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9 18:45:31
序論:在您撰寫農戶經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農村必須不斷深化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才能化解遇到的問題和矛盾,而農戶聯合經營是改善家庭經營中諸多矛盾的有效方法"農戶聯合經營是專業化生產和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經營的發展,是把農戶、現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起來經營,這樣,可以更大程度地發展農業生產力,一方面延長農業專業化生產產業鏈,另一方面使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經營得以全面發展"這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補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一是聯合經營使農戶分散的小規模的個體生產變為集中的大規模的聯合生產,更重要的是實現小規模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協和經營,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要"單一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普遍經營規模小、經營實力弱,通過聯合經營實現橫向一體化,可以快速實現規模擴張,促進市場營銷渠道的開拓和產業鏈條的延伸,降低交易不確定性,并通過減少中間購銷環節,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規模經濟"通過共同投資,促進縱向一體化經營,構建和完善產業鏈條中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業化鏈條中各主體、各環節更緊密地合作發展,通過成員生產行為一致化,實行標準化生產,統一開展品牌化建設,在有效整合各成員資源、形成合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合作組織的整體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方式從數量增長到能力提升轉型,向現代農業經營組織的方向邁進"二是聯合經營是小農戶適應大市場的客觀必然,是我國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聯合經營有利于逐步實現我國農業大面積規范化經營,是克服我國目前農業投資不足的最佳選擇"聯合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風險,降低交易費用,為農業生產者拓寬融資渠道"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必須是大農業"推動農戶家庭經營向聯合經營轉變,農戶通過橫向聯合發展規模化經營、縱向合作發展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這種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農戶聯合經營,能夠克服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弊端,把農業家庭經營與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化經營有機統一起來,從根本上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競爭力"三是聯合經營可以優化勞動組織,創造出新的生產力"聯合經營可以促進生產方式變革,優化勞動組合,增強農民群體凝聚力,使勞動組織群體心理及行為有效達到組織目標,更好地實現勞動價值的創造,科學配置生產力要素,同時也使勞動關系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發展,合理組織勞動者的分工與協作,正確處理勞動者之間、勞動者與勞動工具之間的關系,挖掘農業農民內部潛力,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客觀需要"。
推動農戶家庭經營向聯合經營轉變的建議
農戶家庭經營向聯合經營轉變,是我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在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背景下,要通過政策逐漸引導,支持力度不斷提高、支持范圍逐步擴大的方式方法,實現這種轉變,逐漸使這種農戶聯合經營體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經濟組織,以適應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一是充分認識發展農戶聯合經營的現實意義"農戶聯合經營不僅僅是將農民簡單地聯合起來,而且是將現有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聯合起來"目前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基本是小規?;驅m椝缮⒌穆摵?,只有通過這種較大規模、多項的緊密聯合,所形成的聯合體才能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進而滿足農業生產力穩定發展、農民增產增收、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在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多目標約束下,農戶聯合經營是有效組織我國農業家庭經營轉變發展方式的現實選擇"它不僅彌補了家庭分散經營的缺陷和不足,促進了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重新流動組合,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推動了農村微觀組織的制度發展;增強農民