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21:12:37
序論:在您撰寫茶文化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茶文化對茶產業經濟發展的作用體現在:茶文化可以擴大茶產品的銷售傳播渠道,可以推動茶產品的品牌建設,可以增加茶產品的附加值,可以開發休閑旅游產業等。在國內有很多茶文化推動茶產業經濟發展的典型例子:“茶馬古道”,一千多年來,聯系著內地與的經濟文化交流,如今,古道已成為一種精神與文明的象征,這種古道文化掀起了此起彼伏的黑茶熱,推動了黑茶產業的快速發展。西湖龍井,品質上乘,但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賦予了其更高的附加值。安溪鐵觀音,暢銷全國,得益于多年開展的茶文化宣傳活動,讓安溪縣從有名的貧困縣向全國經濟百強縣華麗轉變。
2茶文化推動廣西茶產業經濟發展的實例
2.1茶文化發展對三江縣茶產業經濟的促進作用
三江縣位于廣西北部山區,是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據報道,2013年三江縣共有5萬多農戶30多萬人種植茶葉,茶園總面積達9867hm2,年產干茶10500t,總產值10.1億元,茶葉年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茶園成為富民強縣的綠色銀行[3]。三江縣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壯大,當地茶文化的發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三江縣政府意識到茶文化對茶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發展宣傳三江茶文化:將具有濃郁侗族風情特色的侗族文化與茶文化結合,通過以“多耶程陽橋”文化旅游節為載體,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風光,獨特的侗族風情與茶文化結合,開發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葉品牌[4];舉辦“三江春”等茶文化節,展示茶葉產品、茶葉加工設備,組織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萬名游客在風雨橋上品嘗茶葉等,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當地特色茶文化。三江縣通過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好地向外界宣傳、推介三江茶葉,提高了三江茶葉的知名度,拓寬了茶葉市場。
2.2茶文化對六堡茶發展的推動作用
廣西六堡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品質及保健作用獨特,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成為全國24個名茶之一,但由于歷史原因,其文化內涵長期得不到系統的挖掘整理宣傳,僅有東南亞、粵港澳、廣西和國內極少數消費者對六堡茶有所了解[5],嚴重制約了六堡茶產業的發展,導致梧州長期存在茶園稀少、茶產量低、六堡茶制作出現斷層的現象,甚至一度淪落為邊緣的“夕陽產業”。到2002年,廣西的六堡茶生產企業僅存2家,產量不足1000t,產值不足2000萬元,內需市場低迷,65%的產品供出口[6]。2004年以來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六堡茶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把六堡茶培育為梧州重要支柱農業產業。同時,有關六堡茶的文化也逐漸被重視挖掘宣傳,政府和企業通過舉辦或參加各種茶博會,茶文化節,六堡茶品茶、斗茶賽,相關的攝影、詩歌大賽,大力挖掘六堡茶的文化精神內涵,展現六堡茶魅力。此外,越來越多介紹六堡茶的書籍《中國六堡茶》、《六堡茶文萃》、《六堡茶》等也出版發行。六堡茶茶文化的挖掘與發展,極大地推廣了六堡茶,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迅速擴大了市場影響力。六堡茶的價格穩步上升,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特別是國內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國內銷售已從2003年以前的幾乎空白拓展到2012年的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區[7]。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產企業共有38家,六堡茶年總產量達到了8500t,產值超8.5億元[8]。據2012《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顯示,六堡茶區域品牌價值達8.79億元,在黑茶類列第2位,僅次于普洱茶,在整個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中列第31位。六堡茶發展已經進入了新階段,這與茶文化的推動是分不開的。
2.3茶文化旅游推動廣西桂林茶葉科技園的發展
廣西桂林茶葉科技園,位于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內,該園將茶葉科學、茶文化與旅游、經營相結合,以游覽、科技示范、休閑、品茶為主題,開展茶文化旅游。園內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設,設置有“二園”和“五廳一臺”(茶樹品種園和茶葉高產示范園,茶葉加工廳、科普廳、茶史陸羽廳、茶藝品茶廳、產品展示廳及了望臺),以一個別致的窗口,展示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現代茶業。作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產品、涉外旅游定點單位,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國內外游客80多萬人次,其中國外游客10萬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購買茶葉、茶制品、茶具等銷售額共4800多萬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探索出了一條茶文化與茶產業經濟相結合的新模式,為廣西的茶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示范和經驗。
2.4茶文化旅游帶動七仙峰茶場的發展
陽朔七仙峰茶場位于旅游名縣桂林陽朔縣城北十余里的山區,是著名歌劇《劉三姐》“采茶歌”的拍攝場地。茶場景區開設有茶葉科普區、產品展示區、制茶體驗區、茶葉品嘗區等,游客在景區里,除可以盡情游覽優美的茶園景色外,還可以親自采茶制茶,體驗茶葉生產的全過程,品嘗親手加工的茶葉,品嘗用茶葉烹調的各種美食,享受茶文化的樂趣。目前茶場已發展成為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2012年榮獲廣西第一批“新樂茶休閑游”新線路景點,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生態農家樂旅游景點,集觀光、餐飲、住宿、采茶、茶藝表演、品茶購物為一體[10]。據李良活、陳新強報道[11],七仙峰茶場景區2010年春開始運營旅游業務,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已達53000多人次,游客以桂林市與附近城鎮的年輕人為主,還有部分是前來陽朔旅游的國內外游客。茶場2012年茶葉產量15000多kg,景區內銷售量就占了60%,每公斤平均售價250元以上,茶葉銷售收入450多萬元。
3加快廣西茶文化的建設步伐,推動廣西茶業經濟發展
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對茶產業經濟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要充分重視挖掘整理具有廣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揚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廣西茶葉的知名度,促進廣西茶產業持續、健康、有效發展。
3.1提高意識,做好規劃
茶產業發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茶文化賦予茶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茶文化的發展已成為茶產業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因此,廣西茶行業要抓住機遇,提高意識,把廣西茶文化建設作為重點納入到廣西茶產業發展規劃中,拿出切實可行的詳細方案,讓茶文化更好地推動廣西茶產業經濟發展。
