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8 20:15:22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廣州109中副校長張仲慶:美育不能像德育,老是拿空的、遠的東西壓在學生頭上,學生會很反感。誠仔的情況其實很普遍。原因在于教育違反了兩個原則:一、空間教育缺乏一致性。學校灌輸革命歌曲,社會流行港臺樂曲,家庭又是通俗小調,學生如何適應得了?二、教學缺乏科學性。沒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怎樣引起他們對音樂的共鳴入手。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系教授程建平:目前學校音樂教育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比如校方認為音樂課是可有可無的,學時可以被隨時侵占,這勢必造成老師在課堂下的功夫不大。在教學方法上,目前仍存在教師本位的現象,重教師自我的感受,而輕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自我的說教,輕學生的體驗;重教學的成果,輕學生的感受。其結果造成很多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杜佐祥:音樂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音樂需要背景,但不能帶太多的政治色彩,否則學生會覺得枯燥。老師、學校、教育部門如何改進?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可以請廣州交響樂團、省民族樂團等到學校去教學;也可以和星海音樂廳等掛鉤,組織學生到那里去欣賞音樂,提高學生欣賞的層次。作為文化部門,我們也一直想促成這樣做。
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劉啟宇博士:從音樂教育來講,其負載的德育的任務是不是多了?革命歌曲在音樂教科書里占的比重比較大。音樂本身是個抽象的藝術,浪漫派音樂有很多文學性內容,但純音樂、輕音樂文學性東西比較少,純粹是一種審美,如果這種審美負載太多主題性的、與意識形態有關聯的東西,音樂教育就進入了一個誤區。美育是潛移默化的,寓教于樂,從而達到提高人的精神水平、道德情操的目的。
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伍向平:現在音樂教育改革其實已經在開始邁步了。第一是課程的改革,學習美國的模式,把音樂同美術、舞蹈、戲曲等課程合為一體,統稱為藝術課,納入國家的十門必修課。第二,在教材上允許引進現代的、通俗的、好的音樂。過去過分偏重政治思想性,現在要做一番調整。國家目前也在這方面做研究,在教材上做些大的改革,使學生能接觸更多反映這個時代的歌曲,接觸更多符合他們生理、心理特征的作品。第三,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的改革。要求音樂課傳授的不僅僅是音樂本身,而是音樂的審美性、文化性、創新性,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求在音樂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聽,把握住音樂是聽覺藝術和參與式活動這兩個特征。教法與學法結合,教法以學法為研究基礎,學法以學生生理、心理為研究對象。但這個音樂教學方法全面地鋪開,達到每個老師都能用這種方法上課,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注意青年學生的心理
伍向平:我曾對中小學生對音樂的喜好做過研究,發現小學生一般喜歡童聲歌曲,但在小學六年到初中二年級,學生的逆反心理特別強,從流行歌曲本身來說,尤其是搖滾樂,它的節奏、動感符合中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狀態,他們的逆反心理在社會、家庭得不到釋放,所以到音樂里去尋求,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尋求,不能說他們有這種想法就將它們壓制,因為這是一種心理。音樂很多時候是感情的釋放,處于不同情感中的人會去尋求適當的音樂使情感得到抒發,所以對青少年來說,這也是正常的。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陶德清:音樂有其心理效應,它能引起心理反應,情緒活動,這對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但多年以來受忽視。近幾年來興起對情緒智慧(EQ)的研究,人作為生理機體,不單靠認知,而且也通過情緒體現智慧才能,音樂在這方面對培養合格社會成員有更大作用。
一、創造必要的滲透條件
(一)新型的師生關系
首先是和諧的。這是指師生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核心,有了“愛”,師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將會置換成“我們”,從而使師生心靈溝通,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其次是合作的。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的作用在于,你不會學習,我來指導你學習;你不愿學練,我來引導你學練。再次是互動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反饋機制。
(二)先進的教學觀念
首先師主體性的學生觀。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動發展的機制,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主體發展機制,促進其成長。
其次是發展性的體育教學目標觀?,F代體育教學著眼于人的終身發展,即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實施課堂心理教育,教師還須具備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學生的技能--通過觀察、談話等形式,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興趣特長、內心世界等;教學設計技能--運用現代教學思想,根據學
生的身心、個性特點,設計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學應變能力--教學過程中,對偶發事件特別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積極反應,有靈活處置的能力。
二、掌握滲透的操作要領
我們認為,有效的心理教育應該結合學科教學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準學科個性任務與學生需養成的心理品質的結合點,使心理教育技術與教學技術互補。體育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必須構筑在發展學生身心素質的基礎上。體育課堂教學滲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領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整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體系決定著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質量規格合水平。