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8 22:26:29
序論:在您撰寫工業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浙江繼續穩定發展盡管市場波動起伏,但浙江的有色金屬工業繼續穩定發展。2007年全省有色金屬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為185.4億元,主營業務收人為1389.3億元,利潤總額為41.9億元,利稅總額為68.7億元,在我國有色金屬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銅加工的競爭優勢比較突出。全省現有銅加工企業超過3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0余家,產能和產量均占全國三分之一多,是浙江省有色金屬工業的支柱。主要特點有:一是總量規模大,產品種類較為齊全;二是區域特色明顯,并呈現專業化分工趨勢;三是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存,經濟結構較為合理?,F有企業以股份制和民營企業為主;四是一批企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行業龍頭雛形初步顯現;
五是企業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品品種不斷增加,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浙江省現已經形成了電解鋁及合金生產、鋁材加工、再生回收等相對齊全的鋁工業體系。鋁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能力均居全國前列。浙江具有發展鋁工業的良好產業環境,與鋁工業密切相關的輕工、機械、房地產等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浙江的汽車、摩托車及自行車配件、
儀器儀表、五金工具等產品生產規模大,需要為其提供高質量的鋁錠及鋁合金做原料。浙江鋁制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對鋁板帶片產品的需求量大。其金屬家具類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二,需要大量型材、管、棒等鋁合金材料。房地產業需要鋁合金門窗、裝飾材、鋁塑板、鋁塑管等建筑型材和鋁箔等產品。相關產業為浙江省發展鋁工業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河南總量規模躍居全國第一在政府政策主導下,河南省有色金屬工業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柱,利稅總額連續幾年在全省各行業中保持第一位。
2007年全省有色金屬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為585.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為l668.2億元,利潤總額為250.0億元,利稅總額為343.0億元,利潤總額和利稅總額均居全國有色金屬工業首位。
為了促進有色金屬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河南省政府提出加強調控引導,促進資源優化配置t加快推進戰略重組,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提升河南省鋁工業核心競爭力;以循環經濟理念發展鋁工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創造條件,加快鋁加工項目建設等具體措施。
1.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趨勢,形成了了一批知名品牌
河南食品加工產業集聚發展趨勢明顯,如河南漯河發展成了著名的休閑小食品生產基地,鄭州則是全國最大的速凍食品產業基地。在漯河、鄭州、許昌、周口、安陽、鶴壁的產業集聚區域集中了全省的61.2%的食品工業,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河南各地的食品產業集聚區,涌現出了眾多知名品牌,如雙匯、思念、三全、蓮花味精、十三香調料等享譽全國。鄭州三全在速凍食品市場的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雙匯集團是我國第一個銷售額超過百億的肉類加工企業。華英集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加工企業。雙匯、思念、蓮花在2009年分別以90.54億元、44.90億元、16.08億元的品牌價值,名列“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評選中的第71位、180位和390位。
2.產業鏈條得到延伸和完善
河南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結構升級戰略,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發展,拉長產業鏈條,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格局。眾品集團通過多種模式培育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原料供應基地,為當地農民提供了6萬多個就業崗位,形成了60多億元的產業鏈;華英集團堅持“貿工農一體化、產銷一條龍”的發展之路,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8000農戶、近3萬人實現了脫貧致富,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河南食品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河南食品工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有:
1.產品結構層次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河南食品工業大多數屬于農副食品原料的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程度不高。產品種類主要是糧食制品和肉制品,糧食制品大部分以小麥為原料,肉制品主要以生豬為原料。由于轉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原料沒有更充分地高效利用,造成了產品資源的浪費。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2.多數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
河南大多數食品工業企業規模偏小。由于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在遇到原材料成本上揚、市場激烈競爭時期,企業的生產經營就不穩定。企業規模小還造成融資能力不強,由于資金短缺,企業在新產品開發、項目建設、擴大規模、開拓市場等方面都受到制約。
3.研發投入不足,企業創新能力較弱
河南多數食品加工企業缺少現代化的生產設備,機器陳舊,損耗偏高。很多企業的研發投入明顯不足,產品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作為全國食品工業的第二大省,河南食品工業的新產值率僅居第七位。
三、河南食品加工業發展對策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的食品工業已經向深度加工轉型,高科技、生態型食品工業穩步發展。主要表現是食品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加工技術裝備高新化趨勢明顯,安全綠色食品蓬勃發展。河南要進一步構建現代食品產業體系,向食品工業強省跨越,實現從“中國糧倉”到“世界餐桌”的轉變,就要緊跟世界食品工業的發展趨勢,促進產業集聚,從強化品牌建設入手,積極開發生態產品,抓好食品安全管理,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品升級,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1.促進產業集聚
單獨的中小企業往往由于資金短缺,信息閉塞、在市場競爭中缺乏足夠競爭力。作為農業大省,河南要發展食品工業,就要改善眾多中小企業分散經營的局面,引導和促進產業集聚,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如果眾多中小企業通過集群發展,就能夠依靠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作用,提高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增強市場應變能力、獲得盈利能力的增長,有力促進產業升級、利于形成聚集經濟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加強品牌建設