3.2加強茶文化的挖掘宣揚力度
廣西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就有呂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產[12],應充分重視廣西茶史資料的挖掘、開發和利用,特別是具有廣西地方特色的六堡茶、南山白毛茶、西山茶、凌云白毫茶、茉莉花茶等文化的研究,形成本土特色茶文化,使廣西茶產業在發展中不斷地注入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定期舉辦茶歌、茶聯、茶書畫、茶攝影創作等比賽,舉辦茶文化節、茶事活動;定期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學術論壇,適時邀請茶文化專家做相關報告,交流廣西茶文化、茶產業經濟的經驗,探討發展之路,等等,積極傳播、宣揚廣西茶文化,使廣西的茶產品打上文化的烙印,走向全國市場。
3.3加強茶葉企業的茶文化建設
廣西茶產業發展長期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品牌少,茶葉“有品無牌”,導致廣西茶葉價值低,知名度小,沒有市場競爭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廣西的茶葉企業在自身的發展中忽視了文化的建設。文化,是企業的一種軟實力,是企業的精神靈魂,是企業吸引民眾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強廣西茶葉企業的茶文化建設,以茶文化建設來支撐茶葉品牌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茶葉企業要挖掘、提煉與總結茶文化元素,不斷創新與提升,將茶文化內涵融入到茶葉生產、茶產品中,打造特色,以優秀的茶文化來塑造和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擴大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動茶企的經濟發展。
3.4進一步發展茶文化旅游
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
產業發展與專業建設在時間和空間上往往存在著由適應到不適應再到適應的一個變化過程。在高職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職業教育要以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產業發展作為辦學目標定位,瞄準產業發展走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骨干課程建設為“抓手”,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實現專業建設與產業經濟的互動發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動機制
校企互動機制是指相關企業和高職院校通過多元化互動,有效協調校企產學研合作教育,充分發揮雙方功能和優勢,進行人才、信息、設施等資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和高職教育持續穩定發展“雙贏”目標的有機工作系統?!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边@為我們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動機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專業人才庫為平臺,以省級精品課程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聯動機制,實施雙向流動。
搭建產學合作的互動平臺
建立產學合作的互動平臺,結合行業特點,與企業、行業協會共建專業,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研究,在實踐中推廣,為行業服務,為產業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以茶文化專業設置湖北省教育廳“楚天技能名師”崗位為契機,堅持走專兼結合的開放式師資建設道路。在學院宏觀政策支持下,以專業發展規劃為基礎,制定師資建設規劃,聘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加盟教學隊伍,建立“兼職教師庫”,從中選聘技術、管理骨干來校任教或承擔學生頂崗實習指導工作,提升專業實踐教學水平。以人才培養、項目開發和技術推廣為紐帶,實現企業與學校的人才雙向流動,每年安排1~2名教師到企業鍛煉,常年聘請6位企業技術骨干到專業任教,參與專業建設,承擔生產性實踐和崗前實訓的教學任務以及頂崗實習指導工作。學院借助于茶文化專業,創建了宜昌市三峽茶文化研究會,面向社會吸納行業精英,他們帶來了豐富的實踐知識,同時還帶來新思想和當前專業人才需求等各類信息,為教師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尋找契合點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們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借助校內科研人才優勢,為中國傳統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產加工標準,與湖北省宜紅茶葉有限公司聯手開發了富鋅工夫紅茶系列產品,遠銷東歐國際市場,達到了互利雙贏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動模式
專業建設的內在動因是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人才質量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要尋求有利于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資源共享的聯合體。實施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課程設置與產業結構相融合、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做一體化,構建茶文化專業建設和茶產業發展“三合一化”的互動模式。
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專業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內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與能力體系及從事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全體成員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總和;企業文化是員工一切行為規范的總和。茶文化專業文化與茶企業文化,雖然存在差異,但其核心價值取向和行動準則是相似的。把拼搏創新、精誠服務的企業文化融合到專業建設中,將茶道精神貫穿于專業教育、企業經營理念及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從而成為茶文化專業與茶產業的文化核心。
課程設置與產業結構相融合
中國茶產業由傳統的農業產業發展分化而來,形成一個橫貫一、二、三產業的龐大產業鏈,第三產業產值以每年100億元人民幣遞增,茶文化休閑旅游業、各種形式的茶葉會展業將會成為茶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調整對專業設置具有牽引作用,勢必對傳統的課程設置進行優化重組和改革,重點突出茶文化學、茶藝、茶席設計和會展服務等課程,為學生今后就業打下基礎。這適應產業發展方向,符合產業結構調整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
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態度目標。根據茶產業現狀和茶文化消費發展趨勢,依據高職教育特點,聘請行業、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研究并確立茶文化專業崗位群,明確崗位職業要求;茶文化專業有評茶師和茶藝師兩個職業方向,根據國家評茶師、茶藝師職業資格標準,制定對應的課程標準,實行雙證融通。建立基于茶類識別、茶葉泡飲、茶事服務、茶葉營銷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在教學活動中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素質為基礎,突出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適應行業崗位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成效;啟示;
