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7 20:52:38
序論:在您撰寫信息科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0世紀80年代的不可回避的現實是對‘信息技術”作出了高度概括性的描述。傳播媒介連篇累犢地給我們提供了一系列關于“信息革命”、“信息社會”和“信息經濟”的報告,人們可以把這種高度的認識看作是信息科學成熟的標志,但情況似乎并非如此。本文要考察信息科學在這種“新”秩序中的作用和增強了的信息意識對信息科學的影響??梢园研畔⒖茖W描繪成這樣一種學科,它研究信息的性質,建立信息科學傳播的模式,開發這一理論及其相關技術所產生的應用成果。既然我們認為信息科學所研究的是將及時、準確的信息傳遞給用戶的手段的有關問題,那么,研究的要點就應包括信息的理論、技術與應用,以及用戶的效益問題。這表明理論的、技術的和評價的方法是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信息科學把體系的創立和效益的評估融為一體,所以,計算機應用和社會科學這兩個方面處于均等地位。我們在考察信息科學在致力于生產和消費大量“信息”的世界中所起的作用之前,可以先來區分一下“數據,、“信息”、“知識”這幾個常用的術語。心數據”,這是一個有點模糊的用語,它指的是對現實世界中發現的實體或事實的編碼描述。諸如:“3”、“宙斯”、“92.5美元”。數據本身其實并沒有真值。通訊系統傳遞數據。計算機處理數據,而檔案貯存數據。“信息”指的是在某種情況下對數據的解釋。例如:“現在的氣溫是3OC”。信息既可是陳述性的,如剛才提到的氣溫的讀數,也可是程序性的,如制作糕餅所需要的步驟。象數據一樣,信息并不包含對陳述或程序的真理性的評價。因此,將數據當作實體事例表使用的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實際上是處理信息的。然而,傳統的信息檢索系統一般是處理具有最小信息成份的系列數據?!爸R”包括以某種有意義、有目的的方法處理或評價信息的能力。知識確實包含有對信息的評價,以確定其真偽。象信息一樣,知識可以是陳述性的,如一個已被證實的判斷(如3OC是個冷天),也可以是具有強制規定的程序性的,即有規定步驟的最低能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具有如何烤制糕餅的信息和具有烤制糕餅的知識或能力。這兩種情況并非同義。專家系統力求在某些特殊領域處理知識,如石油的開采和醫學的診斷。
二、信息時代
最近,我們耳中一直充滿了“后工業化社會”、“信息技術,、“信息時代”、“信息崇拜”和“信息經濟”這類說法。我們且仔細考察一下這類“信息”用語,以闡明需要以科學方法來測定和評估新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技術在工作場所或在全社會中的影響不正是信息科學家的任務嗎?“信息社會”是一個經常用于稱謂“后工業社會,的用語(阿坦葦,1982年),在下列大量引用的引文中,奈斯比特(1982年)對之作了一番描述:“我們現在用我們曾經大量生產汽車的方法大量生產信息。在信息社會,我們已經使知識生產系統化,而且增強了我們的腦力。用一種工業方面的比喻來說,我們象在大量生產知識,而這種知識是我們經濟的驅動力。人們不得不注意到,象其他人一樣,奈斯比特也是在互換地使用“數據”、“信息”和“知識”這幾個術語。作為信息社會標志的,應該是為社會福利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生產大量數據的能力。而且,大量生產出的數據,其效能并不能與信息的大量生產相.司,也不是生產知識。在一份提交加拿大政府的報告中,塞拉芬尼和安德里尤(1980年)將“信息經濟萬描述為這樣一種經濟:在其中,與信息有關的活動起著越夾越大的作用,并且改變著勞動力的構成。盡管人們似乎一致認為,與信息有關的工作;,比例在日益增加,但我們需探究一下,這些數字當中究竟有多少可用來支持關于這種增長的絕對性的論斷。如果我們把那些致力于創造、加工和傳遞信息為工作當介與信息有關的工作,那么,這個門類毫無疑問是處于增長之中。奈斯比特(1982年)提出這樣泛論斷:195丁年只有17%的工作與信息有關,而在80年代早期,已有多至60寫如工介與信息有關。較為大量的這類工作包括牛員、會計、證券經紀人、管理人員、你險業人員、官員、律師和銀行家。某些屬丁于邊際地位的工作,也可列為信息工作,包括下述人夕:節口編制人、教師、秘書和技術人員。還有些工作常常歸類為與信息有關,但人.門一可能不同意將其定為此類,這些人員包括醫生、工程師、建筑師、社會工作者、護士和牧師。人們可以輕易地把上述職業中的許多工作劃分為服務行業。某種工作以前可能一直被認為是一門職業或是一種服務工作,那么現在是什么使這種工作成為一種“信息”工作了呢?羅扎克(1986年)把直接與信息打交道的經濟部門定義為“信息經濟,環境中溝“信息部門,,它包括信用社、數據營理人,直郵公司、公共輿論專家市場銷售專家和人口統計專家?!耙蕾囆畔⒌牟块T”要包括那些在決策時利用信息的企業,例如很行、保險公司、經紀業機構和政府。托夫勒(1980年)所描述的“信息領域”具有與奈斯比特為“信息社會”和麥克盧漢的“全球村”(薩普雷南特,1985年)相似的含義,因為,所有“信息領域”指的是一種傳遞信息的通訊網。托夫勒認為,如果有一個適當的“信息領域”,信息就可以有效地大量生產和傳遞,就如同目前大量生產的貨物之有效流通一樣。問題不是在于能否做到這一點,而是在于該如何去做,以便提供適于利用目標的信息。有什么證據使托夫勒得出結淪說,“人們和組織不斷地需求更多的信息,整個系統開始輸送越來越大的數據流。”人們可能注意到托夫勒話中的含混之處,即一方面人們需要更多的信息,一方面系統又正在提供更多的“數據”。在這些大量的“信息”問題中,人們盼望能出現對業已確定的信息科學研究的作用的高度認識。為此,人們盼望看到信息科學雜志有所增加,大學的信息科學系有所增加,看到這一學科的學位教學大綱。
三、信息科學
(1)學科的演變
信息科學在沉年代后期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獲得承認,雖然可以溯源于戰后對技術的熱忱,最明顯地表現在布什的著述中(1945年)。自二次大戰以來,控制禮傳播科學情報的興趣一直有增無減,而且在SC年代中期第一批人造衛星發射之后更加提高(謝拉和克利夫蘭,1977年)。把美國文獻研究所易名為美國信息科學學會,標志著這一領域已形成為一門可以認同的學問。博克(1968年)對信息科學提出了下述定義,這個定義直到今天仍然是正確的:“信息科學是這樣一門學科,它所研究的是信息的特性和作用,支配信息流的動力,以及處理信息,使之最便于獲取并得以最佳應用的方法。信息科學所關注的是與信息的產生、收集、組織、存貯、檢索、解釋、傳遞、轉換和利用有關的知識體系?!?0年代對于實驗性的和商業上可行的信息檢索系統,以及理論基礎的鞏固都是重要的。這十年一直不斷地熱烈討論信息科學是否應該被認為是一門真正的科學。謝拉和克利夫蘭(1977年)作出了如下深刻的評論:討論是什么構成信息科學基礎的文章連篇累犢,逐篇進行仔細研究”•…就可以發現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一種哲學的思辨論調,于是造成一種印象,似乎人們在靠夸夸其談來要人們承認信息科學是一門科學的學科。80年代涌見出大量約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實驗系統轉向以知識為基礎的檢索系統,出現了文獻計量學并更加深人地探究信息的基礎J到80年代中期,我們能夠看到人們終于承認信息科學是一個研究領域(克切恩,1984年)。‘同時,權威人士宣布“信息時代”開始降臨,并到處散布說“信息”是一種商品、一種資源、一種技術,甚至是一個第三世界(希魯克斯,1033年)。從布什的技術“定位”論,經過能年代對信息科學概念的推出,再經過70年代書目系統的統治,進人80年代又出現了文獻計量學人工智能技術—信息科學已經作為一門穩定的和可行的學科而形成了,只是還不能說已得到充分的承認。在經過20年的應用和研究之后,人們可能還會提出下列潔問:為什么信息科學家這么少?為什么只有這么少的信息科學部門?為什么出款資助信息技術,而不相應地資助信息研究?當大學提出信息技術是21世紀的浪潮時,這些間題求答之急迫更使人困惑不解。例如,H.C.克拉克(1989年)在他給校方的任職聲明中寫道:“我們必須對通訊、圖書館和信息研究、計算機應用和信息技術的教授、學習、著迷和其他形式給予特別的注意。”
(2)當前狀況
