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6 18:15:32
序論:在您撰寫國畫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國的繪畫藝術有著長遠而具豐富意蘊的發展體系,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傳統的中國畫在造型藝術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長期以來,中國畫家樂于在畫內題寫詩文并加蓋印章,使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珠聯璧合。歷來國畫大師幾乎同時是書法家和詩文家。中國畫家素來將畫視同詩文。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既說明了詩與畫的不同特質,同時又闡釋出詩畫的同一性。近代齊白石說中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與不似之間與文學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審美趣味、思想傾向上關系極大。從藝術形式上看主要表現為:詩書畫印在一幅畫上的完美結合,在創作思想上明確蔑視對自然的模仿和表面的形式,在審美觀方面吸收了文學創作、文學理論中的豐富營養。歷代中國畫家都著作了極豐富的畫論,在世界美學、藝術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價值。中國繪畫史上有“深山藏古寺”“野渡無人舟自橫”“十里蛙聲出山泉”之類的故事,中國畫極具平面性,無法創造再現物象物質性的立體效果。它靠文學性的支持,傳達物象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心象。在諸多大家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應推王維,如他的《山居秋暝》詩,不僅點明時間是秋天傍晚,交代地點是空寂的山林,還描繪了明月朗照,清泉漫流,使人仿佛看到彎月透過松枝灑向大地的清光,仿佛聽到泉水在石上流過的潺潺聲,儼然是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中國繪畫在其形成、繼承和發展的長期過程中,始終緊緊依附于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國畫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藝術風格。中國繪畫的造型往往通過改變客觀事物原有的藝術變形方式,即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審美層次上表現藝術家感受的真實和情感的真實,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步提高學生的修養和內涵。
二、培養學生的“意象”思維
作為民族藝術的中國畫,與中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意象”思維正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思考與實踐所創建的一種了解世界、創造文明的認識觀與方法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大觀。寫意畫以“意象”構成的方式來表現客觀事物,在藝術創作中實現對自然物象的超越而達到一種主體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漠視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它有自己的審美理想和表現形式,是傳統繪畫中的精華,它滲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中國藝術精神。以“意象”構成的方式來表現客觀事物,在藝術創作中實現對自然物象的超越而達到一種主體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漠視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它有自己的審美理想和表現形式,是傳統繪畫中的精華,它滲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中國藝術精神。可以說,寫意畫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具體體現。以“寫意”為宗旨的中國畫在選擇其“達意”的表現形式時,是以重“神”輕“形”為原則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體積;不追尋物象的寫實關系,而是確立了“墨線”——這一古老又純樸的“意象”符號,并賦予它更加豐富的情感內涵,形成中國畫與西洋畫從形式到本質的區別。不同的思維方式,造就著不同的藝術表現;不同的藝術表現,又體現了不同的思維觀念。中國畫受特定思維影響所造就的“寫意”式造型表現,正是中華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寫意畫在長期發展中,造成了主客觀結合的獨特方式,在再現客觀世界和表現主觀世界的結合中,主觀世界的表現成了主導方面,畫家是用“寫意”主導“傳神”的所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造型觀,要點是不走極端,既抽象又具象,“似”是像對象,是重客觀,“不似”是像主觀感受,也更重視主觀,既不與照相機爭功,又不是絕對不似,總之是重在主觀表現。石濤說過“畫者從于心者也”。畫家雖然要以客觀世界為依據,但不是被動地模擬對象,畫中的客觀對象已經經過了畫家心靈的陶融,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有所不同。
三、培養學生的“寫意”造型觀
