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6 12:00:02
序論:在您撰寫機械工程大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尤其是機械工程專業,該專業的課程設置是一環扣一環,結構緊湊和合理,因此,課程和課程之間聯系很大。但是,傳統的機械工程專業,似乎并沒有涉及到化學這一學科,更多的是涉及到數學和物理。其實,機械工程和化學關系也很大,理解到這一點,還可以把本課程作為機械制造課程群的基本課程之一。如《工程材料》課程:材料的結構涉及到化學的物質結構內容,不銹鋼涉及到電化學腐蝕內容,化學熱處理更是直接和化學有關;《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各種熱加工都不開化學熱力學知識,冷加工離不開表面工程和摩擦學知識;《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鋼材表面的預處理、表面成形的工藝確定、表面質量的確定、各種熱處理工序的安排、各種先進制造工藝等都離不開化學知識;《再制造》課程:由于機械零部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磨損、腐蝕、斷裂三種,因此,零部件的再制造技術離不開表面工程、摩擦學、電化學、納米技術等化學知識。由于本課程理論較深,偏科學,機械工程學科相關課程實踐性較強,偏技術。事實上,理論和實踐、科學和技術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一般而言,它們存在兩種基本模式:一是由于生產實踐需要創建了技術,然后提高到理論上來,再反饋到技術中去,促進技術更一步發展;二是在實驗室中揭示了某些基本規律,建立了比較完成的理論體系,然后再在生產技術中創建全新的技術部門。比較化學學科和機械學科的關系,也有助于理解科學和技術的辯證關系。
2結合專業實際,闡明化學基本原理
在講解教材主體部分的時候,應適當結合機械工程專業特點,這樣講解起來學生印象較為深刻,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在大一階段逐步滲透機械工程學科思想。如講解物質結構部分,化學的結構是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各種結合鍵結構、晶體結構等,這些內容純粹是化學知識,其實,結構的范圍很大,機械工程也有宏觀的結構。如軸上有鍵槽、軸肩、擋圈等,連接結構有螺栓、雙頭螺柱、螺釘等,機構結構有平面連桿、凸輪、齒輪機構等。這些都是結構,只不過和化學的結構從內容上不一樣,但從結構決定性能的角度看,實質是一樣的,只不過結構的尺度不一樣,一個偏微觀,一個偏宏觀,現在很多科學研究都是跨尺度研究。再比如化學的合稱,在材料界稱為制備和加工,在機械上就是機械制造,名稱上有差別,實際各自的角色都差不多。學院除了機械工程專業以外,還有三個專業,分別是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交通運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學生應對一個學院的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在講解反應部分,這部分熱力學知識涉及到能量的改變,在學院這幾個專業里面,都要涉及到能量的轉化,機器和汽車涉及到電能、化學能、機械能等相互轉換,而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有專門傳遞能量的過程工程;同時,該部分和過程裝備制造工藝密切相關,過程設備殼體制造的準備工序第一道就是鋼材的凈化處理,以清除材料表面的銹、氧化皮和熔渣等;講解電化學部分,也可以結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某些過程機器防腐蝕的特點來講解。事實上,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以前是化工機械專業,是化學工程各機械工程兩大學科結合起來的。
3結合寧夏地區實際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但同時大學也要服務社會,從這個角度講,老師應了解本地的相關企業,對于學生而言,也要清楚自己的專業和所學課程和當地社會的關系。,在講解熵變時,可以聯系能源的開發前景和利用效率,找到更加清潔與高效的新能源,如燃料電池、太陽能等[2],可以結合國電寧夏太陽能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來講解;講解溶液部分,涉及到滲透壓概念,純粹的講解概念學生肯定感覺到太學術,不清楚和身邊的事物有何關系,如果能結合寧夏地區的鹽堿地實際情況,了解到鹽堿地不容易種莊稼就能很深刻的理解滲透壓這一概念;講解溶液的凝固點下降時,可以參考寧夏共享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鑄鐵的非鐵元素含量較高,從而凝固點要比鑄鋼低,所以共享集團的鑄鐵溫度要比鑄鋼溫度低;在講解電解池部分,可以結合寧夏青銅峽鋁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電解鋁、寧夏天元錳業集團電解錳來講解;在講解化學和環境這一部分,可以結合銀川污水處理廠采取的水處理流程環節;講解表面工程與摩擦學的時候,可以結合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公司的軸承保持架均要采取磷化處理,區內其他機械公司的機械產品均離不開摩擦學知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知識了,又了解了當地的企業主導產品。
4激發學生興趣
任何學習,要有一定的熱愛才會學好,學起來才有主動性。因此,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化學發展歷史,化學與諾貝爾獎,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學科前沿等有趣的典故、故事。如人們利用掃描納米探針技術進行原子、分子尺度上的機械刻蝕,操縱單個的分子、原子,將單細胞核酸分析技術用于疾病的早期診斷,目前已經能夠進行乳腺癌特異性RNA中某種結構的測定[3]。以及向學生介紹化學理論已經取得的成就,這些成就為社會、生活的進步帶來的貢獻,化學的面臨的難題等[4]。讓學生知道化學學科不再枯燥,嚴密的化學學科也存在娛樂性的一面,還讓他們清楚化學學科和社會、生活都有關,更別說機械學科了。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理解自然科學發展的共性規律,增加科學素養和情操。
5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人才培養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掌握思想、知識和技能?;诖怂枷?,本課程設置了三個專題:化學與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與環境。這三部分主要由學生講解,原則是學生要講清楚知識點,講清楚化學與這些主題的聯系,并且一定要聯系寧夏地區實際講解。把班級學生分成三組,每組講解一個專題,每組確定一位組長,讓組長給組成員分工,主要包括查資料、作PPT、演講者等。任課老師首先把每個專題涉及到的知識點和需要查詢的書籍、期刊文獻、圖片、網站等給學生交代清楚。講解的時候,該組學生全部坐在前面,講解完后,其他組學生自由提問,由本組學生負責解釋和回答。
6考核方式
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讓學生在工程實際中會運用化學基本原理解決具體工程問題。因此,考核方式與機械工程其它課程有所差異。課程考核采取全程考核,多種方式并存,期末考試考試采取閉卷考試??己朔绞饺缦?(1)在三個專題講解環節要求是每個學生參入,但是分工不同,有的查資料,有的做PPT,有的講解,而且課堂有問答互動。本環節,我給每位學生的起點成績為60分,讓每個參與的學生保證及格。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實際情況,給分工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分數。(2)小論文環節該環節是每個學生自己完成的環節,在上述各小組分組講課之后,根據現場講解及師生互動情況,每位學生把專題講解總結成小論文,小論文角度不限,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理解,但要兼顧本地區、本專業等基本原則,要求內容正確,層次清楚;圖標規范,語言通順;論證合理,思路清楚;參考文獻等要有出處,是網絡來源,要寫清楚網址。這為學生以后寫科研論文也打下了基礎。(3)期末考試環節本環節采取閉卷考試,學生作答。本環節不僅是考學生,也考老師自己。由于本課程的實際情況,試卷中盡量少出現計算、推導等試題,大部分試題側重運用化學原理解決工程實際。因此,作為任課老師,一定要知識點豐富,了解各個學科(如物理、化學、力學、材料、生物、尤其是機械學科等)的內在聯系和交叉、銜接情況,也要清楚本地區相關企業的實際情況。
7結論
中新網3月27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為提升兩岸機械制造技術水準,加強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培育工作,臺灣“機電股王”上銀科技26日與北京的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舉行簽約儀式,正式委托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北京舉辦“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
據臺媒報道,這是臺灣企業首次在大陸舉辦,也是全球僅見機械業學術研究的最高博士論文獎項??偑劷鸶哌_人民幣335萬元,金質獎(一等獎)每篇獎金人民幣40萬元。
據悉,這個“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征選的對象,涵蓋臺灣、香港、大陸兩岸3地機械工程領域博士學位者的論文,參與競賽的博士生必須獲得該大學/學院/系所的推薦,推薦名額不得超過該機械工程學科畢業博士學位人數的10%,同一個大學包括機械工程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測試技術與儀器學科的總名額最多5名為限。
