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09:42:41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概述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資本市場、貨幣政策金融體系及監管帶來的影響,探討了中國資本市場作為新興市場,應對國際資本流動應采取的策略。
關鍵詞:資本流動;金融體系;風險防范
經濟全球化自上世紀90年代起已經勢不可擋。當世界經濟活動跨越國界之時,資本流動國際化也形成了趨勢。國際資本流動包括長期資本流動和短期資本流動。長期資本流動包括國際借貸、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短期資本流動包括銀行資本流動,保值性資本流動和投機性資本流動等項目。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建立和完善,現代電子交易技術的廣泛運用,新金融主體的產生以及金融工具的創新等外部環境、內部條件的不斷變化等,促進了資本流動規模的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比如,直接投資有效彌補中國資本不足,為利用外資促進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資本流動加速商品周轉,推動國際貿易往來的同時增加中國的財政收入;改善國際收支等等。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國際資本流動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巨大機遇的同時,也給中國金融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風險。
1資本流動對國內金融經濟的影響
國際資本流入我國主要經過以下幾個途徑:一是通過經常性項目,虛假提高出口商品價格從而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二是隨著我國的投資環境日益寬松,外資利用虛假投資信息使資本大量流入;三是通過跨國公司的投機行為流入資金。國際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加大了資本流動,為中國利用國際資金發展本國經濟提供了可能。但國際資本的頻繁流入流出,會加劇中國國金融市場的動蕩,影響微觀經濟發展,不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持久發展。
1.1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我國是一個還處于高速發展中的國家,我國的貨幣發行量始終以一個穩定的速度增加,M2雖然在今年有所下滑,但依然維持在10%以上,正因為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市場利率始終高于國際上發達國家幾倍的水平,同時我國在大的趨勢上仍處于匯率長期升值的通道上,這必然會引起國外的資金大量流入。將外幣兌換為人民幣幾乎沒有任何成本,卻能享受高額的匯差和利差,再加上對我國的商業投資也可以保證一個較高的回報率,若沒有資本監管的限制就會促使大量外資涌入中國。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的投機性,會促進我國股市的短期繁榮,助長股市指數的上升,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市場的投機者會主動地承擔市場風險,同時對沖套期保值者的風險。同時依照托賓q的理論,股市的繁榮也會在一定程度使企業的市場價值大于重置成本,促進實業投資,而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也會因為資產的增值增加消費。而從負面影響上看,這種純市場的投機行為并沒有改善我國資本配置,只會異化證券投資功能,破壞市場價格均衡機制,在大規模撤出后引發資本市場震動還會關聯到實體經濟,直至引發金融危機。
1.2對金融體系的影響資本頻繁流動會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帶來沖擊。國際資本的流入導致國內資金較充足,銀行往往會盲目擴大借貸,增加銀行體系的風險。流資本的頻繁動同時會引起利率和借貸市場波動,資本流入會增加貨幣供給量,導致利率下降;而資本大量流出會導致利率上升。其次,不管國際資本采取何種方式都會涉及到貨幣兌換,與匯率產生直接掛鉤,進而會影響到外匯市場。第三,資本頻繁流動會引起股票價格和股票市場波動,當國際資本采取股票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會刺激股票需求增加,引起股票價格上漲,反之一旦流出就會引起股票價格下跌。而短期資本流動形式的多樣化,推動金融市場價格的頻繁波動,也會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
1.3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資本流入,都會使國內貨幣供給以內生的方式增加,央行原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將受到挑戰,必須對現行的貨幣政策作出改變。面對大規模的資本流入,央行將被動地調控人民幣,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來吸納流入的資本,并采取宏觀調控措施沖銷因資本流入引發的通貨膨脹。而短期資本通過經營項目、地下銀行、洗錢等方式導致資本流入源頭增加、速度加快,不同程度增加了央行貨幣政策目標確定的難度和實施效果的保證。
1.4給監管帶來難度我國的金融機構國際化進程加快以及外國金融機構的大量進入,為國際資本進出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機會。而隨著金融保護期漸進,在華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外資銀行可對中國的企業和個人直接經營人民幣業務,從事我國國債發行等,國際資本及國外投資者的資金往來將更為多樣和便利。此外,由于我國匯率波動,利率調整相對國際市場所形成的匯差、利差等,會不同程度地誘發套利資本流入和流出。而依托金融創新工具和現代電子通訊技術,國際間資本在不同金融市場間的流動更具隱蔽性、更便捷也更難以掌控。這些都給央行對資本國際流動的監管造成極大的困難。
2面對資本流動應采取的策略
國際間的貿易和金融資本的流動在過去十年中數以十倍的增長,以紐約為首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和其他新興的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那些可能存在的價值洼地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也會在瞬間被填平。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積極利用外資政策的推行,作為新興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將產生多重性影響。因此,國家應采取謹慎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通過實施嚴格管制以避免潛在的風險和危機。
2.1提升資本利用效率
中國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過程中,為避免對國際資本的過分依賴,要提升整體金融資本的使用效率。單純從數量來看,金融資本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但從質量來看,國際金融資本對優化產業結構的優勢尤為突出。我國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減少國際資本帶來的擠占效應和沖擊影響?;虨殚L,主動吸引長期資本,適應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積極為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2.2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
加快進行國有銀行的改革,統一和開放金融市場準入的限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內部管理,實現業務交叉,多種經營,增強國內銀行業的競爭力,從根本上完善金融業的風險控制機制。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基礎上,增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彈性,適當擴大浮動范圍,管理升值預期和通漲預期,尋求信貸規模調整和信貸結構優化的平衡點。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加快利率和匯率體制改革,推動利率市場化。對資本項目實行嚴格管制,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大力發展金融創新,通過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創新,推動和穩定衍生金融市場的發展。
