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0 21:45:28
序論:在您撰寫教學藝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對彈奏“技巧”的訓練非常重要,但那是“硬件”,可以通過“時間+苦練”得以實現,而作為“軟件”的“音樂能力”培養則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筆者這里的“音樂能力”是指客觀、準確地駕馭、把握、表達作曲家音樂思想的能力。俄羅斯鋼琴家、教育家涅高茲說:“……超凡技藝天分,技術裝備程度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為了更真實、更準確地表達作曲家音樂構思?!雹倏梢哉f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是鋼琴教學成敗的關鍵及標志。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掌握大量的音樂專業知識、非專業知識,還需要教師有解構作曲家音樂思想的能力。一般來說,作曲家的思想主要是通過作品的曲式與風格來體現。如果要準確把握作曲家的思想,客觀地演繹作品,那么對作品的曲式、風格的分析以及對構建曲式、風格的材料進行剖析顯得尤為必要。當然還有音樂作品的體裁問題,以及隱藏在音樂史學內的、與作品有關的信息等等影響作品客觀演繹的其他因素。下面筆者就以上一些基本問題談談自己的感受,與同行商榷。
一
內容通過形式來反映。那么作曲家的內心思想這一內容需要通過外在的某種形式來表述,這“某種形式”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音樂作品形式——曲式。曲式(拉丁語“forma”)意味著作品的結構方法。從外在形態來說,曲式是曲作者藝術思想和內容的外在呈現方式,也是曲作者用音樂這種語言來表達的方法。作曲家的人文、美學、哲理思想只有通過音樂形式(曲式)來表現與反映。因此,音樂作品的曲式觀念、曲式構架很大程度上與作曲家的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曲式觀念將超越曲式自身的內部結構而成為曲式的本質問題。從內在結構來說,曲式是構建音樂作品成為整體性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越具有多樣性,曲式就越具有豐富性;對這種多樣性的統一、調和能力越強,曲式的完美性就越高。通常構建曲式的音樂材料有:旋律、和聲、節奏、結構關系、織體、力度、速度等。
在鋼琴教學中,對作品曲式特征的準確定位實際上取決于對構建作品曲式材料的分析。例如,樂段的準確劃分、調性的準確判斷、音樂織體的形態分析、節奏形態分析等等。在彈奏過程中,這些分析結果主要通過“對比”來完成。音樂作品演繹時內部結構的“對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清晰地體現出作品的曲式特征,使作品的曲式結構輪廓得以準確顯現,以達到對曲作者思想的準確再現。比如音樂織體的對比、力度強弱的對比、樂章之間速度的對比、調性色彩的對比等等。因此,嚴格地指導學生做出音樂“對比”是鋼琴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二
作曲家對構建、形成音樂作品曲式的各種音樂材料的不同組合與個性化使用就會形成音樂作品的風格?!八囆g風格和形式、結構一直以來是歐洲藝術學中關注的焦點,并在歐洲藝術史中占有統治地位。在許多藝術學理論課程中,研究藝術風格的發展與變化是一條基本主線?!弊髌凤L格是作曲家所在的社會時代背景、人文精神的一種痕跡體現,也是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標簽。這一內容的研究將有利于音樂表演中對作品特征的把握。對作品風格的熟悉將極大地提高作品演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同時,這也是挖掘作曲家藝術思想的有效途徑。
第一,作品的風格與創作者的個性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就這種看法,風格可以定義為——藝術家自身那種由于成熟性或天才性因素而形成、產生的獨特或非獨特思想的
自然反應。創作者這種獨特與非獨特的思想深受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人文精神的影響。作品風格的存在使作曲家的特殊性(創作思維)成為了與眾不同的“個體”。例如,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塔尼耶夫、拉赫瑪尼諾夫三位大師,盡管他們是師生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導師),在某些方面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但是三人之間的風格區別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
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風格特征主要體現在“強烈的、飽滿的”甚至“外溢的”情感表達上。作品中那種“迫不及待”的情感宣泄和“熱情洋溢式”的“沖動”,常常使聽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并深受感染。筆者猜想,柴可夫斯基的這種急需別人了解的欲望和外溢特征與他個人情感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他的鋼琴奏鳴曲、鋼琴協奏曲等。從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曲家“音樂表現手段絕對服從情感表達”的創作思想。
塔尼耶夫作品的風格特征是把一切美好的愿望和激動的感情放在了音樂作品“冷靜”的行進速度中,音樂的魅力通過音樂自身的動力行進體現得完美無缺,如Op.27等。在這部作品的第二首《傍晚》中,Andante的速度是四分附點音符等于72拍,這樣的速度是不多見的,可以看出作曲家希望通過這樣的速度以達到內心深處的詩意化情感表達。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時間的運動中理性平穩地變化、發展情感”的創作思想。
拉赫瑪尼諾夫在情感的飽滿上絲毫不亞于柴可夫斯基和塔尼耶夫,但他既不像前者那樣的“熱情洋溢、迫不及待”,也不像后者那樣的“過于冷靜、深藏”,而是把自己飽滿、洶涌的情感有節制地、大方地裝載在了寬厚、豐滿的和聲織體行進中,以實現思想的完滿表達。從作曲家的鋼琴協奏曲、前奏曲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在音樂織體與時間行進的融合中發展情感”的創作思想。
作品的風格特征作為一種創作思想通常通過卓越的音樂形式(曲式)體現出來。比如,莫扎特在室內樂領域寫作的音樂形式(奏鳴曲形式),與非莫扎特時代作曲家的奏鳴曲式相比在才能與個性上有著相當大的區別。這就是作品風格與社會背景、創作者自身修養、人文精神密切有關的反映。因此,對作品曲式的正視有利于作品風格的進一步正確把握。
