強度大和勞動強度小的企業員工沒有加以區分,而是安排在相同的薪酬水平上。長此以往將會使得員工的積極性喪失,進而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電力企業中的獎勵機制也還存在一定的單一性,所采用的獎勵形式多是以物質激勵,缺乏精神方面的激勵機制,不利于挖掘出優秀員工內在的精神動力,不能充分滿足員工自我價值肯定等深層次的精神需求,這同樣會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
3.企業組織機構設置不夠合理
電力企業的相關部門往往由于人工成本、人員編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挖掘和培養系統內調配員工的同時,往往會通過新增上級批復用工、自聘用工、勞務派遣等方式補充勞動用工需求,這就使得一些部門人浮于事,工作量少。而有些崗位人員的工作人員職責不清,出現問題時相互推卸責任,有些崗位的工作人員則身兼數職,無法保證自身的工作質量,對于此,電力企業需要改善自身的組織機構編制,完善不同崗位的組織與管理,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得不同崗位的人員之間既能夠充分交流合作,也能保證自身的工作質量。
三、改進電力企業薪酬管理制度的對策分析
1.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雖然現階段電力企業的國有壟斷體系難以改變,但政府需要給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包括生產權力自主、經營自主,從而使得企業能夠擁有更大的自,進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有了良好的工作氛圍,企業內部也就自然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員工的精神面貌也會煥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電力企業薪酬制度中的平均主義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電力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創新,因此,電力企業需要從此處著手,創造一種能夠使企業員工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和使命感,培養員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加強企業自身的吸引力,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進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使得具有激勵作用的薪酬制度不斷得到完善。
2.切實加強薪酬管理基礎工作,樹立以人為本的薪酬管理理念
①要形成科學的薪酬評價體系。對于工作壓力較大,要求較高以及勞動強度大的崗位的員工可考慮給予一定的津貼或是提升薪酬,同時,盡量使得薪酬能夠形成分層概念,使高職稱的員工、高技術的員工以及科技人員和能解決企業運作過程中實際問題的專家能夠在薪酬的傾斜上體現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滿足自身的內心情感需求。②在用人問題上,要嚴格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的原則,通過了解各崗位的工作環境、勞動強度、職責大小,進一步重視高素質人才,樹立以人為本的薪酬管理理念,適當提升其薪酬,避免人才流失。
3.建立合理的獎勵制度與福利制度
企業如果想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薪酬管理水平,獎勵制度和福利制度同樣需要加強。國有電力企業應結合自身發展的相關戰略方針,在對優秀員工進行物質獎勵,薪酬提高的同時,加強更深層面的精神獎勵,使得優秀員工在企業中擁有更強的歸屬感,愿意進一步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電力企業也需要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福利制度,發揮薪酬制度的激勵作用和杠桿作用,從而達到完善國家所提出的勞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科學發展理念的目的,以便更好地留住優秀人才。
4.建立開放有效的雙向溝通模式
企業設計出來的薪酬體系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僅取決于薪酬設計的科學性與完備性,還取決于薪酬管理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是否與員工進行了有效的溝通。好的薪酬體系應當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要符合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的基本行情,同時員工也能夠較好地接受。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新的薪酬體系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實際上,企業設計的薪酬體系不僅與現有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密切相關,在招聘員工和宣傳企業時還反映了企業的文化氛圍和自身形象,因此,只有建立開放有效的雙向溝通模式,才能更好地使員工愿意為企業做出貢獻。
四、結語