2.3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資本市場的逐漸開放增加了貨幣政策操作難度。面對我國當前出現的財政赤字,從經濟能力和償債能力出發,避免采用擴大通漲來彌補赤字。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建立一體化的宏觀調控體系,靈活運用調整再貼現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公開市場業務等金融工具,將貨幣政策真正控制在適度寬松和穩健的水平上,科學地調控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規模,抑制泡沫的持續膨脹和投機炒作行為;適度規模增加供給,遏制價格上漲,化解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引導資本流向,削弱短期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套利、套匯和套取資本溢價的沖動,避免國際資本流動對國內經濟帶來沖擊。
2.4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的安全穩定面對開放的國際經濟環境,應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監管合作,主動與國際金融統計接軌,通過建立一整套防范金融風險機制,化解國外金融機構對國內金融業構成的危機。通過設置中外合資、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導、管理和使用好國際資本,并積極采取防御性措施,限制短期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流入,避免投機性國際資本對國內金融市場的過度沖擊。此外,要不斷提高鑒別和監控各類投機性資本的能力,進一步加大打擊查處力度,以監管體制的完善,持續維護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
參考文獻
[1]林純清.信息時代財務控制趨勢分析[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2,2
[2]華興順,孫都光.國際金融危機對安徽經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0,1
金融經濟類論文范文二:現代金融經濟風險分析
摘要: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命脈,現代金融體系運行是否穩健、有序、有效,對國家經濟安全極為重要。本文以金融風險概況為出發點,對我國金融行業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且立足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對現代金融經濟風險問題防范措施進行了探究,以期穩定金融經濟,實現金融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現代金融經濟;風險問題;解決對策;概況
作為一個雙重轉型國家,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建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金融領域改革也取得了良好了成就。但金融經濟不穩定因素的長期存在也加大了其風險性。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相比其他國家的損失,我國在該場金融危機中損失不多,但這并表示我國金融體系較為穩定,事實證明,必須對我國金融體系建設進一步改進與完善。
一、現代金融風險的概況
風險是指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如未來收益、資產等具有波動性。金融風險是指于企業、機構而言,任何有可能致使其出現財務損失的風險,是企業、機構未來收益不確定性與波動性,其與金融市場波動性具有直接關聯性。金融結構風險造成的損失往往在其自身影響以上。在具體金融交易活動中金融機構產生的風險,將嚴重威脅金融機構的生存現狀。同時,如金融機構經營管理不到位也將產生極大的威脅,如產生系統風險,無法正常運行金融體系,甚至出現整個社會經濟市場無序現象或產生極為嚴重的政治危機。根據具體標準可將金融風險進行多種類型的劃分,如下:
(一)根據金融風險出現的根源劃分,包含兩類(靜態、動態)金融風險。靜態金融風險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不可抗力出現的風險,其與相應定律基本符合,預測具有準確性。動態金融風險是指因改變宏觀經濟環境出現的風險,伴隨時間推移動態金融風險產生的概率與影響作用也會隨之改變,其預測難度較大。
(二)根據金融風險涵蓋的范圍劃分,其包含兩類(微觀、宏觀)金融風險。微觀金融風險是指由于客觀環境改變、決策誤差或其它因素導致經濟活動參與主體資產、信譽受到損失的可能性。宏觀金融風險是指全部微觀金融風險歸總。
(三)根據金融機構類別劃分,如銀行、證券、保險等風險。
二、現代金融經濟存在的風險問題
(一)金融發展格局不協調與風險向銀行集中。我國金融資產結構存在合理性較差的現象,具有較高間接融資比重,儲蓄率與廣義貨幣M2持續上升,進而大量風險集中于銀行業。我國廣義儲蓄率較高及持續上升,如34.3%為1985年我國儲蓄率,38%為1990年儲蓄率;40.2%為2001年儲蓄率,44.6%為2003年儲蓄率。近年來,以我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末,社會融資規模達17.29萬億元,是年度歷史最高水平;廣義貨幣(M2)余額110.65萬億元,同比增長13.6%,比上年末低0.2個百分點,繼續保持適度增長的態勢。在銀行業發展中,其主要依靠大量儲蓄存款吸收,與中長期貸款發放進行儲蓄增長壓力釋放。通過大量數據顯示,我國銀行貸款中所占比例較高為企業融資,一般為80%以上,但股票與債券融資比例則較低。企業融資對銀行貸款過分依賴,將導致整個社會融資風險向銀行體系過度集中。以長期發展而言,貨幣供給過度將對物價、資產價格穩定性產生極大的沖擊,這對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不利,也將對貨幣政策調控空間產生擠壓作用。目前,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主導型為主,在整個金融資源中銀行業所占比例超過90%,證券業發展滯后現象較為嚴重,保險業具有過小規模。在金融資源配置與金融風險分散中資本市場、保險市場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該類金融發展格局,與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無法滿足,進而對金融體系穩定、效率產生極大的影響。
(二)銀行資本充足率較低及呆賬準備金不足2003年以后,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貸款比率呈現大幅度下降趨勢,但對此類指標的過度性強調,只會導致金融機構利用信貸投放擴大對不良貸款進行稀釋或對有利貸款進行回收,實際上不良貸款存在的金融風險仍無法消除。目前,銀行機構仍具有極大的呆賬準備金缺口及具有較低的資本充足率。近年來,在國有4家獨資商業銀行內,高于國際標準8%的資本充足率銀行僅有中國建設銀行。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值僅為6.15%。由此可見,伴隨貸款增長速度的提升,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并沒有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貸款損失準備金的提取,仍具有較大缺口,及較低的貸款損失承擔能力。當銀行資產擴張與資本金補充不符時,一定程度上必將造成其經營脆弱性。
三、現代金融經濟風險問題解決對策
(一)繼續深化金融改革對金融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提高,且對間接調控方式不斷完善,進而實現市場運作機制建立與健全,調整信貸結構與產業結構。第一,貨幣政策決策民主化的實現,增加透明度,對貨幣政策決策水平全面提升。對金融宏觀調控科學性、有效性地提升,對貨幣政策工具創新能力地提升,都能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完善提供依據,且能夠在金融宏觀調控中將貨幣、資本與保險市場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中央銀行將繼續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該貨幣政策不僅能夠對經濟平穩發展起到支持作用,還能避免通貨膨脹及進行金融風險的有效預防。在日常流動性管理與引導市場利率中將公開市場操作的作用充分展現出來,應達到運用存款準備金、差別存款準備金及公開市場操作之間組合的合理性,以此對數量調控能力進行全面提升。對中央銀行運用價格工具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傳導機制加以完善,在資源配置方面將市場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此對貨幣信貸合理穩定增長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第二,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對利率杠桿進行靈活應用,以此調整總量平衡度。利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對市場利率起到引導作用,且按照市場利率金融機構對其資產、負債價格利率調控體系進行準確確定。通過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進行國際收支市場機制與管理體制建立,為貿易與投資活動提供便利。第三,加強與改進銀行窗口指導,要求必須對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原則貫徹落實,對支農金融服務加以改進,對非公經濟、中小企業增加金融保障,調整信貸、產業結構,且對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全面提升。
