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8 09:06:04
序論:在您撰寫融合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伙伴與搭檔的力量是無窮的。為聽力或言語殘疾生創建不同類型的伙伴和搭檔協作小組,可以幫助他們參加更多的活動,學到更多的知識。
老師的格外關照畢竟是有限的。一節課里拿出五六分鐘來,針對隨班就讀生進行指導,已經是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伙伴的搭檔卻有相當多的時間和其相處。聽力或言語殘疾生從他們那里能得到更多的關懷和學習指導。而且,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心理總是與正常生有差異的,往往在與老師的合作上,產生心理壓力,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習和生活,而與伙伴的搭檔在一起,由于年齡、心理等方面相近,他們會隨便得多。無論是外界環境條件,還是心理境界,都適于進行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學習知識。這種情況下的伙伴幫助,要比教師在課上有限的時間里對其指導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對隨班就讀的聽力或言語殘疾生最有效的支持,莫過于讓他們和正常生做伙伴和搭檔,建立一種真誠、關心、友誼及支持的關系。
為了有效地調動全體學生對聽力或言語殘疾生付出更多的愛心,使聽力或言語殘疾生從心理愿意留在學校學習和對學習產生興趣,我們在融合教育教學中就要有計劃、長期不懈地對聽力或言語殘疾生進行有效地幫助,協作活動,組建伙伴和搭檔協作小組,關心他們,接近他們。在他們學習有困難時幫助他們,在游戲中主動找聽力或言語殘疾生參加,在讓聽力或言語殘疾生學著正常兒童說日常用語。安排優生和他們同桌,在課堂上讓聽力或言語殘疾生學著優生讀生字、詞,回答簡單的問題。課外活動讓好學生做他們的伙伴,時時矯正他們的語言和行動,等等。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同伴的幫帶作用,不但使全班同學不另眼看待他,他自己也不會覺得不如別人,而是更有興趣、有信心地學習了。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在于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學習基礎,可以這樣說,如果語文基礎不好的同學,那么他們在學習其他科目,尤其是偏向文科的學科時學習效果也不會十分理想。語文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除了溝通交流之外還具有很多其他的社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漢語中有大量的詞語來描述和贊美禮義廉恥和仁義禮智的美好品德,很多的成語典故也都在教導人們要重視品德。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德育教育的培養一直是重中之重。我們在對高中生進行學習能力的關注的同時,還要注重對于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培養。
二、語文教學與各學科間的整合
(一)語文與英語的聯系
世界上的語言大體上都是能夠相通的,他們有著共同點和相區分的特殊點。所以,對于語言的學體上都是掌握其共同的規律,在牢記個性化的差異,這樣就能夠在總體上對語言的學習進行把握。英語和語文之間的語法知識相輔相成,聯系密切,學習好英語中的語法知識會對學習漢語有很大的幫助作用。而且,通過語文單詞來識記英文生詞的做法也有助于同學們提高英文水平。
(二)語文與歷史的聯系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而且,我們今天說的漢語也都是從古代祖先哪里繼承而來的?,F代漢語中有很多的成語典故都是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對于漢語詞語的把握有助于我們對于歷史事件的態度、歷史背景的分析進行客觀公正的進行。而對于歷史資料的了解、歷史背景的特征等方面的掌握,更有助于我們對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藝術表現形式等理解。文史結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我國目前實行新課程標準改革的目標的前提下提出來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方法,文史之間的結合有助于學生對于古代文化常識的理解有所幫助。
(三)語文和音樂之間的聯系
人們對于美好的旋律永遠都是印象深刻的,如同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具有音樂藝術的語文教學方法能夠讓人終身難忘。語文中的古詩詞在古代就是歌曲的表現形式,其中的古音旋律在幾天依然能夠讓人產生共鳴之感。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輔以音樂的藝術表現,必定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美妙結果。
(四)語文和美術的聯系
從古至今的文人騷客,大多具備多種多樣的才情。很多的詩人大都具備高超的繪畫美術功底。在詩文鑒賞的同時,我們在腦海中設想著詩人描繪的美好畫面,這樣的聯想能夠讓學生對于詩文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想,并且運用美術課學習的知識進行文學創作的表達,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賞析能力,還能夠從多種角度對于詩文進行鑒賞,從而達到開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通過古詩詞的描繪,增加學生的畫面感和空間想象能力,將自己的此時此景帶入到作者所處的環境和情景,從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是感覺,這樣的意義在于更好的理解和表達作者真實的內心,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延伸了學生的閱讀觀感。
(五)語文與信息技術的聯系
信息技術不是我們通常意識中的計算機的簡單使用。在語文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方面有很多種,例如播放課件的多媒體,搜集資源、資料的網絡科技,都是信息科技的實際應用。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在語文課堂中能夠形成非常全面直觀的課堂表現形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學習科技文時的閱讀興趣,還能夠培養同學們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增強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主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通過信息技術引入到語文科目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平均把握,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語文學科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如果沒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歷史文化的積累,那么在歷史課堂中就不會有這豐富的知識對于歷史進行全面的把握;如果沒有充足的詞匯量的積累,面對浩瀚如山的英文單詞就無從下手;如果沒有對于古代音律知識的了解,對于傳通音樂曲目的掌握也必然不充分;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字想象能力,對于美術作品的鑒賞也一定不會深刻;如果沒有語文學科的基礎,對于生澀難懂的科技文閱讀也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語文是各個學科的前提條件,只有扎實的掌握語文這門學科,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融會貫通,對于知識的學習也將信手拈來。