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指出,中國大陸2009年工具機總生產值達到150億美元,正式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工具機生產國,而大陸有86所大學設有機械博士班(臺灣約10所左右),大陸機械相關產業未來的發展與實力不容小覷。加上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協議ECFA后,經貿交流將更趨緊密,臺灣工具機的高附加價值優勢,在大陸內需市場極具競爭力,上銀希望藉由機械博士論文獎的舉辦,作為推動兩岸機械業產學合作與交流平臺的新開始。
此外,“上銀機械博士論文獎”除了高額獎金之外,獲獎師生還可獲邀參觀北京國際機床展覽會,獲金、銀、銅質獎的學生與教授,上銀將再邀請參觀日本國際工具機械展(JIMTOF),費用由上銀科技全額負擔。
關鍵詞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學術型研究生;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22-0085-03
1 前言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教育部決定從2010年起減少學術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數,擴大專業型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因此,對于專業型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的研究成為當今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與發展較好的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相比,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還不夠成熟,還需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隨著近幾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注越來越多,原有的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對現有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已經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以美國、英國為主的發達國家,因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早,相比起我國發展較為成熟,他們的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成功的教學實踐是我國學習的對象。美國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有嚴格的準入制度,有明確的職業導向,有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等。英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其教育目的就是培養行業需要的高層次專門性的人才,所以英國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具體的實施方案,重點強調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日本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雖然起步比英美等國家晚,但是發展較快,效果較為明顯。日本研究生院設有研究型學位課程和職業型的專業學位課程,強調把專業學位和職業資格聯系起來。所以日本的畢業生就業狀況較好,符合社會各行業發展的需求。
我國學者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完善做出巨大貢獻。江慧云[1]從教育實踐性的角度,首先分析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現狀,然后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劉紅[2]首先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點進行詳細的分析,強調課程在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改進課程建設的對策建議。王燕萍[3]從職業性的角度,分析我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認為我國專業學位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矛盾,揭示了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方案。胡玲琳[4]首先比較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在培養模式上的不同之處,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論文評價等幾個方面分析這兩種研究生教育形式的區別,并相應地提出具體的改革方案。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較快,學術界對其培養模式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仍存在很多問題,在具體專業上面的研究較少。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機械工程專業為研究對象,從多方面系統分析我國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策略。
3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機械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一批具有生產制造、機械設計、測試與控制、使用和維修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因此,所培養的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現代機械設計方法、測試技術及控制工程技術等,培養新成品設計和研發能力、生產工藝設計及實施能力、生產設備管理的能力、生產設備使用及其維修的能力。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這一點顯然與學術性研究生有所不同。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我國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數量和教育質量方面都取得顯著發展,但是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的培養模式還停留在最初階段,并沒有與招生規模相適應的改觀,仍然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相同,培養目標不明確 培養目標直接體現一所學校的培養方案。雖然專業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在培養目標方面有明顯的不同,但是我國大部分高校對于機械工程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還是參照學術型研究生的。雖然有的高校提出明確的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但是在實際教學與操作中,對這一目標的貫徹和落實做得不夠好,導師和學生本身都沒有真正明確的培養目標。
例如,在畢業要求上,大部分學校對機械專業學術型研究生的有嚴格的要求,不過對于機械工程專業型研究生卻沒有明確的論文要求,甚至對于研究生畢業論文,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也沒有明顯的區別,共同存在的問題是畢業論文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與此同時,很多高校把教育重點仍然放在對學術人才培養上,而對于實用性和實踐的培養缺乏力度。
課程體系缺乏針對性、應用性 課程是研究生教育最基礎的工作,不同類型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就體現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我國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點是專業性和應用性,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也要充分突出所學專業的特點和應用。但是就我國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現狀來看,對于所開設課程還是偏重于理論研究,完全沒有體現出實踐應用能力,有個別高校甚至直接將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照搬過來,這樣不僅沒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對其以后的就業產生消極的影響。筆者認為,實踐性是專業型研究生的精髓所在,我國高校應該針對機械工程專業型研究生的特點來開設生產實踐課,沒有去車間生產一線更直觀地學習產品的工藝流程經歷,就體現不出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的特征。
