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7 18:55:41
序論:在您撰寫研究型教學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本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法,即以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獲取知識為根本;依托教材內容以及教材以外的資料和社會實際,借助現代教學工具,通過創建“討論型”、“探究型”、“交流型”、“實踐型”課堂,為學生營造一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空間的拓展。生本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法的特點:突出“學生”、突出“開放”和突出“探究”。一是,突出“學生”,即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價值觀念。教師在課堂中善于創設“疑點”,讓學生參與思考;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踐聯系起來,讓知識變得豐富而“有用”。二是,突出“開放”,即教學材料、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的開放。教師不僅僅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教科書內容,還應注意教材之外的專業資料,對社會現象和專業問題的調研;在教學手段方面,除了運用傳統的板書、電子課件以外,還可利用視頻音像教學、積極開發網絡教學平臺等;最后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例如將教與學拓展到課外,通過校內實驗室、實訓室的模擬操作、校外實習基地現場教學等配合完成教學。三是,突出“探究”,即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自主創新、自主實踐的能力。教師通過鼓勵質疑,使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教學中可設置“課題”或“項目”,鼓勵學生小組探究、合作互動。
2在管理學教學中的實施目標
生本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法應用到管理學教學中,實現了兩大基本目標: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這兩大目標也分別貫穿每一章節的教學要求中。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技能方面對課程內容進行掌握,使學生有所思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做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無論待人還是接物,都能有所教益。一是,知識目標:明確現代管理學的概念及研究對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學科體系和研究框架,掌握管理的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中一些理論知識點。傳授知識的過程,不再以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填鴨”為主,而主要發揮“教”與“學”的兩個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以學生為本,以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分析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為主。二是,能力目標:學生能夠闡明管理學的基本問題、管理學歷史發展,熟悉現代管理學學科發展動向和前沿問題,利用管理學原理解決基本問題,并貫穿管理道德和創新思維,對管理的基本原理舉一反三,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教學中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教學學時以及相應能力的訓練大綱。
3在管理學教學中的實施方式
管理學教學中實施生本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法可以采用:實例———理論———實訓———創新。這個模式可以描述為:在授課中,先將有關的案例、情景、課前小測試、課前小思考題、管理游戲、管理故事等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預先設計好啟發式的問題,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思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討論和解答;教師根據教學目的,通過與學生共同分析研究,鉆研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則等,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進行實踐性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組織學生再用所學到的知識與理論方法等去分析和研究現實的問題;并進行課堂與課后實訓,進一步了解所學理論與方法的優點和不足、理論運用的條件及要求等,在實訓中總結實踐中的方法、注意事項以及進行成效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觀點及解決方法,從中有新的發現和新的創造。生本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活動的過程及方式,實現了教材、教室、教法三突破;實現了教法與學法的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實現了師、生全部參與教學全過程,即參與“備、講、練、評”整合教學過程,原來教師主要備、講,學生主要參與練、考,現在全參與。
4一個教學實例
(一)案例選擇問題
理論側重于教學內容,案例的選擇隨意性較大和老調重彈,時效性不足。有許多顯著問題,在實踐和共同關心的學生的意識,但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含糊補充教學案例,缺少的類或法律界近年來在國內外的典型案例,以及那些沒有這個概念引起廣泛關注這個過程中,可能涉及相關的課程,體制、法律、法律規范有機聯系,并已討論的價值,不要讓學生從實際案例的感覺。
(二)教學模式問題
案例教學沒有明確的規則,案例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的教師的選擇,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言堂”的類型的本質,缺乏創新的新的數字案例教學方法。
(三)角色定位問題
教師、學生在缺乏教學的準確定位的情況下的作用,學生參與度不高,難以發揮案例教學的效果。案例教學應注重通過案例研究教學生的實際和思想的核心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多義性,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研究型法學教學模式的界定———問題引導