傳統的教學目標多偏重以體育技能技巧為核心,忽視了“以人為本”,以至割裂了體育本身所蘊涵的文化底蘊,以及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的有機聯系,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今,素質教育已啟示并要求我們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教學目標使一個多元的體系,涵蓋認知、智能、情意三個領域,這為心理教育的學科滲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學"五禽戲"時,除了教會學生正確的動作,以及神態、路線的準確把握外,教師還應從滲透心理教育的角度著手,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傳統體育的魅力,加速學生情感的升華,獲得求知的動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創設參與情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任何知識、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經過主體內化才能養成,這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因而,創設情境,引導興趣,無疑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策略。
(三)進行行為實踐
行為實踐,它有助于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體驗中強化對事物的認
識,深化對事物的理解。比如,結合教學排球,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女排的比賽錄像,了解女排艱辛的奮斗歷史;結合中長跑教學,讓學生了解“馬家軍”為國爭光的事跡等等。所有這些實踐活動,都會給學生以震撼,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練的興趣。
三、把握滲透的主要內容
體育起源于社會生活,它能提高身心素質,豐富業余生活。這也就為它在體育課中進行心理教育的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因此必須緊緊抓住以下主要內容。
(一)鍛煉堅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們為了達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優秀運動員的優秀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
(二)培養活躍的思維
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要憑借教材中體育獨特的思維實例啟迪學生;另一方面,還應指導學生把握體育形象性和運動性的特征,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陶冶積極的情感
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的獨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其情緒狀態帶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老鷹抓小雞”游戲中的勇敢、機敏品質;中長跑中的堅持、耐挫力培養;球類項目中的合作精神等。
(四)練就自我心理修養的能力
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滲透不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賴于相應心理知識的掌握,更需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修養能力。這樣,個體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一、從“素質教育”的視角,看小學語文教學
1.對“素質教育”的初步認識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焙喲灾?,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質發展的教育。
2.“素質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
“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逼涓緦傩允恰芭囵B人”。“素質教育”就是面向21世紀對基礎教育的需求,針對中小學中一度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確了基礎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
學校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手段,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毋庸置疑,作為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應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這種認識,基于“語文學科的功能和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多維的,既包含發展語言這一基本功能和任務,又包含再現知識、認識世界、形成學習方法的功能和任務,也還包含著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務”。不難看出,組成語文學科功能的各要素,與人的素質結構各層次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人”通過個性認識和社會實踐活動,形成比較穩定素養的過程中,語文的學習必然會施以重大的影響。此外,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是素質的特點之一。素質是社會文化通過個體有意識地反復交錯進行的“內化”和“外化”,逐漸積淀而成的身心發展的品質,而這種“內化”與“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語言。況且,小學階段是整個學齡期語言和思維發展的最佳期。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具有其它學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桎梏,區域性的教育體制正在完善之中;學校干部、教師隊伍的建設,不能適應教育飛速發展;教學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圍地轉化為教學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學校,乃至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素質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區域性教育體制的完善,有利于學校干部、教師隊伍的建設。這些都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們應該抓住契機,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實施“素質教育”,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1.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樣,“素質教育”也具有“內涵”與“外延”這兩個邏輯特征。內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屬性,外延則是具有這個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對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與“內涵”的辯證統一,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認識。