(二)建立科學、高效防范風險與金融穩定機制
1、強化金融法制建設與實行依法行政。完善金融法制體系,對銀行業、證券業等金融行業法律邊界進行界定,對各個金融機構的進行準確市場定位,對機構監管、功能監管特性進行合理劃分,及時補充、改進其相關法規,實現金融機構依法行政。
2、風險評估與預警體系建立與完善。金融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必須具有系統性、合理性,確保金融評估報告的準確性、科學性,同時對整體金融運行狀態與潛在風險及時把握,進行金融風險識別、評價與預警體系的合理化建設,且按照風險程度向市場及時提醒,做好事前防范工作,以此對金融風險的擴展范圍進行有效控制。
3、金融危機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在實現金融一體化與金融穩定性不足的現狀下,必須進行金融危機應急處理機制的快速建立,以此對突發性事件產生加以有效控制。通過金融危機應急組織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能夠對金融應急處理措施進行統一制定與實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金融經濟發展事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降低金融經濟風險問題,推動整個金融行業的進步。必須重視風險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這就要求各個金融行業充分了解自身發展情況的前提下,確立正確的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推動金融事業的健康發展,才能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參考文獻:
[1]童錦治,呂雯.我國銀行業實際稅負水平對其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稅務與經濟.2010(02)
[2]王力偉.宏觀審慎監管研究的最新進展:從理論基礎到政策工具[J].國際金融研究.2010(11)
工程經濟類論文范文一:市政工程經濟管理要點研究
摘要:市政工程作為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實現城市科學規劃的關鍵手段,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發展建設?,F今,市政工程的項目管理、經濟管理只有加強對管理要點的探索與研究,保證其發展的穩定性,才能適應市政工程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文章的研究從概述市政工程入手,分析了市政工程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市政工程經濟管理應把握的要點。
關鍵詞:市政工程;經濟管理;要點;探析
市政工程的改革隨著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突破在逐步深化,在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問題,市政工程經濟管理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工程成本的監控、企業的綜合管理。認真分析市政工程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探析經濟管理的要點是提高市政工程經濟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市政工程概述
市政工程作為與市政設施有關的建設項目,是專門為城市公共設施配套而建設的基礎項目。當前,對市政工程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市政工程的主要內容為: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園林綠化工程、環境綜合衛生工程、排水及污水處理的河湖水系工程等;市政工程具備的特點主要有:復雜多變性、投資規模大型化、施工周期短期性、影響因素多樣性等。
二、市政工程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施工質量缺乏保障
當前的市政工程施工中長期存在質量不過關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為了節約時間與精力,市政工程項目部往往通過繳納一定數額的管理費用將工程項目進行轉包掛靠。這樣造成的后果為:第一,在施工過程中忽略了工程質量的管理與控制;第二,一味地節省開支,或者在必要環節大肆浪費,進而導致市政工程的經濟管理上存在疏漏。在實際工程建設中還存在為了謀求暴利而對市政工程質量監控不嚴、不到位的問題,這些都使得工程質量大幅降低,為完成工程而盲目趕進度、片面追求工程施工的經濟效益、材料采購環節缺乏周全考慮與嚴格管控,都導致施工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市場管理上存在疏漏
大多數市政工程屬于大型建筑實施工程,與城市形象聯系緊密。然而,大多數市政工程建設單位又是行政主管授權的單位,其管理體制不嚴、材料浪費嚴重,使得市政工程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沒有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嚴格執行,沒有遵循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同時,工程項目實際施工過程中沒有實行工程法人制、項目招標投標制、合同管控制等必要制度。另一方面,工程施工前沒有進行全面的勘察與勘測,進而造成材料的浪費、工程進度的耽誤,從整體上阻礙了市政工程經濟管理的全面、穩定發展。
(三)施工成本缺乏控制與必要管理
在市政工程的經濟管理中沒有形成一套合理的成本管理控制制度,未實現材料計價方式、承包方施工價格、市政工程合同方式、市政工程結算方式的統一,對施工工程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沒有形成科學定位。計價依據的不同會對圖紙的精確度產生影響,進而對施工的最終效果產生影響;一部分承包商一味爭取最大利益,降低價格,在競標時采取策略性報價方式,報價偏低,在實際施工中卻肆意改變合同內容,加大了市政工程建設的風險,也使得施工過程中成本缺乏管控。成本缺乏管控體現在:第一,成本核算體系不健全,核算環節過于簡單,難以進行成本分析;第二,成本管理沒有落實,成本管理浮于表面、制度不完善且約束力不足、執行力不夠,成本管理流于形式;第三,缺乏考核機制,忽視了市政工程經濟管理中的費用管控,沒有及時考核和獎懲,使得市政工程資金超支、使用混亂現象嚴重。
三、市政工程經濟管理應把握的要點探究
(一)強化市政工程經濟管理的誠信建設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及需遵循的重要原則。市政工程經濟管理中要嚴格執行相關管理辦法的規定(《建設工程質量責任主體和有關機構不良記錄管理辦法(試行)》),在經濟管理中層層把關,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并制定專人負責制以確保市政工程的順利進行。
(二)建立目標成本管理制度
在市政工程經濟管理過程中要切實實現目標成本核算的正確性,就要做到:第一,施工前,對成本進行正確預算,并做好控制;第二,施工后對成本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并積極做到開源節流,將合理節約成本的理念貫穿市政工程施工進程的始終,杜絕一切不必要的鋪張浪費,在有效降低損失的基礎上保證工程建設進度的順利實施;第三,在成本管理中,將各項核算任務分配至各個部門,設立部門負責制,建立成本核算考核機制并加強對各部門成本核算的考核力度;第四,利用各部門提供的有效信息對資金情況(超支及縮減情況等)進行及時反饋與分析。通過管控,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工期,節約材料、人力、物力,有效避免造價過高、施工難度過大難以實施等問題。
(三)加強管理監督
市政工程由于工程量大,因此,在經濟管理中存在一定風險。監管部門切實履行監督職能,加強對資金使用、流動等的監測與管理,建立一支專業性強、素質高、品德優良的經濟管理監管隊伍,嚴格執法,保證資金運用的高效性、資金流動方向的明確性及合理性,進而保障工程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意義重大且深遠。
