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9 05:17:41
序論:在您撰寫美術藝術欣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書法藝術 書法欣賞 書法作品
書法的欣賞與實踐是相互聯系的,“眼高手低”的書法家從沒有過。歷代的書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所謂“讀帖”,就是通過觀摩書跡和碑刻去領悟書法家所采用或創造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對于一個有志于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同樣需要重視讀帖,逐步學會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長,拼其所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如果毫無區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則往往進步不快,甚至會走彎路。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歷來的說法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一個共同的欣賞標準。
康有為在《廣藝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條評論標準,即所謂“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輝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發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郭紹虞在《怎樣欣賞書法》中提出了六條標準:“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才學,書法以外關系;六、氣象,揮樸安詳。wWW.133229.cOM”
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分析、欣賞書法作品時的參考。如果進一步加以歸納,則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謂“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筆畫、字的結構、一幅字的布局;所謂“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內在的精神,包括筆力、氣勢神態、情感等各個方面。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一點一畫、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筆力、氣勢、神態。如果外形美觀多姿,內在奕奕有神,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神兼備”的好作品。分析、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字的筆畫長短、粗細、濃淡是否多變而適宜
漢字是由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有機的組合而成的,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一模一樣,應該而且必須有所變化。如“多”字的四個“撇”畫,唐太宗認為,應該分別寫作,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這里所說的“縮”,就是筆勢收縮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鋒”就是筆勢伸展而不收縮,含有“長”的意思?!岸唷弊值摹捌病碑嬍沁@樣,其它的筆畫也是這樣,否則,字形就顯得死板,單調,也就無藝術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給人以穩健的感覺
字姿可以而且應該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不可忽略必須把字的重心“穩住”。歐陽詢的字,初看起來,有搖搖欲墜之感,但仔細一看,它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依然穩健如新。有些書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紙上似乎四平八穩,不偏不倚,但如果一豎起來,則往往東倒西歪,中心不穩。因此,要判別字的重心如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紙豎起來,看看它有沒有“倒塌”。
三、字勢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論書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彼^“不必勉強”,就是歷來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們都一致強調的要“自然得體”。王羲之在給他的兒子王獻之傳授書法經驗時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蓖豸酥臅ㄖ浴蔼毶靡患抑馈保P鍵在于“天質自然”。
四、看整篇書法作品的章法、筆勢是否一氣呵成、融會貫通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的山水畫,它必然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氣勢連貫,筆雖短而意卻連。汁白以當黑,疏密得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畫蛇添足,也會有損于整幅作品的藝術性。
五、看書法作品中的筆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書法藝術具有極強的繼承性,書寫者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僅有繼承,甚至與古人寫的一模一樣,還稱不上真正書法藝術,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書”,還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因此,在評論和欣賞書法作品時,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六、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適當地了解其創作的時代背景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藝術風格常隨作者的年齡和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同一個書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情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顏真卿中期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就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楷書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寫的《祭侄文稿》則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兒不幸身亡之中寫就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于是,出現了筆畫濃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獷、瀟灑的風格,成為行書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論和欣賞,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七、欣賞書法要有一定的藝術想象力,要防止以實論實
