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5 11:01:17
序論:在您撰寫任務型語言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新課標 任務型語言教學 形象思維情境 質疑探究情境 團結合作情境 終身學習的能力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內涵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落實新課標最有效的教學途徑之一,它認為學習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過程,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學生的內在知識系統,并提供給學生一個可同時進行探究的環境,教學應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使所學知識在情境得以運用。因此,我把創設具有挑戰性的情境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作為自己的課堂教學目標,并進行了嘗試。
二、嘗試階段的教學反思
在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初期效果不太理想,反思原因:
1.盡管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目標比較明確,但對于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挖掘得不深,學習的材料只限于教材本身,未能作適當的補充,使得為學生提供的語言情境缺乏現實性和廣泛性。如在學習What does your mother/father do?時,關于職業類詞匯,教材上只出現過farmer worker teacher doctor nurse,而這些詞匯遠不足以展示目前現實生活中的職業種類,其他如manager dentist, engineer CEO…等陌生的詞匯又對學生的發揮產生障礙。為此,我在第二次授課時補充了一些常見的職業詞匯,并引導學生利用查字典、上網求助等方式,集中識記相關生詞,而后,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
2.對于完成某個教學任務的目標設計的活動及任務的要求不恰當,沒有更好地體現出循序漸進的“腳手架原則”,因此未能使各個層次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自我價值得到充分實現。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實踐中的體會
在深入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施過程中成功與失敗經驗,我總結出以下幾種能夠更好地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活動方式。
1.創設形象思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最關鍵的環節是新思想和新事物的產生。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因此,訓練學生發揮右腦的想象、直覺、靈感及形象思維的能力,可以促進學生的非智力素質的快速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在學習My Neighborhood時,我用“夢想劇場”的方式,讓學生設想自己最喜歡的小區的樣子。學生們表現得非常積極,活動的形式也靈活多樣。有對話、獨白甚至短劇,可見,形象思維能把現有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以各種表現方式準確地表達出來,提高了學生創新運用語言的能力。
2. 創設質疑探究情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需質疑、探究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提出新見解,能激活學生內在的智慧潛能,實現開發、訓練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在學習clone一課時,我嘗試讓學生思考:我想克隆什么?我的克隆是否可行?如果行不通,怎么辦?學生熱烈討論,提出許多新想法。這種不確定的情境,提高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創設團結合作情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當今社會雖然充滿競爭,但更多體現出合作中的競爭。因此,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為此,在教學中注重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圍繞任務,分工協作,團結一致,使小組活動任務得以高效、順利的完成。如在學習How do they go to school時,我特意設計了一個表格,要求學生分成小組填表,并以敘述性的語言匯報本班中How 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 on foot/by bike/by bus……?并限定填表的時間。如果由一個人去逐一調查,在限定的時間內肯定無法完成任務。于是我引導學生合理分工,分頭搞調查、填表格、匯總、撰寫總結性報告,最后再由專人用英語匯報。整個活動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在為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展示了各自的才能,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更為他們日后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4. 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創設貼近時代的情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對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知識的獲得,而是掌握信息處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優秀的心理品質,以提高適應社會并很好地融入社會的能力。如在學習transportation時,我提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確定春節旅游的最佳地點并說明理由。課余時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平臺,獲取了大量國內外著名的旅游景點的知識。課上,我要求每位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在小組中匯總、討論、陳述理由,最終確定小組的旅游目的地。如此一來學生在學會利用巨大的網絡信息資源的同時,接觸了身邊及書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導下,走進一個廣闊的求知空間,自我學習、自我進步,把自己培養成創造性人才。
英語教學的探索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Willis(1996)曾將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劃為三個步驟并予以簡明的闡述。
第一,前任務(pre-task)。教師導入任務,介紹學生不太熟悉的有關學習任務的話題,學習和復習與任務相關的語言,布置學習任務并使學生明確任務的目標和結果。
第二,任務環(task cycle)。①任務:學生結對子或分小組執行任務;②計劃:各組學生準備以口頭或筆頭的形式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教師告知學生匯報的目的,以語言顧問的身份幫助學生糾正口頭、筆頭語言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反饋;③報告:學生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或交換報告。
第三,后任務(post-task)。①分析:學生討論課文或錄音材料的細節,進行新單詞、短語以及句型練習;②操練:教師指導學生練習語言難點。
一位英語教師的一節英語閱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Step 1: Students sing a song.
Step 2: The teacher raises the question: Why is it not easy to become a pop star?
Step 3: A group of students put on the play: At the Tailors Shop.
