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6 04:29:44
序論:在您撰寫法學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美國的法學在總體上是司法人才的教育,注重于對律師、檢察官等司法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整個教育和教學體制上無不致力于課堂教學和業務實踐的緊密結合。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有效的、有機的、高度的契合是美國法學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把法律實踐教學納入到法學院課程設置的強制性規范中。眾所周知,聞名遐邇的美國律師協會,其旗下設有一個理事會(后稱“美國律師協會理事會”)。該理事會接受美國政府委托對全美法學院法律教育進行管理。理事會的法學院行政管理規則規定:法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必須要有課外教學活動,諸如社會法律服務公益性課程和律師技能的培訓課程。由上可知,法學院是否開設實踐性課程已經不是校方辦學理念和學術自由的問題,而是國家管理的強制性規定。如果法學院無視實踐性課程的規定,那么,該法學院的畢業生就會被美國律師協會剝奪參與州司法考試的資格。一個畢業生就讀于沒有律考資格的法學院在美國是無法生存的,因為就讀期間絕大多數美國學生背負高額學費,高昂的就學成本,高學習壓力,畢業時已負債累累,入不敷出。選擇法學專業,畢業后就是為了能夠找到高報酬的律師工作,還清貸款,大展事業宏圖。如果法學院畢業的學生不能參加律考,就無法獲得律師資格,這等同于似乎沒修讀過法學專業,除非該學生就讀法學院原本就另謀其他出路或另有打算。
第二,美國法學院的實踐教學具有完整的、系統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歸結起來,美國法學院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一般可分為三個教學層次和系列:(1)課堂專業技能培訓課程;(2)診斷式教學實踐課程3)律師業務現場培訓課程。具體內容如下:根據美國律師協會理事會《2002-2010年美國法學院課程巡查顯示,課堂內專業技能培訓課程主要有: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上訴審庭辯仲裁、事實辯定實務、面見當事人與咨詢、調解、磋商談判、爭議解決談判、訴前庭辯、交易技巧、訴前庭辯基礎、訴前庭辯基礎精進等課程。診斷式教學實踐課程有:民事權利、刑事辯護、環境法、家庭法、政府利益、青少年法、物權法、稅法、交易法等課程;以事實簡單的輕微的民商事真實案件作為教學基礎,組織教學。律師業務現場培訓課程有:刑事、上訴法官、公司法務咨詢、政府機構、律師事務所、公訴人、公益辯護人等課程。診斷式教學實踐課程與現場培訓課程最大的不同是:在前者,法學院主導對案件的受理和辦理,嚴格地說,屬于事務性的教學活動;而在后者,則由司法機關或實務機關主導案件的進行,是在教師監督和指導下的司法或法律活動。美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從課堂內培訓到近乎實戰的診斷式教學,再到完全實戰的法庭等現場實戰培訓,課程的設置不斷接近真實,有階段性和層次感,使學生從書本一步一步地走向真正的法律現實。
第三,為了實現課程設計的目標,美國法學院都開辦了實踐教學實體機構,并設立與實踐教學相關的各種模擬法庭比賽和獎勵制度。以美國阿爾巴尼法學院(AlbanyLawSchool)為例,該學院的實踐教學開設了各種法律教學診斷室(Clin-ics),(相當于我國法學院的各個模擬的專業律師事務所),如:家庭暴力診斷室、民事權利和殘疾人權利診斷室、醫患法律診斷室、訴訟入門診斷室(introductiontolitigationclinic)、稅務法律診斷室、實地訓練診斷室(fieldreplacementclinic)。學生在具有律師執照的法律教授指導下進行具體案件實際操作。診斷室所承接的案子一般事實比較簡單,學生容易實務操作。法學院對案件成功的學生在院內各種媒體上大肆表彰,形成了很強的崇尚實務的氣氛。此外,學院還頻繁地組織或參與全國地區和院內的各個部門法領域的模擬法庭比賽,并邀請在職法官一邊審判一邊指導學生進行比賽,教學效果非常突出。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在庭法官對于作為當事人身份出庭的學生,往往在其職權范圍內會給與非常特別的關照和理解,在法庭休庭時還會主動地與學生打招呼,進行精神鼓勵和關懷,法官在法庭內也表現的很有人情味。事實上,美國法庭和法學院互動頻繁,法學院的教學需要法院的支持,同時,法庭也需要更多法學院學生到法院為眾多無錢請律師的窮人免費,以提高和加快法院案件的處理速度和質量。美國法學院的學生從課堂到社會,從教科書到實際案子,從模擬比賽到現場出庭,從學生身份到律師身份,從理論到實際,從實際再回到理論,法學院的實踐教育給學生提供的是高強度的,全方位的非常職業化的訓練。第四,在師資安排上,美國的實踐教學也配備了與實踐教學相匹配的師資隊伍。美國的法律實踐教學的師資是一批具有實踐專業素養,同時又具有法律職稱和學位的人員組成。一般課堂教學的教授由于缺乏實踐經驗未必能夠勝任,需要一定時間的事務的磨練方能擔當。有許多師資則直接來自實務部門。在實踐教學領域,實務經驗比書本知識更加重要,在法學院學生即將走出學校大門的關口,學院通過優良的師資給學生提供真正的職業化訓練是學生迅速適應社會,進入職業角色的關鍵。由此,美國法學院專門從事實踐教學的師資的人數不少,約占到整個學院用人人數的二分之一。
二、中美法學教育中實踐教學的比較與借鑒
參照美國法學教學的實踐和經驗,考察中國法學教育的體制和機制,檢查對照我國法學教學的現實情況,依我們看來,至少有如下幾方面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和思考。
第一,從中美法學院的培養目標看法律實踐教學的目標:法律“見習”和法律“實習”的啟示。從根本上說,美國法學院的法律實踐教學高強度和寬廣度,是由于美國法學院學生的主要出路是司法從職人員,而法律實踐能力不但是律考的門檻,也是職業的必備職能;而我國的法律教育體制不同,即便是多數中國法學院的學生希望畢業后成為律師、或公司法務或檢察官,但是,我國法學院仍然繼續沿著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辦學,不會把多數學生的愿望作為辦學唯一的指導思想,而改變貿院法學院培養經濟和貿易有關法律人才的辦學方向,而轉向純法律人才培養的方向。在這一點上,我國與美國法學院的市場化辦學有著天壤之別。由此,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法律實踐活動的場所就不會僅僅局限于司法領域。但問題是,我們在司法領域和非司法領域的實踐教育又進行的如何呢?坦率地說,我們的實踐教學主要還是著眼于法律領域,在廣度和深度上比較美國同行差距很大,其中美國學生在教師監督下,獨當一面的真正的法律實習,就比我們多數學生僅僅是做別人助手,或在一旁觀察別人辦案的法律見習要優越得多。當然,我們不能照抄照搬美國的法學教育的一套模式,正確的做法是:一方面,既要汲取其合理的成分和有益的經驗,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要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研究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學生法律實習的機制。例如,法學院免費出租提供律師事務所辦公室,作為交換,法學院學生到事務所深度介入案件或在有監督條件下的單獨處理簡單的民事糾紛。駐入的律師事務所必須保證一年的接案量和我們學生的參與量,法學院通過辦公空間的免費出租,可以實現對律師事務所的部分有效的管理控制,保證我們學生在從法律事務方面進行深度實習,收到實效,而不是僅僅浮在表面上。長期以來,我國某些高校法學院的模擬法庭或模擬律師事務所利用率不高,有時經常處于閑置狀態,應該考慮如何激活和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
第二,實踐教學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的建立:如何認定我國法律學院實踐教學課程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于美國同行的課程設計,我國法學院的實踐教學課程還遠遠沒有達到體系化的程度。對此問題,首先我們要自問,在我們的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大前提下有無必要使其體系化?從我國法學院的實際情況上看,有效的實踐課程的方式主要還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多揉進一些實務成分,例如案例釋法,聘請校外專家承擔課程部分內容等。本科大四長達十周和研究生一個學期的法律實習,實際上就是借名找工作、做論文;所謂學生的實習報告也就是校外特殊經歷心得而已,與有板有眼的實踐教學相距甚遠。美國實踐教學的壓力首先和主要是來自于市場的競爭,美國律師協會理事會的管理規則的硬性規定,也是由于市場對人才素質的特殊要求使然。雖然,中國法學院實踐教學的壓力有市場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從全國范圍看,有600多所高校有法學專業本科生,競爭壓力不可為不大,結構性的過剩和結構性的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出來。法學專業畢業生過剩的部分,大多無法適應市場對法學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端的涉外應用性人才每年約50%的速度在增長,這方面的人才卻往往處于短缺狀態,而我國不少法學院培養的法學專業仍拘泥于傳統的法學教育和實踐教學,不能適銷對路,因為傳統的法律服務每年僅增長10%左右。這種培養的規格難以與激烈的市場經濟的需求相契合。目前,市場的競爭和壓力還沒有完全影響到法學院的生存;壓力可能來自政府部門的要求,但政府部門對法學院的管理無法像美國律師協會理事會那樣是貼身的管理,這方面國內既無法做到,也鞭長莫及;再加上市場對法學院畢業生的需求較大,我國法學院實踐教學的內在推動力不足,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因此,課程體系化的問題似乎還屬于非常前瞻性的問題,并沒有將其擺在應有的位置??傊?,我國法學院實踐課程體系化的問題還沒有提到急需解決的議事日程上,而參考和借鑒美國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和現實需求,優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教學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勢在必行。
