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5 05:33:23
序論:在您撰寫文言文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 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要想提高學生文言文的解讀能力,就必須弄清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根本任務是什么。文言文和現代文從“文”的角度來說沒有什么區別,都是文章,關鍵在于“文言”和“現代白話”的區別。對現代學生而言,文言文屬于陌生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將枯燥的內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而又嚴密、系統的氛圍中學習,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正確朗讀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方法及注意點,如:正音、停頓、語速、節奏等,必要時可適當加入體態動作。
不少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滿足于掃清文字障礙,認為會讀就行。其實不然,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識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誦讀和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指導誦讀時要求學生要讀出抑揚頓挫和感情,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學生誦讀的文言文多了,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
2 教師要解疑答惑,指導方法
古文化浩如煙海,教師永遠講不完,這就要求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其學習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歷練,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指導學生對所學文言知識進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類化和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以學習文言詞語為例,文言詞語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等。這就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學會歸類和積累。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類歸納,加強積累。教師可指導學生歸納詞的用法,分類記憶,這樣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積月累,收獲是非常大的,天長日久,效果將更可觀。
3 聯系生活學習文言文
“文言”和“白話”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血緣聯系。因此,我認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學文言,幫助學生構建文言句式知識系統。
詞不離句,句不離詞,僅僅幫助學生構建字詞知識系統是不夠的,還應幫助學生構建文言句式知識系統?,F代漢語雖然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古今漢語句式有許多不同之處,教學文言文句式除分析其相同之外,更要分析其不同之處,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規律,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這種有“言”無“文”的教學有諸多弊端。“言”是文章的語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內容,是靈魂,統率著“言”,沒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注重“言”的文言文教學,僅發揮了它作為閱讀教學的工具性作用,忽視了它的人文,即傳承文明的功能。另外,這種逐字逐句的串講法,反映出教師沒有很好地駕馭教材,不是教材“為我所用”,而是不知不覺中被教材牽著鼻子走,課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學缺少創造性,使得課堂教學缺乏創新,死氣沉沉,抑制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古代流傳下來被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經過歷史的洗滌,都是珠圓玉潤、玲瓏剔透的典范之作,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在課文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注意抓住課文中的文眼、中心句、關鍵句,特別是要注意所教課文與一般文章寫作常規的不同之處或所教課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現象,以此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構思和表達技巧,認真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流程,這樣的課堂就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教學訓練應該講究科學有序。為了達到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目的,不少語文教師除了花大力氣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文言文之外,還要用大量的課外材料訓練學生閱讀。但從總體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安排的訓練零散雜亂、無的放矢,不夠科學有序――沒有合理的計劃和步驟,沒有恰當的方法,因而見效慢、成效差。讀和練需要指導與方法,循著正確的途徑,按照合理安排的計劃,采取恰當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讀下去,練下去,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完成一定的任務,達到一定的目的,收到一些好的效果。
要使文言文閱讀訓練科學有序地進行,必須精心選擇材料,并且合理規劃訓練計劃。精選材料應該依據有利于學生掌握“舉一”而“反三”的規律性知識和材料內容難度適中兩個原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復習是保持記憶的最主要途徑,可達到“學而時習之”的目的。由于遺忘的發展過程是先快后慢,所以復習要及時,而且先密后疏。故而訓練計劃的安排要做到:有利于集中精力,各個擊破,摸到規律;先抓主要矛盾,按先主后次的順序逐個解決問題;先難后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重新舊聯系,前后比較,反復鞏固。
學生根據教師的有序安排閱讀了一百篇左右的文言短文后,不但可以積累一大批文言文常用詞,而且多多少少總會接觸到一些文言語法現象。教師可以把這些現象分門別類地加以歸納,先后向學生講清楚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地逐步解決,并且在隨后安排的訓練材料中有意識地集中掌握這個知識點。比如說分析詞類活用現象,可以先弄清名詞活用為動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方面的知識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掌握,教師選一兩篇材料讓學生訓練,再擴展到動詞作名詞和形容詞作名詞的例子,然后集中學習名詞作狀語的有關知識,用五六篇材料加以訓練鞏固,再然后學習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在學習句式時,可以先掌握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把倒裝句放在最后??傊?,始終遵循先易后難、先主后次的原則,等學生掌握了文言文字、詞、句的基本知識后,重點就可以轉移到讓學生了解古時候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識、文化常識等等。至此,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應該說已經基本培養出來了。