實施品牌戰略,是食品加工企業以品牌培育的需求形式強化內涵建設,提升生產質量,提升服務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河南一直堅持實施名牌戰略,目前全省共有著名商標96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產品10個。這些品牌注重生產新興食品,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層次,擴大影響力,提高了河南食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只有繼續加強品牌建設,借助品牌強大的市場功能、信用功能、識別功能塑造河南糧食加工企業的產品形象,才能在國內外市場創造出競爭優勢。
3.發展生態食品
現代消費者對生態食品的需求很高,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得健康,天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已經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很多發達國家也制定了綠色食品相關生產標準和準入條例。河南食品加工企業要提升產品競爭力,就要勇于和國際接軌,扶持綠色無公害食品的生產,嚴格按照國際標準生產加工,在原料生產和產品加工過程中按要求不使用農藥、生長激素、化學添加劑等,保證食品不受污染。同時,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有機食品的認證,促進河南食品的出口增長。
4.保證質量安全
食品質量安全是保障民生之根本,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產品是食品加工企業的天賦責任。只有確保消費者吃得放心,扎扎實實把產品質量做好,河南食品工業才能在競爭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長久的品牌優勢。保證質量安全的途徑是引入標準化管理。要積極引導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加強標準化生產,規范生產經營行為。積極推行GMP認證、ISO9001等質量管理認證的先進經驗,構建與國際接軌、適合省情的河南食品工業標準體系,建立糧油產品、果蔬產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主要食品加工質量控制技術規范,為河南食品工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5.調整產品結構
本文的研究區域主要包括吉林省20個縣級市,17個縣,3個自治縣以及8個地級市市轄區共48個縣域單元,需說明的是江源縣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白山市江源區,屬于地級市市轄區范圍,因此將2006年之前的江源縣數據經過計算整理歸入到白山市市轄區中.時間上選取2000—2012年的相關數據,數據來源于2001—2013年《吉林省統計年鑒》和2001—2013年《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
2研究方法
2.1縣域工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遵循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及可比性等原則,并借鑒和結合已有研究,本文從工業規模、工業效益和工業活力3個方面選取工業總產值、資產總計、從業人員年平均數、利潤總額、勞動生產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固定資產投資額、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8個指標構建縣域工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需要說明的是文中使用的縣域工業指標的統計口徑是各縣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標。多指標體系中綜合評價值的測算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專家打分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為消除權重主觀性的影響,采用客觀性較強的改進的熵值法來測度縣域工業發展水平.具體計算過程如下[17-18]:1)為消除量綱的影響,對原始數據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法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之后的數據用X''''ij表示.標準化后的數值出現負數,熵值法不能夠直接使用,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平移。
2.2馬爾可夫鏈馬爾可夫鏈是一種時間和狀態均離散的馬可夫過程[19].在本文具體計算過程中,將各縣域工業發展水平的數據離散化為4種類型,計算相應類型的概率分布和年際變化,近似反映區域演變的過程.將各類型狀態的初始狀態記為Ei,經過n步變為狀態Ej的概率用pij表示[20],則:pij=nij/ni,其中nij表示由狀態Ei經過n步變為狀態Ej時,屬于i等級轉變為j等級的縣域數,ni表示狀態Ei屬于i等級的縣域總數.則不同年份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水平類型之間的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如表2所示.如果某個縣域的工業發展水平在初始狀態為i,經過n步后仍不變,則區域類型轉移為“平穩”;如果工業發展水平類型有所提高,類型轉移為“向上轉移”,否則,縣域“向下轉移”[21].
2.3Getis-OrdGi*指數Getis-OrdGi*指數用于識別不同空間區域的高值簇和低值簇,即熱點區與冷點區的空間分布[22].表達式為式中,xi為位置i的觀測值;Wij為空間權重矩陣.如果G*i為正且顯著,表明位置i周圍的值相對較高,屬于熱點區;反之,如果Gi*為負且顯著,表明位置i周圍的值相對較低,屬于冷點區.
3結果分析
3.1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水平測度與空間布局選取2000、2004、2008、2012年4個時間斷面,通過工業效益、工業規模和工業活力3方面8個指標對吉林省縣域工業的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并得出總的得分.同時對縣域工業發展綜合水平得分進行空間分析(圖1),探究老工業基地振興前后縣域工業發展水平變化與空間差異.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空間格局呈現2個特點,一是地級市市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高,縣域工業發展普遍落后,區域發展的核心-邊緣結構明顯.對比4個年份的工業發展水平得分發現,長春、吉林、松原、通化等地級城市一直是吉林省工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周圍縣市工業水平得分普遍不高.吉林省這種中心城市孤立發展、落后的單中心工業發展格局也是老工業基地工業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中心城市集聚為主,對周圍縣市帶動能力較弱,縣域工業發展受限,缺乏區域性網絡化合作.老工業基地振興以來,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差異明顯減小,2012年吉林省縣域工業水平已有很大提高,除榆樹市、輝南縣、安圖縣等大部分縣市都處于中等發展水平.二是縣域工業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經歷由中部向東部擴散,再到全域化的演變過程.2000年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規模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吉林省東部地區,盡管長春、吉林市區工業發展得分最高,但中心城市的高度集聚也剝奪了周圍縣域工業發展資源與機會.因此九臺市、永吉縣工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較低于東部的部分縣市.2004、2008年,吉林省中部地區工業發展進入由集聚轉向擴散的發展階段,即以長吉都市區發展為主導,伴隨著生產要素的擴散,開始帶動周圍縣市形成縣域工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而東部地區形成以通化市區、白山市區、延吉市為主的中心城市工業集聚發展格局.2012年吉林省工業發展呈現全域化格局,縣域工業發展水平普遍提升.推行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戰略后,強調工業發展的整體性、開放性,與城鎮的輻射能力與城鄉聯動,推進了縣域工業的協調發展.
