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9 19:53:36
序論:在您撰寫案例分析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根據有關要求,不含B股的境內金融類上市公司年報,在經境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同時,還須經境外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而截止2000年底,在滬深兩市中,除含有B股的上市公司外,銀行類上市公司只有三家,即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從這三家上市銀行已公布的2000年年度審計報告來看,許多報表項目存在較大的境內外審計差異。為了說明問題,筆者從中選取若干報表項目的數據作比較,其差異狀況如表一。根據表一的數據,可以將境內外審計差異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1.財務狀況方面的差異:(1)資產差異。三家上市銀行的期末總資產境內審計數都大于境外審計數,其平均差異率為1.3%;(2)負債差異。除民生銀行沒有負債差異外,其他兩家銀行的期末負債境內審計數都大于境外審計數,三家上市銀行的平均差異率為0.4%;(3)股東權益差異。三家上市銀行的期末股東權益境內審計數都大于境外審計數,其平均差異率為13.5%;(4)每股凈資產差異。三家上市銀行的期末每股凈資產境內審計數都大于境外審計數,其平均差異率為14%。
2.經營成果方面的差異:(1)凈利潤差異。三家上市銀行2000年度凈利潤境內審計數都大于境外審計數,其平均差異率為33%;(2)每股收益差異。除發展銀行沒有每股收益差異外,其他兩家銀行的每股收益境內審計數都大于境外審計數,三家上市銀行的平均差異率為29.6%。
3.現金流量方面的差異:(1)現金凈流量差異。2000年度,除浦發銀行沒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流量差異外,其他兩家銀行都有該方面的差異,且其境內審計數都小于境外審計數,三家上市銀行的平均差異率為118.6%;(2)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差異。2000年度,三家上市銀行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的境內審計數都小于境外審計數,其平均差異率為276%。
不難看出,上述境內外審計差異呈現出兩個特征:一是其差異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各個方面。對于基數較大的指標,其相對差異較小但其絕對差異較大,而對于基數較小的指標,其絕對差異較小但其相對差異較大;二是其差異又都是同向的,不存在同類項目間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由此,如果會計信息沒有審計比較,上述差異特征就顯現不出來,那么,會計信息的單向虛增或虛減就不易被發覺,其危害性不可小視。在這方面,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盡管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大公司和大銀行都聘請了“五大”國際會計公司進行審計,但其審計所遵循的是當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公司和銀行在收到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后不久,其持續經營假設就受到嚴峻的挑戰,不是被重組就是被清算。如果當地政府要求國際會計公司在審計過程中,除遵循當地法定審計要求外,再增加按照國際審計準則要求的審計,在審計報告中,增加審計差異的補充資料,則會使審計更加深入。這對于揭示企業或銀行潛在的財務危機、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我國管理當局目前已經充分認識到這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也以境內上市金融類公司作為試點。然而,揭示差異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縮小或消除差異。
二、差異的主因:會計估計差異
會計信息境內外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會計準則的設計差異,另一是會計準則的運行差異。對于前者,只有通過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來消除;對于后者,主要是通過提高會計及審計人員的素質和職業判斷或估計水平來縮小??陀^地說,上述三家銀行都存在著會計準則的設計差異和會計準則的運行差異,可我們的問題是,造成上述三家上市銀行的會計信息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會計準則設計上的差異,還是會計準則運行差異?經過分析,不難發現:
第一,上市銀行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境內外審計差異,主要是由于貸款呆賬準備金的期末余額差異和本期計提差異所引起的。而按照財政部《公開發行證券的商業銀行有關業務會計處理補充規定》(財會[2000]20號,以下簡稱“20號文件”)的規定,上市銀行的貸款呆賬準備的計提、核銷和風險認定與國際會計準則沒有實質性差異。
“20號文件”中規定,貸款呆賬準備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計提。合理計提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合理的提取方法,另一是合理的提取比例。對于前者,文件規定采用國際通行的五級分類法。這一規定已經改變了原來按期限法(一逾兩呆)提取呆賬準備的做法;對于后者,文件規定不再按統一的比例計提。上市銀行應當根據貸款對象的財務和經營管理狀況,以及貸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風險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確定貸款呆賬準備金的提取比例,同時要求上市銀行采用追溯調整法來消化不良資產。而所有這些規定與國際慣例完全吻合,有鑒于此,如果說國內銀行與國外銀行存有差異的話,這只是實務操作中的判斷或估計差異,是由于國內外銀行會計人員的分類和比例判斷標準不同所致,而不屬于會計準則設計或本身的問題。由此,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對上市銀行提取呆賬準備的合理性作出判斷,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通過對三家上市銀行貸款呆賬準備金的境內外審計比較,發現國內外職業判斷的差異比較大,無論是期初、本期和期末呆賬準備金,其境內審計數都遠遠小于其境外審計數,其平均差異分別為106.7%、84.9%和103.8%。有關貸款呆賬準備金的具體差異見表二。
