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2 17:01:52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建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英文名稱: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主管單位: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主辦單位: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雙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0232
國內刊號:23-1528/TU
郵發代號:14-2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哈姆雷特:你看到那邊的云了嗎,形狀像一頭駱駝?
波洛涅斯:我發誓,它確實像一頭駱駝。
哈姆雷特:我認為,它像一只黃鼠狼。
波洛涅斯:那背像黃鼠狼。
哈姆雷特:或者說像一條鯨魚吧。
波洛涅斯:很像一條鯨魚。
——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二幕,在城堡的大廳中
已經投入使用的大連國際會議中心受到業內外的諸多關注,原因大致來自于兩方面:
是作為大連新的地標建筑,其金屬外立面的前衛外觀和巨大體量引人駐足;二是建筑設計出自世界知名的建筑設計事務所“藍天組(coopHimmelb(1)au)”。藍天組的主持人是奧地利建筑師沃爾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當今解構主義建筑的領軍人物。
沃爾夫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藍天組”名字的由來:“藍天組不是一種顏色的表達,而是事務所的設計理念,我們希望建筑能夠像云一樣變化多端,變化無窮?!?/p>
事實上從一開始,我們就想建造可以像云一樣變換的建筑和城市。因為我覺得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白鯨記》中所說的“但愿能夠擁有有形之風”就是對建筑的最好描述。早在1968年,事務所成立之初,我們就想要立刻從根本改變建筑。”
回顧藍天組的作品,確是以極端和非常規吸引眼球。圍繞他們的總是這樣些名詞:復雜、含混、多元、并置、復合……這些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對現代主義建筑的反思而逐漸運用于建筑描述上的詞匯,極其集中的出現在了藍天組的身上。
大連國際中心的設計延續了藍天組“云”設計理念。建筑形體和空間復雜多元,扭動的曲面殼體造型,質感強烈的金屬表皮,漂浮的空間。有人說這座建筑像飛碟,也有人說像貝殼。設計師表明:“我們的形式語言不是具象的,而是充滿聯想的。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p>
大連是個重要的港口、商貿、旅游城市,目前正經歷著對沿海棕色地帶和開發區興建的變革,在未來的十年里,發展的關鍵是:為游輪建立國際口岸,在復墾土地上建立新的城市發展,為連接特殊經濟區域建設跨海大橋。大連國際會議中心的設計任務是創造一個地標建筑,符合大連城市未來發展。它位于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中軸線的終點上,該中心將被視為向著國際大都市發展的大連的精神景觀。
建筑的形態是根據建筑正面出現的兩個主要城市軸線的方向來進行組織的。封閉的環境進一步區分了會議空間,穿透了外墻和懸挑,從而創造一個空間多向性的建筑。建筑的主要功能為古典戲劇禮堂和靈活的多功能廳?!斑@與我們的設計哲學不謀而合,與其擁有兩座單功能建筑,不如將其融合到一座建筑中,創造新的城市生活?!痹O計師解釋,“城市的未來將是多功能建筑取代單一功能的建筑。因為當建筑對公眾開放時,他不僅是投資公司的標志,它還展示城市的附加價值,重新詮釋了公共空間的概念。在無個性特征的城市建筑物中它們是極具個性的特點?!?/p>
通常在建筑內部空間的營造中,為了達到漂浮的目標,藍天組刪減盡可能多的柱子,追求空間造型的完整。這種漂浮所造成的結果是:建筑的具體功能讓位于建筑的城市功能屬性,地面被極大的貢獻給了城市生活。建筑扮演了城市客廳,像慕尼黑寶馬世界、法國里昂匯流博物館,無一不是如此。大連國際會議中心的內部空間組織是開放和流動的。在主劇院和會議空間之間,建有
城市,瞬息萬變的高級文明形態。
城市的建筑就是城市的靈魂,代表著城市的個性、品位、現狀。上一代人離去了,上一代的城市建筑卻把上一代這個城市的精神氣質和文化韻味記錄了下來,周而復始。
她沒有終止,總是在不斷變化著高度或者風貌。有時,她會像凝固的音樂,有時,又仿佛是流動的影像……
如果把城市比做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從外表上看,便應是可以一目了然的,無論他是工人、學生、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城市的性質,也正如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和內在素質,會從根本上決定城市形象,當然也包括建筑的形象。
一個人背著相機,游走在這城市里,留意身邊的建筑,用相機隨意或不隨意地記錄著所見,再將這些記錄下的所見與攝友們分享。
每一代人似乎都可以說出自己和城市的故事,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
游走在城市的鋼筋混凝土森林里,要想捕捉某個影像,需要你每時每刻保持觀察力,也許在你上班的路上,就可以看見有意思的畫面。