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化解分散經營的小農戶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保護農民的物質利益,是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現實選擇,加速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二是加大政府對農戶聯合經營的支持"農戶聯合經營體的發展需要政府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在財政方面,要對目前已經運營農戶聯合經營體給予補助,使其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支持有條件的農戶聯合經營體承擔國家有關涉農項目,將國家支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財政專項和投資建設項目,委托和安排有條件的農戶聯合經營體實施"同時重點支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科研開發能力、技術服務水平、質量檢驗檢測水平和信息網絡體系建設,重點扶持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等/三品0和地理標志認證工作,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提高經營品牌化水平"在稅收方面,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于2008年下發了((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6的基礎上,繼續扶持農戶聯合經營體,減免經營初期稅費,并利用稅收政策引導農戶聯合經營體的發展方向"在信貸方面,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性金融機構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戶聯合經營體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聯合體健康發展的助推器作用"首先,為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聯合體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其次,在政策規定上積極引導同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及合作社與相關市場主體之間進行多領域、多方式的聯合與合作,探索區域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聯合社(會)建設的途徑"第三,政府協調、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組建聯合體,解除聯合體成員間/搭便車0的負激勵和信息不對稱的雙重障礙,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聯合體改善資金、土地、技術、市場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發揮公共平臺作用"三是允許大資本大企業進人農村組建聯合經營體"從我國聯合發展工商業中得到啟示,農業發展中也可以大膽引進技術,利用外資,興辦/三資0農業企業;借鑒工業生產專業化協作的成功經驗,組建專業性農業生產公司;根據現代資本主義組建各種聯合企業的可取經驗,按專業化協作原則,建立跨地區、跨省市、跨行業、跨部門聯合公司或聯合企業,也可以突破不同隸屬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組建各種綜合性的以開發農業為主體的實業性、股份制公司,充分發揮各種不同聯合經營形式的特點和優勢,調動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切潛力,把一切可利用的資金、資源、技術、人才調動起來,變成加快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力量"四是不拘一格,聯合經營發展農村"可以根據國情采取具有自己特點的聯合經營形式,淡化二元經濟結構"發展中央企業與地方農村經濟橫向聯合,把中央企業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辦成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在抓好農村經濟結構總體調整前提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促進農村分工分業和農業用地規模經營,并把鄉鎮企業發展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建好農村城鎮;把國營農場辦成大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基地;構建以農業資源、市場需求為基本約束的多目標、非線性、動態性產業路徑選擇模型,有效提高農戶聯合經營的資源利用率、勞動產出率、投資回報率和生態循環率,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向農業集聚,使農戶聯合經營沿著現代農業方向科學發展;通過教育培訓加大農民人力資本投資,普及農民的市場經濟、農業科技和現代管理知識,增強農戶的市場觀念和風險意識,提高農戶參與聯合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同時,高度重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逐步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經濟基礎"。