Then students discu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lay and give their opinions of the play.
Step 4: Listen to the tape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Step 5: Interview. Two students act as Spielberg and his wife while other students ask them questions.
Step 6: Group Discussion.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Spielberg so successful?
Step 7: Create Dialogues.
Group 1: a dialogue between a newspaper reporter and Steven Spielbergs wife Group 2: a dialogue between Mr. and Mrs. Spielberg
Group 3: a dialogue between Spielberg and his child
Step 8: Discussion. Who do you think will possibly be a successful person like Spielberg in our class? Why do you think so?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英語教學 課堂
一、任務的定義
1.任務是教學過程中有非常明確目的的活動。意義是第一位的。
“任務”使教師和學生關注你的首先是意義,就是學生用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學生完成“任務”和完成“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完成“任務”有明確的交際情景和交際目的。任務是學生有目的的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而進行的活動。這個目標也可能是集中在語言上的,如發現一項語法規則或完成一項練習;也可能是集中在內容上的,如完成一個項目或通過討論作出一個決定。
2.任務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活動有相似之處,它是人們日常交際過程的再現。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擬人們在社會、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活動,把語言教學與學習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結合起來。任務型語言教學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細分為若干非常具體的“任務”,并把培養學生具備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任務也包括各種增加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練習活動。
3.任務是學習者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語進行的有交際目的的活動。任務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交際行為,有開始、完成的過程,以及結尾。Prabhu從語言教學的角度描述任務:任務是一種需要學習者通過思維的過程,依據所給予的信息完成一件事情的活動。這種過程可以是教師可以調控的。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
1.教育哲學理論
從教育哲學角度來看,任務型語言教學蘊含著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的“從做中學的觀點”。他強調人的學習與發展發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之中,教師是學習者最重要的互動對象。在學習過程中,有四個主要的因素:學生(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任務和因素——環境。最主要的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教學的核心,教師最關鍵的作用是激活學生的內在知識系統,并提供給學生一個可以探究的環境。
2.社會建構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和發展是社會和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學習者個人自己建構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它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它強調人的學習與發展發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之中。而教師是學習者最重要的互動對象。教學應該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學的知識可以在其中得到運用。在學習過程中。有四個主要的因素:即學生(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任務和因素——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與學生。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觀點認為,學習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教學的核心,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教師無所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學生的內在知識系統,并提供給學生一個可進行探究的環境。
3.語言學理論
系統功能學被公認為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語言是一種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體,這給廣大教育者提醒:語言教學要注重形式和功能。我們不能忽視這兩方面的功能。
4.課程理論
Van lier (1996) 創立了一種設計課程的理念,包括意識、自主與真實。意識:在外語教學中呈現新語言知識時,教師使所要教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并讓學生明確他們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任務型語言教學主張語言活動應盡可能結合學習者本人的生活經歷與社區活動,把個人生活經歷作為教學的重要來源。自主,涉及學生的自我調整、動機、責任感與義務感,自主的兩個主要方面是“選擇性”與“責任感”。任務型語言教學提倡選擇任務和完成任務的形式,任務的深度和廣度可以由學生來決定,從而使學生產生責任感和義務感。真實,主要是指人的“真實行動”,任務型語言教學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傳遞真實的信息,講述生活中真實的經歷,而不是背誦和轉述課本中或他人的文字或話語,這樣學生才能“言之有物”。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歷史和國內外綜述
在國際上任務型語言教學著名研究者有Long、Richard、Crookers、Prabhu、Breen、Nunan、J.Willis、Lee、Swain Ellis等,而任務型語言教學首次實踐是由Prabhu博士于20世紀80年代在印度的Bangalor開展的。在國內,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學者有魏永紅、龔亞夫、羅少茜、程曉棠、程可拉、陸錫欽等。20世紀70年代,交際法逐漸興起,由于當時交際教學法剛剛興起,很多研究者都在教學中嘗試運用這種方法,在看待交際與教學的問題上,魏永紅提出存在強交際觀點和弱交際觀點兩種認識。強交際觀認為語言的學習是交際的結果,是“通過交際來學”,即“在運用中學習語言”;弱交際觀認為語言是作為交際手段來教授的,而交際行為的目的是掌握語言,也就是“要學會用語言”。2001年我國《英語課程標準試驗稿》明確指出倡導 “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队⒄Z課程標準》的推出,掀起一股任務型語言教學研究,發表了不少論文和專注。他們對英語教學中的任務難度、任務設計以及課堂教學做了一些數據收集和實證研究,如課堂實錄、觀摩課、教師、學生訪談、測試等。但是一些理論及觀點只停留在理論上,還需要許多實證來證明。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和運用就寄托在廣大英語教師身上,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老師??梢杂迷谟⒄Z詞匯、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方面。總之,任務型語言教學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前景可觀。
參考文獻:
[1]羅少茜,Skehan.任務型評價中的任務難度因素[J].中國外語教育.