第二,作品風格與作曲家的創作語言(作曲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作品風格的形成依賴于作曲家自身的那種特殊(個性化)音樂語言的運用。因此,不同時代、不同作曲家會形成不同的作品風格特征。比如,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音樂,作曲家在作品中也非常喜愛運用浪漫主義時期的“半音化”體系,但與把“半音化體系”推向成熟風格的肖邦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前者把半音化思維運用到了調性的變化、發展中。例如,在作曲家的第二奏鳴曲(Op.14)的27—57小節中間由d小調轉向bD大調,第三奏鳴曲(Op.28)的29—52小節,其中有b小調轉向#c小調,并且作曲家把半音線條思維運用到了全曲的和聲思維中,在第七八奏鳴曲中還出現了“半音調性同一性”。②此外,在普氏的鋼琴作品中,還出現了異常剛毅、鋒利的節奏特征,“他(普羅科菲耶夫)的節奏像花崗巖那樣堅實,像鋼鐵一般的堅不可摧”。③這些音樂語言的個性化使用形成了普氏音樂作品色彩新穎、效果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經常會在和聲的作用下出現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而肖邦的“半音化”體系更多地運用在旋律的發展中,加上其在功能和聲之間插入附屬和弦,以至延伸功能和聲的變換頻率,使音樂更具有柔美、哀怨、長氣息的傾訴風格。
如果狹義地理解“風格”問題的話,可以認為風格是作曲家常用的、反映自己思想的創作手法的綜合。這種創作手法的綜合所形成的風格異樣,源自于音樂作品形式(曲式)中的各種材料的個性化使用。除此之外,音樂作品的風格與體裁同樣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體裁不同,風格也不同。如夜曲、幻想曲、進行曲、奏鳴曲、前奏曲等相互之間在風格上有著較大的區別。
因此,在鋼琴教學中,不僅要弄清楚作品的體裁,還要弄明白作品的風格。這是實現準確演繹作品的重要保障。
三
為了準確、客觀地挖掘作曲家的思想,除樂譜表面上的各種音樂術語及文字表述以外,還需注意樂譜以外的、隱藏在音樂史學內的其他諸多與作品有關的客觀性因素。例如,筆者在留學期間,在一次“巴哈的賦格”鋼琴課上,導師伊利娜告訴筆者:在1735年巴哈見到由德國音樂教師斯僚戴爾發明設計的新式鋼琴時,他正熱衷于羽鍵琴作品的創作,巴哈對這種新式鋼琴并不認可,他認為羽鍵琴的聲音更具深刻性和原始性。另外,巴哈深信各類大小調式都能表達各種性格特征,反對當時音樂
理論界對大小調性格特征的狹義定論(大調只能表達宏偉、博大的氣概,小調只能描繪細膩與溫柔等等)。因此,他的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賦格會寫得如此的優美和富有歌唱性,而第二首c小調前奏曲,卻寫得那樣的氣勢磅礴……而且48首平均律是為當時他鐘愛的羽鍵琴所創作,因此,音域范圍從來沒有超過四個八度(C-c3)……之后,教授要求筆者在帶有八個踏板的羽鍵琴上進行彈奏,以體驗這古老樂器的各種性能和觸鍵感覺等。至今對其纖細、柔和音色和富有彈性的觸鍵還有著深刻的印象。筆者最不能忘記的是從羽鍵琴教室回到鋼琴教室的走廊里伊利娜說的話:“……盡管羽鍵琴的音色柔弱、又有顆粒性,但是你在演奏時,耳朵需要聽見教堂圣詠中各聲部橫向極其優美連貫的歌唱性……?!边@更讓筆者明白了彈奏巴哈《平均律》的技術要求和人文要求。同時,使筆者明白了翔實、豐富的史料學習、研究給鋼琴教學所帶來的極大幫助。
鋼琴教學中的本質是探尋作品演繹的客觀性、準確性、原創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深層解讀音樂歷史是基礎,定位作品曲式、風格是手段,探索作曲家創作思想是根本。最后,筆者用俄羅斯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茲說過的話來結束全文:“在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時,聽眾可以聽到藝術的真諦并感到這種真諦那不可逆轉的吸引力,因為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是生來就喜歡真正的事物,而絕不喜歡任何虛假作風和偽造品?!雹?/p>
注釋:
①(俄)海涅高茲著《涅高茲談藝錄》,焦董建董茉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240—241頁。
②孫維權巢志玨編《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序言,2005年,上海音樂出版社。
③(俄)海涅高茲著《涅高茲談藝錄》,焦董建董茉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265頁。
④(俄)海涅高茲著《涅高茲談藝錄》,焦董建董茉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266頁。
參考文獻:
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是為用人單位培養具有良好藝術修養、藝術設計與表達能力,并具備一定相關技術知識的寬基礎、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藝術設計專門人才。藝術設計專業的社會實踐性特征十分突出,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要將強化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專業技能作為實踐教學的側重點,在專業教學中不僅要穿插大量實踐教學環節,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實踐”在社會生活、行業企業實際工作中體驗,培養獨立設計能力和創新思維,深入挖掘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目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雖歷經改革,但仍不能適應該行業發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學生的專業實訓課程、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重復多,學生常專注某個工作崗位技能,難以提高綜合職業能力。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標準的確定企業人員參與較少,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③從事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薄弱,多數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師資主要由年輕專業教師擔任,他們往往缺乏在企業工作的一定經歷,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缺少良好的溝通協作關系。專業實踐教學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先進,從單一到綜合,并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逐步掌握適應行業企業崗位要求的職業技能,逐步形成專業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等綜合實踐能力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
二、創新創業園與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過程雙導師”教學