此外,文言文的教學訓練還應做到課內外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向課外延伸,可以讓學生在語文活動、課外閱讀、影視作品等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文言知識,提高文言素養,在“大語文”框架下學好文言文。
現代社會的文言文教學說到底還是一種閱讀教學?,F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是閱讀主題和文本對話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理解接受,它還要求閱讀主體運用自己己有的知識、能力、情感和體驗,重新建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尊重他們的閱讀選擇,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閱讀體驗。這樣才能發展悟性,全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語文能力。學生雖然在文言文閱讀上存在許多障礙,但也不需要教師一字一句地從字詞的意思到詞類活用、固定句式等進行串講。學生主體意識缺失只會導致閱讀興趣的喪失,應該突破串講模式,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采用啟發和訓練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呂叔湘先生說:“接受文化遺產非具有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不可,也就是非有基本訓練不可?!边@就是說“基本訓練”是培養“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的必由之路,而“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的形成則是基本訓練的必然結果,它們二者之間是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著力不懈地抓好基本訓練,同時還要注意凡是學生自己能夠理解和運用的一切,都應由學生自己研究以求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運用。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惑,可適當加以啟發。
提倡學生的自主閱讀不是要教師失去作用,而是要擔負起其他的任務,那就是要簡化頭緒,突出重點,要精講巧講。
首先是啟發。一是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二是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錢夢龍老師就有一個很好的課例,在教《愚公移山》時,啟發學生對“且”字的理解,提問學生“愚公的年齡是多少?”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討論和找到答案。
關鍵詞:激發興趣; 強化誦讀; 鑒賞能力
文言文是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升學考試的內容之一,因此,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符合文言文教學特點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是每一個教學人員的重要任務。。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側重在“講”字上下功夫,教師講,學生聽或記。在文言文方面,表現最為突出。一般采用“串講法”,即教師逐字逐詞細解釋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來,講通之后再概括主題思想,再講解寫作技巧。作為一線教師本人就談談自己對于文言教學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寓教于樂
學生對文言文的感覺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讓學生感興趣。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提出四條教學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動機原則,認為學習取決于學生對學習的準備狀態和心理傾向。學生對學習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愿望,問題在于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的這種天然傾向,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應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人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用下列方式創設情境:
①播放影像資料。學習《三峽》,可以欣賞三峽優美的風光,把學生帶到那個情境中去,激起學習的沖動和熱情。學習《口技》可以用一段現代口技表演的錄音導入,學生帶著濃濃的興致學習《口技》,體會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藝。
②講相關的故事,或改編故事,或分角色朗讀。學習《隆中對》,就給學生講一講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故事和劉備三顧茅廬的曲折經過;對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輸》《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樣的文章,就應該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事先應做好相應的指導)。
③背誦相關詩文,以激發興趣。教學《湖心亭看雪》,可以用張岱的《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也怕痛,荷鋤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僅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來引入,并引導學生評價張岱,以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請學生背誦與雪或西湖有關的詩句來引入本文。
④誦讀作者的其他詩文或介紹作者的成就、寫作背景來引入。比如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我們可以應該介紹蘇軾在詩、詞、文、書畫方面的成就,讓學生首先對蘇軾產生一種敬意;也可以用比賽的方式背誦蘇軾的詩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背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等讓學生體會蘇軾的豪邁、豁達的胸襟;背誦《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氛J識一個柔情的蘇軾。
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更好的教,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應該感到滿足,享受教學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使學生關系和諧,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
二、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說反復誦讀能領會文章的內涵。熟讀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誦讀應該有明確的要求:第一步,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讀出語氣、語勢;第四步,體味情感、感悟意境。在學生誦讀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必要時應該進行示范,要結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導朗讀,要讓學生多讀一次就有新的體會。不能機械重復的讀“望天書”,搖頭晃腦讀得不亦樂乎,結果是腦子里什么都沒裝進去。比如課文《唐雎不辱使命》,我們在讓學生讀準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的朗讀,引導學生分析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歷史背景,結合具體語句分析討論,讀好兩個主要人物的對話,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當學生對人物特點和課文中語氣語勢的把握都比較到位的時候,再讓學生模擬表演。可以指導朗讀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時間,要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愛意,覺得學習文言文同現代文一樣有趣,甚至更有趣。只要學生愛上了文言文,那一點時間就花得很值。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嘛。