拍攝建筑并不那樣容易。在拍攝之前要觀察光源,還要考慮建筑周圍的環境,因為建筑需要襯托才顯得生動。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在人流車流中往往站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才能捕捉到一個理想的瞬間,有時還要冒險去爬高下低。
富有個性的建筑,這種個性可以表現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規模、形體上,也可以表現在材料的質感和色彩上,還可以表現在具體的構件上,如屋頂、柱廊、門窗等等。
以下是一些關于拍攝城市建筑的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和讀者分享。
1.巴黎新區的建筑,非常典型的一張建筑攝影圖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因透視和廣角鏡頭效果造成的變形。
2.透過民居往上看現代的高樓,是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對比。
使用Nikon D70相機,19mm超廣角鏡頭。
3.冬天早晨暖暖的陽光,淡淡的霧氣,遠處的高樓輪廓依稀可見,和川流的行人與車輛組成了一幅很有趣的畫面。使用Nikon D70相機,135mm鏡頭,光圈F8,快門1/250s, 用Photoshop后期調整色溫為偏暖。
通過二維空間的平面形式來表現建筑
當攝影師用相機取景時,只有當相機保持水平,建筑的垂直線才會在照片中保持垂直。這就限制了用相機拍攝建筑的靈活性,特別是在地面拍攝高層建筑時,畫面下半部的地面往往會顯得過多,而建筑的頂部又無法被攝入畫面。如果相機向上仰拍,雖然建筑的頂部被攝進了畫面,但原本垂直地面的線條卻會向上會聚,攝影中把它俗稱為“透視變形”。所以一些專業的攝影師會使用特殊的移軸鏡頭和相機調整這樣的變形,可是大多數的攝影愛好者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可以使用廣角或超廣角鏡頭刻意突出傾斜線來表達視覺的沖擊力或戲劇性構圖(見圖1、圖2),或者使用長焦鏡頭壓縮畫面,使變形減少,使畫面更富層次感(見圖3)。對于取景,豎幅畫面拍攝有利于表現建筑物的高大雄偉和街道的縱深感,橫幅畫面拍攝能較好地表現建筑群的林立。
用光線的變化表現立體空間
正確用光的含義是指控制光的方向、強度和光質,既要表現出受光面材料的紋理質感,又要能顯示出陰影的層次而又不失細節。通常說,拍攝建筑物時,45度側光是比較適合和常用的光線,但在表現外墻裝飾為玻璃材料等現代建筑時,光照的角度就要靈活掌握了,要根據光線來表達你的主題(見圖4、圖5、圖6、圖7)。
4.夕陽在大廈的墻面上留下了柔和的金色陽光,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70-300G,300端,光圈F8,因為明暗反差比較大,曝光-1。
5.逆光下,城市的道路就像河流一樣,穿行的人們像是流動的音符。光圈F8,快門1/500s。
6.圣新大教堂的白色和藍色天空,構成簡單明快的色調,側光的運用使得建筑的立體感非常突出。
7.教堂尖頂在樹葉的背影中,指向深邃的藍天,光與影體會的不就是那份信仰嗎?使用Nikon D70相機,28mm~105mm鏡頭,105mm端,光圈F8,快門1/500s。
表現城市建筑中重復的線條和形狀
畫面上的線條是由相鄰兩種影調的分界線勾畫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概括力和表現力,在構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線條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如直線(包括水平線、垂直線、斜線)、曲線、折線、圓弧線以及重復線等等。還有就是像迷宮一樣重復的形狀,方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等等。
如何在這些繁雜的線條和重復的形狀中尋找美感就是攝影者所要考慮的,包括線條的粗與細、實與虛、淡與濃之分等等。粗線條強,細線條弱;實線條靜,虛線條動;淡線條輕,濃線條重。在構圖中應盡可能充分利用線條的形式美和它們的藝術感染力,通過精心設計來提高畫面的藝術性。在重復中尋找細微的變化,找到色彩或形狀的搭配,使照片更具趣味(見圖8、圖9、圖10、圖11)。
8、羅馬角斗場,由三道弧線和豎線構成的畫面,使建筑表現出一種張力,宏偉而壯觀,讓人感嘆人類文明的偉大。
10、四個重復的窗,就像四幅裝飾畫一樣,仔細看,每個窗里的圣誕花都不太一樣。
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Nikkor-H Auto 50mm F2,光圈F8,快門1/125s。
9、11、有時色彩或者塊、面,就是照片的主題,留意都市里那些時尚的樓群,你會發現像七巧板一樣的畫面。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70-300G。
發現建筑與人的關系
建筑是一個讓人活動的空間,在拍攝城市建筑的過程中去發現建筑與人的關系是必要的,建筑的目的是服務于人,有時人的活動可以襯托建筑。建筑的個性可以表現在人對于建筑的使用功能、規模、形體的各方面,也可以表現在具體的構件上,如屋頂、柱廊、門窗等等(見圖12、圖13、圖14)。
12.在水泥森林里,忙碌的人們從這片林子到那片林子……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Nikkor-H Auto 50mm F2,光圈F8,快門1/500s。
13.人們在節日里裝點自己的居室,窗口的鈴鐺、雪花,還有窗玻璃映出的房子形成了一副很有意思的畫面。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Nikkor-H Auto 50mm F2。
14.悠閑的下午,慵懶的夕陽,照射在人們的臉上和斑駁的舊門上。使用Nikon D70,135mm鏡頭,光圈F8,快門1/200s。
以上就是一些拍攝城市建筑的心得,還有很多拍攝技巧和構思是在拍攝過程中總結出經驗的,城市建筑那有趣的畫面永遠都拍不完。你是不是也躍躍欲試了?