“全過程雙導師制”即在學習的全過程中為學生配備2名實踐指導教師的制度。2名實踐指導教師中1名是學校的專業教師,另1名是校外企業的指導教師。2名實踐指導教師共同負責學生的專業實訓、工學交替及頂崗實習。藝術設計專業最主要的特點是要培養學生具有一線的工作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內專業教師的理論指導外,更需要具有豐富社會行業經驗的校外企業指導教師進行實踐指導。“全過程雙導師”教學理念體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時間上要貫穿于大學的3年間,空間上要拓展到未來的職場。在大一階段,從入學教育開始,安排企業校外實踐指導教師給學生開設講座、帶領學生參觀企業環境、參觀創業工作室及創新創業園,使學生初步了解專業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階段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工學交替實訓,使學生初步體驗專業實踐的大致過程;大三階段進入社會頂崗實習,使學生初步具備就業崗位的實踐能力。這些實踐教學不是孤立進行,始終與其所學課程緊密相聯,期間既有校內專業教師的理論指導,也有校外企業教師的實踐指導。創新創業園的建立,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引入“校外企業實踐導師”提供了便利的途徑。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新創業園又名“信息產業園”,是由20余家企業組成的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認定為“常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是學院大學生創業實訓、項目孵化的重要基地。創新創業園內安排1名企業資深人士擔任校外實踐指導老師,學生的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可以在創新創業園中進行。校內專業實踐指導教師和創新創業園內的校外實踐指導教師分工明確,各有職責。校內實踐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生實踐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專業理論指導,培養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創新創業園內的校外實踐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生實踐期間職業能力培訓指導,把企業成功經驗和設計理念傳授于學生,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提前了解社會行業發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彌補課堂理論學習的不足。通過“全過程雙導師制”與創新創業園結合,讓學生在創新創業園的工作環境中接觸企業資深人士,使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現狀和前景,提高職業道德觀,增強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養。
(二)結合學生社團、特長生工作室
[關鍵詞]數學教學;輕松;愉快;點撥;幽默
一、以簡單問題切入,層層遞進
中職生較差的學科基礎是不爭的事實,有的學生甚至連小學、初一的知識都沒掌握好,若按現中職的教學要求,不少學生是想學也學不懂。而一些教師在教學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單調、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問題,仍處在“填鴨式”的被動局面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教師首先要從課堂導入上下工夫,消除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焦慮和恐懼感。以簡單問題為切入口,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使學生處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同時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接著層層遞進,最終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在濃濃的興趣之中解決問題,才能快樂學習。例如,在計數原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重溫了一次兒時的快樂生活:給布娃娃搭配服裝。讓班上特長繪畫的一個學生在黑板上畫了幾件短袖、長衫、長褲、短褲和裙子,然后問學生用這些服裝給洋娃娃搭配穿衣,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用課本中的新知識解決這一問題,自然就與講授的內容聯系在了一起;在充要條件教學中,以“光頭是和尚,和尚是光頭”為例,展開對充分必要關系的討論和理解;在幾何內容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動手簡易制作,用簡單的實物來想象幾何圖形,再由幾何圖形來想實物形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用同樣長的鐵絲分別彎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和圓,然后引導大家觀察、比較、判斷。這樣的動手活動,學生興趣很濃,既培養了學生對實物與圖形的認識能力,又觸及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條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問題,學生動手活動的內容也可以為講授新知識作準備和鋪墊。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融洽了師生關系,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長期堅持,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二、點撥記憶,提高數學能力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當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們的“成功”只不過是解決了一些很不復雜的問題,學生也會像完成了一個重大的研究一樣,感到高興,繼而對學習產生親切之感,此時必然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向著下一個目標邁進。中職生畢業后可以參加職業高考繼續升學,對這部分渴望繼續深造的學生來說,文化課仍處在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上。