在這種認識下,才能不偏離“培養人”的基點,使聽說讀寫訓練作用于學生基本素質的發展。比如:識字教學,就會既完成一定的識字量,又注重識字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就不會忽視“四會”(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學會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學生能記得“這個生字是××課生字表中的第幾個”,但作文時卻寫錯這個字的現象。閱讀教學,就會既注意字、詞、句、段的基本功訓練,又注意篇的整體內化吸收;既注意語言完整性、準確性、形象性、條理性等方面的培養,又注意曉以規律、滲透學法。就不會忽視聽話、說話、朗讀、復述、背誦方面的教學。作文教學,就會把作文過程視為一種有規律的認識過程,體現出觀察是前提,表達是結果,思維是核心。就不會再讓學生背記范文,考試時按照題目“一文多變”了。
2.“內化”與“外化”
內化和外化是馬克思提出的哲學思想,在心理學方面的運用。“所謂內化指的是一種過渡,由于這種過渡的結果,對外部物質性對象的外部形式的過程轉變為在智慧方面、意識方面進行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經受了特殊的轉化——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夠超出外部活動可能性的界限而進一步發展?!彼刭|就是在不斷的“內化”和“外化”的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身心發展的品質。它顯然蘊藏在體內,一旦需要,可以按主體的意志轉化為行動。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潛能走向現實。這一開發的過程,即被視為素質的發展。
由于兒童年齡特征的局限,教師在聽說讀寫的示范作用至關重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內化吸收及外化表達。鑒于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一是要重視漢語拼音幫助閱讀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學)完成大部分識字任務——1850字,目的在于促進閱讀和作文的訓練。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書面考試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負擔,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這樣,不但不利于內化吸收及外化表達,而且從客觀上起到扼制個性發展的負作用。
最近,接觸了一些有關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資料,概括起來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評價制度的改革,使評價標準適應素質教育,考試內容體現全面,評價程序趨于民主化;二是教學方法注重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三是教學內容為訓練服務,加大閱讀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些做法的核心,是優化內化與外化的進程,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教育教學現狀
雖然一些人極力的回避應試大談素質教育,但國家從來沒說不要學生成績。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不僅是國家需要,而且是學生發展和家長之需要,再看教育現狀,尤其省內教育市場——高考。我們的學校生源不比別的縣市少,考生素質不比人家差,我們的教師也出自生省內外的各大高校,而我們的上線人數呢?考好的是人家的一半,少的是幾個甚至沒有,這樣學校有存在價值嗎?這樣學校學生都有問題嗎?這樣學校教師都不合格嗎?不是的,是教育管理體制(解決見量化改革和秦市高考之我見)和教學改革方向之差所致,必須盡快改變過去教研教改和教學中不合理的方向方法,適應現代的學生現代的教材和教育,給我們的政府和社會一張合格乃至優秀的答卷,給我們的學校以繼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研究教改和教研。
教研教改之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教育改革幾乎伴隨教學沒有間斷的進行。而真正成功的改革,應該改過之后幾十年不變,生命力還是極其旺盛,不應該今天也改明天也革,那不是改革,是對改革的歪曲。而教改現在就是這樣。教育科研人員只研究課本的科學性,(由于競爭)大量的教師使用教材,獨立摸索教材的使用,很少共同精確研究教材的使用方法,幾年這樣,十幾年還是這樣,幾十年呢?對自己的教學了解是片面的,靜止的,孤立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看到同一課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對教師定位應實是求事不應太高。教師不應該是教學改革和研究者,而應該是教學執行者,教學之最佳執行者。教材有些年級和學科已執行了幾年十幾年,至今卻沒有人給出一個使用方法。只有參考書泛濫成災(重復沒有直觀操作程序,作用甚微),沒有一個單位(人)對其它人進行系統教學交流。我們的教育,相當于五千人重復地研究一個,最多幾個課題,而教學也是五千人研究百十左右課題。由于獨立教學,錯誤時無法快速校對,正確時無法百十人共享,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這就是教研和教改方向之錯。
教研教改新方向
如此說來,教研和教改方向該動了,必須朝有利于教育教學方向動,必須有助于教師互助交流方向動,必須朝資源共享方向動。
過去這樣的教學交流也有。小范圍聽課互助,大范圍縣市省優質課。對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上起了一定作用,那是歷史之產物,但也必須隨歷史之發展而被淘汰。優質課由于是一節課,它只從微觀教學研究,缺乏宏觀教學研究,優質課的影響力是孤立的,有的是片面的虛假的。它不易同步影響,同時還受教師水平和學生水平限制脫離教學實際不易執行。當我們研究衡水之教學經驗,不僅盯住他們的名師,復習資料,有一點不能忽略,這就是對教學全程監控,這一點必須足夠注重視。它有什么作用呢?消極的講教師不能不好好干;而積極呢,你干不好,有你學習的空間,而且是全程同步學習空間,有現在的過去的,甚至還有將來的這樣對教師就直觀形象同步,可操作,作用力大,一此名校除了有好的用人機制外,還應該有閉路或相當于閉路系統。但這也不是說我們到這些名校購買一些這樣的光碟,就可以提高我們水平,它可能脫離了我們的學生教師資料的實際,我們必須把外校的先進經驗與本單位的實際結合起來,利用我們的名師,構建適合我們自己的全程教育系統,這樣即經濟又實用,還有效果,完全不必閉路監控就能初步實現。現階段各校電腦攝影機已為這種教研提供了有力之工具,但現在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利用方向不對,電腦除服務學生信息技術學習還應該為教學服務,不僅去用它查資料寫教案出試題,寫論文,講優質課,更應用于教學傳播,而用它把用攝影機實錄存儲下來,以供其它同學科目年級教學之參考,這比參考書直觀,比聽課實用,以研究幾個題用處大,會解決所有教師之通病,徹底走出教師高投入低產出的教學階段,改變過去各種低級的勞作方式和方法,同時還可以把大量教育教學理論做成了案例影響一代教師,影響一代代學生,改變一大批教師教學習俗,極大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如何運作呢?