本文作者:張磊工作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論文關鍵詞:農業合作社,農戶收入,丹陽市,丹徒區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國家的糧食戰略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農業作為一種天然的弱質產業,具有投入時期長、收益較低等特點,同時,由于農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自然條件、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又成為一種高風險產業。傳統上,我國是以小農經濟方式進行生產和經營的,這直接導致了農業從業者抗風險能力的缺乏。首先社會實踐論文,個體小農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市場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其經濟決策經常不能反映市場需求。其次,小農因為生產規模小,市場談判能力較弱,而無法通過談判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價格論文開題報告。因此,農戶希望能通過一些制度和組織,與同業經營者,與上下游經營者進行結合,以減少風險,增加收入。于是,農業合作社劃時代地產生了。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興辦農業合作社的熱潮,各種形式和產業的合作社工作開展地如火如荼。特別是2006年《合作社法》頒布之后,農業合作社得到了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推廣,農業生產和經營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但是,目前的農業合作社出現了求量不求質、管理不規范、利潤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實踐論文,農業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受到致命的打擊。
針對農業合作社所存在的問題,大批專家和學者都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提供了政策建議。一部分專家從合作社的產生和發展入手,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內源性根據;也有一些專家著眼于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從管理和組織的角度進行探討;另外,也有相當多的專家通過研究認為合作社的立法才是關鍵之處??傊?,專家們的研究大多是針對組織自身開展的,而針對農戶的研究相對較少。實際上,農戶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微觀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他們的態度和意愿直接決定了合作社的發展。
因此,本研究正是從農戶的角度出發,通過問卷調查、統計描述的方法,分析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社的現狀與態度,并計量分析農戶參加合作社的行為對收入的影響,從而為發展農業合作社規模、推廣合作優勢、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強農業競爭力、保障農戶利益提供政策建議論文開題報告。
(二)文獻綜述
楊惠芳(2005)認為,解決農民增收的關鍵在組織創新,建立有利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市場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使我們找到了促進農業產業化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和載體。
韓潔、薛桂霞(2007)認為,農業合作社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顯著的,這不僅表現在其市場經營和談判能力的增強社會實踐論文,更與生產一體化、二次分紅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王新利,李世武(2007)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優越性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基礎的。要使這類組織獲得長遠而良好的發展,進而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強有力的幫助,政策的實行需要遵循這一基本原理。
二、 數據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次數據由本班四位同學利用暑假時間前往丹陽市丹徒區實地調查獲得,我們走訪了當地茶葉合作社周邊的4個村落,共發放問卷220份,通過剔除信息明顯錯誤、前后矛盾和異常的問卷21份,實際有效問卷為199份,有效率高達90.45%。
(二)數據分析
1、數據分析分為描述分析和計量分析兩部分。在描述分析中,將參加合作社農戶與未參加合作社農戶戶主的年齡、文化程度、身份(是否村干部或黨員)以及家庭農業勞動力比例、農產品銷售價格等指標做橫向的比較,以此對這兩個群體的特征做出基本的描述。在計量分析中,選擇農戶總收入為被解釋變量,家庭種植規模、非農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生產資料成本為解釋變量,采用Cobb-Douglas模型進行計量。
2、描述統計:
(1)年齡: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戶主平均年齡為47.36歲,未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戶主平均年齡為47.40歲,且兩個群體中戶主年齡都是呈正態分布的,因此,戶主年齡沒有顯著差異論文開題報告。
(2)文化程度:將戶主受教育程度按文盲、小學、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分別賦值為1、2、3、4、5社會實踐論文,則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這五項比例依次是0,8.82%,47.05%,26.47%,17.65%,平均值為3.14,未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這五項比例依次是0,12.12%,76.97%,4.84%,4.84%,平均值為3.11.從各種文化程度分布比例來說,未參加合作社的戶主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但總體均值較為接近,這是因為當地的教育模式以九年制義務教育為主,大部分戶主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社會實踐論文,以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戶主絕對人數較少。