三、借助注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課文的注釋比較詳細,學生結合注釋或進行合作學習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注釋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下面以《三峽》第一段為例說明注釋的重要性: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本段的注釋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略無” 、“闕”、“亭午”、“夜分”“曦”。根據這些注釋,學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認真推敲兩個“自”的意思(前一個是“在”,后一個是“如果” ),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夠輕松的弄明白了。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釋字詞和翻譯句子,教師就不用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了,學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只要這樣堅持下去,就不會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苦了。
四、培養文言文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興趣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15
隨著近年來文言文在考試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分析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學好文言文對于提高學生駕馭古漢語的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更何況文言文是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載體,所以,不管是從哪個認知角度出發,我們都必須重視教學文言文。認真細致研究文言文教學,總結適合文言文教學的途徑和內在規律,找出文言文教學的行之有效的途徑,從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是每位教師的重要職責。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習慣自己串講課文,學生機械記憶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單調,課堂效率低下,造成絕大多數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甚至厭惡、畏懼。再加上古代與現代語言環境又存在著巨大差異,學生日常生活又很少接觸或接觸不到文言文了,因而,相對于現代漢語來說,文言文就顯得深奧難懂,生澀拗口,對于學生來說,它簡直就是“天書”,有的學生甚至直接呼其為“第二外語”?,F實狀況就是:文言文讓許多語文教師頭疼不已,使許多中學生望而生畏!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學文言文只需解決兩大問題即可:找出文言文難學或學不好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一、文言文難學的原因
個人認為,中學生畏懼學習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第一,由于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較而言,在修辭、語法或是字表含義方面都存在不同點。
第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言文進行表述的機會少,缺乏實踐練習。
第三,我們在教學文言文時沒有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二、有效教學文言文的方法
針對以上三方面的問題,應該如何有效教學文言文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了解文言文語法、修辭、字義等方面存在哪些規律,根據這些規律巧妙記憶。
1.語法。
文言文的語法主要體現在詞匯使用和句子結構上,它與現代漢語的語法區別既表現在實詞、虛詞的運用上,也表現在文言詞法與文言句式上。它常見的有:通假字、偏義復詞、詞類活用、常用句式等。比如句式,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狀+謂+賓”,古代的句子,主語可在謂語后,賓語可在謂語前,狀語可在謂語后,定語可在主語或賓語后。相對今天而言,其語序十分特殊,所以稱之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分析各類詞法與句式現象時,教師要專項介紹某類知識的典型例句。這些例句可以從課文中選取,考慮到擴大學生知識視野的需要,還可以從古文中選取若干有代表性的例句,如主謂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定語后置:“居廟堂之高……”介賓短語后置:“投之以骨……”等等,以加深學生對該類知識的印象。只有了解文言文的語法規律,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2.修辭方法。
和現代漢語一樣,很多文言文都運用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以增強表達效果。其中有些修辭格的運用較多,了解這些修辭方法,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以下列舉的是現代教學中不常見,或對文言文整體閱讀理解影響較大的幾種修辭。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辭格運用得相當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譯, 往往會造成誤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保ㄖT葛亮《出師表》)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難理解,因為古時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這一特征來代事物本身,是一種借代。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按字面譯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見識淺)就會使人產生疑問: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譯時對這類地方應采取意譯的方法,加以復原(譯為“平民百姓”),否則往往會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這類句子, 在熱萆锨昂蠡ゲ埂H紓骸敖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保ā赌咎m詩》)
“將軍”和“壯士”,“百戰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我們應該這樣理解這句古文:“將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勝利歸來?!?/p>
(3)委婉。文言文中委婉這種手法常用于外交場合。如赤壁之戰中,曹操給東吳下戰書,“今治水軍八十萬從,方與將軍會獵于吳”,這就是一種委婉說法。明明大兵壓境,殺氣騰騰,卻故意說得十分輕松自在。對這種類型句子的釋義,一定要注意保持與原文的修辭色彩一致。