論文摘要:稅收收入計劃管理作為我國稅收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調動各級稅務部門組織收入的積極性,促進征管水平的提高,確保國家財政收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稅收收入的大幅增長以及客觀環境的發展變化,稅收收入計劃管理中的弊端也日益顯現。本文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稅收收入計劃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稅收收人計劃管理是稅務機關為保證稅收收人計劃的實現,對稅收收人計劃的編制、分配落實、執行情況的分析檢查和考核、收人統計預測以及經濟稅源調查、稅源監控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活動所進行的綜合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稅收收人計劃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對于加強組織收人工作,更好地完成稅收任務,推動整個稅收工作的開展,具有重大意義。就我國目前而言,由干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人們法治觀念尚待加強,稅收執法環境欠佳,稅法不完善,征管體制弊端及稅務人員自身素質等原因,取消稅收收人計劃顯然不切實際。我國應在稅收收人預測和監控的基礎上建立涵蓋經濟、稅制、征管等多方面的稅收收人管理體系。稅收收人計劃要制定得科學合理,才是明智之舉。
一、我國目前稅收收入計劃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編制方法不科學
從稅務機關內部計劃的編制來看,過去很長時期內稅收收人計劃編制一直采用基數加因素的方法(即上年基數乘增長系數加減特殊因素)。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確定的計劃指標也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其缺點主要是由于基數與依照稅法可能取得的稅收收人不完全吻合,系數主要考慮增加稅收收人的要求,未充分考慮經濟總量與結構的變化,特殊因素考慮的不全面、不準確,使得所確定的計劃指標與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依法征稅的結果存在較大差距,造成實際稅收制度對法定稅收制度的背離,扭曲了稅收政策,也造成了稅收管理的畸形發展。
從稅收收人總量的編制來看,自1994年“利改稅”以來,我國每年稅收收人計劃的安排一直是財政預算的重要內容。預算的安排主要是由財政部制定,考慮的主要因素是一定經濟增長和財政支出的需要。由于缺少納稅人方面的基礎資料,未充分考慮各地稅源現狀,稅收收人計劃與實際稅源相差較大。
(二)稅收收入計劃考核缺乏科學性
長期以來對稅收收人計劃執行情況的考核以是否完成稅收收人任務作為惟一標準。這種方法對干確保稅收收人,保證財政預算雖然有積極意義,但是由于稅收收人計劃本身在編制方法和計算依據等方面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僅用稅收收人計劃完成情況這一指標作為衡量標準,難以準確考核各級稅務機關組織收人工作的情況,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提高征管工作質量。另外現行的稅收計劃考核辦法不能正確引導人們認真分析研究稅收征管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能更好地鼓勵人們向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型管理轉變,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轉變的工作方式進行積極探索。
(三)稅收收入計劃管理未能有效地與依法治稅相結合
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立足點和靈魂,稅收計劃與依法治稅本質上并不矛盾。但在現實中由干存在對稅收計劃認識的偏差,在稅源充裕之年稅務機關考慮來年稅收計劃的完成,壓減當年的稅收基數,有利于為來年稅收任務打造一個較低的平臺;而在稅源較緊的情況下,少數征收單位往往通過征收“過頭稅”來完成稅收任務。這樣就使稅收收人計劃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這種方法使基層稅務部門在工作中要么淡化了“依法治稅”的治稅理念,要么弱化了稅收任務的剛性。
二、改革和完善稅收收入計劃管理體系的幾點設想
(一)改革稅收收入計劃的編制方法
1.優化稅收收人計劃的編制方法。根據經濟稅源的實際情況采取“綜合因素法”,即以上年基數參考GDP增長比例,同時認真考慮稅源變化、稅收政策調整、產業結構變化、地方稅種增長特點、GDP增長、市場變化、稅收虛增及不可預測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稅收收人計劃??梢猿浞掷孟冗M的計算機技術,研制各種稅收收人計劃編制方法的操作軟件,并賦予各綜合因素或各編制方法以不同比例的權數再加以調整,得出切實可行的稅收收人計劃并且此計劃為彈性計劃而非指令性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遇有上述因素的突變可隨時調整,使稅收收人計劃建立在科學、可靠的稅源基礎之上,與依法治稅最大限度的吻合。2.實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分別核算的稅收收人計劃管理體制。我國稅收計劃管理可實行財、稅分別核算。財政部可根據所掌握的稅源情況及財政支出需要,參考稅務機關意見編制預算。國家稅務總局首先接受財政部預算方案,努力確保完成。同時根據各地稅源狀況、征管水平編制出分地區稅收計劃,匯總得出全國稅收計劃,并按自身制定的計劃考核各地完成情況,逐月與財政部預算中的稅收收人完成進度進行比較分析。若存在差異,查找出原因報財政部。若因經濟中客觀原因而非稅務機關征管造成財政預算與稅收計劃差別較大,財政部可將預算調整方案報人大常委會進行審核,決定是否修改。由此產生的財政支出缺口應通過緊縮支出、發行國債或其他途徑解決,而不是將組織收人任務強加于稅務機關。此種方法可以避免因支出需要而追加稅收收入計劃產生的負面效應,保證稅務機關依法征稅的獨立性,做到依法行政、依率計征。
(二)建立以考核稅收征管質量為主的工作考核制度
