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07:46:03
序論:在您撰寫護士創新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教學藝術是教師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本領。這個“本領”既有對教學規律的服從,也有對教學方法創新性的發揮,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營造“經歷學習過程”的語文教學模式,積極營造“開放式”教學模式,積極構建“多媒體”教學模式,通過交流活動,達到共識、共享、共知。
一、引言
在高職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使其能創造性地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所有高職語文教師倍加關注的問題。而教育心理學理論中的“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揮其創新潛能開辟了一條新途徑?,F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互動、學生互動是教學能夠進行的必要前提,師生沒有交流、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活動。教好語文的首要條件是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建接觸和使用語言的環境并使其樂在其中,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盡可能多地進行聽、說、談、寫的仿真訓練,使學生感到是他們為求知而上課,是他們自己的課堂,而不是教師的課。教學藝術就是教師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本領,這個“本領”既有對教學規律的服從,也有對教學方法創造性的發揮,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從“交流互動”教學模式中我們深深體悟到語文教學的藝術樂趣,它不僅要使得學生愉快地去學習語文,而且也要使教師欣欣然地去教語文。教學藝術在關照教學對象的同時,也是對教師自身的關照。要達到這個境界,就離不開創造性的教學謀劃和創造性的教學行為。高職語文教學設計,更是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在語文教學謀劃中的運用,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藝術、對學生學習力的判斷藝術、對自我教育力的估價藝術是謀劃的科學依據。對課文教學目標的確立與陳述、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結構的安排,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行為??梢哉f“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課堂之上。語文教學藝術中謀劃的物化產品就是教學設計方案,這是我們對高職語文教學藝術的相對靜態的認識。而它的動態性特征則表現為教學的具體行為藝術。實現高職語文教學課堂的“交流互動”,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必然要求,是這一行為藝術的本質特征的外現和升華。
二、“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的創新意義與特征
“交流互動”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的信息不是單向和單一的,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群體之間,通過各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而構成的認知和情感和諧、多向互動的格局。這種格局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它交流的主客觀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主要包括:師為主生為客,生為主師為客,個體為主、群體為客,群體為主、個體為客,群體為主、群體為客,等等;二是交流的互動性,也就是主客觀之間的位置是不斷轉化的,形成多向互動為主體,相互作用的交流體系,這樣才能為全體學生的探究、思考、參與提供充分的空間和充足的信息。因此,建立多向互動的交流格局是勢在必行的。“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的和諧共處所構建的教學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教學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如校內外的山川、草木、房屋、街道、教師、教學材料等,這是蘊藏著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要很好地開發利用?!敖涣骰印苯虒W模式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物質的教學環境,適時適宜地向學生傳遞這種文化信息,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接受這種文化信息。教學心理環境指師生的心理交流,包括思維、情感、人格、需要、興趣的互相傳遞、接受、共鳴等。只有師生心理的相通、相知,交流互動才能真正地動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向互動?!敖涣骰印苯虒W模式具有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獲得身心愉快的樂學功能。語文學習興趣,是學生愛好并力求認識與掌握語文的感情傾向。學生是有主動性的人,強迫學生學習是違反心理原則的,一切有效的活動都是受興趣和需要支配的。對于教和學的關系而言,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F在對高職生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創造環境我和你一塊學習”?!皬娭啤迸c“吸引”,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同時導致的教學效果也大不一樣?!皬娭啤睂W習,學生以學習為苦,越學越乏味;“吸引”學習,就是教師運用精湛的語文教學藝術,創造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越學越有味,美在其中,樂在其中??傊敖涣骰印苯虒W模式并非指一堂課或一種教學模式,而是代表一種教學思想、教學理念,體現出教師對教學藝術的嫻熟駕馭和教學觀念的進步。
三、“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創新與運用的內容
(一)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藝適時巧妙地啟發誘導學生去學習,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在“交流互動”中輕松愉快地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所以教師的選材應貼近生活、貼近行業的最新的動態,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以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使課堂互動具有真實性和實效性,為踏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學習《大豆》一課時,第一步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在不改變體裁的情況下,改變課文結構,改變寫法,改變視角,重寫《大豆》,百花齊放,各顯神通,最后教師從中選出優秀作品與原文進行比較。第二步可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此文后得到的啟發,學生們個個七嘴八舌,想出一個個美妙的世界。第三步由此總結說明文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讓每一個同學都要舉一個正面或反面的例子。這樣,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開闊了思路,展示了思維的靈活性,并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了一種探求知識的欲望。對于學生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師要從正面加以肯定,以啟迪和活躍他們的思想,扶植他們的批判精神。要培養他們善于質疑,善于否定,善于超越,“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思想品質,從而不斷有所創見。