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有不少關于人體藝術的內容,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它們,使學生對人體藝術的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是美術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初中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對人體雖有一定認識,但尚處于朦朧狀態。加之受當前電視、電影、書刊、雜志等各種媒介的影響,他們對人體內容的接觸較以前的學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響。一些學生就是受黃色書刊的影響而走上犯罪歧途的?,F代社會中雖然人們思想解放,但作為成年人的家長也極少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們在性別、人體知識方面的神秘和空白,這就更需要在教學中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填充。
在教學生學習人體結構時,除了講解骨骼、肌肉的名稱、位置、作用及男女形體的差異外,還要告訴他們,這個世界由男女兩性組成,學習人體結構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了解內在結構及外部形體。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寬、肌肉發達,因此男人體形給人以強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較孝肩窄、皮下脂肪較多,給人以豐腴的曲線美之感。我在教學時準備了許多體育動態圖片和服裝動態效果圖,引導他們回憶看過的體育比賽,思考體育健兒強健的體魄所體現出的美感;再引導他們回憶看過的服裝表演,或看一些體操表演的圖片,使他們對女性的豐腴秀美有一定的認識。
在中國古代美術欣賞中,我掛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學生就問:“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較胖?”由這個問題引出了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的審美觀問題,而這種審美觀也受統治者喜好的影響,如“楚王好細腰”,唐代由于貴妃楊玉環受寵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畫中出現了豐滿柔美的審美特點,《簪花仕女圖》、《搗陳圖》就是這一審美特點的具體體現。在男性審美的問題上文學作品及繪畫多以表現王公貴族與才子佳人為主,如大家熟悉的《紅樓夢》就給了賈寶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現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齒白唇紅的儒雅才子、文弱書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氣”作為對男性美的肯定評價。當然,這種觀念有著深刻的社會學、倫理學根源。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會里,“錦衣秀士、白面書生”這類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著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充裕的物質生活,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婦女掙脫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與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睞,也不再成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個性的健壯的男子漢,這正是引導學生認識人體美最好的契機。
1.幼兒親自參與收集過程,使資源更具情感性。以“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健康和諧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點,確定“以幼為本”意識,所開發的民間美術欣賞內容,要面向全體幼兒,要使每一位幼兒都喜歡參與,有能力參與,都能產生成功體驗,促進每一位幼兒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把挖掘地方美術欣賞資源,讓幼兒從欣賞自己的家鄉開始,喜歡家鄉,喜歡民間美術作品,成為我們挖掘地方民間美術資源的探索點。我們帶領幼兒深入民間,通過帶領幼兒實地參觀、圖書館查閱資料,通過網絡搜集資料,挖掘吳越地區民間建筑、年畫、石雕藝術;民間歌謠、童謠、傳說故事;民間游戲、玩具;民間傳統節日、服飾;民間音樂、戲曲欣賞、打擊樂;民間傳統美食等。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與共鳴。
2.發揮社會、家庭、社區的力量,使資源更具完整性。我們注重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源遠流長的優秀民間藝術作品,發揮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如我們聯系小滿戲社團,請社團的人員為我們介紹小滿戲的來源、請家長帶幼兒去看小滿戲,觀察小滿戲頭飾的裝飾物、戲服的圖案花紋等,聯合社區,采訪當地的老人,并從他口中了解更多的民間習俗,如端午節掛彩蛋、穿老虎衣服,二月二吃桂花糕等本地習俗活動;還請民間面塑師來幼兒園傳授捏面人技巧,請家長利用周末等帶幼兒參觀古建筑、各類石橋、先蠶祠,帶幼兒品嘗家鄉的盤龍糕、大麻餅、梅花糕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收集欣賞內容的過程更加貼近生活,更便于幼兒感受和理解。
二、刷選民間藝術資源,使欣賞內容更適宜幼兒
民間美術作品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挖掘有價值的民間美術欣賞內容時,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來就用,而是遵循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選擇的每一個欣賞內容都符合幼兒的精神需要。