福建省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是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烏龍茶之鄉”。改革開放以來,安溪縣各級政府立足得見獨厚的資源優勢,圍繞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目標,制定了茶業產業化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極富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道路。為此,福建師范大學經濟法律學院99級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李建建和何榮天兩位老師的帶領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縣進行了實地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同學們聽取了安溪縣茶果局局長蔡健明,祥華、長坑、大坪、西坪等鄉鎮政府有關部門領導的報告和情況介紹,走訪了12位當地茶農、茶商,5家當地較有規模的茶葉生產企業,召開數次小型座談會,較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做法與成效,掌握了安溪茶業發展狀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對這次調查情況和我們的思考做的初步總結。
一、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做法和經驗
安溪縣地處閩中戴云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多數為粉砂性的紅壤、黃壤,土層深厚酸性強,屬于亞熱性氣候帶,太陽輻射強,熱量充足。山高霧多,泉甘土赤,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條件加之悠久的種茶歷史,精湛的制茶工藝,優良的茶葉品種,孕育了茶業王國的“天之驕子“,使安溪成為“中國烏龍茶之鄉”。
改革開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指導下,安溪縣委縣政府貫徹中央、省、市農村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大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強對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宏觀調控,努力實現茶業產業化經營,主要做法與經驗有4個方面:
1.以市場為導向采用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
農業產業化必須依托一定的載體——生產經營組織形式。適宜的組織形式是農業產業化順利發展的基本保證。安溪縣逐步打破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組織形式:
①科技型企業十基地十農戶型:大坪綠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產、加工、銷售高山綠色食品富硒烏龍茶為一體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與所在地安溪大坪鄉政府協作,與當地茶農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萬畝綠色食品茶園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國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個原料生產基地。
②同業工會十農戶型:同業工會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聯合農戶建設10萬畝成片的鐵觀音基地和6萬畝烏龍茶“綠色食品”基地,并指導茶農統一管理茶園,舉辦各種形式的茶葉促銷宣傳活動。
③收購站十農戶型。安溪縣和各鄉鎮都設有茶葉收購站或農貿市場,每逢“墟日“或茶季,茶農都會將毛茶運往收購站,直接與茶商進行買賣交易。隨著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90年西坪鎮已建成全省最大的烏龍茶交易市場——茶葉中心市場,長坑鄉正在積極建設長坑茶葉市場,中國烏龍茶都——安溪全國茶葉批發市場也已竣工。收購站十農戶型正在向專業市場十農戶型轉變。
2.圍繞茶業產業化,培育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所依托的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在其組織體內,必須建立起一個核心部門——龍頭企業,以發揮其對生產、流通的組織管理與利益協調作用。龍頭企業一頭聯系農戶、生產,一頭聯系市場,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能否發揮龍頭企業的組織協調功能,能否保證龍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是理順產業化組織體內經濟利益關系,推動農業產業化的深度和廣度發展的關鍵所在。安溪縣現有茶葉精制加工企業400多家,國有、集體、三資、個體等經濟成分并存,其中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上的已達50~60家。國有企業安溪茶廠在全縣設立22個茶葉收購站,年收購毛茶5000多噸,加工銷售帶動農戶2萬多戶。①眾多不同規模的茶廠有效地調動了茶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增效,茶農增收。
3.通過科技興茶,促進了茶葉產業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育成熟,產品的競爭最終取決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產品的科技含量,用先進的科技來培壯扶持主導產業,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安溪縣提出“科技興茶“的戰略口號,各鄉鎮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技培訓班。如西坪鎮邀請農科院和農學院以及縣茶果局有關專家、教授、農藝師授課45場次,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88期,參加聽課人數達到12350人次。安溪茶廠針對原有設備老化,不能適應新的生產要求的情況,投入大量資金,分期分批進行技術改造,引進高科技含量的設備、技術。如引進國內最先進的揀梗設備——電腦茶葉揀梗機來揀剔茶梗;斥資30多萬元建立茶葉農殘檢驗室和理化審評室;與廈門大學聯手開發“烏龍茶水分自控系統”等??h政府與科研單位聯合建立三大基地:與國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合作的國家產學研工程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高山無公害優質茶園;與省市縣各級科研機構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高優茶業系統調控應用技術及良種示范基地;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產示范基地。
4.宏揚茶文化,健全市場流通服務體系。
占領市場是產業經營的命脈,農產品順暢及時地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并實現其價值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之一。安溪縣做足茶文章,宏揚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由茶葉行業工會協調,組織全縣茶葉企業到國內外大中城市舉辦“茶王賽”,茶藝表演和茶葉產品展銷會,開辦茶藝館,建立連鎖店,并以舉辦“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節首屆安溪鐵觀音”等活動形式來擴大品牌影響和市場。
二、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效與不足