教學實錄制做和應用方法
我們選擇一個小學校一科的一個年級的幾個在中考高考中優勝教師,用攝影機做出天的教學實錄,實錄不是某課的,而是一節一章一冊的,必須實出一個實而不是剪輯,平時講課怎講就怎講,教學方式方法不求新,其它教師易操作即可,實錄時顯示使用的講義教學參考書,用以比較不完成時下節課的補救措施,體現課下學生作業內容的及解決學生學習的教育行為,這樣的教研的有益之處應該不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只需自編自導自演。然后,制成壓縮光盤放入其他學校,全面地同步的影響同一學科的其它人。如果有效全面開花。其他教師每天在教學時間內利用50分鐘(還可以回家看)象影碟一樣觀察對比,找到每個問題說法正確嗎?怎么就正確;這樣教學準確嗎?怎么改進就準確;這樣教學簡潔嗎?怎么教學就簡潔;這樣課堂結構合理嗎?怎么布置就合理;這樣效率高嗎?怎么就高。不僅研究宏觀布局,還能研究微觀處理.
我們的教學有幾十年,對于教學該一種比較最佳說法了,而且應該用這種說法培養一代名師進而影響幾代學生,全面提高教學成績同時提高素質。難道這樣不能全面快速提高教師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嗎?
但是,與閱讀教學一樣,作文教學并沒有因此扭轉效率低的被動局面。如果把閱讀與寫作比作語文教學的兩條腿,盡管閱讀這條腿還遠非人們期望的那樣健壯,而作文這條腿較之“閱讀”明顯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認真研究。
任何一種教育研究都應該具有三個層面:一是理論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學原理來闡述和規定某一種教育的本質、規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則研究,即運用理論研究成果來確定此一處教育的內容,基本要求,指導性原則,檢測標準等;三是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用以規范實施上述要求、原則的具體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這三個層面的研究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反觀作文教學研究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作為作文教學研究的哲學基礎層面,理論研究的隊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論內涵,有的論文僅是某一時期迎合某一熱點話題的即興之作。因而很難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這必然影響教育原則研究的理論層面。公正地說,這十幾年來,作文教育原則的研究是有成績的,如語文教學大綱、教材的不斷修訂和完善;作文檢測標準的改進等都表明作文教學研究的成績。但由于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作文教學改革的成績仍不盡人意,例如,比較符合漢語語言特點的統編作文教材至今沒有問世;試圖通過對內容、語言、結構三種獨立成分的“分項累計”或“分項綜合”而試行的作文質量檢測標準,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經過試點并逐步推廣,長期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先進經驗至今仍屬于“民間行為”,教育主管部門顯得過分謹慎,因而推廣不力,難以大面積豐收。最活躍的當推操作性很強的教學方法研究。廣大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前進,大膽改革。有的提倡學生多寫多練,有的指導學生辦手抄報,有的堅持課前五分鐘講話,有的鼓勵學生對教師批改寫“讀后小記”,有的規定學生寫日記、周記、讀書筆記……內容十分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但這些僅僅是少數教師的個體行為,難以形成作文教學改革的“大氣候”。
作文教學研究中存在的整體結構上的渙散,成果推廣上的不力,經驗總結上的不深,是導致作文教學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著一定的教學實踐,理論研究中的某種先天不足,勢必導致實踐中的某種失衡或失誤,作文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四重四輕”就是這種失衡或失誤的表現。
一、重形式、輕內容。作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要解決“寫什么”和“怎樣寫”兩個問題,即內容與形式問題。作文教學現狀是,大部分教師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導學生“怎樣寫”上。審題立意、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過渡照應、開頭結尾等等都要詳細講,反復講;學生則認真練,反復練。但效果往往不佳,因為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了。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指出:“我們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等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問題?!彼€在《語文教育書簡》中指出:“通過寫作關,大概須在思想認識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睆堉竟壬凇秱鹘y語文教育初探》一書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訓練中很注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這種經驗,顯然是值得重視的。”這里的質料(思想認識),原料(思想情感),寫作興趣,思考能力等等,我們不是沒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夠重視,或者說重視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寫的,但我們的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往往比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視寫作文的學生,把作文教學引向傳授知識、技巧的死胡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失誤。
