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8 08:31:13
序論:在您撰寫職稱評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長期以來,有很多人混淆了“專業技術職稱”與“專業技術職務”的概念。正確的理解是:“專業技術職稱”即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過去學識、能力、成就和貢獻的等級標志。職稱要通過專業評審組織評審或者考試取得,只能作為專業技術人員應聘的參考依據,只有聘任以后才能享受相應待遇?!皩I技術職務”則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設置的有明確職責、任職條件和任職期限,并需要具備專門的業務知識和技術水平才能擔負的工作崗位?!奥毞Q”是一種稱謂,一旦授予,終身享有,屬人才評價機制范疇;職務是根據工作任務需要而設定的職位,是要求一個人承擔的責任,屬人才使用機制范疇。
2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和職務聘任的主要誤區
2.1職稱評審工作的誤區
在我國,高職教育屬于高中后教育,是以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職業教育,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和職業教育的較高層次。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審標準和評審組織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政策導向方面,例如湖北省,到2013年為止高職院校教師在評審教授時仍然是依據普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一刀切、一把尺子”的標準,并與普通高校教師混和評審;有的省份雖然也出臺了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政策文件,但基本上還是普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套用版,沒有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具體實施方面,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也普遍存在“四重四輕”的誤區。
2.1.1重科學研究,輕教育教學
目前,各省市組織的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教師的論文數量、主持科研項目都有硬件指標要求,卻對教學工作中講授課程門數、總教學時數有下限要求,反而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服務育人等要素缺乏足夠的科學考查和評價。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最后被演變為以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論文的多少來論英雄,這種評審機制往往導致對從企業引進的高技能型人才因科研成果較弱而難以晉升職稱,而那些無行業、企業工作背景的高校畢業生卻憑著科研優勢而順利晉升職稱。并且在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條件中,對高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考核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教育教學業績突出者大多沒有相應的優先條件,反而一些教學質量不佳、育人成績平平的老師,憑借較強的科研業績順利評上了職稱。因此,許多教師為了達到評審的要求,主要精力用來報課題、寫論文,而在教學上卻敷衍了事,得過且過。長此下去,嚴重偏離了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1.2重理論提高,輕技能提升
在現行的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標準中,過分強調學術理論的提高,而缺乏有針對性的實踐操作與實際運用的定性定量考核評價。評審導向的偏差,使許多高職教師為了職稱晉升,熱衷于理論研究尤其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宏觀理論研究,忽略甚至放棄了專業實踐和動手能力的提升,這顯然與高職院?!半p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目標不相適應。
2.1.3重成果數量,輕成果質量
目前職稱評審體系側重于科研成果的數量,主要考核教師的科研項目、論文和論著的數量等指標,而對這些成果的質量尤其是學術價值、應用效果則考慮得較少。這種片面注重成果數量的導向,使得教師的論文選題、科研立項遠離教育教學改革所需,也與經濟社會現實發展相去甚遠。一些教師急功近利,盡管成果總量增多,但實際應用效果較少,且原創性成果較少,甚至還滋生了剽竊他人成果、花錢請人發論文等學術腐敗現象,“為職稱搞科研,為評審編論文”,這實際上已經背離了職稱評審的初衷。
2.1.4重業務素質,輕師德修養
教師首先要“傳道”,而后“授業、解惑”。高校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決定了高校教師應該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過硬的思想作風和高尚的道德修養。然而,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過程中,過分強調教師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業務素質,而對教師政治素質、思想道德及教書育人等師德考核沒有硬性指標,缺乏對師德修養這一關鍵前提的科學合理評價,這種評價體系肯定有負一名合格高職院校教師的要求。
2.2職務聘任工作的誤區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發展不平衡,高職院校教師職務聘任工作離崗位設置管理和聘任制改革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四重四輕”的誤區。
2.2.1重評聘合一,輕評聘分開
由于受傳統的人事管理體制影響,許多高職院校將教師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審與職務聘任實際上合二為一,教師只要評上職稱,不管崗位是否需要就可聘上職務,工資待遇及相應的福利就得到提升及兌現。職務、職稱不分,評職稱變成了評待遇。這種“評聘合一”的管理模式,教師往往重視職稱評審,即評職稱之前積極鉆研,而一旦取得相應資格并被高校聘任、享受相應待遇后,則失去原有工作熱情和動力,這不僅影響了擇優用人競爭機制的形成,也影響進人用人的約束機制的實施。而實行“評聘分開”則有利于按職務職稱的不同特點,從評價和使用兩個不同方面對專業人才進行科學管理,實現人才評價社會化和單位聘用科學化,在聘用中推行競爭上崗,強化了競爭機制,打破了專業技術職務事實上的終身制和能上不能下的僵化局面。
2.2.2重初始聘任,輕聘后考核