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教學目標,向學生提出學習本課的學習目標及要求,通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等方法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這樣讓學生自始至終有“我是其中一分子”的感受,使學生感知到整個教學過程的強烈的教學節奏,特別是讓“學困生”沒有“被遺忘”的感覺,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長知識、增才干、大大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二)營造“經歷學習過程”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高職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使學生獲得多少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獲得語文知識和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他們只有在經歷這一過程的活動中,才能使才智得到發展,才能學會怎樣去發現問題、怎樣去分析問題、怎樣去解決問題,才能產生求知的欲望,獲得創造的能力。“經歷學習過程”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采取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它是“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一人登臺授課的弊端逐漸顯現,教師一人的三尺講臺最終將被學生多人表演的舞臺所替代。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多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教學策略、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就能調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潛能,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我們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營造“開放式”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1.教學內容的開放。即高職語文教學內容要與廣闊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語文即社會”,這是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師要不斷地把社會生活中鮮活的東西引進高職語文課堂,切實把握時代脈搏,正如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主張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圍繞“時”“事”不斷變換教學內容,把學生的眼光由高職語文課堂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激發學生關心社會問題、思考社會問題、探討社會問題的強烈欲望。
2.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開放。受市場化和商業性的影響,高職語文課堂的“商業經營模式教學法”也應運而生。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社會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關注的呼聲越來越高。專家、名師明碼標價進課堂,吸引學生走進課堂。事實上,無論教師知識多淵博,學生就是不去聽他的課,教學質量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學生的課堂到座率越來越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采取“商業經營模式教學法”,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
3.思維的開放。不同的人,由于所處的角度不一樣,對于同一問題的認識程度也不一樣。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對于一些問題,可以不設標準答案,允許各種不同的觀點存在。教師要鼓勵學生向權威挑戰,向書本挑戰,向傳統挑戰,培養學生敢于和善于懷疑的精神,開拓創新的精神。
4.學科之間的開放?,F在,許多高校(包括高職院校)在大學一年級并不分專業、不分學科,但學科是客觀存在的。高職語文應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建立起橫向的聯系,創設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養成在更廣的范圍、更多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的習慣。
(四)構建“多媒體”高職語文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傳統的“課堂授課法”已成為歷史陳跡?!岸嗝襟w課堂”“網吧式課堂”“體閑娛樂課堂”已成為我國高職院校主流課堂。依據教學相長的原則,學生可通過網絡同教師一樣根據自己的興趣,非常方便、快捷地獲取知識,使自己的知識系統更具個性化,并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知。
總之,實現高職語文課堂的“交流互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早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現代的“交流道、交流業、共釋惑”。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的交流互動,可以給予學生更多、更好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知識的主人。正如王克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中說:“一個人的學業成績由兩個因素來決定:一是智力,二是動機?!闭Z文教學的藝術在于能夠更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交流互動”教學只是無數種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中的一種模式,而不是全部。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語文教學藝術,并通過藝術化的教學謀略與課堂教學行為,充實高職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呂叔湘.關鍵在于一個“活”字[J].課程·教材·教法,1991(10).
[2]朱其蕤,馮顯燦.教學言語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3]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2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003-03
[本刊網址] http://hbxh.net
文化是什么?簡單理解,文化是經過人們勞動、創造、實踐形成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這可以看成一種歷史現象。它包含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兩個部分,前者如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后者如文字和語言,自然科學和科技等。傳統文化也是所謂的文化遺產,指歷代存在過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文化實體和意識。例如說民族的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經過千百年沉淀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蘊含了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和道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精神的熏陶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許多高校也把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科技與文化相融合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議題,在移動互聯時代,在日新月異的網絡科技影響下,筆者認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在已到了需要創新的時候。這是以下幾個關鍵因素決定的:
第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目前存在著不足之處,迫切需要創新。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道德、各種文化、各種思想、和各種精神觀念形態的匯總。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文化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近年來,中國高等院校對傳統文化教學非常重視。2014年,國家教育部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調查,結果是不太滿意的,有幾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教學總體安排整體性不強。眾多課程沒有一個總的指導和分工意見,各門課程和各位老師按自己的理解去講,傳統文化教育看起來比較零散和隨意.對學生來說缺乏體系。
(二)重知識輕內涵。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向還是以考試為導向,關注對傳統文化具體知識點的講授,而對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懷,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內涵的講解和引導不足。
(三)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方式有待提高。傳統文化的教學師資不足,現有老師的相關知識儲備不夠,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材和教案沒有規范的要求等等。