我們知道,貸款呆賬準備金的期初余額和本期計提數直接影響財務報告的利潤總額和資產構成。從上表可以看出,民生銀行在2000年度提取一般準備金后,呆賬準備金金額達到4.70億元,高于會計人員按信貸資產按五級分類法測算應提取的呆賬準備金3.40億元,因此2000年度不再另行提取呆賬準備金;而境外審計師認為:基于穩健原則,應在報告期期初增加計提呆賬準備6.05億元,報告期內增加計提呆賬準備3.25億元。由此造成境外審計的年度利潤總額比境內審計的利潤總額少3.25億元。浦發銀行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境內審計師按五級分類測算后,僅計提3.02億元呆賬準備金,而境外審計師則認為應計提4.92億元。與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相比,深圳發展銀行則足額提取了呆賬準備金,境內外審計結果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該項會計政策而產生的追溯調整,境內外審計的差異較大,境外審計師認為年初應增加呆賬準備金10.43億元,構成了境內外審計師對凈資產審計數的主要差異。由此可見,盡管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都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采納了貸款的五級分類法,但是由于銀行會計人員判斷五級分類的標準,以及按五級分類標準計提的貸款呆賬準備的比例不同,導致境內外審計的巨大差異。
第二,上市銀行現金凈流量境內外審計差異較大,但“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在國內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中的定義與國際會計準則中的定義沒有實質差別。
勿庸置疑,現金流量表的核心是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對于現金的定義一般不會產生異議;對于現金等價物的定義,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除贊同一般公認的“期限短、流動性強的投資”外,還認為其應是“易于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且價值變動風險小的投資”。我國對現金等價物的定義雖與IASC基本一致,但只對“期限短”作了明確解釋,對其他三個條件只是要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職業判斷,這很可能導致企業或銀行主觀臆斷或無所適從,甚至通過“適當判斷”來謀求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從而帶來新的報表粉飾問題。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對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確定標準的權威性規定,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是三家上市銀行年報上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構成范圍的會計政策披露。深圳發展對現金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但對現金等價物給出了“現金等價物是指期限短、流動性強、易于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且價值變動風險很低的投資及存放于中央銀行可運作之款項”。浦發銀行雖然沒有在附注中披露有關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會計政策,但以表下注解的方式說明了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范圍,它包括現金及銀行存款、存放于中央銀行的備付金。與之相對應,境外審計師則認為,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包括現金、中央銀行存款余額、低于三個月的拆放同業和低于三個月的存放同業組成。不難看出,境內外審計師的職業判斷差異,是導致現金凈流量審計差異的原因所在。
因此,上市銀行境內外審計結果的差異,不是會計準則的設計差異,而是會計準則的運行差異,主要是由于境內和境外審計師對會計準則的具體應用不同造成的,屬于會計估計的差異。
三、縮小差異的對策
通過比較分析,上述三家上市銀行2000年度審計報告的境內外審計差異是巨大的。不難設想,滬深非銀行上市公司的境內外審計差異究竟有多大。面對目前的現狀,千萬不可小視,更不能聽之任之,當務之急是怎樣去縮小會計估計的境內外差異。有鑒于此,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王長沛教授的這些工作應當說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正是中國數學教育研究的一個嚴重弊病,即在相當程度上只是一種純思辨的研究,而缺乏必要的科學論據,也正因為此,相關的研究往往就不能得到國外同行的承認或重視.從而,在這樣的意義上,就如張奠宙教授所指出的,王長沛教授的上述工作確實可被認為代表了我國數學教育研究在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
當然,這方面的工作又只是剛剛開始,要真正搞好“案例分析”,應當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下就從這樣的角度,特別是圍繞如何通過案例分析促進實際的教學工作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見.