中國畫表現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認識和方法。中國畫家對生活中的實體形象在提煉、概括當中,運用的不是寫實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實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類型性;通過形象的“意似”和神韻,揭示其本質特征。在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時,注重含蓄,強調的是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么,中國繪畫藝術審美意識物化形態的特征是什么?簡單說來,就是“寫意”。以“寫意”為宗旨的中國畫在選擇其“達意”的表現形式時,是以重“神”輕“形”為原則的,可以說,寫意畫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具體體現,不同的思維方式,造就著不同的藝術表現,不同的藝術表現,又體現了不同的思維觀念。在中國畫筆墨練習教學中,墨色的交融,干、濕、濃、淡、清構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學生在這種筆墨的變化中得到無窮的樂趣,這對學生既是一種美的啟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種國畫技法訓練。中國畫教學以引導學生的“意象”思維及“寫意”造型為主,并不是不學技法、脫離技法,而是依此指導技法的正確運用。因此,在中國畫這一特定性的教學活動中,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意象”思維,讓學生掌握“寫意”的造型觀,并依此去指導技法,駕馭技法,才能使中國畫教學的目的得以正確貫徹。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方法是成功完成國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畫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內,也可以課內課外相結合,如定期舉辦學生的美術作品展覽和開展美術第二課堂活動。中國畫博大精深,是我們美術教學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怎樣更進一步地搞好中國畫教學,使我們的民族藝術發揚光大,后繼有人,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并為之不懈地努力。
內容摘要:中國畫在美術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國繪畫在其形成、繼承和發展的長期過程中,始終緊緊依附于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國畫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世界美術藝苑中獨樹一幟。中國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和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之瑰寶和驕傲,也是中國畫教學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中國畫意象教學
中國畫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經歷了自身發展的輝煌歲月,它不僅為我國歷代各族人民所珍愛,同時也對世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在漫長的發展中經過對自身表現形式的反復錘煉、升華而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王華新.高師美術教育的反思與策略.美術.2005.7
[2]尹滄海.再提中國畫的寫意性.國畫家.2005.2
在我國當前國畫專業基礎素描教學中,許多高校對素描教學的認識不到位以至于在教學當中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錯誤的將素描當作是一門基礎課程,認為素描的基礎就是寫生,對寫生的要求也很少做出明確,以至于學生寫生都很隨意,缺乏形體塑造和藝術感,這種錯誤的認識同時還會使得藝術功底扎實的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揮。
2.我國高校國畫專業基礎素描教學方法
2.1以線為主,突出國畫藝術
素描講究的是以線條來表現直觀世界中的事物,這種線在實質上是不存在的,它只代表物體的邊界,給人們展現一種視覺上的幻覺。在我國國畫專業基礎素描教學中,以線為主來表現國畫的藝術感,在我國國畫當中,名族風格比較重,反應了我國各地人民的慷慨激情[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當根據我國國畫所反映的客觀事實,利用線對物體結構進行塑造,從而表現出我國國畫的藝術本質。例如在仇東的《論道》中,運用線條的開始,消失和中斷來畫出邊界,并且形成平面,也可使色彩至邊界而上。線條的粗細能表現物體的變化,甚至光和影也可用線條的筆觸變化表現出來,色彩明暗凸出了主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將我國國畫的整體藝術感展現出來。
2.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當前高校教學當中,在我國國畫專業基礎素描教學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多樣化的教學,利用大量的素描圖片和資料進行素描教學,不斷擴寬學生的視野[3]。同時,高校還應適當的鼓勵學生走出畫室,親近自然,在自然環境中熏陶學生的思維創作能力。從而開闊學生的創作思路,從而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
2.3加大素描教學材料的運用
在當代素描所用的工具有鉛筆、鋼筆、炭筆,鉛筆在用線造型中能夠很好的塑造成物體結構,將物體的造型完美的展現出來,同時還能隨時的修改,鋼筆在素描中可以將所要表達的物體展現的纖細流利,收放自如[4]。而炭筆可以很好的表現出畫質的色彩感,在我國國畫專業基礎素描教學中,加大這些材料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一幅素描作品利用不同的畫筆進行塑造可以表達出不同的藝術感,作為高校老師,首先自己應該多進行繪畫材料的運用,從中找出有效的方法,從而進行素描教學的時候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加大這些繪畫材料的運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提高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同時還能將國畫專業素描表現的更加深刻。
3.結語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化學教學中的片面追求考試分數、題海戰術,無原則地趕進度延長復習時間等等違反教學常規的現象大量存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正常發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嚴重脫節,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不能完成教育所承擔的社會職能。改變這個局面,實行向素質教育轉軌,初中化學教育應從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習題教學,活動課教學,育人環境等方面按照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