關鍵詞:符號城市 建筑 標志系統 速度
正文部分:
標志系統與建筑
建筑,道路和綠地等元素一起組成了城市。但是行走在現代城市中,不管是在中國的北京上海,還是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美國的紐約,你無法忽視的是城市中的標志系統:指示牌,廣告牌,顯示器等,如圖1所示。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一書中,文丘里第一次提出了這些標志系統對于城市景觀的重要性。他說道:“標志物能主導空間,而建筑則不足以如此,因為標志物比建筑形式更能形成空間關系。在這種景觀中,建筑變成了空間中的符號而非空間中的形式。建筑的表意性變得非常小,‘標志物要大而建筑要小’,這才是第66號大道的金科玉律?!痹谶@段話中,文丘里認為在拉斯維加斯這樣的商業之都中,標志系統似乎已經凌駕于建筑之上了!
而在現在的建筑學教育中,標志系統一直被認為是建筑和城市的大敵。似乎車站設計的好,就不需要指示牌,商店的立面最好素雅干凈,道路兩邊最好是純凈的綠化帶。其實,這樣的城市極其缺乏標志性,極其缺乏活力。拿本書中一再提到的商業區為例,如果沒有大且醒目的廣告牌,又怎么知道哪里是男裝區,哪里是女裝區,哪里是童裝區?又怎么會確定這里是商場而不是政府大樓?
現代社會,標志系統和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這種需求有時會要求建筑與圖示、符號做某種結合:立面上出現了大幅的廣告牌,或者被大型指示牌遮擋,周圍掛上五彩繽紛的霓虹燈。這也許是建筑的失敗,卻是城市的成功作為一個負責的建筑師,我想合適的做法并不是把標志系統和建筑隔離開來,而是在設計建筑的時候,為這些標志系統留出余地。
在某一次的城市設計,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武漢高校附近是極其缺乏標志性的,于是針對這一問題做了城市標志系統的相關設計。通過將校園特色與圖像,文字,景觀,¬¬已有標志物,甚至是聲音的結合,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圖2所示。將華師大門兩側的柱子改成翻版墻,用來張貼廣告和學校信息;在華師邊界的兩邊種上桂花樹,用氣味暗示學校的存在(華師的象征之一是桂樹);在武漢理工的浮雕墻上,鑲上彩色的瓷磚強調出并不搶眼的浮雕,學生們可以在彩色玻璃上刻畫;學校旁邊的一段臨時圍墻被改造成涂鴉墻,慶祝即將到來的100周年;在學校圍欄的上面掛上了各種各樣的文化衫,以顯示學校氛圍;武大周圍商鋪的銘牌上,附上有櫻花圖案的半透明薄膜(武大以櫻花聞名);武大周邊人行道的拼圖也改為櫻花圖案。
¬作為符號的建筑
當傳統的標志系統不滿足于信息交流時,建筑物有時也會變成一種符號,擔負著標志物的角色,引導著人們,吸引著人們。文丘里曾經提出了“作為空間的建筑”和“作為符號的建筑”,引起將空間塑造作為第一要義的現代建筑師們的思考。他說:“蒙蒂塞洛汽車旅館的標志的外輪廓就像一個巨大的高腳柜櫥,使高速公路上的人們在看到汽車旅館之前先看到它。這種形式化且標志化的建筑物是反空間的,它注重信息交流甚于重視空間。信息交流――作為建筑和景區中的一大要素――支配著這里的空間?!币簿褪钦f,在那樣特定的環境里,建筑物的外部空間要重于建筑物的內部空間。讓別人產生興趣,明白建筑的功能,吸引人進入,這是最首要的任務。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商業建筑大多形式鮮明,標志性強,如武漢光谷的球形商場和北京的福祿壽大酒店,還有本書中提到的鴨子型的鴨肉店(被人們稱為“長島鴨仔”)。
作為符號的建筑早已存在,“A&P停車場是凡爾賽時代以來巨型空間演進過程中的當地階段…穿越意大利式市鎮廣場就要傳謠四周高聳的建筑,而穿越這種景區就要穿越寬闊的巨型‘組織結構’…巴洛克式穹頂既是符號又是空間結構,它們的外部尺度比內部尺度大,為的是在其所處的城市地段中居主導地位,并傳達其象征意義?!彼坪跻郧暗慕ㄖ趥鬟_信息時更為優雅更為和諧,而后現代后期的“福祿壽“之流,對于感官的刺激過于粗俗直接,容易帶來審美疲勞。
有時建筑本身就是標志。的確,某些建筑在去掉外表的一切裝飾之后,仍然可以辨認出它的功能。中國的政府機關大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全國的政府大樓,公安大樓幾乎都是一個樣,高高的臺階,嚴整的立面,仿佛出自于一個建筑師之手。但是這樣卻極具辨認度,也成功的傳達了官式建筑的威嚴,當然,官式建筑是否需要傳達這樣的信息也是值得討論的,這里略去不談。
建筑物作為符號傳達信息時,有時并不完全依靠于其形象。書中說:“作為符號,標志物和建筑借助于它們的方位來界定空間“。迎向人群的建筑會讓人感受到受強烈的公共性,而背向人群的建筑則顯得公共性較弱,似乎不那么”歡迎人進入“。而一個直截了當的入口,一個干凈利落的坡道,會很清晰的向人們傳達這樣的信息:這就是目的地!