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內涵是對教育目標的描述。臺灣學者黃俊杰將通識教育概括為“一種建立人的主體性的教育,并與客體情景建立互動主體性的關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種完成‘人之覺醒’的教育”。內地學者李曼麗對通識教育理解為“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內地學者陳向明對通識教育的理解為,“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即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某一狹窄專業領域的專精人才”。
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對通識教育內容或學生要具備相應能力的表述。教育學者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對通識教育進行的解釋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教育的內容。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業教育有別”。內地學者李曼麗對通識教育進行定義“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以知識的尋根和視野的整體性、情操的陶冶、公民的培育以及價值觀的塑造為宗旨,力圖將學生培養成博學而心憂天下、甘于奉獻,具有強烈責任感的社會公民”。
從通識教育與通才教育、專業教育的區別和聯系上理解通識教育。通才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精通各種專業領域知識的“人才”或“百科全書式的人才”,重點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但在知識爆炸式發展的今天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通識教育的“通”不是通通都識,而在于“人文、社科、自然科學三者之間,能識其會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類之多,歷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貫之之道,要必有其想為因緣與依倚之理”,重點在于開闊人的視野和人格全面發展的基礎知識的傳授,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從通識教育概念的由來看,通識教育是進行專業教育的基礎,從教育的目的來看“通識為本,專業為末”。通識教育的內容或載體本身就是某種專業的知識,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可以這樣形容:專業教育是“人的身體”,通識教育是“人的靈魂”,兩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人”。
綜上所述,通識教育的目標與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一致的,其本質是一種培養如何“做人”的教育理念,其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通識教育的內容是融合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廣泛的、普遍的、相通的基本知識,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個部分共同組成高等教育。專業教育的內容是教人“做事”要解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提高專業技能;通識教育的內容是教人“做人”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更高層次發展”的需求。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者互為基礎、相互結合才能達到“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通識教育的教學理念是指導高校教師進行通識教育教學實踐的靈魂
通識教育改革的實踐,主要是以通識核心課程的設置為主要方式。而通識核心課程的設置目前各高校是以各自的通識教育理念為原則進行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以“大學生應該學習最主要的一些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體系,而且憑借這些方法和思維模式來獲取知識,了解自然社會與人類自身的問題。重要的不是擁有知識,而是知道如何去獲取、傳播、發現和創造知識,具備思辨和批判的能力”的通識教育理念,把通識核心課程設置為五大類:1、數學與自然科學;2、社會科學;3、哲學與心理學;4、歷史學;5、語言學、文學與藝術。復旦大學以“打破分門別類的學科壁壘,貫徹人類學識與知識的共同基礎,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對于一個民族的學問創新能力的根基性意義”為通識教育理念。把通識課程設置為六大類:1、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2、哲學智慧與批判思維;3、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4、科技進度與科學精神;5、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6、藝術創造與審美體驗。
其他大學也是根據各自的教育理念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如: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強調實施通識教育既要注重本科基礎階段全面的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形成高尚的道德素養、寬厚的知識面、敏銳的思維與判斷力,同時又要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選擇和培養,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和模塊搭建平臺;哈弗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是以自由探索為實施宗旨,不以專業相關或職業有用為擔當,這種學習提升學生對人類與自然界的認知水平,使其對自己的信仰與選擇給予更多的反思,對種種假想與動機增強自我覺醒與批判意識,能夠更富于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哥倫比亞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為全體本科生,無論其將來的專業和方向如何,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使之諳熟文學、哲學、歷史、音樂、藝術和科學上的重要思想與成就。由于通識教育的理念不同,各高校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也不盡相同,而且隨著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知識的爆炸式裂變,各學科的分類也越來越細化,可供選擇的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也呈現上百種甚至更多的學科知識。各個高校所進行的通識教育實踐,現階段基本上是拼盤式的通識課程傳授,并沒有體現通識教育的目的,通識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綜上所述,作為高校教師要始終以通識教育即“人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并轉化為一種“培育具有文明素養、科學的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人”的教學理念貫穿于進行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高校教師把通識教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具體途徑和方法提出如下幾點見解