一、優化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應是教會學生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真正掌握,發展學生的基本素質,而不應全部以解題的技能訓練來代替它,防止淹沒在題海中。
教學中要注意不能簡單地從化學原理及概念入手來講授,可以從化學的實際應用或者化學的發展史或是化學知識研究的途徑出發,再深入至化學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類,解釋,做練習,從而使學生在接受化學新知識時學得實際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針對不同的概念和知識,將化學的發展史、方法論和人類生活、社會實踐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才會激發起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類與自然、偶然與必然、機遇與創新、實踐與理論之間的關系,并形成深層次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能對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作出積極的響應。也只有把“由舊知識發展成新知識的方法”交給學生,才能促使學生由“學會”變得“會學”,從而適應當前科學技術知識的迅猛發展。
其次,課堂教學中必須對化學概念和知識予以適度的“強化”,此處的“強化”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應促使學生樹立知識是發展的、進化的觀點,任何化學概念和知識都不是靜止的和僵化的,而應是發展進化的。現代科學的高度發展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例如C60的發明說明碳元素不僅僅只是組成金剛石和石墨。其二是應促使學生樹立實踐的觀點,懂得任何概念、知識都不是干巴巴的定義,相反應是有理論聯系實際的廣闊天地,煤氣中毒事件的屢屢發生、化學污染屢禁不止、亞硝酸鈉誤為食鹽的多次中毒事件的發生、山西甲醇兌酒中毒事件的出現等等,不能不說是化學教育的悲哀!
另外,課堂教學中我們應不時地將化學家的遠大理想、愛國事跡、頑強拼搏精神等穿插到教學過程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
二、化學教育靠實驗育人
化學實驗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規范操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的訓練上。
實驗能力,包括按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包括方法的選擇、組合和修改);觀察、測量、分析和判斷能力;選擇儀器、試劑、技術和條件的能力。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實驗中,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順序地觀察。例如,在碳酸氫銨的分解實驗中,觀察(1)變化前的顏色、狀態;(2)加熱過程中的氣味、石灰水的變化、試管內壁的現象、量的變化;(3)反應后有什么現象。認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寫出實驗報告。在每一步驟、每一環節上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形成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勤奮求實的科學的實驗態度。逐步訓練學生自己觀察問題、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自己的分析和科學實驗,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三、習題教學的目的應放在對學生全面的能力訓練上,著重應是自學能力以及對知識、信息的分析、綜合和歸納能力的培養
習題教學應通過學生自學和開展典型習題的課堂討論,加強和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形成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適應信息遷移式試題。
在習題教學上,“精講多練”長時間流行,還有不少教師仍只采用“多練”的形式。而素質教育中的習題教學,作為教師來講,應有“精品意識”,精講精練,適應教學的改革。因此,選擇的練習題應編些問答、分析推斷和一些綜合題,注意概念異同的比較、理論的交叉、綜合等。這樣才能更好地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接受新的信息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化學活動課教學是化學教學工作的另一種形式,是培養人才、促進人才成長的基本途徑之一
化學活動課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以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訓練上。
化學活動課要緊扣教材,使活動課聯系教材內容、擴大知識面,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讓學生親手操作、熟練掌握常用儀器的安裝、使用。(2)結合課堂學過的知識,進行深入探討,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實驗室做過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為什么不用濃鹽酸?為什么不用硫酸?可以讓學生通過活動課親手實驗,得出結論。(3)利用活動課組織學生參觀,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氧氣的制取、性質時,可參觀氧氣廠,親眼看到制氧的全過程,目睹液氧和固態氧都是藍色的。(4)掌握某些生產原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講化肥的制取可利用活動課到工廠參觀,講到化肥的施用,可到農村親自操作。(5)組織學生寫小論文,開展化學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6)進行化學專題講座、專題報告,通過課外興趣小組,家庭小實驗,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
一、拓寬教學內容,促進發散思維。