(3)身份:在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村干部或黨員的比例占到了50%,而沒有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村干部或黨員的比例僅為7.88%,有理由相信,身份的區別對參加合作社與否是有著較大影響的,這也與理論分析的結果吻合,通常認為擔任村干部或黨員的農戶覺悟較高,能夠積極響應號召,另外也需要起帶動作用,因此參與的意愿與可能性更高。
(4)家庭農業勞動力比例:在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平均家庭農業勞動力比例為64.67%,而對于未參加合作社的農戶,平均家庭農業勞動力比例為64.13%,同時兩個群體也符合正態分布。
(5)農產品銷售價格:本次調查對象為當地的曲阿茶葉合作社,通過調查了解到,大部分農戶每年采摘兩次茶葉。從問卷反映的情況來看,對于參加合作社的農戶社會實踐論文,第一次茶葉的平均出售價格是328.1元/斤,第二次茶葉平均出售價格是235.2元/斤;對于沒有參加合作社的農戶,第一次茶葉出售價格為319.6元/斤,第二次茶葉出售價格為227.4元/斤,且上述數據分布都較為緊湊。
3、計量分析:
被解釋變量為農戶總收入,以Y表示。解釋變量見下表:
表1 實證模型解釋變量說明
變量名稱 變量定義 平均值
D1 是否加入合作社:是=1,否=0 0.23
X1 種植規模:農戶耕種的總面積(畝) 3.43
論文關鍵詞:農戶兼業化農地流轉,農地規模經營
農戶兼業是指農戶這一微觀經濟主體既經營農業又從事非農產業并且決不輕易放棄農業的一種跨部門經營現象。目前我國的農戶兼業化情況非常普遍,而且內部情形各種各樣。我國農戶兼業化普遍存在,自然有其合理之處。但是農戶兼業化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農地規?;洜I的發展,[1]大大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和現代化。我們應對農戶兼業化的存在原因及其對農地規模經營的制約機理進行充分研究,以對癥下藥,提出此種背景下發展我國農地規?;洜I的對策。
一、農戶兼業化將是中國農業今后的一個長期現象
1.農戶兼業的現狀考察
農戶兼業是從農民走出去從事第二、三產業開始的,如果農民不走出農村一直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那只能是專業務農,兼業就無從產生。所以,要對農戶兼業現狀進行考察,必首先對農民外出務工現象作以調查。
在了解農戶中農民外出務工之前,應對目前的農戶結構有所認識。目前農戶的典型結構是由丈夫、妻子、一個年老父母(另一個跟著另一個兒子)、一個或兩個孩子構成。當然也有老年父母分開另過或者丈夫有一個兄弟或叔叔也跟著自己過(由于智障或者是光棍等原因)等情況,但那是個別,可以忽略。從我們對河南省南陽市和新鄉市兩市的683戶農民外出務工情況的調查來看,農民外出務工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丈夫和妻子都外出務工,孩子或也在城市上學或跟隨在家的父或母在農村上學,務工人員常年不回家(春節可能回家看看)。這種情況占總體的4.2%。第二種情況是是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和老人留守在家,等到農忙季節丈夫回鄉搶收搶種。占總體的73.4%。第三種情況是丈夫外出打工,婦女、老人在家經營土地,就是到了農忙季節也不回家,由家里人獨自經營農業。這種情況的比例占到16.5%。第四種情況是孩子大了(二十歲左右)出去打工,壯年父母在家務農。這種情況的比例是5.9%。
河南南陽、新鄉兩市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單位:戶數)
夫婦常年外出務工
丈夫兩邊移動
丈夫長期在外務工
青年子女常年在外務工
合計
南陽
16
321
62
23
422
新鄉
13
180
51
17
261
合計
29
501
113
40
683
百分比
4.2%
73.4%
16.5%
論文關鍵詞: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博弈,穩態均衡
一、引言
作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在于采取一種怎樣的經營組織形式來引導小農戶與大市場接軌,將分散經營的廣大農戶轉變為適度規模的社會化經營。即如何通過基于共同價值標準和利益追求的利益聯結機制,將散漫、相互分離的無組織狀態的中國農民同企業結合起來??梢哉f,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核心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呈現出多養化發展趨勢,主要包括買斷式、合作式、產業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式等利益聯結機制等。這幾種不同的利益聯結機制根據企業—農戶利益實現方式及經營組織的不同,其內在聯結的緊密程度由弱到強。其中,企業和農戶通過簽訂供銷合同而形成的合同式農業是比較成熟的、也是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利益聯結方式,合同式農業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形式,其余的利益聯結方式都是在這一基礎上延伸或演繹而來的。但實際上合同式農業的違約現象極為普遍,或者說其作為企業—農戶利益聯結的一種基礎機制并不穩定。筆者認為是合同農業自生利益聯結機制設置的缺陷使其蘊含著內生的運行非穩定性。
二、合同農業中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的非穩態均衡