教學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學理論,以保持使用結構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在這個意義上,教學模式包括四個方面:步驟安排,信息反饋、支持系統和師生互動系統。在“問題引導模式”不是基于嚴格意義上的上述“教學模式”的概念,而是教育規律的素描理想的畫面可以被用來作為法律系學生意識和理想未來的創新演繹出了問題,將提高課堂問題“問題教學模式”,并作為破解“灌輸知識模型”的魔力,他們通過歧視需要“問題教學模式”和“問題引導模式”,揭示了后者的真正含義?!爸R灌輸模式”不是唯一對我們的法制教育,但高等教育的通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灌輸教學”。在“知識灌輸模式”法律教育成一個存儲行為。“問題引導模式”是傳授法律知識,必須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積極思考問題的指導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具備問題意識和法律思維。引導模式有問題,但仍然沒有疑問的老師解釋,而是用案例分析類型,討論,甚至模擬法庭的方式,或上述方式的組合,其核心是唯一的老師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啟發積極思維,引導學生達到學生的創新問題意識。相反,即使是通過多媒體手段,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但如果它不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的問題,那么可以說改變灌輸方法,提高灌輸的效率,仍然只能歸類作為“知識灌輸模式”或者充其量,“知識灌輸模式”。也就是說只有一個改進版本,“問題引導模式”就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三、構建研究型法學教學模式的主要途徑
第一、要求學生預習教材。
教師本身有意識的問題和創新的精神,是貫徹落實“問題引導模式”的前提。但是一旦進入教學實踐,以有效實施“問題引導模式”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學生已經有認知的基本知識。如果這個前提沒有滿足,教師就必須有大量的時間來灌輸“問題引導模式”的知識將成為空中。必須事先獲得知識,也讓“問題的指導模式,”的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的實現,最好的辦法是教學學生預習的內容。
第二、引導學生關注實際問題。
法學畢竟是應用學科,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從事法律職業法的法律人,而“問題引導模式”的追求意識和法律創新精神的問題是。為此,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的注意,發現與教學相關的實際問題,特別是那些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以一個有爭議的法律問題。出現這些問題,因為無論該行強調法律漏洞,無論是現有的知識和理論的新問題無法解釋,它可以成為“稱號引導模式”,在問題的根源。
第三、因地制宜選擇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模式”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或者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相結合,根據教師的教學類的需求,教學內容和教師來衡量自己的情況和選擇。換句話說,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探討采取自己的風格,而不是采取直接教學風格的教學方法。當然,教學方法這里所指的是絕對不是教學的灌輸,而是教學問題引導,但也必須體現在教師和教授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第四、消除權威意識。
“問題教學法”是指學生依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預習筆記等形式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選取或歸納出典型的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研究,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學生的提問為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以創新思維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本文就這一形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一些認識。
一、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研究性學習的起點,也是“問題教學法”的首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尤其是學生的自主問題意識的培養是學生研究、創新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睈垡蛩固挂舱f:“指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蓖ㄟ^學生提出問題,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組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傳授~學生接受過程,為以問題為中心的搜尋、發現、確立、探索、解決的過程,學生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喜悅感將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在《尊重價值規律,樹立商品經濟意識》一課的教學時,學生在預習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l)如果不尊重價值規律會產生什么后果?(2)當市場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時,會造成商品價格下跌并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此時該企業應如何面對這種困難?(3)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但我們是學生,直接去從事商品經濟活動還很遠,現在我們要不要尊重價值規律?從中不難發現學生的提問能充分展示他們思維的閃光點, 也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
二、討論問題,尤其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問題討論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也是“問題教學法”的關鍵。通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行問題討論會對教師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提問,編制出適合學生討論的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若干問題。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問題的設計。首先,設計的問題應符合探索性、研究性、開放性的特點。這樣的問題才能展現答案的多樣性,這樣的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樣的問題設計,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追求思維過程的觀念。也就是說,討論問題不僅僅是為了盡快得到所研究問題的結論,而是要寬分展現學生研究問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去發現、培育并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其次,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層次性。