(四)總體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道德和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學來自校老師單方面的力量,還需要來自家庭、媒體、輿論、網絡、周圍的人群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綜合。目前,主要還是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影響為主,其他綜合因素還需要加強。
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傳統教育文化需要創新。
第二,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學生的心態特點已發生改變,教育需要進行創新。
目前,中國與世界同步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時刻都在發生著劇變,改變已然發生,改變還在繼續。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席卷眾多傳統行業。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人互聯網的用戶將達到總人口的40%,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接近30億。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在發達國家為78%,在發展中國家僅僅為32%,尚未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人90%以上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將成為移動互聯網化的主力地區。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快速膨脹,接人設備迅速增加,移動互聯網滲透進度加速,網絡視頻成為年輕人的首選,網購增速遠超線下零售。
到2020年,預計全球互聯設備將產生500億的連接。具體到中國,GSMA數據顯示,中國M2M(機對機)連接數已超越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范圍內,人手一機的場景將會馬上到來,每個人和每部手機,都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產業不可忽視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間,手機產生的流量將超過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所產生的流量總和。智能手機將不再被獨寵,新熱點迭代頻出。
作為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時代的特點,以及這個時代大學生的特點。
教育學者熊丙奇說:所謂的95后大學生,身上確實具有時代特點。他們是在網絡時代成長的,他們的人際交往、溝通、消費方式都與以前不一樣,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網上社交賬戶,喜歡在網上意見。這個群體在消費觀上,由于家庭條件改善,獨生子女在物質配備上也比之前的學生豐富。很多學生都有手機、電腦、平板。不管哪個時代,每個大學都要在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這些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獨立性較為欠缺。
《麥可思2013中國大學新生心態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個特征,幾乎每個特征都和移動互聯時代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如在電子產品的陪伴下長大,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網絡快餐文化的影響,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較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和自我,喜歡發表意見以顯得與眾不同;生活與網絡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但是,目前的高校傳統文化進行教育教材編寫與主導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處理的,如果要對“95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了解和根據“95后”心態進行創新,采用他們能夠接受和認可的形式和內容,真正影響他們,達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移動互聯網學習與教育方式已經改變,必須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創新。
傳統互聯網學習方式出現瓶頸,伴隨著4G技術的發展和無線網絡的極速覆蓋,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溝通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學校教育中也在潛滋暗長,學生使用互聯網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全體師生的應用變化,學生們越來越希望有一個真正的掌上校園,可以隨時觀看優質教學課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知識點學習,可以隨時與老師、同學交流心得……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學校互聯網學習平臺的缺陷慢慢凸顯出來:學習資源不豐富、學習模式單一、缺乏互動性,獨享、被動的教學內容傳遞模式導致了傳統的網絡教學與學生需求的脫節。
移動互聯網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術周期,手機、平板等手持移動終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們學習、交際的距離收窄到手掌之間,“自主、分享”成為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學習趨勢,開放、互動、多終端共享的教學平臺已經出現。
另外,將大數據和教育資源相結合,是互聯網時代科技帶給教育的新思路。
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某著名投資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為“數字宇宙”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使用量將會達到35.2ZB。根據如此海量的數據,處理和提純數據的效率將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業內人士曾評價說,大數據是數據分析的前沿技術,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
信息時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資源,把優秀的數據和資料,通過互聯網讓大家共享,并且讓這種共享成為一種常態,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不斷開放新的渠道,同時讓更多的人參與,帶來更多的資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樣化,不僅是文字資料,還有視頻、圖片、聲音、數據應用工具、多媒體教學等等。這個平臺,除了共享資料,還有參與者共同探討和溝通的空間,有思想的碰撞,產生新的思路和方向,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對網絡時代碎片時間的應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機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讓學習者隨時隨地運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時間都可以進行學習。教育行業需要針對網時代需要做出的各個方面的調整。
第四,傳統文化中學習過程的七個階段,在移動互聯時代需要注入新的內容,需要創新。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關于學習過程的七階段,今天需要結合時代注入新的內容。
(一)立志
激發學習動機,下決心探求學問,一心要搞好學習??鬃诱f:“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讓學生明確移動互聯時代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是在于對網絡海量的數據和信息形成科學的分析判斷。
(二)博學
通過多聞多見,廣泛地獲取各種知識――移動互聯時代獲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是僅僅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獲取在學習和生活上有益的知識。
(三)審問
在多聞多見的過程中,有問題不能解決時,要“不恥下問”,開動腦筋,展開思維――對于所能接觸的信息和數據,不明確的要多問,多查找資料,知其然并且知道其所以然。
(四)慎思
在學與問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過表象,讓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發現后面的原理,如果只學習不思考,也不會有收獲,反之如果只思不學,滿腹問題得不到解決,自己也無法進步:
(五)明辨
要形成明確的概念掌握確切的知識――在這個網絡信息泛濫,多元價值觀的年代,具備非常明確的辨別能力,不主觀,不猜測,不絕對,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不人云亦云。
(六)時習
“學而時習之”――要經常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判斷,使之能夠鞏固。
(七)篤行