合同農業是指由企業與農戶事先簽訂農產品的購銷合同,雙方約定價格,帶農產品收獲時農戶按照合同向企業提供相應數量及質量的農產品,并進行交易結算的農業產業化的組織方式。這一方式通過合同具體規定農戶與企業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從而將分散的小農戶與企業聯結起來。其優勢在于通過眾多農戶為企業提供生產所需原料,能夠延長企業的農業產業鏈條;通過企業對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可以拓展農戶的銷售渠道。其最大缺陷在于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比較松散,進而造成了其穩定持續的進行下去。筆者這里構建一個簡單的企業—農戶的非合作單次博弈模型,以說明合同農業中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內在不穩定性的產生機理。
假定:模型中的博弈參與人分別是企業和農戶,生產的產品是馬鈴薯;企業與農戶簽訂的合同的馬鈴薯固定收購價格為P0利益聯結機制,企業的生產成本是M,企業通過加工銷售馬鈴薯預計可獲得的收益是R;農戶生產并向企業供應的馬鈴薯的數量為Q,農戶的生產成本為C,馬鈴薯的市場價格為P1,市場行情好時P1 >P0,市場行情差時 P1 <P0。在模型中馬鈴薯的價格會隨著市場因素的變動而波動,從而為違約帶來了可能。(如矩陣1所示)
矩陣1:合同農業下企業—農戶博弈矩陣
企
農 業
戶
履約
違約
履約
Q P0-C, R-Q P0-M
Q P1 -C, R-Q P1 -M
違約
論文關鍵詞:金融資源,農村金融,金融支農,Tobit
一:引言
金融資源需求問題一直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溫鐵軍(2001)通過對農戶借貸規模分布的研究,認為1985年前農戶的貸款主要來自于農業銀行與信用社,而在1990年后農戶從銀行與信用社的貸款規模有所下降,民間借貸活動日趨頻繁。史清華(2002)通過對山西745農戶的調查研究,發現正規金融在農戶的生產生活中的形象較差金融論文,農戶已經把其排除在自己的生產生活之外。朱守銀(2003)通過調查,認為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向信用社借款的比例較高,而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戶更傾向于親朋好友借貸。葉敬忠等(2004)從社會學角度對農村金融資源的供求進行分析,發現農村正規金融的供給對象主要是富裕的、擁有較高社會資本的農戶,貧困農戶主要的融資渠道是民間金融。
然而國內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從金融供給方面來實現農村金融資源需求,主要包括增加金融機構的布點、擴大融資的途徑來解決農村金融的需求問題,而對于將農戶作為有效的需求主體則較少作系統深入的分析論文提綱格式。已有文獻表明,農戶是金融服務的消費者與金融市場提供者,農戶才是農村金融資源的有效消費者。因此,有必要對各地區農村金融資源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厘清金融資源的有效需求的影響因素金融論文,為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運用Tobit模型探索出農村金融資源需求的影響因素。
二、研究方法及說明
本研究考慮在給定一組農戶的特征向量的條件下,農戶如何選擇金融資源。而在一般狀況下, 農戶選擇金融資源的比例 ∈[0,1],數據被截斷,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的參數是嚴重的有偏和不一致。所以,采用Tobit回歸分析,該方法可解釋截取數據,以此來判斷各因素對農村資源應用比例的影響程度。
Tobit模型是James.Tobin(1958)在研究耐用消費品需求時提出的一個經濟計量學模型。Tobit模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解釋變量是可觀測的(即取實際觀測值),而被解釋變量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觀測到,即我們觀察到的取值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具體來講“無限制”觀測值均取實際的觀測值,“受限”觀測值均截取為0。
對于第j地區,標準的Tobit模型為:
其中, 為潛在變量金融論文,為觀察到的因變量,為自變量,為相關系數向量,為獨立的且~N(0, )
三:指標的選取及數據說明
一:指標的選取
運用Tobit模型分析農戶特征對金融資源需求的影響時,首先要確定其影響因素的具體指標。本研究的核心是每個指標的改變對農村金融資源的需求產生顯著的影響?;谝陨峡紤],并兼顧樣本數據的可比性、可得性、科學性與影響的重要程度,本研究構建了影響金融資源需求的量因素的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變量的選取
變量類別
變量
代碼
變量定義
預期影響方向
決策者特征
戶主年齡(歲)
按戶主實際年齡計算
-
戶主受教育程度(年)
按戶主實際受教育年限計算
+
最高受教育年(年)
按家庭成員中最高受教育者年限計算
+
戶主性別
按男性戶主比例計算
+
家庭負擔
在學人數(人)
按家庭中實際上學人數計算
-
65歲以上老人(人)
按家庭中65歲(含)以上人數計算
-
金融資源存量及利用
勞動力(人)
按家庭中成人勞動力人數計算
+
戶場收入(元)
按2006年家庭戶場收入計算
+
戶場財產與資產情況
耕地面積(畝)
按家庭實際擁有的耕地面積計算
+
生產經營總值(千元)
按家庭生產經營總值計算
+
果樹林木總值(千元)
按家庭果樹林木生產總值計算
+
牲畜總值(千元)
按家庭從事畜牧業所產生的生產總值計算
+
常數項
常數項
c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民,制度
近年來,隨著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出臺,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非農產業轉移,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土地的流轉。為正確把握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準確了解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我們對蒙陰縣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1.蒙陰縣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