導師隊伍實踐能力較弱,“雙導師”制度形式大于內容 導師是研究生的第一領路人,導師自身的學術水平、研究方向和培養方式,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甚至以后的人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導師的作用是特別重要的。但是,我國高校目前對于專業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導師區別沒有明確的概念,基本上專業型研究生的導師都是之前指導學術型研究生的,于是自然而然延續著對學術型研究生的指導方法。
“雙導師”制度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實施的一種教育方式,即設置兩位導師――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分別對研究生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指導[5]。不過,就目前高校的培養情況來看,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度落實得并不理想。
一是因為校內導師的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缺乏在一線崗位的實踐經驗,所以也就無法對學生進行實踐環節的指導。
二是因為企業導師一般都是企業的中高層領導,本身和學校沒有直接聯系,工作比較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指導。據了解,身邊有的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甚至在畢業前都沒有見過校外導師,有的學生最多只是在剛開始給校外導師送聘書的時候見過一面,整個研究生生涯沒有任何聯系,更別說校外導師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
因此,許多高校的“雙導師”制度只是形式,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不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研究生教育中,尤其對于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實踐部分是重中之重。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了高校必須保障專業型研究生的實踐教學條件。但是,經調查發現,絕大部分高校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基地建設沒有得到校方的真正重視,個別高校甚至將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環節直接刪除,或者只是在培養方案里面規定必須有實習環節,根本沒有真正去落實。校企合作方面,雖然學校和企業建立了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模式,但具體實施還是以高校為主,企業只是走個過場,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也沒有讓學生到企業真正實踐。高校為了應付培養方案的完成,企業為了宣傳自身品牌,所以聯合培養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雙贏”,并沒有真正培養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6]。
學位論文沿用學術型研究生標準,缺乏與實踐結合 就目前來看,我國研究生教育中學位論文仍然是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成為評判研究生是否可以順利拿到學位的重要依據。但是經研究發現,很多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形式單一,沒有體現機械專業的應用性。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選題時,沒有考慮實用性特點,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生產實際的需要,對企業的某些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只是為了更容易完成畢業目標而去選題。因此,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實用性較差。在實際指導過程中,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早已習慣了學術型碩士論文的標準,所以他們也很難做到結合專業型碩士的實踐需要,也就無法解決學生在實踐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與此同時,校外導師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導致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應用性得不到保障。
4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幾點建議
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大量補充各領域的專業型和技能型人才。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區別開來,更加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明確培養目標 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后大多是到企業工作,社會用人單位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針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要緊隨國家的政策導向,使培養的學生能夠盡快進入行業角色,其培養目標應著眼于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作為典型的理工學科,機械工程專業注重培養研究生扎實的機械工程理論功底和杰出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本領域的前沿和動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探索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有獨立開展項目研發和科學探究工作的能力,具備團隊協作的精神。學校應著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其積累工作經驗,縮短就業適應期,提高職業素養,充分發揮研究生的就業創業優勢。
優化課程體系,保證課程教學質量 課程要結合教學內容來設置,應確立理論學習的中心地位,同時加強實習任務的布置。專業課應重點強調職業性,結合行業需求靈活規劃設定課程體系,學以致用。針對專業基礎課程,優先聘請擁有豐富工作和教學經驗的教師授課,針對實踐培訓課,可結合具體條件組織學生到企業接受現場教學。
中國礦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基礎課、專業課和公共課,每部分課程都設有最低學分要求,學生只有修夠了規定的學分才能合格。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要嚴格按照學校培養目標,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適當降低理論學習的學時,代之以相應的應用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5]。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在研究生階段,導師是和學生聯系最密切的人,導師的學術水平和責任意識決定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對于培養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而言,不僅需要理論型導師,還需要有實踐經驗的校外導師。首先,學校在確定導師時,不僅要對導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進行考察,還要考察導師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在聘用校外導師時,要選定多個候選人,并對每個候選人進行業務水平和實踐技能的考核,聘用那些技術水平高、責任意識強的人。
關鍵詞:機械工程 校企聯合 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a)-0208-02
“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是當今高校研究生培養教育的主要目標定位。在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學術理論、輕應用的現象,增強研究生適應崗位的能力,滿足企業對應用型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企業和高校共同面臨的問題[1]。
2009年之前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以學術型為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在工程等專業領域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學術型研究生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為此,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生培養形式,并頒布了《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次年,國務院學位委員頒布了《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學位【2010】49號)。2011―2014年近4年來從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情況來看,碩士研究生招生結構進一步優,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學位類型結構日趨合理。
