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12:54:59
序論:在您撰寫民族經濟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地方民族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特殊類型,兼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兩大特征,這兩大特征決定了地方民族院校與其它高校在服務面向、發展定位上的差異,也顯現出地方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性。作為新建的地方民族本科學院,如何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地方民族院校的特殊性
地方民族院校數量不多,學校規模一般不大,但卻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民族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相比其他高等學校更為特殊。這些特殊性歸納起來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復雜的地理區位
民族地區大多處于高原、山區,自然環境復雜,條件艱苦,在地理區位上與發達地區相比不占優勢,設在民族地區的民族院校大多遠離中心城市,有的甚至在鄉鎮,交通不便,信息不夠暢通,經濟基礎薄弱,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地理區位的特殊性,導致地方民族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面臨著更多的實際問題。
第一,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困難。建設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是辦好高等教育的關鍵。雖然各高校都在大力引進和培養人才,但地方民族院校“培養一批走一批”的問題尤為突出。特別是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的引進和穩定尤為困難。
第二,生源量少質弱。地方民族院校所在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民族地區,地廣人稀,基礎教育薄弱,學生總量少,有的地區接受中小學教育的人數不及發達地區一個中等縣。地方民族院校所在民族地區沒有數量足夠的優質生源,雖然地方民族院校也在非民族地區招生,但由于自然條件艱苦和認識上的差異,實際報到的新生一般會比招生數少。
第三,學校辦社會的問題突出。學校是辦教育的,但地方民族院校由于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社會發展程度不高,城市化進程滯后,學校缺少可以依托的城市和相應的社會功能,面臨著既要辦教育、又要辦社會的現實問題。辦學是本份,辦社會則是為了辦學而不得不解決師生的生活問題,以彌補城市和社會功能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經濟和企業的支撐,學生的實踐教學、就業等也受到制約。
(二)豐富的地方民族文化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每一所地方民族院校所在地都有其豐富的地方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是“人無我有”的特殊資源,是地方民
族院校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也是地方民族院校開展文化建設、文化教育活動的潛在優勢。
(三)發育滯后的社會經濟環境
高等學校辦學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作為支撐。地方民族院校的投入應該是國家投入和當地投入的“雙軌制”,但目前地方民族院校缺少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這里的支撐不足包括三方面:一是對高校的投入十分有限;二是缺少產業支撐,制約了高校的專業發展;三是缺乏面向社會的專業實踐教學平臺。高校的發展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也依賴于地方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規?;漠a業集群的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導致地方民族院校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撐——特別是一些以“輸入性”財政為主的民族地區。
二、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經濟建設的地位與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是地方民族院校的神圣使命。但實踐中,地方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受到功利方面的影響而被淡化。人們對地方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的認識不到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當地社會的地位與作用存在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顯性的作用是指院校招收了多少民族地區的學生、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多少人才,這是統計數據可以反映出來的,是看得見的。隱性的作用是間接的,如招收非民族地區的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后服務于民族地區;學校參與地方科技研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引領民族地方文明進步等,這些功能需要經過一定時期才能顯現出來,因而容易被忽視。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經濟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地方民族院校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與課程設置不能滿足民族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地方民族院校的辦學功能與特色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從專業設置上看,地方民族院校的專業設置除民族語言類專業外,大多以長線專業為主,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以教師教育為主,理、工、農、醫等專業相對薄弱,多數地方民族院校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還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多數地方民族院校在舉辦之初囿于經濟投入的制約,基本上是為了解決當地中小學教師資源的緊缺,選擇了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的人文社科類專業。再從基礎教育來看,由于中小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學校物理、化學、生物師資及實驗條件的不足,學校、家長、學生都偏向學習文科,理科學生少,地方民族院校除了民族語言、民族預科外,很難在民族地區招收到足夠多的新生,尤其是理科生,這又加劇了地方民族院校的專業不平衡。在課程設置方面,除民族語言類專業外,其他專業基本上與非民族高校的課程設置相同,雖然一些專業開設了民族語言、民族藝術、民族歷史方面的課程,但由于辦學資源的制約,還不能完全達到根據民族地區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來優化培養方案和設置課程,因而沒有凸顯民族高等教育服務民族地區的針對性。