四、結束語
市政工程作為關系百姓生活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工程,是保障城市建設高質、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市政工程經濟管理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把握市政工程經濟管理要點,建立市政工程風險預防機制,嚴格對成本進行管控,是推動市政工程經濟管理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谷廣利.對市政工程經濟管理進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
[2]袁力力.對市政工程管理要點分析[J].江西建材,2014
[3]劉志剛.市政工程經濟管理存在的風險及防范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13
工程經濟類論文范文二:建筑工程經濟學案例教學與實訓教學
工程經濟學在高職院校中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它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高職工程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當中,要探索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的最佳途徑就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增加實訓這個環節。
【關鍵詞】高職;工程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訓演練;教學模式
在高職院校工程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當中,案例教學及實訓環節是很重要的部分。能過通過其對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問題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調查以及加工。而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利用自己現階段所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通過思考、分析、探究、演練,最后再通過各自觀點和方法,最后經過歸納,聯系基本理論,掌握分析的全過程。
一、教學案例與實訓課題的選擇與制作
在案例的教學當中主要是以典型的案例作為教學的工具,在實訓的環節當中以工程的項目資料作為演練對象。在對學生展開案例教學和實訓演練之前,要根據所教授的教學內容再去確定案例。要在分析對象方面做出工夫,經過收集資料,通過教學目標的要求將資料編制成與工程經濟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訓任務書。案例的選取和實訓的安排要滿足教學提出的幾點要求。
1、代表性
也可以說是要具有典型性,作為工程經濟學課程的案例要具有能代表特定性質或類別的工程項目,要具有與同類項目相同的共性。能夠為某個教學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案例選擇的好壞能影響著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也能對學生在社會實踐當中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做出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樣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起來。
2、高度的仿真性
選取的案例內容應該要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案列中所給出的資料或者內容可以是隱含或者零散著的。這樣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雖然這樣給學生自主的去解決問題創造了一些困難,但是能夠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敢于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對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等能力都能起到積極作用。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給出的案例要有一定可供探討的余地不然會所探究的問題變得簡單無趣,自然而然學生也不愿意去參與到其中,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3、綜合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了解某些內容或者能力的提高的都要有著一個適應的過程。在學生學習理論課程時,各個章節的內容與知識點往往多比較零散,不能夠匯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對能力的提高也會有所障礙,所以要求著學生與教師能夠對各個章節的內容與知識點能夠進行串聯,將其融合成系統的知識,從這個方面來說,案例與課題應當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4、時效性
對經濟的評價要符合現狀,在法律、行業規范方面要符合現行標準。這就要求著所選的案例要能夠與時俱進。
二、工程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與實訓環節的實施
為了能夠更好的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理論知識,能夠提高工程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實訓環節應該安排在課程結束后一到兩個星期內為宜。這樣能夠讓學生能夠獨立的去完成一個工程項目的經濟評價,能將學習的知識與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本人認為做好實訓環節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案例教學和實訓環節的準備工作進行案
比如說在開始實訓之前,教師應當要能夠親自的對案例和實訓項目進行分析和演練,對實訓安排中的教學案例和實訓的主要內容所應用到的學習內容有著足夠的了解。在此階段,對學生的指導工作也不容忽視。在實訓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學生能夠與案例與項目有著充分的接觸。讓學生能夠對實訓的內容有著一定的認識。在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中,學習工程經濟學這門課的學生也主要是工程管理與造價等專業的。而且學校安排的經濟類課程一般都不是很多,這就意味著工程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意義重大。
2、工程經濟學案例教學與經濟評價實訓環節更注重的是分析問題的過程
對案例的研究和課題的結論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開放性的。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對于某些問題,不同的人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而且得出的結論在不同的情況之下都會發生變化。所以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自主的去探究問題方面做出成績來。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談論與互動。能夠啟發學生積極去探討和互動。通過各種措施去收集有效的信息和資料。能夠獨立的去解決問題。在這種階段中,學生的創造潛力也被夠被激發和挖掘出來。
3、案例教學和實訓環節中的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應給予及時點評和總結
在實訓環節結束后,教師應該應到學生去對在實訓過程當中所運用的知識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去關注實訓過程中問題的關鍵與難點。教師主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告訴學生該怎么做。讓學生自主的去對實訓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出看法,同時要注意給學生留出空間。在實訓中受到了哪些啟發都應讓自己暢所欲言,而不是去規定只能說哪些方面,并且在教師心里決定不能有標準答案這個概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全面的系統的對工程經濟學有著自身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李堅.論實踐環節在高職工程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科技財經,2012(5)