3.2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水平的時空演變分析
3.2.1時間特征本文將研究期分為3個階段,并且將工業發展水平按平均值的80%、100%、120%分為4種類型,稱為低水平、中等水平、較高水平和高水平.計算工業發展水平在這3個時期的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表3).表中,對角線上的元素表示縣域工業發展水平類型沒有發生變化的概率.非對角線上的元素則表示不同類型之間發生變化的概率.更進一步說,對角線左下角的元素表示發展類型向下轉移的概率,對角線右上角的元素表示發展類型向上轉移的概率.由表3可知,①2000—2004年,縣域工業發展類型保持不變的概率最高為0.667,最小僅為0.286.縣域工業發展類型多以轉移為主,高水平向下轉移的概率最大為0.333,類型向上轉移的發生在由低水平轉移至中等水平,概率為0.714.2000—2004年跨越2個層次轉移的存在于較高水平轉移向低水平,不過概率很小,僅為0.067.表明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在2000—2004年之間變化較大,且多以向下轉移為主.②2004—2008年大于0的元素主要位于對角線的兩側,說明在2004—2008年各縣域工業跳躍式的發展不存在.不同類型之間最大轉移概率發生在低水平向中等水平方向的轉移上,為0.800;其次為較高向中等水平的轉移,為0.353;其余發生類型轉移的概率都小于0.200.地區之間高水平類型保持平穩狀態的概率為1,說明高水平縣域在2004—2008年未發生轉移.中等、較高和高水平縣域向同等級轉移的概率分別提高0.036、0.047和0.333;低水平和中低水平向上轉移的概率為0.800和0.182,而中低、較高水平縣域向下轉移的概率分別為0.182和0.353,且低水平和高水平縣域數分別較2000—2004年減少16.7%和20%,而中低水平縣域數增加9.5%,表明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之間的差異趨于減?。?008—2012年,對角線上的元素較前2個時期有了變化,且對角線上的元素都大于非對角線上的元素,說明縣域工業發展保持平穩狀態的概率大于類型之間轉移的概率.地區類型向上轉移的概率普遍大于向下轉移的概率,說明吉林省縣域工業在2008—2012年發展更加均衡且發展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3.2.2縣域工業發展水平類型轉換空間分布特征長期以來,由于地理區位、地區政策及工業基礎的差異,吉林省各縣域的工業發展不平衡存在著差異.圖2分別表示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類型轉移在2000—2004年、2004—2008年和2008—2012年期間的空間分布格局.從圖2可以看出:2000—2004年間,共有11個縣(市)工業發展水平類型向上轉移,主要位于吉林省中部和西部,包括長春市和吉林市市區周邊的永吉縣、磐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及西部的鎮賚縣、通榆縣和乾安縣.向下轉移類型的縣域有10個,除榆樹市、德惠市和農安縣,其余的7個縣市都分布在吉林省的東南地區如靖宇縣、撫松縣等縣域.維持平穩狀態的縣域最多有27個且分布廣泛.2004—2008年,向上轉移的縣域數量減少3個,維持平穩狀態的縣域增加到30個,向下轉移類型的縣域在數量上還是10個,但是在空間上卻分布零散.在2008—2012年期間,各縣域在數量上發生顯著變化,向下轉移的區域明顯減少,由原來的10個減少為4個,并且在空間位置上也發生明顯變化,向東南方向轉移;向上轉移類型的縣域增加為12個,主要集中在西部和東部部分縣域,中部大多縣域都維持在平穩狀態,說明吉林省西部和東部縣域工業發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且縣域之間工業發展更加均衡。
3.3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熱點區域演變特征通過計算各縣域單元工業發展水平綜合值的局域空間關聯指數Getis-OrdGi*,采用Jenks自然斷裂法將其從高到低分為4類,生成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的熱點演化圖(圖3).可以看出,吉林省縣域工業發展在空間存在一定的變化.從空間分布上看,整體空間格局比較穩定,熱點區縣域從2000年以來未發生明顯的遷移轉換,一直集中于長春市和吉林市及其周邊部分縣域.長吉地區作為原來的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較好,同時作為地區發展的增長極,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以公主嶺市為例,公主嶺現階段積極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這對于長春市汽車產業鏈條的延伸以及產業轉移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同時也促進了縣域工業的發展.次熱區域在空間上的變化較大,2000—2004年次熱區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松原市區、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扶余縣以及中部的樺甸市,2008年延伸到東南部的通化市、通化縣、白山市,到2012年次熱區域延伸到東部的敦化市和汪清縣,這與地區政策的推動作用密不可分,2009年實施的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政策凸顯效果,長吉圖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西部的松原市區、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依賴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工業發展在2000年后一直維持在相對較好的水平.冷點區域在吉林省呈塊狀分散,主要分布在西部鎮賚縣、大安市、通榆縣、中部的榆樹市、雙遼市、梨樹縣以及東部的安圖縣、和龍市和撫松縣等縣域.吉林省中部地區縣域工業發展水平高,東西部縣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格局一直存在.從熱點區和冷點區數量變化上看,熱點區增加2個,冷點區減少7個,次熱區數量在不斷增加,說明吉林省整體上縣域工業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
4結論與討論
電子商務必須涵蓋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這個平臺,沒有了網絡,就稱不上為電子商務;二是通過互聯網完成的是一種商務活動。電子商務在發展中逐漸成熟,其涵蓋的范圍一般可分為企業對企業,企業對消費者,個人對消費者,ABC分別是商、商家、消費者,企業對政府,線上對線下,商業機構對家庭消費,供給方對需求方,門店在線等8種模式。隨著國內計算機網絡使用人數的增加,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購物并以銀行卡付款的消費方式已經成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場份額也在迅速增長,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引起各領域的高度重視。飼料工業是整個飼料行業的工業體系,整個工業體系包括飼料原料生產、飼料加工(包括全價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精料補充料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飼料添加劑生產、飼料機械生產和飼料科研教育、制標和監測檢測五大方面,涉及到飼料生產研發的各個環節,并將各個環節串聯起來,是工業體系完整有序的運行。同時飼料工業與養殖業、運輸業、農業、化工業、環境保護等行業緊密相關,相互促進并相互制約。目前,中國飼料工業正處在穩定發展期,全國有飼料企業1.5萬多家,從業人員約50多萬人。中國飼料業改革開放后年平均發展速度保持在20%以上,已完成了從手工作坊式的生產到世界第二大飼料生產國的飛越,成為中國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飼料工業的各個環節都涉及到對電子商務的利用,利用的重要模式是企業對企業,企業對消費者兩種模式。在飼料工業的飼料原料、飼料加工材料、飼料機械的購買,以及飼料科研教育消費目前都在利用電子商務的平臺,飼料成品銷售、飼料運輸等更是對電子商務十分依賴,為飼料工業的發展提供里十分便捷的網絡交易平臺,開拓了新的發展市場。
二、電子商務對飼料工業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電子商務作為信息化工業革命的主力軍,自上個世紀90年初在中國起步,至今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對現代社會的經濟、文化、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購物、消費、貿易等習慣,并改變了人民的思想和理念。電子商務對飼料工業發展的影響,伴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因電子商務改變產生,根據自身的工業特征,其所受影響又有別于其他行業。