改革稅收收人計劃考核制度的目標,應由考核稅收年度計劃任務完成情況轉移定位到依法治稅、應收盡收上來。上級考核驗收工作時,要把嚴格稅收執法、嚴格執法程序放在首位,既要考慮稅收收入計劃的完成情況,更要考核執行政策和征管質量情況。按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的“七率”(《稅收征管質量考核辦法》中規定考核的指標為登記率、申報率、人庫率、滯納金加收率、欠稅增減率、申報準確率和處罰率,簡稱“七率”。)嚴格考核征管質量,以科學合理的稅收收人計劃促進依法治稅和征管質量的提高。另外,還應改革稅收收人計劃考核制度的主要內容、基本條件和方法,及考核制度的預期效果。
(三)完善稅法體系,加大稅法宣傳力度,增強公民納稅意識。不斷提高征管水平,為依法治枕創造技術條件
①本文指世界銀行4.30導則所定義的非自愿移民(involuntaryresettlement),系指因興建工程項目而引起的較大數量的、有組織的人口遷移及其社區重建活動。
②世界銀行報告《中國非自愿移民》(1994)和亞洲開發銀行區域性技術援助項目781《中國移民政策與實踐》(施國慶、陳紹軍、荀厚平,1999)。
一、中國非自愿移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中國非自愿移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農產品收入
農產品收入是中國農村移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產品收入主要由糧食產品收入、經濟作物收入、畜牧產品收入、水產品收入,林果產品收入及其農產品加工收入所組成。
2.工業品收入
在中國非自愿移民過程中,曾經有不少非城市移民利用補償資金投資于工業品生產,興辦了不少移民企業。但從總體上看,移民興辦的企業一般是生產規模小,形成不了規模經濟,生產的產品多為技術含量低的初級產品,產品缺乏市場競爭能力,成功率極小。因而,工業品收入占移民收入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
3.庭院經濟收入
農村移民大多數可以發展庭院經濟,如種植蔬萊、水果等,既可以豐富自身的生活,減輕自己的生活支出,其富余部分又可以銷售,獲得一定的經濟收人,庭院經濟對農村移民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庭院經濟的發展與移民居住環境和地點密切相關。
4.工資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是指移民從事相對穩定的職業而獲得的以工資形式支付的報酬,例如,移民在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就業所獲得的工資收入等。在農村移民中,具有工資性收入的移民是非常少的。
5.資本性收入
移民在其搬遷過程中常伴隨物質財富損失和精神壓力,特別是農村移民自身不可能具有大量的閑置資金投資于資本市場,移民的資本性收入主要是少量的儲蓄存款利息與債券利息所得,資本性收入占移民總收入的比例很小。
6.捐贈性收入
捐贈性收入是指從某些捐贈人無償贈與中得到的收入。一般來講,捐贈性收入是偶然的,暫時的,不可能是經常性的、長期的,而且是少量的。捐贈性收入對移民的長期收入構成不產生根本性的變化。而且這種捐贈性收入常常發生于少量的非常貧困的移民身上不具有普遍性。
二、影響中國非自愿移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1.制度性因素
制度變革是影響非自愿移民收入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計劃經濟體制下有關非自愿移民的政策措施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再適用,移民政策對移民收入的保護功能弱化。而且,由于移民相對于全社會人口而言畢竟是少數,在經濟制度轉軌過程中很少會專門考慮移民群體的利益,因而我國經濟制度的變革對移民收入的影響一般要大于非移民。
(1)商品價格決定機制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商品的價格由國家決定,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的價格由市場決定。雖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并沒有對移民群體制定專門的計劃價格,但移民往往比非移民更多的享有價格的優惠與保護。商品價格決定機制的變化,從兩個方面影響移民的經濟收入。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移民無優價或平價的國家計劃物資可以購買,移民生產成本受市場影響;另一方面,移民生產的產品的賣出價格不再是計劃價格,而由市場決定。
(2)就業制度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國有企業實行的是“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與“一次分配定終身”的固定用工制度,因而在農村非自愿移民中,常常基于我國特殊的城鄉戶籍制度,采取“農轉非”的移民安置方式,有不少移民由政府安置進入企業。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企業人事管理制度正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同時,企業實行減員增效與人力資源結構存量的調整,被安置在企業工作的移民由于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勞動技能相對較差,競爭能力差,隨時都可能面臨失業,面臨著失去經濟收入的風險。
(3)土地制度
由于我國城市土地是國家所有,農村土地是村、組集體所有,并且在項目開發中土地資源的補償價格是根據土地管理法及其相關配套法規確定的,不能完全反映土地的市場價格。因而非自愿移民一旦喪失土地資源,或數量減少,質量降低,可能無法得到完全的賠償,主要依賴土地資源或地理區位優勢的移民,搬遷后的經濟收入水平必然下降。
2.社會性因素
影響非自愿移民收入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移民原有社會體系的瓦解,需要重新構建新的社會體系。