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擴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結構調整,需要重新定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積極推進和發展具有鄭州大學特色的專業學位教育,使得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更加密切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1 專業型碩士校企聯合培養的涵義及意義
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是在機械制造、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皺C械工程”專業培養具有機械工程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在生產一線從事機械工程專業產品的設計制造、控制開發、應用研究和生產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針對“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特點,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校企聯合培養以國內高校為主導,在行業企業的支持下,科學預測行業企業人才資源的前瞻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工程碩士培養方案設計、專業實踐課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和管理、學位論文設計指導等,提高實踐訓練針對性,堅持把實踐創新能力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通,突出能力培養,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實行課程教學、實踐訓練和論文研究的三段式培養模式[2-3]。
校企聯合培養能夠向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財政資源,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實踐能力創造更多的機會;有利于校企資源共享,形成“產學研”結合,實現企業的產品、技術更新,優勢互補;通過校企合作采用雙導師制,有利于學生就業及企業引進高技術人才,可以同時滿足高校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目標,實現“三贏”。
2 現有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專業型碩士生的培養來看,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適應崗位的能力仍未達到滿足高校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目的,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1)受傳統研究生教育觀念和科研實驗條件的限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概念認同度較高但實際認同度較低,較多地照搬了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特別是在制訂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畢業論文選題、論文評價等方面,沒有進行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缺少一套偏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課程體系。以致專業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不能凸顯,未能達到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目的。(2)鄭州大學機械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招生包括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四個專業,每個專業下有4~6個研究方向。而機械類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僅有“機械工程”一個專業,一個研究方向,隨著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快速增加,研究方向的細化問題日漸突出。(3)專業型碩士生培養過程的不完善,現有培養模式雖然采用校內、校外雙導師制,但在實際運行中校外導師的選聘方式、合作培養學生的過程及導師的管理等環節沒有系統化,統一化[4-5]。(4)現有培養模式雖然建立在校企雙方配合的基礎上,但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影響,實際培養過程中校企未能緊密有機地配合,校外導師溝通和指導不足,學生不能保證至少一年的實習時間,未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用性和綜合性能力。
綜上所述,調整優化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積極推進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培養實踐新模式,從而實現加強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變得更為迫切。
3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培養機械工程領域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對象,改革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和管理方案,拓展研究方向,建立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使得專業型研究生成為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人才。通過專業型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實現在符合高校培養目標的同時,又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針對原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結合專業型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改革的目標,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校企建立雙方對口的管理部門,通過廣泛調研,收集意見和建議,了解企業對“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人才需求,共同修改和制定機械工程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培養基本要求(素質要求、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學制與學位、學分要求、課程設置(根據企業技術需求開設特色課程)及學時分配、課外培養計劃、綜合性實踐教學及畢業要求等。這既保證了保持和加強校企間的聯系和溝通,也保證了培養方案的應用性和實踐性[6]。(2)“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目標,健全與培養方案相配套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管理制度。在新的校企聯合培養方案中,更加注重實踐環節,在保證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掌握好學科基礎理論和系統專門知識的同時,保證至少有1年在企業實習實踐的時間,以促進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校企雙方聯合實行三段式培養:第一階段在學校進行1.5學期的課程學習(入學年9月至第二年4月);第二階段在企業進行一年以上的工程實踐訓練(第二年5月至第三年9月);第三階段根據現場課題進展情況,可以返回學校或繼續在企業進行論文研究工作(第三年10月至第四年6月)。這種三段式培養可以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3年不斷線,學校與企業協同培養3年不斷線。(3)聯合設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把高校與企業聯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提供重要科研平臺。以校企合作項目、研究生科研實踐基地為依托建立新型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針對企業產品技術及創新需要提出研究課題和項目,雙方提供研究人員共同成立項目攻關小組,研究生直接參與??蒲袑嵺`基地由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企業導師,研究生培養基地為研究生提供大量具有實用性、適應企業技術攻關的論文選題,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得到保證。(4)面向“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聘請合作企業人才到我校兼任碩士生導師,改善研究生導師隊伍。加強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碩士學位論文負責制,共同完成學生學位論文選題、開題、評審和答辯。制定嚴格的導師考核標準和制度,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員,要給予警告或取消導師資格,對于優秀的校內外導師設立獎勵機制,促進校企之間人才的聯合培養,建立起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5)構建基于“訂制+聯合培養”協議的定向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根據用人企業單位的職能和標準要求,與用人單位共同確立培養目標,供需雙方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訂制并實施教學計劃,實現專業型碩士定向培養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種合乎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保證了研究生就業的穩定性,提高了研究生學習的目標性。從信譽、業績、專業對口等多方面對參與“訂制+聯合培養”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綜合考察,以保證“訂制+聯合培養”的質量和效益。同時,學校與企業根據訂制培養目標,協調落實教學計劃,檢查培養過程,及時作出修改和完善,保證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7-8]。