安溪縣茶業產業化經營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安溪縣已連續三年被評為福建經濟“十佳”縣市。1999年,該縣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值、財政收入分別比1990年增長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遞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縣農業基礎得到加強,農村經濟全面發展,2000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6.6億元,比上年增長6.1%。③
從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來看,實施茶業產業化經營是鞏固與發展茶業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業比較利益,實現茶業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有效途徑。它實現了茶業生產市場化,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加快了全縣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躍上了新臺階。
1.解決了市場與農戶的銜接問題
農業產業化通過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可把分散的小農戶有效有機地組織到主導產業、基地建設的整體系統之中。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采取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使企業與農戶,生產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提高了農戶生產的專業化程度,而且使農民產前計劃有指導,產中服務有保障,產后銷售有渠道。通過一體化經營,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比較利益,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增強了抵災抗險的能力。
2.立足地方優勢,促進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形成地方特色產業
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全縣農業經濟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具體表現為:①立足本地優勢,形成了以茶業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經濟結構。安溪茶業發展規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國產茶縣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為全省三個外貿茶葉出口基地縣之一?,F已有茶園25萬畝,年產量1.35萬噸,產值3億元,加工、銷售附加值6億元,從事與茶相關行業人員60萬左右,占全縣人口的60%,④②主導產業帶動型的產業化模式使農村經濟格局逐步形成區域性產業群體。安溪從特色產業茶業入手帶動了印刷業、交通運輸業、加工業、機械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的產業群、產業鏈。③拓寬了農業的原有結構。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得農業超出了初級生產范圍,拓展了其與非農產業的縱向和橫向聯系。橫向上,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不同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建立新型伙伴和聯盟關系,將商業與農業結合起來,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經營??v向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將農業與工業結合起來,可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農業效益。
3.建立了農產品銷售網絡,拓展了農產品市場
農業產業化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促進了農產品銷售的專業化,起到了農戶與市場的銜接作用,對于農產品市場的開拓有顯著功效。安溪茶業產業化經營使得其茶業銷售網絡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擴大。安溪茶葉主要內銷往本省的漳州、廈門、泉州地區,廣東的潮汕地區,以及臺灣、香港地區。外銷集中在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和東亞的日本,每年為國家創匯2000多萬美元。目前,正在進一步開拓美國、歐洲、南美、澳大利亞和非洲市場。
農業產業化是在農業專業化高度發展,農業實現高度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產生的。而當前我國農業專業化總體水平不高,市場體制和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各種經濟成份和社會組織形式的利益關系還不協調,真正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經經營形式還較為少見。安溪茶業是1985年茶葉經營體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發展起來的,產業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幾年時間,所以幾年來雖取得很好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諸如龍頭企業實力不夠強,名牌戰略實施不力等不少困難與問題。仍需當地政府、農戶、企業團結協作不斷努力。
三、安溪茶業產業化實踐的啟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各項政策、制度及環境的巨大變革,加上信息科學技術的普及,農業產業化的進程無疑會加快。安溪縣以其特色產業——茶業為主導產業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濟。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學們對于如何實現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考,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1.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
在當前我國農村基礎上,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通過合適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吸引分散的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流通等部門結合起來,形成農業產供銷、產加銷的一體化經營利益共同體。根據農業各產業特點,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因產業制宜,選擇恰當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梢圆扇∠鄬λ缮⑿偷穆摻Y方式,如“公司十農戶”、“工廠十農戶”型,這種模式比較適應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在這種形式中,公司與農戶之間僅是一種簡單的契約性商品買賣關系。可采用緊密型聯結方式,這種方式往往帶有專業合作性質,通過利潤紐帶或產權紐帶(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業和農戶,把產供銷、農工貿聯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企業是生產經營的決策者、實施者,負責生產經營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并向農戶提供農用生產資料和負責產品的加工銷售,農戶則按企業的要求生產,成為產業化中的“原料車間”,參與企業的最后利潤分配。在發達地區,及有較大規模的龍頭企業的地方往往采用這種形式。這樣做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緊密型的聯結方式,由企業與農戶共同建立生產基地,企業負責提供種苗、技術、銷售等服務,農民負責基地的生產管理,雙方一般簽有協議成合同,企業按保護價收購,使農戶利潤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這種形式比較適合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水平,畜牧業、水產養殖業、部分經濟作物種植業都可采用此形式。