二、重批改,輕指導。批改也是指導。新大綱規定,作文評改可以采用詳細評改、瀏覽檢查等多種方式,使教師得以從“精批細改”的重壓下喘息片刻。但問題并沒有因此解決。教師之所以“業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責任心之外,更多的是為了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檢查。教師積極改進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導的效率,正因為這樣,學生作文本上“朱筆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錯別字可能漏過了,忽略了。這能得到領導和家長的理解和首肯嗎?顯然,這里的“重批改”對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義,糾正的關鍵在于上下左右要達成共識。
我說的作文指導,并不等同于所謂“作文教學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導——作文批改——作文講評)。因為作文教學的內容遠非這三道程序所能涵蓋的。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边@種“三道程序”說使“詩外”的東西如觀察、積累、情感、興趣等等統統不見了。那么說成“作文課”的三道程序行不行?還是不行,因為無論是命題、批改、批評都是在指導。雖然不同階段的指導各有其側重和特點,但誰也否認不了批改、講評都是指導這個事實。朱紹禹先生在《作文教學過程試探》中把它稱作“作文前指導、作文中指導、作文后指導”這樣說比較準確、科學。這不是在搞文字游戲而是為了科學地界定作文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更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重灌輸、輕反饋。“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葉圣陶《論寫作教學》),在現行的作文指導中,教師是學生作文的第一讀者,擁有評價的特權。但由于時間、精力乃至情緒、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很難對學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語言、結構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評價。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饋,一定要避免評價,避免灌輸”。教師應該把“自己應該完成的反饋和評價的任務大量地交給學生去做”(美·約翰·梅爾《對學生作文盡量少作評價》)。這就需要變重灌輸為重反饋,變單項反饋為多向反饋,努力擴大讀者源,滿足學生的發表欲望。這方面工作,其實同行們多有嘗試,效果也非常好。如讓學生分組討論修改;或謄寫一兩篇作文掛在黑板上集中討論修改;或張貼優秀習作供學生揣摩、借鑒;或讓學生辦“手抄報”展覽評比;或編印《作文選》讓作品“發表”等等。問題是其中一部分尚處于自發階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饋出來的點滴進步,對其“進步”應及時予以鼓勵誘導,愛護其積極性,而不應求全責備。葉圣陶在《語文教育書簡》中曾明確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對“差生”更應如此。
四、重課內,輕課外。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現狀是“說起來清楚,做起來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實際上教師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導學生找米、積米上。他們不管學生有沒有東西,只管大講如何選料、配料、掌握火候,講究色香味等等。這有什么作用呢?與其這樣,不如先設法使其“庫存”充實起來。培養一個“巧婦”談何容易,何況作文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文學家。“勝義精言,世間本沒有許多”(葉圣陶《論作文教學》)。即如我們這些為人師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學生呢?
課堂教學,系統的課本知識學習,是學生打基礎、長知識、增才干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我們還更應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方法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去接觸社會,體驗人生;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上學期我校組織兩位青年教師(均為寧夏作協會員)分別搞了“小說創作”和“詩歌創作”講座,學生很感興趣,把一個可容納200多人的大會議室擠得水泄不通,連走廊都擠滿了人。學校領導、語文教師去遲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學生的這種熱情,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嗎?
改革開放的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從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講,它同樣是不平凡的20年。20年來,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譜寫出了一曲又一曲輝煌的樂章。
一、更新了教學思想
教學思想的變化是改革教學的先導。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加之后來“”十年的動亂,語文學科的性質被抹煞,致使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思想混亂,教學無所適從。
黨的制定的路線,不僅給全國的經濟吹進了春風,也給中學語文教學撥開了云霧。繼“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也漸漸地舉起了“改革”的旗幟。不過,要改革,統一認識,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第一要著。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師是怎樣更新教學觀念的呢?