(一)、電子商務擴大了飼料工業的銷售市場
電子商務是運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的一種社會生產經營形態,集金融電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貿信息網絡化為一體,目的在于實現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和諧統一的新型貿易方式。飼料工業的傳統銷售市場就是指在飼料工業的各個領域間的市場,由于飼料工業相對獨立的產業鏈條,區域化交易的特征又十分明顯,銷售的市場相對較小。電子商務為飼料工業中的企業提供了一個網絡銷售市場,跨越了區域的阻礙,為企業提供了更多機遇。電子商務的網絡市場,連接了各地區的飼料工業的市場,加強了整個行業中企業的競爭,促進了飼料工業銷售市場的完善。
(二)、電子商務為飼料工業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臺
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技術具體應用的一部分,具有互聯網的特性特征,其中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是交流互動。傳統的飼料工業領域,缺少交流溝通,尤其是行業中不同領域的教育劉更是缺乏,由于信息溝通不暢而導致行業壟斷。電子商務讓飼料工業中個行業的交流更加便捷,信息更加準確豐富,更具有透明化。舉例說明,在A市生產機器,由B市有中間商高價銷售,由于購買者和生產者消息不暢,導致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通過電子商務的介入,飼料工業的信息交流得到空前的暢通,是行業內部的交易更加透明公平,對飼料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三)、電子商務豐富了飼料工業的銷售渠道
電子商務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商業活動的一種網絡化貿易,隨之而來的網絡營銷、網絡銷售走進千家萬戶,綜合的網絡銷售平臺有阿里巴巴、京東網、淘寶網等,還有其他的網絡銷售模式,都為企業提供了商機和機遇。飼料工業的銷售模式主要根據行業的發展狀態決定的,在相關設備和飼料的傳統銷售模式中,大部分由商與飼料廠合作,作為中間商在銷售給養殖戶。企業與中間商的銷售模式主要是業務聯系,通過業務人員進行,而中間商與養殖戶或者飼料廠的交易,主要通過店面銷售。飼料工業的傳統銷售渠道的方式過于單一,電子商務通過網絡提供了新的銷售方式,可以通過綜合的網絡銷售平臺,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自主營銷,成本低效益高,為飼料工業補充了新的血液,使行業煥發了新的生命活力。
(四)、電子商務降低了飼料工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銷售的效率。
電子商務在飼料工業中降低交易成本的地方有一下幾個方面:相對于遠距離的交易,成本相較于傳統的電話、傳真等交易模式成本較低;節約時間,降低了時間成本;交易雙方直接交易,減少了中間商的環節等。電子商務的交易,大大的降低了飼料工業在交易過程中的成本,并且由于交流的便捷,加快了交易的速度,提高了銷售的效率。從而促進了飼料工業在銷售交易環節的完善,使飼料工業的交易更加順利高效,是相對于傳統交易的巨大進步。
(五)、電子商務改變了飼料工業的傳統行業理念
電子商務在飼料工業中的不斷滲透,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依賴電子商務,不斷的開拓市場,對飼料工業的傳統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對飼料工業中的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生產方面,由于信息溝通便捷,相關行業的消息獲得的渠道多傳播速度快,整個飼料產業都推崇按需生產,減少飼料的積壓,從而節約了成本減少了浪費。電子商務除了具有商業貿易的功能,還有宣傳和塑造企業形象的作用,同時對企業也起到了約束,從而有效的規范了行業中的各種行為。電子商務對飼料工業的長遠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的作用,增加了行業的影響力,促進了產業的積極發展,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三、針對飼料工業發展過程中對電子商務的利用的建議和意見
在現階段,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以服務業為主的網絡市場掀起了網絡銷售的狂潮,并迅速向其他產業滲透蔓延。電子商務的作用和地位極易造成大眾的盲目推崇,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甚至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災難。根據電子商務的特點和飼料工業的產業特征,對飼料工業電子化發展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首先,飼料工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平衡電子商務和傳統商務之間的關系。電子商務將傳統商業活動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傳遞方式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整合,企業將重要的信息以全球信息網、企業內部網或外聯網直接與分布各地的客戶、員工、經銷商及供應商連接,創造更具有競爭力的經營模式。歸根結底電子商務是以傳統商務為依托的,不能一味的追求電子商務,而忽略了傳統商務的重要作用。其次,飼料工業要結合實際情況來應用電子商務。飼料工業體系中,不同的領域所具有的特點大不相同,在利用電子商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自身的特點和需求,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網絡化的交易。同時在應用電子商務的過程中,要采取多模式多趨勢相結合的思路,發揮其自身的巨大優勢,從而促進飼料工業整體的進步和發展。第三,企業在進行網上交易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商業機密。飼料工業體系中的企業,尤其是涉及機械制造生產、飼料生產等領域的企業,應該在利用互聯網進行商業活動時,注重對自身企業的機密進行保護,包括自身在網絡的消息要注意是否涉及機密,同時更應該對黑客、病毒或者其他非法盜取商業機密行為的防范,防止由于機密泄露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第四,飼料企業要在電子商務貿易中嚴防商業詐騙。電子商務是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易的一種貿易形式,在創造了便利的交易條件的同時,也為非法詐騙等犯罪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在交易過程中,企業一定要充分了解企業的想關心起,百分百確認其真實身份后方可與其合作,防止因此造成損失。
四、飼料工業應用電子商務的前景
中國鋼鐵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資源短缺,技術落后,產品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不高,對環境的污染太大,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鋼鐵工業的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環境保護是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發展也為保持清潔的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只有保證環境不被破壞,資源和合理開發和利用,才能保證資源的持續性,實現環境和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實踐上,我們在努力的尋求一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我們之所以難以協調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是受經濟利益的影響,在粗放經營時代,我們一味把規模的擴大和產能的增長視為經濟活動的主要目標,從而加速了瓶頸與制約因素的形成[1]。從2008年我國鋼鐵工業能耗數據看,我國比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高出11%左右。鋼鐵工業廢水排放占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8.53%,工業粉塵排放量占我國工業粉塵排放總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國9.2%,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占全國工業總排放量的17%,SO2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7%[2]。