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教師職務初始聘任時還是比較慎重,能夠按照核定的職數、規定的程序予以聘任,但實施職務聘任后卻忽視對受聘人員的聘第1期鄭柏松: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和職務聘任的誤區與對策期管理和聘后考核,有的高職院校雖然也制定了聘后考核辦法,但多數只停留紙質文件里,考核流于形式,教師取得任職資格被聘任后是否完成了崗位職責任務,卻很少問津。許多教師聘上高級職務后,便產生“高職到手,革命到頭”的懈怠思想,安于現狀吃老本,勉強應付教學科研工作,這種現象不利于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
2.2.3重資歷身份,輕業績貢獻
在事業單位推行崗位設置管理以前,甚至在2010年高校首次進行崗位設置時,一些高職院校在教師高級職務聘任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受聘人職稱取得年限和工作年限,其次考慮受聘人的業績貢獻。這種機制使中青年骨干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嚴重受挫,一些學有所長、工作能力強的教師,要么被同化為熬年頭挨日子的平庸教師,要么感到沒有前途、找不到事業的支點而離職跳槽。
2.2.4重一聘終身,輕動態管理
嚴格意義的職務聘任應該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嚴格的聘任期限、嚴肅的履職考核,有高聘也有低聘,有續聘也有解聘,實行動態管理。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后,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教師能進不能出”、“職務能上不能下”的現象。教師聘上相應職務后,只要不犯大錯誤,很少有低聘和解聘的,一聘定終身,人為地造成教師“資格評審前拼命一時,職務聘任后消遣一世”,聘任合同書成了一紙空文,這些弊端從根本上背離了聘任制的初衷,無法實現擇優而聘,從而無法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
3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和職務聘任的對策
3.1構建符合高職院校特點的教師職稱評價體系
3.1.1理順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體制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特殊類型,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兩類學校在辦學定位、培養目標上有較大區別,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的應用人才,不是培養研究型和理論型的學術人才,高職院校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要求相對于普通高校教師也有較大差異。因此,要理順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體制,具體工作要把握“四性”:一是評審條件的科學性。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條件要突出高職教育特色,不能直接套用普通本科院校教師的評價體系;二是評委組成的合理性。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專家要盡量邀請高職院校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參加,這樣對高職院校教師的業績評價更具有針對性;三是評審過程的透明性。堅持“五公開一監督”,即“評審政策公開、評審程序公開、評審對象公開、個人業績材料公開,評審結果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積極探討“信息化評審、量化評價”等評審辦法,提高評審工作透明度;四是評審結果的公平性。嚴格條件、嚴肅程序、嚴密組織,確保評審工作公平、公開、公正,讓參評教師心悅誠服。
3.1.2建立符合高職院校教師特色的職稱評審標準
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標準不能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套用版”或“壓縮版”,必須“量體裁衣”,具體制訂中處理好四種關系,即“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的關系、理論提高與技能提升的關系、成果數量與成果質量的關系、業務素質與師德修養的關系”。評審標準中要增加能夠反映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的內容,盡量減少或淡化與高職院校辦學定位不相符的學術論文等方面的科研要求。高職院校教師職稱綜合評價指標應包括師德修養、職業資格、專業教學、實踐技能、育人效果、社會服務、科技研發與應用等要素。能力及業績評價要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列為重要考核指標,一是以教育教學為主,以科學研究為輔,以體現高職院校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中心任務,回歸教育本位,在教育教學能力評價中要著重評價教師的教學資源建設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二是以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導向,評審標準向“雙師型”教師傾斜,對職業技能水平高,教學效果佳的教師適當降低學歷、外語條件和科研成果要求;三是突出服務社會能力,體現高職教育應履行為區域經濟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以確保體現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價體系的特色。
3.2完善以崗位管理為基礎的教師職務聘任機制
3.2.1科學地推進崗位設置工作
崗位設置是實行崗位管理的首要環節,是教師職務聘任制的基礎,其基本原則是“按需設崗、因事設崗、精簡高效”。崗位設置要根據學校的總體發展目標、專業建設需要和師資建設規劃進行科學分析,合理確定教師高級、中級、初級崗位之間以及高級、中級、初級崗位內部不同等級的結構比例,明確每一崗位的受聘條件、職責任務等,為績效考核、薪酬管理、續聘解聘提供依據。在推進崗位設置工作中,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一是教育部門規定高職師資隊伍建設要求與人社部門所限定的政策杠桿之間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師資隊伍現狀與長遠發展的關系;三是要處理好不同院(系)、不同專業團隊的均衡關系。通過崗位設置,從根本上改變過去教師職務聘任“因人設崗”和“有崗無責”的弊端,實現人員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增強教師的崗位意識和競爭意識,有效配置高職院校人才資源。