(二)學校與社會互動機制不完善舉辦一所高等學校,既需要教學設施、師資等,也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和配套設施。地方民族院校一般沒有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盤子”,在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規劃中基本上沒有體現,學校還沒有完全融入地方經濟文化生活并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地方的許多重大經濟活動中,學校處于可有可無的層面,學校的發展和地方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不夠“合拍”。
(三)招生、就業體系不適應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除民族語言、民族預科外,地方民族院校與中心城市的同層次學?;旧蠄绦薪y一的招生錄取標準,其結果是民族地區的考生大多數愿意到中心城市就學,而非民族地區的考生自愿到地方民族院校就讀的十分有限。在人才培養方面,地方民族院校一直以為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留得了、干得好”的人才為己任,但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則取決于民族地區的人才流動機制。而據調查,民族地區――特別是縣以下的鄉鎮需要人才,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才流動機制難以將優秀人才吸引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地方民族院校為民族地區的基層培養輸送人才還缺少配套的制度。#p#分頁標題#e#
三、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開展民族教育、發展民族經濟、弘揚民族文化是地方民族院校的基本任務,也是地方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地方民族院校服務民族地區既是民族地區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地方民族院校服務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途徑是多元的、立體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第一,面向地方經濟社會需求,努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民族地區的高等學校是民族地區人才成長的搖籃,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人才,隨著市場化配置社會資源機制的深化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加快以及學校學科專業與課程的優化,地方民族院校為當地培養人才的功能將會進一步顯現。
第二,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為民族地區輸送人才。由于自然條件艱苦,民族地區人才引進十分困難,即使引進來了,也因語言、環境、生活等困難難以穩定。甚至,民族地區的學生在外地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學習畢業后也很少回到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的民族院校不僅僅是民族地區人才的搖籃,還是連接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的橋梁,是展示民族地區的窗口。地方民族院校招收非民族地區的學生,這些學生通過民族文化與浸潤,加深了對民族地區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畢業后自愿留在民族地區,對緩解民族地區人才緊缺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打造先進文化陣地,引領地方文化。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發揮大學第四功能作用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中指出:“大學從其誕生以來,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造,以及與社會的互動而對社會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大學具有與生俱來的、更為獨有的、影響更為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高校不僅培養人才培養,而且傳承文化。地方民族院校在引領地方文化建設與發展走向方面發揮著重要的陣地作用,這種作用是其他高校或文化機構難以替代的,這也是地方民族院校在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方面的優勢。
第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地方民族院校所在地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院校作為文化教育傳播機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方面可作的工作很多。如:結合教學科研建設區域性專題文獻館、博物館等。地方民族院校結合區域文化特點,開辦民族音樂、美術等民族藝術類專業或課程,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也能為地方培養藝術人才,這對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五,發揮科研團隊優勢,參與地方科學研究。在民族地區,地方民族院校擁有較為集中的科研人才,利用這些人才優勢,與地方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是地方民族院??蒲械闹鞴シ较?。不少地方民族院校的科研成果也證明其在地方科學研究方面的實力和作用。第六,產學結合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產學結合是近年來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地方民族院校通過地方經濟實體建立產學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培訓員工、鼓勵專業教師到生產第一線積累生產與管理經驗等,實現與地方經濟實體的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四、地方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思考
