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1 23:30:39
序論:在您撰寫歷史教學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古希臘就有了問題教學法。20世紀初,杜威曾提倡過問題教學。五六十年代開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性課程改革運動的開展和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問題教學法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當代教學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問題教學法核心是什么?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能否引入這種方法?怎樣在中學歷史課中開展問題教學?本文試圖對此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問題教學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培養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者預言新時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這種人才不但應具有良好的德、智、體、美、勞基礎,而且要有很強的創造和適應的能力。實踐表明,問題教學法對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適應高考歷史改革和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然之舉。近幾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歷史試卷明顯加大改革力度。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題目在試卷中所占的比例。據比較權威的統計,1991-1992年此類題約占30%,到1995年,已達到80%左右。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仍然使用舊的一套“注入式”,“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把點點滴滴的歷史知識和教科書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是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類似問題教學法一類的側重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三,問題教學法的引入也是落實《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按缶V”明確規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精神與“大綱”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二、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情境。它包括:(1)問題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問題情境的分類;(3)問題情境的設置;(4)問題情境——診斷智力發展水平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內容。本文著重談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方式。問題教學法的創立者總結出一條作為主要的教學原理的問題情境的基本途徑: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依據這一基本途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通過下列方式設置問題情境。
1.通過對有關的趣味史實的敘述創設問題情境。在講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時,我向學生出示了一組唐朝人口增減資料:
A.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問題:(1)從A至C階段人口增長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導致C至D階段人口急劇下降?該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從D至E階段為何人口繼續下降?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思考,進而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人口增長;后期由于統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使社會生產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可見,政治穩定是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
2.通過實物、圖片、模型展示等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如講北京人的體質特征,我們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頭像模型帶入課堂,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與現代人比較,學生就會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體質特征”這一問題。再如講埃及金字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建造金字塔》插圖,并適時提問從這幅圖你想到什么?學生從圖上具體形象,如230萬塊磨光的石塊、金字塔的精密度、監工手中的鞭子、奴隸的暴死等,就能認識到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而且是奴隸和農民被殘酷奴役的歷史見證。
3.通過課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實創設問題情境?!督ㄔO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章,引言中提到“”結束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本講歷史意義時又說,“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边@兩者是否矛盾?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使大家明確:“”結束,的確使中國十年的動亂局面得到終結,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入新時期,但當時指導思想上的一些錯誤并沒有及時糾正,只有到,才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可見,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典型、普通的錯誤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置最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情境,有時還可以通過當場試驗或演示的方法,設置問題情境。
三、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原則
問題情境的設置方式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必須有概括性的新穎的和未知的東西。這是問題情境的難度標志。要使問題具有新穎性,就不能簡單地根據答案直接提問,必須換個角度,換個方法,才能設計出新穎的問題。
未知的東西的最大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問題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對未知東西的探索,使學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學中獲得更概括的知識。