3.2.2建立和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聘任制的實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考核評價基礎之上,并發揮其監督和控制作用。在對教師進行績效考核工作中,充分考慮不同類型崗位的任務和特點,把握制定考核指標、規范考核程序與嚴格結果運用等工作環節。通過考核,明確教師所取得業績貢獻,考核結果作為聘任、獎懲、晉升、調整、淘汰以及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據,克服過去“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弊端,有效地實現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2.3健全動態管理的用人機制和合理的分配激勵機制
一、現行職稱評審制度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職稱評審方式是年確定的。從確立之初至今起到了撥亂反正、促進學術繁榮、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吸引人才、盤活人力資源等積極作用。但職稱評審制度作為一把雙刃劍,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近年來對于職稱評審制度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由于受學歷、地域、所有制、行業、崗位、系列等因素的限制,職稱評審制度及標準也不一樣。以目前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例,專業技術人員的初、中級職稱資格由企業的評審機構來確定,符合有關文件規定的基本上都能通過,職數基本上不受限制,需要達到的條件也不算苛刻,此階段雖有競爭,但不激烈。真正的競爭在副高或相當于副高以上職稱的評定上。后者和前者的區別在于,企業的高級職稱職數主要根據企業的人員規模,按一定的比例來確定聘數,由聘的數量決定評的數量。由于受每年人員變化的影響,每年的聘數大都不一樣,但總量基本上是個定數。隨著時間的推移,聘職數正在趨于飽和。另外,高級職稱和初、中級職稱在待遇等方面的差別很大,所以這一階段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職稱評審制度作為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它使職稱評審制度及過程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成為一項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日常工作。然而也帶來了一些弊病,據筆者觀察,近年來這些弊病主要表現:
1.在職稱的非學術化傾向。其中包括:(1)州評審范圍過寬、過濫,使得職稱原有的學術化指向逐漸淡化;(2)遠離了它的學術背景,成了個人分享社會資源的一種依據,成為一種年資或閱歷的自然積累;(3)職稱的評定逐步演變成了對一個人的綜合評價或行政性評價。
2.評聘不分,以評代聘。評上了就等于聘上了,從此就端上了鐵飯碗,其結果是不公平的人才競爭環境,人才素質的下降,職稱的貶值等等。
3.對專業技術任職資格實行申報指標和條件的雙向控制。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人事制度限制,評聘不能徹底分開,所以升職稱既控制職數又控制條件或水平,不能實行條件或水平的單向控制。
4.崗位設置或崗位聘用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嚴重脫鉤,崗位設置不科學及比例失調。人事部門一紙同意聘任的文件一經下發,有職稱的人員便和一般的員工區別大了區別僅僅是相應工資、福利待遇。持專業技術資格聘書干崗位工作,崗位人才積壓,崗位又缺人。哪些崗位需要哪些專業職稱,需要哪一級的職稱,這些人員應該占多大比例,很多單位不得而知。甚至有些單位根本沒有制定各類、各級專業技術崗位的職責、權限及聘任條件。
5.重條件輕能力的傾向嚴重。比如,外語、計算機、論文、學歷在一定程度上、一些行業或企業成為所有人員申報職稱的先決條件。尤其是申報副高級以上的職稱更是如此。評審條件缺乏實事求是、分類指導、按崗區別對待的靈活性。由此帶來的是替人寫論文、逼論文、抄論文、替考混證、混文憑、買文憑、造假文憑、竊他人成果等不正之風。
評審的服務范圍過窄。受身份、地域、所有制、學歷、崗位、系列等因素的限制,許多人長期或終生拿不到職稱,只能望“職”興嘆。
現行的職稱評定方式,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由于其與工資、福利待遇掛鉤而且評與聘基本不分離,從而使職稱的評定演變成了一種利益之爭。
二、對策建議
隨著我國加入丁和市場經濟的確立,各行各業對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更是迫在眉睫。職稱改革作為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的一個有效措施巫待深化。為此,筆者從推動職稱改革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1.職稱評定應逐步向社會化過渡。作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其好處在于評定的標準是“獨立”的,而且與原單位無關,摒棄了評審的條塊分割以及職稱與待遇直接掛鉤等因素。獨立相同的標準,給同一領域的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個“同臺競技”的平臺,也給人才市場提供了一個統一而且權威的參照系。
2.評聘分開。評聘分開是當前職稱改革中一項必須而且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者的分開,疏遠了職稱與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系,從而減少了學術以外的干擾,有利于保證評審的公正性。對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逐步實行放開申報,改申報指標和條件的雙向控制為條件或水平的單向控制。在聘任上打破鐵飯碗,引入競爭機制,按需設崗,按崗聘任,全員競爭上崗,實行動態化管理。逐步推行人事制度,實現人事關系管理與人員使用相分離。
3.推行執業資格制度。按照統籌規劃、科學論證、急需先建、逐步推開的原則,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應抓緊制定執業資格制度及相關法規文件。
推行執業資格制度有利于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時也淡化了職稱的概念。今后我國應逐步擴大執業資格制度的實施專業范圍,盡快形成比較完整的執業資格體系。
關鍵詞:公平;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文化自覺;構建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高校學術評價和資源有效配置的一項核心制度安排。這項制度安排,一方面關乎學術評價和資源配置的公正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涉及教師的學術訴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對其進行理論探討,不僅有助于對教師內心感受及行為的有效預測和疏導,而且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一、公平:作為動機的概念表述