蒙陰縣總面積160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94%,現轄9鎮2鄉、587個行政村、53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46萬?,F有耕地面積54萬畝。目前,全縣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數 10.7萬戶,流轉面積9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9 %。
在調研中發現,蒙陰縣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形式主要有5種。一是轉包。指原承包方將部分或全部土地經營權轉移給其他農戶,承包方與發包方原承包關系不變。論文參考網。目前,這種形式是蒙陰縣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像常路鎮已成片承包300余畝屬于這種形式。全縣轉包流轉土地總面積31萬畝,占流轉總量的31.6%。二是轉讓。轉讓這種形式多發生在全面取消農業稅之前,當前蒙陰縣這種土地流轉形式極少。三是互換。為方便農戶耕種或流轉,對各自的土地經營權進行交換。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戶與戶之間。這是土地流轉時期比較流行的方式。全縣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但是數量較小,目前全縣互換土地1.2萬余畝,占流轉面積的1.2%左右。四是代耕。這種情況全縣涉及面較廣。主要是近幾年大部分勞力外出務工,有的甚至整戶外出,所導致的一種土地流轉現象,代耕面積占22萬畝,占全縣土地流轉面積的22.4%。五是出租。是目前比較規范,也是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種符合市場化規律的農村土地流轉形式。論文參考網。論文參考網。全縣出租流轉土地面積 32萬余畝,占流轉總量的32.7%。
2.土地流轉的主要做法
由于土地流轉涉及農民較廣,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蒙陰縣遵照黨的農村土地政策,按照上級要求,以農民所需為出發點,結合各村實際,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開展引導,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在不變的前提下,把不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作為先決條件,切實保障農戶30年承包期的土地權益;二是按照“自愿、依法規范、有償”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下硬性指標,不搞強迫命令,不違背群眾意愿,不強行推進;三是嚴格遵循規定,充分保障雙方的主體地位,大力規范土地流轉申請、登記備案、公證各項程序,依法合理有序地進行土地流轉;四是把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農民土地流轉收益權,杜絕任何組織和個人擅自截留、扣繳和占用,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
在推動流轉工作的方法上:一是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對土地進行流轉。前面提到的形式以及其他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都可以進行二是。通過廣泛宣傳,深入指導,營造土地流轉良好氛圍。三是進一步加強勞務輸出就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四是積極探索有效的流轉辦法,成片集中流轉承包土地,結合優勢特色產業實行集中開發。五是完善相關扶持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參與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3.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的情況看,蒙陰縣的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3.1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調查中發現多數流轉不簽訂合同或合同不規范,耕地經營權流轉面積98萬畝,10.7萬起,簽訂土地流轉合同2萬起,占流轉起數的18.7 %,大部分土地流轉都沒有合同,更多的是口頭協議。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規范、不完善之處,不規范的主要因素是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不知曉土地流轉的程序及相關手續;另外農戶間土地流轉期限較短,短期行為嚴重。農民務工經商收入不穩定,農民仍把土地作為經營風險的退路,土地轉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轉包的形式流轉土地,由于流轉期限較短,造成轉入戶在生產上的短期行為和掠奪式經營,導致土壤肥力嚴重不足。
3.2土地流轉范圍窄,流轉收益少。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戶土地流轉都是發生在親戚及鄰居之間,甚至有些是被動流轉。農戶因無力耕種,導致土地質量下降,有能力耕種的,因土地流轉渠道不暢通,轉入土地困難。土地無法向大戶和種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轉收益少。