(4)諱飾,也叫避諱,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便直接說出來,而改用其他的詞匯來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這種修辭手法就是諱飾。如“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中的“人風”是為了避開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諱飾之詞。
3.字義。
這里主要是指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在古文中,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古今異義詞主要有以下四種:1.詞義擴大。如“江”“河”二字,古代專指長江、黃河,現在泛指一切江、河。2.詞義縮小。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員。3.詞義轉移。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詞的褒貶含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 “鄙”指見識短淺;而在現代漢語中則是個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品質低下。
在現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單音節詞組成的短語,對于這類詞一定要特別注意。如“無論”,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起關聯作用的連詞,而文言文里卻是兩個詞,如《桃花源記》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無論”就是兩個詞:o,不要;論,說。
(二)在日常的練習中,適當地運用一些文言文,加強練習。
教師應該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多方面的滲透,從而為學生創設文言文的學習的情境。例如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段中完成閱讀文言讀物,從《新序》、《說苑》、《世說新語》等中挑選短小、精悍、有趣味性的讀物讓學生閱讀,循序漸進地提高其閱讀速度和效率。
(三)最關鍵的是要找到文言文教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诳鬃涌磥?,“樂”是學習的最高境界。鑒于文言文在中學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考中的重要性,我覺得在教學中有必要先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只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主動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我認為教師富有激情的講課、精心設置導語、精心設計問題,以及創設輕松和諧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等等,都能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比如教學《三峽》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導入正文:“我們先一起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誰能說說‘千里江陵’指的什么,‘萬重山’指的是哪里?”由此引出關于美麗的三峽的問題設計:三峽的山水有什么特點?請大家發揮想象力,在三峽大壩建成后,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教師的提問少而精,卻能保持足夠的吸引力。
2.加強對課文的朗讀時間和效率。
朗讀是語文學科基礎的學習方法。朗讀是教師教好文言文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學生文言文語感的重要方法,朗讀能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因此,我們要在思想上重視朗讀,指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加深對文義的理解和掌握,陶冶自身的審美情操,同時學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只要堅持讀,那么學習我們課本中的文言文就不成問題了。
3.教方法。
俗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探o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讓他們能輕松學習和理解文章中的字、詞、句、篇。
(1)教會學生翻譯文言文時要做到信、達、雅?!靶拧敝傅氖菧蚀_無誤,譯文比照原文而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達”指的是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語意明確、行文通暢、無語病。“雅”指的是譯文用詞造句考究、語句流暢、富有文采。
(2)要求學生勤查資料。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工具書,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采用“跳讀”法,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這些重要的信息,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句和能對作者意圖、主旨進行闡述的解釋性語句。
(4)整體把握。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一樣,首先是整體把握,全面認識,力圖形成一個完整的形象。
(5)加強學生讀、背、練能力。除了讀課本以外,還應該有選擇性地閱讀一些優秀的文言文錦集,提高自己的閱讀量。凡是教學中要求背誦的課文都應要求學生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掌握了文言文的語法及其表達規律,文言文的讀寫能力就自然提高了。“多練”就是要求學生多做一些文言文閱讀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注重朗讀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正確與否,直接體現對文言文語感的把握。學文言文,首先要學會朗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首先要以不讀破句為準,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劃分朗讀停頓的方法。
二、重視積累
“樹木的枝繁葉茂,在于它的根深蒂固”,同樣學好文言文,基礎一定要扎實。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在上課之前讓學生結合字典及課文下面的注釋先把課文翻譯一遍。自己認為翻譯得不通順的句子在課本上做記號,以便在課堂上能通過教師的講解融會貫通。
當然課后的鞏固是后續的重點工作,學生往往會忽視這一點,根據記憶的遺忘規律,不久,那些生疏的文言字詞的用法在腦海中風過無痕,消失得一點印跡也沒有?;谶@一點,在早自習時,朗讀課文之后,我要求同學連同課后的注釋也讀并引導學生整理一詞多義、同義詞等,有意識地識記文言字詞,一些常用文言字詞的用法,學生掌握情況較好,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善于引導
教師在教學中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教學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教學中,要讓每個學生都忙碌起來,都有事做,讓每節課都是有效課堂。文言文教學中的引導尤其重要,學生更容易投入到學習中來。
例如在上《塞翁失馬》這篇文章時,關于“父”的讀音問題,在備課時,我就預感到學生對“其父”這個詞中的“父”可能理解上會存在問題。怎么解決呢?以灌輸的方式來講解,效果不會很好,可能用引導的方式,學生更易于接受。那次授課是一節公開課,當翻譯到“人皆吊之,其父曰”時候,學生都認為“其父”應翻譯為“他的父親”,“父”讀“fù”,講到這我不動聲色,沒有指出學生的e誤,一直等到全文翻譯完了以后,我請同學找出在文中出現了幾次的文言字詞,同學們找到了“父”字,我引導說,文章的標題“塞翁”應怎樣理解,學生認為是邊塞上的老人?!澳敲础涓浮侵甘裁茨兀俊蔽覇?,學生這下對心中的那個答案有些疑惑,只有個別人還在小聲回答“他的父親”,我繼續問:“他的父親是塞翁的父親?那么文章結尾說‘父子相保’既然寫到祖孫三人,為何不稱‘祖孫三人相保’?”,學生面面相覷,我順勢引導說,這樣看來,前面的“其父”翻譯為“他的父親”還恰當嗎?“其”可以翻譯成什么?”“那個”有同學說道。學生豁然開朗立刻有同學說:“老師‘其父’,讀‘其父(fǔ)’應翻譯為‘那個老人’更恰當......”