[2]廖玉麟.職業院校工程經濟學課程模塊化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8)
一、題目、摘要、關鍵詞
1.論文題目,按常規學術論文標題作出。
2.論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說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觀點,或者選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個或兩個觀點,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觀地把文中的觀點擺出來,不以介紹的口氣敘述自己的文章講了哪些內容。摘要篇幅100-300字。
3.關鍵詞:3至5個,反映文章最主要內容的術語、概念等。
以上三項置于論文之首。
二、論文中注和參考文獻的區別
1.注指作者進一步解釋 自己 所要表達的意思,文中標碼 ① ,注釋內容統一置文末,文末的序號與文中序號一一對應。
2.參考文獻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處,一律放文末,文中設序號 [1] ,文獻說明統一置文末,文末的序號與文中序號一一對應。頁碼置于文中序號之后,例: [1](P12) 。
3. 參考文獻也指雖未直接引述別人的話、但參考了別人著作和論文的意思,應在段中或段末設序號 [1] ,并在文末注明。本項與第2項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文末的序號與文中序號一一對應。此種情況可以不注明頁碼。
有關農業經濟類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摘要:農業經濟水平相對來說較為落后,許多傳統地區在發展的時候依舊依靠人力來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例如在播種和收貨等方面,需要先進的農業設備來支撐,這樣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基礎性設施的不到位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1關于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問題
1.1廣大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
在我國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時,我們意識到農民群眾在信息化技術進程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他們不僅可以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還可以第一時間測試出信息化技術成果,由此可見,他們對信息化技術的接受程度對信息化技術的實施有著很重大的影響。
1.2農業信息化資源缺乏管理
在我國農村地區實際發展過程中,雖然一直按照國家對農業的發展要求,并在當地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信息化服務系統,但依舊存在很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是信息化服務系統中對農業的信息資源未做有效處理和整合,使得很多可用的農業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1.3嚴重缺乏政府的資金投入
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要想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使用信息化技術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更多資深的農民群眾支持,以及安裝各種有信息化技術有關的設備,這樣才能全面發揮信息化技術的作用。
1.4信息化專業人才嚴重稀缺
在信息化經濟管理中,最重要是人的參與,專業技術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農村經濟發展,缺乏這種信息化技術人才,導致農業建設信息知識不能更好的融入到農業發展中,嚴重影響農業的發展,使得信息化技術一直停滯不前,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發展。這時就需要培養大量的專業性人才,在理解技術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發展水平。
2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2.1強化農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
由于農民大多來自偏遠地方,接觸的信息面較窄,對于信息化認識存在很大的不足,這時就需要及時改善這種現象。需要全面改善農業部門對信息化的認識,真正從根本上改變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
2.2加強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建設
隨著農業信息化經濟管理的發展,迫切需要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這時就需要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人才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擁有完善的農業信息化團隊,進而推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這時還需要政府投資建立相關的培訓機構,重點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進而選出優秀的員工。這樣才能真正滿足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過程中的人才需求,多重視對現代信息化技術人才的培養,真正實現信息化建設與農業發展的有機結合,推動我國農業發展。
2.3加大對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發力度
要想在整體上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加大對信息技術的研發投入十分必要,開展各種類型的信息技術研發。在研發時,一般而言多采用可以給農民帶來高收入的經濟管理模式為主,激發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在此過程中需要對傳統農業管理模式加以創新。信息技術的研發離不開對信息化的設備使用和開發,使用高技術進行研發,這樣才能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業信息技術的培養依賴先進的設備,這時就需要政府加大對信息技術的研發投入,為信息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2.4完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設備
農業經濟水平相對來說較為落后,許多傳統地區在發展的時候依舊依靠人力來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例如在播種和收貨等方面,需要先進的農業設備來支撐,這樣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基礎性設施的不到位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發展。政府需要加大資金和設備方面的投入,讓農民有能力買得起農業設備的基礎上,也會使用先進設備,在農業生產中進行規范化作業,還可以定期召開對信息化機械設備的培訓課,提升農民對信息化的興趣和熱情,積極的將先進設備成功運用到實際生產作業中。
3結束語
在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道路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農民的積極配合,全方位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參考文獻:
[1]許紅杰.關于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的探討[J].山東工業技術,2016(05).
[2]史曉光.基于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策略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6(08).
[3]薛敏.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06).