3.3農村土地流轉手續不規范,引發茅盾糾紛多。由于流轉雙方沒有簽訂規范的流轉合同,雙方權利、義務不明確,極易產生土地流轉茅盾糾紛,致使親戚、鄰里關系不和諧,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3.4農民地少致富難,集約化經營難形成。全縣耕地總面積54萬畝,人均耕地僅1.17畝,戶均耕地3.86畝,農戶承包土地最多的僅為3畝,最少的僅有0.4畝。由于戶均和人均擁有量小,多數農戶視地如金,守田度日,不思務工、經商之策,導致致富無門,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極不對稱;由于戶均耕地少,難以形成規模經營,雖然國家和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規模經營及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好政策,但由于土地沒有經過規范的流轉方式向大戶集中,導致規模小,農機化程度較低,限制了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致使農業生產仍處于傳統的小農經濟。
4.幾點建議
4.1進一步廣泛深入宣傳引導,通過典型經驗,示范勞動作用,分析比較效益,規范流轉行為等方法。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
4.2培育和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健全土地流轉較為完善的登記、備案制度。鼓勵和引導中介組織依法開展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活動。完善合同管理,規范流轉行為。在流轉主體雙方協商的基礎上,流轉合同報鎮相關部門鑒證、備案。
4.3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合理機制,強化管理和服務。加強具體指導幫助,及時幫助解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規范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進行土地流轉,從源頭上化解農村土地糾紛,通過構筑縣、鄉(鎮)、村、組四級服務平臺,對農民自行協商達成土地流轉協議并要求主管機關給予變更登記的,要做到有人辦理、限時辦理、辦就辦好的工作程序流程。
4.4加強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農民剩余勞動力對土地的依賴性,一個重要原因是就業不成功,就可能失去經濟來源,無法生活,所以經常出現“離鄉不離地”的情況。為此,社會化的保障體系,像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必須全面建立,降低農村勞動力對土地的依賴性,從而實現有效的農村土地的適度集中,便于實現規?;洜I。
關鍵詞:種植業,規模,經營,調查,思考
郯城縣位于山東最南部,耕地總面積116.7萬畝,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主要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經濟作物面積46萬畝,其中蔬菜26萬畝,銀杏10萬畝,杞柳10萬畝,初步形成了南糧菜、北瓜柳、西銀菜、東桑牧的區域化、規?;N植格局。在生產上積極探索適度規?;洜I發展新方式,全縣規模化經營面積達3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5%,推動了全縣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郯城縣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糧食總產、單產位居全國前列。
1.發展現狀
多年來,該縣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初步統計,全縣承包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面積10畝以上,銀杏5畝以上,杞柳5畝以上,蔬菜3畝以上的專業戶達到2.6萬戶,聯合體3000多個,占農業總戶數18%左右;經營面積約16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4%。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普及,使農作物普遍獲得增產,商品率和經濟效益提高。據調查規模經營農戶人均收入6820元,分別比全縣人均純收入高出1460元,增收達32%。
該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已從單一的家庭經營走向多元化規模經營。部分鄉鎮村逐步從單一的、分散的家庭經營發展為協會、合作組織或股份合作經營、公司承包租賃經營等多種類型,經營主體不斷拓寬,企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成為規?;l展的主體。二是經營范圍逐步擴大,經營空間不斷拓展。三是經營規模逐步擴展,規模間距不斷擴大。每個經營戶種植業面積由最初的5畝、10畝擴展到20畝、50畝以上,部分企業的生產基地達到萬畝以上。
2.發展措施
2.1規范土地合理流轉,培植種植大戶。鼓勵外出務工打工的農戶可以采取轉包、轉讓、出租入股的形式將承包土地流轉集中到其他人手中,擴大種植規模。港上鎮四村村民劉紹連、歸昌王恒峰將村里外出打工的土地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進行承包,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600多畝,與縣種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成為種子繁育基地,通過幾年發展成為遠近有名的種糧大戶,2003年劉紹連被評為全國十大種糧標兵,2007年劉紹連、王恒峰獲得全國種糧大戶榮譽稱號。
2.2建立科技示范園,探索農戶利益聯結模式,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
該縣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精心打造“千畝萬元”精品農業園,走出了一條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業化經營、工廠化管理、外向型發展的新路子。郯城勝亞蔬菜公司通過合理土地流轉,建成“千畝萬元”精品農業園2800畝,年產各類無公害蔬菜3000萬公斤,其中建立了1600畝自屬式基地,年創產值1624萬元,平均每畝10150元,農民人均增收2150元。