根據對本專業雜志的數目、信息科學論著撰稿作者的“本門,學科和北美各大學中信息科學的現狀的考察,我們對80年代末期信息科學的狀況做一點非正式的評價。薩拉塞維克(1979年)對文獻進行了考察,力求掌握信息科學本身規模的狀況。通過對《信息科學文摘》(ISA),《圖書館學和信息科學文摘》(LISA)和《計算機評論》(CR)所復蓋的雜志的考察,他測定《信息科學文摘》在45神雜志中與《圖書館和信息科學文摘》所選摘之文章甭迭,在31種雜志中與《計算機評論》重迭。他估計約有10種雜志專門研究信息科學,考察1986年《信息科學文摘》、《圖書館與信息科學文摘》和《計算機評論》重迭,也可得出對80年代末期信息科學生版物片類似月象。考察撰文作者的“本門萬學科,可以表明信息科學的構成。對一項小型抽樣調查的掃描表明,作者人數正在增加詢是計算機科學家(或者,至少是計算機鄒門的成員),盡管大多數信息科學課程設置在圖書館學淀。最后,讓我們簡單地考察一下北美大學中信息科學的狀況,這里是大多數信息技術活動的發源地。人們立即得到的印象足:在這里信息技術的層次高,而信息科學‘幾‘層次卻很低。我們沒有看到期待的那神信息科學系相應增加約情況。實際上,人沉必須煞費心機去尋找是否有所增加!相當普遍的情況是沒立計算機和信息科學(不可靠的)系或圖書館與信息科學系。匹茲堡、德雷克塞爾和密蘇里是少數幾個有信息科學學院或信息科學系的大學。盡管信息科學是從通訊領域如信息理論與工程發展而來,而不是從圖書館學衍生出的副產品或分支,但其大部分學位課程今天仍設在圖書學院。薩拉塞維克(1979年)一語揭示了底蘊,他說:“信息科學形成子軟新型的通訊領域,而不是圖書館學或文獻學的表象或變種?!苯裉?,作為一門可以認證的學問的信息科學,主要是在圖書館學院的范圍內實施教學和研究。如上所述許多論著作者從“太門”學科灼眼光看來,這是一種有趣的反常現象。需要提出以下問題:實際上有多少研究人員自認為或自稱為是信息科學家呢?在以“信息經濟”為基礎的“信息社會”中,他們何以能為數很少呢?
(3)與計算機科學的比較
我們且將計算機科學的形成和信息科學的形成作一番比較。兩者都土現于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兩者都緊密依靠技術;都受到技術發展為強大推動;都是由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轉行來研究的;都是主要著重于應用,而不是純理論的研究,而且由于其應用的性質,兩者都幾乎涉及每一個其他的領域。當然我們看到,3c年后,實際上在每一個教育部門都沒置了計算機科學系妥有了計算機科學學位灼畢業生,有為數眾多的計算機科掌家,有專門的計算機科學研究領域。到60年代后期,有許多研究人員自稱是計算機科學家,有具備各個檔次的計算機科學學位的學生畢業。這些情況正是發生布關于計算機科學是否應該被認為是一門科學的不斷爭論之中。•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信息科學實際上沒有學術部門;幾乎沒有信息科學的單獨的學位,也幾乎沒有信息科學家。信息科學應用的學科交叉性(不要與信息技術混為一談)似乎已經削弱了這一領域的特性,在某種程度上說,計算機科學并沒有發生這種情況?;羝湛死蛱?1987年)所表明的計算機科學發展與確立的多方面情況也同樣適用于信息科學。他指出,計算機科學的兩個重要方面是:它借用了大量的思想來加以發展與推廣,基礎研究能夠綜合并逐步提高計算機應用•中的成就。他率直地指出:“科學基礎的規模不足,也缺乏足夠的研究人員來發展這門科學萬。他懇求計算機科學的應用要更好地適用于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的潛力如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開發,將使我們在更高的程度上獲得有關世界的知識。計算機科學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知識處理的問題。將使我們增強對學習過程、思維過程和推理過程的認識,•”…我們將開始探索概念、知識結構和語言的智能體系。
四、結論
信息科學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景
盡管信息科學的奧秘遲至本世紀才由控制論、信息科學論等現代科學所揭示,但人類卻一直生活在信息科學的海洋中。最近,筆者根據資料,把人在利用信息科學方面的幾個重要歷史時期整理成如下表格。表格說明,人類長期以來,一直在致力于發展收集、處理和傳輸信息科學的能力,以便快速、有效地利用信息科學資源。信息科學資源的發展狀況是不同尋常的,專家學者們把它的迅速增長,稱為“爆炸性增長”。他們指出,信息科學資源和傳統的資源、能源不同,不是越使用越少,而是越使用越多,越消費越增長。日新月異的科學發現和層出不窮的技術發明。是新知識、新信息科學不斷增加和出現爆炸性增長的主要原因。自1750年以來,科學知識約50年增加10倍,為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2.5倍。有人作過如下統計:到七十年代初為止,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圖書達50萬種,科技雜志4萬多種,科技論文多達300萬篇,此外還有大量的文集、研究報告、??墨I等其他信息科學。在出現新技術革命以后的三十年中,新增加的知識和信息科學、占人類全部知識信息科學的90%。在利用信息科學資源方面,人類已經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現代科學中的信息科學論、控制論、系統論等學科的誕生,使人類認識到信息科學是自然界的第三大資源,懂得了信息科學的巨大功能和價值。信息科學作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也已日益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證實。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迅速提高了利用信息科學資源的自覺性。這種自覺性,正是人類發展信息科學技術、提高利用信息科學資源能力的強大動力。在新的技術革命中,計算機、微電子、現代通信等信息科學處理和傳遞技術正在突飛猛進,信息科學革命已成為新技術革命的主要標志。從七十年代開始的第一次信息科學革命和八十年代開始的第二次信息科學革命,都是人類為提高利用信息科學資源的能力而作的努力。經過這兩次信息科學革命,信息科學化已經由點發展到面,出現計算機和現代通信相結合的網絡信息科學化和系統信息科學化。這樣,就使信息科學資源可以更迅速、更有效、更準確地為人類所利用。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對信息科學資源利用的誘人前景,作出如下預測性的描述:首先,在未來的技術革命和世界新的產業革命中,可以開發利用的信息科學資源將急劇增加,繼續呈現爆炸性的增長,信息科學資源將在未來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其次,隨著第二次信息科學革命繼續向縱深發展,利用信息科學資源的處理和傳遞技術,將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一個國家信息科學技術落后,那么它必將在技術經濟方面拉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第三,由于開發利用信息科學資源的需要,信息科學科學技術必將得到迅速的發展。以信息科學為中心的新研究群和新知識群正在崛起。新的研究群和知識群將由信息科學科學、微電子學、信息科學處理、信息科學通信、系統論、決策論、信息科學經濟學、信息科學通訊未來研究、信息科學技術評價、知識社會學、信息科學法學、信息科學管理等知識門類組成。第四,由于信息科學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和信息科學化社會的形成,社會將有更多的人去研究信息科學資源開發利用問題和從事信息科學資源開發利用的實際工作。
未來的決策和信息科學決策學
信息科學資源利用的發展前景,在決策方面為我們提供了那些啟示呢?可以說,沒有信息科學的決策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在未來研究專家們看來,任何決策除了必須以有關決策對象的過去和現狀的資料為依據外,還必須更多地依靠有關決策對象發展趨勢的未來信息科學。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任何決策都是面向未來的,都是籌劃未來的行動目標和行動的方案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科學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景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制訂有關信息科學資源開發利用的決策時,必須把這種前景作為決策的未來信息科學。
二、我們必須盡快地作出有利于發展信息科學技術的各種決策,使信息科學技術得到更快地發展。