1.選材以生活性、活動性為原則,選擇的作品要接近幼兒的生活,才會被幼兒理解和認識,才能引發幼兒進行相關心理、動作活動,使幼兒通過心理、動作等反應更好的來理解作品。如選擇幼兒會經常經過的一些古橋,幼兒不僅熟悉,而且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觀察。家家戶戶節日都要吃的盤龍糕,欣賞盤龍糕的形狀、裝飾的圖案等。
2.要把民間藝術作品欣賞化繁為簡,取其精華,選材以提高幼兒的藝術感受為欣賞目的。民間藝術作品生動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絢麗,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美感。這與孩子們平時接觸到的兒童畫有著很大的區別,從理解到實踐再到創造,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取其精華,幫助幼兒理解民間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及其深刻內涵。
3.選材要摒棄落后的資源,關注積極向上的。只有積極向上的資源,才有利于進行資源創新,使幼兒在原有經驗上有提高。如有些民間藝術作品表現出歡慶、美滿、喜悅、追求、向往美好等情感,如:“百子圖”、“古建筑上的雙龍雕塑”、“定勝糕”,這些象征美好愿望的作品,有利于幼兒在欣賞表面現象的同時,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識,激發幼兒再創造的熱情。
三、歸類民間藝術資源,使欣賞內容主題化
4、形式分析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律,體驗和品鑒形式美的意味
5、意蘊解釋是繪畫鑒賞的最深層次
6、藝術是非常復雜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
7、審美接受不單是視覺接受,也不只是大腦接受,而是整個身心的接受
關鍵詞:形式分析意蘊解釋價值判斷
在常人眼里,畫畫遠比看畫難,其實不然。著名藝術社會家豪澤指出:“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彼杂性S多兒童畫家,農民畫民間藝術家也是文盲;但絕無兒童鑒賞家和文盲藝術家??梢姡L畫藝術鑒賞是一種由后天專門訓練所獲得的一種特殊能力。
繪畫藝術鑒賞教育是將受教育者帶入繪畫這一特殊視覺領域,使他們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繪畫作品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訓練對視覺藝術語言的領悟能力、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力,進而育成健康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理想。
在我們的繪畫藝術教育中,我認為應將繪畫鑒賞作為其基本內容,單純靠學校每周一、二節課的課堂教學來訓練來練就繪畫賦形表現能力,無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養繪畫鑒賞能力無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學校教育可以實施見效的。這在西方許多國家都曾達到驗證。
那么,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生這種特殊努力呢?
“觀千劍而識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觸藝術作品。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去“讀畫”,進而接受。這種接受非觀賞接受。象在展覽館看畫展,隨意遛一遛,大體看一看,有賞心悅目之感即可。我們追求的是鑒賞性接受。在以往的美術鑒賞中,有被戲稱為“三段論”的欣賞模式,即時代背景、主題內容、藝術特色的評析。實際上重點放在前兩項,后一項是總結、尾聲。如欣賞董希文《開國大典》這樣的革命歷史畫,往往把重點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繪畫當作一種德育媒介和手段來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對藝術特點只略作評判,甚至忽略不計。對繪畫這種視覺藝術來說,這樣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現將在教學中總結的培養繪畫獎賞能力的“鑒賞四步法”略作論述:
第一步:簡單描述
在欣賞的開始,先是拋開含義、價值判斷、背景等因素,只讓學生指明畫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語言表達直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對變形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對抽象作品,可指出畫面存在哪些形狀、色彩、結構等,使學生注意到應該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這很重要。因為人們在看畫時,??粗饕蜗蠖雎云渌?,或只看自己感興趣的而忽略其他細節。以法國表現主義畫家夏加爾的《散步》為例,開始學生只注意到畫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張的動作,房屋,地面較特殊的綠色。經提示,學生會注意到畫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畫面中只有綠、紅、紫三色,紅色襯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學生敘述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鑒賞情操:面對作品,它給了你什么直觀感受,教師引導、啟發、點撥學生盡可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以實現審美共享。這階段不可批評學生所講的見解,鼓勵學生直率地描述直觀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將感性立即轉化為理性分析。我們要解決的不再是作品給你什么感受,而是畫家是如何使你產生這樣感受的。這就是需要從藝術語言和作品的形式感來分析,來探討色彩、形狀、線條,肌理、人物描繪的特點,分析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圖和底的關系等。這是鑒賞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如夏加爾的《散步》,學生通常能感受到畫面中的快樂氣氛,通過教師誘導和提示,學生會發現原來這種氛圍是畫家刻意營造的,夏加爾所追求的單純的形、色、人物動態都體現了天真和童趣,歡樂和喜悅的氣氛來自人物的表情和動作,紅色襯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強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律,體驗和品鑒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由形象到風格。分析時切忌繁瑣和硬性解剖,破壞作品的整體生命。
第三步:意蘊解釋