2.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十分重視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龍頭企業是關鍵環節。那些大(規模大、帶動面大)、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種所有制、多種形式),基礎雄厚、輻射面廣、勞動生產率高的農產品加工、銷售和科技開發等企業,往往能帶動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的綜合開發。龍頭企業的強弱和牽動能力大小,直接影響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與成效。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必須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業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農村金融體制,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服務的功能。要切實采取措施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為龍頭企業提供貸款,建立農業產業化貸款擔?;?,為龍頭企業的貸款提供擔保;可以利用證券市場融資功能,將現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規模,效益良好、具有發展前景的農業企業推向股票市場,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額資金,進行多種樣式的農業產業化開發。政府應當在稅收、土地使用、市場準入、財政貼息貸款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3.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當重視品牌戰略,積極擴大出口
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日益臨近,中國農產品將面臨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同時也面臨著一次難得的機遇。要把握好機遇,迎接挑戰,必須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十分重視品牌戰略的實施。當今世界商品消費已進入品牌消費階段,品牌是致勝之本。培育品牌,實施名牌戰略是農業產業化的迫切任務。實施名牌戰略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有特色、杜絕以次充好,樹立良好的質量形象,它既是保證產品質量,建立企業信譽的一種措施,又是拓展市場,推動企業發展的一種手段,也是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種辦法。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只有樹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強宣傳,擴大經營規模,才能成為左右國內市場和占領國際市場的巨頭。
4.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當重視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進步,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提高農產品品質,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結構的不斷升級換代,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生產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勞動生產力、擴大加工規模,帶動農業生產上規模、上檔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不斷改良農業產品品種,調整農產品結構,不斷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農業比較利益,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實現農業的科學技術進步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的開發工作,鼓勵上規模的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協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②加強現代農業良種開發推廣工作,與農科院所、農業院校建立協作關系,引進名優特水果、蔬菜和糧食品種,建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花卉栽培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推動農業技術進步。③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要通過農業技術人員的“有償承包”等形式,調動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使農業技術推廣落到實處。④加強農業適用技術開發推廣工作,適應市場細分化的需要,加強農產品新品種和加工業的適用技術開發推廣,著重發展市場潛力大、加工增值多的產品、運用技術,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專用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5.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重視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作用,同時,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也是政府職能轉化的過程。政府應當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制定完善相關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礎設施,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維持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以保證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場、大流通的高度,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組建起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捕捉復雜多變的市場信息,為分散的農民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服務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農業產業化的招商引資、產品展銷、技術引進等服務工作,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要正確處理政府行為與農戶(企業)自主經營的關系。農業產業化要真正面向市場,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要求安排生產,保持生產與市場的動態一致性,就必須避免政府代替農民(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避免政府干預過多,包攬過多。此外,規范政府行為,切實制止亂設卡、亂收費、亂罰款等“三亂”行為,真正減輕農民(企業)負擔,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要條件。
注釋:
①④安溪縣茶果局:《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福建省安溪縣安溪烏龍茶簡介》。
②《2000年福建年鑒》第340頁。
③《2000年福建年鑒》第177頁。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征、李建平、郭鐵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綱領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給“十五”的最大課題——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前線》2000.4。
3.譚靜:農業產業化研究進展綜述,《中國農業經濟》1996.10。
4.董雅珍:農業產業化經營與我國農業現代化,《江淮論壇》1996.6。
5.張開華:試論農業產業化的一般規律及政策導向,《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7.6。
6.王書芳:農業產業化:又一次經營制度的創新,《探索與爭鳴》1997.11。
7.陳昭峰: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制約因素研究,《調研世界》1998.2。
8.李剛、趙華安、李新香、閻方臺:加快培育高素質經營型農民的若干問題,《農業經濟問題》2000.7。
9.沈筱敏:我國傳統農業的分化與現代農業的成長,《農業經濟問題》2000.4。
10.劉建華:立足閩東情發展農業產業化,《福建經濟》2000.8。
1.1茶葉現狀
中國烏龍茶之鄉,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產茶的歷史追到唐末,興起于明清,繁盛在當代,到如今產茶已經有漫漫一千多年的歷史。茶葉品種豐富,制茶工藝精湛,茶葉品質優異。多年來,大力發展“三步走”、“茶業富民”等戰略,顯現“鐵觀音 和諧健康新生活”品牌價值。如今,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對茶葉的需求也水高船漲,茶葉產量飛速提高,傳統落后的茶葉機械制造工藝已經不能滿足當今茶葉發展的需求。茶葉生產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茶葉機械生產及運用將會對茶葉產業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將會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帶來客觀的經濟利潤。為了促進茶葉生產持續健康發展,使茶葉生產上規模,質量上檔次,進而開拓國際大市場。因此,引進新型制茶機械,研究適合茶葉品質特點的機械化制茶技術就是擺在民眾及政府面前的重要事情。
1.2茶葉機械化生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2.1單機作業多、連續化機械少
目前還有數量不少的茶廠的制茶機械裝置水平較低,很多機械設備是上世紀80年代購買的,舊、老、壞、破爛不堪等現象十分嚴峻。加工設備基本上是常規設備,連續化、自動化沒有起步,機械化滯后。由于這些茶廠缺乏先進茶葉機械裝備,茶葉機械裝置性能不穩定,以單機作業及傳統手工作用為主,這就導致了茶葉采摘、生產的連續化工作能力弱,制茶工藝較難實現規范調控。
1.2.2設備創制與工藝脫節
新型茶葉機械制茶技術在的一些山區推廣量小,且茶農對部分新型機械技術性能掌握尚不過硬,特別是在投葉量、作業時間、加壓等方面使用不正確。在大宗名茶的加工上,干燥工序與炒干機不配套。很多生產茶葉機械的技術人員并不精通茶葉加工工藝,使得茶葉機械與茶葉加工工藝出現不協調發展的現象。
1.2.3茶葉加工設備標準化不統一
目前,茶葉加工機械設備缺少統一的技術指標,除了標準件、通用件外,各企業生產的茶機零部件不能通用。這一方面給采茶用戶造成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制茶企業的成本。同時,目前有些茶葉生產加工機械配套不合理,較難實現全自動生產流水作業,制茶效率跟不上,工藝不時應人們對茶品質要求較高的需求,進而影響了茶葉機械化、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茶葉機械化生產的具體措施
2.1設備創制與工藝、品質結合
小型茶廠、大型茶葉生產企業要因地制宜,要建立以大型茶機生產企業為主體,茶葉生產為導向,生產、學習、研制、研究相互結合的創新體系,通過發展機械產制來適應當下人們對茶葉品質的需求,適應當下茶葉市場的需要。比如,殺青炒干滾筒的轉速可調、珠茶推炒機推炒幅度可調、各種扁茶機壓力可調等。在引進的國外茶機新產品的時候,要注意消化吸收與再創造。比如,在優化制作技藝方面,充分利用與臺灣人緣相近、地理條件相似的優勢,積極引進臺灣先進的制茶技術和制茶機械,與本地傳統制茶工藝進行優化組合,通過學習、消化、吸收、創新的研發道路,研發新的適合不同種類名茶品質要求的茶機產品,創新茶葉生產技術。
2.2在推廣使用機械生產加工工藝
在推廣使用機械生產加工工藝,要制定茶園管理、栽培、采摘、修剪、加工等生產環節機械化步驟。目前,根據的烏龍茶、鐵觀音、黃金桂等名茶初始產制的基本原理及傳統制作加工工藝,名茶烏龍茶、鐵觀音、黃金桂等名茶的機械加工工藝程序定為:鮮葉采摘-篩分取舍-攤放晾干-殺青-揉捻濾凈-解塊分解-分篩栓選-理條分析-初烘一步-攤涼二步-復烘出爐,一個流程下來,全程機械化生產及加工,將會極大地提高速度及經濟效益。
2.3加快茶園耕種機械的運用
隨著茶園種植規模的急速擴大,僅僅是依靠人工作業式的管理茶園,采摘茶葉,費用大及勞動力的緊缺就擺在了茶園主們面前的問題。因此,要想加快茶葉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推進茶園機械耕種的引進。在一些高瞻遠矚的茶廠或是企業,就走在了前列,如注重“鐵觀音”、“黃金桂”等品牌生產的茶業總公司的上第茶廠、普瑞歷山茶業有限公司等都已著手引進茶樹修剪機、采茶機等,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還解決了勞動力緊缺的問題,進一步上還降低了生產成本,極大地提高了茶葉生產的經濟效益。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思考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為掌握本學院學生對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形式的評價意見及實際教學的效果,為下一步有效進行雙語教學提供依據,同時為學院管理部門決策提供參考,筆者組織了文化管理學院范圍內的文化產業雙語課程的實施效果的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共有學習意愿、學習習慣、課程設計與授課效果四部分。
(二)調查問卷的調研結果
筆者在2011年下半年到2013年下半年5個學期內,在學期末做了隨堂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2份。
1.對專業英語課程的認可度與四六級通過率成正相關愿意學習文化產業雙語課程的學生中過級的比重占到了94%,其中84%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10%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可見兩者是正相關的。
2.專業英語課程學習的功利色彩較重學習專業英語的目的有很多,四六級和就業因素占總樣本的53%,其中選擇通過四六級的占24%,選擇就業的占29%,如果加上出國的6%,約有60%的學生是因為各種功利目標而選擇學習專業英語的,只有37%的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目的是提高英語水平。
3.多數學生未建立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從預習、課堂筆記、復習及查閱字典等方面來看,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總體上比較被動和懶散。65%的學生不會進行預習,59%的學生沒有記課堂筆記的習慣,48%的學生從來不使用或者偶爾使用字典,54%的學生不會進行課后復習。一半多的學生只利用課堂時間學習專業英語,其中34%的學生每天幾乎不學習英語,另有34%的學生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少于30分鐘。
二、文化產業雙語課程的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取舍與側重