第一,“案例分析”當然以案例的收集作為實際出發點.但是,除去“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學生做數學的真實過程”以外,筆者以為,我們又應在案例的分析上花更大的力氣.因為,如果忽視了后一環節,那么,即使人們可以由所制作的錄像獲得一定的啟示,諸如“難道我們的學生具有如此巨大的潛能?”“難道我們的學生連這些簡單的數學都不懂?”等等;但這主要地仍只是一種即時的、素樸的反應,更是與教師的實際教學活動相分離的.從而,即使我們積累起了眾多的案例,但最終卻很可能獲得這樣的結果:現場的演示引起了強烈的反映,人們紛紛做出各種各樣的評論,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導與深化,這些反映就始終是分散和零亂的,這樣,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最后就很可能沒有從中得到任何真正的啟示或教益,另外一些人在當時可能領悟到了某些東西,但由于未能得到及時的強化,更由于所說的案例又“聚集在學生做數學上”,因此,這些認識也就往往不能在頭腦中真正得到確立,更未能對改進實際教學產生持久、穩定的積極效果.
作為一個反例,筆者在此并愿提及以下的事實:在對美國進行學術訪問期間,我曾參加過一個數學教育博士研究生的論文答辯會.當被問及其所做的工作時,這位研究生展示了她所制作的近百盤(關于學生學習活動的)錄像帶,并說:“這就是我的工作.”這些錄像帶的制作當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但是,人們還是要問:“所有這些錄像帶又究竟說明了什么呢?”顯然,如果我們不能對后者做出明確的說明,那么,單純的數量積累就是毫無意義的!
綜上所述,相對于案例的收集而言,我們就應更加注意對于案例的深入分析,特別是,就案例在教師培養活動中的應用而言,我們不能消極地期待教師會由觀看錄像等而在教學觀念上發生迅速的轉變,而應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以使之由一種自發的行為轉變成為自覺的行為.
第二,從根本上說,我們之所以要深入地去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真實的思維活動,無疑是為了更好地去進行教學.也正因為此,筆者以為,我們關于學生學習活動的案例分析,主要地也就應當集中于如下的問題:這對于我們改進教學有什么啟示?
為了清楚地說明問題,可以聯系王長沛教授在上海所演示的以下案例進行分析.
三個小學生被要求解決如下的問題(憑記憶復述,因此不很準確):
一個抽屜中放有80個紅色的小球,70個白色的小球,60個黑色的小球,50個蘭色的小球.小球的外形完全相同.一個小孩在看不見的情況下從抽屜中隨意取出一些小球,問他至少要從中取出多少個才能保證其中一定有10對顏色相同的小球.
盡管這一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這三個學生通過積極探索,包括相互合作,最終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從而,這就清楚地表明了學生中的確存在有巨大的潛能.
但是,從教學的角度看,我們在此又可引出什么樣的結論呢?特別是,在充分承認學生具有創造性才能的同時,教師在此又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
具體地說,筆者以為,在上述的解題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積極的啟發或引導作用,包括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通過給予適當的啟示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以及在學生成功地解決了問題以后幫助學生做出必要的總結,從而使之從不自覺的行為上升為自覺的行為,特別是在思維方法上更能有所收獲.
例如,上述問題的求解事實上包括了兩個關鍵點:一是以5作為考慮的基本單位,二是應當考慮每次配對后的余數——只需要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就可成功地解決上述問題.
由錄像可以看出,這三個學生事實上就是依據這樣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但是,在此要強調的是,盡管學生通過主動探索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其中的關鍵點已經有了清楚的認識,因此,這就應當被看成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即是在所說的情況下應當幫助學生對解題過程做出認真的總結,以清楚地認識其中的關鍵點,從而也就可能在新的不同場合加以推廣應用.