4 校企聯合培養中的典型案例
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三門峽中原精密有限公司近來保持著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該公司作為鄭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通過雙方在研究生培養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已順利聯合培養兩屆數名“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直接參與該公司磨加工主動量儀產品的研發和調試工作,解決了公司原量儀只能夠監控簡單的孔、軸和平面的加工過程等系列問題,通過開展大量面向不同特征工件的磨加工信息的采集與分析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信息數據庫資料,為完善的磨加工主動量儀功能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究成果受到企業的好評,同時,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綜合動手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5 結語
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核心。該模式的改革將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相關建設成果亦可在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得到共享。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的實施和改進,“機械工程”專業培養模式將在相關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起到示范性作用,為社會輸送高層次應用型的機械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軼,何曉瓊,陳維榮.工科類研究生實踐階段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6):180-182.
[2]左健民.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創型人才培養[J].教育發展研究,2013(1):76-80.
[3]沈豫浙,王成軍,張瑞.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3):269-271.
[4]劉剛.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探索[J].文教資料,2011(9):176-178.
[5]陳興文,趙丕錫,馬斌.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建設對策[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3):558-561.
[6]王艷,施志義.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實踐探索.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6(4):69.
論文關鍵詞:機械工程類專業;創新能力;課程體系
在科技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競爭十分激烈的當今時代,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已愈來愈成為時代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工業取得了穩定、快速的發展,同時對機械工程類專業教育提出嚴峻的挑戰。根據本院制定的創辦“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水平較高,位居省內外同類院校先進行列的地方性、教學型、綜合性大學”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素質高、基礎好、知識廣、能力強、有個性、會創新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邵陽學院機械工程類人才培養的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邵陽學院大學生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針對機械工程類創新型人才的專業特點,邵陽學院機械工程類專業探索出一條科學、完善的機械工程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子。本文從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實踐創新體系等方面構建機械工程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使邵陽學院能培養出具備素質高、能力強、會創新的應用型高級機械工程專業人才。
一、機械工程類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
科學制訂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對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過去機械工程類專業的課程體系過度注重基礎課和專業課,而忽視了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方面的課程。教學內容則往往過分依賴教材,著重強調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傳授。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對滯后。對學生往往采取“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注重死記硬背,拼命忙于應付考試,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缺少靈活性,缺少創新精神。所以,制訂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時,始終堅持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堅持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等素質的全面發展,注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構建機械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主要是由人文素養和科學態度相結合的通識教育平臺、多學科綜合交叉構成寬厚的學科基礎教育平臺、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淵博的文化修養并重的課程模塊所構成。
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包括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人文社科基礎知識、文體藝術修養知識、應用科學技術知識與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改變過去教學內容偏窄、知識結構單一的格局。主要課程有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式與政策、品德與法律、體育、健康教育、大學英語、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基礎、演講與口才、技術經濟學、企業管理等。主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與進入社會后發展需要的通識教育知識,培養學生對時代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經濟意識與政治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現代工業化進程的飛速發展,現代工程逐漸凸顯創造性、綜合性、社會性、復雜性等特征,未來工程師在“非工程”方面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工科大學生在業務素質方面要加強與民族意識、工程意識、經濟意識的融合,并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自身發展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因而,必須進行多學科綜合交叉學科基礎教育平臺,即涵蓋機、電、液知識、檢測技術、控制技術、制造技術與經濟管理技術的寬厚的基礎課程體系。主要課程有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金屬工藝學、計算機接口與應用、機械制造工藝、電工電子技術、熱工原理、液壓與氣動技術、控制工程基礎、工程檢測技術、汽車工程學、企業管理等。旨在加強學科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學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性,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