[2]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修訂版)[M].人們教育出版社.2006-07.
[3]康春曉.任務型語言教學綜述[N].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關鍵詞:英語聽力;任務型教學;策略
1、引言
聽、說、讀、寫是英語教學的四項基本技能,其中聽作為信息輸入技能被擺在首位。只有先聽懂才能和別人進行交流,才能體現語言“交際”的本質。然而,聽力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
任務型教學法是基于完成交際任務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以計劃和操作為中心內容。根據現實生活中的交際活動制定語言學習任務,讓學習者在完成各項任務的漸進過程中,逐步習得語言要素以及大量運用這些要素,強調各項任務必須目標明確且容易讓學習者獲得切實的成就感。因而,適合與交際式課程相關的聽力教學。
2、影響英語聽力教學的因素
2.1語言因素
聽力是一項聽力和理解能力相結合的綜合技能測試。而語言因素應處于首要位置,包括語音、語法、詞匯及與英語相關聯的文化背景知識等?,F行的聽力材料,內容包羅萬象,聽者詞匯量的大小、文化背景知識的豐富與否等都直接影響對語篇深層意義的理解。
2.2動機與態度
學習者的動機與態度是外語學習中非智力因素的兩個重要方面。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活動的一種內部動力,在影響聽力的各因素中,動機對聽力學習影響最大。態度則是對某一目標的行動意向及實際行動。實踐教學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完全是在消極地、被動地上聽力課。
2.3
聽力習慣
學生的聽策略不當,如在聽的過程中不善于預測推理、不善于抓住關鍵信息等,極大地影響了聽力理解的準確度。另外,很大一部分學生未能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習慣是影響學生進行聽力理解的關鍵因素。
2.4教學活動
教學重視聽的結果,而忽視聽的過程。這致使聽力課變成了純粹的水平測試,而不是提高英語聽力的目的。忽視了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的步驟和過程、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和差異等。
3、英語聽力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3.1聽前階段:展示課題,說明任務
聽前階段是整個聽力活動的準備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形成足夠的語境,激活學生大腦中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師要展示出主題,安排好任務,設法幫助學生啟動知識框架中已有的、與材料相關的各種知識,進而幫助學生熟悉聽力任務所需的背景知識與相關詞匯等,做好聽力準備。
3.2聽時階段:進入角色,完成任務
聽時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以豐富的任務活動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地聽。重點訓練學生在逐步適應英語語速的基礎上,獲取大意和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以實現學生能有效地進行聽的目的,也就是說能容忍知識的模糊和不完整。其中,學生要按要求進入任務角色,理解聽力材料,完成真實情景的聽說任務,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同時教師要給出恰當的評價。
3.3聽后階段:分析任務,鞏固練習
聽后階段要緊接著完成分析任務和輸出任務。教師要對學生聽時完成的任務進行驗收,對學生的聽力理解進行評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分析學生的錯誤答案,進而分析出錯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該如何改進等。
總之,這樣的“分階段”任務教學模式不但創設出一個直觀的語言學習環境,而且能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結語
聽力是絕大多數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弱項,英語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現狀,不斷探索和完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從而選取適合學生的聽力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英語聽力教學效果的目的。參考文獻:
[1]Feez,S,Text-based SyllabusDesign[M],Sydney:National Center f(r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8,
[2]Ut,Penny,Teaching ListeningComprehension[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邵益珍,英語聽力障礙分析及提高途徑[J],洛陽: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2),72-74。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特征;優勢;應用;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7-0086-05
作者簡介:馬宇艷,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性的政治會議、貿易往來、經濟合作、文化技術交流日益頻繁,而這些活動往往都是通過英語來進行的,英語的使用價值越來越高,作為傳輸英語的主陣地英語課堂教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各種英語教學法應運而生。如,聽說法,認知法,交際法,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等等,其中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由于它的獨特性而在英語教學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本文主要從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含義、特征、優勢,理論框架及設計原則,及其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入手,闡述任務型語言教學法與英語教學的關系。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含義
在語言教學中,“任務”這一術語的提出,首先區別于機械的操練活動。操練的的主要導向為語法和形式,包括語法規則運用、重復、模仿、演習等活動??傊?,它與發展語言的準確性相關。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以任務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法,它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使用英語會話,交流,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完成一系列根據其現有的水平和發展要求而設計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學以致用,用已掌握的英語根據情景去做事情,以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從而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下,在討論和會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強調以各種各樣的、層次不等的英語學習任務為基礎,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必須有嚴謹的思考過程,即學生要思考如何完成當前的學習任務,而不是如何學會英語的語言形式。在這些學習活動中,學習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達或意義上,而不是在操練語言形式上;它把英語語言應用的基本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這種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它重視的是學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的能力培養和在完成任務過成中的參與和交流活動。