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指導自己的道德修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嚴謹思考和判斷得出的結論運用到生活中的判斷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數據中。
知易行難,移動互聯時代,創新才能夠使學習過程七個階段在今天仍然適用。
第五,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受騙或犯罪增加,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和育”,還需要“關照心靈”。
移動互聯時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學生個人行為的糾偏模式受到沖擊,因為大學生掌握通訊終端,無法經過家庭和學校過濾后傳達,大學生在信息收集、判斷、決策行為和過去有很大差別,很多是在學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會閱歷與鑒別能力有限、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還無法對大量的信息做出理智與客觀的判斷,由此產生了許多因為網絡受騙或犯罪的行為。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圖分類號:R 4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護理學專業已提升為一級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培養護理創新人才。我國頒布實施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中要求護理本科畢業生“應具有基本的臨床護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學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導創新精神的今天,增強創新的意識,培養創新型護理人才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緊迫,而創新型護理人才培養的基礎,就是學生在校期間創新意識的形成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是護理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我校地處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60%的學生來自基層及少數民族地區,畢業后絕大多數回到基層工作。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新醫改政策及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基層醫療事業迅速發展,但高端護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護理人才充實到臨床及護理管理的崗位。本著“加強基礎、突出素質、注重能力、引導創新”的原則[1],為了更好地實踐我校培養“精醫術、懂人文、有理想、能創新”的辦學定位,近年來實施護理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教學改革實踐,取得較滿意效果。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我校2004級、2005級、2006級五年制護理學本科(英語方向)共15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齡19~23歲。
2.方法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計劃,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科研導師制針對性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具體做法為:①選聘導師。由護理學院在學校專、兼職教師中選拔責任心強,副高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擔任導師。并將導師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學生公布。②選擇導師。一般于大四第二學期開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對導師的了解自行選擇導師,由每位導師確定帶2~3名學生。③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在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預防醫學》《文獻檢索》《護理研究》等相關課程的基礎上,以專題講座、參加相關學術活動、小講課等形式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內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識、護理科研概況、統計學基本知識、護理論文撰寫方法等。④舉辦科技創新活動。學生自由參加學校及院系組織的科技活動。⑤到基層教學基地掛職鍛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⑥科研實踐。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研選題,撰寫科研立項標書,進行開題報告,由護理學院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學生獲立項后帶著課題進入臨床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由導師和臨床帶教老師共同監督實施課題。實習結束回到學校后安排2~4周時間撰寫論文,由護理學院組織進行論文答辯、評分。
3.評價 ①科研立項:由護理學院組織科研開題報告,專家組從選題意義、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創新性、譯文、課題完成量等七方面評價,答辯通過給予立項,不能通過者由導師根據專家意見指導學生修改,合格后給予立項。②論文評價:畢業論文成績由導師評分、專家評分、答辯小組評分三部分組成,比例為3∶2∶5;評價標準從學術價值、實用性、創新性、論點論據、語言文字、參考文獻、答辯情況等七方面進行評分,總分90分以上為優秀、85~89分為優良、80~84分為良好、60~79為分合格、59分以下為不合格。
4.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5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
結 果
1科研課題研究內容 150項學生科研課題研究內容,前三位順位依次為:調查分析、臨床護理觀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術運用、護理管理和教學改革所占比重較低。見表1。
2.課題完成情況 150名學生中有144名學生能按計劃實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無法實施或完成課題而要求更改研究內容,并在導師指導下調整,最終能完成課題。
3.論文評價 論文評分優良率為42.0%,良好以上的達79.33%,無不合格論文。見表2。
討 論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新世紀以知識創新為突出的特征,創新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離不開科研,科研是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基本活動,是加強護理研究、推動護理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最重要的環節。張金萍等[2]認為21世紀的護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內容將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為對象開展預防、保健、社會服務等工作,根據社會市場需求和衛生保健事業發展需要,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應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醫學基礎知識和先進的護理理論及技能,能在不同類型的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科研工作的高級應用型護理人才。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借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探索學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種新的工作機制[3]。我們通過實施導師制針對性地培養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初步顯現人才培養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識 護理本科生應具備初步的科研意識已是護理學界的共識,隨著護理學科的提升,加快學科建設步伐成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識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護理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除歷史原因外與隊伍學科氛圍有密切關系,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護理教育抓起。在國外,護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碩士畢業生承擔,對本科及大專生未作要求[4],但美國的一些研究型大學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強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高其創新能力,培養學術后備人才則成為這些改革的中心環節[5]。當前我國護理博士生幾乎是鳳毛麟角,碩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發展階段,護理科研的重任落到護理本科畢業生的肩上。我們通過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三屆護理學本科學生科研立項達150項,從結果看到,雖然學生科研立項的內容比較局限,新穎性不夠,45.33%為調查分析,新技術應用僅占5.33%;論文撰寫的優秀率僅為7.33%,質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學生有了實踐機會,科研意識有明顯的提高。