要迎戰高考,就要有成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針對中職生基礎不好的現狀,運用記憶來彌補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概念、公式、定理、典型例題的解題思路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達到理解。然而記憶的東西太多,難免就會乏味。只有通過教師的創意,學生的創新,師生的共同參與、合作、交流,找到一些記憶的竅門,才能讓記憶變得輕松起來。例如,在指數函數教學中,為了記憶根式與指數冪互化的一個公式:a-mn=1amn姨,我編了一個順口溜:看指數,分母開方,負號取倒數。在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的教學中,我教學生利用指數函數的圖像記憶對數函數圖像:把指數函數圖像畫在一張紙的右下角,把紙角折起,紙的背面就會印出一個圖像,給它互換坐標軸,就得到對數函數的圖像。在銳角三角函數教學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記憶起來很不方便,有的學生就很聰明,他這樣總結: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全部開平方,正余弦分母填二,正切分母填三;在記憶向量的垂直與平行的判定公式時,學生也總結了一句話:平行減異(音同“以”)垂直,相反,全沒了。學生的進步,讓我欣慰,更讓我感動。
三、幽默風趣是活躍課堂的法器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有些樹樹干里面大部分都空了,可是整個樹木仍舊枝葉繁茂。但是有一農民因為金錢松的樹葉遮擋了陽光以致無法讓自家的毛竹順利生長,一氣之下,無情地將十幾棵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錢松砍傷。因為害怕東窗事發,頗有心計地偷偷將金錢松根部樹皮砍了一圈從而導致金錢松死亡。此后,該農民因犯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而被判刑并處罰金。那么,你明白樹為什么怕傷皮呢?上例教學,教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將抽象的書本知識還原為現實生活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領悟知識、體驗愉悅,以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二、巧設懸疑———注重問題設計的探究性
科學的本質是探究。因此“,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通過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可以喚起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有位科學老師在講述“光的折射”時,進行如下問題設計:(1)如上圖所示,當光從空氣中傾斜射入半圓形玻璃球平面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空間位置的關系怎樣?(2)當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入半圓形玻璃球的平面(也就是入射光線與法線重合,i=0°)時,折射光線的傳播方向怎么樣?(3)當光從空氣中傾斜射入半圓形玻璃球的平面時,填寫下面的表格:總結:①當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介質時,折射角(填“>“”<”或“=”)入射角。②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隨著入射角的減小而減小。(4)當光從半圓形玻璃球傾斜射入空氣中時,填寫如下表格:學生歸納總結:①當光從玻璃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隨著入射角的減小而減小。(5)從上面兩個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光的折射路線是(“可逆”或“不可逆”)的。上述問題的教學中,該教師始終讓學生親自參與問題的體驗探究并因勢利導,層層設問,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讓學生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三、循序漸進———體現問題設計的梯次性
一個有經驗的科學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會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的差異,做到循序漸進,有梯度、分層次地推進課堂教學,讓不同學生都能學有所想、學有所答、學有所獲,讓其感受到學習的歡樂,分享成功的喜悅。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質量守恒定律”時,設計了如下問題:(1)如右圖,燒杯中所有物質的質量m1,然后將燒杯中的碳酸鈉與鹽酸充分混合,反應發生一段時間后,再稱量小燒杯及燒瓶內物質的總質量為m2,則m1m2(“>、=、<”),其原因為。(2)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可直接用作氣體燃料。燃燒反應前后分子種類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下所示。①1個B分子中含有個原子。②四種物質中屬于化合物的是(填圖中字母)。(3)A和B可發生如下反應:3A+2B=A3B2,某學生做了3次該實驗(每次均充分反應),反應前A和B的質量和都是l0g。有關實驗數據見下表:x∶y的比值可能為或。(4)為了測定某品牌食用純堿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某學習小組的探究過程如下:【實驗方案】方案一:甲組同學:稱取24.00g樣品,加水配成溶液,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澄清石灰水。過濾、洗滌、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20.00g。方案二:乙組同學:稱取24.00g樣品,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直到反應停止,共收集到8.80g二氧化碳。請你任選一組同學的實驗結果,幫助他們計算出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上述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適宜不同程度的學生需要,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學有所得,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脫穎而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循線追蹤———關注問題設計的生成性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智慧型的教師,既要精于預設,更要注意課堂教學中的“節外生枝”,關注教學中的生成性。