(一)課堂教學
課堂依然是當前教學的基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主要還是依靠從課堂上學習。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仍然局限于傳統的滔滔不絕的講授,學生昏天暗地的聽講模式,要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創新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將多媒體、視頻資料、研討等形式吸收到課堂。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制作精美的教案和課件,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及時提問,課堂氛圍要活躍。具體到法學課程,課堂教學既要做到宏觀把握,又要做到微觀深入。從宏觀上理清法律課程的整體框架,做到實體和程序清楚,權利義務和責任明確;從微觀上重點講解重點的相關的法律概念、理論、法條,做到學以致用、學以會用。
(二)學生自學
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就必須培養指導學生開展自學,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給學生創造一些自學條件。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學習要求,指導他們分門別類閱讀法學經典著作和參考書籍,引導、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定期開展學習討論,分享學習成果,研討法律知識,提高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形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風氣。二是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指導學生積極使用圖書館資源,教會學生如何查找書籍、報紙、雜志等資料,如何分類閱讀,如何分析研究認真記錄。當前,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網絡資源已經成為學習的重要途徑,要指導學生學習使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重要的綜合性網絡資源庫,北大法寶、中國法院網等法律專業網絡資源,以及westlaw等國外重要的法律資源載體,形成善學習、會學習的良好氛圍。
二、實踐模塊
(一)校內實踐
充分利用學校內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效結合起來,大力開展校園實踐教學。如利用校園網絡,建立網絡學習交流平臺,教師與學生可利用該平臺進行相關教學活動。也可以利用校園實驗室,開展模擬的法學法課程教學,如法律文書的協作、模擬審判等形式。一是要豐富校內實踐資源。建設好法律診所、法律興趣團體、法學教育實驗室、模擬法庭等校內實踐平臺。二是要豐富校內實踐形式。定期組織開展法律調研、志愿服務、法律宣傳等形式的實踐活動,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法律演講、法律職業規劃大賽等活動,也深受廣大學生喜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學習時間法律課程的素質和能力。
(二)校外實踐
與當地人民法院、檢察院、仲裁委員會、律師事務所、司法機構等簽訂產學合作協議,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開展實踐學習。利用好大學生“三下鄉”這個平臺,鼓勵學生利用寒假、暑假時間,開展送法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根據教學知識,組織學生到對口的單位進行實習,學習掌握法律職業工作實踐和運作。要結合法學課程教育,學期初制定社會實踐方案計劃,明確社會實踐的時間、地點、內容和形式,設定好實踐課題、組織方式,組織帶領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實踐課,寫好調研報告和心得體會,把所學的法律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提高學習的質量。
三、案例模塊
(一)案例分析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將司法實踐中的大量案例分類歸納,與相關的知識相對應,在項目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研討,運用案例施教。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學到的知識缺乏生動形象的理解。在案例教學種,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查閱相關的法律知識,利用相關的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問題,這個過程加深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而且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創造,學到的是生動活潑的知識,是活生生的法律知識,是結合社會生活的法律知識。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案例的甄選是至關重要的前提。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結合正在學習的法律課程和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的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最好是經典案例,部門法選擇國內的案例較為合適。要重視收集整理教學案例,將常用的案例納入教學案例庫,并及時更新,便于教學過程中長期使用。要拓展案例收集渠道,深入公檢法部門、企事業單位、律師事務所等行業,收集實實在在的案例。
(二)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一直被各法學院廣泛采用,是法律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方式。在各種實踐性教學方法中,模擬法庭教學法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設定法律情景,采取模擬法庭的形式,將學生分為原告、被告、法官以及輔崗位,模擬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及仲裁的過程。模擬法庭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模擬法律實踐的場所和機會,通過模擬法庭教學使學生在未進入社會從事法律職業前,學習掌握了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在模擬的訴訟環境中熟悉、掌握具體的審判過程,較直接地面對用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問題,檢驗掌握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提高了學生法律知識運用、分析解決法律問題和法律文書的寫作等能力,縮短了法學教學與法律工作實踐的距離,使學生較深刻地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助于長期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法庭旁聽
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學生到當地的人民法院旁聽法律案件的審理,將課堂轉移到法庭,面對面觀摩學習審判活動。法庭旁聽的人員一般不能太多,也可以將法庭引入課堂,協調法院將審判放在學校的模擬法庭開庭審理,組織學生現場觀摩學習,可以使更多的學生都能親密接觸法律審判活動,提高法律實踐能力。筆者在實踐教學中,也多次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庭審過程,回來后要求學生寫心得體會和對今后學習法律知識的感想。
不少學生反應,通過旁聽庭審,不僅親身體驗到了法律的嚴肅性、法庭庭審的威嚴性,也從中學到了不少的法律知識,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及法庭的運行程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課堂上沒有學懂的知識。一些畢業后到法院工作的學生也普遍反映,通過旁聽審判,及早熟悉了法律職業,能夠盡快進入工作角色,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
在介紹各種化學物證知識或者分析方法的時候,純粹的理論講解很難吸引法學專業學生的視線?;瘜W理論結合具體案例的授課方式往往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例如,在介紹中子活化分析技術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引出放射性這一概念。近年來頗有影響力的放射α射線投毒案件便可以成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相關化學概念的理想案例。根據化學知識的分類情況,我們可以將法庭化學授課過程中涉及的案例大致分為無機相關案例、有機相關案例以及分析相關案例等三類。每類的代表性案例及對應化學知識素材如表2所示。
2授課技巧
在法庭科學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我們除了要注重案例教學的教學方式之外,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加強:
第一,文字結合圖示。標準的化學術語并不是法學專業研究生理解化學物證及法庭化學知識的最佳途徑。與此同時,對于化學專業知識不規范的解讀又顯得非合時宜。因此,文字結合圖示的講解方式可以在實驗室之外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對于化學物證及法庭化學知識的感性認識。