學生的知識水平有差異,難度不高的問題有利于保護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挑戰性,從而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實現面向全體的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教育觀念。結合上述學生的提問我設置了新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討論研究:某郊區一家奶牛場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這個場日產量10%的一噸左右的鮮牛奶象污水一樣處理掉,這種情形入冬后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由于新鮮牛奶不適宜儲藏,只能及時處理掉。據了解,該郊區50多家奶牛場每天要倒掉數十噸牛奶。請談談對造成上述現象原因的看法,并為這些奶牛場出些點子以避免浪費。通過學生的積極討論,同學們提出了許多有創建的辦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給福利院、提高牛奶質量等,又得出了:發展商品經濟必須尊重并運用價值規律的結論。通過這樣的問題研究,可以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減少了學生的盲從心理,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養成。
三、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是研究性學習的歸宿,也是 “問題教學法”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好的問題情景的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催化劑。良好的問題情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利用好語言、設備、環境等各種手段,創設符合需要的問題情景。對于教師來說,特別要利用好語言手段,即對于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教師都要及時作出積極的回應,必須用肯定的語言加以鼓勵或表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以培養或鞏固學生的自信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設計良好問題情景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采用學生上臺演示或講解,體驗角色轉化,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等。結合學生的第三個問題我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報志愿時,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些當年度的熱門學?;驅I報考的人數較多,因此造成許多學生分數較高也未被錄取的現象;有些學生雖被錄取,但由于同類專業畢業生太多,就業不夠理想。請談談上述材料對你有什么啟發?經過討論研究,同學們一致認為:只要存在商品經濟生活,價值規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我們學生現在就必須樹立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正確觀念。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第三個問題,也實現了學生的知識的遷移。我就讓學生演示說明: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樹立(平等互利等)觀念(括號內為學生填寫內容,以下同)——養成(平等待人、誠實守信等)習慣;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樹立(追求效率、競爭創新等)觀念--養成(遵紀守法、守時守信等)習慣。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解決,使學生不僅搞懂了學科知識,更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
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呢?可從兩個方向理解:從廣義上講,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就是研究性學習。其以新理念和新方法為指導思想,完全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一種學習方式。從狹義上講,教學過程中采用以問題為載體的方式,建立一種與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相似的方法,讓學生自己通過廣泛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參與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發現實際問題、分析實際問題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學習的實際過程。它包括整體性、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和生成性五個特征;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必須親自參與體驗學習的全過程,培養自身的獨立學習能力。
2研究性學習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自覺地圍繞要學習的問題進行各種活動的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它必須突出學生是學習和教學的主體地位。在日語教學中的采用研究性學習這種方式,還應當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一是要結合知識的經驗性和系統性進行教學;二是把傳統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三是在教學過程中豐富互動環節的內容;四是將邏輯的論證和歷史的敘述有機結合起來,融入一些問題解決過程的相關歷史以及解決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
本文根據我國日語教學自身的具體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在課堂教學中嘗試性的使用研究性學習法,比如在講授《新編日語》中的第十七課《元旦》時,首先提出幾個問題,并且給出四個相關的問題:元旦的淵源、課文朗誦、模擬情景會話表演以及文中句型解釋。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對元旦的各方面熟悉的程度自行收集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材料,并將相關資料整理成表演稿或發言稿。在整個過程中,為了樹立學生的信心和提高預習的效率,教師要承擔一個高級組織者的作用,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結成小團隊合作,然后分組進行學習。最后,學習的結果由全體同學共同參與評判,分享經驗與收獲。教師在親身參與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方法的教學和實踐教學成功以后,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總結出本次教學活動的經驗教訓,以達到鞏固教學的效果。經過這樣一個教學和學習過程后,學生們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豐富了學習的方法,懂得了如何解決實際問題。