如《熊貓》一課,首先是讓學生觀看熊貓的圖片或讓學生講述一些有關熊貓的故事等,在學生了解了有關熊貓的結構后討論一下用墨的處理。再讓學生分析熊貓的生活習性,或者講述熊貓有關的動畫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現的形象以及周圍環境作進步的練習,并且完成一幅作品,這樣學生有一個自由發揮的余地,給予創作的空間。
二、改變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
傳統的教學中是以教師傳授技法為主,重視畫面的構圖,每位學生在已有的框式下進行臨摹,學生最終只能成為畫匠。學生間的聯系較少,缺少互相比較共同進步的機會。我在課堂教學中如《猴子》一課,是讓學生觀看猴子在現實生活中的錄像,在分析猴子的結構特點以后再對用墨做了相應的要求,通過示范,學生對猴子的畫法了解了,再讓學生進行分析自己如何來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過練習,最后要求全班同學在一張長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畫。這時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同學間的協助精神得到培養。通過共同作畫學生能夠相互取長補短。繪畫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學生的繪畫興趣也越來越高。
三、多渠道,培養創新意識。
教育家陶行知先進言:“世界上人人是創造之人,時時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笨档卵裕骸叭耸墙柚钊梭@異的能力——想象力創造文化的生物?!迸囵B創新意識,首先需要以下幾個條件:①創設一種寬松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充分開展創造認知活動,產生樂于創造要求。②民主、親密、平等與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進行創造教學、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前提。③在創造教學的內容安排上,必須具備準確的有利于產生聯想的指導理論和有利于創造思維的充分活動。
1、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安排的,如:學生之間或師生間共同討論如何完成一幅畫,例《公雞》一課,在表現了公雞以后,背景的處理可讓學生各抒已見,進行討論,教師尊重學生的選擇,這樣學生能夠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國畫中的各種表現方法,如:①揉紙法,作畫前先將紙揉成一團,然后輕輕展開,使皺紙平整后才能作畫,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皺,用這種方法畫出來有一種肌理效果,例畫樹干等。②沒骨法、填色法、點染法、暈色法、平涂法、擦染法、灑落法、拓印法、加劑法等等,這樣使學生能利用各種表現手法來對心中的事物進行描繪,使之能獲得得成功感,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
四、內容形式多,學生熱情高。
傳統的國畫教學內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鳥以傳統的單墨進行著,小學的國畫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貼近他們的生活。如描繪“我的家長”、“窗前”、“校園”等,這些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繪畫起來非常有勁,這對學生的創造思維也得到培養,同時學生在進行繪畫時經??紤]到如何用筆、用墨和用色,這對學生繪畫綜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學生產生新奇。
受到傳統國畫的影響,學生頭腦中繪畫國畫的材料是毛筆、墨汁、國畫顏料。而我在教學中允許學生用水粉顏料,并且能用水粉畫的方法作畫,還可以用油畫棒等材料來作畫,這樣學生在材料的應用上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樂意利用其它各種材料來進行繪畫,效果也十分理想、興趣很高。
美術教育家勒溫費爾特說過:“兒童只要被給予充足的時間、幫助,獲得與創造性材料接觸的機會,而不被強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規范,那么每個兒童都能成為藝術創造的能手”。在教學形式上我是這樣做的。
(一)游戲引入,激發興趣。
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碑攲W生剛進入課堂,教師進行教學時,由于學生對水墨畫十分地生疏。若以傳統的模式進行教學,機械地臨摹老師的范畫,學生易產生厭煩,從而討論畫畫,使他們失去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先讓學生聽一則有趣的故事,即:“吳大帝孫權,讓曹不興畫屏風,曹誤落筆為素,因就作蠅,既進,權以生蠅,舉手彈之?!眮碚{動興趣,然后在紙上示范點上一點墨,讓學生想可以畫些什么?(如蝌蚪、甲蟲等)再進行合理的示范,隨即讓學生來嘗試。這樣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生也樂意用水墨畫的形式來進行繪畫,從學生的作業中可看到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讓學生體會到水墨畫的優越所在。
(二)用“玩”來訓練繪畫的技法
玩是每一個兒童的天性,他們生性好動,敢于去畫,教師應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巧妙地進行利用,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技能。如:畫“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進行教學,先用濃墨(或色)畫各種不同的線描的畫,然后用淡墨或水(色),點在畫的中間,利用水的張力,以及宣紙的特征,使畫產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時間的長短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學生對這種效果,表現得非常興奮,而且膽子也大,在這個玩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對畫面產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寫字的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鍛煉中,側、逆、頓鋒的應用以及色彩知識的掌握。即,讓學生用平時寫字的方法在宣紙上用墨寫上字,可以把字拆開、疊加、拼合等方法進行書寫,寫時也可用各種運筆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間填上顏色。通過訓練學生對各種用筆、色彩間的關系、疏密關系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很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發揮的余地。這也是我們中、小學生校的美術教育的要求,不是慣常的“抓兩頭,帶中間”的所謂“正態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讓每個受教育的學生都能獲得“最近發展區”的發展或“跳一跳,吃蘋果”的潤澤和成長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導入,提高學生的知識