第二,認識實驗課的必要性。一方面,法庭化學實驗課可以幫助學生們感受化學物證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加強學生們對于化學物證的感性認識。在日后司法實踐過程中,他們能夠在看到與化學物證相關的文字材料或圖片材料的瞬間,立刻在腦海中構建出關于化學物證的生動形象的立體思維,從而更好地發揮化學物證對于司法審判的協助作用。
第三,注重化學物證提取環節。雖然外觀檢驗的手段和實驗方法較為簡單,但是它所提供的價值卻是不容小覷的。通過化學物證提取環節的學習,學生們可以通過肉眼觀察以及顯微鏡觀察兩種途徑,對送檢樣品的顏色、氣味、性質、數量、酸堿性、灼燒反應等一系列基本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
第四,規范而又通俗的語言技巧。法庭化學專業課程的授課重點在于如何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各種化學物證和分析方法。以顯微分光光度法這一知識點的講授為例,我們可以將其安排在顯微鏡法和紫外-可見光譜法這兩部分內容之后,從而幫助學生們感受到顯微分光光度法是結合了二者的優勢并且彌補了二者的不足的新方法。
第五,適應犯罪問題發展的動態需求。犯罪問題天生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每段時期介入犯罪問題的各種化學證據也是不斷動態變化的,因此學生們需要掌握化學證據外在變化背后的內在規律,例如相對于傳統的纖維證據、油漆證據、橡膠證據以及塑料證據等講授方式,以聚合物類化學物證的概念出發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運用此類證據的宗旨。
3結束語
1、司法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距離我國法學專業教育已有近三十年時間,期間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多層次的法律人才。同時也經歷了從無計劃地瘋狂擴張到畢業生數量遠超市場需求的過程。法學本科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顯現。我國法學教育體系成型比較早,有著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我國重理論、輕實踐;重考試,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的填鴨式的法學教育模式,使得法學專業畢業生質量遠遠達不到市場對應用型法律職業人才的要求,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也嚴重脫節。為了改變現狀,我國在2002年正式啟動了統一司法考試制度。它的實施使得高校開始重視法學本科教育階段中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它的實施也促使法學本科教育由通識教育向職業教育轉化。因此,統一司法考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距離。
2、本科教育轉型職業教育指明了法學專業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主要體現在大學生過剩和技工嚴重缺乏。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今年3月底表示,“中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是技術技能型”。國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倲档?0%。實際上,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學專業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實用型、具有獨立操作技能的法律人才,即培養法律職業人才?,F在,許多大陸法系國家在法律專業職業教育方面也在進行積極地探索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國在本科教育轉型職業教育的背景下,法學專業教育也要適應新形勢做出相應的調整。由于司法考試制度的實施,使得法學專業比其他專業的職業化道路走得要早一些。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我國法學專業職業體系尚未成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以尋求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學專業的職業化道路。
二、我國法學專業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措施
我國的法學教育具有多層次性,主要包括法律高職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那么,我國法學職業教育體系也應該具有多層次性。
1、加強法學專業高職教育我國現有的法學專科教育主要包括法律事務、司法助理、民事執行等,以法律事務專業為主。目前法律事務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幾乎照辦法學本科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形成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法學高職教育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在我國本科教育轉型職業教育的新形勢下,應加強法學專業高職教育以適應我國對應用型、技能型法律職業人才的需求。具體措施如下:
(1)明確法學專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清晰準確地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我國法學專業高職教育的目標可以表述為:培養具備必需的法律理論知識、綜合實務操作能力(電腦速記、文書寫作、現代辦公技能等)、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人際協調能力和較高職業素養的應用型和輔助型法律人才。
(2)用先進的職業教育改革理念培養高職法律人才這種先進的職業教育改革理念就是對課程進行“項目化”改造,即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任務為載體、突出能力目標。項目化改造的特色與優勢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項目化改造突出能力目標。每門法學課程都可以有多種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等,職業教育必須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標。能力目標通常表述為:通過完成×××(具體任務),學生能運用×××(知識),根據×××(標準),能做×××(具體的或某類型的事情)。第二,以項目任務為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能力不是“聽”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也不是“看”出來的。能力只能是自己動手、動腦“練”出來的。學生在“做”中學,邊做邊練能力,邊做邊學知識,將直接經驗與間接知識有效融合起來。隨著課程的逐步展開,學生在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學到系統的應用知識。第三,學生是課程教學的主體。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應當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中去,通過親自完成每個項目來提高應用能力。對課程的評價也應當以“學生學得好不好”為主要依據。
2、完善法學專業本科職業教育我國法學專業職業教育體系中本科的職業教育的構建是核心也是難點所在?,F階段,想用學術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應用型、技能型的法律職業人才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們必須對法學本科教育進行徹底地職業化改造,從教育觀念到課程設置、從教學方法到實踐教學,從教材編寫到教師隊伍建設,每個方面都要進行徹底改革。
(1)明確法學本科教育目標,更新教育觀念我們在法學本科教育的性質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的爭論聲中,迎來了本科職業教育的轉型。那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定位法學本科教育呢。筆者認為現階段法學本科教育應該是由通識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變。這個轉變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但是這個轉變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不是急轉彎即不是對先前法學本科教育的全盤否定。法學專業本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我們這次職業化改革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以適應市場需求來提高就業率,但是我國的法學還需要一定的學術研究性人才來保證法學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法學本科教育有雙重的責任,既要培養法學研究的后續人才又要為社會輸送大批職業素養高的應用型法學人才。因此法學本科教育的具體目標可以表述為:旨在培養理論功底深厚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和職業能力突出的應用技能型人才。
(2)完善課程設置在課程設置內容方面,除了法學核心課程以外還應增加培養職業能力的課程,如:司法文書寫作、辯護技巧、證據收集、司法會計等;在課程設置階段上,可以施行分階段因材施教。大一進行以法學基礎、法律邏輯、法制史等為主的基礎法學教育,大二、大三進行以三大法、三大訴訟法為主的應用法學教育。大四則進行分流,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選擇學術型的在大四主攻考研;選擇職業型的在大四進行全套的實踐教學。