2.必須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H·A·多勃洛留波夫說:“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創造性思維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對教育教學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新的教育思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不斷提出,成績斐然。如此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創造力。
“一個民族的靈魂在于創新”,探究式教學方式正是基于此應運而生。探究式教學法的根本目的是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創造性能力,任何教育方法的應用都有兩面性,我們發揚它的積極性,但同時還應在應用中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以傳授為方式,此種教學觀念是極為滯后性的。中國古代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近代中國的創造發明少了,其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傳統教育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長期以來,在學科教學中,以灌輸知識為主,忽視對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的培養,以至學生在考試中分數很高,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不強,即所謂“高分低能”。探究式教學中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處于開放的情境中,用類似史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探索,從而形成自覺的、習慣性的研究性學習方式。
第二,探究式教學中應加強教師素質培養,傳統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書本上知識理順,識記、理解,然后講授給學生就行了,這樣“外行也可以干內行”,這是接受性學習,掌握教材知識就是目的。而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熟悉掌握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教材只作為一個平臺,作為一個支撐,去設置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去整合教材,引申教材,給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要因勢利導地對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全班進行研究性學習,共同追求新知識與未知。因此,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教師必須不斷調整和更新知識結構,加強自身修養,轉變教育理念。
第三,探究式教學中,應適當安排些專題研究課,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對知識能全面理解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在講解秦漢、隋唐、明清(前)時期的對外關系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快速閱讀相關的教材,讓學生自己整合,而后得出階段性的特征概要,即走向世界的秦漢,全面開放的隋唐,逐步閉關的明清,然后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民族關系等幾方面去分析,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歸納時提出“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點:(1)對外交往頻頻的原因是:政府對外政策開明;交通便利;國家統一,經濟穩定且相對繁榮;文化先進。(2)對外交往的基本途徑是:生產技術和文化交流;人員和貿易往來。(3)對外交往的基本內容是:睦鄰友好;經濟貿易往來互通有無;文化交流取長補短。(4)對外交往的影響是:推動周邊國家社會制度進步,促進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邁進;加強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聯系和友誼;促進雙方經濟的發展;促進雙方文化的交流。最后對知識進行引伸,如聯系漢、唐、明三朝對外友好往來的事實,說明對外開放對我國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第四,探究式教學中應把握探究的起點。探究式教學應概括教學目標設計好中心議題,通過教師的設問啟發同學的詢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篩選問題,并通過聽講、討論,反思,最后推導出結論,即需經歷尋疑——質疑——議疑——解疑等環節。探究式教學中設疑要有度,應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水平,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質疑議疑、解疑要有法,也就是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歸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否則,疑還是疑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第五,探究式教學中應聯系實踐,注意培養學生思維遷移能力。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應將教材內容聯系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大膽地尋疑、議疑和釋疑。商鞅…“移本立信”的典故,目的是爭取民眾支持和信任,教師可以聯系“誠信”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樹立“誠信”意識,這樣驅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在一種興奮活躍的狀態,學得主動,學得投入,認識才能步步深化,能力才能節節提高。
第六,探究式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具有的歷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場觀點、方式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如:史學理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等。
第七,探究式教學中,應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合作探究的環境。教師可以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放一個聲形并茂的錄像片斷,用歷史典故或生動有趣的語言,有意設計知識上的懸念提供閱讀提綱,以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