公平,作為比較(公平)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指組織行為學、制度經濟學意義上的動機,即制度對于人的內心感受和行為的影響。根據基于動機的公平理論,公平可分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
1.分配公平。它是指教師對資源配置(分配)結果的公平感受。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來講,這種分配公平是基于以下兩個方面判斷而產生的內心感受:一是職稱評審最終結果是否存在把不該評上的教師評上了,二是職稱評審最終結果是否存在把該評上的教師卻沒有評上。假如職稱評審結果沒有出現以上兩種情況,則是公平的。否則,就是不公平的。這是一種傳統的分配公平。而現代公平則是一種比較,即當一個人取得了報酬以后,他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所謂相對量是指個人所付出的勞動及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橫向比較所得到的結果,也指個人目前付出的勞動與自己過去的勞動進行縱向比較所得到的結果。很顯然,目前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分配公平主要是后者,即個人目前付出的勞動與自己過去勞動進行縱向比較所得到的結果。
2.程序公平。它是指“人們只要具有過程控制的權利,不管最終評審結果是否對自己有利,公平感都會顯著增加”;“當人們認識到用來制定關于結果的分配方面的決策程序是公平的時候,他們會受到更多的激勵,會更賣力地工作”。綜上所述,程序公平的核心和前提是指決策的參與權,即人們只要參與了決策過程,哪怕結果(分配)是不公平的,也會認為是公平的。而目前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程序公平,只是一種形式的程序公平,還不是實質的程序公平。所謂形式的程序公平,是指制度程序設計和運作,關注的是制度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問題。如申報條件是否實行科學量化,論著評審是否實行盲評盲審,評審專家挑選是否實行隨機抽選,評審結果表決是否采用無記名投票等等。而對評審過程中教師如何參與和監督?評審結果是否當場公開?教師是否具有獲悉評審的知情權和申訴權等等,并沒有太多關注和重視。然而,后者恰恰是實質的程序公平。
3.互動公平。它是指在程序實施過程中,關注程序的執行者對待員工的態度、方式等,以及對員工的公平知覺影響?;庸娇煞纸鉃槿穗H公平和信息公平。人際公映的是員工被那些與執行程序和決策結果有關的當權者以禮相待和尊重的程度;信息公平是指向員工傳遞有關信息,解釋為什么采取某種分配程序和為什么是這樣的分配結果的程度。就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來說,這種互動公平只是近幾年作為人本管理的合理內容而進入管理者視野的。在傳統社會,管理者憑藉權力制定制度和規定,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而教師對制度的服從、執行,也似乎順理成章。然而,現代管理強調的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教師)之間講究人格的平等,而且管理與服務,是管理中有服務,服務中有管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人際公平中的平等、尊重,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文本意義的表述,信息公平中信息不公平不對稱的現象,仍然存在。
二、公平:作為問題視角的制度分析
把公平納入到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之中,這是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內在要求。但這種制度設計和安排,內在地存在一些制度本身無法克服和彌補的公平問題。
1.“效率優先”中的公平有限。制度或分配制度,“是社會博弈的規則,是人們創造的用以限制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的框架”。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現行社會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則。這是因為我國是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首要的任務是創造財富,而不是分配。因此,在分配關系處理上,效率是第一位的,公平是第二位的。沒有效率,就談不上公平。“在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背景下,可能保證效率比保證公平更為重要。而效率通常是公平的基礎,一種配置要公平就必須是有效率的。”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以效率優先或效率為基礎的一種分配制度。我們應該承認,這種分配制度是現階段一種比較公平的高校教師分配制度。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這種公平有限,是以效率優先或以效率為基礎或前提的。這就意味著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上,公平并不具有第一意義,或者說,公平并不具有獨立意義。在高校教師分配制度設計和安排上,即使把這種公平作為一種理念來設計,其制度安排上也必然存在公平有限或不公平的問題。
同時,現今分配制度包括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屬于終極分配制度。效率是優先了,而公平很少兼顧。
2.“競爭配置”中的公平缺失。教授作為寶貴稀缺的社會資源,通過相互競爭而獲得,這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和社會公平的體現?!爸灰軌蚴股鐣谐蓡T總效用最大化,這就是公平的。而這種效用的最大化,如果通過絕對平均主義,只能是一種空談,那么競爭毋庸置疑就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擇。雖然個別的政策性傾斜可能有助于局部地區或個人能夠更加逼近他們理想的公平,但是,這不能為整體上的競爭性的資源配置提供否定依據。確實如此,總體上我們應該對這種競爭性的資源配置方式持肯定的態度。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這種”競爭配置“也還存在很多問題。目前國內外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基本上采用差額競爭配置方式,即競爭者不管是優異的,還是平庸者,都統一采取差額競爭配置方式,也就是說即使競爭雙方學術上都已經達到教授的水平,由于差額競爭,其結果只能是彼上此下,或彼下此上。這是一種典型的現代”囚徒博弈“。顯然,是不公平的?,F代競爭,是一種全方位、立體式的競爭。要在競爭中取勝,只具備一種資源或一種實力,是很難在競爭中取勝的。假如”競爭配置“不能為學者提供一個公平競爭使之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那么這種制度還能說公平嗎?