有關農業經濟類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途徑研究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國家和社會各界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其中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是核心環節之一,關系到農業改革的成敗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我國農業經濟建設的主要方向之一為經濟結構調整,在調整改革的過程中產生許多了亟需解決的問題,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是必然選擇,只有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爭取效益最大化,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文章結合我國當前農業發展的實際以及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實現途徑與方法進行重點研究。
關鍵詞:農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農產品
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傳統農業的發展一直處在十分封閉的市場經營狀態下,商品經營銷售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較小。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受全球化影響漸漸融入國際貿易體系,在全球化的沖擊下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結構面臨改革難題,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我國糧食生產比重在農業經濟結構中比例較大,盡管相比傳統糧食種植結構模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由于經濟附加值低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同時,經濟作物的種植水平、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農業產業合作組織建設等方面的問題,也是我國當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需要面臨的關鍵性問題。因此,中國農業想在國際農業市場貿易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須改革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加快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
一、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市場為主要導向,因此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農業產業化。在20世紀我國農業的探索發展時期,形成了,這種由民眾智慧結晶產生的雙層經營體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與農產品產量,促進了經濟生產力的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雙層經營體制的潛力漸漸被挖掘殆盡,要想跟隨時展要求優化經濟結構,就需要進行新的改革創新,總結先前經驗,通過實踐檢驗,進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生產力發展,盡快融入國際市場,提高我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先前,我國比較成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主要是以為基礎,面向市場,采用公司+農戶的產業組織模式,依靠經濟龍頭企業,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經營一體化,使得利潤在每個經營結構主體之間合理分配。農業產業化彌補了過去傳統的經營模式的缺點,更大程度上優化了農業資源的配置。這種經營方式豐富了服務的質量與水平,充實發展了經營體制的內容。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與農戶建立生產營銷關系,包括訂單農業、公司+農戶等方式,這種產銷模式帶領農戶依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達到專業化、科學化、集約化的生產目的,形成政府、市場、企業、農戶相互促進的新經濟結構調整機制。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
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研發和推廣農業新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頗豐,向農民推廣應用方面也十分全面,但也存在著許多機制上的問題,例如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缺乏后勁,私營性農業科技推廣組織服務不到位,農業研發資金缺乏等各種問題。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面臨著成果轉化慢、產業化程度低等困難,無法適應當前國家農業經濟形勢快速發展的需要。改革農業經濟結構必須創新農業科技推廣制度,將農業技術與經營性農技相結合,創新農業技術服務組織體系多元化,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農業科技推廣,例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市場龍頭企業相聯合等形式。另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發展農業技術示范、培訓與服務體系。通過各種方式使農民掌握農業先進技術,例如建立農業科技園、培養先進種植人才等方式,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培養示范人才,最終帶領群眾走向農業科學化的道路。健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支持鼓勵技術人員加入生產過程,向農民推廣先進技術成果,通過多種形式實現生產學習、農業與科技的融合,提高農民接受農業科技的主動性,加強民眾的農業科技技術培訓,大力宣傳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戶的科學種植意識,促進先進技術成果轉化。
三、培育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提高農業市場服務能力
市場為生產產業線的最終點,也是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個體始終處于弱勢地位,一些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由于市場信息的閉塞或個體力量的不足,很難進行品牌宣傳和獲取較高利潤。所以要在目前的農產品經營市場上,積極培養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開辟新的產業鏈,創新產業經營模式,進行連鎖品牌經營,通過網絡物流等新的運輸方式進行交易,創新農產品經營方式,建立開放、合作、科學、有序的市場經營體系。提高農民專業化服務的意識,組織同類農產品生產者進行合作,實現產品生產、運輸、經營、市場一體化的管理服務模式,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鼓勵農民以創新方式加入現代化市場生產經營,提高農民學習網絡經營的積極性,使農產品通過多種渠道進入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拓展農業生產市場范圍,促進農業對外開放
中國加入WTO以來,農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大,中國農業產業要想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盡快融入全球化市場并獲取相應的競爭優勢,這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業經濟對外開放也是必然的。我國農業現狀為人多地少,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廉價,小規模經營,綜合分析來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土地密集型產業,例如糧食作物等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小,而大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則擁有較大競爭優勢,比如花卉蔬菜、畜牧產品以及海洋產品等。綜合目前形勢,我國農產品出口量較少,相關農產品出口份額占世界總出口量比例十分小,因此在調整經濟產業結構方面,促進農業對外開放,拓展農產品市場十分重要,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我國拓寬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針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這兩種途徑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引進來包括積極引進外來先進農業技術、管理經驗、高科技人才與大量的流動資金,推動國內企業對外發展,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通過引進來利用好國外資源,促進我國農產品朝向科學化、技術化、網絡化的生產方向發展,擴大國際市場,調整農產品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走出去利用沿海發達的交通條件,促進農業龍頭產業帶動國內產品加工出口,在沿海地區建立出口基地,提高農業產業、產品的國際影響力,提高農業產品效益。
五、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
發展農村經濟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努力方向之一,需要加大農業投入力度。首先,城鎮建設應合理規劃發展規模,要與當地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有機結合,通過研究農業資源承載量來確定城鎮建設規模,既要做到容納相應的人口又能保證物力財力得到合理使用,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更有利的資源保障。其次,要積極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水利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除了政府投資外,積極尋找多方面的融資主體,促進農業投資多元化。再次,要重視農村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運用,減少土地浪費,做到農村土地的科學規劃和高效種植,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積極爭取效益最大化,實現我國農業的集約化生產。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除了協調資源與勞動力之外,要考慮到交通、科技、文化、娛樂、教育等基礎生產要素集中的環境空間載體,城鎮發展關系到居民日常生活設施的改善,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因此農村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方向。城鎮的發展與進步也能提高民眾的教育文化水平,改變人們落后的農業生產思想,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帶領農民群眾走向小康社會,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符合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要求。
六、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結構調整和改革。結構調整要在質量、效益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有序進行,這樣才能帶動經濟效益的全面提高,促進資源可持續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更快地融入國際農業經濟貿易市場。
參考文獻:
[1]付石林.用特色循環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經濟學家范小克縱談循環經濟理論創新[J].經濟,2012(04).
[2]胡翠紅.西部農村信息化建設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11(01).