以上數據說明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我國雖然是鋼鐵生產大國,但也是我國的廢物處理技術還比較落后??偟膩碚f,我國的鋼鐵工業還沒完全擺脫“粗放型”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技術和廢物處理技術是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2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通過分析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規律和我國鋼鐵工業的現狀,我么可以看出,未來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短缺對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不利。從環境方面來,當今國內的自然環境受到多年粗放型鋼鐵工業的沖擊,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地步。人們對環境的保護必將對鋼鐵業提出越來越高的標準,以保護人們共同的生活環境。從自然資源方面看,由于鋼鐵工業的發展,地球的鐵礦石不斷地減少。我國優質鐵礦石存儲量比較小,資源緊缺的現實對礦石、焦炭等鋼鐵業主要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需找到一條適合國情的鋼鐵發展道路。技術的創新顯然應該是首先要考慮的方法,它是能同時加快鋼鐵工業發展,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根本方法,它應滲透于鋼鐵工業的各個環節。
2.1鋼鐵工業技術的創新
通過技術革新來降低工業過程中的原料消耗和損失,減弱對設備的自身的破壞,延長其使用壽命。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技術水平:降低各生產中原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鐵水、燒結礦等的消耗;提高能源系統生產、加工等環節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焦炭、電力、蒸汽、氧氣、鼓風等二次能源在生產、加工、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和耗損或放散;減少生產中燃料、電、氧氣、水等能源消耗;制定合理的方式回收生產過程中散失的各種余熱、余能和廢棄物等[3]。
2.2鋼鐵工業廢料的綜合利用
綜合利用指未轉化為廢料的物料通過綜合利用而被消除。廢料的綜合利用不但可增加產量,同時減少原料費用,降低工業污染及其處置費用,提高工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鋼鐵工業資源消耗量大、種類多,實現廢料的綜合利用,可以節省更多的資源,確保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性。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廢物怎樣處理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難題。鋼鐵工業也不斷的研究新的粉塵和廢料回收技術,盡量減少鋼鐵生產中的廢物排放,以減輕對自然環境的危害。通過提高廢料的回收和處理技術,不但可以減少排放物而且可以節約排放物的傾卸堆放成本。近些年,鋼鐵行業開發了很多鋼廠廢料回收新技術和新方法并應用于生產中,使鋼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可以被回收或直接作為原料返回到鋼鐵生產流程中再次使用。對于鋼廠廢料中的細濾粉塵或污泥,為了方便回收,大多先進行無塵化處理,使廢料從便于清理和轉移,例如:壓塊工藝;造塊工藝;造球工藝。生產中具體使用什么技術主要取決于將鋼廠廢料回收用于生產流程的工藝。
2.3鋼鐵工業廢氣的綜合利用
鋼鐵工業的廢氣處理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鋼鐵廢氣一般具有一定的毒性,為降低鋼鐵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鋼鐵企業必須盡量減少廢氣的排放并對廢氣進行凈化。廢氣的凈化技術是當代鋼鐵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用的有兩種技術:靜電過濾的干法凈化法和濕法洗滌的濕法凈化法。兩種方法都具有一次廢氣搜集裝置和水冷煙道,后者通常裝備有可調式套筒以利用抑制燃燒進行的氣體回收,以及移動式煙罩以便在砌爐時提供通往轉爐爐殼的通道。
2.4電爐煉鋼對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隨著鐵礦石資源的短缺,電爐煉鋼以日益被鋼鐵行業所重視。鋼鐵生產主要有兩種技術:一種是以鐵礦石為主要原料的高爐與轉爐結合冶煉技術,二是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電爐冶煉技術。使用電爐煉鋼有以下優點:1)電爐煉鋼主要以廢鋼為原料,可以大量減少鐵礦石以及焦炭的消耗;2)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電爐煉鋼的能量消耗水平較轉爐煉鋼要低;3)從環境排放的角度來看,電爐煉鋼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也較少。從2006年的數據可以看,世界轉爐煉鋼產量為8.14億噸,占世界總鋼產量的32%。中國的電爐鋼比例為10%。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鋼鐵行業要持續發展,電爐煉鋼技術的發展必不可少。傅杰認為,以我國年產鋼5億噸計算,若電爐鋼比例從10%提高到25%(2020年目標值),則每年可節約鐵礦石0.975億噸,降低能耗0.2625億噸標煤,減少CO2排放1.192億噸[4]。
3結束語
一、廣東船舶工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1.廣東船舶工業發展現狀
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以及航運業相對蕭條的影響,近年廣東省造船工業發展速度明顯低于其他產業,2013年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3%,其中船舶制造業卻下降1.4%。民用鋼質船舶產量為283.8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6.1%。但船舶制造業中的某些新興領域如游艇產業卻穩步快速發展,2013年全省游艇產值約為20億元,游艇產業規模和出口居全國首位。海洋工程裝備及輔助船制造也實現了快速增長,中船龍穴造船基地和深圳孖洲島修造船基地等國有骨干企業加快向海工裝備高端產品轉型,海洋工程及輔助裝備業開始走向深海領域,在搶占海工高端市場、推動產品轉型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充分凸顯出廣東在海工裝備制造與改裝上的綜合實力。
2.廣東船舶工業發展存在問題
廣東省作為國家規劃建設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與長三角和環渤海兩大造船基地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高水平的船舶研發機構和人才,設計能力不足,產品研發能力較差,相關高校的培養能力較弱,難以應對船舶技術不斷升級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二是大型造船設施不足,萬噸以上造船船臺、造船船塢數量遠遠低于長三角造船基地,目前僅有中船集團龍穴造船公司能建造大型船舶。三是市場開拓難度大,支柱產品難以培育和發展,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當前全球造船業在產能過剩的同時,結構性問題非常突出,低水平、同質化的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缺乏。2013年全球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訂單占到總量的60%以上,而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國際市場份額僅為14%。廣東省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份額與長三角和環渤海兩大造船基地相比還有差距,完工的船舶主要是處于低端的散貨船。四是船舶配套產業發展滯后。廣東省船舶配套產業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關鍵及高端配套設備大部分需從省外購買或國外進口。五是企業管理水平不高,與韓國、日本以及國內的另外兩大造船基地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六是融資仍然困難。盡管金融機構對部分國有和骨干民營船企給予了融資支持,但對行業內大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說,融資困難、資金緊張一直是困擾企業生產經營的突出問題。