2.培養初步的科研能力 護理本科生學制五年,在校學習時間相當充裕,參加校園文化、學術活動的機會多。我們在入學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定期輪流到實踐教學基地掛職,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早接觸臨床、早接觸實踐、早接觸病人、早接觸社會,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臨床思維和評判性思維,發現問題,萌發探索及解決問題的好奇心和強烈欲望,導師因勢利導地培養創新思維,為科研選題和開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礎。本科生通過課堂-實踐-文獻檢索-選題-立項-撰寫科研標書-開題報告-實施課題-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經歷科研工作的全過程,體會其中的艱辛與獲得成功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激發學習興趣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論文評分結果顯示優良率為42.0%,良好以上的達79.33%,說明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驟、方法和科研論文書寫的程序與要求,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人民群眾對護理技術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護理常規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臨床需要的護士是醫學基礎知識牢固,專業知識扎實,技能操作熟練,溝通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獨立思考及臨床思維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陳規,能不斷創新的新型高級護理人才。而在欠發達地區對上述新型高級護理人才更是求賢若渴,如我校所處地域是全市總人口382.63萬人,有12個縣區的少數民族地區,2010年底注冊護士有4000多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注冊護士只有1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本科畢業生充實到臨床一線,對本地區護理學科的發展更是非常緊迫而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當前護理本科教育階段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時明顯不夠,如我校的培養方案中《護理研究》理論課為僅18學時,為了彌補不足我們采取專題講座,課外活動及假期的社會實踐來補充,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一定成效,既能節省學時,又能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教育階段是培養的基礎,護理本科生文化基礎較好,具備有科學研究的潛質,學校如能正確引導,樹立科研意識,讓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對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義。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科學研究工作,經過親身體驗,從中感悟科學的嚴謹、倫理道德的重要,樹立科學研究的意識,培養創新能力。作為護理教育策劃者及護理教學管理者,應從有利于學科可持續發展和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課程,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不拘泥于課本和課堂,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全面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我們體會到導師制的優勢是:導師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興趣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能正確引導學生樹立科研意識,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學生能在直接參與導師課題實施,協助導師進行資料收集,數據錄入等具體科研工作,有比較多的機會與導師溝通交流。實踐證明,學生課題的水平,撰寫論文的質量與導師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導程度有密切的關系,沒有導師的正確指導,僅靠課堂中講授學生是無法進行科研立項并實施的。因此,導師制能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養創新型護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處是少部分導師因教學、臨床或管理工作任務繁重,對學生投入精力不夠,今后將進一步完善。
總之,注重護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將有力地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質量的提高,將為社會輸送更多思維敏銳、素質全面的創新護理人才,從而促進護理專業人員學術和社會地位的提高[6]。培養護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學校、學生重視外,與臨床帶教老師的科研能力和意識、實習醫院的科研環境有緊密切的聯系,需要參與護理教學的各機構、部門、人員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東玲,楊培常,李 偉, 等.護理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張金萍,劉文慶,劉麗華,等.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新體系的構建[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30(7):89-90.
[3]曾凡東.科學評價是本科生導師制健康發展的動力[J].當代教育論壇2005(3):30-31.
[4]仇瑤琴,陳曉英,沈園園,等.護理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關鍵詞:護理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441-01
我國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革而發生深刻的變化,從而使得人們健康觀念也發生了轉變,這些變化為我國衛生事業和醫學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而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護理程序是護士在為護理服務對象提供護理照顧時所應用的工作程序,是護士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的根本保證護理教育是醫學教育的一部分。[1]如何應對面臨的挑戰,這是時代賦予護理專業新的責任和任務。我們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來采取相應的改革對策,以適應這一系列的轉變。
1 護理專業對高等護理教育提出的要求
隨著醫學的發展,護理專業也得到發展,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方向發展。病人將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治療和護理。隨著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醫療信息的普 及,病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能力參與保健計劃。因此,護理人員的角色也應發生相應的轉變,為實現護理人員角色的轉換,21 世紀的護理專業人員應該具備下列基本素質:
(1)具有基礎醫學知識、護理專業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護理業是一門人對人的服務行業,所以要求護理人員具有過硬的醫學知識和護理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從事護理行業,但是它同時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2)具有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能力。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學會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關鍵是自己要學會獲取新的知識,尤其是護理行業的人員,將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社會,更應具備這種能力。