速度于城市
現代社會,汽車對于城市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美國被譽為“車輪上的國度“,在很多城市都有汽車博物館,可見其對于美國的影響是多么的深刻和巨大。
以拉斯維加斯為例,拉斯維加斯是一座高速運轉的賭城,交通體系發達,不僅人們的運動速度快,生活節奏也很快。這樣的速度也帶來了城市景觀的變化。林奇曾經做過研究,發現,駕車人和行人沿路能看見的物體中,有一大半位于視線正前方并限于路邊的物體,就像是戴上了眼罩(這就是為什么標志物要大而且要沿著道路。)……對于駕車人和行人來說,速度是決定視角的決定因素。速度增加時,人的注意力范圍會變窄,從細節轉移到整體感覺上,轉移到有決定性的點上?!翱傮w來說,在汽車引領的速度之下有效的傳達信息,有兩個辦法。一是在視線前方不斷直接的重復――如城市主干道上的廣告牌。二是從很遠距離都能看到的奇特的大尺度的建筑――如蓋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圖6所示。
慢速路邊的建筑可以精致小巧,因為人們可以慢慢觀賞,精密的細部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快速路邊的建筑如果精致就實在是沒什么必要,因為高速之下,是不會有人會注意細節的,有印象的只是總體形象。
除此之外,日益加快的速度也對城市中的標志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人能猶豫的時間變得很短,危險性也增強了。在本書中,文丘里提到:“……駕車人沒有時間在危險而復雜的環形路網之中考慮反常的細節。他(或她)要依賴道路的引導標志,才能在快速行駛時識別空曠空間中的巨大標志?!翱梢?,速度的提升對于城市景觀的改變,從建筑物到標志系統,是全面而深刻的。
結語――廣袤的原野和復雜的城市
在一片原野中的薩伏伊,柯布西耶充分利用自己的創造力,對住宅的實質進行了探討,充分實現了“建筑五要素”的設想。正是因為周圍環境的單純,建筑師能集中精力關注建筑本身的邏輯。
目前世界城市以2%陸地的面積承載著全球50%的人口,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脹直接加劇資源短缺的矛盾,并且對生態環境、人口健康、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等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世界城市人口三分之二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其中貧困人口大約15億,其中至少有6億人沒有足夠的住房,11億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
中國是世界上建筑市場最大的國家,幾乎一半的建筑都在中國建設。
據統計,中國現有建筑430億平方米,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中國年新增建筑16億~20億平方米,其中的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中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中國建筑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的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40%以上。
城市里的碳排放,60%來源于建筑維持功能本身,因此建筑業是這個問題的關鍵。與此同時,城市本身還是一個綜合體,建筑則與這個綜合體的大部分系統緊密相連,比如小到供排水系統、通風采暖系統,大到水生態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小區和城市綠化系統,等等。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條件,沒有清潔飲用水和衛生設施乃至電力,非常容易發生傳染病,生態、資源、安全、健康等問題交替出現,為人口文明進步帶來挑戰。也因此,新能源與各種節能減排技術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低碳經濟潮流涌動,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新的動力。
“綠色建筑相關生態和綠色產業將蓬勃發展?!弊》亢统青l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
近年來,發展綠色建筑已逐漸引領世界城市發展潮流。綠色建筑所體現的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成為創新建設發展模式,推進建設領域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向綠色低碳建筑轉型,實現建筑業對環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響,是中國建筑業和城市發展模式共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雨水的收集利用到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從水安全的保障到空氣污染控制、環境生態綠化等,都展現了城市未來經濟發展將成為從資源到產品到再生資源這樣一個物質循環流動的過程,為宜居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徑?!背鸨Ed說。
他提出,一個城市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與綠色建筑方面,要把握綠色建筑設計五原則。
這五項原則分別是:第一,建筑節能不僅要著眼于減少能源的使用,還必須考慮盡量采用低品質(低能值轉換率)的能源,如地熱能、太陽能:第二,在建筑設計中盡可能應用簡單技術,如通風、外遮陽等,達到能源節約的目的;第三,利用低品質能源進行建筑整體性或基礎性調溫,利用高品質能源進行局部性、精細性調溫,將成為綠色建筑設計的通則;第四,建筑將成為能源產生的單元,如屋頂計劃中的太陽能利用;第五,從單一產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綠色能源園區。
與此同時,綠色的低碳的城市,也將成為新的發展主流。在城市生態和綠色建筑方面,國內不少地方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深圳是在低碳城市建設方面走在國內前列的現代都市?!耙l展低碳城市,就必須以綠色建筑為突破口?!鄙钲谑形N?、副市長喊出了這樣的口號。
業界評價說,深圳地區綠色建筑成功設計最關鍵的因素有三個,一是通風,二是遮陽,三是建筑立面綠色和屋頂綠化。與內地一些城市相比,深圳面積狹小,建筑能耗在全市能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使得它成為了全國惟一新建建筑節能達標率達到100%的城市。