1、高校教師應加強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學等通識知識的學習,并加強對專業課程的深度和廣度的研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的實踐過程中能夠融入自身的通識理念及專業知識的研究成果,具體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相關專業理論的起源、發展現狀及現實應用等方面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自我創新的能力。
2、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實踐的最易達到方式之一,是加強學生最基本文字書寫能力的培養。由于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和推廣,提高了知識的傳授效果,很多課堂作業也是電子版,但老師與學生間的文字交流傳遞幾乎完全電子化、機械化,卻忽視對文字書寫及思考能力的要求。當前的教育環境下的大學生甚至我們的高校教師,對文字書寫能力的忽視和不屑,完全失去了文字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提高個人文化素養的教育功能。由此,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布置文字書寫類課堂作業,并對文字書寫的能力及美感進行把關、督導,強化學生對文字書寫能力及美感的認識,達到提高個人文化修養的目的。
3、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實踐的另一個方式,是加強對學生語言的表達、溝通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準備的表達、善于與人溝通交流,更多的接觸和了解“他人”的現實狀態,從而更好的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和理解。由于高校的擴招壯大了高校課堂的學生容量,使課堂教學過程幾乎成為高校教師個人的演講,教師基本上放棄了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也等同于剝奪了學生之間交流認識的機會?,F在高校教育中的普遍現象,是教師不認識所教的學生,學生也不認識在一起上課的同學,結果是同學越來越多了,交流認識的機會卻越來越少了。由此,在課堂教學中高校教師要加強與學生更多的語言交流互動,并對學生的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及簡潔性以及對語言的理解進行及時的引導和訓練,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傳播知識乃至創新知識的能力。同時通過這樣的交流活動培養學生更好的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4、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實踐最好的途徑之一,是適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社會焦點事件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自由交流平臺,使學生對社會現象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并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擠出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時間并形成一個慣例,并適當的給學生提供一些課外閱讀書目,引導學生對社會焦點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有更深的理解認識。通過對這些事件的點評和交流,可以從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開闊學生的視野。
“產教融合,校園合作”的培養模式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能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提前培養學生適應幼兒園教育教學的能力,為日后學生的專業發展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和幼兒園的需求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特色型人才的培養質量。職業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教育,更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要調動大量的企業資源。學生在真實工作場景中在指導教師(師傅)指導下零距離的觀察幼兒,完成對兒童的感性-理性的認知(觀察學習法,提升理解水平,強化應用意識);在真實工作場景中在指導教師(師傅)指導下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場景教學法,樹立實踐意識);在真實工作場景中在指導教師(師傅)指導下,在教學實踐中為完成一個個具體工作任務運用已學的知識,不斷獲取新的知識、不斷提高技能技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爱a教融合,校園合作”培養模式,讓學生首次參與、體驗、挑戰職業,會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該培養模式能促進學生對幼教職業的理性認識,使她們懂得了幼兒園教師的職業要求與職業規范,提升其科學育兒的教育觀,使其掌握幼兒園教學的基本規范與流程,增強她們熱愛幼兒教育的事業心和責任感。2)能夠促進學校專業建設?!爱a教融合,校園合作”培養模式有利于加強我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廣泛聽取幼兒園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與幼兒園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而使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更趨合理、特色更加鮮明,最大限度地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行業標準對接”。3)能夠促進教師隊伍建設?!爱a教融合,校園合作”培養模式有利于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合作幼兒園進行實踐鍛煉,既能豐富教師的專業基礎理論,又能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此外,還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從幼兒園及其他早教機構等聘請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師,建立一支實踐經驗豐富、具有較高管理與教學水平、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這對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也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4)能夠促進實習基地建設。“產教融合,校園合作”培養模式有利于學校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積極探索幼兒園參與共建校內、校外實踐和實習基地,采用合資建設、共同使用等方式,從而滿足人才培養對實踐和實習基地的需求,為學生進行實習、提高實踐技能提供可靠保證。5)有助于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產教融合,校園合作”培養模式使學生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管理等有親身的體驗和明確的認知,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有效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和技能的成長;同時“零距離”與幼兒園師生接觸,拉近了與用人單位的感情,從而有助于促進畢業生就業穩定率和工資待遇的大大提高。
2產教融合,把握教育教學主動
2.1教學改革