三、與人才的培養有關,隨著信息科學資源開發和利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必然奇缺。這就要求我們盡早地作出培養和訓練信息科學人才滿足未來需要的決策。這個問題,應當作為科研、教育等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來抓。
四、隨著信息科學資源的不斷增長,人們從大量的信息科學中迅速、有效、準確地選擇決策所必須依據的信息科學的難度,也必然隨著加大,這將迫使人們從理論上和方法上進一步研究信息科學和決策的關系問題,研究信息科學因素對決策成敗的影響。
1.1教材針對性不強
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而言,測量成果是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數據源之一,測量學是采集和獲取地球空間定位數據,建立基礎地理信息庫的一門測繪類課程,[3]但目前大部分有關測繪綜合實習的教材都傾向于測繪類專業,沒有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材,且教學大綱和內容具有滯后性。因此,在教材方面應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特點制定測繪綜合實習教學內容,著重強調對測量學理論知識的彌補與擴張,強調其與地理信息科學的對地觀測體系、遙感、信息科學等方面的密切結合,更好地為數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設服務。
1.2測繪實踐實驗課時數偏少
隨著測繪科技的發展,新方法、新儀器都導致了教學內容的增加,從而導致本專業學生在有限的測繪實習課時內只能掌握基本儀器如水準儀、經緯儀的實戰操作而對全站儀等先進電子測量儀器僅限于認識層面,造成許多學生不會操作全站儀。需增加測繪綜合實習課時以便學生在充分了解水準儀、經緯儀的基本構造、原理的基礎上具有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此外還能讓學生有充分時間了解全站儀并熟練應用全站儀進行角度、高差等測量。
2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及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實踐教學的成效,能更好地促進理論教學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4]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相關老師和領導非常重視企業平臺等在測繪實踐課程中的作用,積極與南方測繪、南通測繪院等企業建立校企聯合,以這些企業為依托建立測繪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以達到資源共享。這種校企聯合辦學的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的缺點;同時在參觀中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通過測繪實例展示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現場講解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測繪綜合實習采取了相對自由的教學形式,在實踐教學方法上引入了引導式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環節開始前,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確定實踐任務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老師主要是布置相關任務,介紹測繪工作流程和大致方法,講解工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具體的測繪工作由實習小組獨立完成,以提高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測繪實習過程中,指導老師進行現場指導并隨時對學生提問,要求學生有針對性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此外,為了避免團隊中個別學生的濫竽充數現象,在實踐中要求每個學生都會使用測量儀器并熟練了解各項技術標準,直到滿足技術要求為止,最終提交的實驗報告要求每人獨立完成。當測量結果誤差超限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應重測直到實驗數據滿足技術精度要求為止,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養成良好的測量習慣。
3綜合實習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
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實踐教學的成效。測量學實驗課是認識測量儀器和鞏固理論知識的基礎,通常是根據實驗課時數與理論課時數的比例關系,確定實驗課的考核評分辦法確保每個學生具有單獨進行儀器操作的機會。測繪綜合實習主要過程是通過團隊協作完成相應實際任務,是對學生測量技能的提高階段,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8人左右。在實行新的教學考核方式以前,實習成績的評定往往是對每個小組進行整體打分,個人考核是由組長在小組內進行比較、權衡,這樣缺乏縱向的、組與組之間的比較,且組長往往顧及同學情誼平均分配成績,不能很好體現埋頭苦干同學的付出。為了改善這種平均主義的現象,實習考核改變了以前以實習小組為單位考核的辦法,考核對象細化到每位學生,按照其出勤、實習表現、分析測量誤差的能力表現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考核。同時,考核成績與學生在測繪實習過程中團結協作、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相結合,全面考核學生的測量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具體評價指標為:出勤占10%,主要反映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儀器操作能力、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繪圖能力考核占50%,該項考核指標是從學生的專業技能方面考慮;團結協作能力占20%,由小組組長和組員認定;實習報告占20%。學生的實習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實習技術總結和分析、實習心得體會和對實習及教學方式的意見與建議??己藱C制的改革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實習的積極性,動手能力和專業興趣有了明顯提高,增強了專業素養。通過目前2011級學生專業實習的效果和反饋情況看,這種考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鞏固了學生測量技能。
4結語
【摘要題】信息化與網絡化建設
【關鍵詞】內容分析法/學科信息門戶/信息選擇/信息組織/信息導航/信息服務
【正文】
1內容分析法概況
1.1發展歷史
內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發源于新聞傳播領域的一種方法,通過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有效描述傳播內容特征和檢驗傳播研究假設。其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等人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組織了一項名為“戰時通訊研究”的工作,以德國公開出版的報紙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容分析法獲取重要的軍政機密情報,取得重大成就。這項工作不僅顯現出內容分析法的強大作用,而且總結出了一套內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戰后,內容分析法在傳播領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貝雷爾森(BernardBerelson)發表著作《內容分析:傳播研究的一種工具》,奠定了內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對內容分析法的定義也被廣泛引用。目前,內容分析法已經被廣泛運用到新聞傳播、圖書情報、政治軍事決策、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隨著網絡的發展,它開始成為網絡信息組織、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熱點。