3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效用和意義
3.1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效用
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們的學習方法前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傳統的書本傳授學習轉變成為走向生活的自覺探索性學習;由教師的灌輸式學習轉變成為走向以學生為主的自覺學習;由無興趣的學習轉變成為走向出于興趣的學習。同時研究性學習促使了學生角色的轉變,在學習過程中的由過去的被動地位變成為現在的主動地位,由過去傳統教學學習模式中的從屬封閉的,轉變成了現在的自主開放。肯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角色,主動地去為了解決問題探索、嘗試,去尋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憑借自身特點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并從選題、收集材料開始到處理材料信息、編寫報告、撰寫理論知識、答辯、成果展示的整個過程過程,都體現了學生自己至始至終在自主做決定的過程。這種自主性和自覺性,徹底轉換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地位。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研究性學習也改變以前對學生的期望,學生親自參與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充分發掘了自身的智慧才能,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開闊了視野,他們會重新領悟自身的角色的責任,實現自身角色期望的正確轉換,并不斷的拓寬“自由”空間。導致了學生由原來知識“儲存器”的角色轉變成為了“知識加工廠”的角色。
3.2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獨具特色的新課程,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這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并為廣大學校所重視。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得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采用開放式學習態勢作為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綜合探究活動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課程呈開放學習的態勢。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它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這樣的課程具有其獨特的學習意義。
首先,開放式的研究性學習突破了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這種開發式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
其次更重要的學習意義是學生在這樣一種學習中將培養起一種開放性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形成對于中國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尤其重要。在長期的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教育訓練中,學生慢慢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式: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呈開放學習態勢的研究性學習恰恰要改變這種狀況。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研究的問題各不相同,每一個問題由于所獲取的資料不同、對資料的分析處理不同,其結果會有很大差別。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學生沒有了單一性的標準答案思想上的束縛,完全可以在他負責的研究領域中任思緒自由地馳騁,充分發揮他的想象力。這樣一種開放自由的學習,正是學生靈感火法、創新精神產生的前提條件。
再次,從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習功能目標定位來看:應著眼于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指社會學和心理學兩方面的人格含義)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今天倡導“研究性學習”則指向于培養個性健全發展的人,它首先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創造性”“發現”等視為人的本性、視為完整個性的有機構成部分,所以,個性健全發展是倡導“研究性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
4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教學中的作用
在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是是至關重要的一員。在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學生是主體角色,但教師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員。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進行學習的情況和程度,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特別是在學生遇到疑惑時,向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還可以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教師在完成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具體應該注意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通過一個良好的教學策略來結合傳授和學生自覺探尋知識。
研究性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實施,對教師的能力也是一項新的挑戰。教師應不斷進行知識補充和更新,使自己成為不脫節的新型教師。其應做到的環節有:一是讓預習在研究性學習中得到加強。這要求教師自身進行科學、全面的備課,同時科學地指導學生預習;二是對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處理等環節進行科學指導,包括收集處理和要學習的新知識相關信息;三是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進,精講多議要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模式,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主題式討論”,也就是由教師提出問題的關鍵,鼓勵學生根據預習查找的資料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收獲,比較關鍵的單詞或者語法則進行“歸納式討論”,具體就是指導學生自己對正在學習的相關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及時對預習中的疑難內容進行“疑難解答討論”,無論是對學生在新學習的內容上提出疑問或者表達自己的見解進行鼓勵。四是對課后作業環節進行改革。設計難度水平不同的作業和類型不同的作業,不僅有復習式作業,還要有預習式作業,提高性作業或者更深入性的作業。要特別注意的是對學生完成的作業結果,教師最好要給學生一個發展性的評價。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都對教師和學生有全深刻而全面的挑戰。教師應該從各個方面去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改變自己和提高自我。