(1)文化、教育、衛生
由于移民而使原有的文化教育體系打亂,雖然在移民過程中會重建文化教育衛生系統,但由于重建新系統可能在設備、技術水平、人員配備方面存在問題,會使移民在文化、教育、衛生各方面受到影響,影響移民的生產知識、技能以及健康,進而可能影響移民的經濟收入與支出。這種影響是漸漸產生的,不易為人們所覺察,然而影響卻是深遠的。
(2)社會關系網絡
移民原有社會關系網絡的解體,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移民獲得信息變得困難,融洽社會關系,建立相互信任機制需花費許多精力與時間。例如,農村人口外出打工,主要是依靠親戚,朋友之間相互介紹,相互傳遞信息與相互結伙而形成的。而移民被動遷移后,社會關系網絡的解體必然會減少移民從原有社會關系網絡中獲益的機會,延緩移民觀念革新的速度,影響到移民勞務收入,生產技術使用等各個方面。
(3)生態環境
由于人口遷移,區域性人口密度驟增,必然影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在移民過程中雖然強調環境建設,但由于經濟發展和移民短期收入的需要,往往過度開發或不適當地開發自然資源,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長期的結果是移民需付出高昂的治理投資,影響移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3.經濟性因素
中國非自愿移民中貧困問題主要發生在農村移民。由于中國農村經濟還主要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且農村移民常常是農村經濟較落后的人口,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決定其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被動移民的發展結果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影響了其經濟發展,而且其他的經濟資源對其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也非常突出。
(1)土地資源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土地資源本來就極為有限,特別在東部平原地區,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非常低,移民一旦失去土地資源,很難重新獲得。土地資源的損失,絕對地減少移民從土地上獲取收入的機會。
(2)人口密度
由于移民的安置,使一定區域內的人口密度驟增,人口對區域內資源需求的壓力增加,各種利益相關群體的矛盾沖突可能加劇,從而可能引發一定的社會問題,影響移民的經濟收入。
(3)生產技能
由于搬遷,移民一般需要重新尋找新的就業形式,新的就業形式就意味著移民要具有新的技能。當移民的文化素質較低時,移民從事新的就業方式,需要學習新的技能,移民若不能掌握新的生產技能,移民就無法適應生產,也就無法獲得經濟收入。
(4)人力資本積累能力
由于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是經濟發展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互為補充,人力資本投資的效果往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在移民過程中,常常非常重視短期見效的物質資本的投資,而忽略人力資本投資,使得經濟發展的持續能力受到限制。特別在現代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移民的人力資本積累能力減弱,會影響移民的經濟發展,從而導致移民的長期收入受到影響。
(5)空間位置變換
移民生存的空間位置發生變換,移民從原有公共設施與公共物品中獲益的機會、途徑與大小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導致移民收入的基礎發生變化,而且往往由于移民空間位置的變換使得移民參與市場交易的成本增加,從而影響移民收入水平。
三、中國非自愿移民收入風險規避的可能途徑
1984年,中國提出了開發性移民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有助于移民規避收入風險,減少貧困,盡快恢復到搬遷前的收入水平。開發性移民這一思路是基于以下想法:移民問題不能靠一次性補償來解決,不能靠生活救濟來解決,移民安居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把補償投資與水庫移民的人力資源結合起來,改消極賠償為積極創業,變救濟生活為扶助生活,使移民安置與安置區建設結合起來,把被動移民轉化為主動移民,從而實現移民安置的長治久安。所謂開發性移民,即開發資源、發展經濟、安置移民,也即充分利用安置區的各種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移民資金,有計劃的組織移民開發資源、發展生產、建設庫區、重建家園。通過經濟發展,實現移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妥善安置,達到恢復與超過移民不搬遷時的生產生活水平,使移民安居樂業,長治久安。
1.開發性移民的原則
(1)恢復原則
開發性移民是利用補償投資幫助移民進行生產和安置區建設。故補償是基礎,是開發性移民的條件,沒有補償就談不上開發、發展。補償的費用的計算應以移民區恢復至搬遷時的生產生活水平為標準,而不能僅以財產損失的實物量為標準來計算補償費用。
(2)發展原則
開發性移民的目標是妥善安排移民的生產生活,做到不降低移民原來正常年景實際的經濟收入水平,并逐步有所提高。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移民安置過段中,就必須將補償和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措施,實現移民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走開發性移民之路。
(3)系統性原則