(一)破“滿堂灌”為“啟發式”
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是扼殺學生活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實質是不信任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正因為如此,教師教學只是一人唱獨角戲,把知識嚼得細細的,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在聽教師講課時可以不動腦筋,只要能像“容器”一樣裝進知識就行。不管你消化不消化。是懂了還是沒有懂,教師是不多過問的。換句話說,教學任務的完成只是以教師講授文章數量的多少為標準,例如一冊《語文》課本內有30篇文章,教師全部“講”了,那就算這位教師一學期的教學任務完成了。這是一種只看數量不問質量的衡量標準,是極其片面的。如若不改變這種狀況,教學質量是難以提高的。
當然,我們只是認識到“啟發式”教學是沖破“滿堂灌”教學模式的最佳途徑,于是,1982年我們就在全省范圍內提出了“改革課堂教學必須堅持啟發式”的研究課題,通過報告會、示范課等形式提高教師的認識,轉變觀念,努力實踐,提高效率。
現在,湖北省中學語文啟發式教學研究仍在深入探討之中。
(二)破“講堂”為“學堂”
在啟發式教學研究的啟發下,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師對“教師中心論”有了進一步認識,一致認為,啟發式教學不僅僅是一個方法問題,它是對“教師中心論”的否定,同時,要正確運用啟發式教學,還必須進一步明確教學的實質,弄清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相互地位,掌握啟發式教學中的技巧性的問題。否則,啟發式教學就會流于形式。“滿堂問”就是“滿堂灌”的一種變式,一種翻板。于是,1983年我們又在全省范圍內提出了“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的研究課題,真正解決教學的方向問題。
從那時起,這一研究課題不僅在我省范圍內,而且在全國范圍內也油然興起,其影響是深遠的。
(三)破“無序”為“有序”
在課堂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漸漸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學的研究。其中,就是要解決作文教學中的“無序”問題。閱讀教學教師還有課本,作文教學呢,教師手中無遵循的憑據,一上作文課,教師就摸腦袋,處于盲目性和隨意性狀態。這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基于這種情況,我們開展了作文教學的調查及作文序列的研究,并編寫了《初中作文自能訓練序列叢書》。
不僅如此,為了切實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我們還開展了作文教學全程性的指導研究活動,積極開展學生的文學社團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全省學生的作文競賽,等等。
現在,湖北省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面貌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觀。
(四)破“教書匠”為“教育家”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有效地解決教師隊伍中的“斷層”現象,我們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把培養青年教師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使他們能迅速地成長起來,成為教學能手,直至教育專家。我們的措施是:舉辦各種類型的理論培訓班;舉辦各種類型的研究活動;舉辦青年教師的優質課競賽及其論文評比活動;提供實驗科研課題,鼓勵他們參加課題研究等。
20年來,湖北省已涌現出了一批教壇新秀。有不少教師在全國已贏得了榮譽,被稱為教育專家了。
二、結出了豐碩果實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20年來,經過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已結出了豐碩果實。下面列舉幾例:
(一)單元教學研究初見成效
1988年至今,湖北省中學語文單元教學課題研究已有11個年頭了。課題名稱是:三段六步多課型能級遞進式單元教學?!叭巍保菑膶W生學習的年段而言的;“六步”,是體現每一單元教學的步驟或環節;“多課型”是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在每一單元內的地位所采用的不同教學方式;“能級遞進”,是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具體地講,就是從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到鑒賞。這個“遞進”是循序漸進的,是滾動式發展的。我們之所以確定這樣一個研究課題,主要是因為它能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體現單元教學整體性原則,以及所要達到的培養目標,即能級遞進。這個課題的名稱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它是從實踐教學中漸漸明確的。從而也說明了一點,我們在單元教學研究中也走過了一段從蒙朧到逐漸認識的曲折過程。
現在,單元教學課題研究不僅深入人心,而且在全省范圍內已廣泛開展起來。起初只是在初中開展實驗,現在已有不少高中教師也在運用單元教學的原理實施教學。
實施單元教學后,教學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從教師方面講,普遍增強了三個意識:目標意識、整體性意識、流程意識。從學生方面講,普遍增強了三種能力:自學能力、綜合能力、遷移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實施單元教學后,避免了過去教學中機械重復的現象,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增加教學的容量,而且能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正如有的教師說:“傳統的一課一教,貪多求全,胡子頭發一把抓,輕重不分,主次不明,樣樣要求學生掌握,學生囫圇吞棗,食而不化,死記硬背,惡性循環,造成學生過重的負擔。單元教學要求圍繞單元目標,在一個單元內按規律、有序列地完成一兩個重點教學任務,突出單元內相對集中的主要目標,分清主次,重敲輕點,完成單元教學任務。這樣不僅強化了重點,增強了教學力度,同時,相應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p>
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這正是我們教改的目的。單元教學能達到這一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證明了單元教學的可行性及其推廣的價值。
今年下半年,根據全省單元教學的發展狀況,我們將準備邀請專家評估驗收,作階段性的小結,探討深化問題。
(二)課內外銜接研究粗具規模
在單元教學研究的基礎上,研究的領域又有所拓展,1993年,湖北省宜昌市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即“課內外銜接語文能力訓練”?,F在,這一課題研究已經歷了五個春秋了,遍及宜昌市的城鎮和農村,平原和山區,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1998年,劉國正先生兩次到宜昌,第一次是進行實地考察,第二次是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第二次,他帶領了人教社及全國中語會的領導、學者、專家一行10人對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影響是深遠的。