第一,正確認識地方民族院校與服務地方發展的關系。由于諸多政策因素,我國地方民族院校既有普通高校的功能,也有民族高校的功能。地方民族院校在招收民族地區考生,也招收非民族地區的考生;畢業生既有在民族地區工作的,也有在非民族地區工作的;專業設置既有針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也有針對全社會、大多數普通高校都開辦的。民族地區高校既為民族地區服務,也為其他地區服務,這就決定了地方民族院校辦學既要考慮畢業生的普遍適應性,更要重視民族地區的特殊需要;地方民族院校既要立足民族地區,服務民族地區,也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2002年4月,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了《關于印發國家獎學金管理辦法的通知》。文件規定了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向所在學校申請國家獎學金的條件和要求。200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遵循“方便貸款、防范風險”的基本原則,《通知》要求進一步理順國家、高校、銀行、學生之間的利益關系,對國家的助學貸款政策、還貸年限、貸款利息、信貸審批程序等進行了調整,進一步提出了健全國家助學貸款管理體系、完善助學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還款約束機制,以及強化高校和銀行在助學貸款發放中的管理責任的目標要求。2005年7月,財政部、教育部聯合《關于印發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的通知》,明確規定了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全日制本??茖W生可以申請國家助學金的措施和辦法。2006年5月,國務院制定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兑庖姟芬?,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金融機構要大力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獎學金制度、助學金制度,落實黨和國家的助學貸款政策。2007年6月,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勵志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這些文件的貫徹執行,擴大了我國大學生教育資助的范圍,提高了大學生教育資助的額度,拓展了學生教育資助的途徑和方式。從“免費+助學金”到“收費+貸學金”的政策架構的變化,標志著我國學生經濟資助政策體系的形成。盡管在學生經濟資助政策的執行過程中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但隨著資助工作的內容、措施、方法的豐富和完善,我國學生經濟資助政策整體上已經適應了社會主義建設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政策合法性和政策實施效果。
二、分層:少數民族大學生經濟資助政策的特點
實施黨和國家的教育資助政策,必須堅持“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資助理念,貫徹“為了國家利益,資助貧寒學生,培養精英人才”的指導思想,遵循“絕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要求。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已經建立了由補償到引導、由普遍優惠到分層實施的資助機制,實現了由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價值目標轉型。[3]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貸學金和獎學金的形式區分。與全國大學生一樣,獎學金、貸學金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資助的主要形式,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是教育資助的輔助形式。獎學金是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個人、社會機構為表彰和鼓勵學業優秀的大學生而提供的一種助學資金。貸學金作為一種推遲的付費性資助方式,是由政府的財政渠道給于貸款或提供貸款擔保,由政府或學校共同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由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給貧困大學生提供的助學貸款。助學貸款的利率低于市場利率,主要目的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能夠順利入學或接受高等教育。助學金則是無償地“贈予”在校的大學生,目的主要在于解決學生的學習生活困難,使他們不因為經濟困難而失學。“獎優”與“助困”的標準劃分。成績是否優秀、經濟狀況如何是執行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政策的主要依據。2002年,我國的國家獎學金對資助對象明確為“在校期間學習品學兼優或參加統一高考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笨紤]到各類人群的起點不同,我國在原有獎學金制度的基礎上增設了國家助學金制度、國家勵志獎學金制度。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的標準分別為“在校期間品學兼優或參加統一高考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勤奮學習,積極上進;家庭經濟困難,生活樸素”?!蔼剝灐迸c“助困”的標準更加明確,國家獎學金只獎勵優秀,不考慮家庭經濟方面的情況;國家助學金助困,但受助者必須“勤奮學習,積極上進”國家勵志獎學金堅持獎優與助困相結合,要求資助對象必須是“品學兼優且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經濟資助與心理援助的方法結合??傮w上,貧困生在獲得各種資助時心理體驗往往是積極的,尤其是對于努力學習與辛勤勞動付出的獎學金和勤工助學方式。但也有一部分貧困生在獲得資助時產生消極的心理體驗,因資助的不均和失衡等原因產生壓力或自卑感。針對大學生經濟資助政策執行給貧困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教育管理者需要注意教育資助的方式方法,合理地疏導部分貧困生的消極心理。