一、“自主認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自學關鍵是教師必須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整個深層次教學的成敗也在此一舉。學生有能力自學,教師就可淡化知識的講授,否則仍不能脫離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窠臼。在“學”與“導”的關系上,主要靠學生學,但關鍵又在教師“導”?!皩А奔纫赶颍匆龑W生進行有目的的自學,又要激趣,即激發學生學習有關課文的興趣。例如,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我在學案的【自主認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1)皇帝稱號的由來。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從“三皇”中取一個“皇”字,從“五帝”中取一個“帝”字,合成“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以顯示其權勢和地位。從此,“________”成為我國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謂,歷代沿用。(2)皇帝的權力。全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由皇帝控制,調動軍隊的憑據_______由皇帝控制、發給。(3)特征。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職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機構中,_______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_______兼理監察事物,_____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丞相之下還有______,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2)評價: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_____、______和權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②然而,對于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這個案例是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的教學,如果不用學案,只由老師用敘述性、描述性的語言講授,學生只是聽和看,學生的思維、學習情緒得不到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處于較被動的狀態。而用上面的學案把教學內容設計成階梯式的填空題,通過自己完成這些由淺入深、由事實到結論的漸進式練習,使學生熟悉歷史史實,歸納出結論,從而產生成就感,達到活學、樂學。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性強,學習處于較為自主的狀態。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既促進全體發展,又關注個體提高。
二、“正確點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學生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學法指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前提和保證。第多斯惠曾深刻地提出:“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币虼耍趯W案設計中,學法指導應該貫穿始終,如學案中的學習目標設計、疑難問題提示、解題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導性內容和因素,構成一條明晰的學法指導線索。為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供和創造必要的條件。例如,必修一古希臘民主制度這一課中,如何認識城邦政體對雅典文明的影響是一個難點。在學生合作探究、總結認識的過程中,得出的觀點大都是不系統的,或者不太理解城邦政體。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這樣引導:什么是城邦?希臘城邦發展有什么特點?對希臘文明的發展有什么影響?(小國寡民,有利于實行直接民主;獨立自治,有利于希臘文明的延續性。)學法指導就是“指點、啟發”,學案導學要體現“導”字,自主學習不等于完全自學,放任自流,課堂上教師應該講解重難點知識,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學生思考的瓶頸時期要注意適當點撥,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提升。
三、“巧用表格”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一環節特點是“精”。內容、語言要精。主要是向學生傳授教材的知識結構。為了節省時間,我將知識結構預先寫在幻燈片或小黑板上向學生演示講解。不講具體的知識點而是講教材內容的“框架”。例如,必修二:中國民主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曲折發展歷程一課我設計成表格。通過完成表格,既加深學生記憶,又有利于促進、完善,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如果只靠老師講,學生印象不會深,還容易混淆,因為講述是傳輸態的信息,講過了就沒有了,甚至一不留神沒聽到就更是空白。而學案是存貯態信息,且知識點需要學生填,可以在課前初步整理,課上修正完善,課后復習鞏固,考前還可以拿出來瀏覽。有一個不斷完善、優化和鞏固的過程。
四、“巧設練習題”鞏固新知識
練習的目的是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檢查教學效果。一節課的成敗關鍵是在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歷史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引導學生探索歷史事件發展的規律。必須緊扣一節課的能力培養目標,巧設疑問。例如,必修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一課設問如下:(1)布雷頓森林體系出現的背景;(2)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標志;(3)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構成;(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5)布雷頓森林體系評價;(6)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練習,使學生認識到美國在戰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確立了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金融體系。使學生掌握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和能力。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強調了美國關稅壁壘對世界各國的直接影響,A項符合史實和題意,B、D兩項于此無關,C項是其間接影響,故答案選A。此題是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材料選擇題到材料題,從單方面信息入手到材料題多方面信息分析總結,讓學生的能力逐漸的提高,更好的適應高考。
管理學是一門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學科,是一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不斷發展更新的學科。其主要特點就是研究人類的社會活動或社會現象。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既跨社會科學又屬人文學科。從研究對象來看,它是通過對社會現象的研究來獲取對管理現象一般發展規律思考的,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和適用性。在管理學中,研究對象的人分為兩類,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有著各自的價值觀念、主觀偏好和情感,都是有思想的人,個性化的人。這對管理學的研究帶來了兩個難題。其一管理者的形象思維和管理情境使得邏輯思維和理性方法在管理學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管理活動的發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的,這使得管理理論和方法對現實問題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不適應性,同時也說明了管理研究具有其獨特性和復雜性。此外,管理學的發展必須兼顧科學與人文的共同特質,既探求人類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又重視對人這一關鍵要素的關注,從而建立起獨特的理論體系。
2.管理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學生對管理學課程的定位不明確,缺乏學習的動力