當然,后者并非是指教師在此應當直接去點明所說的關鍵點;與此相反,筆者以為,更為恰當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對原來的問題做出適當的變形,借以啟發學生建立起自覺的認識.例如,如果我們將問題變化為抽屜中放有五種或六種(而不是四種)顏色的小球,就可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第一個關鍵點,也即實現由不自覺行為的重要轉變.
另外,與所演示的情況不同,如果教師所遇到的是這樣的情況:盡管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卻始終未能解決問題.這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能否首先解決較為容易的問題?即如至少要從中取出多少個才能保證其中一定有一對(而不是十對)顏色相同的小球?又至少要從中取出多少個才能保證其中一定有二對顏色相同的小球?事實上,在所演示的錄像中,那三個學生也正是通過特殊化而發現了上述的兩個關鍵點.從而,這也就清楚地表明了這樣一點,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在問題最終得到解決以后,我們又應幫助學生在思維方法上做出總結,即如加深對于“特殊化”這一方法的認識.
值得提及的是,王長沛教授在會上并曾提到以下的事實,即他的合作者曾要求高中學生求解同一個問題,而所得到的結果則是“完全出乎預料的”,即高中學生的實際表現并不明顯優于小學生.在筆者看來,這事實上也就清楚地表明了思維方法的重要性,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忽視了這樣一點,那么,即使他們曾經成功地解決了成千上萬個問題,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三,筆者以為,以上的分析事實上也為我們深入地開展數學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這就是說,與所提及的“純自然狀態”下的學習情況的真實記錄相對照,我們也可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習作案例,并通過兩者的比較分析引出進一步的結論.
例如,對于以上所說的兩個建議,即在學生成功地解決了問題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適當變形啟發學生對其中的關鍵點與相應的思維方法建立自覺的認識,以及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通過方法論的啟示以幫助學生掌握解題的關鍵,我們都可作為案例進行仔細的研究.另外,我們還可通過比較研究對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其后果做出深入的分析.即如什么是教師進行干預的適當時刻和方式?這種干預又有什么樣的實際效果,包括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
案例教學的思路其實在各個投資相關的課程(比如:投資項目評估學、證券投資學等)中都有所應用,并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認可。也有教師專門著文研究在各門課程中如何更有效的開展案例教學。那么,投資案例分析課程與這些單科課程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有什么區別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綜合性
傳統的課程設計總是以章、節、點的方式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首先就得考慮教學進度和每一個知識點的透徹分析,所以單科課程的案例教學往往是針對知識點的虛擬案例教學,主要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數據及內容往往較少。而在投資案例分析課程中,我們必須通過案例了解一個綜合的體系,這個體系中可能包含了若干個知識點,甚至于這些知識點是跨越了學生以前學習過的單科課程的。比如我們在一個國際投資案例分析中涉及到了投資市場選擇對企業影響的體系,這個體系下又包含了企業的資金籌措、股票波動、公司經營管理結構等等知識點。案例的綜合性有利于學生多側面、多層次、動態性的把握知識點和知識結構。
(二)操作性
如前文所說,單科課程的案例教學更多地采用虛擬數據或者節選數據,只要滿足知識點的體現就可以了,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案例中來。而投資案例分析課程本身就是學生的學習和討論園地,案例的選取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他們感興趣并發生共鳴。在上討論課前將案例發給學生,讓學生仔細閱讀、思考,了解案例的背景資料,實地調查、收集準備必要的信息資料,認真分析案例,充分準備教師布置的分析討論題。上案例討論課時按照教師事先制訂的討論計劃分組討論、分析,討論過程中教師給予方向性的指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教師在案例討論結束前做總結,指出案例中的關鍵點、案例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提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課后繼續深入思考。案例分析討論結束后,要求每位學生寫出案例分析報告,報告中既要有自己的觀點,又要綜合他人的觀點。案例分析的拓展由學生在課后自主完成。這樣做使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在討論中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二、投資案例分析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投資案例分析課程開設以來,通過近四年的教學研究、實踐和改革,我們已經初步構建起了一套教學案例庫多媒體材料,并實際運用于課程教學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一)案例的關聯度不足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起點和基礎,對于投資案例分析這種專門設置的案例教學課程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總是獨立的給出一個又一個案例,然后依據案例的內容來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和分析,沒有過多的去考慮案例與案例之間的關聯性。我這里所指的關聯性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整體的關聯性,即各個案例之間在宏觀甚至中觀企業背景上的關聯;二是細節上的關聯性,即各個案例在數據上的關聯。