根據學生的興趣、專長、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按專業大類招生,分專業方向培養?;诰畹膶I知識和淵博的文化修養并重的原則,對專業課程學時減少的同時,課程內容進行精煉,突出應用廣、水平高、效果好的特點,對現代制造技術、機電一體化、熱能工程、模具設計制造、汽車與內燃機、制冷與空調6個專業方向的專業課程模塊結構進行優化,在每個專業方向均設置特色課程和探索性課程,針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增強學生就業競爭性開設部分選學課。
高素質的機械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備從事工業產品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管理協調能力。因而,構建創新系列課程模塊要基于工程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結合機械工程學科發展前沿、創新理論與方法的學術前沿,著眼于整個機械系統,開設課程有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產品技術創新、現代設計方法、CAD技術、機電系統動態仿真、機械優化設計、有限元分析、機械系統創新設計、工業機器人等課程,涵蓋了創造學、創新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夯實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用現代機械設計理論與技術通過大量工程設計去實踐,為以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構建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創新體系
實踐環節是機械工程專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單靠理論教學是不能內化成學生創新能力。在教學中要與生產相結合,將科研活動引入教學,加強工程實訓和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使學生知識來源渠道多樣化,能力培養多元化。注重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完善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要目標的工程實踐教學新體系。
實踐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崗位聘任及培訓等制度。在此基礎上,順利實現了人事改革,通過競聘上崗,擁有實驗專職技術人員9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1人;教學儀器設備852臺(套),總值達901.36萬元。按照工程模式進行實踐基地的設計與規劃,重視學生的工程能力、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按照省級示范建設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標準來進行規劃和設置。整個實踐基地分成三大塊:動力機械實訓基地、基礎實訓基地、動力機械創新實訓基地和專業實驗場地。
動力機械實訓基地包括金工實習基地和動力機械拆裝實訓基地。機械實習工廠基地以數控設備為主,每年能承擔實驗教學任務達16000人次,除了承擔正常的實驗教學任務外,還承擔數控操作的認證培訓工作,學生在數控課程、數控實習的基礎上通過考試可獲得資質證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及就業競爭力;動力機械拆裝實訓基地包括機械產品拆裝、機電產品拆裝、模具拆裝、制冷設備拆裝、內燃機拆裝以及拆裝準備間,每年可承擔拆裝實訓教學任務達2000多人次。
動力機械基礎實訓基地包括工程力學模塊(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模塊(互換性及測量技術、金屬材料熱處理)、傳動與控制工程模塊(控制工程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液壓與氣壓傳動、機電傳動控制、PLC等)和熱工基礎實驗模塊(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工程測試技術、能源與環境)。每年可承擔實驗教學任務達32000人次。并對實踐內容進行重組,實踐手段和內容體現了先進性、綜合性及設計性。
動力機械創新實訓基地包括機械創新模塊(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創新設計)、機械工程軟件實訓模塊(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虛擬實驗模塊。以前實驗要求給學生提供詳細的指導書,讓學生機械地去驗證。這樣,驗證性實驗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使學生的思路打不開,也造成一部分學生的依賴思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提供了各種虛擬傳動零件、機構及各種仿真軟件,為學生自行設計和組合創新機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向學生具體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實現的功能,學生通過各種虛擬實驗機構驗證創新實踐成果,并通過機械工具制作出產品模型。整個實訓過程學生獨立做出,自己編寫和總結實驗報告。這種實驗方式以設計為主線,注重創新設計能力培養,提高學生方案設計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專業實驗場地包括機械工程實驗模塊、熱能工程實驗模塊、車輛工程實驗模塊、材料成型實驗模塊,承擔了三個機械工程類專業、六個培養方向的專業實驗教學任務,每年可承擔實驗教學任務達11000人次。
關鍵詞:地方高校 機械工程 產學研合作教育 課程體系
地方高校如何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構建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教學與科研、生產有機結合,培養高水平應用型創新人才,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1]。不同高校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構建不同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不同類型的創新人才[2,3]。以我校機械工程專業為例,主要研究地方高校機械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課程群和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以及教學改革措施,為培養具有機械產品的研究、開發、設計、制造、生產組織管理以及經營能力的創新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4,5]。
1 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對國內眾多開設機械工程專業的高校進行調查研究后發現,我國當前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機械工程專業的大多數本科畢業生將直接進入生產一線,從事機械產品設計、制造、生產組織管理等工作。因此,地方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較系統地掌握機械工程專業寬廣的技術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機械工程專業應用能力,能從事機械產品研發、設計、制造,以及組織管理和市場經營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 課程體系建設
2.1 課程體系
2.2 課程群建設
14個模塊對應著不同的課程群,通過課程群的建設完成對學生不同階段的培養。
人文管法社會知識模塊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人文修養,通過這個課程群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人文社會素養,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好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