(3)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改革是這次職業化改革成敗的關鍵,我們可以借鑒法學高職教育的“項目化”方法,即把若干個相互聯系的法學知識改編成“項目”,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項目”的解決全方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舉個實例加以說明。這個“項目”是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問題。首先,交給學生兩個典型的導入案例?!景咐?】甲、乙于8月15日訂立一貨物買賣合同,約定甲于9月1日前交貨。交貨方式是甲辦理鐵路委托運輸,運費由乙支付。8月20日,甲辦妥與鐵路局的托運手續。問:貨物所有權何時歸乙所有?【案例2】甲賣一母牛給乙,價3000,約定乙于6月1日至12月1日之間,春歲月155每月付500元,12月1日前付完,母牛即為乙所以。隨后甲于5月31日將牛交至乙家中。后乙于11月28日付清所有價金。問:母牛何時歸乙所有?其次,給學生布置任務然后分組完成。任務一:兩個案例如何解決,并找出相關法律依據;任務二:兩個案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任務三: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中動產和不動產的異同。任務四:歸納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原則和例外情形。再次,教師對以上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并幫助學生把相關知識點進行系統歸納和相關法理的講解。最后,教師將近三年司法考試中本“項目”的試題交給學生,進行真題測驗。這樣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鍛煉了學生演繹和歸納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其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操作能力。
(4)加強實踐教學現在許多本科院校都已經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開展了多層次、分階段的實踐教學活動。例如:案例教學、法律診所、法律援助中心、模擬法庭、法律咨詢、畢業實習等?,F在的關鍵是要把這項工作真正落實好,而不是走過場。那就需要建立配套的機制,例如:建立實踐教學的科學評價標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親自動手、獨立思考。
(5)重視教材編寫我國法學本科專業教材的現狀不容樂觀,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許多院校還在使用多年前出版的由本校老師編寫的教材。這些教材幾乎是純理論性的從該學科的體系、歷史沿革到概念、性質、特點一應俱全,有些甚至通篇沒有一個案例。要編寫出適應法學職業教育的各門課程的教材是個浩大的工程。首先,編寫的人員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有豐富的職業經驗。其次,編寫的內容要適應法學職業教育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有理論知識,還要有現行法律的具體應用。最后,還應編出配套的習題和司考真題。
(6)提高教師職業素質影響法學職業教育成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高校法學教師的素質,他們的職業化水平直接影響畢業生的職業化水平?,F在的法學教師大多是出學校門再進學校門,沒有豐富的法律職業經驗,他們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可想而知。為了法學職業教育的成功,我們必須下大力氣增強法學教師的職業素養。為此,要建立長效機制,真正打通人員交流的渠道,例如,要求法學教師在任期內,最少有半年的時間在相關司法實踐單位進行掛職鍛煉;學校每年必須邀請現任法官、檢察官或律師來學校進行講座或進行實踐教學的指導工作;鼓勵法學教師兼任律師。
3、改革司法考試制度以發揮其對法學職業教育的積極作用司法考試制度的實施影響了整個法學教育體系,尤其是法學本科教育體系。一方面,許多本科院校逐漸拋棄正常的法學教育模式,開始以司法考試為指揮棒,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考核方式都圍繞著司法考試轉,不少高校把司法考試的通過率作為評價高校辦學質量的最重要的標準,結果有些高校演變成了司法考試的培訓班。另一方面,它的實施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距離。因此,我們必須改革司法考試制度,充分發揮其對法學職業教育的積極作用,實現司法考試與法律職業的良性互動。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1)完善報考條件第一,我國的司法考試應該以法律教育經歷為前提和基礎,排除非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報考資格。純應試的司法考試輔導班的出現使得非法學專業的考生能在短時間內提高考試成績,這增大了其通過司法考試的偶然性。這種偶然性使得不具備扎實法律理論功底的人員充實到法律職業隊伍中。這些人員往往只會機械地運用法律條文解決案件,不懂得法律條文背后的法律精神,對于沒有具體條文可以應用案件更不懂得通過一般法理來實現公平與正義。因此,這些非法學專業的畢業生應該排除在司法考試之外。當然,這些人員要想參加司法考試完全可以通過本科院校的第二學位或自修獲得法學教育經歷。第二,增加法學??飘厴I生的報考資格。將大量法學??频膶W生排除在司法考試之外是不合理的?,F在大多法學專科教育都能用三年的時間完成法學本科四年的課程,因此,應該將所有的法學??飘厴I生納入司法考試范圍,而不僅限于某些特殊地區的法學專科畢業生。
(2)設立專門的司法考試組織機構現在的司法考試由最高法、最高檢和司法部共同組織,其中以司法部為主。由于各部門職能差異往往在司法考試的命題、標準答案等方面出現偏差,這嚴重影響了司法考試的權威性。因此,建議建立獨立的司法考試組織部門,從命題、閱卷、爭議處理等方面進行專門管理,最大程度體現司法考試的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
(3)改革考試形式和體制我國可以借鑒英美法系和許多大陸法系國家分階段考試的體制。第一階段以主觀題為主,以筆試的方式進行,主要用來考查考生的法學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法律職業素養。第二階段以主觀題為主,以筆試加面試的方式進行,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判斷的能力、推理論證的能力和解釋說服的能力等。
三、總結
(一)法學課程學習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多數法學課程仍是堅持以教師講為主,并且只講授法律理論,圍繞教材照本宣科,以法律術語、法律概念、法學理論和法律條文的學習為主,側重解釋法律條文,缺乏實踐應用和案例教學。知識講解概括抽象,脫離實際、脫離生活,不能與法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脫離。這些做法使得學生在學習法學課程時,往往感到枯燥無味,有時甚至一頭霧水,使得學生對法學課程越來越反感,從而降低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不要說創新學習了。
(二)法學教育重在實踐和運用
高職院校法學課程教學必須與實踐工作領域相聯系,與學生未來即將從事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書記員、仲裁員、法律顧問等職業相聯系,這樣才能有更強的吸引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校與社會結合,課堂與工作崗位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研究法律知識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動力。課程設置要符合崗位工作需求,打破學科體系,根據崗位工作內容,合理安排教學課程。法學教育要有訓練性,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思考空間,讓學生動腦子思考,而不是純粹的背誦式學習法條,促使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整合起來。
二、教學改革的要求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受時代和認知的限制,傳統教學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傳統教學是基于教材內容采取講解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首要目標是傳授知識,其次是培養能力。傳統教學通過知識對學生進行評價,看的是分數,但是往往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學生在現實中動手操作實踐能力較差。傳統的法學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整個課程是老師主導,主角是老師在課堂中扮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學習和接收知識。傳統教學手段單一落后,基本上還局限于“粉筆加黑板”的模式,教學方法以全盤講授為主,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理論教學,導致教學與實際工作要求脫節。傳統教育模式下,許多畢業生走出學校走入工作崗位后反映,雖然自己在學校刻苦學習,成績優異,說起專業知識頭頭是道,但在工作崗位,卻發現自己課堂上學的知識大多用不上,甚至學習的知識落后了,需要重新學習,面對法律案件無從下手,法律專業學生不懂不會法律問題的現象令人尷尬。
(二)項目化教學符合教育改革實踐