5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一、以奇導入,出奇制勝
一節課,其導入是非常要害的,導入得好,激起了學生的愛好,就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我在講解“摩擦力”這一節課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重力,引用了沙皇俄國的一則趣事。沙皇派一大臣來視察鐵路工作,負責鐵路工作的一個外行官員為了使歡迎的氣氛、場面熱烈一些,讓工人把列車的輪子、路軌全部漆成綠色,而當那位大臣到來之時,火車只能在原地打滑……當所有的同學都在專心聽這個有趣的故事時,我問同學們是否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并趁勢指出: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必然會對這個問題做出圓滿回答。事實證實,好奇心是思維的驅動力,學生假如具有好奇的心理狀態,就會主動學習,積極思維,不斷探索。
二、巧用趣事,樂在課堂
有些生活中的趣事,對學生理解物理知識有著積極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接受知識。如,講到失重時,為加深學生的印象,我給學生舉了一個例子:手提小狗毛皮,加速上提,小狗因疼痛大叫不止;當加速下落時,因其毛皮所受的力小于其自身重量,小狗感到悠然自得。同學們正在哈哈大笑的時候,我指出:當物體運動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時,物體處于超重狀態;當加速度方向向下時,物體處于失重狀態。這樣獲得知識,往往令人長久不忘。
一、發展個性的必要性
個性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的。先天的遺傳因素,是個性發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會環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個性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1良好個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創造性的發展,因此,個性的日益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需要。
2目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重要階段,需要各種不同個性的人們去共同協作,充分發揮其創造才能,這是歷史的需要,社會的需要。
3從個性的形成過程看,馬斯洛認為:人的個性發展的最完善、最高級的形式,就是健康的個性。所謂健康的個性,從內部的心理機制來說,是一種與生理和諧發展的個性;從外部活動的效能來說,則是一種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創造性的個性。因此,發展健康的個性十分必要。
二、體育教學活動對發展學生個性的作用
一。是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不像在其它教學中那樣,被固定在課桌前,而是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可以盡情游戲、運動和競賽,他們的身體直接參與活動,其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結合,因而個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與發展。
二。是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身體運動施加給機體感受器的刺激會在大腦中引起主觀意識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時間里,機體反復多次地感受某種運動形式,就會在個性上形成一種相關穩定的心理特征。
三。是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們不僅可以廣泛地參加社會交往活動,提高對社會的適應性,得到他人的尊重,還可以從體育運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證明自己的能力,增強其自信與自尊,使個性得到充分的調整和發展。
三、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如何發展學生個性
1必須認真識別每個學生的個性。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最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合群與孤僻、好動與好靜、善斗與怕事、粗暴與文靜……都可以一覽無遺。對此,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認識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施加引導和教育。
2承認個性差異的存在。由于學生的個性不同,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運動能力以及運動量的負荷也不一樣。因此,對學生的要求不應強求一致,而應分類施教。
3努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核心內容,標志著個性的形成與發展的水平程度。在體育運動中,支配學生身體運動的自我意識,滲透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響。作為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用高尚的社會影響因素作為支配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內驅力,為個性的發展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
4在體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訓練。有意識、有目的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使身心達到最佳狀態,以滿足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增進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盡可能地讓他們獨立進行活動,并提供更多的自由,變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被動驅使為主動追求。
6建立一個良好的體育環境。首先應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其次,教材的選用應生動有趣,適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鍛煉自己的性格。以體育活動為媒介培養學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體榮譽感。
四、個性特征對體育教學效果的影響