1.2定義
按照貝雷爾森的經典定義,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具有明確特定的傳播內容進行的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1]。在運用到圖書情報領域時,內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觀、系統和定量原則,通過對各種類型文獻信息的數據計量、比較、分析和推理,描述學科發展特點和趨勢、發現學科空白實現學術創新、實現信息的有效組織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內容分析法可以分為:(1)解讀式內容分析法,通過精讀、理解并闡釋文本內容來傳達作者的意圖;(2)實驗室式內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內容分析相結合;(3)計算機輔助內容分析法,運用計算機來輔助數據搜集、編輯、整序和分析[2]。
1.3特點
內容分析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定性、定量相結合。內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圖和假設,對分析單元和程序進行質的規定。以定性為基礎,再采用統計、計量等定量方法和數字、圖表等描述方法對信息內容進行揭示,最終還將回歸到內容的解釋和深化的定性層面。(2)客觀性。內容分析法得以實現的前提在于文獻的內容特征可以通過符號群(包括語詞、圖像、音頻、視頻和多媒體元素等,其中語詞是最常用的符號群)來體現,而且同一符號群在同一文獻中具有相同的意義[3]。人們是通過對符號群出現的頻次、位置等外在客觀信息的計量來了解文獻的信息內容特征的,這就保證了內容分析的客觀性,它不會因為實施者的不同而出現巨大差異。(3)系統性。這主要體現在樣本選擇和分析框架建構上。內容分析法一般是對一段時間的(通常是5年-10年)、連續穩定的、內容體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獻信息進行分析,從時間跨度、數量要求、穩定程度等多方面對研究樣本進行了限定。在分析單元和框架體系上要求盡可能全面反映樣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備、可信的特征。(4)統一性。內容分析強調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選擇樣本上必須按照統一的程序,保證每個項目接受分析的機會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內容應以完全相同的方法進行處理,編碼和分析過程必須一致,保證長時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學科信息門戶概況
2.1定義
學科信息門戶(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簡稱SBIGs)是用戶訪問某學科資源與服務的一個單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種網絡服務,用以完成本學科網絡資源內容的高度組織集成和網絡應用程序的聚集,并將這些資源與應用集成在一個可定制個性化的界面中來滿足每個最終用戶的需要。它還提供一個統一協作的學術交流環境。從用戶角度來看,它是某學科用戶訪問該學科網絡資源和服務的起始站點或稱入口[4]。目前,國外都開展了各種學科信息門戶項目,例如:歐洲的Desire項目、美國的Infomine項目、英國的RDN(ResourceDiscoverNetwork)項目、SOSIG(SocialScienceInformationGaterway)項目等等,國內近年來開始發展的上海圖書館“數字圖書館”資源項目、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SDL)”項目建立的數字圖書館中心門戶和生命科學、化學、數學物理、資源環境和圖書情報5個學科信息門戶、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建立的“材料復合新技術信息門戶”等。
2.2特點
學科信息門戶主要針對特定學科領域,服務對象基本上是專業研究人員。這一主要特征決定了學科信息門戶建構的要求:(1)專業化,在資源選擇上要選取學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資源描述和組織上要依據專業詞表和分類法,對門戶要經常更新和專業測評;(2)集成化,將專業領域里所需要的各種信息資源,包括網站、圖書情報系統、文摘索引、電子期刊、科技報告、學位與會議論文、研究機構、學術團體、教育機構、學術會議、工具書、專業服務系統以及與學科科研緊密相關的其他資源系統集成到一個網絡平臺上提供服務;(3)知識化,信息資源強調專而精,根據對知識內容及其關系來選擇、描述和組織資源與服務;(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專業領域的檢索瀏覽方式及資源導航模式,并能在用戶使用過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務幫助[5]。
2.3研究內容
目前學科信息門戶研究也主要圍繞上述要求來開展,內容有:(1)信息資源的選擇研究,包括對學科信息門戶需要涵蓋的資源廣度和深度進行界定,制定選取標準、流程規范和搜尋控制策略;(2)信息資源的組織研究,包括資源的整合策略、資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資源的組織方式、知識挖掘;(3)信息服務研究,包括異構數據庫的統一平臺檢索研究、信息導航研究和個性化推送服務;(4)技術研究,對建構學科信息門戶的各種智能技術研究。
3內容分析法在學科信息門戶構建中的應用
3.1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學科信息門戶是一種在網上獲取高質量信息資源的重要工具,面向專業研究人員,因此在信息資源選擇、組織和服務上都要求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在內容選擇上不僅強調完備性,而且更強調一定的指導性,要能夠反映學科熱點和前沿,在信息服務上,要能夠針對個人研究情況的轉移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當前出現的各種資源選擇和評價標準還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雖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因為缺少量的規定而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避免人為差異,而且定性描述難以準確反映學科研究的中心內容,內容分析法結合定性與定量描述,能夠科學地反映學科核心資源、基本資源和邊緣資源,還能夠分析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所在,保證資源組織內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務方面尤其是個性化服務方面,目前的發展還遠未完善:信息導航還主要依據專家意見,不夠客觀;推送服務主要是依據用戶提供的要求來進行自動檢索和發送,用戶潛在的信息需求無法滿足,也無法跟上用戶的動態研究狀況。內容分析法的優勢就是從公開資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務人員可以通過對用戶使用習慣、查詢內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戶的使用偏好、研究內容,從而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資料推送等個性化的服務。