為什么該課題能迅速發展并受到專家們的高度重視呢?正如國正先生所說:“語文教學一與生活相聯系,必將面目一新。宜昌搞的課內外銜接實驗,本質就是語文教學同生活相聯系。語文教學要聯系生活,只靠課內是不行的,還必須把腳伸到課外去?!彼€以《語文教學與生活》、《展開雙翼才能騰飛》為題充分肯定了實驗課題的方向。
正是因為方向對頭,所以實驗見效很快。對語文課,現在宜昌市的語文教師普遍樂教,學生普遍樂學。他們的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他們的校園環境增添了文學氛圍,學生的視野開闊,知識面寬,自學能力強,談吐明快,舉止大方。這就是該項實驗所帶來的效果。
不過,這項實驗雖經歷了五年,但畢竟只是剛剛起步,還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不斷完善。今后要加強研究的力度,突出課題特點,在“銜接”二字上下苦功夫;加強科學管理,使實驗納入科學化的軌道。
(三)素質教育研究正在深入
實施素質教育是近幾年提出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我省廣大中學語文教師不僅十分關注,而且也積極參與了研究活動,特別是鄂西邊遠的山區——鄂西自治州,那里的教師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申報了該項課題的研究。我們可以這樣說,該項課題研究在湖北省是全面性的。為什么在“應試教育”籠罩下的今天,教師對素質教育研究還有這么高的熱情呢?這與教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提高不無關系。特別是語文學科,教師看到它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增添了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我們的基本作法是:
第一,加強素質教育宣傳力度,努力使教師轉變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在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及其創新精神。
第二,突出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梳理知識內容,明確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道德情操、民族意識、個性心理等教育內容,使學生早日成為“四有”新人。
第三,占領課堂主渠道,遵循教學原則,努力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正確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培養學生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積極學習,提高能力。
第四,倡導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密切聯系社會生活,不斷擴大知識視野,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綜合能力,為今后學生走入社會打下基礎。
第五,改革考試的內容和方法,發揮考試的正確導向作用,有利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利于改革課堂教學,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等等。
第六,提高教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不僅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業務能力,還要求教師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人師表。同時,教師還要懂得教育規律,用正確的、科學的教育方法,促進兒童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否則,就會迫使學生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所以,我們要下大力氣抓好教師隊伍素質提高。
現在,素質教育課題研究還只能說剛剛起步,阻力還很大,但為了祖國的未來,我們是有信心和決心堅持下去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初步看到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狀況,它是有領導、有計劃地把改革逐步引向深入的,而且有一條明晰的發展軌跡。其間,我們還大力地鼓勵個人的鉆研精神,積極開展教改活動,如武漢市六級教師洪鎮濤的“本體”課題研究,荊州市沙市區教研室特級教師鄧嗣明的“情感目標”課題研究等都在全國頗有影響,為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增添了光彩。
三、看到了美好前景
回顧20年來我們所走過的路,的確令人欣喜。它為我們證明了一條真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興旺;只有改革,才能發展。
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20年時間只不過是一次短暫的停留,今后,教學改革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尤其是面向21世紀,不知有多少新的課題等待著我們去開掘,現有的課題還需要我們去深化,任重而道遠??!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為了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美好的明天,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加倍努力。為此,我們還必須注意:
第一,積極學習教育理論,努力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教改實驗已經證明,沒有教育理論指導,教改的成效不會大,甚至堅持不下去,依然走回頭路。即或有的實驗有些成效,但因缺乏理論而失去了指導的意義,因此,掌握理論依據是教改成敗的關鍵。當前,我們引進的國外先進理論不少,國內許多教育專家總結的經驗也不少,特別是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三老”的教育思想,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我們只有掌握了這些理論,才能站在理論的高度、時代的高度去審視問題,才能大膽地去開拓進取。
固然,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飛躍,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開始運用,但這只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對大多數教師來講,“科盲”現象還比較普遍,我們搞改革實驗,仍然停留在落后的小手工勞動狀態行嗎?起碼,當前掌握電腦操作,采用多媒體教學已是迫在眉睫了。否則,你的教改實驗又有多大的價值呢?