天津生態城的規劃建設指標體系體現了復合生態原則,在生態評價上,體現了生態能量的要求,而且由生態河、生態鏈、生態走廊逐步向沿江、沿渤海灣延伸,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模式,倡導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再如曹妃甸,在這方面創新使用了多種評估工具,從零排放城鎮、綠色交通、綠色建筑、開發新能源、中水回用、回收利用廢棄物等理念,來探尋低碳城市的開發模式。
業內城市建筑專家說,人類不僅需要烏托邦式的夢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多樣化、大眾化的實踐活動。城市的拯救不能僅僅寄托于未來的技術發展,更要注重那些現在就可用的“戰斗武器”。
正是基于這種理念,才有了中國與新加坡、英國、意大利、瑞士、德國等發達國家合作來建設生態城市的項目。這類生態城市一般設定居住人口為30萬左右,以實用技術為技術主體;以綠色建筑為建筑主體;以服務業或新興產業為產業主體;以步行、自行車、公交等綠色交通為交通主體。
目前我國中新天津生態城、曹妃甸生態城、深圳光明生態城,以及湖南長株潭和湖北武漢“兩型社會”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在規劃建設中。中國正以最旗幟鮮明的姿態向“綠色建筑”“綠色城市”的方向邁進。
其實,所謂低碳,所謂綠色,并不完全需要“高科技”元素的支撐。
安徽的民居、陜西的窯洞――都具有冬暖夏涼的特征?,F在陜北一些地方在建設新樓房,讓住窯洞的老百姓搬進去,結果發現冬天取暖燒的煤是過去的三倍。后來旅游部門發現了商機,把空置的窯洞開發成賓館租給游人住,反而很受歡迎。
關鍵字:城市設計住宅區設計公共空間濱水地區人性化
由于城市設計這門課程剛學習不久,接觸的也感覺比較淺,一時要以某個主題能好好的談一下,確實感覺有點力不從心,無奈之何,想就此談開去,希望能借助平時廣泛的閱讀功底和善于觀察思考的習慣來彌補不足!以下,本文將以分論點從幾個本人所想到和了解的方面來談。
一、城市設計中的不能忽略的住宅區設計
早在1933年,當柯布西耶和他所領導的國際現代建筑學會在所擬定的《雅典》中明確指出“居住是城市的第一個活動”時,我們就已經明白,無論何時、何地,居住環境的質量緊緊關系著我們的生活質量,而乃至我們的生存!
1、好的住宅區設計對人心情影響的重要性;
一個城市最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就是人,而居住區,可以說是人們休閑、娛樂、生活最主要和集中的地方,它包含了無數大大小小個“家”和“家庭”,包含了人們眾多的感情和寄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從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逐步向心理與文化領域的更高層次推進,住區不單是居住的功能,同時也是人們思想與情感交流的地方。人們不但關注內部的居住空間,對居住的外部空間環境也越來越重視。充分營造一個好的、人性化的住宅區空間環境,對人的心情以及人們的生活將有著積極的影響。
2、好的住宅區設計對整個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城市建設用地平衡中居住用地比例在25%~30%左右,人均居住用地面積為20~24平方米/人①,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設用地中占著如此大的比例,足可見其對整個城市環境及形象影響的巨大。從1998年開始的房屋改革,促進了城市房地產業的巨大發展特別是住宅商品房
所以無論從哪點而言,重視好住宅區的設計對整個城市設計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即使在現在看來,《雅典》中對居住情況提出的改進建議對我們來說依然是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住宅區應該占用最好的地區,我們不但要好細考慮這些地區的氣候和地形的條件,而且必須考慮這些住宅區應該接近一些空曠地,以便將來可以作為文娛及健身運動之用。在鄰近地帶如有將來可能成為工業和商業區的地點。亦應預先加以考慮。
在每一個位宅區中,須根據影響每個地區生活情況的因素,訂定各種不同的人口密度。
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我們應利用觀代建筑技術建造距離較遠的高層集體住宅,這樣才能留出必需的空地。作公共設施娛樂運動及停車場所之用。而且使得住宅可以得到陽光空氣和景色。
為了居民的健康,應嚴禁沿著交通要道建造居住房屋,因為這種房屋容易遭受車輛經過時所產生的灰塵、噪音和汽車放出的臭氣、煤煙的損害。
住宅區應該計劃成安全舒適方便寧靜的鄰里單位?!雹?/p>
二、設計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城市是人的城市,為人服務,供人居住于其中。城市是我們人口聚集的中心,因為它能為工作提供便利,為文化發展提供動力。城市是交流、學習和發達的商業活動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萬的家庭,也匯聚了物質、精神和創造的能量。正因為“城市是相對于鄉村而言的一種相對永久性的大型居民點”③,從城市產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間就是城市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從中國古代的市、坊、園林到當代的公園、綠地、步行街、廣場等等、無不體現了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在歷史的進程中,公共空間用途的變化不是很大,公共空間總是被用作為聚會的場所、市場和交通空間。公共空間一直是人們相聚、互致問候的場所,一個關于城市和社會信息的場所,一個演繹重大事件的舞臺:游行、狂歡、慶典、集會、行刑等,不一而足。這是因為在過去,大多數的活動都有賴于步行,城市在這三種用途之間形成了良性的平衡。行人能便捷地走到約會、交易和交談的場所,并在途中觀賞景致。這種城市的功能是在同一個平臺的公共空間上產生的。
但是,在20世紀,尤其是在工業化國家,三種主要的使用公共空間的方式的前提條件發生了變化。新的交通、貿易和交流的方式從根本下打破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使用城市的傳統。19世紀末電車和自行車被引入城市,使人們有了更大的活動范圍并使市區迅速擴張。20世紀初汽車的引進使交通模式發生了劇變。特別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歐美國家,城市中的汽車交通快速發展,公共空間的范圍和使用也隨之而受到了影響。大量的機動交通沒能與城市的傳統功能和平共處,多少世紀以來一直平衡的城市功能被打亂了,開始不斷產生新的沖突與矛盾!