3.”學術主導“中的公平失衡。高校是一個學術組織,教授又是一種學術稱謂,因此建立”學術主導“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應該說是公平的。但問題是”學術主導“中的學術指什么?什么樣的學術才是主導的?博耶在《學術反思》報告中認為,學術活動意味著參與研究,但作為學者的大學教師,他們的工作還意味著尋求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設橋梁,并把自己的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據此,他提出了四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學術形式———發現的學術、綜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博耶的新學術觀,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但在高校特別是層次比較高的大學,并沒有接受博耶的新學術觀,還基本上以發現的學術作為學術評價的依據。如國際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了解或評價一個科研人員學術水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請他列出近期在國際上發表的代表性論文。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及科研機構也正在將量化的學術標準用于評價科技人員的學術水平,并用作職稱晉升及獎勵的參考。如對于從事基礎研究人員強調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論文入選SCI及同行引用的情況??梢?,世界各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制度和教師職稱評審制度,仍然以”發現的學術“為主導。這種學術評價制度或者說教師職稱評價制度,對于從事”應用的學術“、”教學的學術“的教師來說,是極不公平的。致使那些從事這些學術活動的教師,終身評不上教授甚至是副教授??梢姡睂W術主導“(實質是以”發現的學術“為主導)的學術評價制度和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存在公平問題的。
三、公平:作為價值承載的制度構建
價值承載是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特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承載的是一種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價值,關注的是制度的動機,即制度對人的態度、情感、人格、精神的內心感受。因此,作為價值承載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構建,就是應從文化價值角度進行制度構建。
1.從教師的內心感受上進行構建。傳統經濟時期,人們把制度(包括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等同于”政治“,只強調”執行“和”服從“。至于制度對于教師的內心感受,是不太顧及的。其結果是制度與人缺乏互動。從教師的內心感受上進行構建,就是制度設計和安排從關注制度外在政治到關注制度內在主體———教師的轉變,即關注制度對教師的態度、情感、人格、精神等內心感受和影響,并根據其內心感受和影響的程度進行動態調整,使制度與教師內心感受和影響保持一種互動,從而提高制度對教師的內心感受和行為導向的激勵功效。如在”程序公平“、”互動公平“方面,首先考慮教師的內心感受和影響,可設立職稱評審教師的”溫馨提示“電子信箱,使教師能及時獲悉與職稱評審的有關政策、規定、評審程序等信息,以達到信息溝通與互動的目的;其次設立教師職稱評審的接待制度,學校人事部門要熱情接待教師對職稱評審政策、規定的咨詢,解答教師提出的疑難問題等;再次建立教師職稱評審的回避制度,以確保職稱評審的公平競爭。在”分配公平“方面,不是簡單地公布職稱評審的結果,而應從教師特別是未被評審通過的教師內心感受上多思考,出臺一些相關制度,如教師職稱評審的知情權制度、教師職稱評審監督制度和教師職稱評審申訴制。這些制度的建立,能給未被評上的教師有一種說法,或者提供一個釋放和宣泄情緒的空間。
2.從教師的個體特質上進行構建。高校教師雖在一個由不同學科、不同專業聚集的學術環境里工作,但由于所從事的學科專業的不同和教師個體興趣愛好的差異,因而教師個體特質也表現為千差萬別。在高校,雖然教師承擔與大學職能和功能相關的任務,但具體到每一位教師來說,會根據自己的個體特質進行選擇,或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然后,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社會服務,都是專業化很強的工作,因而工作績效評價側重點是有不同的。如從事教學的教師,其績效主要體現在知識傳播上;從事科研的教師,其績效主要體現在知識創新上;從事社會服務的教師,其績效主要體現在服務質量和效率上。因此,我們的制度設計和安排,必須根據教師的不同個體特質,從傳統統一管理向現代分類管理進行轉變。這種分類管理的制度,可分為分層分類管理和分學科專業管理。一是分層分類管理,即把教師分成教學型、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并根據不同類型教師承擔的任務進行考核和職稱晉升。對教學型教師,只要能做到高效傳播知識,并在教學研究或教學改革方面成績突出,即使沒有參與基礎研究,仍然可以晉升教授;對研究型教師,只要在本學科本領域知識創新取得標志性的成果,教學上達到基本要求,就可以晉升教授;對教學研究型教師,則根據教學研究型或研究教學型的不同要求,提出一個綜合的晉升標準。只要達到這個標準,就可以晉升。二是分學科分專業管理。學科專業是分門別類的,不同學科專業的差異性很大。因此,學術評價和職稱晉升標準,必須以學科專業為單元進行設立。申報教授、副教授職稱最低分,全校不應統一,也不可能統一,但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專業情況,提出申報教授、副教授職稱的基本要求,包括最低分,并作為不同學科專業申報晉升教授的參考依據。
3.從教師”文化自覺“上進行構建。盡管我們在制度設計和安排上,力求做到公平,但事實上是很難達到的。可見,想單純依賴制度達到或解決制度公平,不太現實。因此,在制度設計和安排上應跳出”職稱“的怪圈,積極倡導和營造提升教師學術抱負水平的文化自覺。這樣,反而會更有助于解決教師的職稱問題。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高校的文化自覺,重在精神追求和內心的提升,是教師對真、善、美的追求,但并不是反對和否定教師的物質需求。高校教師作為社會人,應該具有社會人對精神和物質需求的一般特性。但高校教師是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因此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上表現出與社會群體不同的特性。有研究表明:教師的各種需求先后排序分別是:創造和成就的需求;自尊和榮譽的需求;學習與發展的需求;自主與公平競爭的需求;社會交往的需求;物質豐富性的需求。顯然,教師對精神需求是第一位的,而對物質需求是最低的。這種對物質需求的超越性,恰恰是倡導和營造提升教師學術抱負水平文化自覺的最佳切入點。事實證明,教師一旦形成這種文化自覺后,”就會有一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堅定的信念,恒久不遷,鍥而不舍,毫不動搖,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會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直到理想實現“。只有當教師把真善美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把學術作為終生追求的事業,”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為學術而學術,那么他們在學術上修得”正果“的同時,也會意外地獲得工作的”副產品“(教授)。制度公平的實現,其實也可以殊途同歸。
參考文獻
[1]周浩,龍立榮。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動公正影響效果的差異[J]。心理學報,2005(05)。
[2]劉越,王彥。從精神壓力的實證研究探悉高校教師的組織公平感[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3]劉亞,龍立榮,等。組織公平感對組織效果變量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3(03)。
[4]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綱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5]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467.