一、經濟法實踐課教學國內研究現狀
總體上,我國的相關研究得出的結論都是經濟法學課應開展實踐教學。但是,學者們對法學課程的任務驅動法研究甚少,有研究者也僅限于刑事案件處理能力訓練、公司法方面,而對合同法、經濟糾紛解決、財稅法、市場秩序法等方面還沒涉及。雖然近年來市場上也出現了《法學實踐性教學與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課題以及《經濟法實務》方面的教材,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是針對法學專業學生而言的,而且大多是建構在實訓基地建立、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校外實習、實地觀摩、義務法律咨詢等層面上,實訓的設計及組織等問題談及較少。學者們通過研究非法學領域方面的任務驅動法教學模式及它帶來的正面影響,進而將非法學的任務驅動法教學模式應用于公司法、刑事訴訟法、環境法法學課的教學過程中。這是對法學領域實踐教學模式的一大創新。但是,這一創新對非法學專業(主要是經濟類專業)學生法學教育的合理性和實效性值得商榷。首先,這種將任務驅動法應用于法學課堂的研究都只是理論,沒有付諸實踐。其次,法學課的任務驅動法教學模式是照搬別的學科的任務驅動法的設計方式進行的,而對是否適合經濟類專業學生沒有研討。再次,法學知識能否用任務來驅動以及實際效果如何值得商討。
二、對經濟類專業學生經濟法教學的思考
本研究試圖將這些純理論教學或大篇理論教學的模式用任務驅動方法進行替代,進而詳細分析任務驅動法與經濟類專業學生經濟法課程的適用性與實效性以及如何實施等問題。特點是:(1)以實訓為重點,重新組合經濟法教學內容;(2)在實踐的方式上不拘泥于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實習實訓、實地觀摩等方式,而是以任務驅動為主線,有效結合“案例導入、問題引出、分組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根據所學知識特點靈活運用這些方法;(3)在學生知識的獲取上,與時俱進,結合經濟前沿新現象或典型案例,爭取每塊知識都能用線條直觀地表現出來。為此,本課題重點要研究的是適應經濟類專業學生的經濟法課程內容設計以及經濟類專業學生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方式改革兩大問題。課題組成員通過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專家咨詢等多種方式進行調研,以學生“有所學、有所用、有所悟、有所知”為目標,以“合理、適度”為原則,設計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為以下四大模塊:(1)企業法模塊:主要包括企業設立實訓、企業機構治理實訓、企業合同管理實訓、企業用工管理實訓;(2)財稅法模塊:主要包括政府預算實訓、政府采購實訓、企業涉稅(繳稅實務與節稅實務)實訓、基礎會計記賬實訓、審計實訓;(3)市場秩序法模塊。主要包括競爭法實訓、產品質量法實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訓;(4)經濟糾紛解決模塊。主要包括談判實訓、調解實訓、仲裁實訓、民事訴訟實訓、行政復議實訓、行政訴訟實訓。教學方式確定為:以“針對性、實踐性、靈活性”為原則,以“任務驅動”為主線,“案例導入、問題引出、分組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相結合的方式。實訓的組織行式是:大模塊情景假設/問題引入———子模塊之間的關系———子模塊實訓環節(認識子模塊———子模塊情景假設———學生討論———法律分析———角色扮演———實訓評價———作業回顧)———總結大模塊所學知識。
作者:祝華 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一)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該教學法在運用過程當中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它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而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合作學習。它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在探討交流中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本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宗旨,將精心選取的案例帶進教室,通過案情展示,啟發式提問,再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互動交流研討,提出問題解決方案。這一過程有助于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業務水平
要想上好一堂案例討論課,案例的選擇至關重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已具備的知識結構,對案例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以達到教學效果。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考量。在運用案例進行教學中,教師要對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規熟練運用,要對學生的意見進行及時正確的點評,要引導學生思維,帶動課堂氣氛。因而案例教學的成功運用有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業務水平。
二、案例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積極性不高
在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時候,我發現,經常出現教師講得興致昂揚,但學生興趣索然,不積極參與。本該熱烈討論的課堂變成了一言堂的尷尬局面。這樣一來,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針對不同的法律內容,學生的感興趣程度也不一樣。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等與學生生活聯系較為密切的教學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參與案例討論的興致要高一些。但諸如公司法、金融法、企業法、專利法等內容,則因離學生生活較遠而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與熱情大為減弱。
(二)教師對案例教學課堂把握不到位
在案例教學的課堂當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要對整個案例的進展,課堂氣氛把握控制到位。部分教師在案例討論的過程當中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容易出現冷場,或是討論拖沓偏題的情況。而且由于長期以來受滿堂灌式的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有的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簡單地采用講授法,本該師生互動的教學變成了教師獨角戲的個人分析,嚴重背離了案例教學的實質與精髓,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調動起來,其自我研修、合作探究、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及創新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
三、案例教學改革建議
(一)精心選擇教學案例
要想提起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案例的選擇要恰當。首先,所選案例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使他們有一種現實感和求知感。其次,案例的選擇上要注重時效性。教師要跟緊時代,不斷更換補充新案例,最好涉及時下的熱點問題。案例的來源渠道有很多,教師可以從《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電視媒體上收集;可以從專業的法律網站上收集,如中國法律信息網、中國民商法律網;還可以多多關注發生在校園里和校園周邊地區的事件。再次,教學案例應帶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能融會貫通所學的相關法律,便于學生集中精力地加以學習并深入領會教材的重點知識。
(二)運用多種案例教學模式
1.案例導入法