(2)可行性。首先,內容分析法與學科信息門戶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學科信息門戶要求信息資源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和系統性,在選擇范圍和質量以及組織方面要求統一性和標準化,在信息服務方面也特別強調內容挖掘和知識內涵。而連續性、系統性、標準化也正是內容分析法的實施要求,并且內容分析法就是要從數據的分析中提煉內容主題,能夠滿足學科信息門戶建設的知識要求,還能夠彌補現存資源標準定性多、定量少的缺點,使學科門戶資源提供更加科學合理。其次,目前已經有部分研究者將內容分析與信息建設和服務結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這些可以作為內容分析法運用于學科信息門戶的基礎。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內容分析的信息導航建設框架和技術[6],朱少強等研究了內容分析運用于文獻群隱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論和方法[7],畢達天研究了內容分析法在網絡數字信息分析中的應用[8],繆其浩利用內容分析考察了國際圖書館學術前沿及其發展[9],張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計算機輔助內容分析軟件[10-11]等。這些研究表明內容分析法能夠運用于學科信息門戶的信息選擇、導航和知識挖掘,并且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
3.2具體應用內容
(1)信息資源選擇。嚴格的資源選擇是學科信息門戶專業性、知識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國內外對資源選擇都制訂了各種標準,例如SOSIG從內容、形式和選擇過程確定篩選標準,包括有效性、權威性、準確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組織和時效性[12]。但這些標準還局限在質的規定上,結合內容分析法可以達到量的限定。在進行全方位信息選擇之前可以先選取消范圍的文獻資源進行內容分析,從而制訂可量化的信息選擇標準。僅以確定信息選擇的相關性標準為例,首先,選取某些體系完備、發展穩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對其中的文章或網頁里出現的專業詞匯進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據專業詞表進行規范和合并,然后對索引詞匯進行詞頻統計、語義分析和特征提取,從而確定學科研究的核心詞匯、基本詞匯和邊緣詞匯。反過來,這三種類型詞匯在各個信息源中出現的頻次可用于確定某一資源與門戶建設目的的相關性。按照樣本結果,可以訂立便于計量和操作和全面資源搜尋標準和策略。
(2)信息資源描述和組織。
內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第一,內容分析與數據挖掘、語義結構和知識發現技術相結合,能夠從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顯信息中發掘其隱含的有用知識信息,這種隱含信息可能信息創造者自身也未意識到,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備、深入。第二,內容分析法在創建分析類目時,要將意義相同、相近和相關的分析單元進行歸類整合,因而分析類目可用于描述資源之間的參照關系,并建立符合網絡資源特點的動態詞表。
目前主流的資源組織方式是分類瀏覽和主題檢索,這兩種方式的缺點在于作為受控語言,需要依據分類法或主題詞表,而分類法和主題詞表更新往往滯后于動態的學科發展形勢。如前所述,運用內容分析法能夠反映學科的核心詞匯、基本詞匯和邊緣詞匯,體現學科發展的熱點和重點,再通過分析單元的歸類整合,可以形成學科研究詞庫。而且詞庫產生的分析結果能進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內容分析只需下載最近一段時間內的信息文本并用原來開發的編碼程序執行分析,研究趨勢、重點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發生突況,也能及時反映。每當加入一個新問題,內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開展的時期再次分析,不受時間限制[13]??梢?采用內容分析能夠提供一種更加適應網絡和學術研究特點的、半受控的知識元組織方式。
(3)信息服務。信息服務是學科信息門戶價值實現的關鍵所在,是資源創建者和使用者之間溝通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信息導航服務、檢索服務和用戶個性化服務等層面,運用內容分析法能夠提高這三個層面服務的質量。
信息導航可以幫助用戶迅速、準確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導航系統還多是基于語詞的靜態物理鏈接,要達到用戶滿意就必須在用戶導航路徑的選擇上給予內容提示與知識指導。通過信息的內容分析,抽取信息資源的核心領域和相關領域的含量、質量及相似度,從而實現資源的動態聚類,根據查詢目的不同從多角度切入導航路徑,并且不斷轉入相關導航節點,優化導航過程[14]。在日常維護中,通過對用戶查找和點擊情況的內容分析加以不斷調整導航項目和設計,滿足用戶要求。信息導航除了門戶內信息的快速定位,還包括外部相關網站的合理鏈接。選擇獨立網站作為分析單元,對其規模、內容、訪問人數、學科信息內容的和用戶使用評價情況做內容分析,確立關聯程度、內容質量和使用頻率較高的網站進行外部鏈接導航。
由于內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識元組織方式,相應地,這種知識元索引庫可以作為知識元檢索方式的基礎。運用一定的智能技術,在信息選擇和組織過程中構建索引數據庫,庫中的內容都是專業領域的知識單元,是最小的知識組分。當用戶查找某個關鍵詞時,通過知識組分的邏輯組配合運算,包含該關鍵詞的信息源將被作為知識元索引結果被檢索出來提供給用戶。還可將用戶的檢索要求和對檢索結果的選擇情況進行分析和積累,作為備用索引庫,不斷完善學科信息門戶檢索的專業化和知識化。
個性化信息服務離不開對用戶個人使用情況的跟蹤分析,內容分析法的應用主要是對網絡使用記錄的挖掘。顯在的用戶信息包括用戶注冊信息、發表評論等,隱性的用戶信息要通過Web服務器日志、Cookie記錄、動態跟蹤軟件、網絡調查等方式來獲取[15]。分析顯在和隱含的用戶信息,可以提取有關的用戶行為特征,對用戶的資源使用行為、頻度、關注內容、使用偏好進行了解,總結其信息利用特點和規律,從而提供個別化的使用幫助和個性化的推送服務。
3.3實施步驟
內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獨立的階段執行:
(1)提出研究問題,確定研究范圍。在研究開始階段就要明確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設,并且依據研究主題劃定研究范圍,詳細說明所分析內容的界限以便給出可操作的主題領域和時間段。
(2)抽取樣本。樣本選擇的標準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連續性、內容體例基本一致,簡言之就是能從樣本的性質中推斷與總體性質有關的結論[16]。
(3)選擇分析單元。即尋找內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項因素,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單元可以是數據庫或網頁中的特定語詞、符號、主題、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網站,也可以是聲音、視頻信息或用戶行為。
(4)建立類目體系。即確定分析單元的類目歸屬,有效的類目體系應保證所有的分析單元具有唯一的分類指歸,各個類目界限明晰,并且分類標準一致,不同的編碼者對分析單元的歸屬意見相同。
(5)內容編碼和計量。將分析單元分配到類目系統中并對各個類目出現頻次、空間數額等進行計量,這個過程可以采用計算機和相關軟件來完成。
(6)解釋與檢驗。通過數據的分析,進行合理的分析與闡釋,并與研究假設相互印證,發現研究目的與結論之間的異同,得出對某一現象或理論的科學認識。分析結果還要通過信度和效度的進一步檢驗,信度包括對文獻編碼一致性、分類準確性和方法穩定性的檢驗,效度包括結論與事實的相符程度、理論研究結果的適用性檢驗[17]。