中國畫發展的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名人軼事也多,這對提高學生的知識面,領略國畫藝術的優秀有著很大的作用,如:“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吳道了一日之間繪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畫,而李思訓幾月足不出戶”的故事、“黃家富貴、徐熙野逸”、“馬一角,夏半邊”、山人的“墨點無多淚點多、淚眼中的舊江山”、“哭之、笑之”、齊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讓學生感受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和筆墨的巧妙之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畫畫的影響,讓他們感受到學國畫的樂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學生的表現力。
地質學家李四光說:“觀察是取得知識的重要步驟。”觀察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他們往往看得少,對事物極其生疏,如在畫“老虎頭”這一課,老師對老虎的各個結構分析清楚,然后讓學生感受分析不同情況下老虎的各種神態,再讓學生進行創作,這時學生表現出來的老虎各不相同,發火的老虎用紅色。也有用各咱顏色,如在畫老虎頭四周的毛時,有的學生用干筆來畫,體現出了筆的質感,這說明他們是用自己的感受來進行創作。每個學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們能夠用筆墨來體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利用各種不同的范例的比較,讓學生選擇自己較滿意的作品,從而傳授些構圖等知識,讓學生較容易地接受繪畫的基本知識。
(五)在內容選擇上,力求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來臨習梅、蘭、竹、菊等花卉、山水、魚蟲等,一節課是臨習為主,而學生自己主觀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據老師的要求做著機械的練習,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課堂教學上采用多元化的內容供學生選擇,這樣既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也為學生的自由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如畫“臉譜”,我讓學生先看幾十種不同的京劇臉譜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臉譜,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進行繪畫,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創作出來的作品吼十分新穎。再如畫“猴子”,先講清猴子的結構,老師進行示范,強調用筆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各種猴子的動作表演,再講述有關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觀看錄像讓學生對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讓學生進行創作,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到了知識,也表現了自己的長處,使得每個學生都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六)深入生活,擴展學生表現面
中學的化學教育教學從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還有著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其中體現比較顯著的就是化學的教材問題,多年來化學教材的編輯者試圖對基本的要求進行降低,主要是考慮到為學生減負,但是具體怎樣將負擔降低,在教育系統過程中是比較抽象的。另外在教師的工作過程中沒有將責任感以及工作的激情得到充分的體現,缺乏對學生的耐心教育,而在實際的教學方法上也比較單一化,課堂的教學質量相對較差,有的還是將黑板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僅僅依靠著提問來加強化學知識的了解。還有體現比較顯著的就是中學化學教學在化學史教育層面相對比較缺乏,很多化學老師對化學史的內容都是一知半解,往往只注重高考和升學率,有的對化學史的教育都沒有提及,從具體的表現上主要是缺乏專門化學史的課程設置,由于化學史是對化學的發展歷程進行呈現的,能夠將化學的系統脈絡理清,有助于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激發,但實際中沒有這一內容的設置。再者是中學的化學教育教學在思想教育層面相對比較缺乏,同時也在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教育上比較缺乏。
2.中學化學教育教學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措施
2.1中學化學教育教學問題的成因分析