提出任務應滿足五個標準:①意義至關重要。②有需要解決的交際問題。③與現實生活中的活動聯系密切。④應把任務的完成放在第一位。⑤任務從結果來評價,也就是說是以任務的恰當完成而不是以語言形式的精確性來評價。任務性語言教學在熟練發展目標語和培養學生信心方面非常受歡迎。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作為眾多外語教學方法中的一種,任務性語言教學的應用研究開始走向多層次化,它一方面來自于對語言習得的研究,根據語言習得懂得客觀規律。因為,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必須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才能使得學生掌握所學習的語言,即語言的真實使用。學習者不僅應該注重語言的學習,而且應該關注學習過程本身。學習者個人的生活經歷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原材料,學習者應該努力將課堂內的語言學習與課堂外的語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任務性語言教學具有目的性、主體性、交際性、合作性和生活性等基本特點。
1.目的性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通過語言學習者在課上完成任務來進行教學的。學生為了實現學習目標,必須進行目的明確的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目標可以由學生自己確定,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為學生確定的。任務目標可以單一化,也可以多元化,既有語言知識(如語音、詞匯、語法、會話)方面的目標,也有語言技能(如聽、說、讀、寫)方面的目標,還包括較強的表達能力、語篇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等等。任務型語言教學將“任務”作為重中之重,任務中的問題不是語言本身問題,但是需要用語言來解決。課堂活動任務化使得活動更具目的性,從而保證真實交際的產生。Widowson指出:“學生使用語言并不是為語言本身,而是利用語言達到獨力地交際目的?!?/p>
2.主體性
社會建構理論是任務型語言及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這種理論認為,學習和發展是社會和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構建的,而不是由他人傳授的。這種構建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它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教學的核心問題。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語料和語境,將學生校外的生活閱歷和校內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將聲情并茂的圖片、報刊文摘、個人生活閱歷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由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知識。學生獲得知識要靠他們積極的探討、思考,實踐等親身體驗,然后再進一步探究,最終能水到渠成。教師是探究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具有創造能力的學習社會中的主體。如果學生參與得越多,學生就越有自主的感覺和體驗。如果學生具有成就感,就會更多地參與,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也就越強,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語言的發展。
3.交際性
具有交際性的教學途徑很多,任務型語言教學就列為其一,在利用任務性語言教學時,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難度不等的任務發展交際能力。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往往與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活動有許多相似之處,它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交際過程的重演,使學生為完成某項任務,用目的語進行的有交際意義的活動,這些任務的運用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交際化,在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交際水平、交際素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良的交際素質要求學生增強自信心,勇于在眾人面前講話,消除自卑、自閉心理。在實施任務型教學中,學生通過完成以交際為目的的各種任務,學會尊重別人,樂于交往,與別人融洽合作,學生主動參與交際過程,在完成任務時暢所欲言,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生如果具備了優良的交際素質,那么他們就具有很強的變通能力,抗挫性很強,具有堅強的意志力,遇到困難時不灰心,不氣餒,并樂于接受新生事物,創新能力較強。
4.合作性
語言的習得是在大量的語言輸入的基礎上,通過交互活動,語義磋商,進而達到語言輸出的目的。在執行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合作互動的思想應該被體現出來。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形式是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尊、互敬、互幫、互助的互動活動。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多數任務是通過分組或分小隊來合作完成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較量/競爭/比賽轉化為小組或小隊之間的較量。在這個較量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積極運用所掌握的語言,精誠協作,互幫互助,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也彌補了一個教師難以應對眾多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的不足,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實現預期發展的目標。
5.生活性
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各項活動是非常富于實踐性的語言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所教授的教材的內容,給學生設計適當的任務。在教師設計任務時,給學生提供準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背景知識和相關資料,這樣能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言。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他們的興趣出發,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引入學習環境,把學生個人生活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重要資料,將課內的語言學習與課堂外語言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與生活相似的語境中,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學習,深深感受到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自己的生活實踐密切聯系,增加了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最大程度地調動出來。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優點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采用滿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知識的機器,只是孤立地學會了一些語法或表達方式,往往學的是啞巴英語,并不能真正地使用目標語進行交際,更不用說能游刃有余地表達思想和情感。