例如,有位教師在上“燃燒與滅火”這節課時,在學生已經掌握滅火的諸多方法后,為了進一步引導大家分析滅火的原理,進行如下教學: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掌握了很多熄滅蠟燭火焰的方法,但你們知道其中的原理嗎?”學生A“:是因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保ú皇钦嬲颍煟耗銈冋J為他的解釋合理嗎?學生B:“燒水時燃燒的煤火為什么吹不滅”?學生C“:吹滅和用書煽滅原理一樣?!蓖瑢WD:“如果一樣,為什么蠟燭一吹就滅,而森林著火時,風越大燃燒越旺?”師(故作驚訝地)“: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學生E“:人吹出來的氣流把火的熱量帶走了?!?。師(很欣喜地)“:帶走了熱量,為什么就會熄滅?”同學F:“老師,我找到了答案———蠟燭燃燒時溫度低,風一吹,溫度就降到著火點以下,蠟燭就滅;森林著火時溫度高,風雖能帶走熱量,但不能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卻還補充了大量的氧氣,反而使燃燒更旺。”上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錯誤回答并不是簡單地將其撇在一邊,而是以他的錯誤解釋作為新的問題,展開了新的教學探究活動,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使學生對“燃燒必須達到可燃物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中的“溫度”有了清晰認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不僅是數學教師,任何學科的教師都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只有感興趣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強迫,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我們擠出時間來也愿意去做,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但是如何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呢?這是一個多方面的因素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對學科產生興趣的重要因素。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平時應注意培養與學生的關系。教師要主動走到學生中間去,與他們溝通,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大朋友。有了感情基礎,就抓住了他們的一半,喜歡數學教師,很自然就會喜歡數學這門學科。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是每一位教師都熟悉的課堂的第一個教學環節,僅僅幾分鐘就能對整節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良好的導入環節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充分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注意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創設情境方案,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是很多的,教師應從興趣出發,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從細節入手。
二、注重探究是根本
自主探究是學生學習能力組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師要適應學生求知的要求,培養他們的思考力,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興致勃勃地去探索自然的奧秘。”探究,是個教學藝術問題。我們的教改也在反復研究這個問題。探究的主陣地是課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形成探究式課堂。但是我們不能流于形式,簡單照抄照搬別人的做法。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堂模式,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探究的場所,培養發現型人才的搖籃。課堂中的探究要有深度、有廣度。全員參與才是成功的課堂,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體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要把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主動去發現知識,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既讓學生建立了成就感,又便于知識的記憶,不容易遺忘。在學生不能獨立完成探究的問題時,可以進行小組內交流討論。小組活動的開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式方法。首先,固定的小組容易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形成同學間的團結友愛。小組活動還能夠培養學生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獨立意識比較強,不懂得與他人合作是當今社會青少年的普遍現象。通過小組共同探究,讓學生從小樹立合作意識,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小組中要發揮組長的帶動作用,讓優秀生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讓師生共同努力,形成以點帶面齊發展的良好學習氛圍。這樣,有些問題可能在組內就能夠進行解決。對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讓大家進行班內共同探討,可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相機進行點撥,進行適當提示,教師的提示起到橋梁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切不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結果,重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相信這種沒有束縛,同時又具有挑戰性的課堂是深受學生喜歡的新型課堂模式。
三、訓練是關鍵