>意蘊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無限延伸因素。意蘊解釋是繪畫鑒賞的最深層次,從外在層面到內在層面的探討。對超越畫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問底,當然,我們不能只中循跡而求。
>意蘊解釋的成敗關系到能否使學生對作品產生共鳴。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蘊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蘊在可喻不可喻之間,有時教師很難將超越作品的意蘊揭示出來。加之學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體驗,如明代沈顥所言:“看畫以林泉之心則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卑”,要很好地領悟和體會作品意蘊,這就需要教育來長時間循序漸進的浸潤和彌散。
美術欣賞課教學
>仍以《散步》為例,通過對作品背景的介紹,讓學生知道,這幅畫表現的是夏加爾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畫在中間,舉手托起婚后剛剛生了第一個兒子的妻子,讓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慶祝他們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再通過對個性、思想、藝術觀的介紹,學生就能夠理解畫家為什么會畫出這樣的人物動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達方式,進而領會畫家的意圖,分享畫家的喜悅之情,欣賞他富有兒童般幻想的藝術魅力。
第四步: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是從內容與形式、風格與風味、革新與繼承等方面對作品的優劣作出判斷,可以參考專家對此的批評與評判。而藝術是非常復雜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而應當采取開放式的、多元的評判、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學會對作品進行評價。對夏加爾的作品,我們著重于他的獨特性、開創性和豐富的想象力。
>我在評價達.芬奇《夢娜麗莎》時,除了指出它的“優”外,還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與背景的處理不自然,似剪貼一般;邊緣線的處理過于生硬;受當時材料的限制,色彩單調;現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這樣做的好處是使學生不迷信權威,敢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明白對繪畫作品的判斷是多元的,沒有固定的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應盡量收集各種意見,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美術欣賞是一個觀察、體驗、品味藝術作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學知識。通過不斷的欣賞學習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間接地接受教育,從而發揮其社會功能。普通高校加強和實施美術欣賞教育,是抓好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講,素質不單單是專業知識的技能,還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養,如道德素質、生存能力、應變能力、潛在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藝術修養等等。特別是在心理素質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在感覺、知覺、記憶、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興趣、情感、動機、意志等這些將構成心理素質的總體,而這些又直接影響著創造力的發揮。
人的視覺認識是從自然主義開始的,盡管一個立體的自然場景不像是一幅圖畫,而一幅平面的圖畫都被看作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公眾要求藝術家在一塊想象的舞臺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現得栩栩如生。教師經常聽到學生說:“我看懂了這幅畫”,或是“我看不懂這幅畫”,他們也許是僅限于理解了畫的表面畫了些什么內容,而不會欣賞畫面內在的表現手法和含義。在這種認識方法中,絲毫沒有審美氣息。WWW.133229.coM藝術是以感知為基礎的,人們認識美、發現美、鑒別美、創造美都離不開感覺,這種感覺決不是依靠某些邏輯推理或者數字計算,比如對畫面物體和人物的比例關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來是數字形態的東西,我們可以依據數理邏輯變換出多種方案,但是,只有使數字形態視覺化以后,才能靠感覺來比較、推敲、判斷出美與不美。而對藝術的感受力的加強,就會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從色彩上來分析,色彩的構成要素十分復雜,色彩的生理效應更為微妙,色彩美感的個性特征更強,盡管有著十分詳盡的色彩理論,有著各種色表,色立體和各種配色寶典的工具手冊,也只能對色彩的學習與使用起一定的指導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實到視覺感覺上來,總是不行的。正如音樂家對樂感的感受、舞蹈家對肢體語言的感受、書法家對筆墨揮毫的感受一樣,他們無一不是憑借著一種強烈的藝術感覺來實現著藝術的升華。
具體到普通高校的美術欣賞課,教師要通過審美教育來豐富與開闊學生的審美天地,讓學生感受到全面與完善的藝術教育,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要求他們了解太多的繪畫技能,通過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使其學會一些美術常識及學會如何欣賞。如通過中國美術史論的欣賞,懂得各門類畫種的美感特征與技法特點,懂得其透視上的高遠、平遠、深遠和散點的運用,用墨上的濃、淡、干、濕、焦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和創境達意的藝術手法。美術作品及美術現象的種類繁多,比如從種類上分:油畫、中國畫、水彩水粉畫、版畫、雕塑、建筑、民間美術、現代美術等;從時間上分,外國美術有:原始與古希臘、古羅馬美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18、19世紀歐洲美術直至現代抽象藝術等,中國美術有:新舊石器時代的美術、商代青銅器、秦漢石雕、魏晉壁畫以及唐以后的繪畫;從作品的內容上分:人物、風景、靜物、風俗畫、宗教畫、裝飾畫等;從藝術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超越現實主義等;中國畫中顧愷之的《傳神阿睹》,吳道子的《吳帶當風》,范寬、郭熙的《高山仰止》……這些美術欣賞的內容,可自成體系,但也有局限,教師要將這些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尋找切入口,達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建立“真實”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真實有不同的理解。