科學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在現代各行各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存在很多問題。管理學屬于公共專業課程,一般都是在大一年級開設。而大一學生剛剛經歷從高中的學習方法到大學的過度,不管從心理上還是思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過程。在沒有很好地掌握大學的學習模式的前提下,對管理學課程的學習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管理學的特點決定了越是具有成熟的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思路才更能勝任該課程的理解。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不是單純的知識點掌握。而且,大多數同學在主觀上認為管理和自身現狀的差距太大,甚至認為學管理將來就是要從事管理者的工作的,這對很多同學來說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如果只是將管理學定位在學了以后就是要做管理者的,那就大錯特錯了。管理是一切社會活動都必須遵行的規范和方法。而大一學生往往無法理解和感悟到管理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學習上沒有動力,學習效果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2教學方法偏重理論,缺乏特色和創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講授。雖然現在有了一定的改進,但由于任課教師大多缺乏管理經驗和實踐,難免存在照本宣科之嫌。這樣的教學模式無疑只能偏重理論內容而缺乏實踐指導。學生在接受新的知識的同時無法激發其對管理的興趣,不僅教師認為講授的過程枯燥無味,學生被動學習的過程也難以產生興趣,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另有部分教師認為教學改革就是把板書換成多媒體的應用,顯然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F代教育呼吁的是在教學內容、方式、思路的綜合改變而不是流于形式。也有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法,但由于管理學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案例的選擇、分析、討論不是可以信手拈來的。再加之教師對案例教學也沒有深入的研究,即使課堂增加了案例的內容,但也是含糊不清,重點不明,這樣的課堂效果顯然沒有特色。
2.3教學實踐環節設計不夠合理,實踐應用能力難以加強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單純講授理論是難以讓學生真正意義上掌握什么是管理,如何懂得去應用管理方法的。而現有的管理課程在設置上,仍然是以課堂的理論教學為主,見多集中在理論教學結束后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學生到實踐場所參觀學習,這樣流于形式的實踐活動效果甚微。對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始終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尤其是針對現場處理和動手實踐更是少之又少。學生沒有鍛煉的平臺和機會,想要靠課堂掌握必須在實踐中才能收獲的東西顯然是不現實的。
2.4理論學習相對滯后于實踐,對管理學教學增加了難度
目前大多管理學教材仍以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為主。學生如果完全自學,課本是可以看明白的。但這個明白僅局限于知道,在學習中大多學生的困惑是不知道這些原理和方法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怎么運用。想要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是學習該課程最大的問題。而隨著現在知識爆炸,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的到來,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的信息很多時候不亞于教師。如果教師的講授跟不上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步伐,就會出現教滯后于學的現象。另外,現代管理的實踐也在不斷更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理論教學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無法做到與時俱進,那無疑學生的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都是滯后于實際生活中的管理的應用的。倘若學生學的都是陳舊的理論和過時的方法,又如何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呢。
3.情景模擬實驗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情景模擬實驗教學法是以項目活動形式開展,針對管理學中的某一個問題,收集相應素材,將管理的實踐、案例、討論等內容形成教學指導資料,在課堂模擬管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個模擬的過程中體驗各種管理角色,在親驗式的教學中學習體會對管理理論的理解和應用,從而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決策能力、組織能力、控制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對于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的課程有著積極的應用指導作用。不僅能做到教學相長,改變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單純理論講授的弊端,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整個教學場景的設計以學生為主,從傳統的知識信息的單向傳輸到師生角色的轉變,信息的多向傳遞,學生參與教學,成為教學的主體和主導,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管理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濃厚的興趣,也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
4.從ERP系統到情景模擬實驗教學平臺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
5.基于ERP系統的情景模擬實驗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5.1教學思路和教學目標的設計
ERP仿真實驗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實驗環境。它是借助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操作,將教室課堂講授的理論問題,以事實、情景的形式一一展現。整個提問、思考、分析、解決的過程都由學生親自體驗,自己動手完成。將管理學教學中的問題加以設置場景,通過虛擬的手段和計算機操作平臺實現對其的應用。這種引入式、引導式的學習顯然更能啟迪學生的思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式教學,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實現了互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但是,要實現這種教學,單純依靠虛擬實驗是不夠的,實驗設計的完成,要求學生同樣具備對各種科學方法的應用。對問題的觀察思考,調研訪談、對數據的整理分析,對文獻的學習參考等等。
5.2教學步驟與實施