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反映出外語教學從重視語言知識轉向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外語教學從重視教師的作用轉向了重視學生的作用,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而是主動地開動腦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因而大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出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任務型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一是強調以各種各樣的英語學習任務為基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必須有思考的過程,即學生首先要考慮如何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是如何學會英語語言形式,它把英語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語言學習途徑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任務型學習活動有比較明確的目的,因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容易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體會成功,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感到自身的不足,有助于激發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想法,啟動不斷學習語言的內在動力。
三是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需要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極思維,應變,創新,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
四是在進行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學生綜合使用多種語言技能或語法知識,綜合語言能力得到良好的發展。任務型教學法通過相對真實的任務,使學生在通過小組討論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動努力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語言運用的廣泛性、深入性、復雜性、機動性都得到全面地體現。因此,無論從教學目標,還是從教學模式來看,任務性語言教學集傳統教學法與交際教學法的優勢于一身,有其獨特的吸引力。
四、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任務型語言教學實施的基本步驟
Willis在她的著作《任務型學習模式》中提出了任務型語言教學課堂活動的大致模式:以任務為基礎的學習建立在三個階段上。第一個階段是任務前階段(pre-task),包括介紹話題和任務。在這一階段,教師引入任務,與學生一道探討話題,教師著重介紹完成任務時所學的詞匯和短語,也可以學習一些對完成該任務很重要的新單詞和短語。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理解任務的要求并為完成任務做準備,學生可以在其間看一看其他人在完成類似任務時所使用的材料;任務中階段(task- cycle/while-task),又稱實施階段,包括任務、計劃和報告。在這個階段,學習者一對一或分成小組來進行活動(通常是閱讀或聽力練習,或是解決問題的練習),然后各組學生準備向全班匯報他們是如何完成任務的,結論是什么,最后以口頭或書面形式把自己的發現介紹給全班同學;任務后階段(post-task)即語言焦點階段(language focus),包括分析和操練。學生分析其它各組執行任務情況和所學內容的語言特點,分析中和分析后在教師指導下練習新的詞匯,短語和句型。因此,任務后階段是驗收和提高階段。這三個階段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核心階段是任務中階段,任務前階段是準備階段,為任務中階段做好了鋪墊,任務后階段是前兩個階段的升華,它為學生提供了再做任務的機會,促進學生反思任務完成的過程并進一步關注語言的形式。通過分析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步驟不難看出,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通常分為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三個階段,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步驟,在我國英語教學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對于教學實踐具有較大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2.設置的三項重要原則
任務的設置需要考慮三項原則:真實性原則;形式/功能原則;任務依賴原則。
真實性原則是指學習者所接觸和處理的語言材料是真實的。這些語料應該是那些在目的語語境中出現的口語或書面語,而不是特意為教授語言而編撰的。
形式/功能原則是指所設置的任務要使學習者運用歸納的或演繹的方法來發展他們對不同語言形式的功能目的的理解。任務依賴原則與教學法程序有關,也就是教學中諸任務排列的邏輯次序。這條原則蘊含的一層意思就是:任務須按照從接收性任務向生產性任務的次序排列。即聽和讀的任務應該安排在寫和說的任務之前。這條原則蘊含的另一層意思是:復制性任務應該在創造性任務之前。復制性任務指的是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語料再生出語言,創造性任務指的是學生操用他們以前從未被提示過的語言形式完成任務。
3.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英語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英語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了教學內容與目標的人文性,學生學習過程的自發性和探討研究性。因此,在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但要考慮到語言的可操作性,還要考慮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是否能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是否具有交際性。下文以Unit 4 Text I A Man from Stratford——William Shakespeare為例,說明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課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任務前階段: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應先要求學生以小組或小隊為單位預習課文,學生應完成的主要任務是搜索關于莎士比亞的相關資料,比如其生平故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特點,并對所搜集的資料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分類、匯總,讓學生了解文章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歸納出文章的主題和每段的段落大意。
I.Thesis of the text:Shakespeare(1564~1616),the English playwright and poe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Period. He wrote 37plays,two narrative poems and 154 sonnets .Although he lived a poor and hard life,he was optimistic and tried his best to engage in what he liked and produced a lot of remarkable works. We should learn his noble qualities such as:optimism,diligence and strong-will.