在農業龍頭企業基地發展上探索出三種基地生產模式:一是公司自屬式生產基地。就是企業一次性投入資金,通過租用部分農戶承包地,建立了自屬式生產基地。這種模式,既實現了基地集約化經營,又改變了以往“一家一戶、提籃小賣”的落后生產方式,流轉出土地的群眾,既收到了穩定的土地租金,還可以幫助公司進行生產,成為公司的“車間”工人。二是合同式生產基地。勝亞公司建立自屬式生產基地的做法,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紛紛要求將土地承包給公司,自己到基地當“工人”,但由于資金、人員等條件的限制,企業一時難以建立更多的自屬式生產基地。該縣積極引導幫助,建立了“公司+協會+農戶”模式的合同式生產基地,幫助種植戶成立了種植協會。公司與農戶簽訂合同,負責提供種子、技術與管理模式,并制定收購保護價,在市場價高于保護價時按市場價收購,在市場價低于保護價時按保護價收購;協會負責組織協調與基地拓展;農戶負責種植管理,從而保護了公司與農戶的利益。目前全縣已形成各類種植協會400余家,建立合同式基地2萬畝,入會農民達4000多戶,農民平均每季畝純收益1500余元,每年兩季畝收益3000多元。三是建立股份制生產基地。該縣探索實行了土地入股分紅制度,讓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戶以土地為股本,成為龍頭企業的小股東,年底按照股份進行分紅。目前,全縣入股土地達到了1200多畝,涉及農戶1000多人,入股土地平均每畝收益1000多元。
2.3大力推廣區域化種植,加快了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步伐??h委、縣政府出臺鼓勵政策,不斷加大投入,鼓勵種植業發展走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路子。全縣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促進了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以黃山、沙墩、李莊為區域形成了10萬畝的杞柳生產帶。在這三個鄉鎮聚集了全縣90%以上的柳編加工出口企業;新村鄉專業銀杏生產鄉鎮通過成立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依靠綠源銀杏公司的帶動,每年新增銀杏GAP(即《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采葉基地1000畝。論文大全。同時為促進農民種植積極性,公司與基地農戶簽訂了5年長期保護價收購合同,向積極發展標準化采葉基地的農戶提供每畝1500元的低息貸款和免費技術服務,并派國外專家現場指導生產、答疑解惑,現已建成生產銀杏葉的規模經營基地3000畝,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正逐步增強,該企業現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烘干銀杏出口企業,公司產品外銷率達100%,帶動了當地銀杏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
3.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存在的問題
3.1單體規模不大,經營水平不高。該縣是糧食主產區,單體經營規模大部分在10畝至50畝之間,100畝以上的只有作物規模經營面積的5.7%,規模經營水平不高,效益較低。
3.2發展緩慢,沒有建立完善的發展體系。該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起點低,一直處于低水平的摸索過程,大多是農民自發的優化組合,沒有形成完善的模式,缺乏引導與規范。
3.3發展不平衡。從全縣整體來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聚集地規模經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糧食生產鄉鎮相對落后。論文大全。
4.推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建議
4.1制定出臺一個引導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政策文件,包括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條件、扶持措施、發展原則、發展目標等內容。
4.2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權合理有序流轉機制。土地規模經營是以土地的相對集中連片為前提的,在穩定的基礎上實現土地的適當集中,必須培育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做到尊重群眾意愿,兼顧公平效率,既不能不顧客觀條件強制推行,也不能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放任自流,無所作為。論文大全。要建立土地投資補償機制,對農戶在承包期內投入的勞動,還未完全得到回收的,要給予適當補償。
4.3政府要加大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扶持力度,對達到一定規模經營的農戶或企業提供便利條件,通過減稅或免稅促進農戶或企業的發展。
4.4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積極引導和鼓勵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在自己經營的土地上增加投資、輪作、套種、復種等經濟技術手段,實現規模經營。著力培育對農戶有較強輻射和帶動能力的“龍頭”組織或龍頭企業,特別是以加工、流通為主體的“龍頭”組織,積極幫助建立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方式,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4.5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形成區域規模,帶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利用區域優勢和特色優勢帶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