步驟一設計實驗指導,提出教學任務教師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設計出實驗指導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將學生分組。每個組圍繞一個企業運作過程中的真實場景進行演練。在實施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優勢,通過網絡實驗指導的要求和提示問題。步驟二接受任務,分析問題教師完成了任務的下達之后,學習的重心就落在了學生身上。當學生接受任務后,必然要考慮如何順利的完成。這里需要個人和團隊的共同思考。此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對任務的接受情況,權衡學生完成的困難程度,是否需要安排專題講座,是否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輔導提示,或者根據學生的個體對知識的接收能力和作出的反應,有針對性地網絡交流,明確問題的處理需要借助哪個專業知識。完成了這一步,接下來就是熟悉操作平臺,通過軟件使用和實際操作熟悉每個模塊的基本知識,為后續工作做好準備。步驟三執行任務,合作完成小組成員在設計好的虛擬市場環境下,開始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從管理者到財會、秘書、生產、營銷,每個角色承擔相應的分工。小組之間通過實驗平臺開始模擬對抗演習。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展開實際業務操作。教師同樣要角色轉換,如專家顧問,客戶,市場監督員等等,把自己放在一個與學生平等的位置進行交流,學生可以發出求助,進行咨詢,這時,教學氛圍就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實踐的公平的業務平臺。步驟四總結評價,信息反饋通過一輪的訓練,學生大多對管理中的問題都有了親身的體驗,也思考了解決的辦法。通過對問題的正確分析,果斷決策,有的小組在運作過程中贏得市場,收獲頗豐,有的面臨較大的挑戰,處于困境。教學活動后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總結評價。反思在做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途徑。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小組以自評和互評的形式,不強調成績,重在過程的參與配合和知識的演練。通過評價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彌補改進。以任務驅動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而教師本身也要對學生給出合理適當的評價和建議。同時反思在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如果說之間的步驟注重的是實操,那這個環節更多的是思維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縝密的思考,善于總結,客觀地評價,這在管理學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6.結語
教育教學實踐證明,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核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知識素質結構。藥事管理學屬交叉學科,是基于藥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與行為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原理與方法,研究“藥事”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體系[1]。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內容涵蓋面廣、更新變化快、綜合性強、知識點多等特點,教師不僅要認真組織好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法規教學,而且要不斷汲取實踐中的“活水”,認真優化授課內容,在有限的課時內向學生傳遞最有價值的信息。一方面,要及時更新教材內容。隨著我國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藥事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的不斷修訂完善,使得藥事管理學教材建設相對滯后,內容更新遲緩。比如,最新《藥事管理學》(第五版)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的,其中有關“醫療機構藥事管理”的內容都是2011年以前的標準。但是,為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衛生部于2011年、2012年先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菌藥物臨床1063中國藥事2014年第28卷第10期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加強了抗菌藥物的購用管理,加大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相關指標控制力度。對綜合醫院、口腔醫院、腫瘤醫院、兒童醫院、精神病醫院、婦產醫院(含婦幼保健院)等不同類型醫療機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門診患者抗菌藥物處方比例、急診患者抗菌藥物處方比例、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等做出了新的限制性規定。因此,教師要及時關注和引入藥事管理領域的新問題、新動態、新案例與新成果,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始終保持傳授知識的時效性、新穎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緊扣《執業藥師考試大綱》。高等教育都是具有職業針對性的,其學科專業設置、教育教學內容設定、人才培養規格設計都是按照社會不同職業應用所確定的。藥事管理學是國家執業藥師考試的必考科目,《執業藥師考試大綱》是執業藥師考試命題的依據,其中的藥事管理部分內容是“藥事”從業人員應知應會必知必會的,理應成為藥事管理學教學的指揮棒。教師要以《執業藥師考試大綱》為指導,推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2],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重點掌握,為學生通過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奠定基礎,努力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的無縫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無縫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縫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無縫對接[3]。
2、創新教學方法
曾告誡我們:“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4]“不講究報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不研究讀者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人們就不愿聽、不愿看?!保?]教學方法改革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有效保證,但當前的高校課堂上,填鴨式、滿堂灌,“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6],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7]。近年來,“百家講壇”架起了一座通向大眾的橋梁,使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古代歷史得以家喻戶曉,較好地發揮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這其中固然有演講者的知識積淀和人格魅力因素,但新鮮活潑、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也功不可沒。藥事管理學文字敘述多、法律條文繁瑣、政策性強、語言抽象,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教育者需要研究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采取理論講授、案例剖析、情景演練、討論點評、跨專業實踐、課外閱讀等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方法。例如,講授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時,采用實物展示教學法,收集市售藥品的包裝盒、說明書等實物,進行教學展示,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生動,使教學內容更真切、更貼近生活實際,提高教學效果。講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時,采用案例教學法,以現實問題為牽引,將典型案例引入課堂??