案例教學本來就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方法,案例之間失去了關聯性,雖然也能夠用于教學,但是教學效果卻要受到一定的影響。首先,沒有整體的關聯性,學生就必須針對每一個獨立的案例去了解案例的背景,閱讀大量的背景材料,到了最后迷惑于材料之中而無法找到研究分析的重點。其次,沒有細節上的關聯性,學生就每個案例獨立的進行了分析計算,雖然也對案例中的知識點加強了理解,但除此以外再無拓展,不利于訓練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缺乏發散性思維
在投資案例分析教學的課堂上,我們能夠針對給出的案例通過一定的方法計算或推導出結論,但是出于教學效率的需要,我們主要分析解決問題的一般途徑或一般規律。但一般并不代表全部。很多學生往往對于問題的思考容易單一化,不了解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建議和認識,對于同一個結果或者結論可以有不同的算法,把案例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沒有把教學所要體現的效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
(三)案例教學帶有了更多的考試元素
投資案例分析作為一門課程不同于其他的案例教學方式,需要以一定的考核方式來完成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察。在四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先后采用了出題考試、提交學習報告、分組討論綜合測評等若干種方式來進行考核。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學生始終會把學習和考核結合起來。這種結合一方面有利于教學,至少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另一方面又促成了學生為了考核而學習的不良學習思想。不利于學生在更加開放的層次上接受投資案例分析課程。
三、投資案例分析課程今后的教學設想
結合前文對投資案例分析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分析,我認為今后我們的投資案例分析課程
教學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一)加強教學使用案例間的關聯性
在維持案例對知識點和知識結構分析提示的基礎上,合理構建案例與案例之間的關聯性,使得教學案例能夠更加系統化。初步的構想可以以一家企業作為模型,考察這家企業的投資活動,從中凝結案例用于教學。這樣,能夠使得案例有大致統一的背景元素,在數據上又能夠前后呼應,加之由淺入深的課程教學設計,相信應該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另外,加強案例的關聯性,又有利于學生可后自己利用案例加強學習,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二)加強未知結果案例的使用
過去我們往往選擇一些已經有了結果的案例來作為教學內容,不可否認這樣的案例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釋理論體系,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影響了學生參與投資案例分析課程教學的積極性?,F在Internet無所不在,學生只要上網就能夠把這樣的案例查得清清楚楚,對所提出的問題的結論也早就明了于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這種專門的案例教學課程就沒有什么必要了,我們只要提供學生網址就好了。因此,我認為在專門的案例教學課程中應當適時地采用一些正在發生并且還沒有顯現出結果的案例。這樣,學生在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加強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可以展開自由思想的翅膀,自己主動的預測結果,并隨時關心案例標的的動態發展過程,將來在課堂之外去對比實際情況與自己預測的異同,進而回歸到對理論的研究,這樣才能較好地實現我們案例教學由實證模式走向規范模式的目的。
(三)創新投資案例分析課程考核方式
如上所說,綜合性關聯性的案例和適時動態未知結果的案例選擇必然要求我們在對應課程的考核方式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我想像投資案例分析這樣的課程進行考核,對知識點的掌握還應該放在其次,而應該把學生的參與性和表現性作為考核的重點。原因很簡單,知識點都是他們已經學習過的課程中應當考核過得,案例課程的目的并不是著眼于考察他們以前的知識掌握得是否到位,而是考慮加強學生在投資領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所以,對投資案例分析課程的考核不妨考慮直接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比如對案例討論的參與積極性、在對立觀點辯論的表現性、對分組討論結果的貢獻程度、對案例的拓展研究等等方面做出評價,然后綜合加權給出對學生在課程中的考核意見和成績,希望能夠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刺激同學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而不要只為了考試而學習。
當然,以上都只是我個人對投資案例分析課程教學的一點粗淺想法,很多內容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實踐和完善。有什么不對之處,也希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王世民.淺議案例教學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6).