尤其要不斷探索經濟資助和心理援助相結合的路徑,關注貧困生的心理體驗,建立動態的貧困測定和資助評價模型,掌握貧困生的心理狀況,促進貧困生的人格完善,提高心理援助的實效。綠色通道與勤工助學的路徑組合?!熬G色通道”指在資助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采取專事專辦、特事特辦、專人專辦的方針政策?!熬G色通道”是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經濟資助和生活關懷的權利的優先確認,是加快形成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經濟資助政策認同的重要途徑,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享有平等、公正的教育機會的一把綠鑰匙?!扒诠ぶ鷮W”是指在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過程中,為經濟困難的學生設立勤工助學崗位,讓他們通過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勤工助學體現了“教育成本分擔”的辦學理念,擴大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選擇的機會,有利于搭建自我教育的平臺和機制,是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樂于接受的教育資助方式。
三、和合: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資助政策的走向
交通相對落后成為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共同特征。在眾多制約條件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層次普遍低于國內中部及東部地區,形成了農業以初級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導,工業以初級工礦業為主導,第三產業以旅游、餐飲等消費型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特征。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屬于我國廣大西部地區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納入了西部大開發的范圍。西部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較,主要特征是: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工業技術和產業水平落后,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針對以上區域經濟特點,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目的是利用西部地區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是以地區勞動者素質技能為內在動力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壓力。首先是經濟一體化條件下中國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主要內容是加快開放、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和地區產業協調分工;其次是來自國外商品、服務、資本和人才的競爭壓力。
政府采購制度作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制度,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廣為應用。由于政府采購支出所遵循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和購買支出所達到的規模效益,它的影響已超過單純的財政支出管理,涉及到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以及國內國際經濟合作領域。鑒于此,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建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政府采購制度。
一 、我國推行政府采購制度的意義與作用
(一)政府采購與政府采購制度
政府采購(又稱公共采購)是指各級政府為了日常政務活動的開展或者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購買商品和服務的行為。
與一般采購相比,政府采購具有以下特點:
1.采購資金主要表現為政府性資金;
2.采購目的主要是實現政府職能;
3.采購范圍廣、規模大;
4.采購過程要求能夠較充分地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5.采購制度一般是圍繞政府的一定時期的一定目標而制定的,具有較強的政策性。
政府采購制度是指有關政府采購的一系列法規、政策和制度的總稱。其基本內容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政府采購法規:主要表現為各國分別制定的適合本國國情的《政府采購法》,該項法規主要包括:總則、招標、決議、異議及申訴、履約管理、驗收、處罰等內容。
2.政府采購政策:即政府采購的目的,采購權限的劃分,采購調控目標的確立,政府采購的范圍、程序、原則、方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規定。
3.政府采購程序:即有關購買商品或勞務的政府單位采購計劃擬定、審批、采購合同簽訂、價款確定、履約時間、地點、方式和違約責任等方面的規定。
4.政府采購管理:即有關政府采購管理的原則、方式,管理機構、審查機構與仲裁機構的設置,爭議與糾紛的協調與解決等規定。
(二)我國建立政府采購制度的意義與作用
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在我國還剛剛起步,但政府支出中政府采購行為則一直存在。據有關方面測算,近年,我國政府采購日均量已達20億元,年政府采購總量7200多億元。長期以來,我國的政府采購表現為財政預算分配后各購買實體的分散采購形式。即:由財政部門每年根據預算和各預算單位的用款進度層層下撥經費,各支出單位根據需要自行購買。這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其中政府對財政資金的使用管理,體現在嚴格的物資審批中。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傳統的政府采購行為方式與兩個根本性轉變改革環境存在嚴重的相脫節。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買方市場逐步成長壯大,各購買實體的自主權明顯擴大,政府采購牽涉的范圍更加廣泛;另一方面,適應市場經濟的政府支出管理制度并未建立,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力。實際運行中不可避免地造成采購行為不規范;財政支出資金使用效益低下;采購過程以部門或小集團利益為重并引發不同程度的暗箱操作和腐敗行為;弱化政府、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