II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 One:William Shakespeare signed his will in1616 and he was a wealthy man.He left his famous legacy to his wife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his estate to his daughter.His works were the best compared to his contemporaries.People are not so sure about his personal life.
Paragraph Two:Shakespeare’s birth place was Stratford-upon-Avon, its business had been thriving.It had been a tourist center.People think that it is worth visiting.
Paragraph Three:To know Shakespeare’s life is to become engaged in a kind of detective story.Although there are plenty of clues,but evidence and facts are few.
Paragraph Four:The scholars are not sure what happened to him during these seven years.They think the most probability was that he traveled abroad.
Paragraph Five:He produced a lot of works,he achieved fruitful achievement.
Paragraph six:After his death he left behind a mass of questions that have puzzled the experts.
Paragraph seven:Nothing remains of the busy writer’s own handwriting but the signature.
同時,把課文中的生詞、句型和短語勾劃出來,讓學生進行討論,以減少閱讀的難度,掃除閱讀上的障礙。教師可根據這一環節中的問題和錯誤,對其中較普遍和典型的問題加以指點,糾正。
(2)任務中階段:語言教學的初衷是學習語言知識,終點是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在語言規則語言知識的反復操練下產生的,課堂語言教學必須進行從語言形式到語言運用的轉變,所以這個階段要設計多個微型任務,形成任務鏈。任務的設計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形成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過渡以及高級任務包含初級任務的循環。教師應對教材進行鉆研,創設情境,鼓勵學生進行有實際意義的交際,在這些交際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是整個任務的執行階段,教師可根據前一階段的一些情況,以具體任務的形式來完成此階段的活動。學生以個人、結對子或小組形式完成各項任務。本階段學生應暢所欲言,注重語言的流暢性,同時激發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興趣,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如: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①How is Shakespeare related to Stratford?②Is the text about Shakespeare’s life and career?③Can you say sth about Shakespeare’s personality?Use som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is?What kind of noble qualities should we learn from Shakespeare?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引出課文,接下來還可以設計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的問題。針對任務前階段學生對生詞短語的討論的情況,教師可適當地對學生理解的不到位的短語,句型等進行講解。①amount to:add up to;reach,總計,達到:eg.His whole education amounted to half a year.②rather than:instead of eg.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by bus rather than by train.③confirm:prove the truth of something,證實;證明;確認。eg.He confirmed this novel was written by LuXun.④in a flash:very quickly;at once;immediately.eg.She realized in a flash she should receive further education.⑤talkinto doing:persuadeto do sth eg. He talked his brother into joining the army.
(3)任務后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對前兩個階段各類任務所完成的情況進行總結,各小組向全班展示所完成任務的成果,這樣學生可以接觸到跟多的口頭語和書面語,他們可以使用正式嚴謹的語言。教師可以讓各小組進行簡要匯報,然后讓大家對他們所匯報的內容進行比較。也可以只讓其中的優秀小組進行完整匯報,其他人進行評論,補充觀點,做一些詳細記錄。Willis提出了兩種任務后活動:分析和操練。教師要對學生所展示的成果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不足,同時對于共性的問題進行點評,必要時進行一些操練活動。
五、結束語
總之,任務型語言教學已經成為高教界倡導的一種新型的語言教學形式,是英語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它有效地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得英語課堂氣氛活躍,變機械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和能力的舞臺。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任務型教學法已經成為一種值得推崇的新型教學方法,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挑戰與創新。教師在任務型語言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不斷的改進與完善,不斷探索英語的教學新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魯子問.任務型英語教學簡介[J].學科教育,2002,(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教學大綱》便提倡在教學中要“設計某些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的語言活動”。隨后,在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又進一步明確規定了“在教學中要多展開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此外,在教育部2000年初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運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隨后,2001年7月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根據這個文件,教育部為全日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制定了英語課程標準,將“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寫入了實施建議。