[2]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B].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王長沛教授的這些工作應當說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正是中國數學教育研究的一個嚴重弊病,即在相當程度上只是一種純思辨的研究,而缺乏必要的科學論據,也正因為此,相關的研究往往就不能得到國外同行的承認或重視.從而,在這樣的意義上,就如張奠宙教授所指出的,王長沛教授的上述工作確實可被認為代表了我國數學教育研究在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
當然,這方面的工作又只是剛剛開始,要真正搞好“案例分析”,應當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下就從這樣的角度,特別是圍繞如何通過案例分析促進實際的教學工作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見.
第一,“案例分析”當然以案例的收集作為實際出發點.但是,除去“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學生做數學的真實過程”以外,筆者以為,我們又應在案例的分析上花更大的力氣.因為,如果忽視了后一環節,那么,即使人們可以由所制作的錄像獲得一定的啟示,諸如“難道我們的學生具有如此巨大的潛能?”“難道我們的學生連這些簡單的數學都不懂?”等等;但這主要地仍只是一種即時的、素樸的反應,更是與教師的實際教學活動相分離的.從而,即使我們積累起了眾多的案例,但最終卻很可能獲得這樣的結果:現場的演示引起了強烈的反映,人們紛紛做出各種各樣的評論,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導與深化,這些反映就始終是分散和零亂的,這樣,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最后就很可能沒有從中得到任何真正的啟示或教益,另外一些人在當時可能領悟到了某些東西,但由于未能得到及時的強化,更由于所說的案例又“聚集在學生做數學上”,因此,這些認識也就往往不能在頭腦中真正得到確立,更未能對改進實際教學產生持久、穩定的積極效果.
作為一個反例,筆者在此并愿提及以下的事實:在對美國進行學術訪問期間,我曾參加過一個數學教育博士研究生的論文答辯會.當被問及其所做的工作時,這位研究生展示了她所制作的近百盤(關于學生學習活動的)錄像帶,并說:“這就是我的工作.”這些錄像帶的制作當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但是,人們還是要問:“所有這些錄像帶又究竟說明了什么呢?”顯然,如果我們不能對后者做出明確的說明,那么,單純的數量積累就是毫無意義的!
綜上所述,相對于案例的收集而言,我們就應更加注意對于案例的深入分析,特別是,就案例在教師培養活動中的應用而言,我們不能消極地期待教師會由觀看錄像等而在教學觀念上發生迅速的轉變,而應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以使之由一種自發的行為轉變成為自覺的行為.
第二,從根本上說,我們之所以要深入地去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真實的思維活動,無疑是為了更好地去進行教學.也正因為此,筆者以為,我們關于學生學習活動的案例分析,主要地也就應當集中于如下的問題:這對于我們改進教學有什么啟示?
為了清楚地說明問題,可以聯系王長沛教授在上海所演示的以下案例進行分析.
三個小學生被要求解決如下的問題(憑記憶復述,因此不很準確):
一個抽屜中放有80個紅色的小球,70個白色的小球,60個黑色的小球,50個蘭色的小球.小球的外形完全相同.一個小孩在看不見的情況下從抽屜中隨意取出一些小球,問他至少要從中取出多少個才能保證其中一定有10對顏色相同的小球.
盡管這一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這三個學生通過積極探索,包括相互合作,最終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從而,這就清楚地表明了學生中的確存在有巨大的潛能.
但是,從教學的角度看,我們在此又可引出什么樣的結論呢?特別是,在充分承認學生具有創造性才能的同時,教師在此又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
具體地說,筆者以為,在上述的解題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積極的啟發或引導作用,包括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通過給予適當的啟示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以及在學生成功地解決了問題以后幫助學生做出必要的總結,從而使之從不自覺的行為上升為自覺的行為,特別是在思維方法上更能有所收獲.
例如,上述問題的求解事實上包括了兩個關鍵點:一是以5作為考慮的基本單位,二是應當考慮每次配對后的余數——只需要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就可成功地解決上述問題.
由錄像可以看出,這三個學生事實上就是依據這樣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但是,在此要強調的是,盡管學生通過主動探索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其中的關鍵點已經有了清楚的認識,因此,這就應當被看成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即是在所說的情況下應當幫助學生對解題過程做出認真的總結,以清楚地認識其中的關鍵點,從而也就可能在新的不同場合加以推廣應用.