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安格爾的“古典主義”,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國的農民畫等等,于創作者來說,都是真實的。因為每位藝術家都以自己內心中的“真實”的尺度來描繪對象。但是它們之間在觀念上、風格上的差異卻是相當大的。同樣,作為欣賞者來講,每個人也會因修養、知識、性格的不同而對“真實”的體系標準做出不同的判斷。那么我們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英國的藝術家和批評家艾瑞克·牛頓曾十分形象地將藝術品比作一層層剝開的洋蔥,表皮是“再現層”,表皮之下一層為“詮釋層”,再往里一層稱為“審美層”,也就是講,看一幅畫,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畫面表現的內容:人物、場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號。其次,再看一看畫家是用何種方法來表現,如構圖、線條、色彩、筆觸以及總體的表現符號等等。最后,綜合以上兩點,想一想作品給你一種何樣的意境,強烈程度如何,是否領悟到了一種以語言、文字所不能表達的體驗,如果有了,那應該是基本上看懂了。
現在我們拿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來作為欣賞對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個安詳、溫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藝術家在應用了科學的方法在繪畫觀念、技能上采用的獨特方法。然后,將其和以“神”為主導的中世紀作品相比較,《蒙娜麗莎》那傳神的眼睛和會心的微笑,是對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對人性的贊揚,從而表達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類似的表現技法,在今天屢見不鮮,但在那個年代,那個歷史環境下有如此成果,確實是相當有藝術價值的。
我們再以畢加索的現代作品《格爾尼卡》來欣賞,畫面中的各種奇怪造型令初見者費解,然而那種具有張力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來,如果我們了解了牛頭是殘暴與黑暗的象征,馬是民眾的象征,孩子的哭號掙扎的形象以及立體主義的基本造型方法與法則,那我們就會知道畢加索在畫中表現了人民受到各種苦難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氣氛,畫家用犀利的筆觸表達了他對法西斯的仇恨與宣泄,而立體主義就是他觀察、表達事物的一種表現方法。
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樣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藝術的價值并非在于精確地摹寫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現出事物的本質以及傳達作者對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藝術史告訴我們,藝術的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外部世界向內心精神狀態發展的過程。從每個時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前人的成就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并和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幾幅作品并無太大的意義,只有通過大量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欣賞,并且使這些作品在腦子里串起來,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學生自己的審美價值系統,這才算真正地學會了欣賞。
美術是一門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藝術,非藝術專業的美術欣賞教學又是人生感知美術審美教育和美術技能教育的重要階段。讓美術從美術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來,“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大學的美育教學工作立足于審美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廣泛地參與審美活動,從被動地接受美育變為主動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實現自身精神意識的升華,對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會風氣也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了學習環境,拓展了學習空間,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在不斷地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師教學主導性被弱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總是在教師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預設將課程相關信息組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在上課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關于教學內容和授課過程的框架,上課時教師基本上按照這個框架的邏輯關系進行教學的,這很容易使教師受到束縛,影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削弱教師教學主導性的發揮。對于藝術欣賞課來說,如果按課件設計依次呈現教學內容,本來應有的教師現場的即興表演、示范、演講、討論等就會被一些已經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現成的結論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熱熱鬧鬧,實際上把教師講課變成了課件演示,教師成為教學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的地位,與學生失去了互動和交流,拉開了與學生間的距離,使整個課堂毫無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雜引發審美疲勞。的確,多媒體技術巨大的信息容納功能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學習的空間,改善了學習環境,但是過多地采用音樂、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材料來充實和補充教學內容,必定會造成教學內容的繁雜,重點內容無法突顯。有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從而忽視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的節奏,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體會、感悟藝術作品,也沒有時間去思考藝術相關問題,藝術學習只能是走馬觀花,不僅無法抓住重點,反而會喪失興趣,引起審美疲勞。