二、加快船舶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廣東船舶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前船舶工業正處于向海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之時,南海正成為海洋開發最有潛力之地,這對前一輪相對落后的廣東船舶工業來說,是彎道超車、后來居上的契機。廣東船舶工業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發揮毗鄰港澳、面向南海的優勢,以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契機,瞄準國際船舶市場,加快船舶工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優勢產業和產品,以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為保障,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配套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國家級開放型造船基地和國際船舶市場。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強統籌規劃,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將發展船舶工業納入廣東省和沿海各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規劃,統籌考慮廣東省船舶工業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珠三角地區為主體,協調粵東、粵西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把船舶工業發展與廣東省海洋經濟和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進一步融合,明確船舶工業作為廣東省重大裝備制造業和出口型支柱產業,切實提高船舶工業的產業地位,使其與裝備制造、海洋交通運輸等一系列產業發展政策、發展重點相銜接,實現統籌同步發展。同時,要加強海洋工程裝備發展的統籌規劃,重視風險防范。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是廣東省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但全球市場規模有限,國際競爭相當激烈,國內外產能過剩矛盾已開始顯現。因此,要加強廣東省海洋工程裝備發展的統籌規劃,培育骨干,重視市場、技術、質量、產能、法律等風險分析,嚴格控制新增產能;要重視產業鏈的協調發展,加強產品前端設計、基礎技術研究、關鍵配套系統開發,加快相關服務業的發展。要指導船舶工業基地做好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鼓勵中小型造船企業調整業務,利用現有造船設施,發展游艇、船舶中間產品制造以及船舶修理等業務。
2.繼續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在當前國際經濟增長放緩,航運業比較蕭條背景下,要站在戰略高度將其作為一個調整結構、提升研發及建造水平的機會。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對國際造船新規范、新公約、新標準的宣傳、培訓和推廣,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和工藝技術的研究,開發出更多的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環保船型、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二是要認真貫徹實施《船舶行業規范條件》,推動企業改進和完善生產條件,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三是推動資本重組和集中,提升國際競爭實力。船舶工業是一個規模經濟效益比較明顯的產業,企業規模、綜合實力是影響船企在國際船舶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要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契機,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海工企業(集團),形成更具規模和經濟實力、能抵御更大的經濟風險、獲取更大的市場生存空間的大型船舶企業集團,提高廣東的造船規??偭亢驼w實力,進一步增強廣東船企的國際競爭力。四是要推動中小企業的調整發展。要對中小船舶工業企業的調整發展給予積極關注、分類指導。對有一定實力的企業要從產品研發、金融稅收、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支持,引導其發展成為“專、精、特、新”的企業。五是要推動企業組織架構改革,通過企業各種資源的重新組合來提高管理水平;進一步優化造船作業主流程,提高效率;加強造船業信息化工程建設,推進數字化造船;深入推進生產管理系統的應用,提高管理的精細化。六是進一步完善船舶配套產業鏈。在發展總裝造船模式的同時建立與其相應的專業化協作體系,鼓勵船舶配套產業集群發展,實現船舶配套的規模化、專業化。建議加快珠海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番禺船用柴油機制造與船舶配套產業基地建設。
3.加強科技創新,重視人才培養。要把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從造船噸位的增長轉向科技含量的增長,建立以企業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運行機制,通過跨地區、國際性的技術合作提高研發能力,形成從產品研發、生產設計到工程工藝較為完善的創新鏈。加大市場潛力大、帶動性強、技術含量高、高附加值船型的開發力度,推進船舶中間產品專業化配套體系建設,提高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的水平,實現造船企業由傳統造船模式向現代造船模式的轉換,形成在國內國際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精品品牌產品。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優化智力轉化環境,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關鍵技術攻關作為加快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重視培養和吸引各類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推進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統籌建立高層次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發展海洋工程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制定高層次人才開發計劃,鼓勵企業大力引進和培養船舶工業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推進造船中高等職業學校的建設,鼓勵高等學校加強船舶和海洋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建設。
4.創新船舶工業企業商業運營模式,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要推動生產組織模式創新,推行船舶生產的社會化模式,通過推動骨干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及融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提升核心競爭力。要借助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契機,積極推動廣東省船舶工業企業以國際化視野創新商業運營模式,實施以獲得技術、品牌、人才資源,提高營銷水平,貼近海外市場為方向的“走出去”發展戰略。通過自建、并購、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在海外布局設立研發中心、建立營銷維修網絡和生產制造基地,并逐步發展為國際造船的總承包商。
1.1飼料總產量穩步提高,產值效益有所增長
2012年全省全年生產商品飼料總產量為313.8萬t,其中,配合飼料產量為209.3萬t,所占比例為66.7%,同比下降2.3%;濃縮飼料產量為98.9萬t,所占比例為31.5%,同比增長1.7%;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產量為5.6萬t,所占比例為1.8%,同比下降0.23%。商品飼料營業收入為883410萬元,總產值達到900170萬元。
1.2產品類別變化明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