中學化學教育教學的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就是教育觀念的落后,傳統教育中對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知識的傳遞,但在當前的素質教育發展過程中,這一觀念顯然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也沒有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所以造成了學生的學習不主動不積極。還有就是在評價機制的發展上比較固化,創新的方面沒有得到有效體現,這樣學生在學習的動力上就不充足,逐漸會對化學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還有就是應試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當前正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時期,但應試教育依然是當前的主要教育教學的模式,所以這對中學化學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有著嚴重阻礙。
2.2中學化學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措施探究
第一,針對中學化學教育教學要能多方面進行實施措施,首先要對中學的化學教育教學問題得到充分重視,從而形成社會的合力。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以及學生本身,都要能夠重視起來,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提升,學生要從根本上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第二,要能將綠色實驗引入到化學課堂當中來,在通過化學實驗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還要將環境保護的意識傳輸到學生的思想觀念當中。這樣就能在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同時,又能夠將環保意識得到加強。第三,要和化學的教材緊密結合,將價值觀的教學和情感態度教學有機的結合,充分的將新課程標準對中學化學的教學要求得以實現。通過興趣教育以及意志教育等方式手段加強化學教學的策略實施。將情感態度在化學教育教學中進行融入,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追求上進行引導,要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化學是一把雙刃劍,科學的利用能夠造福社會,并要和實際相聯系,進而增強化學歷史教學的內容。第四,對教學的績效考核體系進行加強完善,從而來提升工作的熱情,對老師在實際工作中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問題要采取適當的手段方法進行改善,對教師實施師德教育,進而來增強職業素質以及自身的責任感。將老師的績效考核體系的建設要進一步的完善加強,采取獎懲措施對教師的不負責行為采取控制手段,以此來提升老師在教學上的質量保障和工作的積極性。第五,要對化學的實驗教學力度進行強化,同時也要保障經費的充足,為化學的實驗教學提供經濟的支持。實驗教學能夠對學生的化學概念形成以及實際的理解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并能對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從而使得學生對實際中的化學問題的解決能力得到增強,故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對實驗教學結合實際加以有效調整。
3.結語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醫學教育;臨床教學
面向新世紀,高等醫學教育的核心和目標應該是培養集知識、能力、素質為一身的高質量醫學人才。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是強調“教”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利于自主創新能力等優秀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年來,把學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在教育界被廣泛接受并逐漸替代以往的把學生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核心只有一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因此,構建主義教學模式更適合新型現代醫學人才的培養。雖然近年多媒體、網絡通訊等技術的應用為臨床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但如果僅簡單地把先進的信息技術等作為教學媒體,則不能真正實現從“教”到“學”模式的本質轉變。
1以構建主義理論指導臨床課程的教學設計
1.1分析學習者和學習內容的特征.確立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的的起源可追溯至皮亞杰(J·Piaget)的兒童思維發展理論,該理論強調“同化”與“順應”.即知識在真實任務的大環境中展現。因此,教學目標要有整體性而應避免過于抽象、邏輯化。教學目標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建構主義模式中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故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后.還必須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并且全面了解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水平.然后依據學習者和學習內容的特點才能設計出既能適合學生能力又能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體系的學習任務以及準備相應的輔導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從屬于意義建構這個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1.2營造學習環境、學習情境。實現知識的“意義構建”
構建主義教學理論所強調的是“情景”、“會話”、“協作”、“意義構建”(也是學習的終極目標)四大重要元素,并由此引申出“支架式”、“拋錨式”、“隨機進人學習式”、“協作式”、“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教學策略,其中“情景”的創造尤為重要?!扒榫啊敝概c學習內容相關的一切信息。通過情景的營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會話、協作等系列教學活動,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意義構建,也即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知識的規律、性質以及內在聯系得到深刻理解、從而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整個學習過程的終極目標,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進行建構的完整過程。