當然,后者并非是指教師在此應當直接去點明所說的關鍵點;與此相反,筆者以為,更為恰當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對原來的問題做出適當的變形,借以啟發學生建立起自覺的認識.例如,如果我們將問題變化為抽屜中放有五種或六種(而不是四種)顏色的小球,就可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第一個關鍵點,也即實現由不自覺行為的重要轉變.
另外,與所演示的情況不同,如果教師所遇到的是這樣的情況:盡管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卻始終未能解決問題.這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能否首先解決較為容易的問題?即如至少要從中取出多少個才能保證其中一定有一對(而不是十對)顏色相同的小球?又至少要從中取出多少個才能保證其中一定有二對顏色相同的小球?事實上,在所演示的錄像中,那三個學生也正是通過特殊化而發現了上述的兩個關鍵點.從而,這也就清楚地表明了這樣一點,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在問題最終得到解決以后,我們又應幫助學生在思維方法上做出總結,即如加深對于“特殊化”這一方法的認識.
值得提及的是,王長沛教授在會上并曾提到以下的事實,即他的合作者曾要求高中學生求解同一個問題,而所得到的結果則是“完全出乎預料的”,即高中學生的實際表現并不明顯優于小學生.在筆者看來,這事實上也就清楚地表明了思維方法的重要性,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忽視了這樣一點,那么,即使他們曾經成功地解決了成千上萬個問題,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三,筆者以為,以上的分析事實上也為我們深入地開展數學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這就是說,與所提及的“純自然狀態”下的學習情況的真實記錄相對照,我們也可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習作案例,并通過兩者的比較分析引出進一步的結論.
例如,對于以上所說的兩個建議,即在學生成功地解決了問題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適當變形啟發學生對其中的關鍵點與相應的思維方法建立自覺的認識,以及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通過方法論的啟示以幫助學生掌握解題的關鍵,我們都可作為案例進行仔細的研究.另外,我們還可通過比較研究對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其后果做出深入的分析.即如什么是教師進行干預的適當時刻和方式?這種干預又有什么樣的實際效果,包括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
1.標題的層次要清楚,大標題(論文題目)和第一級標題應居中書寫,第二、三級標題左縮兩格書寫且單獨占行,第四級標題后連續書寫內容,不再另起一行;大標題(論文題目)與其下面的內容間空一行(宋體小四號),第一級標題與其上下面的內容之間均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其他級別標題與其上下面的內容之間均不空行。
2.正文中第一、二、三級標題末尾不書寫任何標點符號
3.標題的層次
一、
(一)
1.
(1)
1、案例分析論文來源
案例素材必須是學生親身經歷(如通過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或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課題等)獲得;案例素材所涉及的單位,建議原則上為某一企業,對特別有現實意義的案例,也可以是針對某一行業、某一科研院所、高等學校或政府的某一經濟主管部門;案例素材應真實可靠,應取得所在單位負責人的支持與同意。應不違反有關的法律或損害所在單位的利益。必要時可對該單位的名稱、有關人物的真實身份及姓名、相關數據等進行掩飾性處理。
2、案例分析報告內容組成
(1)情景描述--分析給出的案例中的情景(企業介紹,案情介紹)
(2)原因分析--分析出現該問題的原因(企業現狀問題,案情形成原因)
(3)提出備選方案--分析問題的解決方法并提出可行的備選方案
(4)評估并加以選擇--進行備選方案的評估及選擇
3、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是案例主體部分的核心,應介紹案例的人物、組織以及事件的經過??梢园凑諘r間順序或事情發展的邏輯順序組織案例的主要內容。盡量加入一些數字和圖表,以加深讀者對案例的理解。
(1)案例正文的敘述,要做到全面、周密、客觀,避免加人作者的主觀分析評價。同時,還要注重情節的真實感和生動性。
(2)案例正文中涉及的組織、人物和統計數據等,可以作適當的技術性處理。例如,隱去組織和人物的真實名稱而采用化名,對真實的統計數據作同比放大(或縮小)處理。
(3)案例正文中的內容也可根據編寫需要進行適當標注。
4、進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在案例介紹完以后,對案例進行系統且深入的分析。
一、德育案例的含義
所謂案例,又被譯為個案,實例等,是對某一實際情境的描述而引起分析、
討論、演繹、最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而德育案例是案例與德育兩個概念的綜合,是德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對工作中所碰到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所做的反思與總結,以此來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的一種手段。