三是,忽視課程內容關注外在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有些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課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選擇、圖片的運用、音樂的穿插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與變化,力求課件形式的完美,甚至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無意中犧牲一些相當重要的內容,為課件而課件,逐漸模糊了教學目標,遠離了教學內容,只能給學生留下課件精美的印象,對于應該了解的藝術作品及其深層含義仍然一無所知。
四是,課后設計缺失。目前多數多媒體教學只注重課前的備課及教學設計,只要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整理出來,并結合多種信息組合在課程中呈現出來就算結束了,至于課后學生如何進行復習,如何進行課后的拓展學習,如何完成作業,如何進行平時的考核,教師很少關注,因而也很少在進行課件制作時去考慮這些問題,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對于非藝術專業學生來講,課堂學習藝術的時間畢竟很有限,留下的課后時間和空間的空白,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這些問題的出現,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認識不足。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使一些教師忽視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沒有更明確的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是結合教學內容對各類信息進行整合,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是為教學本身服務的。無論其設計多么新穎、功能多么強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足。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體運用水平不高,多數教師只是做到將圖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準備的提綱整合在一起,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挖掘、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對信息的分析選擇、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處于初級狀態,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要求。另外,多媒體技術與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體技術與各類課程
有機結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動性和豐富性,改善了教學環境,提升了教學效果,為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其中,多媒體技術與藝術欣賞課程的有機結合,更為高校非專業藝術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是,多媒體技術將課程中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聚集起來,通過整合構成一種聲畫并茂、視聽全面、動靜變化的豐富有趣的教學形式,營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學習環境。它以生動活潑的畫面、富于趣味以及聲情并茂的展示,徹底改變了過去欣賞課中音樂欣賞只靠錄音機,美術作品只有少數范圖,教師只憑一張嘴介紹分析作品的尷尬局面,使課堂變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體技術可以容納更多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除了各類藝術作品之外,還有大量的涉及藝術學科前沿和新藝術潮流等信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超越時空的新的藝術世界,拓展了認識藝術、感悟藝術、理解藝術和研究藝術的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視聽等感覺器官,強化了藝術學習的效果。
三是,多媒體技術為藝術作品的欣賞提供了多樣的呈現方式,無論是音樂作品還是美術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課堂,比如對于繪畫作品欣賞,既可以直接用多媒體展示作品進行介紹,也可以用有關于作品的故事等視頻播放展開,還可以借助一些有關的音樂材料加以展示等,這些多樣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學生更快進入課程情境,從多個側面和角度去感受和體會,從而獲得對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內涵。
四是,多媒體技術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學環節得以精簡,教師有更充裕的時間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分析,又可以將經典藝術作品反復呈現,為學生接觸藝術作品提供充足的機會,利于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強化教學效果。盡管多媒體技術在藝術欣賞教學中優化了學習環境,拓展了學習空間,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在不斷地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師教學主導性被弱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總是在教師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預設將課程相關信息組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在上課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關于教學內容和授課過程的框架,上課時教師基本上按照這個框架的邏輯關系進行教學的,這很容易使教師受到束縛,影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削弱教師教學主導性的發揮。