3.4應用內容分析法的優勢與不足
內容分析法運用于學科信息門戶的優勢是由它的性質決定的。作為一種通過信息記錄的數量分析來間接研究資源和用戶行為的科學方法,內容分析法具有客觀性,方法的運用者不與研究對象發生直接聯系,研究者的主觀態度和偏好不會對分析的數量結果造成影響,而且分析過程是按照規定的程序、方法和選擇評價規則來執行,分析結果表現為一系列的量化數據,這些都保證了內容分析的客觀性和統一性,使分析者能夠從模糊、虛假的顯在信息中抽取真實信息和有用知識,并能較深刻、精確地反映資源的知識含量和用戶的個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目前學科信息門戶信息資源選擇、描述、組織和服務標準定性化、主觀化(依據專家意見)帶來的不確定、易變的缺點。
內容分析法應用于學科信息門戶構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體現在內容分析法系統性要求與網絡資源分散性特點的沖突。內容分析法要求選取比較穩定、連續、體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為樣本,而學科信息門戶作為對資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數據庫等比較穩定的資源,也包括互聯網上比較零散的、形式多樣的易逝信息,后者難以達到內容分析的要求,但對于學科信息門戶資源建設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樣的問題還存在于對暫時的、分散的用戶使用情況的分析過程中,因而如何對這些即時性的、零碎的信息進行可靠的內容分析成為需要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表現在內容分析法評價判斷的不確定性。內容分析法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礎之上,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統計分析處理之前,必定要劃分到一定的類目體系中,而任何類目體系都是高度人工選擇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觀判斷卻成為客觀定量分析的前提,這是內容分析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當然,目前已有學者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引入概率論、數理統計方法、模糊數學方法、灰色系統理論方法、貝葉斯定理來盡量減少內容分析法的不確定性[18],達到最大化的科學性。
4結語
內容分析法具有客觀性、系統性、統一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特點,在實際運作中具有靈活性、易操作性,這些特點使它能夠廣泛地運用到學科信息門戶資源建設和用戶服務領域中,為信息資源選擇、描述、組織和服務提供量化數據和規范基礎,優化學科信息門戶資源和服務質量。當然,內容分析法也還存在不足,需要結合其它方法和深入發展來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卜衛.試論內容分析方法.國際新聞界,1997(4):55-68
[2]邱均平等.關于內容分析法的研究.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55-64
[3]葉鷹.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的理論基礎及軟件工具比較.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3-37
[4]孔敬,李廣建.學科信息門戶:概念、結構與關鍵技術.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5):50-53,90
[5]張曉林.分布式學科信息門戶中網絡信息資源導航系統的規范建設.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5):28-33,43
[6,14]李敏等.基于內容分析的網絡信息導航研究.情報科學,2005(6):928-931,954
[7]朱少強,邱均平.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文獻群中隱含信息的挖掘.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7-84
[8,15]畢達天.基于數字信息的內容分析研究.現代情報,2005(7):62-67
[9]繆其浩.觀察國際圖書館學術前沿及其發展:內容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3):5-8
[10]張蕊等.計算機輔助內容分析軟件進展研究.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0-126
[11]王曰芬等.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綜合應用軟件的開發與實驗.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4-54
[12]常唯.學科信息門戶的資源選擇與組織.圖書館,2005(1):60-62,67
[13]周黎明.基于網絡的內容分析法.見:邱均平主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2004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選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07-114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這些科學活動操作難度,減少了科學實驗對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也能夠消除時間、空間和地域對科學實驗的影響,使得學生借助于信息技術就能完成對事物的觀察、數據的記錄,對啟發小學生的心智有積極影響。例如,在講授《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課時,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植物生長變化周期也比較長,如果僅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觀察、記錄不現實,而信息技術則能將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濃縮為短短幾分鐘,保證了學生參與并感悟自然生長變化的過程。
二、拓展了小學科學教學的內容
因此,通過信息技術來拓展科學教學的內容十分必要,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感受網絡科技所帶來的便利,通過對網絡信息的學習不僅能夠擴充小學科學教學的課堂容量,也能豐富小學生的日常見識,從而對一些未知科學現象充滿好奇;其次,信息技術也有利于科學教學的與時俱進,信息技術使科學教學變成一個動態過程,將一些最新鮮、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及時傳遞給學生,使科學教學變成一個充滿了樂趣的知識陣地。
三、促使小學科學教學更加“有聲有色”
信息技術以精美的畫面、動聽的聲音等技術優勢,使小學科學教學變得異彩紛呈,成為一場調動小學生各項感官的教學盛宴,以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感染力,使教學更加“有聲有色”,學生的學習也更加“有滋有味”。例如,教師在為小學生介紹葉子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通過包含各種葉子的動態視頻和優美的背景音樂進行導入,讓小學生感受各種形態的葉子之美的同時,能在那種舒適愉悅的氛圍中進入學習狀態,這對于提高科學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助于小學生搜集科學“證據”
難道我們還不應該反思我們當前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出現了什么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化解這些問題?