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上,實現學生培養過程融入幼兒園保教工作全過程;深化以產教融合、校園合作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機融合。以此,探索解決職教的跨界教育中學校、企業兩個界面的平衡,試圖建立一個融合的對人才培養有效而可控的體系架構。1)校企共建“雙課堂模式”。專業教學與學生實踐融入一體,開辟職業教育學校理論課堂與幼兒園實踐課堂互動的雙課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做中教、做中學,做中促發展”的新課程理念。嘗試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三年的培養過程融入幼兒園保教工作全過程,深化以產教融合、校園合作為主線的教學改革。2)建立“一對一”跟蹤指導。試點項目班級的新生入學就5~10人/組,安排進入幼兒園一個班級,其幼兒園的班主任就是她們的具體指導教師(嘗試建立現代師徒制)。試點班的班主任負責教學指導。學生與幼兒園小朋建立“一對一”結伴成長的關系。學生三年不間斷地到幼兒園實踐好“一對一”,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真正從頭到尾觀察一個小朋友幼兒園階段的各種成長。一年級時每周去1-2次,并參與相應幼兒園班級活動;二年級時“三學六法”課理論聯系實踐,先在學校學習教育學、教學法等理論基礎,再結合教學見習、實習,在幼兒園實踐學習;三年級時頂崗實習。整整三年都讓她們真正參與到幼兒園的幼教工作中,從觀察者到保育員到配班老師再到主班老師,每個崗位都有機會分別見習和實習。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校、園一體,是真實的職業環境的體現。
2.2師資融合
1)引師傅入校,帶老師入園。實現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交叉任職,使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既能擔任本專業的教學任務,又在幼兒園任職,完成幼兒園的相關工作,有利于教師的成長,使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幼兒園資深教師交叉任職,有利于教師的共同成長,使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聘請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來校擔任相關實踐課程教師,專業課教師也100%到實驗幼兒園任職,以獲得最新的學前教育信息及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動向,并進一步實現校園師資融合。2)教育沙龍,競技舞臺。定期開展各種教育教研活動。可通過聘請國內外學前教育專家開展講座,也可為學前教育教師們開辦主題沙龍活動,還可舉辦各種各樣的比賽,為老師們的相互交流、教學教研提供平臺。
2.3德育管理
1)項目實驗班推行雙班主任制(校內、幼兒園),為學生的在校學習和幼兒園實踐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教育教學指導。2)為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冊”?!靶@融合一體”模式下的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課外活動、實踐活動會十分豐富,每次參加都要求學生要有活動過程資料,包括活動計劃、活動過程照片、活動總結等。學生會見證自己的成長,從取得的成績中體會到成就感。3)實現學生自我完善。在新模式下,學生的管理難度增加,學校的安全責任重大。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學生在此種模式下學習,也扮演了學生與老師的雙重身份,他們也能從中成長得更快。因此,在教育中要充分信任學生,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發揮學生自我管理和教育作用。4)推行學校、企業、家長三方管理模式。為提高在“產教融合新模式下”的人才培養質量,要定期召開學校、企業、家長三方座談會。通報學生學習情況,隨時調整學生學習方案和計劃,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促進學生較好發展。
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施模式
3.1建全機構,專家引領
聘請學前教育領域專家、學前教育機構園長、學前教育機構一線骨干教師參與校園合作,并組建產教融合校園合作指導委員會。通過研討、定期檢查和總結,對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建設進度及整個建設過程進行全程跟蹤指導、監督和管理,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3.2完善制度,保障實施
深化內部管理體制,以專業建設為改革突破點和工作重點,制定或完善促進“校園融合一體”與園?;酉噙m應的相關制度,包括完善、修訂教改試點所涉及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人事等相關制度,以及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等教學文件的調整,形成一套有章可循的制度,為園?;犹峁w制上的保障。
3.3初探品牌,產教融合
第一階段,在我校園合作單位中,遴選一家幼兒園進行試點,深入開展校園合作,產教融合新模式。我校和幼兒園共同打造學前教育品牌,形成獨立的辦學理念和思想,創建獨樹一幟的幼兒園品牌。同時,該園也作為我校校外實訓場地,為學生的教育教學見習服務、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研討提供試點,為理論與實踐搭建平臺,成為學前教育研究的先行者,促進學前教育發展。同時,為第二階段奠定堅實基礎。校園雙方共同擁有幼兒園的經營權、股權,真正意義實現產教融合,校園深度合作,開啟教育改革試點新模式。第二階段,結合我校新校區建設,項目將與優秀幼教機構或幼兒園深度合作,創辦教學幼兒園1所,以此為基礎打造自有品牌幼兒園,在3~4年內預期發展3~4所分園,以滿足本專業教學活動所需,最終形成擁有自己獨立品牌的學前教育集團。
3.4擴大規模,形成產教結合鏈
當前,學前教育集團已成為一種驅勢。該項目擬計劃形成擁有自己獨立品牌的學前教育集團,集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學前教育機構品牌策劃、早期教育機構、幼兒園、兒童藝術培訓、家庭育嬰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教結合鏈,真正成為“產教融合、校園合作”改革的先行兵。
3.5效能評價
1. 德育內容偏離主體需求
現實中,中學德育內容往往滯后于時代的發展,無視主體的認知需求。例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不夠、過于理論化和原則化、不能適應客觀形勢的要求等。近年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版本雖不斷更新,但內容差異不大,它往往只從國家、民族的高度出發講大道理,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社會發展現狀有一定距離。課堂教師也只是唯書本論,這就使得道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德育嚴重脫離現實,實效性不佳。
2. 德育過程主體弱化
在中學德育中,方法簡單,手段單一,灌輸式、規訓化現象嚴重,忽視其內適性,習慣依據社會本位去模塑社會需要的人。德育自身由于缺乏藝術、審美的內在視角,根本無法充分彰顯德育本身應有的審美意蘊。本真的道德教育游離主體本身,失去了其應有的感召魅力而略顯蒼白,致使德育的人文關懷不足;德育過程忽視主體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體驗,急功近利,對德育賦予過高的期望值,即德育目標的標準被過度提升,甚至超越了個體生活需要和生活體驗的發展限度,用規范、宣講、外鑠手段來替代心性修養與心靈感悟,用無條件服從取代自由選擇;單一的方法,僵化的說教方式,無視學生的困惑,對學生面臨的思想、心理等問題僅采用說教的方式去處理,而且語言蒼白,缺乏美感,使知情分離、意行割裂,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妨礙了學生自主性的培養,造成德育自身的困境。
3. 忽視主體審美人格的缺失