梢赃x取“齊二藥事件”和“欣弗事件”等有代表性的案例,運用文字和視頻,介紹“毒”藥的嚴重危害,讓學生通過鮮活的實例與慘痛的教訓,深刻領會加強藥品生產質量監管的重要意義,明晰自己將來的社會角色和工作責任與使命。講授藥品廣告管理時,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匯報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分組收集藥品廣告,對照藥品廣告審查辦法,分析其真實合法性、宣傳指導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形成小組意見,然后各小組代表在課堂上匯報發言,教師進行點評。實踐證明,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藥事法律法規的理解和認識,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的運用場合、條件和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讀書是學習,實踐也是學習,實踐教學是育人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積累能力、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高校要注重知行合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整合利用校內外實踐育人資源,目前,實踐育人特別是實踐教學依然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8]。為此,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實踐育人作出新的要求和部署。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又強調:“高校要把實踐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保?]藥事管理學教學要注重體驗,講求感悟,立足平時,重點利用寒暑假期,設計開展實踐教學,突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當事人”身份,讓學生置身情境之中,鍛煉和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熔爐中,掌握真才實學,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保?0]例如,在講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GAP)時,可以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教學,通過在規?;藴驶兴幉姆N植養殖基地現場參觀考察,親身感受藥品種植養殖氛圍,聽取專業技術人員的現場講解,讓學生較直觀地理解中藥材種植養殖在中藥產品質量中的“源頭”和“龍頭”作用。在講授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到醫院參觀學習,訪問患者,隨臨床藥師參與臨床查房、會診、搶救和病歷討論,開展處方分析和用藥情況調查,提高對臨床藥物治療監管意義和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建立模擬藥房,讓學生模擬經營,給學生提供“荷槍實彈”的鍛煉機會,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對于保障藥品安全、規范藥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意義,全面掌握GSP。假期,鼓勵學生緊密圍繞一個主題、集中一個時段,深入藥品生產企業、藥品流通企業和銷售終端見習實習實訓,廣泛開展調研、宣講和服務,了解各類企業的組織結構以及各部門的工作任務、工作流程和工作標準,有利于學生了解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工作職責,提高運用藥事法規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問題教學法,就是設計問題串聯課堂,讓師生在問題中通過雙邊互動教學知識。歷史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應“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解釋、評價歷史事實;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搜集和整理史料,提取信息,用以思考和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可見,提問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形式而言,歷史學科課堂教學中可設計以下幾種問題:一、延伸型問題。即由已經了解或掌握的歷史狀況,設計問題進一步延伸和展開。如:在《法律的起源》一課中,在同學們基本了解了法律的來源后,展示中西方思想家對于法律的起源不同的觀點。設計問題,為什么有些思想家卻對此提出大不一樣的觀點呢?這就要求學生從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然后總結。在《海洋文明》一課中,學生了解希臘和羅馬地理、經濟等特點后,這些特征與海洋文明中的民主政治有什么關系?每一堂課都要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類提問則能體現這個要求。它是培養學生深入理解,綜合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此種問題對普通學生來說,難度偏大,幾十分鐘的課堂如果多用,勢必影響基本任務的完成。二是體驗型問題。即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去體會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或者感受歷史情景別的社會現象。在《美國獨立戰爭》一課中,當了解北美人民本受英國殖民統治,后來爭取到了民族獨立,請同學們設想,假如你身處這種情況下,應該設計怎樣一種政治制度確保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從而體會到華盛頓,杰菲遜等杰出人物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高尚人格。在《》一課中,《》簽定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災難深重的國家,作為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要思考中國應該走一條怎樣的自救之路,發展之路??稍试S或提起其他同學對發言同學的發問和質疑。三是討論型問題。將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以截然不同,尖銳對立的兩種觀點呈現出來,讓學生去選擇,去討論,去闡述。在《經濟全球化》一課中,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對立還是相互融合?應如何處理其關系。在《軍事技術》一課中,戰爭究竟推動歷史前進還是阻礙歷史進步?學生有闡述自己觀點,對人的看法進行完善和辯駁的能力,兩種觀點針鋒相對,課堂上學生爭論的場景歷歷在目。四是整合型問題。即讓學生通過觀察一些圖片,圖表,文字材料,音像資料等,回答問題。如在《服飾》一課中,通過投影讓學生觀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中山裝、清朝官服補子、法官服、護士服、婦女小鞋等服飾圖片后,提問,影響服飾發展的因素有那些呢?在《法律的起源》一課中,通過投影讓學生了解兩河流域的《漢穆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成文法典、古希臘的《格爾蒂法典》、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中國的《法經》、印度的《摩奴法典》的一些主要規定后,提問,早期法律特點是什么?借此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合理歸納和分類,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成為二期課改歷史學科新課標要求學生培養的一項主要能力。五是反問型。即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設計問題。在《》一課中,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是不是不會入侵中國?在《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一課中,如果沒有希特勒,德國會不會成為法西斯國家?