第一個原因就是計算機已由神秘事物變成一件“家用電器”,學生對計算機的新鮮感逐漸降低??偟膩碚f,在二十一世紀之前,計算機通常還是昂貴的代名詞,往往學生在接觸信息技術學科以前幾乎沒使用過計算機,計算機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一個令他們陌生,感到神秘的新鮮事物,學生對于學習計算機充滿了好奇心,那時的計算機課成為學生神往的一門課,條件雖差但學得很認真,課堂紀律好。但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計算機走下“神壇”,在社會和家庭日益普及,學生對計算機的新鮮感逐漸降低,現在不少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學科之前已經玩了多年電腦,電腦用的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兒時期。按照人的認知原理,在計算機日漸普及的年代,“計算機”已不是他們頭腦中的新鮮事物,因此也不再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腦神經刺激源,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主觀能動性在無形中消失了,不少學生幾乎不聽信息技術學科的理論課,而去做其它學科作業、看課外書、聽MP3、做小動作等,只是等到上機課的時候才會向機房 “發起沖鋒”,但其主觀上是還去玩游戲、聊天、上網等等,信息技術課學科老師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感到很是無奈。
其次就是教學內容重復單一,知識老化,跟不上時代步伐。當今的信息技術課,比較一下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就可以發現教學內容幾乎是重復單一,知識老化,缺乏創新,還在重復地學習:計算機發展史、計算機組成、Window98、“文件的復制、移動、刪除、更名、建立文件夾”、Word97或Word 2000等,軟件版本和知識體例遠遠不能反映近一、兩年計算機的發展情況。教材再怎么不好也比沒有教材好,老師不能不用,但往往照本宣科,無奈地按教材內容授課,學生學得乏味??梢哉f,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是最是無奈的一件事了?,F在試作如下比較:小學的信息技術課教學強調動手、淡化理論,小學生未知的東西較多,所以對信息技術課還是比較有興趣的。初中的信息技術課,開始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都有要求,由于學生年齡不大,比較聽話,課堂紀律也不錯,也比較好按教材教學,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些學校機房設備落后,教學效果其實是難以保證的。對于高中的信息技術課來說,高一新生的現狀基本上是這樣的:學生大多是見過或用過計算機,較多學生有上網或用電腦的經歷,計算機已不是他們心目中的新鮮事物,到了高一再來重復學習過去基本上學過、聽過的信息技術內容就比較反感,他們自認為只要能到機房上網就可以了,教材上的內容已經沒有多大的意思了。但事實上,往往他們對計算機知識是一知半解,也有很多誤解和無知,但卻自以為是,并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計算機操作習慣。由于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缺乏新穎性、時效性,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被學生認為是最沒有意思的東西,因而理論課也就成了 “沒有意思”的課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方法古板,死守教材,缺乏靈活性、創新性和時代性。我們信息技術教師不妨進行如下自我反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是這樣的一個現狀:教師常常對可引入教學的時代元素缺少挖掘,對教材內容缺乏推陳出新和全局安排,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你所教的東西到底對學生有什么用處,對于所教學生的總體情況和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教學就是被動地授課,課堂語言沒有誘導性設計,所講內容沒有發散性、延展性和反映計算機最新發展成果的時效性,甚至連教師自己授課的精力都不充沛。試想,這么枯燥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又怎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第四個原因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學科重視不夠。一是對信息技術教師缺乏人文關懷和業績激勵機制及科研創新獎勵機制。學校未能出資鼓勵他們對學生開展興趣培養,未能支助他們指導學生參加計算機應用水平或技能的培訓、競賽,未能開展教師多媒體課件水平競技比賽,未能發揮計算機教師的專長向校園網提供為其他學科制作的公用課件和便于拿來就播的理化生實驗動畫元件和人文學科的音視頻合成動畫元素,未能建立起信息技術教師的業績競爭機制去激勵信息技術教師對業務進行科研和教學研究。二是不重視硬件投入,缺乏必要的資金用于設備維護和硬件升級。不少學校機房的現狀是:計算機數量不夠,配置落后(計算機機房設施往往比主流配置平均晚五年左右),計算機運行又慢又卡,硬件的投入應該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重視?,F在頻頻出現上機課學生逃課的現象,有學生認為理論課沒意思,上機課機子(計算機)又不夠,就算有機子又不能流暢運行,操作快一點話就卡了。一些學生就干脆不去機房,呆在教室里干別的事,對信息技術課很是失望,覺得信息技術課可有可無。
信息技術學科應如何走出死胡同,如何讓信息技術課煥然一新?這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件大事,新時代的信息技術學科及教學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采用什么方法呢?我們不妨嘗試作如下設想。
第一、從小學到高中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教材有發展性、整體性、時效性,是經過總體
規劃形成的激發科學創新的認知體系。建議出版社至少每兩年對教材進行一次修訂,作一些新的增補和必要的刪除及勘誤。信息技術學科大致分為記憶理解類和手動操作類兩類知識。教材應對記憶理解類知識建立單獨的學習框題,但不同階段的教材的用語要符合不同階段的學生,力求準確無誤。比如:計算機應用?發展?組成、文件擴展名與文件類型、文件名通配符、同名文件相關知識、剪貼板作用與特點、算法設計、各個編程語句和函數的用法等,是理解認識類;有的直接記,有的要理解,教材的講解就不能含糊不周,應作到科學準確。手動操作類知識,如:鍵盤指法、鼠標操作、Windows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制作Word電子小報、電腦繪畫、編輯程序上機調試等,教材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任務驅動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去完成同一任務,并對各項任務的基本的、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過程進行必要的小結。電腦操作中常有一些沒寫入教材中的小技巧,教材也可以鼓勵學生查閱電腦報刊雜志或上網搜索,開展信息技術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第二、學校重視信息技術學科的地位,注意發揮信息技術教師的作用,保障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投入。學校不應只抓升學科目,而要實施素質教育,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發散性、時代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并鼓勵信息技術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計算機水平技能培訓/競賽和信息教師開展計算機多媒體軟件/課件制作水平競賽,或給信息技術教研組一些有償的項目去做,如:維護校內計算機,開發一些校內實用軟件,幫助其它學科制作課件和動畫元件,建立校本資源庫等等,獎勵對學校有貢獻、創新有實績的信息技術教師。學校應改善信息技術教師的待遇,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他們主觀上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水平。
第三、信息技術教師自身提高了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勇于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根據本人的研究,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如下三個要求:
1、精研專業,通備教材。這就是要不斷充實新的知識和技能,專業水平要與時俱進,不吃老本,要對教材拉通備課,抓住教材知識體系,看到教材的優點與不足,對教材講述的不完善、落后和疏漏進行合理地修訂和增補。