(一)音樂教學的對象是學生音樂本身是一種藝術,在就藝術本身進行教學時,不能單純的采用傳統的知識教學模式。本質上來講音樂教學是一個使學生身心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對音樂教育的參與程度取決于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對音樂教學的投入程度,這種基于學生個性的音樂教育,顯然不是教學模式這種整齊劃一的基礎知識培養形式能夠駕馭的,而在學生個性的培養活動中,教學藝術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卻是極為有效的。所以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學藝術是對音樂教學模式重要的補充,只有這二者相互連結、相互融合,才能讓學生從知識和藝術兩個角度對音樂有深刻的理解。
(二)音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音樂學習的主體,其本身的學習欲望是比較強烈的,但是在音樂學習的基本素質上,還有不少的欠缺,如:先天條件、技巧掌握進程、注意力的集中能力等等,這些基本素質的欠缺,導致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導致學習成績不佳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這就是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從學生的基本情況和音樂學習的現狀出發,對這些個性化的問題用教學藝術的手段進行處理。
(三)音樂教學的方式因為音樂本身固有的藝術性更多的表現為隨機性和創造性,所以在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學的很多具體教學方法是無法被統一規范的,例如在教學活動中的視譜、唱詞、指導語以及它們之間的組合方式。由于教師對教學模式主導思想、目標的理解不同,加之教師本身的條件、學生個體的條件各異,教學模式是很難對教師語言、示范等作出嚴格規定和要求的,但是教學藝術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這一點可以從我國過往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看出,在過去我國音樂教學質量較高的時期,必定有一批優秀的音樂教師活躍在課堂和演出舞臺上,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其自身獨特的對音樂藝術的理解,滲透到了音樂教學活動中去,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學到了可以做一個好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感受到了可以做一個好藝術家的音樂藝術。當然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音樂教學藝術的重視,并不是對音樂教學模式的否定,因為音樂教學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能夠適應傳統教學活動的音樂教學模式,只是在模式教學活動中,不能忽略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將教學模式和教學藝術結合起來運用,才能更好的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二、結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作為教師,要把一堂課講好、講活,關鍵在于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一)積極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從備課內容上來看,首先要“備教材”。作為一門課的主講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弄懂本門課程必須講授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及學科前沿動態與發展趨勢,然后編寫教案,這樣才能自如地駕馭好課堂。其次要“備學生”。近年來,由于普通高校的不斷擴招和招生政策放開等原因,許多學校已顧不上學生成績和素質,一再降低門檻,擴大招生數量,大批未被其他學?;蚋咧袖浫〉淖再M生幾乎未經任何考核就“涌入”校園。這些學生大多基礎差,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加上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基礎和興趣、學習水平和能力,使“備課”工作成了許多教師頭痛的事情。為了能讓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到課堂,我認為作為教師要充分與學生交流溝通,這樣才能做到有目的、有方向,上課時就能很好的掌握節奏,駕馭課堂。
(二)注意掌握課堂教學環節
課堂教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彼此關聯,相互制約、影響,所以說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都將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尤其是課堂的開端,可以說好的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開課技巧,創設良好情境,使學生盡快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例如,上課伊始,教師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登上講臺,在觀察學生的情緒及缺席情況的同時,要把自己對學生的期待及對教材的情感,盡快融入教學的情感中,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并積極配合。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聽課情緒,控制課堂教學紀律。當發現有學生聽課注意力不夠集中時,可以借助語調的變化作出提醒和警示,或舉出一些富有情趣的實例活躍課堂氣氛,甚至可用隱含針對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以此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中的不合理現象消滅于萌芽之中,達到“無聲勝有聲”的目的。
(三)盡量采用現代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內容呆板、枯燥的黑板等工具進行教學的方法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方法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厭倦心理,影響課堂紀律。為改善這一狀況,作為教師必須揚長避短,盡量將一些內容做成多媒體課件,把文字、圖像、顏色、動畫等多種信息高質量、高速度地介紹給學生,并把一些問題轉變成互動圖像,以此豐富教學信息,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時,有些內容還可以重放。這樣,既讓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不易產生疲勞感,還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應用