1.傳媒特色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依托中國傳媒大學獨具傳媒特色的教育資源和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學重點緊扣傳媒特色,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在學生對課程的反饋中也有所體現,學生對專業英語這一課程的各個章節按照興趣的高低排列,前五名分別是電影業、音樂產業、廣告業、演藝業和電視業,排名緊隨其后是的文化產業營銷和新媒體產業。教學應抓大放小,緊扣教學的特色重點,結合學生興趣,擴展重點章節內容,豐富課堂表現形式。如通過課時的增加來夯實重點章節的教學,對于比較邊緣的行業,應濃縮、合并教學內容,以避免教學節奏的拖沓。
2.文化底蘊
傳統教學重輸入語言,輕輸出能力培養,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采用生填硬灌的注入式教學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過于偏重詞匯、語法結構的教學,忽視了課程的文化內涵,使課程成了語言知識的載體,而不是信息的載體。教學應結合大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加強文化知識的導入,使大學生學會用英語式的思維造句作文。這種文化因素的導入,有利于構建以素質教育為主導思想的大學雙語教學體系,突破了傳統的語言知識教學的局限性,符合時展的要求。
(二)教學形式的互動與突破
1.案例教學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享譽世界。在雙語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案例教學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比較喜歡的課程章節恰恰是案例法運用比較充分的章節,案例教學能夠使學生舉一反三。比如在講授電視業這一章內容時,教師選擇介紹世界頂級的廣播公司,如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美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怂构?FOX)、英國廣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協會(NHK)等,并對每家廣播公司制作的優秀節目作了簡要介紹,如介紹NBC后重點介紹了《老友記》,介紹ABC后重點介紹了《根》和《絕望主婦》,介紹CBS后重點介紹了《60分鐘》和《幸存者》,介紹FOX后重點介紹了《越獄》和《美國偶像》等,使學生了解了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及不同電視廣播公司的節目理念。
2.啟發教學
安溪縣茶文化資源豐富,其中對茶文化旅游開發價值比較大的包括茶物態、心態和行為文化三個層面。具體如下:
(一)茶物態文化旅游資源
位列“全國百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的安溪縣,2012年擁有超60萬畝的茶園,居全國之冠,生態茶園近25萬畝,大坪、西坪等地方保留有古茶園、茶村,各大茶企也建有自己的生態茶園,如八馬森林中的高山茶園,鐵觀音集團的祥華基地和鳳山基地;除了茶園資源外,安溪縣擁有“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奇蘭”“白牡丹”等64個優質茶種,被譽為中國“茶樹良種寶庫”,其中“安溪鐵觀音”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此外,安溪縣茶人繼承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足火等傳統的烏龍茶獨特加工制作技藝,茶技嚴謹精巧;安溪鐵觀音集團還擁有20世紀50年代使用至今的、獨特的木石結構陳年倉庫。
(二)茶心態文化旅游資源
安溪縣擁有鐵觀音“王說”與“魏說”起源、“烏龍太子傳烏龍”、“半壁長毛蟹”等廣遠流傳的茶話;擁有以清末安溪詩人兼茶商林鶴年《福雅堂詩鈔》的茶詩詞為代表的從唐代到現代的詩人和學者的大量茶詩詞;擁有以文人歌詠茶葉的詩歌作品為原本,茶農和茶工自己創作,日常休閑喝茶所唱等多種類型的茶歌;擁有以茶的生產、飲用為主題的舞蹈藝術———采茶燈及現代安溪縣茶文化工作者創排的舞臺表演型茶舞;擁有由安溪縣茶人蔡建明和文化人李波韻共同創作的舞臺表演式的安溪茶藝和包括潔具、下茶、備水、洗茶、沖泡、分茶、奉茶、品飲等基本流程的生活待客式安溪茶藝及“純、雅、禮、和”的安溪茶道精神。
(三)茶行為文化旅游資源
安溪縣擁有超過千年的產茶歷史,是一個茶俗豐富的茶鄉,茶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迎賓送客、禮尚往來、婚慶習俗、喪葬禮儀、宗教祭祀等活動中,其中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有以茶相待、贈送茶葉的日?;顒樱糠贽r歷初一和十五,安溪民眾有向佛祖、觀音菩薩、地方神靈敬奉清茶的敬佛茶俗;每年1至2月,有場面熱鬧,比拼茶技的安溪茶王賽;同時,還有茶文化旅游節、茶文化旅游攝影藝術節、安溪鐵觀音茶莊園旅游節等節事活動資源。
二、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現狀分析
目前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由中國茶都、鳳山茶葉大觀園、魏蔭茗茶園、龍涓茶莊園(中閩魏氏、華祥苑休閑體驗)等景點搭配組成一日游和兩日游線路。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茶文化旅游產品包括擁有茶文化博物館、萬壺館、紫砂閣、茶詩長廊、茶都公園等產品的集茶業貿易、茶文化研究、旅游于一體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茶都;包括茶樹品種觀賞園、茶作坊、鳳苑,集觀光、休閑于一體的國家AAA級景區———鳳山茶葉大觀園;擁有鐵觀音的起源的“魏說”和“王說”兩處遺跡,包括鐵觀音母樹、生態茶園、家庭博物館的西坪鐵觀音發源地;包括有機茶園、有機茶初制加工廠、科研評茶室、茶文化館、觀光木屋集生產、示范、培訓、旅游于一體中閩魏氏和華祥苑鐵觀音茶莊園;集茶文化旅游和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研究于一體的魏蔭茗茶園、八馬和鐵觀音集團總部。同時,還有茶王賽、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節、安溪鐵觀音制茶師(初制)大賽、茶文化旅游攝影藝術節、安溪鐵觀音茶莊園旅游節等節事旅游產品。
(二)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茶文化旅游意識淡薄
受安溪縣整個旅游業發展和內部交通條件的制約,特別是茶文化旅游意識淡薄的影響,目前主要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中除了位于縣城的中國茶都、茶博會、鳳山茶葉大觀園、魏蔭茗茶園和八馬茶業體驗店外,沒有便捷的交通設施去其他旅游景點。同時,中國茶都雖有茶文化旅游景點,但相對面積巨大的茶葉店鋪顯得弱小的多,且周一至周五開放而周末卻不對開放,沒有將其真正展現給游客,周末去的游客掃興而歸;目前運營的中閩魏氏和華祥苑兩座鐵觀音茶莊園位于龍涓鄉,除了交通的限制外,雖然“中國安溪鐵觀音茶莊園旅游節”華祥苑茶莊園體驗之旅行程豐富多彩,茶文化內涵展示充分,活動參與性強,但茶企業主要將茶莊園作為企業的高端會所平臺,周一到周五經營,還沒有發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識,沒有將旅游節中的活動開發為日常的旅游產品。這些阻礙了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2.茶文化旅游產品形象模糊
雖然安溪縣已有生態茶園、茶文化博物館、茶莊園等茶文化旅游產品,但目前游客對其沒有直觀的印象,沒有像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和武夷山印象大紅袍等代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區和產品,茶文化旅游產品形象模糊。
3.茶文化旅游產品功能單一
目前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集中在縣城、西坪、大坪、龍涓等地,中閩魏氏和華祥苑鐵觀音茶莊園沒有將茶文化體驗項目日常化??傮w上看,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主要以茶園、茶壺、茶長廊、茶葉制作觀光為主,體驗性的產品缺乏,旅游功能單一,沒有形成多樣化的茶文化旅游線路。
4.茶文化旅游產品文化缺失
目前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雖然融入了茶人、茶詩、茶聯、茶藝表演、茶節事等元素,但僅停留在雕像、長廊、碑林和少數的節事表演中;總體上看,安溪縣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心態和行為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茶文化旅游產品缺乏當地特色。如鳳山茶葉大觀園,雖然融入了茶圣、茶葉制作流程、茶葉景觀小品,讓游客眼前一亮,但沒有對茶圣、茶聯等的內涵進行深入的展示。大坪生態茶園,只有茶園觀光項目,沒有將其古老茶歌等挖掘出來。