論文摘要:化學實驗探究題已成為中考化學學科的重要題型之一。實驗探究題既考察了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考察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探究題要求較高,區分度也很好。
化學實驗既是化學學科的基礎和靈魂,又是理解知識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中考考察的重點內容。近年來,化學實驗探究題已成為中考化學學科的重要題型之一。實驗探究題既考察了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考察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探究題要求較高,區分度也很好,成為近年中考題的熱點,這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上好實驗課
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為了省事,在講到實驗時,僅停留于“紙上談兵”,“講”實驗,“畫”實驗。有時實驗“畫”都懶的畫,直接用課本投影或讓學生看課本圖示。這就使得學生是索然無味“聽”實驗,“背”實驗。對實驗中提出的問題,不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回答問題。而是聽老師“說”現象,記現象,得結論。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上好實驗課非常重要。我們盡量將實驗課放到實驗室進行,邊做實驗邊講解。必要時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問題讓學生自己提。讓他們自己從實驗中尋找答案。這樣效果會很好。這既體現現代學生的特點,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同時,借助實驗可以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驗能力。
二、遵循課程標準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對教材中的探究性進行創新。
中考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化學學科考試內容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編制試題,活而不偏,適度開放。加強以實驗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探究活動的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學探究性實驗內容的時間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探究性實驗內容有所側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驗重點突破并有時創新。用來測定空氣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圖1所示是用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測定方法。
圖1圖2
實驗過程:
第一步:將集氣瓶容積劃分為五等份,并做好標記。
第二步: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伸入集氣瓶中并把塞子塞緊。
第三步: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發現水被吸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集氣瓶總容積的1/5。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集氣瓶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
(2)實驗完畢,若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不到總容積的1/5,
你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學對實驗進行反思后,提出了改進方法(如圖2所示),你認為改進后的優點是:。
將課本實驗進行改造和創新,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生“質”的飛躍。為學生做好實驗探究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來掌握科學知識。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使用體現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引導學生自主專研,鼓勵他們求異創新,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是很多老師仍按傳統的教學思想去教學,對新課標準的要求視而不見,在實際教學中仍是以講授、灌輸為主教學方式,把自己放在了主題地位。以下是我聽一位教師的課堂片段探究CO2與水的反應實驗。
老師:取兩支試管,在A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試液。問學生石蕊試液顏色是否改變?
生:沒變色,仍為紫色。
師:在試管B中加入幾小塊石灰石,再加入一定量的稀鹽酸,迅速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將導氣管伸入試管A的溶液中。大家觀察一下紫色石蕊試液顏色是否變化了?(演示實驗)
生: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
師:紫色石蕊試液為什么變成了紅色?(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
生: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
師:給試管A加熱至液體沸騰,大家觀察一下顏色是否有變化?
生:紅色又變成了紫色。
師:紅色為什么又褪去了?
生:A中沒有碳酸了。
師:碳酸是否穩定?
生:不穩定,受熱分解了。
[板]CO2+H2==H2CO3
H2CO3CO2+H2O
這樣的實驗探究乍一看進展非常順利,而且師生雙邊活動、課堂氣氛都很好。若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實際上仍是老師起主體作用。實驗是老師做的,問題是老師提的,現象也是在老師提示下學生回答的。這樣的教學實際上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就像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感冒藥—感冒膠囊,換成的氨酚烷胺那敏膠囊,從外觀名稱看,好象是新藥,實際仍然是以前的老藥。而新課程理念提倡的是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講授灌輸式教學,變成師生先一同進行原理學習,然后由學生自己尋找裝置,師生共同設計實驗,然后學生自己親自操作。實驗結束后進行交流與討論,總結出實驗結論。這樣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四.聯系現實生活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由過分注重學科系統知識的化學課程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體現STS教學思想的化學課程轉變。近年來的中考題注重體現化學學科的實際應用研值和學科特點,體現化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足于學生發展和實際需要,將生活實際與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探究,從而獲得化學知識與經驗。
生活中,處處是化學,留心身邊的生活現象,把教學研究的視角延伸到生活當中去,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課題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例如:(徐州市2008中考)2008年春季,特大暴風雪襲擊了我國南方地區,在抗擊暴風雪的戰斗中,融雪劑發揮了—定的作用。小明現有一包某公司生產的融雪劑,已知它由碳酸鈉、氯化鎂、硫酸銅、氯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
[提出問題]該公司生產的融雪劑到底含有什么物質呢?
[查閱資料]含鈉元素的物質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灼燒時會產生黃色火焰。
[實驗探究]下面是小明設計的探究實驗,請你幫他完成。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
①取少量融雪劑,加水溶解
得無色溶液
不含物質
②另取少量融雪劑,滴加稀硫酸
無明顯現象
③向該融雪劑的水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出現白色沉淀
④
含有氯化鈉
[反思和評價]
(1)寫出③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融雪劑融雪的原理是。
(3)使用融雪劑有很多危害,例如會腐蝕道路、橋梁。請你再舉一例。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在實驗探究教學中切實從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高度,提高對化學實驗探究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化學實驗探究的教學研究,努力提高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