將案例導入教學的方式有幾種,一是在講新課前,拋出案例,引發學生思考,這種方法關鍵在于案例的選擇上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最好能讓學生有討論的空間。二是講授過程中插入,通過典型案例的講解和討論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重點、難點的掌握。三是講授后運用案例進行歸納總結。在此階段,教師選用的案例覆蓋的知識點要全面些,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這個案例能將學生的所學知識梳理一遍,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講授內容的不同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來正確選擇案例導入的方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導入案例引發學生討論時,教師要注意有效組織課堂、調節課堂氣氛。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若發現個別學生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可以進行點名提問。對認真討論的學生,教師要用適當的語言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增強學生的積極性。若學生在討論時出現不同見解發生爭論時,教師不必馬上給出答案,而是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地啟發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2.課堂演講法
課堂演講法是將課堂交給學生。在學習法理相對淺顯易懂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找相關案例,分組制作PPT,推選代表上臺來進行演講。比如,在講《產品質量法》時,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分組選取以往“3.15”的打假案例,針對一項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和義務為主題進行演講,其他組的學生可以提問或進行辯論。這種方式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充分準備。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極大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諸多能力。
3.模擬實務法
模擬實務法是讓學生扮演角色,參與到案例當中去。例如,在學完《企業法》后,教師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情,讓學生分組,選擇感興趣的創業模式。可以是開公司,或是創辦一家合伙企業。讓學生在企業中各司其職,撰寫公司章程或是合伙協議,準備申請材料。其他學生扮演工商局的工作人員,評判小組成員所填寫的文件以及章程、協議的合法性,并對不合法的或不適當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在這期間,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對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很有好處。而且大家因為共同完成任務會給每個人帶來一定的成就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4.多媒體影像教學法
有很多院校已經建立了一些實驗室,如會計手工實帳實驗室,ERP沙盤實驗室,金融實驗室等,可以說這些院校已經在經濟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方面有了很多的動作,但是從一些調查中發現,很多經濟類專業的實驗室的利用率不高,實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能動性不高,實驗中的過程記錄材料非常不完善,學生們的實驗總結報告普遍存在抄襲等現象。還有些院校針對經濟類專業的學生拓展了很多的校外實習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工廠環境下去體驗。這些校外實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體能素質,但是對于經濟類學生的專業水平提高甚微。因為三本院校的學生,進入銀行、證券以及一些投資公司的實習機會很少,他們并不能在切合專業的環境內去實習,導致很多同學認為,學校安排的工廠實習實際上就是打工,這可以從目前的工廠實習普遍有報酬的現象得出這樣的結論。
二、經濟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思路與作用
(一)構建思路。利用目前社會上的企業仿真軟件組建一個綜合的實訓平臺,通過對真實企業設置的仿真模擬,企業由4-6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每個企業的成員分別擔任虛擬企業的總經理、財務總監、營銷總監、生產總監、研發總監、人力資源總監等崗位,并承擔相關的管理工作。通過對市場環境與背景資料的分析討論,完成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各項決策,包括戰略規劃、品牌設計、營銷策略、市場開發、產品計劃、生產規劃、融資策略、財務預算等等。這樣的實訓平臺可根據學生的實習人數搭建,并配套建立銀行、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國稅地稅、社保中心、證券公司等模擬機構,另外搭配論壇、產品以及人才信息中心、產品展示中心。學生可以在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總經理負責統籌全局,制定戰略計劃,并根據實際情況變化,進行企業績效分析、總結;生產總監負責安排產能的大小和產地,適時的調整和升級,控制廢品率、質量等級,調整雇傭工人數目,把生產成本降至最低,分析和跟蹤對手,研究各組產能變化情況;營銷總監負責跟蹤對手,計算整個行業供需情況和每個市場的供需情況,從而確定價格、折扣、零售店和專賣店數量、廣告費用等等來促進銷售獲取更多的利潤和投資回報;財務總監負責根據戰略規劃安排公司資本結構,適時的減少額外的利息支出、發型和贖回股票、債券,從眾多方面分析和跟蹤對手,進行財務狀況分析和協助決策等,其它還有產品總監、采購總監以及人力資源總監等。該模擬系統可以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使所有的參與者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企業在運行中所存在和發生的各種問題,鍛煉了危機處理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這樣的平臺經濟類各專業的學生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實習角色,并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充分的鍛煉。會計專業的可以在模擬會計事務所幫助企業進行財務預算、核算以及財務報表的制作,法律專業的學生可以在模擬律師事務所里幫助企業處理日常的糾紛以及各種合同文本的審核,金融專業的學生在模擬銀行、證券公司幫助企業進行投融資操作以及股票投資和上市操作,營銷專業的進行營銷策劃和實施,設計專業進行產品設計,等等。他們在平臺上通過團隊成員的努力,使虛擬公司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并在所有的模擬公司中脫穎而出。
(二)該模式的作用。在這個虛擬平臺上,學生可以研究市場發展前景,依據市場機會,寫出可行性研究報告;然后進行企業設置及部門劃分、角色安排;并安排分工,制作工作職責及管理制度;以及產品設計及成本估算、確定資金來源;進行經營戰略及市場營銷策略的制定;預估利潤并進行風險分析,經研究、討論,形成共識,制定相關計劃。通過對一個為期2年的模擬經營,綜合了現代企業管理、財務信息管理、市場營銷、網絡營銷、會計處理、銷售管理、渠道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遵循“體驗-分享-提升-應用”這一基于工作過程的體驗式教學,著重培養學生五個方面的職業技能,引導學生建立企業經營的大局觀;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企業“進、銷、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市場預測與決策能力。除以上之外,項目仿真實訓還會具有以下用處:①在實訓之中,發現選拔優秀學員參加全國性的企業模擬競爭大賽,提升學院知名度。②有可能的話可以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建議結合圖書館建立一個小型的專業書籍書房,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基礎性知識的學習,從進入大三開始,就進入企業仿真實訓,讓學生在實訓中發現問題,有問題就結合老師然后在相應的專業書籍中尋找答案,進行主動式的學習。③企業仿真實訓平臺如取得成功,將可能會成為企業人才的培訓基地,為社會相關企業提拱人才進修培訓服務。
三、實踐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
(一)操作思路。本科經濟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應以專業崗位群所需實務能力培養為主,要打破現行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模式。首先需界定各專業人才培養面向的行業崗位群的基本業務是什么,所需的知識與能力的結構是怎樣的;依據行業崗位群所需知識與能力的結構的要求,制定人才培養實施方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要融合在行業崗位基本業務的項目或任務中進行(先行后知);組建有行背景的教學團隊;整體設計和實施項目或任務,通過建設,初步形成經濟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