1.3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信息資源設計
通過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尋找、獲取資源并判斷資源在學習主題中的價值、利用度,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查找有關資料以印證答案等過程,培養臨床邏輯思維能力。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小組討論和協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
1.4學習效果評價以及學習強化設計
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時,應包括小組對個人的評價和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應圍繞學生自主能動性、協作能力和意義構建程度進行評價,力求客觀、確切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根據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的結果。針對學生設計個性化的補充、強化練習材料。這類材料和練習應經過精心挑選,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以達到加深知識意義構建效果、糾正錯誤觀念等目的。
2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建構主義模式在醫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課件等應用于教學已經不少見。但如果認為把多媒體、網絡等技術引入教學過程就是實現了教學模式的轉變,那是錯誤的理念。如果還是進行著“灌輸式”的教,即使多媒體課件做得再精彩.也只能是“黑板搬家”、“電灌”.達不到知識自主構建目的。建構主義模式的啟發、引導、互動式教學策略,僅依靠簡單應用一些多媒體課件也不可能完美實現?!奥撓怠迸c“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方法、人力資源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的新型教學方法.才能幫助師生設計或營造一種適宜的教學情景,最大限度發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優勢。
以兒科臨床教學為例.基礎理論部分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學方式,利用思維導圖,將兒科學的概況統括出來,讓學生先對兒科學全貌有大體的了解。并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兒科與內科的不同與相同之處。在總體分類的基礎上,引入對各種疾病的認識。臨床醫學的實踐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對各種疾病及其相關性的認識與再認識的過程.這種認識的正確與否,與將來的臨床診療思維能否正確形成密切相關。在這個環節.可以采用拋錨式、隨機、互動、探討性等教學方式。例如嬰兒肺炎,可以設計幾個關鍵的問題節點,包括如何從臨床體征和檢查診斷肺炎(鑒別診斷和病原判斷)一肺炎嚴重程度的判斷一治療選擇一療效判斷一(返回)肺炎成因以及背景疾病分析一整體評估(包括診、療及預后)。圍繞這些問題點,采取模擬病人形式(計算機程序或標準化病人模型),圍繞病情營造學習情境,在引導、互動中訓練病史體征采集,在強化以往診斷學中學到的知識的同時訓練對病史體征真偽的判斷,其中可穿插圖像、視頻、音頻文件以示教。然后可以小組討論形式,鼓勵互相爭論(課堂上或在教學平臺設立論壇),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鍛煉臨床思維的形成,在辯論過程中學會分辨、評價、批判“同行”的意見。這樣的教學形式,特別適合教學資源不足的科目,并可把各個基礎學科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不斷得到知識強化,獲得整體觀念。而要實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則必須依賴信息技術,首先要建立信息資源庫,利用文字、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等,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創作,以創造教學情景,配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的實現。還可以利用blackboard教學平臺創立學生、教師論壇、留言板等增強互動建立題庫進行自測訓練,進行學習效果、教學效果評價以及開始網絡課程等,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并實施遠程教育。此外還可開辟一些專題.例如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臨床研究設計,借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3教師要適應角色和教學作用的轉變
一、德國文化教育學倡導的教學價值觀
誕生于德國的文化教育學是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教育哲學流派之一。作為一個教育流派,文化教育學的思想先導為狄爾泰,而在狄爾泰之后,李特、斯普朗格、諾爾、福利特納、鮑勒諾夫也都是這一教育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國文化教育學的理論深邃、系統,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感,而且具有一定的歷史視野。其中,對體驗、表達、理解、喚醒、陶冶等問題的探討尤其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1.體驗?!绑w驗”是狄爾泰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狄爾泰的“體驗觀”超越了“經驗”的局限性,破除了教育場域里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外在關系,使人真正回歸到自身發展完善的道路上,開拓了人向自身探索的新途徑。