(3)具有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術、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護理專業不僅需要扎實的知識基礎,還需要有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護理專業人員應該具備及時反映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際交流、溝通和團隊協調能力。護理專業是服務業,是人與人之間打交道,所以需要有良好的人際交流和溝通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5)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對于任何行業都是要求的,護理行業當然也不例外。做為護理專業是為病人的健康服務的行業,職業道德要求更高,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其關鍵是深化護理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要搞好高等護理教育的改革。而當今高等護理教育專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高等護理教育制度,促進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
2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護理專業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高等護理教育在應對社會對護理專業的要求上還有一定的差距,課程結構設置不夠合理,教學方法有待改革,繼續教育的理念不夠強烈,具體表述如下:
2.1 高等護理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衛生服務的需求發展尚有差距:高等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直接關系到護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目前我國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上是以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以疾病為中心”的目標已不能適應 21世紀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為適應護理服務的發展對高等護理教育的需求我們要重訂護理教育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應對培養目標進行相應修訂。
2.2 課程結構需要調整:目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課程結構現狀是每一學科都在強調自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導致教學內容日益膨脹,即基本上是“以學科為中心”“三段式”的安排。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課程應強調綜合性,淡化學科間的界限,強調課程內容的精簡與整合,增設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以提高護理人員的人文素養,改變內容陳舊和交叉和重復的現象。如何根據培養目標,重新修訂課程計劃也是當前提 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2.3 教學方法需要優化:陳舊“以課堂為中心” 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仍然是我國護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主動參與,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2.4 加強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理念:醫學教育是由學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所組成的統一體,統稱“醫學教育三部曲”, 同樣護理教育也應當參照這一方式實施。目前我國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法規和制度不很健全,從制度上沒有體現終生教育的理念,這也是護理教育改革 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2.5 強調隱性課程的重要性:以講授為主的課程可以使學生獲得某一學科較為系統的知識,而隱性課程包括課堂氛圍、教師的言行舉止和校園文化等等,對學生思想觀念和價值 觀的形成具有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國外,許多護理院校去忽視隱性課程的作用,應該轉變有關人、健康、環境、護理 社會等的觀念作為重要的目標。因此應當在改革有形課程的同時,重視隱性課程的作用,加強學習的文化氛圍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應采取的相應對策
針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專業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其對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3.1 確立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護理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能夠貫徹整體護理思想,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自我發展潛能、人際溝通技能、社會適應能力、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勝任臨床各科護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學和科研、管理能力的護理人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識學習運用自如,運用恰當。
3.2 構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第一,引進新的課程模式,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模式,采用交互滲透方式,使學生在入學后的盡快接觸護理專業,真正做到了早期接觸專業和早期接觸臨床,同時注意專業課程和人文課程的比例,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的專業思想和專業素質的培養;第二,對教學計劃調整,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審定和修改各門課程;第三,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增加了與現代護理相關的內容,刪除重復或無關的內容。按護理程序編排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加強課堂 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聯系,體現社會對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第四,加強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將建立嚴格選擇臨床教師的制度,并定期組織培訓等措施確保臨床師資隊伍的 質量。
3.3 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及評價方法:通過教改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積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激發學生的自我潛能;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臨床見習和實習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動 腦、動手的機會,以加強學生基礎操作和技能的訓練??荚嚂r采用采用書面考試、口頭報告、 技術操作、書寫護理病歷、論文撰寫和答辯等多種考核評價形式,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評價。
3.4 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我國的高等護理教育應該注意學生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增強知識結構和教育技能的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保持學生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目前新畢業的大學生幾乎都具有承受能力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而感悟能力較強,所以培訓主要從學生的適應能力、控制能力、能力、承受能力和應激能力等進行針對性的培養,使他們變為情緒的主人、集體組織的領導者、自我心理的保護者、各種活動的協調者。進行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使其建立正確的教育觀,拓展教育的視野,為其以后更好的完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學校時就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培訓,使其更好的適應工作。