質量安全環保意識模塊是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相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具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基本技能模塊是通過大學英語、專業英語、雙語教學課程的設置,培養學生能較熟練地應用英語進行專業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通過計算機文化基礎、技術基礎課程及其應用實踐,使學生具備應用計算機解決一般技術問題的能力,為今后應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分析、模擬和計算夯實基礎;通過信息檢索課程的學習,掌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知識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具有持續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自然科學知識模塊是通過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電工電子學等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建模求解、設計計算、系統分析與預測能力,為后續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這是工科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功底。
專業基礎模塊是通過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工程控制基礎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本專業必需的機械制圖、設計、計算、實驗、測試、工藝、操作等基本能力。
專業應用模塊、專業訓練模塊是通過機械設計、機電系統設計等課程的學習,掌握機械工程設計、制造、性能檢測、質量管理的原理與方法,通曉機械工程領域的專業技術標準、安全技術規范等,使學生基本掌握本專業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工程機械模塊、起重與運輸機械模塊是在綜合掌握機械工程專業知識基礎上,通過工程機械、起重與運輸機械、電梯控制技術等課程的學習,加強工程機械、起重與運輸機械的設計制造、檢測控制、組織管理等知識的學習與實踐,使學生具備本行業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及管理能力。
創新知識模塊、創新訓練模塊是通過TRIZ理論與方法、專利寫作與申請等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
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初步具備機械工程專業創新設計與創新制造能力,能夠跟蹤本領域科技發展前沿和發展趨勢。
工程認知實踐模塊、工程項目實踐模塊、工程崗位實踐模塊是通過各種教授講壇、企業家講壇、前沿知識講座、企業管理講座,使學生積累一定的機械工程企業和經濟社會環境下的綜合工程實踐經驗,初步培養學生從事機械工程領域新產品開發、生產組織管理、市場經營工作的能力。
3 結束語
根據學校自身學科特色和優勢,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產學研合作教育背景下進行教學改革,提出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四層十四模塊”的課程體系,建立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課程群,推進人才培養與企業相結合的模式,利用企業高技能人才和專家參與實踐教學,從而培養出高質量能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機械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袁云沛.高等工程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10-30.
[2] 韓毅曈.工科院校發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對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15-35.
[3] 李和平,肖忠躍,羅淑平.產學研合作創新教育提升高校工科教學質量的探索[J].井岡山大學學報,2009,30(6):112-116.
關鍵詞:中國制造;機械制造類;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0-0067-02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也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1]。機械制造業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組成部分,對機械制造類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2]?;凇按蠊こ探逃砟睢钡谋究平虒W工程系統地分析和研究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特征及其評價方法[3],探討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創新素質形成原理及其規律。構建融知識、能力和工程素質于一體。集現代管理和先進技術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新體系[4],對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現代機械工程師”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較大的實用價值。
一、傳統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一)教育教學觀念滯后,人才培養目標模糊
目前機械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能在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其概念陳舊,涉及面寬泛,含義模糊[5],可以覆蓋學生畢業后一生中從事的工作,無法與我國日益迅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需要相對接。其結果是導致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思路不清晰,重點不突出,其目標也比較難以實現。
(二)教學內容陳舊,工程能力訓練不到位
目前機械工程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比較陳舊,學科前沿課程較少,專業課程體系無法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也無法適應新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導致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不健全,出現了有環節要求[6],但無法落實而形同虛設的情況,嚴重影響和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的系統性不強,不能完全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實訓基地未能充分利用,制約了實習指導工作的開展。
(三)教學方法手段滯后,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缺失
教學方法單一,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水平也并不高,影響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求[7]。在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上,深層次改革有一定難度,如產學研合作等。合作教育渠道、層次有待拓寬和提高。
二、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創設“模塊化、組合式、開放型”的課程體系
以“大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機械工程專業為研究試點,提出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具有高素質創新型能力的“現代機械工程師”,優化機械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以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機械制圖、工程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工程材料、微型計算機原理為基礎理論知識;以公差技術、控制工程、測試技術、材料成型技術、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液壓與氣動等為專業理論基礎;以制造裝備設計、機電一體化技術、機電傳動控制、數控技術、自動化制造系統等為相關和拓寬知識,構成畢業生的知識結構。
(二)優化教學資源
將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融為一體,實現教學與科研、學科與實驗、課程與設計的系統協調和有機統一,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工程能力培養計劃”和“青年教師創新能力培養計劃”,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表現在:1.鼓勵教師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學內容,設立教案評估制度,并與教學考核相結合。2.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的工作機制,鼓勵教師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并輔之以相應的考核、評估和獎勵。3.開設反映學術前沿的選修課,并結合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來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