主體審美人格,體現了自我的審美價值取向與鮮明的道德導向,是促使每個人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與趨向理想、完美生命的人格狀態。而事實上,社會性道德危機與個體信仰的失落只是問題的外在表象,其潛隱的內在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學生缺乏一種藝術、審美化的道德內心體驗的心靈滌蕩,而對自己行為美丑的辨別能力不高,導致在當代中學生中普遍滋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缺乏積極的人生態度,出現了躲避崇高、精神空虛、沒有理想、意志消沉等現象。
二、德藝融合是擺脫德育困境的必然要求
1.“德藝融合”由來已久
早在先秦,儒家學派就提出“盡善盡美”法則,使德、藝兩種文化意念水融、難以分割地相互依存。 《論語•八佾》說:“子謂 《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 《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對美的要求,是著重評價其能否給人以感官的、情感的愉悅;對善的要求,則著重評價評判其能否給人以道德精神的熏染。
2. 藝術與德育殊途同歸
自古以來,藝術作品所崇尚的真、善、美,恰恰就是現代德育追求的目標。因此,德育與藝術的目標是一致的。藝術是人類情感創造活動的最高表現形式之一,能夠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特別是情感需求的功能。如欣賞 《二泉映月》時,那種包含人間心酸與痛苦的思想情緒,至始至終都使人深刻地感受和領略,音樂的鑒賞是在獲得超脫自身的情感體驗享受中,提升生命的質量。它往往最能觸動心靈之弦,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升華靈魂。正是通過激發主體的情感體驗而使主體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使人受到教育感化,對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產生影響,實現其教化功能,從而使藝術教育與德育殊途同歸,統一起來。
3. 把德育作為一種追求美的藝術性教育活動
道德是人的道德,德育是對人的教育。德育對象是道德生活中鮮活的主體,在道德生活之中他們以自己的獨特方式理解、掌握、運用道德規范,由此決定了德育過程實質上不是由外而內的轉化,而是一個由內而外建構或生成的過程。中學德育應以塑造學生的靈魂和人格為核心,以對學生的真切關懷為基點,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4. 使中學德育工作更具審美價值
要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必須重視德育對象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為德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德育的成功決不僅僅取決于德育主任、年級長、班主任、政治教師等少數幾個人,更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它應當包涵個體的一切生活現場。當學生步入社會,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是這個使命的承擔者;當學生走入家庭,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是這種道德教育的承擔者。生活是人生命動態展開的過程,是德育得以生長的土壤。為此,應樹立“全員育人,生活育人”的“大德育”意識,使德育以生活為基點,并在動態的生活過程中展開,形成以德育人、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社會育人的良好全員育人氛圍。面對現代物質生活的沖擊和挑戰與精神家園的迷失,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則更有利于良好育人氛圍的形成,對中學生的道德發展進行藝術的審美的指引和熏陶,以此喚醒他們的真誠與熱情,使其朝著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不斷發展與提升,塑造起充滿活力的個性生命與和諧的主體審美人格。
三、德藝融合能促進中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時代呼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德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對于培養中學生高雅的興趣愛好、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發展等都十分有利。
1. 藝以求真,追求全面發展
人的發展應該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學生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審美能力在漸漸提高,會慢慢懂得悅納藝術的美感,懂得欣賞藝術作品所煥發的魅力。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對美的認識從稚嫩逐漸走向成熟。中學生在制作陶瓷工藝時,會就作品的形成過程展開探索:人和物的形態結構、幾何構圖、整體美感、色彩配襯。形成陶具后又如何燒制,需要分析其過程的科學原理、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在得到精神愉悅的同時,還可以在對美的欣賞中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不斷完善身心健美的素質。
'2. 藝以向善,塑造健全人格
在合唱比賽中,學生們唱 《校歌》、唱 《茉莉花》、唱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歌詞是豐富的德育內容、歌曲旋律是審美教育、排練的過程是集體主義教育、登臺表演則通過再現藝術情感而起教育熏陶作用。因此,藝術能夠提升道德感、完善人格。
3. 藝以啟智,激發創新能力
古往今來的杰出人物有很多對藝術情有獨鐘,如地質學家李四光酷愛小提琴,曾創作了我國第一首小提琴曲 《行路難》;核物理學家錢學森就他與藝術的不解之緣,寫就了《科學的藝術和藝術的科學》 一書,他和夫人蔣英恰恰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科學家愛因斯坦酷愛小提琴更是婦孺皆知。這些杰出人物緣何這般青睞藝術呢?因為藝術教育能給人的思維以活躍與完善,藝術審美開啟了人類大腦皮層中兩個區域的思維能力,發揮人類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非凡的創造力。
4. 藝以怡情,培養高雅審
0引言: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經典戰略理論階段、產業結構分析階段(波特階段)和核心能力理論階段。核心能力理論代表了戰略管理理論在九十年代的最新進展,它是由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國學者哈默(C.K.Prahalad&G.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們在《哈佛商業評論》所發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已成為最經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能力理論成為管理理論界的前沿問題之一被廣為關注(Prahalad,1993;amel&Prahalad,1994;Coombs,1996;)。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一種新的競爭范式——基于核心能力的競爭戰略(Hamel&Heene,1994;Foss&Knundsen,1996)。應該說,核心能力理論是當今管理學和經濟學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源于戰略管理理論、經濟學理論、知識經濟理論、創新理論等對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之源的不斷探索,體現了各學科的交叉融合。
一、核心能力理論興起的背景