因此,探索、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是體制轉軌中財政預算支出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政府機構改革亦要求政府轉變社會經濟管理職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呼喚政府采購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1.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政府宏觀調控的需要。現代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要求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主體,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的兩大政策工具。其中,政府采購制度是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由于政府采購的數量、品種和頻率,影響著財政支出的總量和結構,反映一定時期的財政政策,政府采購制度能夠通過一定的政策調節經濟周期,熨平經濟波動,起到調控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的作用。同時,政府采購還是政府體現政策意圖,達到一定政策目標的手段。如:政府以市場為紐帶通過帶有政策傾向的政府購買,支持民族產業發展;平衡地區差距;吞吐存貨、平抑物價、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等。
2.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支出管理的客觀要求。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軌,楔入了市場機理和價值規律,追求支出效益最大化是支出管理的根本目標。同時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其管理的方式必須符合法制化和規范化要求。政府采購制度以一系列制度的規定,加強了政府對財政資金由價值形態向實物形態轉變過程的影響。監督和管理,有效地制約和規范了政府購買行為。對于節約財政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有重要意義,是健全和完善我國財政政策的重要舉措??陀^上有利于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政府資金分配與使用效率機制,從而達到經濟的規模效益與追求政府支出的邊際效益。
3.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是我國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壯大民族經濟的必然選擇。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明朗。我國政府于1996年向亞太經合組織提交的單邊行動計劃中明確表示最遲于2020年向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對等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因此,建立和推行我國的政府采購制度時不我待。它有助于我國從國際市場中獲得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同時也有助于利用從現在到正式開放政府采購市場的時間差鍛煉和培訓國內企業,逐步適應國際慣例,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國際挑戰。
4.推行政府采購制度是防腐倡廉,整頓財經秩序的重要配套措施。政府采購制度有利于建立一種反腐倡廉機制,使政府采購行為置身于財政、審計、供應商和社會公眾等全方位監督的機制當中,在公開、公正、透明的環境中運作,有效抑制了公共采購當中的各種腐敗現象,有利于維護政府信譽,維護政府官員廉潔奉公的良好形象。
二、政府采購的國際通行做法與啟示
政府采購制度起源于歐洲。從18世紀末開始,西方國家逐步開始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建立管理機構,政府采購的主體也逐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向其它公共服務組織擴展,并成為政府干預經濟的一種手段。近一個世蘭己來,政府采購制度是大部分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管理政府直接支出的基本方式,且已經推廣到國際貿易領域。世貿組織的《政府采購協議》成為各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重要文件之一。
(一)國外政府采購制度的通行做法
1.政府采購制度的基本原則和目標。其原則主要有:貨幣價值最大化原則(即實現等價交換、物有所值,以最低的成本投入,盡量滿足全體居民和納稅人的要求);三公(公正、公平、公開)原則;競爭原則(以此激發國內外商家間的充分競爭)。政府采購制度的目標不同歷史時期各不相同。特別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經濟職能內涵的擴大,政府采購成為政府干預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政府采購的目標更趨多元化,如各國常見的保護民族產業,調節國民經濟運行,促進就業等。
2.政府采購的基本模式。以政府采購的集中程度可分為三種采購模式:集中采購,即由一專門的機構負責本級政府所有采購如香港);分散采購,即有限的物品集中采購,其它物品由各支出部門根據政府有關法規分散采購(如新加坡)。
3.政府采購的方法。主要包括招標采購和非招標采購兩種。其中招標采購所占比例較大,且門檻價較低。它又包括公開招標、選擇性招標、限制性招標幾種。后兩者一般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如購買現有設備的配套部件、購買專利產品等。非招標采購具體方式靈活,如兩階段采購、詢價采購、競爭性談判采購、單一采購和小額采購等。
4.政府采購的管理機構。一般而言,政府采購的管理機構都設在政府財政部門,各自的權限因國而異,因其采購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職責包括:采購預算編制、制定采購法規、對政府采購事務進行協調和管理、采購統計、采購分析和評估、直接進行采購等。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又將政策制定機構與政策執行機構分開設置。
5.爭議和仲裁。政府采購仲裁機構可分為由財政部門負責(如:新加坡、韓國等)、獨立的仲裁機構(如:加拿大、日本等)和地方法院負責三類。解決的方式有通過爭端調節的協商解決方式和法律仲裁。
6.有關法律規定。為加強政府采購的管理和監督,各國都備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如美國《聯邦政府采購政策辦公室法案》、《聯邦采購條例》、《合同競爭法案》等)。其中各國的基本法規是政府采購法和合同法,同時還配套有大量的相關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