眾所周知,我國教育考試側重考查學生的記憶力、抽象思維和計算能力等認知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不能說不重要),與之相應的以課堂講授為主要,課外輔導為輔的形式。傳統教學方法,強調靠記憶、抽象思維和計算來完成,掌握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這往往導致“高分低能”,不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狀況。項目化教學是比較適合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項目化教學則以職業崗位為基礎,以培養掌握工作技能為目標,立足學生為主角的教學格局,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課堂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中、職業崗位上的操作應用技能融為一體進行學習,更多地強調了動手操作、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來說,符合職業教育規律,深受高職院校學生歡迎。
(三)項目化教學有利于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長期以來,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圍繞教材準備教案和講稿,課堂上一直采取固定的講解、提問、討論、作業和復習的一套程序,內容上以課本知識為主,形式上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師本身也缺乏創新和激情,甚至有的教師到網上下載一些課件、教案,不管符不符合本門課程和本校實際,就敢到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甚至誤人子弟。學校對教師素質能力的評價主要參考依據是教師的備課、教案、語言、教學環節等是否合理流暢,教學進度是否符合教學計劃和大綱,教學內容是否依據指定教材,教學工具是否合理得當,學生考試成績是否合格,有時甚至通過聽一兩次教師的課堂教學來評定成績。評定教師的業務水平,沒有和培養了多少符合崗位需求的學生相掛鉤,沒有和學生的素質能力提升相掛鉤。項目化教學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有較強和較高的要求,同時具備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能力。吃大鍋飯,濫竽充數的教師既沒有能力上好一堂項目化課程,更不用說培養符合當前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了。
三、職業教育的要求
(一)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技能培養為目標。這是職業教育的目標,與此相適應,高職院校課程的教學模式也應以此目標為中心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高職法學教育中,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法律綜合素質是現代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法律相關工作崗位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目前的法學人才培養重在課程體系,沒有從工作崗位出發,致使人才培養目標脫離崗位實際。高職的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培養目標。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法學課程項目化教學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各個法學實踐項目的設計實施,調研報告的撰寫,課程論文的撰寫,相關的課件制作,模擬法庭演示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檢索文獻、收集資料、法律應用、論文寫作等多方面的專業性綜合素質。二是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通過項目進行過程中與他人的合作與分工,就個人而言,培養了學生虛心求教、取長補短的優秀品質;就集體而言,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與人交際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通過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提高了學生應對復雜的社會的能力,甚至是創新能力,提高了他們利用法律知識解決社會矛盾,從而真正為法學和法律界培養一批合格實用法律工作者。
四、高職院校建設發展要求
(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項目化教學所需的師資隊伍不健全
目前現有高職高專院校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未能很好落實專兼職教師合作機制,法學專家進入課程改革團隊的沒有或者少有,項目實施中的現場指導多由本校教師而非兼職教師擔任。專業教師現場指導能力欠缺。因為專業教師缺少實踐工作經驗和實踐操作動手能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針對項目過程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對項目化教學課堂掌控能力和經驗欠缺,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資源浪費,時間、人員等分配不均。還有一些教師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教學理念,要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的模式。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角色定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導地位認識不夠。
2.部分學生對項目化教學不適應
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時,很多學生都不適應,認為要自己動手的地方太多,完成不了,或者懶得動手。很多學生主導的意識不強,主動動手去做的意識很差。還有學生對項目化教學有濫竽充數的問題。學生對項目化教學缺少必要的角色認同和主觀認識,不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快適應角色轉換,不按職業崗位角色來要求自己,“濫竽充數”的現象存在,看別人動手參加。對小組或個人完成工作任務一時難以完成,課后不能及時查找資料,作業完不成,有的工作質量層次不齊,逐漸形成了適應項目化的學生學習日益進步,不適應項目化的學生愈加掉隊。
3.教學資源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需要
首先,班級學生數量過多,教學組織安排不容易,只能分組實施具體的項目,很難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獨立完成項目或任務。由于人數多確定學生分組也有矛盾,組分得過大,組內少數人做而大多數看,組分得過細,教師指導又不能完全滿足,使小組協作學習的效果打了折扣,項目實施過程與質量難以控制。其次,硬件條件不足。學校圖書館專業圖書資料不足、部分圖書學科知識老化,圖書資源和機房數量不夠,學生上網查詢資料又面臨機房不足或時間難以保證等問題,因而查找資料困難較多。實訓設備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許多專業教學設備不能滿足分組教學需要,模擬法庭建設標準低,又和其他會議設施共用,導致不能完全滿足學生訓練使用。而學生一般都是擁有著足夠的知識儲備,卻無法在實踐中進行操作,缺乏生成實踐的場所和辦學條件。
(二)以項目化教學提升高職院校辦學層次
1.培養優秀的工作者
學生的知識與實踐、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是職業教育所關注的。儲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也是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的基礎。學生要想擁有足夠的工作能力,首先要儲備專業知識。其次把學會的知識用到課堂項目中,再實踐應用到工作崗位中。再次,知識儲備與實踐經驗相輔相成的理念很重要。因此,項目化教學中,法學課程也是如此,學生不僅要儲備專業知識,還需具備自己動手實踐的能力。在法學課程教學中項目化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將法學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在課堂情境中去解決現實的問題,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2.培養優秀的師資隊伍
通過項目化教學實踐,更多的教師將加強自身學習,不僅學習本專業的知識,更要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方法,不僅要學習課程知識,更要學習計算機、網絡等技能,做到“一專多能”,改革創新教學思路,不斷提升個人業務素質,進而促進學校整個教師隊伍的發展。
3.培養優良的學風建設
學生上課走神,不認真聽講的現象存在。實踐中,平時上課不認真容易走神的學生,很具有實踐創新能力。這部分學生不拘形式,不遵守紀律,卻敢于大膽創新,提出自己的觀點。傳統的教學反而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而項目化教學正好迎合了這部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帶動了原本認真但只聽不動腦的學生好奇心。在傳統的教學中理論知識要記和背,而項目化教學是在實際操作中理解知識。傳統教學課堂滿堂灌知識,學生死氣沉沉記錄;項目教學,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完成理論知識的應用,教師做指導,建立了學與用的快速溝通,把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參與,讓學生創新,提高學習效率,樹立了良好的學習風氣。
4.建設良好的學校社會單位合作關系