對于教師來說,語言是在課堂教學中駕馭教學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現手段,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學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一)使用激勵語言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對學生適當進行有益評價,用激勵贊美之詞可引起學生良好的心理反應,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從中受到教師語言的感染和啟發,這樣既能使學生以百倍的信心和飽滿的熱情去努力學習知識,又能發揮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要肯定學生在學習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在教學中的一切參與活動,二要客觀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通過積極實踐得出的一切結論,三要肯定和贊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探索活動。
(二)使用幽默語言
教學幽默是教師的教育機智與創新能力的展示,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在教學中,教師適時地幽默一下,對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均有好處。如上課伊始,教師幾句幽默的開場白能很好地調節氣氛,創設出一種風趣動人的情境;上課之中,教師可運用幽默的語言來刺激學生的大腦,驅除學生的學習疲勞,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共同創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具生命力,并在潛移默化下影響學生幽默性格的養成,激活學生創新的欲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幽默”的方法帶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活學生創新的欲望,其課堂教學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體態語言的應用效果
體態語言是教學活動中的無聲語言。當教師口頭語言不足以表達思想感情時,如能“形神”自如、“意音”到位地運用體態語言,使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互相結合互相彌補,調動教學信息的組織和傳達,促進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進行心理活動,將能很好地促進教學效果。如課堂上出現學生聽課不專心、思想開小差等情況,教師可稍稍放下面孔或抿動嘴唇等來提醒學生注意,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也有益于學生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手勢是緊隨著口語和眼神而作出暗示和強化教學效果的一種力量,它既能示意肯定,也能擺手否定,還能表示一定的節奏和力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充分使用手勢動作的發揮和眼睛的神情,均可填補有聲語言的不足和空白,從而為教學增添藝術魅力。
三、把握課堂教學的情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把意外的小插曲轉化成寶貴的課程資源,學會為課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以達到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追求目標。
(一)理性對待學生的課堂錯誤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痹谡n堂教學中,面對學生的錯誤,很多教師特別是女教師往往是自己被氣得亂了方寸,接著便毫不客氣地將學生訓斥一通。“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青少年的知識面不廣,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生理、心理還不成熟,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正確的人生觀,正是需要我們去引導、教育的時候。而學生的錯誤,正是直接反映學生行為習慣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教師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用理性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并用智慧去化解、點撥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思維障礙,從而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基礎性因素,不同的師生關系和不同的課堂氣氛將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架起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是每位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本人認為,作為教師,應立足自身教書育人的本質,在教學中不但要對學生做到多觀察、多關心,努力成為學生的摯友,建立和諧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還要充分掌握每位學生的心態和壓力,并以教育啟發的方式,耐心熱情地替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覺得老師時時刻刻都在向自己無私地奉獻真摯的愛。與此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可愛處,充分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鼓勵他們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更要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不良習慣和行為,進行正面啟發誘導??傊?,和諧的師生關系,離不開教師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情操。我相信,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持一顆包容、平等的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那么我們的課堂及師生關系就一定會更加的和諧、融洽。
(三)創造最佳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