1、對波特產業結構分析理論的不滿:波特的產業結構分析理論雖然提供了對企業進行戰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說明了產業吸引力對企業利潤水平的決定作用。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利潤差距并不比產業間的利潤差距小,在沒有吸引力的產業可以發現利潤水平很高的企業,在吸引力很高的產業,也有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這些都是波特戰略理論不能很好解釋的現象。另外,波特的戰略理論還往往誘導企業進入一些利潤很高、但缺乏經驗或與自身優勢毫不相關的產業,進行無關聯的多角化經營,這方面不少失敗的案例也對該理論提出了疑問。為了彌補上述缺陷,波特后來又提出了以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為核心的戰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幾乎涉及企業內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問題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戰略重點,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業重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在很多產業上都超過了美國企業,取代了美國企業的領先地位。為了趕上日本企業,美國的很多大企業紛紛進行重組和流程再造以謀求提高競爭力。重組雖然有時勢在必行,能夠使企業“變小”以改善短期績效,但這只是在糾正過去的錯誤,而不是創立未來的市場。一些精明的企業,在認識到重組企業是條死胡同后,轉而進行再造工程。再造盡管能夠使企業“變好”,但并無與眾不同,只不過是個優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業的競爭戰略,使企業不僅在現有產業內領先,而且能夠在未來產業繼續領先,保持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就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核心能力理論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經提出,就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研究的熱點。
二、核心能力理論研究的意義
1、它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業長期競爭優勢之源:在今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競爭日益激烈,產品生命周期日漸縮短。企業的競爭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轉瞬即逝的產品開發或戰略經營的結果,而被看作是企業深層次的物質——一種以企業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業生產大批量消費者難以想象的、新產品的智力資本的結果。在企業取得和維持競爭優勢這一過程中,企業內部核心能力的培養和運用是最關鍵因素,而經營戰略不過是企業充分發揮核心能力并把其運用到新的開發領域的活動和行為。因而核心能力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超乎尋常的戰略意義。
2、企業之間的競爭體現為核心能力的競爭:核心能力理論超越了企業之間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企業內部所有的戰略單元,將企業之間的競爭直接升華為企業整體實力之間的對抗,所以核心能力的壽命比任何產品和服務都長,關注核心能力比局限于具體產品和業務單元的發展戰略,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使企業避免目光短淺所導致的戰略短視。同時,企業核心能力的建設,更多地是依靠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而不是某項重大發明導致的重。因此,很難“壓縮”或“突擊”,即使產品周期越來越短,核心能力的建設仍需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一方面使競爭對手很難模仿,因而具有較強的持久性和進入壁壘;另一方面,由于建設核心能力的投資風險和時間超過業務部門的資源和耐心,這個方面的明確追求可以促使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超越部門利益的局限,更多的從企業整體戰略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及早把握未來市場的需求,并及早投入企業核心能力的建設中。
3、企業的多角化戰略應圍繞核心能力來進行:多角化戰略作為企業尋求快速擴張的一種戰略被廣為使用,許多企業通過兼并聯合涉足眾多行業,但效果不佳。八十年代以來,企業界又興起“回歸主業”的潮流,眾多大企業紛紛把與主業不相關的業務剝離出去,而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尋求發展。這一切迫使人們去思考企業經營的邊界在那里?以及如何決定企業多角化經營的范圍?運用核心能力理論則可以對上述問題給出一個較為圓滿的解釋。
三、核心能力的特征
盡管對于核心能力的界定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它們無一例外的都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源泉,是在企業資源積累的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企業特有的能力,是企業的最重要的戰略資產。歸結起來,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有價值性:核心能力對于提高最終產品的用戶價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用戶價值的來源。
獨特性:這種能力是企業所特有的,是“獨一無二”的。
難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業特定發展過程的產物,具有路徑依賴性和不可還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業很難模仿。
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給企業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產品/服務,使企業得以擴展到相關的新的業務領域。
動態性:企業的核心能力雖是其資源長期積累的結果,但它并非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演變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企業戰略目標的轉移,企業的核心能力必須予以重建和發展。
綜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而是多種能力和技巧的綜合。從知識角度來看,它不是單一學科知識的積累,而是多學科知識在長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積而成。正是這一特性決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
四、核心能力的識別準則
如何來判斷什么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有如下四個準則:
1、用戶價值:核心能力必須特別有助于實現用戶看重的價值。那些能夠使公司為用戶提供根本性利益的技能,才能稱得上是核心能力。區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標準之一就是它帶給用戶的價值是核心的還是非核心的。正是基于這種區別,我們可以把本田公司在發動機方面的技能稱為核心能力,而把其處理同經銷商關系的能力看作是次要能力。核心能力必須對用戶所看重的價值起重要作用,但這并非意味著用戶能夠看到或很容易就理解到這種核心能力。用戶所看到的是享有的好處,如顯著的可靠性(汽車、攝像與錄象機),形象的清晰度(攝像與錄象機),使用的方便性(計算機)等等,而不是提供這些好處的技術細節。
2、獨特性:可合格地定為“核心”的能力,必須具有競爭上的“獨一無二”性,同競爭對手的產品/服務相比,具有“獨特的”風格/效用,而不是在產業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它必須是公司層次的、持續優異于其他競爭對手的。例如,本田汽車公司的汽車發動機,明顯地優異于其他汽車公司的同類產品,其獨特性的形成是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努力,不是在短短的1-2年或幾年中所能形成的。在某些情況下,企業人員發現某種能力極其重要,在行業中尚未引起重視和發展,則可以把它定為“潛在”的核心能力,予以規劃和開發。