首先,法律人應當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強捍衛者。法是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法律人是把公平正義踐行到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者,法律人自身信仰中的公平正義觀念是老百姓得以信任法律和國家的最有效途徑。作為有良知的法學研究者,未來的法學家、法官、檢察官、律師或是立法專家,都應當是是時代良心的體現者。法律人肩負著為國家行法治、為人民爭權力、為社會求正義、為萬世開太平的重任,為我國法治進程的推進添磚加瓦是法律人的職責所在。法律人不是江湖義士,不是劫富濟貧的俠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是法律人必須養成的思維習慣。做到既不畏權貴,又不同情心泛濫,凡事不先入為主,不主觀臆定,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盡量做到不偏不倚,不驕不縱才是法律人應有的職業素養。
其次,法律人應該是法律的忠實踐行者。法律作為國家懲惡揚善、維護國家穩定和促進國家繁榮發展的有效工具,只有法律人嚴格遵守法律,堅持依法行事,運用其在法學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價值觀、善惡觀和是非觀來指導自身實踐,才能正確辨別孰是孰非,也才能將法律的初衷良好地踐行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轉型期,讓法律成為人民的信仰還有待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讓人民相信法律、相信司法工作者、相信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賴于法律人是否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力去解決人民面臨的每一個需要法律人去解決的矛盾。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和法治中國的生存發展之道還有待時間來做進一步的磨合,法律人所能追求的就是盡量做到讓每一個決定都有理有據,讓每一條建議都于情于理能夠被法律和當事人所接納。最后,法律人應該是有著獨立思維能力的個人。
法律文字的存在是幫助法律人進行是非判斷和解決糾紛所能依據的相對客觀的標準,法律人應當堅守自己的法律尊嚴,做到能夠對每一個事件進行獨立判斷。法律人還應該對自己有著正確的定位,并且能夠堅持捍衛法律尊嚴和保有不被收買的決心和信念。輿論監督作為社會監督的方式之一在司法活動中有著其獨特的影響力,法律工作者應當運用其專業的法律知識和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觀去引導輿論方向,不讓輿論的聲音左右自己對事件的定位。我們國家有著同情弱者的傳統文化觀念,法律也并非不保護弱者,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客觀事實和證據是法律人判斷事件和作出決定的最主要依據,主觀上的同情心和善良不能夠成為支撐法律人做出抉擇的重要支撐點。
二、法學教育在法律人職業倫理培養中的地位
先生著有《法律教育》一書,提出法律人應當具備三中素質:一為法律道德,一為法律知識,一為社會常識。真正能夠長治久安的穩定社會是法律職業化程度較高的社會。因此,要把法律職業和法律從業人員看得比一般職業和一般從業人員更為重要、更為崇高、在職業準入和認知要求上也更為嚴格的職業。①以培養“法律職業人”為宗旨的法學教育,承載著塑造法律人思維模式和教會法律人研習法律文字的重大責任,在法治社會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地位日益凸顯。
首先,法學教育是法律人職業倫理形成的基礎。法學教育是法律人職業生涯的終身伴侶,接受了什么樣的法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一個人能夠有著怎樣的職業生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校給老師和同學提供交流的空間,老師影響學生于有形和無形之中。法律人職業倫理未必以單獨的一門課進行教授,但是從走進大學校門開始,同學們通過老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以及對于各種耳濡目染之學校和老師的行事作風,再加之閱讀學校提供的各類相關書籍,便慢慢形成了一種思考習慣,當這種思考習慣根植于內心,也便成了法律人職業倫理觀形成的要素之一。法學教育還是法律人從學校走進法律界的一座橋梁,法律人走得穩不穩,不僅要看法律人行的正不正,還要看橋梁結實不結實。扎實的專業知識是支撐每一位法律人走好自己職業生涯路的堅實后盾,所以法學教育作為法律人打基礎的一個重要環節,有著其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其次,法學教育是法律人職業倫理觀得以長期維系的有效保障。從1999年我國《憲法》納入了“依法治國”的理念到現在對法制中國的倡導,我國的法治進程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推進。但是,各類司法腐敗現象依然存在,人民大眾對司法的信任仍然有待加強。我們不得不反思,社會大染缸為何一步步改變甚至腐蝕了一個個純潔的法律職業者處于經濟高度增長而社會生活劇變期的中國,又是如此急迫地需要法學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給。法學家、法官、檢察官與律師等法律職業人自當擔負起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對于形形的“以權壓法”、“以錢誘法”和“以情融法”引致的各種司法腐敗,知法懂法所以更熟知法律漏洞卻目無王法的律師、濫用司法權污蔑司法權威的法官和檢察官是不能以法制不健全而推卸責任的。這些現象的發生,歸根結底是法律人職業倫理的缺失,而最能夠填補這個缺失的恰恰是我們的法學教育。②倘若法學教育能夠培養法律人把法律職業倫理視為自己辨別是非曲直的一種習慣性出發點,并時時刻刻用自己習得的法律職業倫理觀指導和約束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那么法律職業隊伍被老百姓所信任的程度就會越高,法制中國的建設也將會邁上更高的臺階。而法律職業倫理的觀念形成以后能夠得以長期維系的保障便是在法律人職業生涯中的每一個階段加以鞏固和強化。法學教育對法律人職業倫理的培養應該是伴隨著法律人一生的教育,學校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跟隨者法律人職業生涯的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也是讓法律人曾經堅定的法律職業倫理觀在踏入社會和工作崗位以后還能夠得以長期維系的重要保障。最后,法學教育是完善和發展法律人職業倫理的外在動力。
法律職業倫理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一經養成就萬世不變的。知識的更新、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要求我們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專業素養都能夠與時俱進、揚長避短,不斷地向前發展。法學教育是法律人形成法律思維的先導,亦是鼓勵和教會法律人推陳出新的先師。人們的倫理觀念在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改變,法律人在固守公平正義的底線的同時,也不能固步自封,不接受時代的進步。法學教育不僅為法律專業學生或是法律人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也在此氛圍下激勵著他們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巧,時刻進行教育與自我教育,給予了他們一股強大的成長推動力。
法制中國的建設促進著法律的變革,而新制定或修改的法律在在實踐中得以良好運用,還得靠法律人來踐行。法律人的閱讀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此時便能夠得以體現,而保證法律人能夠正確把握立法目的和宗旨的關鍵不僅在于法律人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還在于法律人接受了何種教育以及內心秉承著何種理念去解讀。在法律條文的規定缺失的狀態下,法律從業人員又會秉承什么樣的處理原則或是運用哪一條相關法律原則來加以解釋和運用到具體情況中也要求法律人有著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去駕馭,這一切也離不開法學教育的跟進和督促。法學教育是法律人職業倫理養成、維系和得以發展的護航者和引路人,沒有良好的法學教育,法律人職業倫理就容易缺失,法治中國的建設步伐就會變得尤為緩慢。法學教育在培養法律人職業倫理方面有著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法學教育對法律人職業倫理的培養,進而能夠向國家和社會輸送一批批有法律道德、有法律知識和有社會常識的法律精英。法學教育推動著法律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進步和完善自我,培養了適應時展和符合法制中國建設之需的具備良好法律職業倫理的法律職業隊伍。
三、法學教育在法律人職業倫理培養中的作用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法律人的職業倫理是法律人走入法律行業從事各類法律活動的思想基礎,其形成和發展都有賴于法學教育的培養。法學教育承擔著為凈化社會法治環境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培養一批批有著較高職業倫理的高素質法律職業隊伍的歷史責任,能在很大程度上對于塑造法律人的法律思維、強化法律人專業知識和提升法律人的法律職業技能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首先,法學教育能夠培養法律專業學生較為職業的法律思維法律職業隊伍是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中堅力量,嚴密的思維和緊密的邏輯是法律人必備的專業素質。公平正義是法律人必須始終恪守的思想理念,而法學教育正是教會法律人思考和運用法律的一種及其重要的方式。法理學、法制史和憲法學課程的開設從法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演進過程到法律的制定修改過程,再到對以往法律制度和現存法律制度的思辨和運用上都授予了法律專業學生一個法學領域內應有的法律思維模式系統圖。法理學是法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法理學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法律的入門知識,塑造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學世界觀,培養了他們對于人類社會法律生活的哲學態度。同時,通過法的基礎理論、法的基本范疇和方法的研習,塑造了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及相關制度的發生、發展、演變及其規律的科學,這門課程的開設讓學生了解了每一個法律條文背后的歷史推動力和社會進步所需要做出的各種相應改變,幫助學生從歷史的淵源上去尋求每一個法律部門和每一個法律條文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方向。憲法規定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通過對憲法的學習和對憲法學的研究,學生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國家法治發展的狀況和需要完成的目標,進而學會思索為推進我國法治進程而需要進行的努力。