(三)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
推進教師工程能力提升及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對新引進人才全部進行嚴格的崗前培訓;采用師徒結對的形式,由教學科研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指導新教師的教學工作。學院組織新教師職工的聽講評活動,對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點評和指導,確保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完善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工程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培養環節上,課堂教學、實踐環節、第二課堂整體優化設計;在教學方式上,必修課、選修課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知識相互兼顧,同時體現現代科技中學科交叉的特點,特別注重機械工程與信息化、自動化技術相結合。建立四段式教學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實驗教學體系、課程設計體系、參觀實習教學體系。在教學中落實“產學研結合”、“理論教學與科研實踐案例教學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輔導素質拓展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強化“課程設計與實習”兩個教學環節。
1.培養方案與培養目標的定位一致,改革培養模
式,改革教學方法,切實體現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完善和修訂教學大綱,做好專業主干課程內容更新,知識體系優化。
2.強化實踐環節,加大實驗教學比例,改進實驗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從選題到具體指導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3.完善實驗室設備,保證實驗項目開出率達到
100%,創建實習基地,校企合作承擔專業認識、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的主要實踐教學任務。
(四)規范畢業設計(論文)過程
畢業設計(論文)是在學生完成全部大學課程后,走向工作崗位前的一次綜合訓練教學環節,是對學生在大學階段所學知識與能力的全面檢查與考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協作精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畢業設計字數、參考文獻和圖紙等進行量化處理,主要分為五類:1.理論研究型;2.工程設計型;3.工程技術實驗研究型;4.計算機軟件型;5.綜合型。從畢業設計(論文)的全過程看,學生的機械設計制造的實踐能力及水平得到了提高,工程意識和素養增強,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尤其是畢業論文質量較往屆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全部順利通過院和小組答辯,成績優秀率達到14%,獲得校優秀畢業生標兵稱號的8人,占常州大學總數的8.2%,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五)健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
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學生和教師雙主體與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實施“本科創新能力培養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和本科生參加科研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制定教學督導組和學生評議教學效果機制,每學期將評議結果公開,向各個教師反饋評議意見。由專業教師負責成立課程評估小組對專業課程進行自我評估,采取“主講教師負責、逐課評估、達標驗收”的辦法實施,采用計算機以及網絡手段對規章制度進行科學、規范管理與實施。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組織學生評教活動,促進學生對教師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注重同行評教和領導評教,強化教學督導。
三、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常州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是在1984年原江蘇化工學院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的基礎上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近幾年,本專業一直是常州大學招生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在長三角人才市場上就業形勢一直處在前4位。裝備制造業是江蘇省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常州市已成為中國先進制造技術發源地,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主要包括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業、工程機械制造業、農業裝備制造業、數控機床和基礎裝備制造業等。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必將擴大對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為長三角地區及全國裝備制造行業提供大量工程技術人才是本專業建設的方向。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技術發展趨勢,結合常州大學發展目標和本專業現狀,培養的人才類型為:工程應用型。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機械制造業十分發達,對本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很大。在長三角地區和常州先進制造技術基地對專業人才的技術需求基礎上,形成了本專業以先進制造技術為線的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堅持優化課程、提高質量、注重實效、形成特色的方針,及時修訂本專業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從課程體系的學習方面衡量本專業培養目標是否體現了學生在知識、素質方面的協調發展。在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各級科技競賽、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考查學生能否從全局的觀點看問題,能否從市場研究、設計構思、生產制造中分析思考,以此判斷培養目標是否實現及實現的程度。近幾年來,學生的四級通過率在95%以上、考研錄取率在30%以上,就業率為100%,這些數據反映了培養目標的實現情況。
面向“中國制造2025”,以創新人才培養為主線,構建了機械制造類人才培養模式,并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探索了一種適應“中國制造2025”的機械制造類人才培養的模式,逐漸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其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工程實踐能力更加突出,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拓宇,李飛,陸國棟.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工程科
技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路徑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
[2]呂春芬,宋緒丁.工業4.0時代的特征與高校課程體系
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3]劉玉梅,狀軍,王本亮.基于現代機械工程師技術應用能
力培養的綜合性課程設計構建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
壇,2014,(23).
[4]王亞良,梁利華,董晨晨等.創新人才培養導向的機械類
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2).
[5]田君,鐘守炎,孫振忠.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和“學
習產出”(OBE)教學模式的機械設計課程群的建設與改
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5,(31).
[6]羅紅旗.機械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能力分
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3).
[7]孔德軍,胡愛萍,朱偉.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專業畢業設
計教改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