一、破除陳舊觀念,明確文言文的教學目標
陳舊的觀念認為,教好文言文就必須把課本,甚至教師用書中涉及的知識統統灌輸給學生,若有所遺漏,教師便認為沒有盡職盡責。這種觀念促使我們一些教師把大量的精力和寶貴的時間用在不必的細講詳析中,使學生成了接受字、詞、句的工具。
這種陳舊的觀念,使文言文教學失去重心,舍本求末。文言文教學中的“本”就是那些閱讀文言文必須掌握的常用詞,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識等,這是我們教學的任務,也是我們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其原因是現在學生讀文言文感到困難的關鍵就在語言文字和句法上,而不是在篇章結構和思想內容上。這就是文言文教學與現代文教學的本質區別所在。因此教學中的那些大量的非重點的難字、難詞、背景知識、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藝術手法就是文言文教學中的“末”。
陳舊的觀念使不少教師把很重要的常用詞、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識一帶而過,卻對什么背景知識、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藝術手法喋碟不休、津津樂道,這實在是南轅北轍。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來源于平時學習中對常用詞、特殊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識的掌握和積累,沒有對這些東西的熟練的、牢固的掌握和逐課積累,提高閱讀水平和培養閱讀能力是不可能的。
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陳舊的教學方法僅把講得知識作為主要內容,舍本逐末地在課堂上大量介紹作者、時代北景,注重字詞句,使學生覺得學習文言文只是為了記住文言文實(虛)詞,了解作家作品即可。此外,還要大量講解古今異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句式特點、人物分析、布局謀篇的藝術特色……如此繁多,學生無所適從,苦不堪言中發出“學文言文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如本人曾聽一同事教《醉翁亭記》,課堂上教師對作者、時代背景、作記緣由、虛詞“也”的用法講得頭頭是道,而且用了三課時,甚至還要補充復習于課外,但等到最后一問學生:“作者描寫山間四時之景的句子是哪些?”學生卻支吾其詞,答非所問。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改變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更是學校實施教育的要求。
我們應在學習之前,明確告訴學生應掌握哪幾個常用詞,哪一、二種句型句式,哪一、二點文化常識,并要他們重點預習,這樣便能有的放矢,突出重點。
然后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對這些東西的掌握情況,課堂上就這些東西聯系已學知識,作重點講解,甚至還可以把下一課、下一單元的有關東西提前搬來,講清之后要求學生像記數學公式一樣牢記它們,而不是一講到底,面面俱到。接著便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讀原文,而不是代學生去讀、去理解。這樣才能逐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引導他們自覺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給學生規律性的知識
那種逐字逐句講解,字字落實的做法,在實際中既苦了學生,又苦了先生,還得不償失。因為古文中不少實(虛)詞究竟作何解釋,至今都困惑著許多專家、學者,何況我們的學生呢?有時還會造成“你不講我倒明白,你越講我越糊涂了”的現象。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學了這篇,弄不懂那篇,只能是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文言文教學更應“授之以漁”,教以規律性知識。 教以規律性知識的方法有二:一是引導學生從實例中歸納,找出共性,發現規律。如教文言虛詞“之”時,可先板書一組句子:
1.吾欲之南海?《為學》
2.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3.至之市,(而忘操之)《鄭人買履》
4.(二豪賊)之虛所賣之?!锻瘏^寄傳》
經分析,會發現“之”用作動詞的規律:“之”用在所處名詞(名詞短語)前面,與其構成功賓關系時作動詞,可譯為“去”、“到”……
二是先揭示規律,再引導學生以實例證明。如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規律之一是動詞前面加了副詞(現代漢語不允許),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提示這個規律后,可引導學生從已學課文中尋找例句,證明其正確性。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靠教師本身多注重知識的整體化、系統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總結、歸納,發現規律性的知識,形成知識體系。讓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四、加強朗誦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傳統教學的法寶,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誦讀既是大綱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學的好方法之一。筆者認為我們既要發揚傳統教學中朗讀的長處,又要避免進入朗讀的誤區——“四多四少”(自讀多、范讀少;齊讀多、個讀少;講前朗讀多、課后朗讀少;純朗讀多、背誦少)。
具體而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要把自讀與范讀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范讀給學生提供一個標準、正確的朗讀才能理解課文,達到“聲人心通”的目的。