3、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過未來市場的大門。有的能力在某一業務部門看來可能是算得上核心能力,經得起用戶價值和特殊競爭力的考驗,但是,如果無法想象能從該項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產品或服務,那么從公司的角度來看,該能力就夠不上核心能力。例如,本田公司的發動機上的獨特能力,使它能進入各種不同的產品——市場。
4、難以模仿和替代性:企業的核心能力是積累起來的,是許多不同單位和個人相互作用產生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交易性,因而競爭對手很難模仿。
五、核心能力管理
對企業核心能力進行管理的基礎在于核心能力具有生命周期。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產生,從企業內部而言是企業知識的生命周期和知識的創新周期的互動關聯所引致的;從企業外部而言,是由外部環境的演化所制約的。核心能力的管理工作包括很多方面,這里著重扼要地闡明核心能力管理中的四項關鍵工作。它們是:核心能力的選擇;核心能力的建立;核心能力的部署;核心能力的保護。
1.核心能力的選擇
核心能力不僅決定了企業現有產品/服務的競爭能力,而且還決定著企業創造未來商機的能力,因而選擇發展何種核心能力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公司在選擇發展何種核心能力時必須同時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這種能力是否能給顧客帶來新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這種能力是否比現有能力向顧客提供利益來得更加有效。在選擇發展何種核心能力時,應關注于在增加客戶價值方面贏得領先地位,而不僅僅是某種特殊產品或“經營計劃”。例如,索尼提出“口袋型”,導致了隨身聽(Walkman)、移動式CD放映機和“口袋型”電視的發明和創新。由此可見,為未來建立何種能力,先要考慮公司要提供和控制哪一類的顧客利益。在這里,首要的是為顧客提供哪種特有的利益,然后再是考慮其技術上的可行性。
2.核心能力的建立
首先,建立核心能力需要知識的積累和綜合。為了有效地進行這種綜合工作,必須有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交流和聯系,因而建立和發展聯系與溝通的網絡,是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條件。
其次,需要有掌握多學科知識的“通才”。這種人才在提高綜合能力方面,比這“專才”更加重要。譬如說一個汽車公司要在技術上取得領先地位,必須把廣泛的各個技術領域,包括燃燒工程、材料科學、電子學、流體力學等的有關知識和技術進行綜合,研制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傳動鏈。在這里綜合的能力,和發明與創造同等重要。
再者,建立核心能力同樣需要講求效率與效益。雖說建立核心能力是一項長期的經年累月的工作,但如何更迅速、更經濟地把核心能力建立起來,是建立核心能力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這里要把“內外結合”這點牢牢掌握好。一方面要注意調動內部力量作為建立核心能力的主力軍,在作“自制”和“外購”的決策選擇時,要注意怎樣能更有利于本身“核心能力“的成長與發展。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經濟、節約和迅速”的原則,不失時機地利用外部資源,包括:小規模的有目標的并、
購;特許證合約;合資經營;建立同盟;等等。不論何種方式,目標在于經濟地從外源(包括競爭對手那里)“借用”盡可能多的構成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技術。
另外,建立核心能力,需要有長期的戰略伙伴(聯盟)。當今,技術與人力資源的全球市場已經建立,為更好利用外部資源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在運用“外力”方面,建立密切的長期戰略伙伴(聯盟),是當今世界各大跨國公司普遍采用的戰略措施。例如,法國的消費電子公司同日本JVC建立伙伴,從那里學習日本的先進制造技術。這里必須指出的,在快速發展能力方面來說,從別人處學習與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是同發明創新同樣重要的。因為,采用“角色”和“榜樣”的模式來建立新的能力,既可縮短時間,又可減少風險。
3.核心能力的部署
為了使公司核心能力得到充分運用,或是在公司所屬的各部門或經營單位(SBU)間共享,或是進入新的市場,這就常常需要在公司內部重新部署核心能力,將它從一個部門或一個經營單位轉入另一個部門或單位。在這方面有的公司做得好,有些做得差,從而使它們的競爭能力和效益出現很大差異。有的企業雖然擁有很強的核心能力,具有許多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但卻不善于依靠和運用他們進入新的市場和機會,使企業發展速度緩慢、效益差;相反,另有一些企業雖然擁有的核心能力不如上述那些企業強,但是卻能充分利用這種能力,把核心能力的載體適時從一個部門或單位轉入另一個急需此種人才和能力的單位,獲得了更多進入新市場、新領域的機會,使企業的效益大幅度的提高、發展速度成倍增長。因而要充分發揮既有核心能力的作用,必須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和組織管理上建立有效人才應用機制和制度。在思想認識上,要使人們認識到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僅是產品之爭、市場之爭、資源之爭、機會之爭,而是各企業之間能力的競爭。不僅是擁有能力之爭而且是使用能力之爭。競爭對手之間,誰能充分利用好擁有核心能力的人才,誰將是競爭中之勝者。
4.核心能力的保護
企業最高管理層必須堅持不懈地防止公司核心能力不被消蝕和散失。核心能力的積累、形成是需要多年苦心經營、培植的,但若不精心管理和保護,核心能力的消蝕和散失是很容易的。因而保護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造成核心能力領先地位丟失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的有:高層管理對保護企業核心能力健康地成長認識不足,掉以輕心;由于注入資金不足而使核心能力枯竭;由于部門細分時把核心能力分散,以致無人負責對核心能力的統一照顧和管理;在同戰略伙伴合作過程中,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核心能力交給了對方;或是在分出部分機構時,不經心地把核心能力也劃給了(或賣給了)對方。轉要保護好自己的核心能力,公司必須學會區別開不良經營業務和蘊藏在這個業務部門中的潛在的核心能力。正確評價核心科技人才的業績,并能根據他們的業績給予應有的報酬和精神激勵,也是保護和培植核心能力的重要措施。
六、以往研究評述
盡管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核心能力理論的研究涌現出相當多的著述,而且對于核心能力的闡述分析已經有了一定的分量,然而,研究人員對于企業核心能力的認識并不統一,盡管好象在企業核心能力理論應深入解決哪些問題方面已經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但是,在如何利用這一理論成功地解決現實問題方面分歧嚴重。而造成這一理論不成體系,處于一種支離破碎狀態的原因,在于企業核心能力理論在內涵界定上不十分清楚。同其他理論如契約論相比,當契約理論家們談論“契約”、“激勵”、“團隊生產”、“剩余索取權”等問題時,他們都知道自己談論的是什么東西,并知道在這一研究領域的其他學者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這些概念來分析說明問題的。相比而言,兩個以企業能力為研究基礎的學者最多只能在“能力”一詞的精確涵義上達成共識,僅此而已。不同研究者從不同的觀點研究核心能力,并提出了各自的論據論證及邏輯分析,這充分地說明了企業核心能力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新觀念、新思想,它附著在企業、組織的技術、資源、知識、文化、組織、管理等各個子系統中。由此可以認為,核心能力研究的發展,將從單一的子系統,轉向不同子系統有機組合的整個企業組織系統。而且,不同角度的研究思想是相互滲透。這些不同流派的觀點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印證的關系。正是由于不同觀點的交叉,才使得核心能力的研究更快地走向完善。