3.5 加強繼續護理學教育:繼續護理學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更新專業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能,提高護理質量。針對醫院繼續護理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管理對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護理人員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促進了繼續護理學教育的健康發展,規范了繼續護理學教育管理,保證了學習質量。所以,面對21世紀對護理人員素質要求,應大力發展繼續護理學教育,提高認識,加強管理力度,更新教育手段,拓展繼續護理學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盡快培養出合格的護理人才和專家,滿足人民大眾對護理等衛生保健的需要。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為社會提供的是21世紀的高素質護理人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護理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高等護理教育卻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現行的《外科護理學》教材雖然較以前有了較大改進,但還沿襲了傳統醫學教材的習慣,雖然我們在課堂教學時,試行按護理程序組織教學,突出護理專業特色很難培養學生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能力[2],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存在的其他問題我們已在文章中有詳細論述,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法,希望可以促進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為我國護理專業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汪建平.對中國高等護理教育模式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 1999, 34 (12) : 742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立項為契機、以醫學生為主體,構建多元化醫學英語教學模式并應用于實踐,通過調查了解學生醫學英語課程學習現狀,對醫學英語教學體系進行分析,從而不斷完善醫學英語教學。
【關鍵詞】:
醫學英語;教學現狀;教育改革
1醫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醫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醫學教育的背景下,醫學生不但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嫻熟的技術,具備進行醫學研究和交流的專業英語能力,還必須具有不斷吸取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分析現有問題、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能力。隨著中國國際化發展的逐步深入,醫師面對外國患者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能否順暢閱讀醫學專業的原版書籍和文獻,怎樣正確撰寫英語論文或英文病史以及與患者交流將成為醫務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挑戰[1]。因此,切實提高醫學英語的應用技能,培養學生在醫學場景中運用英語的能力和運用英語綜合各種信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醫學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1.2醫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及改革的必要性
醫學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區別于通用英語,其性質決定了其教學方法不僅要強調運用應用語言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研究醫學英語教學,而且要按照醫療實踐的需要、方法以及醫學規范的特殊要求來研究英語在醫療理論實踐中的運用。目前,我國大多數醫科院校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授課教師絕大部分采取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語法教學法,主要以傳統的“生詞—課文—練習”教學模式為主,師生互動較少,教學內容與臨床應用聯系不夠緊密,學生的專業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社會需求有一定差距。另外,由于醫學英語詞匯的晦澀難懂,很多醫學生對醫學英語這門課程望而生畏,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習興趣較低,課堂氣氛不活躍,影響了教學質量。高等教育單一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創新型、實用性人才的培養要求,單一的考試模式亦不能滿足與國際接軌的全方位英語教學環境下學生綜合能力的判定。醫學英語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更新和改革勢在必行。
2多元化醫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實施
為使醫學英語課程教育適應現代醫學生培養的發展要求,2015年汕頭大學醫學院質量工程建設項目“醫學英語教學團隊”積極申請并成功立項,旨在組建基礎教學主體與臨床教師整合團隊,將基礎與臨床學科充分滲透;針對醫學英語課程的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重新調整,增強授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注重教學內容與臨床應用的結合,實施多元化創新醫學英語教學模式。該院的醫學英語課程由平時的基礎教學、PBL小組討論、模擬問診視頻、演講、反饋調查、學生考核等幾個部分組成。
2.1平時的基礎教學
教師的英語水平和專業醫學知識直接影響醫學英語的教學。醫學專業教師一般難以勝任英語語言教學,英語教師又不懂醫學專業知識[2]。在汕頭大學醫學院,一部分教師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醫師,另一部分教師是具備全英教學資格的醫學專業教師,解決了教師英語水平和專業醫學知識的不平衡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師資力量。該院建立教師成長中心,并與國際知名大學(如美國斯坦福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聯合舉辦教師成長培訓班,對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全英教學方面進行培訓,每年組織青年教師赴境外參加短期英語教學培訓和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選派優秀教師赴國外知名醫學院接受為期半年或一年的進修學習,組織教師分批到廣州外語外貿大學進行英語強化訓練,在院內設立由外籍專家授課的全英授課培訓班,提高全英教學水平,建立一支國際化師資隊伍。教師將互動式教學法及自主學習理論引入醫學英語教學,打破了傳統模式,創造了實用與趣味相結合的課堂[3]。在第二學期,教師將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大模塊,分別是StructuralSupportandDefense、Circulation,Nutrition,HomeostasisandSurgery和NeuroendocrineRegulationandReproduction。在這三個模塊中,教師注重基礎醫學英語知識的教學,包括各種疾病、器官和組織、診治方法的名稱及各種基礎理論知識等。而醫學英語詞匯是教學的基礎,很多詞匯較長,但是卻有一定的規律性可尋,可以劃分前后綴及詞根等。例如:胃腸炎gastroenteritis一詞可以分為詞根gastr(胃),enter(腸道)和后綴itis(炎癥)。在這些基礎上,教師同時注重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例如小組討論、個人提問、角色扮演、小組比賽等。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很多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這種學習方法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互動教學法強調的是平時的教學效果,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互動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滲透。
2.2PBL小組討論(problembasedlearning)
教師提前1~2周給出真實臨床病例及與課程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分組自行尋找相關資料,分析與整合資料,學習病例的病理過程,參與小組討論并最終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病例作出解釋。PBL在教學中的推行要求學生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包括捕捉重點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闡述觀點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4]。傳統教學模式是以“生詞—課文—練習”教學模式為主,而PBL教學實現了角色的轉換,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PBL能夠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同時使課內與課外的知識和經驗得以銜接,將學科基礎與臨床知識進行整合,拓展了知識面。