法律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借以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法學教育是幫助學生以最快速和最有效率的方式走進法學的大門的首要選擇方式。通過對法制史、法理學和憲法學的學習,學生更容易明白法之“平之如水”的內涵和堅持公平正義的意義。法學教育對培養法律人職業倫理的重大作用之一便體現在幫助法律專業學生塑造職業的法律思維,從而讓公平正義的理念深入每一名法律專業學生的內心。其次,法學教育能夠強化法律人的專業知識法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于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唯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才能在實踐中很好地幫助國家和人民解決具體矛盾和問題。法學教育在我國分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個階段,大多數有法律教育資格的學校在本科教育階段都為法律專業學生開設了刑法、民法、商法、經濟法等基礎性的法律部門的課程。法學教育不只是教會了法律專業學生研讀法律文字的能力,而且幫助法律專業學生了解了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融會貫通加以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的法律功底和強化了法律專業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深入和細化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而研究生階段大都有著不同的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于法學本科的同學進行有方向有目的的疏導教育,讓學生在自己所報考專業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自己所學專業,從而在所學專業知識的研究層面和實踐層面上都顯得更為專業和更具效率。此外,法學亦是學生形成是非觀、善惡觀和價值觀的一個客觀參考標準,法學教育在幫助法學專業學生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法律人職業倫理形成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力量源泉之一。最后,法學教育能夠提升法律人的職業技能法學教育向社會輸送著具備各種法律職業技能的律師、法官、檢察官、仲裁員等等的法律職業人才。
唯有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的法律人才能勝任國家和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即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解決人民生活中的糾紛和矛盾。法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向學生傳授法律系統知識、原理和制度,也在于提高學生的職業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嚴謹的法律思維,更在于提升法律人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和技巧。法學教育活動中的模擬法庭的建設幫助學生提升了自己運用專業知識和運用法律邏輯和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讓還沒有資格走進法律行業的法學專業學生也有機會體驗作為一名真正法律人的感覺。一切以法律為依據,模擬各種角色來處理具體案件的教學形式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前就培養了一定的思維直覺、思考模式和處理方式,并且能夠得到資深老師的點評和意見,具備這些一定法律職業技能的學生踏入社會就一定不會是只會紙上談兵而無法獨立工作能力的初生牛犢。此外,組織學生參加學校所在城市處理的各類公開審理案件的旁聽也讓法律專業學生對日后自己即將從事的行業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從旁觀者到日后的參與者,學生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在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思考,也對法律專業學生今后走入法律相關行業奠定了一定的職業基礎。
四、結語
衛生法學在我國起步較晚,受傳統教學理念等因素的影響,衛生法學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致使教學效果較差。為彌補理論講授的不足,各醫學院校也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假期實習、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等,但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不能切實提高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1衛生法學實踐教學環節安排不合理
衛生法學的教學內容以醫學和法學并重為教學特色,但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醫學與法學的比重卻有著較大差別。一方面,醫學院校對醫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十分重視,一般安排有較長時間的專業實習和臨床見習。另一方面,衛生法學的實踐教學在醫學院校中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與醫學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學時設置相比較存在很大偏差,大部分醫學院校沒有開設專門的衛生法學實踐課程,僅采用一些傳統的法學實踐教學方法,此種做法并不能體現學科特色。
1.2衛生法學的實踐教學資源匱乏
目前,在衛生醫學實踐教學的場所安排方面,一些醫學院校缺乏政法類院校所必備的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場所。加之,醫學院校對于醫學專業的重視程度較高,而對非臨床專業的教學在經費投入方面支持力度較低,這就注定了衛生法學在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上不會輕易獲得學校的高投入,使得醫學院校建立的法學實習基地也僅僅是與當地公檢法機關和律師事務所進行合作。另外,就衛生法學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而言,具有醫法交叉知識背景和醫法專業實踐經驗的高層次人才較少,目前衛生法學的大部分教師來自于各政法院校的法學專業,其中也不乏非法學專業背景的教師,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衛生法學的實踐教學的開展。
1.3衛生法學的實踐教學手段形式化
衛生法學實習原本是學生培養實踐技能、提高理論服務于實踐的主要教學環節,但基于就業、考研、考公務員的情況,大多數學生對待實習的態度是敷衍了事,只為獲取一紙實習證明。加之,學校和實習單位對學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實習其實已流于形式。另外,在實踐教學中,大多數醫學院校采用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流程為教師講授—引出案例—學生回答—教師評析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并沒有進行討論前的準備工作,在分析案例時也沒有激烈的言辭辯論,只是由教師評析案例后便宣告結束。案例教學法過于注重對法條的解釋,缺乏生動性,尤其是缺少對具體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各種非法條解釋問題的演練,而模擬法庭教學法是建立在已知案情基礎之上,相關的案件事實和證據材料都事先已確定,僅是審判人員、原被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角色事先已擬定,而且學生早已將模擬法庭的全部過程事先演練多遍并形成了劇本,學生在模擬法庭演練時根本不會遇到真實案件中可能出現的突況,這就無法鍛煉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模擬法庭教學法逐漸演變成一場表演劇,致使模擬法庭的功能也逐漸在異化。
2診所法律教育的特點