在20世紀,城市作為市場也經歷了劇變。小攤販逐漸搬進了沿街道和廣場四周的商店,然后又搬進越來越大的商場和超市,最后搬進了巨型的購物中心,它們開始逐漸遠離市中心,即使是市區中設立的購物中心也完全是封閉式的,不再是公共空間的一部分。這類購物中心通常用著一條迷宮式的私有步道,聯系小型廣場和店面,而交易也就在室內進行。在這種情形下,所謂的“公共生活”以及購物的顧客實際上受到嚴格的控制,所有的活動和人際交往受到保安人員的監視。顯然,這種市場已經從公共空間中脫離出來,成為了私有的領地。
20世紀也決定地改變了城市作為聚會和信息交流場所的功能。印刷及電子新媒體的快速而廣泛的傳播,使得向人們提供有關社區乃至全世界的無窮無盡的信息流成為可能。巡街大聲宣讀公告的人早已成為歷史陳跡。與此同時,人與人之間間接交流的手段也不斷出現,首先是電報,接著是電話、手機、電子函件和互聯網。由小汽車和其他形式的交流通所帶來的個人流動,以及廉價的長途旅行為人們相聚提供了新的機會。
城市作為居民相聚的重要場所這一傳統作用完全改變了。而如今,這一現象也開始在中國的各個城市迅速蔓延。
在揚·蓋爾和拉爾斯·吉姆松著的《新城市空間》中,他們通過對公共空間利用現狀的分析,將城市分成了以下幾類:
傳統的城市——在這類城市中,聚會場所、市場和交通仍然在某種程序上得到平衡。
受侵蝕的城市——在這類城市中,某種單一的功能,通常是機動交通,以犧牲其他城市功能為代價支配了整個城市。
被遺棄的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完全消失的城市。
復興的城市——在這類城市中,人們以極大的努力在城市的三種功能:聚會場所、市場和交通空間之間尋找一種新的,切實可行的平衡。④
而在如今的中國,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機動交通和停車場漸漸蠶食了街道和廣場,城市空間越來越小。隨著其他限制和諸如廢氣、噪聲、視覺污染之類對人體有害因素的增加,城市生活在慢慢消失了。步行不再是一件樂事,甚至令人望而卻步。由于缺少空地和環境惡化,在公共空間中休閑也不再可能。而最后的結果就是在城市中只存在最必需的步行交通,這還不得不與行進中和停著的汽車爭搶道路
競管無數的研究證明,城市的質量與公共生活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依存關系,可在我們的城市發展和政府的政策中機動交通卻越來越處于支配的地位。我們要做的究竟應該是對抗機動交通的發展、通過抑制機動交通的發展來保留和復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還是在依舊大力發展機動交通的同時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通過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創造一個全新的、屬于未來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間呢?我們所追求的究竟是眼前的利益還是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呢?
三、城市濱水地區設計的積極作用
人類離不開水,誰也不可能否定這句話,至少到現在為止!人類的歷史見證著人類的發展,正因為有了水,才有了人類一步步的發展。從人類的起源到四大文明古國到如今的國際大都市;從“逐水草而居”到四大文明古國沿河流形成的自己的文化: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恒河、巴比倫的兩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正是這些河流,孕育了我們的人民和文化!
依山傍水,臨水而居,臨水地區往往是一座城市發展最早的地區,人與水和諧共生,關系融洽;在中國古代城市,不少濱水區都曾經是異常繁華之處。然而伴隨改革開放和工業的發展,濱水地區因其交通優勢,成為工業、港口的聚集區,空前繁榮,對經濟效益的狂熱追求往往造成對環境的破壞;而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重工業的衰退,許多城市濱水地區都走向了蕭條、衰落的境地,但隨著“以人為本”價值的回歸,也伴隨著城市經濟發展、環境改善的要求,濱水地區終將會再次成為城市的重要區域,承擔起城市的重要功能,變成環境優美,公共活動集中的。
去年在我省吉林市成功召開了“中國吉林·濱水地區城市設計國際博覽會”,從與會專家學者的相關報告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因為環境的惡化、汽車擁有量的大量增長,城市的許多原有的公共空間正一步步被機動車吞噬,但同時隨著人們對環境的一步步重視,許多原有的重工業、污染工業被拆遷、取締或者破產!而這些重污染企業又有不少都是臨水的,所以在這里,從整體上考慮,加強城市濱水地區的開放公共空間和城市設計實際上是可以和舊城改建結合起來一起開展的!而且從我們上次小區地段調查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舊城區環境其實相對與新城區而言是極差的,我想在舊城衰退之前就因地制宜的結合整體城市設計有計劃的復興應該是我們所考慮的問題!