對于藝術欣賞課來說,如果按課件設計依次呈現教學內容,本來應有的教師現場的即興表演、示范、演講、討論等就會被一些已經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現成的結論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熱熱鬧鬧,實際上把教師講課變成了課件演示,教師成為教學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的地位,與學生失去了互動和交流,拉開了與學生間的距離,使整個課堂毫無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雜引發審美疲勞。的確,多媒體技術巨大的信息容納功能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學習的空間,改善了學習環境,但是過多地采用音樂、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材料來充實和補充教學內容,必定會造成教學內容的繁雜,重點內容無法突顯。有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從而忽視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的節奏,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體會、感悟藝術作品,也沒有時間去思考藝術相關問題,藝術學習只能是走馬觀花,不僅無法抓住重點,反而會喪失興趣,引起審美疲勞。
三是,忽視課程內容關注外在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有些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課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選擇、圖片的運用、音樂的穿插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與變化,力求課件形式的完美,甚至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無意中犧牲一些相當重要的內容,為課件而課件,逐漸模糊了教學目標,遠離了教學內容,只能給學生留下課件精美的印象,對于應該了解的藝術作品及其深層含義仍然一無所知。
四是,課后設計缺失。目前多數多媒體教學只注重課前的備課及教學設計,只要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整理出來,并結合多種信息組合在課程中呈現出來就算結束了,至于課后學生如何進行復習,如何進行課后的拓展學習,如何完成作業,如何進行平時的考核,教師很少關注,因而也很少在進行課件制作時去考慮這些問題,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對于非藝術專業學生來講,課堂學習藝術的時間畢竟很有限,留下的課后時間和空間的空白,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三、這些問題的出現,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認識不足。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使一些教師忽視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沒有更明確的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是結合教學內容對各類信息進行整合,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是為教學本身服務的。無論其設計多么新穎、功能多么強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足。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體運用水平不高,多數教師只是做到將圖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準備的提綱整合在一起,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挖掘、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對信息的分析選擇、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處于初級狀態,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結合不到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的結合僅限于課堂內容,既缺少對技術運用前的充分準備和認真思考,又缺乏課后多媒體技術如何發揮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賞課教學設計時對如何全面發揮媒體技術的作用還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無法展示其更多優勢?;谝陨显颍P者認為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進一步改善藝術欣賞課教學,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是,充分關注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應該體現于整個的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備課時教師應將學生實際狀況、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技術通盤考慮進行教學設計,要特別注重講授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同時要對教學中不同知識如何展開以及音像圖片等信息的穿插運用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媒體制作時必須進行認真考慮。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媒體播放和展示的進度,同時可以改變策略,或者采取現場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請同學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問研討的方式等調整教學節奏,為學生營造一個深入體驗藝術作品的空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要利用多媒體所包含的各類信息引導學生加入到對藝術問題的探究和討論中來,比如,在討論戲曲面具創作的基本規律時,通過媒體展示各種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導學生對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間關系進行思考和討論,得出面具創作的基本特征,并結合這一認識讓同學們自己設計面具,在整個過程中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二是,開發多媒體藝術實踐功能。