1學生的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諸因素中最明顯的一種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同樣的教材,同一教學內容,有的學生練習的很認真,而有的學生卻無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興趣不同,由于沒興趣而導致心理活動水平下降,身體運動技能未能激活,大腦處于抑制狀態。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活動,就可能會出現意外傷害事故,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2學生的性格類別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性格可分為兩種:內傾型和外傾型。屬于外傾型性格的人,活潑開朗,反應較快,運動能力較強;而屬于內傾型性格的人則性格孤僻,反應較慢,運動能力也較弱。如忽略了這種個性差異的存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會造成前者“吃不飽”后者“吃不消”的情況,結果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五、高質量教學效果和個性充分發展的統一
為使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和個性充分發展得到統一,應按學生的個性分組進行教學(可以興趣或性格分組)。
論文摘要摘要:本文從我國學術界對雙語教學的不同觀點入手,分析了雙語教學的優點和我國發展雙語教學的重要性,指出我國在實行雙語教學時,要注重保持母語和英語的平行發展,既要強化母語的優勢,保證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又要兼顧現代社會國際化的發展趨向,重視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國際型人才。
2001年國家教育部在《有關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為更好地適應我國加入WTO后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需要,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引進原版外語教材,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1由此,我國的雙語教學發展進入時期,許多高校相繼進行了雙語教學的實踐。
然而,雙語教學在我國學術界引起極大的爭議。一方面,學者肯定了雙語教學對改善我國英語教學耗時長,見效慢的弊端所起的積極功能;另一方面,一些聞名的學者紛紛撰文,對雙語教學的發展表示質疑,甚至提出反對的意見。馬慶株教授指出,英語在中國學校教育的地位嚴重地影響了漢語作為母語的地位。[2包天仁教授認為,采用不適合中國國情、教情、學情的雙語教學,不僅不可以解決中國的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新問題,而且輕易出現母語學不好,英語也學不好的局面。[3本文從我國學術界對雙語教學的不同觀點入手,分析了我國發展雙語教學的重要性,指出我國開展雙語教學應該兼顧母語和英語的平行發展。
一、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雙語教學關系到中國長遠的切身利益。不可否認,世界經濟和文化的重心在美國和歐洲,其傳播方式從來就是從中心向邊緣地帶擴散。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處于邊緣地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必須加強英語學習,才能夠較快地學習和把握發達國家的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
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領域為例。印度軟件業遠遠勝于中國同行摘要:印度出口軟件年總值在62億-85億美元。而中國1999年的軟件出口只有1.3億美元,歷年出口累記總值還不到10億美元。中國軟件工業創匯只有印度的1/50-1/60。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印軟件同行在世界市場競爭中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別?印度是一個雙語國家,官方語言是英語。從形式上看,一個國家講一種語言,似乎是獨立的象征,但英語作為一種工具,卻無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實質上的獨立,順利地走出種群的約束。很多人未必會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的第三個科技大國。自8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世界的高科技需求,印度迅速地,甚至奇跡般地發展了自己的軟件產業,軟件生產量已經占世界軟件總量的16.7%。比爾·蓋茨驚呼“印度將會在21世紀成為軟件的超級大國”。這個實例提醒我們,外語教育質量的優劣會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以及“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培養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雙語教學”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加入WTO,互聯網普及的大背景下,應21世紀新型人才的需要而產生的。世界的發展,需要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合作。新世紀的學生必須具有很強的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既懂得東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又能以欣賞的態度,汲取西方文化中優秀的傳統和價值觀念。因此,高校雙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把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能較好地把握一門外語。學生既能繼續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吸收借鑒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既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開放、平等和尊重的全球意識。開展雙語教學,不僅涉及到未來一代的語言交流和語言水平的提高,更涉及到多元文化的認同和和世界各種文化的和諧發展。其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單語制教學模式,促進我國多元文化的發展,培養一大批精通外語,具有全球化思維觀念和廣闊的全球視野的高層次、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二)加強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的需要
英語是最重要的國際通用語言。目前,許多非英語國家在開設外語課程時,都不約而同地首選英語,在實施雙語教育時,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母語/英語雙語教育。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英語已經成為了國際化語言。