診所法律教育的優勢在于著重培養法律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以真正實現法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3]。因此,一方面法律診所可為那些承擔不起高額訴訟費的公民提供免費法律幫助。另一方面,診所法律教育通過為社會弱者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將法學教育與法律援助融合,這不僅是一種全新的法學實踐教學模式,而且為法律援助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診所法律教育目前已廣泛應用于亞洲、歐洲和澳洲等很多國家的法學教育中,國外診所法律教育對我國的法學實踐教學同樣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目前國內很多法學院校都開展了診所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既包括“訓練守法精神”,也包括“扶植法治”。診所法律教育在醫學院校衛生法學課程中的嘗試,對于那些將來走進醫療機構的學生來說意義重大。診所法律教育所處置的案件具有真實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涉及衛生法的現實情境總是伴隨著醫療救助的全過程,案件的復雜性、針對性、現實性較強,即便指導教師面對此情形有時也難以應付。因此,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從另一方面看,學生通過親自案件、了解案件事實、調查取證和參與庭審,能夠快速提高他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力、獨立辦案能力和法律邏輯推演能力。另外,診所法律教育也能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其以法律專業服務人員的視角觀察社會和思考社會,以醫生的視角重新審視當前的醫患關系。衛生法與社會、醫患權益與社會公正、衛生法與醫藥衛生事業等新的課程教學內容都體現了診所法律教育的價值趨向,這將有利于培養人格健全的、具備豐富法律專業知識的醫學人才。
3診所法律教育在衛生法學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3.1診所法律教育與衛生法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
衛生法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著眼于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即培養具有醫法交叉知識,擅長處理醫療糾紛案件的法律服務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的實現不僅要依靠課堂理論講授,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一種法律職業技能和法律思維方式。因此,法律教育不是單純的法律知識傳授,而是一種法律職業訓練。而傳統的法律教育只注重理論層面的講授,這種紙上談兵的做法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診所法律教育的基本要求來看,它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具有極大地幫助,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真實案例,并以主體的身份去解決問題,全權負責整個案件,學生通過運用所學到的法律知識,對調查收集的證據進行獨立的分析判斷,使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司法文書寫作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地提高。這既克服了案例教學法易被條文化的缺陷,也解決了模擬法庭虛擬化的難題。
3.2診所法律教育的教學方式已日漸成熟
我國開始啟動診所法律教育始于2000年,當時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北京大學等7所高校開設了診所法律教育課程,2002年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等4所高校陸續開設了該課程。2002年7月28日,上述11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該會目的在于與國內外實施診所法律教育的院校加強合作交流。截止到2013年7月18日,全國640多所法學院中已有163所加入了該專業委員會。目前,國內著名的法學院幾乎都開設了診所法律教育課程,并在不同院校中開設了各具特色、有所偏重的專業性法律診所,例如:訴訟法律診所、弱者權利保護法律診所、婦女權益保護法律診所、民事法律診所、勞動者權益保護法律診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診所、公民權利保護法律診所、刑事法律診所、環境法律診所、公益法律診所、社區法律診所等。這些富有成效的法律診所可作為衛生法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場所。
3.3診所法律教育能更好地確保實踐教學的效果
衛生法學是一門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興醫法交叉學科,目前衛生法學教學工作大多由更易獲取醫療衛生資源的醫學院校承擔。由于醫學院校向來注重醫學生的見習和專業實習工作,而醫學院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和支持又是開展衛生法學課程實踐教學的基石。然而,鑒于衛生法學課程在醫學院校中的辦學地位,現階段醫學院校對衛生法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支持力度不夠,而診所法律教育實際上是借鑒了醫學實踐教學的模式,這更易為醫學院校所理解和認同。同時,也有利于形成一套獨特的衛生法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
4提高診所法律教育實踐教學質量的建議
4.1加強衛生法律診所基地建設
醫院學校,一方面可以積極申請參加“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暨中國衛生法法律診所專業委員會”,進而以會員的身份接受該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以加強與其他醫學院校的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醫學院校教學醫院豐富的資源,加強與教學醫院醫務科等醫患服務機構的合作,建立有特色的衛生法律診所,這樣既保證了醫療糾紛案件的來源,又能發揮衛生法學的學科優勢,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衛生法律診所在實施教學功能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服務功能,因而就其設置模式來看,它可以是附設在校內的內置式,也可以是附設于校外的外置式。內置式可考慮將衛生法律診所設在模擬法庭,使其起到律師事務所的作用,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模擬法庭會見當事人,提供衛生法律咨詢,司法文書等。當學生積累起豐富的辦案經驗時,還可以代為調查取證和參加庭審,學生承辦的案件數量應以1-2件為宜。外置式可考慮加強與一些社會組織的聯系與合作,比如當地衛生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法院、社區基層組織、檢察院等,將衛生法律診所附設于上述機構中,以便共同構建衛生法律診所。
4.2開設衛生法律診所教育課程
鑒于衛生法律診所教育實施的現狀,醫學院校應當增設衛生法律診所教育課程,明確其課程性質、授課學時、課程學分、開課對象等??煽紤]將該課程設置為限定選修課,具體學時可參照各醫學院校的教學計劃而定。在課程時間安排方面,該課程可以考慮在大三年級的學生中開設。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受師資力量和教學成本所限,不能在所有學生中啟用診所法律教育;二是,該課程只有在學生完成了法律和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并基本掌握了醫療衛生法的相關知識,才能真正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另外,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應涵蓋衛生法律診所教育的目的與意義、衛生法律診所教育的基本方法、會見當事人的基本流程、律師職業的基本技巧與策略、提供衛生法律咨詢的技巧、司法文書的寫作、案件前的準備工作、談判的策略、民事案件的策劃方案等內容。在考核方式上,應重點對學生的綜合辦案能力進行考核,不宜采用傳統且機械的紙質筆試結業考試,應當探索出一套科學的、富有人性化的、靈活多變的考核方式。
4.3多途徑解決經費問題
診所法律教育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長期以來,衛生法學的教學經費問題是制約診所法律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鑒于診所法律教育需要較高投入和衛生法學課程在醫學院校辦學規模較小的現實情況,醫學院校應為診所法律教育多途徑的籌集經費。一方面可積極尋求同類型院校聯合辦學,以降低辦學成本;另一方面要積極尋求社會組織的支持,如與當地的律師事務所、衛生行政部門、附屬醫療機構、婦聯、法律援助中心、工會、消費者權益保障協會等建立聯系,通過學生的案件工作,既可推動法律援助工作在基層地區的開展,又能在鍛煉學生辦案能力的同時,獲取一定的工作報酬。
4.4加強衛生法學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
目前,在衛生法學課程的師資隊伍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只具備了法學背景或醫學背景,具有醫法交叉知識背景的教師較少,甚至有些專業教師還沒有律師執業資格證書,并缺乏處理醫療衛生糾紛案件的經驗,這些因素都制約著診所法律教育在醫學院校的開展。對此,一方面要積極鼓勵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外出深造,加深對醫法交叉知識的學習,激勵教師在取得律師執業資格證書的基礎上,通過外出兼職,提高其實踐能力,使其成為教學和實踐的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邀請一些資深的衛生法學專家、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掌握法律流程運作技能。
4.5建立科學的法律診所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