設計問題要追求科學,提問講究技巧。需注意以下幾點:問題的表述務必準確清楚,針對性強,避免摸棱兩可,表意模糊的語句。不然,學生不知從何下手,既耽擱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又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要提適合學生能力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設計問題時盡量切合其實際,有些問題為了檢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解,那設計問題時要傾向于一般同學的狀況;有些問題則為提高其分析能力和培養其思維方式,則需注意所提問題是否與學生已經掌握的概念和事實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而且這種聯系能被學生“感覺到”。有些復雜的問題問題還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梯度的設問。問題的設計需難易結合,分布得當。一堂課,不能成為僅僅幾個同學表現的舞臺,要面向全體;也要注意每一堂課中不同層次的同學在前后半節課都應有鍛煉的機會。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帶有“問題”的教學情境。古語云:“學源于思、思起于疑。”蘇聯心理學家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導為主,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揭發矛盾,啟發思維,使課堂教學真正地活起來。例如,在教學《》一課時,我引導大家回憶“府院之爭”及我國派十五萬華工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的過程,著重指出中國也算是個戰勝國。然后,又著意講解在“巴黎和會”上中國領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歷史,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提出了如下疑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么在巴黎和會上卻被當作戰敗國被瓜分?”從而取得很好的設疑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優秀的問題情境,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會引發學生思維的漣漪擴散,使學生學得更多、更好。
二、開展課堂討論,是開發思維的動力
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是開發思維的動力源泉。高中學生,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維能力已有較大提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創設討論課題,開辟群眾討論,鼓勵學生爭論,這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有利于學生所學的知識在討論中而豐富起來。例如,我在課堂上講到“中國產生”一目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啟發學生把民族資產階級對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幾種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并引導學生運用大量歷史事實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最后歸納總結。這樣,學生就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在討論中,同學們收獲了各方更為全面的知識,思維方法有了改變,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問題。又如,我在引導學生分析“影響”時展開了一場討論會。有的同學認為:打斷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從此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給中國帶來的是“屈辱”。有同學會說,正是由于這場戰爭,才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也有同學說,西方列強不斷侵略中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但是,這種奇恥反過來促使了中華民族覺醒,忍辱負重,抗爭探索……通過對“”的討論,加深了同學們對影響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思維鍛煉,我發現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許多。
三、豐富史料教學,是發展思維的基礎
前蘇聯學者萊納說過,“任何思維的進行都必須要有思維的材料,否則思維的操作就無從談起,歷史思維的培養尤其如此”。在歷史教學中,如果離開了基本的歷史材料,教學只能是空談。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是怎樣而來,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只用作應付考試,喪失了實際應用價值。這樣的歷史教學,是違背歷史教育本質的,是沒有意義的?!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在“能力目標”中明確提出,“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明確提出,“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就對教學中史料的運用提出了明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史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結合史料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史料應有的作用來體驗論從史出,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教學《古羅馬的法律》中“十二銅表法”。因這節是重點內容,又比較抽象,所以我直接選用“資料卡片”和教材中有關的法律條文材料進行設問,讓學生認識法律條文所涉及的內容,通過史料表述的現象提示其實質,并直接對其進行評價。在具體的歷史現象面前學生不難得到認識:法律在一定范圍內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打擊貴族的專橫,又同時表現了法律落后的一面。這樣的論從史中出,增加真實性、可靠性,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分析材料能力的提高。史料拓展了教材深度,并使教學顯得更生動精彩。通過學生閱讀,教師講述,并設計思考題和答案,可以促使學生的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化與完善,在潛移默化中使歷史思維能力隨之得以鍛煉與提高。
四、加強能力訓練,是拓展思維的要求
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基本要求。巧設一些思維練習,并使所設計的練習題具有針對性、目標性、典型性和探究性,不論是專題訓練、綜合訓練、還是選擇、材料解析題作答,都始終要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命題設計的首要。如在選修專題中的“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這一內容時,我要求學生按時間順序把這三國革命的背景(原因)、經過及其歷史意義歸納成要點,列成表格,并把要解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尋求解題的思路、方法,并比較其異同點,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又如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一節中,“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我們是支持還是反對?為什么?”這一思考題,書中只是講了些歷史事實。如果沒有較強的語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歷史理論基礎,就不能達到論從史出的目的。于是,我便以此為突破口,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并就經濟全球化的利弊進行了辯論。正方同學觀點明確,以科學資料為論據進行陳述;反方同學據理力爭,用大量的實際情況做論據進行反駁。課后,讓學生寫成書面材料,撰寫史學小論文。這種寫作,可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闡述出某種新觀念。通過拓展練習,學生思維能力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