從最初的提倡在教學中“設計某些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的語言活動”到最后的將“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寫入了實施建議,從最初地高等教育的英語教學改革到基礎教育的《英語課程》教改,我們不難看出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已經全面取代翻譯教學法(Grammar-Translation)成為我國英語課堂的主導教學法。然而,就在我們全力火速推進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課堂地實施時,我不禁要問一下我們到底對任務型教學法到底有多了解?我們不能為了實施某種教學法而去實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實施這種教學法所能為學生和老師還有課堂帶來得有利改變。因此,本文將著重探討什么是任務型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中的“任務“。
二、任務型教學
顧名思義,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以任務為首而展開的語言教學。起源于20實際50年代,任務型教學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式,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同于傳統的語言教學,學生逐一學習各個語言項目,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強化語法知識,任務型教學法在設計語言教學大綱時就是通過設計一系列的任(tasks)使學生完成各種各樣的交際任務。它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生活,學習,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任務,使課堂任務盡可能地模仿現實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運用發展自己所學語言,做到“用語言做事”。
關于任務教學法的主要特征,Nunan歸納為下列五點:(1)強調通過用目標語進行交互作用活動來學習交際;(2)將真實語篇引入學習環境;(3)為學習者提供機會,讓他們把注意力不僅僅集中于語言,而同時集中于過程本身;(4)增強學習者個人的經歷,把這些經歷看做課堂學習任務的重要貢獻成分;(5)試圖將課堂語言學習與課外語言的激活聯系起來。
Wills對任務教學法可以為學習者所帶來的好處,做了如下歸納:(1)它能夠使學習者嘗試他們所掌握的語言;(2)讓學習者有真實交流的體驗;(3)可以使學習者有機會去觀察其他同伴在表達相同意思時是如何表達自己;(4)使學習者有目的得使用語言;(5)使學習者跟同伴商討輪流發言的機會;(6)使學習者參與完整的交流活動而不是單獨的表達一個沒有語境句子;(7)給予學習者機會嘗試其他的交流策略;(8)培養學習者完成語言交際任務的自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任務教學法區別于其他教學法的根本在于它把學習者的體驗和真實感受放在首位,強調運用語言過程本身,并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以完成“任務“來開展,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就是語言習得的過程。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和“以學習者為中心”。其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得知識的過程,而知識的短暫的、發展的和非客觀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經過內心構建而獲得的,是體驗、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學習者正是通過實施和參與真實自然的教學任務,促進了信信息與自身知識的”重組“與”構建“,而一旦感受到了新知識構建的成功,學習者會將其內化為語言學習的動力,加速語言學習的進程”。
四、“任務”的概念界定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基于任務或以任務為基礎的語言教學途徑。從不同語言學家對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界定和對其教學特征的描述,我們不難發現,任務(tasks)對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任務”?
定義一:學者Breen,W認為“任務指有助于達到語言學體目標的所有課堂活動,包括簡短的語法練習和具體翔實的課堂集體活動。“
定義二:Long,M認為“任務是我們在工作、生活和娛樂中為自身或他們有償或無償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填寫表格、預訂機票、收發郵件、商店購物等。外語教學中的任務指以語意為主旨的教學活動?!?/p>
定義三:Nunan,D認為“任務是指教學活動中學習者理解、處理、輸出目的語或用目的語進行交流的各種學習活動。”
定義四:Richard,P定義“任務”為“學習者在領悟、處理和輸出語言的基礎上完成的各種活動?!?/p>
從上述定義可以得出,定義一把課堂所有有助于達到語言學體目標的活動都界定為任務,其中包括語法練習。對此Skehan持有不同意見。Skehan認為不是所有的課堂活動都能成為任務。例如,單一,重復的言語訓練和與你的好友交談,這些都不能算是任務。定義二對于“任務”的定義相對來說比較廣泛。把任務與人們日常工作中或娛樂中所從事的活動等同起來。根據這個定義,課堂中設計的任務應該跟現實生活的任務有相似性。定義三和四對于任務的界定都比較一致,認為課堂中的任務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他們把所接收到到的信息(也就是輸入)通過自己的消化,理解,領悟,然后用目的語輸出出來。
結合Long,Nunan等人的觀點,Skehan(1998:95)較為客觀得提出了“任務“的五個特征:(1)意思是首要的;(2)有某個交際問題要解決;(3)與真實世界中類似的活動有一定的聯系;(4)完成任務是首要的考慮;(5)根據任務的結果評估任務的試行情況。
根據上述的定義,筆者認為“任務”是一座輸入和輸出之間的橋梁。學習者通過一定的材料輸入,對輸入的材料經過透徹理解、消化、思維加工,最后用目的語輸出的活動。此外,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活動,任務型教學法中的“任務”的聚焦點在于意思的表達而非形式。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時的關注點在于如何完成任務,而不是學會某種語言形式。
如何選取合適的任務對于任務型教學法是十分關鍵的。任務的選取不能單憑老師的興趣為出發點,要考慮多重的因素。只有選擇合適的任務,才能對課堂互動起到良好的推動重要。
根據任務的性質,Brown把任務分為靜態認為(statictask)、動態任務(dynamic task)和抽象任務(abstract task)三種。其中第一種任務最適合初學者,因為任務相對較簡單,而后兩種則適合基礎較好的學生,因為任務交復雜。Nunan根據任務的相似的程度把任務分為“目標任務”(target tasks)和“教學任務”(pedagogical tasks),前者被認為是課外完成的真實語言活動,指在生活中有原型,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的,目的在于使學習者有能力完成真實生活中的類似任務;后者被認為是課堂活動的中心,這些任務未必會在真實生活中遇到,是為了教學目的而設計出來的任務。
在設計任務時,除了要考慮任務的難度和性質,Nunan建議也應該考慮以下因素。