2.3模擬問診視頻
教師規定主題(如人體內生化水平的紊亂如何導致疾病的產生),圍繞醫患溝通,學生小組自行分配角色,扮演醫師、護士及患者模擬問診,在問診過程中對疾病病理進行闡述,并說明治療方案、預后,最終制作成視頻短片,放上優酷等視頻網站供學生互相學習、評估。在得到教師的檢查確認后,成果優秀的視頻將面向公眾傳播。這種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技能,學習如何采集病史,形成正確的臨床診療思維能力。此外,面向公眾傳播醫學知識也賦予了這種教學模式更高的價值與意義,將課堂搬到網絡,讓更多的人通過視頻走進醫學,在潛移默化中搭建了醫師與患者溝通的橋梁,拉近醫患距離、改善醫患關系。同時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學以致用,激發了醫學生的熱情,是汕大醫學院的一個創新之舉。
2.4演講
演講教學法要求以學生小組為參賽隊伍,由教師擔任評分員,在限定時間內對教師指定的主題用醫學英語闡述觀點。該教學方法要求參與的小組根據主題自行查閱相關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分析、整合后,在教師和學生面前以脫稿的形式演講,并在演講結束時根據觀眾提問的內容進行解答。演講的主題涉及多個方面,從基礎的解剖學內容到臨床案例。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將成為一種實用性工具,讓學生自由應用醫學英語進行交流一直是教學目標之一。演講不僅僅只是讓學生了解一種疾病,也是希望學生通過這種方式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做到醫學知識跟英語表達的結合,使醫學英語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與世界醫學接軌。
2.5反饋調查
任課教師會在課后或者每次考試之后對學生進行反饋調查,以更好地促進教學。通過反饋調查,醫學生和醫學英語教師共同討論教學法,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制定有效的學習評價機制和課程評估機制,對醫學院進一步深化及完善醫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議,使醫學英語課程能綜合語言教育和醫學教育的優勢,引導醫學生成為復合型的專業人才。
2.6學生考核
在每個模塊教學之后會有一次測試,每次測試的成績、期末考試的成績、PBL小組討論學生的表現、模擬問診視頻、演講及反饋調查都占醫學英語總成績的一定比例。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對學生的考核方式都較為簡單,即在課程結束時進行一次閉卷考試,將成績作為對學生的評價,很多學生考完也就忘記了這門課程,無法真正掌握和應用所學到的知識[5]。汕大醫學院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使醫學英語成為一門實用技能。
3醫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的效果
對平時的基礎教學、PBL小組討論、模擬問診視頻教學法、演講教學法、學生考核方式等多方面進行了調查。我們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結論:
3.1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該次調查中,98%的醫學生認為平時的基礎教學是生動趣味的,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自我發揮的空間。他們在教師組織引導下,主動參與教學,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又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汲取了豐富的醫學知識。
3.2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PBL將學習設置到具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82%的醫學生認為通過病例分析能夠培養整合和判斷各種信息價值的技能,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臨床思維能力,加強獨立學習能力。
3.3提高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技能
面對越來越多的外國患者,83%的醫學生認為通過模擬問診,他們對門診問診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技能,學會了如何采集病史、告知病情、化解醫患沖突,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
3.4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對于演講教學法,有79%的醫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法可以鍛煉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特別是提高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預防與治療等方面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助于將來的國際學術交流,走向世界醫學領域。
3.5評價自身,總結經驗
隨機采訪醫學生顯示,大部分學生反映通過反饋調查可以從各個方面有條理地評價自己,更全面地反思自己的不足,總結經驗、揚長避短。而且這種方式的作用是相互的,從學生那里收集到的反饋信息會有利于調整教師的教學側重點,促進更好的教學。
3.6推動醫學英語教育質量
96%的醫學生認為多元的考核方式比單一的期末考試更適合他們,做到了從多方面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推動醫學英語教育質量,通過這樣更為多樣的考核方式,他們認為自己醫學專業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都得到提高。綜上所述,汕頭大學醫學院的醫學英語多元化創新教學模式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改革。由一線的臨床醫師和科研工作者擔任教師,小班授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課程體系以系統整合為基礎,打破學科界限,實現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的優化組合和交叉滲透[6]。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醫學英語專業詞匯、醫學基本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都得到升華。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專業詞匯多和難的情況下,學生的醫學詞匯量有限,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仍有欠缺。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也將成為未來醫學英語教學方面的探討。汕頭大學醫學院在醫學英語課程中加入了更多的創新元素,有一套完善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整合基礎與臨床共進的教師團隊,注重教學內容與臨床應用的結合,強調教學內容的臨床化,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重新調整,增強授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努力提高醫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促使教師與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并且通過制訂科學嚴格的形成性評價模式,規范其實施,形成客觀公正、全面的能夠判斷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深化了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為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醫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整合思維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愨,鄧昌明,黃晶,等.七年制臨床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意義與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5):1314
[2]張燕,吳新煒,張順興.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8):2930
[3]黃積虹.論互動式教學法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思想戰線,2011(37):361365
[4]王會巖,姜勇.PBL教學法在醫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2):127128
[5]劉榮.國內外高??荚囍贫鹊默F狀比較及啟示[J].教育論壇,2009(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