二、德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德育案例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過程中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
敘述的是一個有時間,地點,具體人物(一般是教師與學生)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結構展示出來的情境,它使班主任或學生在看了之后都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或似曾相識的感覺。
2、問題性。在德育案例過程中往往包含班主任在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所
碰到的問題或疑難情境,這些問題是很多班主任會時常碰到但又覺得比較難以解決,而且這些問題中可能還包含著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不注意挖掘與思考比較難發現而已。
3、典型性。任何班主任在每天的班級管理實踐中會碰到太多的問題,但不
可能事事都去記載,這就要求在工作反思中所撰寫的德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是信手拈來的,但能夠在該問題的解決中給班主任帶來深刻的啟示與普遍的指導意義。
4、真實性。德育案例展示的是師生間充斥矛盾或趣味的故事,但德育案例
與一般的故事存在的本質區別是故事可以杜撰,但德育案例中所涉及的情境是在處于自然狀態下真實發生的事件,是源自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與學生的日常生活。
三、撰寫德育案例的作用:
1、分清工作重點與難點。班主任要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善于運用批判性思
維,加強自己的工作反思,對自己日常管理中的問題進行梳理,從而找到印象深刻的卻是感到困惑的那些工作情境或事件。通過這樣的梳理,使班主任在統籌兼顧同時,將自己的思維集中在那些難點與重點上,力求通過解決這些事件,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加強經驗溝通與共享。由于現行的學校管理大多實行行政班管理,所以
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更多的是處于個體化管理的狀態。而通過撰寫德育案例,則利于班主任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經驗。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學生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及所面臨的問題的多樣性,并且在提煉中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知識、態度,通過反思性批判實現共享。
3、引領德育工作專業化。班主任是行動研究的積極實踐者,他們在實踐中
研究,為實踐而研究,班主任不應再是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消費者”,而是“生產者”。案例撰寫為班主任提供了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機會,發展了班主任研究德育工作的問題意識與能力。班主任將理論作為一種參照,采用分析、比較、判斷等手段,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得失,逐步建構生本德育、情感教育等理念,不斷拓寬德育“田野”,在此過程中,引領德育工作走向專業化。
四、德育案例的構成要素:德育案例沒有絕對的統一的標準,但從構成要素而言,不外乎以下幾方面:
1、標題:德育案例總要有一個合適的標題。一般來說,確定德育案例的標
題主要有二種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為標題;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題提煉出來作為標題。
2、背景:背景能夠發揮“先行組織者”的作用,背景必須向讀者交代該案例發生的有關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以及這些時間、地點、人物都有些什么樣的特點。背景的介紹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3、問題:在案例中要講明問題是如何產生,問題是什么,問題產生原因有哪些,而且問題中必須要闡明主題,在德育案例撰寫的初期可以較為鮮明地提出問題,隨著案例撰寫的深入,則逐漸要將問題與其他材料交織在一起,讀者通過分析問題才能確定主題的所在。同時,要注意德育案例的內容必須要充分滲透德育管理過程中“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自主性的發揮以及潛能的開發。
4、過程與結果:問題發現以后,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成為重要的一環。
這部分內容要詳盡地描述,既要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反復、挫折,也要交代某種德育措施實施的即時結果,包括教師的感受與學生的反映。在這一要素中,切忌把問題解決簡單化、表面化,德育案例之所以與其他文體不同,就在于對教師與學生的心理過程,認知沖突詳細的記敘,對問題解決過程細致的描述。
5、反思與討論:撰寫案例的過程是德育工作者對自己解決德育問題的心路
歷程進行再分析的過程,也是梳理相關的經驗和教訓的過程。反思與討論涉及到的問題有:我的教育理念對頭嗎?問題解決中還存在哪些新的問題?我是否真正在關注學生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生命發展?學生是否真正接受了我的教育幫助?反思與討論也不見得要面面俱到,選擇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五、班主任撰寫德育案例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