在“中國吉林·濱水地區城市設計國際博覽會”的相關發言中,就把濱水地區的發展方向及其所能起的作用進行了概述:
1、歷史保護;主要針對至今仍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城市濱水地區,重在修繕、復原,維持原有格局,保護歷史風貌。
2、改造及再開發;由于城市的發展,原有的濱水地區相對于城市的區位、其形態、職能等均發生了變化,濱水地區在城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對其進行改造、再開發等,使其成為城市的重要場所。
3、新區開發;隨著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區的擴大,原有的并不承擔城市重要功能的濱水地區,需要從頭開始,創造出一個滿足現代城市功能、市民生活需要的濱水地區。
4、經濟發展;創造拉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契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等;
5、空間整合;通過城市設計建構完整的濱水公共空間,完善整個城市的公共空間體系;
6、景觀環境;改善濱水地帶環境,提升景觀品質,創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環境面貌以為城市的各項功能服務。⑤
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城市設計所作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環境形態所做的各種合理處理和藝術安排?!?/p>
英國城市設計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鎮設計》(TownDesign)一書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設施,以及勞動、居住、游憩和集會等活動系統所組成,把這些內容按功能和美學原則組織在一起就是城市設計的本質?!?/p>
芬蘭著名建筑師沙里寧(E.Saarinen)在《論城市》一書中對城市設計含義歸納為:“城市設計是三維空間,而城市規劃是二維空間,兩者都是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環境?!?/p>
城市設計是與其他城鎮環境建設學科密切相關的,關于城市建設活動的一個綜合性學科方向和專業。它以闡明城鎮建筑環境中日趨復雜的空間組織和優化為目的,運用跨學科的途徑,對包括人和社會因素在內的城市形體空間對象所進行的設計研究工作。⑥
關鍵詞:標志性;意義;城市精神;城市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城市是一本書,打開它就能通過不同的字符欣賞到不同的風景。建筑就是城市的字符,字符的風格與排列組合反映出不同城市各自的特質與品位。標志性建筑不僅是一個城市的識別符號、城市名片和城市象征,是一個城市特質最直接、最濃縮的表現,而且更代表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反映一個城市的精神追求,藝術地記錄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發展脈絡,最終成為一個城市品牌,使人們用最短的時間對一個城市產生最深刻的印象。
一、標志性建筑的概念
標志性建筑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標志性”,標志在《設計辭典》中解釋為具有象征意義和內涵的視覺符號和圖形;二是“建筑”,它有作為建筑的一切構成要素,可是建筑單體,也可是群體建筑。關于標志性建筑,本文擬概括為:具有標志性、反映象征意義和內涵的城市重要單體建筑或建筑群體。
標志性建筑在英語中常與“La ndma rk”對等,翻譯為“地標”或“地物”,但標志與地標是兩種不同層面上的概念,地標偏重地理層面,形象新穎、體形突出的建筑可能具有地標性作用,但并不是所有形象突出的建筑物都具有標志性特征,只有同時具有心理和地理意義上的標志作用的建筑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標志性”建筑。
二、標志性建筑的特征
標志性建筑之所以能夠代表一個城市,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主要因為標志性建筑的成立一般具有以下五個特性:
2.1建筑具有的特殊功能。比如皇家建筑--北京天安門,她雄偉宏大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是開國大典的主席臺,具有其他建筑無可相比的特殊性,無可爭議的成為北京的標志性建筑。縱觀世界各地的著名標志性建筑,如俄羅斯“東正教教堂”、“紅場”,美國的“自由女神”、“白宮”,法國的“凱旋門”、“埃菲爾鐵塔”等無不以其特殊性,擔當起所在城市的標志性建筑。
2.2標志性建筑通常由國家或世界公認的著名建筑師設計,這也是賦予建筑特定標志性的前提。當然也有例外,如悉尼標志性建筑D悉尼歌劇院,丹麥建筑師在35 歲設計的時候是無名的,如果沒有有名的建筑師發現他的作品,那么悉尼歌劇院就被淘汰了。但經過時間的檢驗,當初被公眾口誅筆伐的頗具爭議的設計方案逐步得到人們的公認,丹麥設計師約恩•烏特松46年后榮獲建筑界“諾貝爾”大獎,被譽為“悉尼歌劇院之父”,歷史再次印證了這樣的事實: 建筑是時間的藝術,是凝固的音樂。
2.3標志性建筑的規劃選址大多在城市區域的特殊的地段,在某些城市關鍵性節點或者在城市特定的中軸線上或者在城市比較有爭議、敏感性的地區,周邊有開場空間,有良好的視覺視線效果,并與周邊環境完美結合,充分體現區位地段優勢特點。