開發性移民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不能獨立地就移民安置論移民安置,在進行開發性移民安置時,應統籌兼顧,綜合平衡。不僅要將移民開發和安置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移民安置和改善生態環境很好地結合起來,將移民的經濟系統恢復與社會文化系統恢復有機的統籌考慮,將移民安置區與所在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使移民安置區的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4)參與原則
開發性移民安置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活動。征地拆遷給成千上萬的人帶來了負面影響,在對移民進行補償安置時,移民有權對實物指標的調查統計、補償標準的確定、安置方案的選擇、各類資源的分配、開發性生產項目的選擇與抉擇及決策等涉及移民個人或集體切身利益的工作發表意見,充分參與,并盡可能將屬于移民與村組的權利還給他們。當移民的利益受到侵犯時,有權申訴。充分的公眾參與是確保開發性移民順利進行,移民的利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之一。
2.開發性移民的特點
(1)整合性
由于水庫淹沒,水庫移民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移民區的原有社會經濟系統結構被打破。開發性移民使移民重建家園,形成新的社區和社會網絡,建立新的經濟系統和經濟結構,從而達到移民區社會經濟系統的重新整合。
(2)開發性
開發性移民的關鍵在于開發,充分發揮庫區的資源優勢,通過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開發活動,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促進庫區的發展。開發性移民是移民安置的根本出路。開發性移民與單純安置補償的傳統做法相比,它有利于充分利用庫區資源;有利于合理利用移民經費,提高投資效果;有利于安定團結,實現移民妥善安置。
(3)可持續性
開發性移民的方針是通過開發創業,使移民安置與庫區建設和發展結合起來,移民安置和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使庫區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梢姡3謳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開發性移民始終遵循和追求的根本目標。
(4)機遇性
水庫淹沒是對原有的移民系統的破壞,但在破壞的同時,也孕育著恢復和重建的大好機遇。開發性移民實現了移民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在復建過程中可以去弊存利,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潮流的思路去規劃和建設移民所在地的社會經濟系統。因此,水庫建設給移民帶來了開發資源,發展經濟、建設庫區機遇。
3.開發性移民收入恢復途徑
(1)開發移民的生產技能
經濟學中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個人的收入主要是由個人的知識,技能所決定。我國非自愿移民中收入低下者,除了物質資源缺乏外,移民的生產技能普遍低下是其主要原因。例如,我國水庫工程移民大多是位于交通不發達的貧困山區,移民的生產技術與技能十分落后,而且傳統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其農業生產技術、模式、產品品種常常是多年一貫制?!爸胃F先治愚”,當移民具有多種生產技能時,移民可以規避單一生產技能下的潛在風險。這也是中國許多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長期經驗總結。
(2)制度變革與管理創新
在宏觀經濟體制與政策發生變革時,與移民有關的政策理所當然要及時調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宏觀經濟體制與政策的變革給移民所帶來的損失。同時,在移民管理上要加強創新,如在項目開發中為老齡移民提供養老保險,建立移民參與機制等。
(3)轉移移民勞動力
由于失去土地資源,勞動力大量富余。如果不能轉移富余勞動力,巨大的就業壓力可能導致移民經濟發展以充分就業為目標,區域產業結構轉換慢,產業結構升級阻力大,經濟增長放慢,從而使移民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在發展經濟中要及時地將富余的移民勞動力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移,從安置區向安置區外進行轉移,建立移民集鎮,以鄉鎮經濟帶動移民發展。
(4)建立健全保護移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
移民已經為工程項目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其自身權益理應得到保護。因此,要從根源上消除移民貧困等突出問題,加強有關非自愿移民的法律制度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四、結語
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項目開發中的非自愿移民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會嚴重影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進程。對非自愿移民的核心問題——經濟收入途徑與風險所進行的初步探討,與其說是對非自愿移民問題的研究,不如說是給從事社會學、經濟學、人力資源開發的學者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希望為開展我國非自愿移民重建問題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