[6]趙軍。高等教育公平:一個制度分析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09(02)。
[7]顧建民,董小燕。美國高校的學術反思與學術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02(03)。
[8]劉慶生,肖莉鳳。高校要創建自由、公正與公平競爭的學術氛圍[J]。中國高等教育,2000(23)。
1.加強工作宣傳動員力度,確保評審工作的準確性
同時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也可以讓將來參加職稱評審的人員盡早地了解與評審相關的因素,如:學歷、資歷、專業工作經歷、論文、成果等,讓他們尋找自身薄弱的環節,并加以改正提高,從而增加了職稱評審的通過率。因此針對基層車間職稱評審政策理解掌握和宣傳力度不夠的實際,人事科組織各基層單位培訓管理負責人進行了工作培訓,對相關評審政策、工作安排進行了詳細講解,并制定下發了《關于職稱評審工作安排及提交材料的有關說明》,重點公布了評定政策依據、評定范圍、評定條件、評審權限等內容,統一制定了《評審申報表》規范填寫模板,并多次召開評審工作專題會,積極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確保職稱評審工作有序開展。
2.嚴格參評人員資格審核,確保評審工作的公正性
資格審核,不僅關系到每個申報人員的參評資格,而且會影響到職稱評審的每個環節,是確保每個申報人員切身利益及職稱評審工作科學公正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審核參評人員材料過程中,力求做到層層負責,嚴格把關。人事科重點審核五個方面:一是審核參評人員的學歷證書,對于特殊情況的進行查檔核實;二是審核參評人員的現有任職資格證書及獲取時間;三是職稱英語證書的有效期及考試等級;四是取得職稱計算機合格證模塊的數量;五是審核參評人員任現職以來論文、成果的真實性。
3.科學制定量化評價標準,確保評審工作的合理性
科學制定量化評價標準,是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關鍵。人事科針對不同的項目,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如學歷、資歷、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水平、榮譽稱號與技術稱號、年度考核、送審論文審核答辯、專著、獲獎成果與重大項目等,直接定量計分;如職業道德、理論功底、實踐創新能力、崗位責任、業績貢獻等進行定性評分??茖W的量化標準取代了慣用的資歷年限標準,且公開透明,可操作性強,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權威性。
4.全程公開述職答辯過程,確保評審工作的平等性
在述職答辯環節為了增加職稱評審工作的透明度,評審會采取參評人員分組同時進入答辯會場的形式,現場抽簽,確定答辯順序,并旁聽他人述職、答辯和評委提問。各評委在聽取參評人員專業述職和答辯后,嚴格按照量化評價標準,進行現場打分。工作人員收取打分記錄表,現場錄入職稱量化評審軟件系統,直接生成總分,等到本專業評審組所有參評人員答辯結束后,將評審結果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經本評審組委員審核確認后,將評審結果打印輸出,根據限額指標確定推薦人選,并由本專業評審組主任當場確認簽字,此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5.廣泛公開公示評審結果,確保評審工作的透明性職稱評審結束后,人事科及時將評審結果廣泛進行公開公示,不僅在廠內公示牌進行張貼,而且在煉油部網頁進行公示,公示期限為五天,真正達到讓評上職稱的人員高興滿意、未評上職稱的人員心服口服的目的。將評審結果進行公開公示,自覺接受職工的監督,不但能夠更大程度的保證評審工作的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性,而且能夠促進以后評審工作的改善和提高。
二、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積極作用
1.職稱評審對個人的作用
職稱評審是專業技術人員實現自身價值、提高社會地位、增加勞動收入的一種重要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職稱評審是評價專業技術人員是否事業有成、為企業做出貢獻大小、受到社會承認程度的標志。另外,職稱通常與工資福利掛鉤,也與職務升遷相關聯,也是聘任專業技術崗位的依據。
2.職稱評審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一、打破神秘感,增加透明度
在高校,職稱改革工作必須打破神秘感,做到該公開的公開。因為它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牽動著每個教職員工的心。人們十分愿意了解凡與職稱改革有關的問題。進入評審范圍的人,更想知道自己能否評得上。因此人們就設法到處打聽,打聽的情況有真有假,做出的分析和結論也有對有錯,在人們思想當中就會形成這樣那樣的思想間題,結果給職稱改革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打破神秘感,增加透明度,做到能公開的公開,暫時不能公開的,向大家說明情況,十分必要。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公開:
(一)職稱改革的文件公開。職改工作一開始就需要把中央、省的有關文件,向學校各系、各單位的領導原文傳達,將省主管部門對此項工作的指導性意見,原原本本地講清楚。有些重要文件,或某些文件的有關部分,可翻印出來,發到各系各有關單位,便于負責同志們傳達貫徹和加深對文件的理解。被評審人員吃透了文件精神,就會用文件去對照自己,哪些方面自己夠條件哪些地方自己欠缺,都會心中有數。這樣做,同時也起到了教職員工監督學校在執行政策方面有無差錯的作用。在職改中,遇到文件中尚未涉及,但學校存在的問題,都應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請示,請示的結果也應及時在各系各單位領導中公開,及時傳達給群眾。群眾掌握了文件精神,學校又嚴格按文件辦事,在職改過程中,出問題就會少,工作進展就會順利。
(二)崗位數額和進入評審范圍的人數公開。職改工作中,本次晉升多少個正高、副高、中級,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對此應做到公開。在公開崗位數額的同時,也要把學校經匯總后各系、各單位的情況,進入評審范圍的人數加以公開。兩個數字擺出來,被評審人員就會考慮自己的情況,他人的情況,何人通過無問題,何人是邊沿人物,何人根本無望,自己屬于什么情況,都會有個概略分析。當然,在這時明知自己條件差點,碰碰運氣者有之,但碰不上就算了,覺得理所當然,怨言也少了。根據崗位數額,各單位往學校推薦人選,就能本著好中選優,優中選尖子的原則辦理。
因為被評審人都有了較多的分析,有的人獲得通過當然高興通不過去,覺得學校所做的工作符合文件精神,心情也就很快得到平和,反之,大家對崗位數額一概不知,就會形成亂打聽,更因為思想準備不足,通小過乃·思想扭彎的時間也會加長,給學校增加很多工作星。
(三)職稱改革工作的日程公開。職稱改革上作一開始,就應把日程安排好,便務系、各單位領導、教職員工,知道哪一天干什么這樣領導心里有數,被評審者哪天于什么也清楚,上作有條不紊,既加快工作進度,又防止了領導和被評審人員的忙亂和誤事。
(四)學科組和評委會投票表決結果公開了令孕科組和校評委會,投票表決后,作人員應當場統計,當場宣布己獲以仁票的通過人員名單。被評審人得知了自己的情況,不再到處打聽。使學校穩而有序。
二、讓被評審人到會陳述
在職稱評審過程中,為較全面廠解被評審人員的情況,讓被評審人到學科組或評委會陳述的辦法是個好辦法。被評審人能在評委會或學科組講一講自己的成績,讓評審人員了解自己,他們會感到機會難得,也是晉升職稱關鍵的一步,會認真對待。被評審人員到會上講一講,對評審成員了解被評審人員實屬必要。陳述時間的長短,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但不宜過長。
這樣做可表現出如下幾點好處:
(一)被評審者到評委會或學科組陳述目己的情說,因時間短,要求他們必須講的集中、精煉、清楚明白,把自己任現職以來的主要思想表現和業績情況都概述出來。因此,評審人聽后印象深刻。并為評審人員對被評審人員進行對比分析,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
從而能夠較好地做到好中選優,優中選尖子,避免一了對被評審者情況一了解不全面,而做出片面結論,得出不理想的結果。
(二)被評審者到會陳述,不是單個人自已在那里講,而是除了評委或學科組成員外,還有同學科組的其他被評審人參加聽和講。誰的成績大,業績突出不僅評委們聽見了,被評審者們也都聽見了。會上,他們自己通過與別人比較,大體知道自己排行第兒,估計出自己能否通過。成績稍差的人,也會暗下決心,今后要抓緊時間,積極努力,爭取大的成績。實際上,通過這一講,交流情況,同時提高了大家的競爭意識,進一步鼓了大家的干勁。
(三)校評委或學科組成員一般都有校領導、系單位的負責人在內,他們聽了被評審者們的陳述,對學校各系、各單位專業技術隊伍有了進一步了解。幾年來專業技術人員的業績如何,出了哪些成果,當前的問題在哪里,將來怎樣改進學校的衛作,怎樣進一步關心培養知識分子,等等,都有了不少感性材料,做到了心中有數。
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規定
職稱改革工作的好壞,黨委、校長的重視是關鍵,是保證。但學校如何根據上級的文件精神,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對某些焦點、難點問題的具體規定,非常重要。
一、當前高校職稱評議工作的主要問題
1.缺乏切合實際的標準和定量指標,人為因素影響嚴重
目前關于高校教師晉升職務的條件,缺乏切合實際的標準和科學的定量指標,在具體操作中人為因素影響嚴重。比如規定晉升某職務應公開發表的論文多少篇,其中權威學術期刊多少篇。譬如某省的人事主管部門規定,專業課教師晉升教授職務要在本專業的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6篇以上論文,而該部門認定的某些學科門類的權威刊物只有1-2種,就算這1-2種期刊全部刊載該省高校教師的文章,也是不能滿足該學科教師晉升教授職務的需要。這充分說明這種規定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這種規定導致在具體的評審過程中大多只能降低標準,最后變成實際上沒有了嚴格標準,導致不少明顯不夠條件者被通過,這使得職稱大大貶值。
2.觀念落后,寬嚴失當
由于思想觀念問題,在職稱評議中,往往對不少明顯不夠條件者或條件不過硬者,考慮某種原因而評議通過,而對破格申報且條件出類撥萃者往往特別苛刻,千方百計"挑毛病",認為他們在資歷、學歷某方面這也不夠那也欠缺,將這些破格申報且條件出類撥萃者"打入冷宮",某單位的職稱評議,幾年來,淘汰的多是破格申報且條件出類撥萃者,造成好幾年都無一個破格申報高級職稱被評審通過的現象。
3.評審過程草率,褻瀆了職稱工作的嚴肅性