2.4標志性建筑具有重大的歷史事件背景或與一些特定的歷史性人物有關聯,成為一種歷史紀念性的標志性建筑。如青島五四廣場的“五月的風”。眾所周知,五四廣場因而得名,1919年爆發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導火索是青島的問題。自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后,中國人民就一直為收回青島而努力。1914 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 1919 年1月,在法國巴黎“和平會議”上,中國作為戰勝國出席會議,提出收回青島等正當要求,卻遭到英、法、美、日等國的拒絕,并強行將青島轉讓給日本。北京學生于5月4日舉行游行示威,強烈要求拒絕簽約,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中國北洋政府被迫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粉碎了日本企圖永久侵占青島的陰謀。在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下,終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島。鑒于青島與“”這一特殊的關系,青島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新建廣場命名為“五四廣場”。五四廣場中標志性建筑“五月的風”以螺旋上升的風的造型和火紅的色彩,充分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基調和張揚騰升的民族力量。
2.5歷史上包括現代的一些偶發事件,這個偶發事件也許不是太具革命性、歷史性的紀念性事件,純粹是偶發事件,包括災難,同樣促成了標志性建筑的誕生。如世貿中心雙塔樓,在9.11事件前并沒有很高的知名度,但9.11以后它的遺址也成了標志性的建筑,紐約市政府抓住機遇開辟成旅游景點,在周邊包括地鐵出入口放置了大量照片,極大的激發了美國人的愛國熱情。再如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國僑聯災后援建的北川中學將著力打造成北川縣的標志性建筑,建成后北川中學將蘊含苦難與希望、愛心與關懷、堅強與重生、奉獻與參與。歷史與現實。過去與未來,成為全球華人愛心的見證地。
三、標志性建筑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們常說,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標志性建筑是一個文明城市的“城市名片”, 我們對一個陌生城市的認識往往是從標志性建筑開始, 它也往往是我們對一個城市記憶的盡頭。標志性建筑的內涵應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積淀,能反映出城市固有的個性風貌,是向外界標志城市獨特存在價值的商標和載體。因而, 越是具有歷史和文化的內涵的標志性建筑便越是具有張力和生命力。標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形象代表。提到北京, 標志性建筑當然是古典的天安門; 繁華的上海則以外灘的萬國建筑群為代表; 古城西安的形象代表是古城墻和大雁塔; 拉薩的標志性建筑是布達拉宮; 香港標志性建筑首推維多利亞港⋯⋯這些標志性建筑已經融入各個城市的血脈, 充分展示了其人文歷史、地域特色與個性魅力, 成為舉足輕重的城市品牌和無形資產。
四、標志性建筑發展的趨向
4.1文化與技術的結合。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 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反映城市固有的個性風貌。我們強調標志性建筑的精髓是其特有的文化內涵, 但它必須與現代的技術結合, 我們不必、也不可能再用傳統的磚、木、石構造今天設備齊全、功能復雜的建筑。不少標志性建筑本身就記載著建筑發展的歷史, 如英國的水晶宮、法國的艾菲爾鐵塔, 在材料、技術、造型上都可以說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它們開創了玻璃與生鐵在建筑上的廣泛運用。因此, 標志性建筑不僅要注重文化內涵, 也應該注重體現新的建筑思潮, 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包容性。
4.2構建多層次、多中心的標志性建筑布局。
標志性建筑是一個文明城市的城市名片, 是一個城市的城市符號。在城市建設中, 我們應充分發揮其作用, 在城市中建立多層次、多中心的標志性建筑布局。以標志性建筑影響范圍和水平, 既要構建能代表城市整體形象的城市級標志性建筑, 在城市的各個市區又要構建區級的標志性建筑, 甚至再細分到社區、街道, 使每個區域都具有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大家喜愛認可的標志性建筑。用標志性建筑來構建城市區域, 使整個城市形象更加鮮明、直觀, 促進人們更好的認識與記憶城市, 為人們留下一個美好、清晰的城市意象。
4.3保護與發展并進。
在高速發展的城鄉建設中, 城市建筑遺產被破壞、拆除的現象時有發生, 同時很多歷史性標志建筑周圍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標志性建筑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影響。例如鄭州市的“二七”紀念塔被周邊現代建筑的高樓大廈包圍, 顯得毫不起眼。這說明標志性建筑的自身保護與周邊環境的發展要進一步加強協調。
結束語
城市標志性建筑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歷來受到各方的關注與重視,可今天對它的研究與探討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在中國面臨的城市化中,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沉積,有利結合地形地貌、合理地規劃、布局,采用先進的材料、技術,建設好城市中標志性建筑是城市優美空間環境營造與城市個性特色形成的必備手段。
參考文獻
[1]周擁軍,鄭衛民.標志性建筑的原生與創新.中外建筑.2007(2).
[2]牛建宏.走出標志性建筑的誤區.中國建設報.2003.10.30.
[3]戈曉芳.“標志性建筑”要體現中國特色.廣東建設報.2005(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