從飼料產品類別來看,生產豬飼料108.08萬t,同比增長1.7%;蛋禽飼料98.11萬t,同比增長2.2%;肉禽飼料130.94萬t,同比增長55.7%;水產飼料0.42萬t,同比減少60%;反芻動物飼料25.17萬t;其他飼料1.36萬t,增長明顯。
1.3企業數量下降,生產規模和能力不斷提高
截至2012年底,山西省總共有飼料生產企業260家,其中,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精料補充料生產企業221家,單一飼料企業29家,添加劑企業10家。與2011年相比減少4家,飼料工業總產值卻增加了26661萬元,同比增長3%。按照生產能力來說,2011年時產5t以上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52%,而2012年時產10t以上的企業61家,占企業總量的24%,其中,年產超過10萬t的大型企業5家,總產量116萬t,占山西省總產量的36.4%。新增企業無論從生產規模、設備條件,還是從人員素質、廠區環境都有了較大改善。
2當前山西省飼料行業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蛋白質原料供求矛盾突出、企業利潤空間減小
原料是飼料行業的基礎,是飼料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和關鍵。山西省蛋白原料長期短缺、一直依賴從外地購買,而由于經銷環節多,原料霉變、蛋白原料摻假等問題時有發生,不僅質量無法保證,而且價格長期受制于人,增大了飼料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經營管理的難度,已經成為制約山西省畜牧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同時,山西省飼料添加劑工業還不發達,大量的添加劑依靠外來供應,是制約山西省飼料工業做大做強的又一因素。
2.2飼料企業規模偏小
截至2012年底,在260家飼料企業中,年產量超過10萬t的大型企業只有5家:大象集團、晉龍集團、山西正大集團、粟海集團、平遙龍海。其中,大象、晉龍、粟海集團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傮w來看,小企業多,“龍頭少、蛇頭多”,全省平均每個企業年產不足1.2萬t。而2011年僅山東六和新希望集團的飼料總產量就達到1200萬t,是全省總產量的好幾倍。說明山西省整個飼料產業的集中度仍然較低,低水平經營、低質量產品、低層次競爭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畜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直接影響到養殖戶的利益和養殖積極性,影響到畜禽存欄量,從而影響到飼料的產銷量。
2.3飼料質量安全問題復雜
“三聚氰胺、健美豬、速成雞”事件,引發了人們對養殖業和飼料業的信任危機。據飼料管理部門2a來幾次規模較大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監督檢查顯示,生產企業使用無證原料、目錄外原料,不按規定使用飼料藥物添加劑,養殖環節違規使用違禁物品,流通環節制售假冒偽劣飼料、無證生產飼料等問題依然無法杜絕,飼料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保證飼料質量安全任重而道遠。
2.4執法監管體系不健全,缺經費欠能力
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涉及面寬、線長、點多,監管難度比較大,目前大多數市縣只有1~2名兼職飼料管理人員,沒有專門的飼料監管機構,有機構的也存在有機構沒編制、缺經費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飼料監管工作的連續性和各項政策制度的落實和監督。
3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現階段飼料工業自身特點所造成
3.1.1全國性飼料資源短缺
我國的國情是人多地少,本身人均占有的糧食就很少,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奶需求剛性增長,還需從有限的糧食資源里分一杯羹。根據全國飼料工業辦公室估算,按照我國人們膳食結構與養殖業的發展規劃要求,所需的能量飼料與蛋白飼料均有較大的缺口,其中以蛋白飼料更為緊缺。以豆粕為例,目前對進口的依存度達75%左右,魚粉進口也在70%以上。另外,能量原料玉米的用量已超過1億t,占國內玉米年產量的64%,供應緊張已成定局。從長遠來看,如果我國玉米—豆粕型為主的日糧結構不改變,隨著養殖業和飼料工業持續發展,大宗飼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將進一步加劇。近年來,受自然災害、國際貿易、政治、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劇增,價格波動更加頻繁是必然趨勢。近幾年,飼料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直接推動飼料產品進入高成本時代,由于飼料行業下游是養殖業,成本的增加直接會拉升畜禽產品的市場價格,而畜禽產品價格變動關系到廣大民眾的生活,因此,飼料價格的上漲空間不可能有大的增長,否則會引起社會不穩定。
3.1.2勞動力成本提高
飼料工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隨著我國廉價勞動力市場階段的結束,尤其是當下國內外通脹形勢嚴峻,更助推了餐飲、交通、購房、教育等生活成本的上升,飼料行業的人工成本攀升使得企業家措手不及。山西省地處內陸,本身就缺乏吸引人才的地域優勢,再加上飼料企業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生產的固有的經營觀念,降低人工成本首先從生產入手,導致工作在生產一線的員工,往往是對飼料、機械管理、電氣、自動化等知識知之甚少的初中(甚至小學)學歷的“農民工”,對價值數百萬乃至幾千萬的自動化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知識十分匱乏,更談不上對設備的合理利用;另外,在制造過程中,沒有形成相互制約的可追溯理賠機制與標準,結果造成重復生產及成本資源的極大浪費,變相地增加了生產成本。
3.2體制
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各行各業形成了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地區分割的狀態,同樣會體現在目前的飼料標準化管理體制上。目前,飼料標準化的政府管理職能涉及到農業、質監、工商等多個部門,在標準的審批上存在省、市和縣多級審批,在審批、評估和管理上它們各自為政、互相脫節,想要把這些職能統一起來勢必會觸動不同部門的利益,難度較大。
3.3管理機制落后,缺乏科技投入意識
目前,山西省飼料企業的管理一定程度上還處在經驗主義與“英雄”領軍人物階段,企業經營管理是非理性的:部分企業缺乏明確的經營理念、統一的企業文化和科學的管理模式與制度;整合經濟資源的方式單一、對企業的戰略管理與研究涉獵不足;重視盈虧表面數據,忽視深層次過程管控分析;在技術研發與配方設計上,往往隨市場大流“靈活”掌握,沒有明確的技術研發路線,隨意性十分突出。與發達地區相比,山西省在飼料研發方面科技能力與投入重視不足。從人才隊伍上看,從業人員中碩博士人才占0.5%,發達省份的高級人才比例是山西省的3倍以上;從對科研機構的重視和投入來看,山東、河南、廣東等飼料生產強省的規模企業大都建立了專門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以江西“雙胞胎”為例,僅憑飼料形狀的工藝改進一項科研攻關成果,就帶來企業效益幾何級數增長,而山西省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沒有相應的研發機構,即便是設有研發中心的企業,不論是研究氛圍、設備和人才都與生產強省相差很大,多數還停留在一種形象宣傳上。對科研投入的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山西省飼料產業發展的隱。
4構建山西現代飼料工業體系,謀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4.1因地制宜,和諧發展
4.1.1政策支持,扶優扶強
山西省飼料工業雖然發展勢頭看好,但是總體而言產業集中度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這遠不能適應畜牧振興的需要,不能滿足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需要。2012年5月山西省政府召開了振興畜牧業工作會議,副省長郭迎光對全省飼料工業的發展明確提出,要積極扶持本土飼料企業的發展壯大,挖掘飼料科技潛力,加大新型飼料資源和飼料品種的研發力度,促進飼料產品更新換代,大力發展優質、安全、高效、環保的飼料產品,著力構建現代飼料工業體系;會議還明確提出,將進一步加大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的推廣力度,推進飼料企業的兼并、重組、整合,努力打造一批年產量為50萬t的飼料企業集團。政策是風向標,對加速整個飼料產業的集中度、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有實質性的意義。山西省的飼料企業小而多,產能擴張與市場拓展能力不匹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飼料資源的利用率總體偏低;蛇頭多,缺乏本土的、有強勢整合能力的領軍企業。為了提高山西省飼料行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有必要采取措施,對現有的飼料企業進行整合,支持大型企業發展,培育形成產業核心力量。如實施扶優扶強的發展戰略,使已經具有實力的飼料企業向規?;蛯I化方向發展,通過資源重組,形成以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支柱,分工協作、布局合理、運作高效、服務方便的企業群體,使整個飼料行業形成產業大軍、集群產業帶,這樣的一大批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的興起,將對提高山西省飼料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意義深遠。