三、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優化對策
(一)提高茶文化旅游意識
安溪縣政府應大力宣傳和倡導發展茶文化旅游,提高安溪縣全民茶文化旅游意識,充分發揮茶文化旅游在弘揚安溪茶文化,促進茶產業發展,活躍旅游市場中的作用。做好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的整體營銷工作,并改善安溪縣內部交通條件,提高游客到各茶旅游景點的可進入性,開設通往各茶文化旅游景點便捷的公交或旅游大巴專線,并做好茶文化旅游交通標識系統和茶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等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安溪縣政府可采取政策、稅收優惠、政府扶持等措施積極引導茶企和已有的茶文化旅游景點轉變觀念,重視茶文化旅游,提供滿足游客需求的茶旅游產品,做好旅游服務,促進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確定茶文化旅游產品定位
2008年以來,安溪縣著力推進茶葉莊園建設,把茶葉莊園作為拓展現代茶業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產品功能和觀光休閑功能的重要載體,鼓勵龍頭企業建設茶葉莊園。安溪縣茶文化旅游應遵循安溪現代茶業生產發展的規劃,突出茶莊園的地位,將茶莊園作為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的代表和特色,形成以茶莊園為主體,以其他茶文化旅游產品為補充的產品定位。
(三)打造茶文化旅游產品體系
針對安溪縣目前茶文化旅游產品以觀光為主,旅游功能單一的現象,根據安溪縣茶文化旅游產品以茶莊園為主,其他茶文化旅游產品為輔的定位,結合安溪縣茶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以茶莊園度假為主,茶文化與茶節事體驗、茶園觀光、茶鄉休閑、茶生產研學為輔的綜合性的茶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各茶文化旅游景點應根據各自的功能進行改善和提升,增加休閑、體驗和研學旅游產品。
4.增加茶文化旅游產品文化內涵
積極發掘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茶文化部分、并與茶園經濟相鏈接而發展起來的茶園觀光旅游業作為旅游業中的新興分支,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得到發展與完善。為更好地發掘茶園觀光旅游的潛力、創造更佳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關部門與茶園運營方應積極加強對茶園觀光旅游業方面的文化產業管理。
一、茶園觀光旅游業在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的問題
目前茶園觀光旅游在文化產業管理方面依舊存在一定問題,具體表現在茶園景觀安排與設計不盡合理,影響游客的觀光體驗;茶園相關的資源配置不合理、?a業體系建設不夠健全,經營產業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的建設亦不盡到位,從而限制了旅游觀光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相應的行業監管工作不到位、相關規范建設力度不足、業內整頓力度不足等問題,也導致業內不規范經營現象與侵害游客權益的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茶園觀光旅游業的社會聲譽,從而對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加強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管理的措施
為解決茶園觀光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加強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管理,相關部門和茶園運營方應積極加強合作、采取相關措施,對茶園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并積極完善茶園的整體產業體系,同時加強業內監管與規范,保護游客合法權益,從而進一步促進茶園觀光旅游業的發展。具體將在下文詳述。
(一)對茶園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
茶園景觀的建設使茶園觀光旅游的基礎,因此在發展出茶園觀光旅游的過程中,應積極重視茶園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積極提升茶園建設的質量。在規劃、設計與建設茶園的過程中,應立足于實際情況,根據當地的地形條件、氣候狀況、土壤狀況,選取合適的茶葉進行種植,積極借鑒歷史經驗,有選擇地選取合適的茶葉品種進行種植。在加強茶園整體景觀的建設的同時,也應積極提升茶農與茶園運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對于工作人員的有效考核,從而保證茶葉種植過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保證、并提升茶葉的整體質量。在進行茶園建設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建設措施的科學性,保證景觀整體的自然與美感[1]。
(二)完善茶園的整體產業體系
發展茶園觀光旅游業的實質是將茶葉種植業和市場經濟相結合,這要求進行茶園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各類建設措施可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目前茶園建設的現狀已難以有效滿足社會各界人士的各類需要,在此背景下,為保證茶園觀光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茶園更應以出色的茶葉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細致周到的服務、和豐富的文化積淀,為游客提供美感體驗和優秀的旅游體驗。
對此,在設計、規劃、建設茶園的過程中,運營者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客戶群體的實際需求與期望,滿足不同年齡段、文化背景與層次、以及社會背景的游客群體的消費需求,從而充分發掘茶園的經濟價值。此外,運營方也應積極注重茶園旅游相關的產業鏈開發,完善茶園的整體產業體系,將茶園發展與相關設施、產業的建設與發展有機結合,統一進行規劃、設計與開發,有效形成集聚效應,從而進一步推動茶園觀光旅游業的發展。
在建設產業鏈和產業體系的同時,各地在進行茶園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注意各自發展的差異性與各地茶文化的獨特性,重視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國茶文化作為統稱,概括了相關文化內容的整體框架與主要內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響,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備共性的同時,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現出具有地域特點的差異。因此,茶園觀光旅游業也應當充分發掘當地的文化特色,積極將茶園文化與當地特色文化有機結合,從而樹立、推動、發展具備當地特色的茶園觀光旅游品牌,將茶葉經濟與觀光旅游相結合,積極推動二者的協同發展,有效實現二者的互利與共贏,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盡可能地創造其應有的價值。
(三)加強業內監管與規范,保護游客合法權益
在積極對茶園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完善茶園整體產業體系的同時,茶園運營方和相關部門也應積極加強加強業內監管與規范,對侵害游客權益的行為進行堅決打擊,從而有效保護游客的合法權益。這需要當地政府積極出臺相關的法規與制度,對茶園旅游與茶園經濟進行有效規范,也需要茶園運營者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規范,對游客的權益進行有效保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