2.要把講前與講后有機結合,體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提高能力 活動
一、強化學生自學訓練,提高自學能力
強化學生自學訓練,最主要的是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古人說:“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比绾谓虒W生自學文言文?我們除了教他們善于使用工具書和課文注解之外,還應該有針對性地教他們掌握以下方法:
1.善用比較,區分易混淆之知識,掌握知識之規律。
文言文中存在著大量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古漢語知識,這些知識之間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而比較法如一面放大鏡,能清晰地把事物本質的特征突出地顯示出來。實踐證明,學生如果能夠掌握并熟練運用比較法,就能具備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夠自己去解決文言文學習中的許多疑難問題。
2.巧用句子結構分析法,辨識詞的活用現象和句式。
一個句子的結構,總有主、謂或主、謂、賓部分,且有嚴格的、正常的排列順序。通過句子結構分析法,就能辨識詞的活用現象。辨識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構成判斷關系的,不管有無判斷詞,皆是判斷句。
3.通過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詞多義現象。
一個句子,總要表達一個意思,憑這一意思,就可明確句中的某個詞是否通假,表何意義。例如《促織》中“高其直,亦無售者”之句,課文注釋中并無通假之說明,然而我們不難領會這句話意思是:“抬高它的價格,只是沒有買的人。”憑此句意,我們即可斷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應是“值”。
二、強化能力訓練,全面提高學生聽讀能力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聽”很重要。有人曾提出“語感教學”的方法,即讓學生在聽覺感受中學習知識。應提倡多聽,聽學生讀,聽教師讀,聽藝術家讀。真切地聽出古文學的味道和感受來,深切地領悟古代語言的魅力。在教學古文時,可利用錄音、錄像或多媒體,將聲畫效果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體悟。
“讀”,就是朗讀課文。大聲齊讀、分小組讀、個人讀、分角色讀交替進行,培養語感并解決生字難字,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記住相關內容。
三、開展有趣味的語文活動,深化文言文的學習
1.在語文活動中學習文言文。比如對情節性強的文言課文,可以組織指導學生將其改編成課本劇,自導自演,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在學習文言文。還可以組織古詩文朗誦會、文言知識競賽等活動。學生興致很高,效果也都不錯。
2.在課外閱讀中學習文言文。現在有一種理論叫“閱讀轉注”說,認為閱讀過程是個全息性輾轉相注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字與字、詞與詞、句與句之間自動互相參注,互相補充、互相發明,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不斷積累起來。根據該理論,學生只要堅持在課外閱讀文言作品,就可以自然地與課內所學相轉注,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從影視作品中學習文言文。現在有大量的根據文言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學校的電視系統播放。比如《三國演義》《三十六計》《荊軻刺秦王》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文言知識,提高文言素養。我在一部分有情節的課文中加上了表演這一環節,即在將課文改寫為課本劇后,進行表演?!豆篡`滅吳》《鴻門宴》等都是適合表演的,學生自己報名扮演喜歡的角色。表演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造過程,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并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他們有的對一些情節進行加工,融進了現代生活的色彩,有的則藝術地再現了當時的情境,所有學生都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有所收益。
四、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照顧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就是我們習慣上稱的“因材施教”。文言文教學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呢?方法很多,但最重要就是承認學生的層次差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即進行分層教學。
實行分層次教學就是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目標要求,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訓練內容。讓學生各自在原有基礎上,全體學有所得,都得到相應的提高。例如,在講授《鄒忌諷齊王納諫》時,針對有余力的學生,可讓他們再閱讀《邵公諫厲王彌謗》,對其他人則要求把課文內容掌握即可。這樣,既使優等生吃飽,又使中等生吃好,也使一般人吃了,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益,得到了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