1改進講授法,揚長避短
在目前的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依舊還維持著非常傳統的依靠教師講授為主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講述、講解、講讀地理知識,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講授法這么多年以來一直居于教學方法的主導地位。是因為這種方法有其優點。它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用最簡單的方式將科學的地理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節約很多的時間和成本。但是一堂高效、優秀的地理課絕對不是僅僅使用講授法就可以實現的。講授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它以教師為主導,不易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來看,教材的難度較大。很多知識特別需要學生的理解。特別是是第一章、第二章的“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氣”。如果僅僅依賴教師單純的講解,這種教學方法會產生兩方面的副作用。一是不能夠將需要講解的內容講解清楚。二是,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容易講得太多,讓學生產生畏難的情緒體驗。因此,中學地理教學方法的改進與改革要從改進講授法入手。既要將講授法與其它方法有機結合,揚長避短。又要充分發揮講授法的作用,吸收了啟發式原則和直觀性原則,改講授法為啟發式的講授。在講解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另外,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也給直觀講授帶來了便利的條件,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資源。
2重視實踐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改革
中學地理教學法要重視實踐的方法?!皩嵺`出真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些都說明了實踐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實踐對于地理這一學科的重要性更為明顯。地理科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科學,它具有復雜性、間接性、綜合性等特點。因為地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地理環境,研究發生在地球表面的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使用實踐的方法。實踐的方法自中學地理學科開設的初期就已經存在直到現在。它包括考察、調查、旅行、參觀、測課程教學量等內容。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對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提出,“重視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倡導“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特別是野外考察”。并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案例。新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則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要“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幫助學生學會自己設計和實施野外觀察、觀測、調查等實踐活動”。實踐法可以使學生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獲得知識,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在實際的中學地理教學中,實踐法卻很少落實,甚至很多的中學地理教學就根本沒有離開過課堂。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實踐法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中,學生在學習氣溫的變化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溫度計測量一天中不同時段的氣溫,知識一天中最高溫和最低溫出現的時間,從而使學生形成氣溫日較差的概念。在學習地球和地球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小小的地球儀模型,自己模擬地球的運動,化抽象為直觀,方便學生理解。在高中階段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有很多的內容都可以用到實踐的方法。特別是高中的人文地理部分內容。這部分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與同學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平時生活中學生可能并沒有對這些問題引起注意。因此實踐法是適應這一教學內容的很好的方法。比如學習工業農業的區位的過程中,企業如何決定自己的生產布局??梢詭W生去農場、工廠進行參觀。使地理學習與社會實際、生產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既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也能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聯系并運用于實際。
3有效使用討論法,訓練學生的思維力改革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法要有效使用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表和交換意見,通過相互之間的啟發、討論、商量獲取知識的方法。很多老師喜歡在上公開課的時候使用討論法,但是很多教師在使用討論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使討論法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原因之一是由于討論法不好控制,加上一些教師和學生的能力水平的限制,很多時候討論法往往流于形式。另外一些教師給的討論題目太過簡單,根本就沒有討論的必要,討論也是浪費時間而已,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導致一些學生在討論時開小差?;蛘呤怯懻摰膯栴}太難而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討論法是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和探究學習的方法。討論法使用得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總之,在實行討論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使得討論法行之有效,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首先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選好相應的討論題目,并指導學生做好資料收集方面的準備。其次,教師要掌控好整個討論過程,使討論順利進行。盡量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做好信息控制和信息反饋。及時處理好討論過程中的意見沖突。最后,教師既要做一個討論過程中的傾聽者,也要做好討論結束后的總結。做聽眾時收集討論的信息,做總結概括出主要問題、觀點、方法,使討論有所收獲。
4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