要改變欣賞課教學中單一地展示音像圖片資料、邊看邊講解的程式化授課方式,應該在課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多設計一些藝術實踐的環節。因為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親自實踐,動手畫一畫才能感受到筆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諧,才能明白構圖的獨特;拍過照片才能了解光線與色彩變化的微妙關系,等等。也就是說,藝術實踐是欣賞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被忽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教學生一些簡單的自拍視頻制作、卡通動漫的制作以及微電影的拍攝等,還可以指導學生借助媒體進行新的繪畫、歌曲等作品的創作。這些實踐活動巧妙地把學生的實踐體驗和鑒賞體驗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對美的體驗,激發其想象力,提升其創造力。
三是,進一步研究和挖掘多媒體技術的潛力,使其應用在課內外全面展開。高校非藝術專業的藝術欣賞課多數為選修課,無論是課程內容還是課程時數都非常有限,只關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發揮作用還遠遠不夠,應該讓其在課外自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文化活動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都是學生進行藝術欣賞活動的重要時空段,應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資源積極開發多媒體技術,努力創建課外的藝術學習新環境??梢酝ㄟ^建立藝術學習網絡平臺,將課程介紹,課件以及相關學習內容放到網絡上,讓學生自主學習;也可以設置藝術論壇,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就某些藝術問題展開討論,強化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借助網絡建立學生學習考核評價電子檔案,既能夠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又能夠幫助教師公正地進行學習考核。另外,可以將更多藝術學科研究最新動向及當前流行的新藝術介紹等信息引入,讓藝術欣賞不只停留在經典作品上,還能夠跟上時代的變化,讓學生打開眼界,真正愛藝術,懂藝術,學會用最美的心創造未來的人生。當然,還可以利用網絡傳遞學生自己的文化藝術活動信息,比如社團文藝活動、專家講座實況、學生的藝術作品展等。一句話,就是要借助多媒體技術讓藝術學習全面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與課堂教學相互補充,形成更符合學生及學校實際的藝術教育的良好環境,為學生藝術素質的提升發揮更好的作用。
對新媒體藝術進行分類,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領域及相關范疇,大概可以分為數字藝術、移動藝術、網絡藝術、互動藝術、裝置藝術等。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體現在:
1.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本質上是信息的雙向傳播和交流,新媒體藝術借助科技手段,改變了傳統媒體藝術中受眾被動接收傳播信息的單向傳播方式,讓人與物化的傳播媒介相互影響和交流。受眾可以通過對媒介的觸摸、身體移動、發聲改變作品的進程、造型甚至意義。這種互動特征使藝術作品與受眾之間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關系,受眾在面對新媒體藝術作品時,主動參與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對作品的欣賞。
2.非線性
非線性的編輯方法是新媒體藝術在信息編輯形式和創作理念上的一種靈活多變、動態的信息編輯形式。新媒體藝術的敘事打破了傳統敘事線性的局限,引入了開放、能動、可變的時空語言。新媒體藝術的敘事特征主要表現為即時性、游戲性的開放結構。在這種敘事結構中,藝術設計者、參與者被允許在一個平等共享的語境下充分發揮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構藝術作品的敘事關系。
3.虛擬性
新媒體藝術憑借數碼技術實現了受眾對現實環境的虛擬重構。虛擬性使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發生轉變。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營造一種視覺、聽覺、觸覺類似真實場景的虛擬時空環境,為受眾創造一個以人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構想性的三維信息空間。
二、新媒體藝術在不同商業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1.新媒體藝術在商業舞臺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在舞臺設計中,新媒體藝術的運用革新和突破了傳統舞臺藝術設計的呈現形式,它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新奇、多元化,為觀眾營造了現代科技和超凡藝術魅力兼備的視聽盛宴。新媒體藝術在商業舞臺設計中運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術、3D技術和虛擬實現技術。LED技術主要運用于商業空間的背景屏幕的藝術建構和創作,它的展示方式靈活,使得舞臺設計更加方便和華麗。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3D技術越發融入人們的生活。舞臺空間的3D技術可以凸顯舞臺設計的立體感和景深感,可以為觀眾營造極強的時空沉浸感和場景構想感?;谔摂M互動系統的虛擬現實技術,讓舞臺空間設計得到更大的拓展。虛擬現實技術在商業舞臺空間中的運用,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虛擬世界與舞臺現實環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時空,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性。近年來,舞臺空間設計已經開始嘗試使用影像與互動媒體技術作為敘事的表現手段。
2.新媒體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公共空間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空間。城市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審美的文化表達。新媒體藝術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間設計,在豐富人們視覺空間的同時,也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性,成為城市生活審美化的重要途徑。其表現方式主要是裝置藝術、多媒體和互動技術。
3.新媒體藝術在商業展示空間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