申報職稱的高校教師花費很多時間嚴肅認真地準備材料,結果到了評審組卻是如此草率。學科評議組用短短半天時間將少者上十位多者幾十位教師的材料評議完成;職稱評審委員會也僅用半天時間將少者上百位多者幾百位教師的材料評議完成,可以說有的評委根本就沒認真也沒有時間來(認真)看每一個申報職稱者的材料,僅憑學科評議組的得票高低匆匆(隨意)投下自已的一票。評審過程十分草率,褻瀆了職稱工作的嚴肅性。
4.單位利益博弈,公平公正喪失
職稱評審委員的成員是由各單位選派的,在投票時難免考慮自己單位的利益,對本單位的職稱申報者"手下留情",對外單位的職稱申報者苛刻相待(有淘汰率規定時更是如此)。在局外人看來,神圣的職稱評審會議變成了小集團利益的博弈場所。
二、當前高校的職稱評議工作的改革對策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職稱評議工作應該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鼓勵人才快速成長和脫穎而出,這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職稱破格晉升上應該打破陳規舊矩,條條框框。既然是破格晉升,肯定是職稱申報者在某方面(如資歷、學歷等)不夠正常晉升條件,就可以用突出的科研、教學條件來彌補,只要他們符合文件規定的條件就可以考慮通過了。為什么非要在這些人身上吹毛求疵、橫挑鼻子豎挑眼,以他們的資歷、學歷某方面的不足來否定呢?一個單位,如果不能創造破格晉升職稱、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激勵機制,是很難聚集也很難留住優秀人才干出一番事業的。論資排輩,按部就班,壓抑人才脫穎而出,只能惡化人才成長的環境。
2.建立科學的評議標準和定量指標
我們現在的許多方面都在搞量化指標,包括一些很難定量的工作(如教學工作的考核)都已經量化,在職稱評議(審)上,制定量化的評價指標,規定不同職稱的總分,達到了多少分就進行申報,在此基礎上由校職稱評審委員會進行審查評定(議),改變目前這種復雜而又很不科學的方式操作。某大學在實施“151人才工程”選撥人才和年度考核時,制定有比較科學的量化指標和總分規定,評上者、考核合格者理直氣壯,未評上者、考核不合格者心服口服。職稱評審工作效仿這種做法,設有客觀的量化指標和總分規定,則不出現不公正不公平甚至荒唐的結果。
3.實行校長聘任制度
通訊員崔源
本報濟南1月6日訊 6日,記者從濟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為順應國家職稱改革和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改革方向,濟南職稱評審制度將做進一步調整,職稱評審意見明確提出:未實施崗位設置管理制度、未按新核準崗位等級開展崗位聘用的事業單位,人事部門將不予核準職稱申報數額。
事業單位不能超過崗位數額報職稱
據了解,1993年濟南市率先在全國實行評聘分開,職稱評審與崗位設置脫鉤。根據崗位設置管理制度有關規定,有關部門要求,事業單位要在核準的崗位數額內實行按崗申報制度,今后不再進行超過崗位數額的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審。隨著崗位管理制度的實施和完善,今后事業單位將根據崗位需求組織推薦申報參加評審人選,即單位缺什么崗位(專業)補什么崗位(專業),將“崗位與評價相結合、崗位與使用相結合”。
據介紹,按崗申報制度的實施,對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從事業發展需求和人員隊伍狀況,科學設置專業技術崗位,明確本單位主、輔系列崗位分布,根據崗位空缺,本著競爭擇優的原則,在符合申報條件的人員中擇優推薦申報人選。對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申報職稱評審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再“隨意”申報,須申報與本單位崗位設置的專業要求相一致的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本單位未設置相應專業技術崗位的,就不能參加申報評審相對應的專業技術職稱。
基層人員論文僅作參考
今年職稱評審將加大用人單位推薦權,要求各單位嚴格按照個人申報、民主評議推薦、單位審查、呈報部門審核的推薦申報程序進行。在推薦人選時,要通過量化賦分、民主推薦等方式進行。各單位要合理確定參加投票人員范圍,把民主評議結果作為推薦人選的重要依據。其中,形不成差額推薦的單位,推薦人選同意票數應超過參加投票人數的三分之二。事業單位推薦晉升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推薦方案須報市人社部門核準同意后方可組織實施。
同時,完善評審標準。將品德、能力和業績作為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主要標準,把平時工作量、工作業績作為評審重要依據。分類調整論文、科研成果條件。對高校、科研院所等主要從事教學或科學研究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要將論文、論著、科研成果作為必要條件,制定量化考核標準,適度提高其質量要求。對其他專業,要根據專業特點降低或取消量化賦分權重,特別是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論文、科研成果僅作為專家評審的參考條件。
專業考試改為每兩年組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