我國歷來非常重視英語,始終把它作為中學三大核心課程(語文、數學、外語)之一。和其它學科相比,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多年來我國英語教學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弊端,即學英語而很少用英語,英語應用能力差,英語學習和專業學習脫節。因此,英語成為了一門費時多,收效差的課程。很多學生經過8年甚至12年的英語學習,卻不能比較熟練地閱讀英語原版書籍,尤其是聽不懂,講不出,難以和外國人直接交流。傳統的教法、學法已經很難適應新的發展需要了。
用教學語言來促使外語語言能力的發展,這是雙語教學的優點之一。由于學習的需要,學生自然會產生努力學習外語的動機和喜好,而且這種動機和喜好比在單純的語言課程上所產生的更加持久。和專門的語言教學不同,雙語教學使學生通過對教學語言的感受來達到提高外語水平的目的,學生在努力弄清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意思的同時,外語聽力和外文知識將在有意和無意之中得到強化,其中外語聽力的提高將對學生外語整體水平的提高起關鍵功能。
二、雙語教學應注重母語和英語的平行發展
批評或反對實施雙語教學的學者提出,雙語教學會弱化我國學校教育中母語的地位。南開大學教授馬慶株認為,雙語教學的推廣侵犯了漢語作為國家教學語言的地位。[22005年度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強調,對于重視外語學習和使用而忽略或者削弱自己國家語言及其文字學習和使用的現象,要進行糾正。[2那么,雙語教學中應如何對待母語和英語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在進行雙語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重保持漢語和英語的均衡發展。
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不同文化的沖突和交融。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文化和先進技術,發展本國的經濟和文化,同時保持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難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和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作為世界主要通用語言的英語,在中國學校教育的地位不斷加強。雙語教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對中國外語教學的補充,受到學者和學校的青睞。
中國雙語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加強英語的教學效果,培養一批能熟練應用英語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是通過專業學科的雙語教學方式,讓學生接觸、了解該領域最新的、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幫助未來的一代更快的接受國外的先進技術,同時也促進中國先進文化技術的傳播。學好英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世界,還可以加強中國的對外宣傳,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為中國和世界的聯系提供語言的保障。
然而,發展雙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不能以削弱母語的地位為代價。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還是思想和文化的載體。語言“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經歷和思維方式?!盵4語言作為本民族的文化成果,凝聚著該民族對世界的看法,體現了本民族的價值觀念。語言不是單純的交流工具,也是民族的一種標志,是一種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文化歸屬意識”乃至世界觀建構的媒介。
因此,任何民族和國家都會重視保護本民族語言的母語地位,控制外來語言對本民族或國家語言的沖擊和同化,并且加強自身語言在本土以外的推廣,提升自己語言的國際地位。歷史上,很多征服者在武力征服一個民族的同時,都力圖通過推行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在思想和意識形態上完成對被征服者的最終同化和奴役(如歷史上諾曼征服時期法國語言和文化對英國語言和文化的沖擊,大英帝國時期英國對被殖民地的文化和語言的滲透)。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獨立的國家在贏得政治上的獨立后,紛紛擯棄原殖民地的語言,確立自己國家民族語言的母語地位,以保證在文化和思想上擺脫原殖民地的統治,完成真正意義的獨立。
然而,目前在我國國內某些領域卻過分強調英語的地位,甚至在雙語教學中使英語在教學中的語言地位超過母語,威脅漢語的國家語言地位?!爸袊p語教育網(www.bilingual.com.cn)”上公布的“雙語教材系列”和該網站統計雙語教學的實際情況顯示,中國的雙語教學實際上就是英語的單語教學。過度地強調英語在學校教育的地位,擠壓學生漢語的使用,結果會剝蝕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影響學生把握漢語和漢民族文化。馬慶株教授指出,在幼兒教育中實行雙語教學,甚至在有些地區漢語學習讓位于英語學習,這樣會使孩子從小就產生一種英語的地位高于漢語的觀念,從小親近西方文化,認同西方文化,而喪失對中國傳統語言和文化的認同感。[2這種過分重視英語,忽略母語的雙語教學既不利于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開放、平等和尊重的全球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也違反了雙語教學目的——讓學生把握漢英兩種語言,成為雙語人才。
漢語是漢民族交流的語言,傳遞了中國古老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新一代的中國人不僅要有全球化的國際視野,也要繼續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中國要發展,要向發達的國家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最終的目的是建立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和優秀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中國。因此,中國的雙語教學既要增強英語教學中的西方文化含量,又要在多層次的雙語教學中系統引入和加強中國文化教育,保證學校教學中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平行發展。
三、結語
雙語教學是中國在國際化大背景下采用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我國在實行雙語教學時,要注重保持母語和英語的平行發展,既要強化母語的優勢,保證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又要兼顧現代社會國際化的發展趨向,重視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培養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國際型人才。
參考文獻摘要:
[1燕慶明.信號和系統教程[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彭澤潤.“英漢雙語教學”跟“國家漢語戰略”矛盾--語言學家、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馬慶株教授訪談錄[J.北華大學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