2、分析學生,了解學生,根據情況設計教學。搞清楚什么是學生普遍知道的?什么是一知半解的?什么是第一次接觸的?等等。教師只需問一問,學生普遍知道的就由學生完整地講出來,教師用重復學生的話來表示知識點通過,比如鼠標的操作。學生一知半解但認識不清的,一種就是多讓學生來談,也許將多個學生的認識和觀點歸納起來就完整了,比如改變窗口大小的操作,復制文件的操作。另一種就是學生經多次還言而不清、言而不盡的由教師就把這個“秘密”公布出來,提醒學生要搞清楚,比如,文件擴展名有關知識及重要性(Windows系統為什么要默認隱藏已知類型文件擴展名等)。對于學生第一次要接觸的知識,教師要學會從其它學科或生活中發現學習素材或知識基礎。比如:循環結構的程序設計,為什么要學它,有什么好處,可從數學中找一些指數函數、數列等經典習題來引入,并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解決它。如:高斯的神算、病毒的繁殖、印度國王的棋盤、趣味作圖等等。
3、豐富教學語言,創建情境教學,打造“活”的信息課堂?!扒榫辰虒W”本是英語情境會話教學的簡稱,但我認為,信息技術學科也必須借鑒英語的情境教學方法,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信息技術學科必備知識的學習情境與氛圍,全力打造靈動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讓課堂活起來。下面以事例對比說明我的這個思想。
比如,以文件復制的教學為例,我們來對比分析一下傳統教學與情境教學的區別。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學習的內容是文件的復制,這是必考的內容,大家要認真去學哈,那么什么是文件的復制呢?或者文件復制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來看,教材上這樣說的……”?!敖酉聛?,我們再來學習文件復制的方法,文件復制的方法大致有菜單法、工具按鈕法、鼠標右鍵快捷菜單法、快捷鍵法和鼠標拖動法(還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操作方法分類),我們將分別學習?,F在先來學習菜單法,請大家認真聽,作好筆記……”——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看似沒有什么錯誤,內容到位,態度也很認真,但其實是有問題的,該教學沒有創設教學情境,沒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本沒有興趣聽下去。
“同學們,你們好多同學有了MP3、MP4、音樂手機了,有的家里還有數碼相機等。其實他們對于電腦來說都是一樣的,你們知識嗎?”學生一下就有了精神。個別學生在竊竊私語:“U盤”。教師馬上抓住并放大聲音說出來:“對,U盤,即Usb存儲器”。教師問:“你們通過電腦向這些數碼產品里面存些照片、音樂、電子書、電影等文件,用了些什么方法?這種操作在計算機里叫什么?”然后,教學按前面本人所講的方法,對一知半解或知而不全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喚起學生自己對復制文件情境的回憶,教師激勵學生站起來交流操作“經驗”,體會在同學面前貢獻經驗的成功感,教師主要作歸納總結,對講的正確方法進行表揚,不足或不夠的繼續鼓勵其他學生再補充。如果學生再也說不出來了但知識、技能還有沒講完整的,教師可以故作神秘,比如:作悄悄狀地說:“這個秘密,一般人我不輕意告訴他,快用筆記下來”?!@就是情境教學法。信息技術情境教學法要根據學生現狀,站在學生的“實用主義”角度,從學生身邊的事物說起,以學生生活經驗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到這個內容確實有用武之地。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交流,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由學生完成知識的歸集,不足的和遺漏的再由教師“隆重”揭秘,而不是傳統教法的由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事無巨細,把學生灌得頭昏腦脹。
我們都知道,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這一點對信息技術教學來說尤為關鍵。信息技術學科的備課所要涉及的面更廣,教師要想備好信息技術課,除了要做好其他學科要注意的“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等幾個要素之外,還要做好機房、軟件、網絡和教學素材等方面的準備。上信息技術課是離不開機房的。首先,教師要在課前檢查機房的教師機、學生機是否有故障,機房網絡是否通暢,教學控制軟件能否正常使用,本課教學所需軟件是否已經安裝等。其次,教師要準備好本節課所需要的素材,例如,在上四年級《美化課程表》一課時,教師如果課前沒有給學生準備好已經錄入的課程表,等學生再自己新建一個,然后再美化,估計學生還沒有開始練習本課的內容,一節課就已經結束了。因此,教師只有課前充分準備好每一個環節所需要的資源,課堂教學才能按照預設的流程流暢進行,課堂效率也才會有所提高,學生才能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也會一天比一天高漲。
二、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課堂導入階段采用虛擬化的主題模擬或生活中的小故事來設置教學情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是因為生動的教學情境更加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采用合理的情境導入教學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教師在教學《調整計劃順序》一課時,就可以通過創設“某某同學老是忘記做作業,希望通過制作一個學習計劃幫助自己好好完成作業,請同學們幫忙找出他的學習計劃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一個情境來導入新課,這樣的課堂導入能夠極大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共鳴,因為小學階段很多的學生都有忘做作業的毛病,很多學生都有切身的體會,所以學生一下子就被拉入到了課堂中來,接下來的教學進程自然能夠順利進行,教學效率自然也會相應地得以提高。當然,如果教學情境設置得不合理,不僅達不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可能還會適得其反。例如,在教學《初識逐幀動畫》一課時,有的教師采用播放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來導入,雖然動畫片對學生有吸引力,但是除了播放的是動畫片之外,似乎找不到這個情境對學生理解逐幀動畫有什么幫助,相反教師還要花另外一部分時間把學生從動畫片的情節中拉回來,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教學效率大打折扣。
三、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紀律一直是影響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自制力差的特點,一個小小的紀律問題可能會讓整個課堂氛圍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失控。如其他學生都在練習的時候,有一位學生卻在偷偷地玩游戲,如果此時教師大聲呵斥他,并對該學生采取罰站等懲罰措施,一來會影響其他學生的注意力,耽誤練習的時間;二來會惡化師生關系,這對課堂教學非常不利。此時,教師可以悄悄地走到該學生的身后,拍拍他的肩膀,或是小聲地告誡他,這樣既不會干擾其他學生練習,同時玩游戲的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堂時間內也會自覺遵守紀律,課后教師再和這位學生好好地談一談,并再次告誡他。這樣的處理將有利于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當然,為了打造良好的課堂紀律,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還可以抽調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建立學生監管隊伍,一來這部分學生可以幫助教師指導基礎薄弱的學生,二來還可以避免這部分學生因為掌握了學習內容而想玩游戲等擾亂課堂秩序的情況的發生,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和課堂管理的負擔。
四、時刻關注課堂練習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練習環節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教師自己在教師機上操作或者在機房內漫無目的地踱步。對信息技術學科而言,課堂輔導富有更深、更廣的涵義,對于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尤其如此。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練習環節,教師更應該去關注學生的練習,要走到學生跟前,去發現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對那些不愛說話和出現個別問題的學生要做單獨輔導,而對于大部分學生都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
五、課后小結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