狄爾泰的“體驗觀”在其教育哲學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一觀念的核心思想與獨特之處給我國的傳統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2.表達。狄爾泰所倡導的“表達”是人類探索外部世界,建構自身生命體系的重要出路。表達“使得個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廣漠的人的生活世界,并享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使人類生活成為可能,也使得人的教育成為可能?!痹诒磉_中,個體不僅可以把握當下,更能對話過去,展望未來。而在這種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整合中,個體的內在體驗世界與人類廣袤的表達世界豁然貫通,個體生活被賦予歷史性的本質和深度。而這,正是教育的核心與本質之所在。
3.理解。狄爾泰認為,所謂“理解”,即是“我們理解體現在一個物質符號中的精神現象的活動”。而福利特納作為解釋學教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提出了自己對“理解”的看法。福利特納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理解視界”為出發點,所謂“視界”即指人的前判斷,學生進入學校學習時,就已經帶著從家庭和周圍環境中所得到的零散知識參與學習,這就構成了他們的前判斷體系和理解視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種“理解視界”,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4.喚醒。斯普朗格通過對人的本體結構重要特征的揭示,提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此外,鮑勒諾夫從生命哲學上也賦予了喚醒本體論的含義,在鮑勒諾夫看來,只有當教師以其恰當的方法和時機給學生以心靈上的震撼,才會空前增加學生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意識。
5.陶冶?!疤找薄笔抢钐靥岢龅奈幕逃龑W范疇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李特看來,正是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構成生動的陶冶過程。而被教育者是陶冶的目標,是陶冶全過程的重心所在。同時,被教育者由于其所處的地位和境況的不同,以及性格、氣質的差異,又呈現出千差萬別的“陶冶可能性”。因此,就要求教育者注意被教育者的“陶冶可能性”,因材施教,方可收到滿意的陶冶效果。
二、德國文化教育學對我國當前課堂教學價值觀改革的啟示
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價值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重理性認知,輕生活體驗;重理智訓練,輕精神世界的建構;重知識灌輸,輕主體意識的培養。德國文化教育學所倡導的“體驗”“表達”“理解”“喚醒”“陶冶”等教學觀,恰恰與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理論觀點對改革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體驗性———在體驗中深化課堂教學的意蘊。首先,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體驗。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強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性體驗。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全體參與全程參與。最后,要深化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體驗。
2.表達性———在表達中煥發課堂教學的生機?!氨磉_”教學觀蘊含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把表達的權力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夠體驗到活動的樂趣,從而喚醒學生多樣化的表達。
3.理解性———在理解中實現課堂教學的整合。第一,在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一種視界的融合,個體通過視界融合從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原有的視界,并形成一個全新的視界。第二,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教學過程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第三,在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的過程。以上三種“理解”是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的,學生只有真正地走進教材、走向他人、走入自我,才能實現個體潛能的最大發展。
4.喚醒性———在喚醒中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喚醒”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的載體便是言語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更好地踐行“喚醒觀”,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把“愛”作為喚醒學生心靈的一劑良藥。因此,教師要不時地對學生給予稱贊和鼓勵,喚醒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使學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具有無限的潛力和發展的可能。
5.陶冶性———在陶冶中升華課堂教學的內涵?!疤找薄笔菍θ说男撵`加以影響和塑造,因而它與情感是分不開的。由此,實施陶冶的最佳策略便是“以情動人”。一方面,教師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質,能夠用體貼入微的情感來感染學生,使其受到精神上的陶冶,獲得強烈的內心體驗。另一方面,教師要有正向的意志品質,對學生產生榜樣的力量。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