4.1.2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飼料行業
山西省擁有廣闊的草地面積,大約有400hm2,天然的牧草資源可為草食動物提供充足的“食品”。山西地處北溫帶,是世界上最適合玉米生產的黃金地帶之一,每年玉米種植面積都在160萬hm2以上,而且在山西特有的氣候條件下生長的玉米,具有蛋白、淀粉、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含量高、產量大的特點,正常年景產量都在70億~80億kg之間,能夠滿足全省存欄畜禽能量原料的需求。另外,山西省還盛產黑豆、豌豆等多種小雜糧,這些都是飼料不可缺少的優質營養添加品。眾所周知,牛羊等草食動物更適合以牧場、草場相結合的方式來飼養,這樣生產出來的畜產品無論從味道的鮮美程度還是從營養成分含量方面都更受消費者的青睞。山西省有許多不適宜種植糧食的丘陵地帶、鹽堿地,非常適宜發展牲畜放養與圈養相結合的養殖模式,這是許多糧食生產大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2014年1月國務院頒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推廣膳食結構多樣化的健康消費模式,其中提到,到2020年人均肉類消費要減少1/2,而牛奶消費要增加10kg。未來發展草食動物養殖會成為一種剛性的需要。未來山西省飼料工業的產業布局與研發方向應結合該省地理、資源的特點,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發展有山西特色的飼料工業。
4.2企業自身強化
4.2.1認清形勢,明確定位
飼料業的競爭已經呈現出一種趨勢性變化。領先企業之間的競爭,正由技術領先、規模領先、營銷領先和效率領先模式向產業鏈延伸能力領先快速轉變;企業也正在由單純的“飼料生產者”向“產業鏈整合者”的角色過渡。飼料企業的這種轉變是盈利模式的巨大轉變,其市場競爭焦點不再僅僅局限于產品與產品、渠道與渠道之間,而是升級到鏈條對鏈條的競爭,并進一步升級到全產業鏈競爭這一更高競爭階段。隨著競爭層次的逐步提高,國內飼料業新一輪的產業競爭和整合時代已經來臨。結合我國飼料工業的特點,國家提出的“鼓勵飼料企業采取兼并重組、產業聯盟等形式進行整合融合,提高行業集中度”的發展方式,已逐步在發達省市展開,繼六和、新希望等強強聯合之后,廣東、北京等省市也相繼出現了中小型企業聯盟,為飼料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山西省行業主管部門正在研究適合本省特點的企業整合模式,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行業和諧發展。
4.2.1.1發展合作社企業
在德國,農業合作社遍布整個農村地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它涉及各個領域,通常在制定涉及農民、農村和農業方面的相關政策時,政府會積極與這些組織進行協商和溝通,以減少政府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并通過立法來保障合作社作為農民利益代言人的地位。這種組織方式為促進德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繁榮發揮了積極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德國的飼料行業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合作社,如德國第二大飼料公司AGRAVIS就是合作社性質的公司,農戶是它的股東,每個社員都能以社為家,為合作社的發展獻計獻策,合作社以盈利為目的,組織資源對內提供各類服務。合作社采取規?;洜I、標準化生產的方式,如批量采購原材料,規范產品生產和銷售標準,使用統一品牌等,可降低社員的生產成本,形成明顯的市場競爭優勢。此類合作社的存在和發展為德國飼料工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支持和幫助。相信對山西省的飼料工業發展也有借鑒意義。
4.2.1.2實行“基地+公司+市場”的產業模式
21世紀的到來,結束了飼料企業的高利時代。飼料企業的利潤被昂貴的物流、沉重的資金流經營成本所吞噬,并遭受“原料市場”與“銷售市場”的雙重擠壓,局限了企業的再投入及技術革命能力。飼料加工處于整個產業鏈條的中間,其盈虧除了與企業經營管理有關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應是其產業鏈條上、下游的各個環節。因此,如何激活產業鏈條上各種積極因素,有機整合各種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最終實現產業共享,意義十分重大。“基地+公司+市場”的產業模式著眼于飼料企業對上、下游產業鏈條產品及資源實現相對控制與占有,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把可控風險納入風險決策機制進行綜合評估,最終實現有效經營。山西文水大象農牧集團就是這一模式的成功實踐者。目前,大象農牧集團擁有全省最大規模的肉雞養殖基地和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起來的數量龐大的肉雞養殖戶,以及在肉雞產業化鏈條上帶動起來的種植戶、運輸戶、維修業、服務業等10萬余名從業人員,取得了優秀的經營業績和社會效益。
4.2.2依法經營,加強自律
2011年10月《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及其配套規章的頒布,2012年5月已經開始施行;2012年5月《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管理辦法》、《新飼料和新飼料添加劑管理辦法》、《飼料添加劑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產品批準文號管理辦法》公布,2012年7月實施;201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2012]第1773號(飼料原料目錄)》公布,2013年1月開始施行。2012年10月《飼料生產企業許可條件》和《混合型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許可條件》由農業部第1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予以公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2012年11月27日農業部辦公廳了《關于貫徹落實飼料行業管理新規推進飼料行政許可工作》的通知。2013年11月頒布的《飼料標簽》(GB10648—2013)標準,自2014年7月起執行。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充分體現出國家規范飼料行業的決心。標準已經設立,要求已很明確,企業要積極整改、立即行動,不要心存僥幸,蒙混過關。該擴建廠區的加緊施工,該購置設備的趕快下單,該規范流程的盡早梳理,該補充隊伍的提前物色??傊?,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維護企業發展利益的同時更要把握行業底線,保證行業健康成長的整體利益。
4.2.3重視科研投入
農業部《飼料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用“科技支撐依然不足”來評價飼料工業的現狀??傮w來看,飼料科技領域引進技術多、自主創新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少??蒲信c技術推廣結合不緊密,成果轉化速度慢,水平不高。與發達省份相比,山西省飼料企業在產品研發方面愈顯不足。未來5a,隨著現代養殖業的加快推進,飼料行業科技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節能減排等方面面臨艱巨的任務。規劃提出的“重大建設工程”項目中,“秸稈養畜示范工程、蛋白質飼料資源開發、雜粕苜蓿高效利用示范工程”中山西省都有研究的空間和基礎研究優勢。企業領導層要有“磨刀不誤砍柴工”和“十年磨一劍”的思想準備和決心,要把科技強企推到發展戰略的高度;從企業的資源配置上來講,要營造科學研究的氛圍、配置足夠的設備和有正規的研究程序、要有較高素質的研究人才;從研發目標設定上要與本省、本地區實際相結合,與國家重點項目對接,可以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來提升自身的科技實力。
4.3建立高效監管機制,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