1.目的。在任務型教學里的每一個任務都有一個目標。也就是說,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我們要問下自己為什么要設計這個任務。并且,這些任務的目的要越明確越好。
2.輸入。輸入的形式包括口頭或者是非口頭,比如,聽一段錄音,讀一段文章,看一幅畫等等。這些材料最好是客觀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經??梢砸姷降摹?/p>
3.活動。活動指的是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要做的事情。可以是一個簡單的活動,也可以是一系列的活動。
4.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老師和學生在任務教學法里所扮演的角色與傳統教學法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傳統教學法里,老師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是被接受者。而在任務教學法里,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和領導者;老師的首要角色是課堂教學交流活動的推動者,其次是參與者,最后則是觀察者和學習者。
5.環境。環境指的是為了完成任務,任務中規定或隱藏的對于教室的安排。例如,這個活動應該是室內還是室外開展,這個活動適合應該集體完成還是分成小組完成。
根據Nunan的任務分析框架,目的就是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所有的任務都是基于這個學習目標展開的。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學習者應有適當的材料輸入,比如圖片、視頻或者文章等形式,以便為學習者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根據材料的輸入和目標,相應的課堂活動將被設計,最后這些活動將由老師和學生在不同的課堂環境中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一個完成的任務型教學的過程。
五、具體“任務”具體分析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已經對任務型教學和任務有了較深的認識。現在筆者來審視一下教學課堂上常開展的一下“活動”,這些活動能算是任務嗎?
筆者在某高校擔任《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中國的傳統英語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長期被慣有“高分低能”的稱號,因此教育部2000年初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問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有效地運用英語交流做準備。教學目標的轉變肯定就意味著教學方法要相應發生變化。根據Wills和Skehan,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具體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任務前(pre-task)的準備活動,任務中(during-task)的活動和任務后(past-task)的反思活動。根據這個模式,筆者來審視一下自己教學課堂開展的活動。
以精讀課為例,通常一個新的單元會以Warming-up(熱身問題)開始。在這個環節里面,一些有關于本單元主題的問題會羅列出來,讓大家圍繞著這些問題進行一個小范圍的討論,然后再請同學組合大家的意見口匯報出來。這個環節結束之后,就進入到了詞匯,語法和課文的學習。通常這個部分占用的時間會比較多。并且這個部分通常不會有活動的產生。最后,課文學習結束后,會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對剛才所學的文章做一個總結。一般,一個單元的循環就是這樣的。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1.通過交流來學會交際。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各項任務的完成離不開真實的交流,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能力的提高,只有任務型練習才會給學生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運用。
2.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的環境。真實的場景能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不受任何約束地真正體會語言,理解語言并大膽地運用語言,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而情景教學是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境的有效途徑。
3.既關注語言本身,也關注學習過程。任務型語言課堂把整個教學目標設計成符合本目標的若干個任務,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各項任務,進而按步驟完成課堂的總體目標。
4.具有師生角色。學生是交際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具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常進行兩人或小組活動。為了使學生成為交際者,教師應扮演助學者,任務的組織者和完成任務的監督者等。
5.學習者個人的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因素。任務型語言教學追求的效果是讓學習者能用自己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主、自發地投入到自覺的語言實踐中去,以完成各項任務而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活動設計
1.任務的設計要有興趣性、真實性。學生興趣與學習效果及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而設計的活動根本喚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達不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
2.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在設計任務時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剛開始設計的任務應稍微簡單些,讓大部分學生都容易參與進來。隨著任務的漸漸深入,學生對任務信息的了解不斷增加,稍難的任務也會顯得容易起來。
3.任務的設計要有多樣性。語言交際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多設計一些能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任務型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4.任務的設計還應延伸到課堂之外。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任務型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展現才能。
四、任務型語言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任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只有根據目標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務,才能達到交際效果。
2.教師應設計出各種使學生講話的沖動及表達的欲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