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5 08:13:13
序論:在您撰寫地質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謂的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其實都是相對的,而且也是隨著時間在變化的。在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2010年本??茖I就業狀況中,地質、采礦、石油等傳統艱苦專業,無論是“985”“211”高校還是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均超95%,連續幾年穩居本科各專業就業率榜首。盡管這兩年由于社會經濟形勢變化,地質學相關專業就業率有所下降,但相比較于其他專業而言,仍然具有較強的優勢,主要原因在于社會培養的地質專業畢業生人數較少,而社會需求量基本穩定,招收畢業生的單位主要是各個地質勘察院、設計院等企事業單位,行業壁壘較強,外行人進不來,保證了畢業生就業率的相對穩定。
NO.2 地質學跨專業考研:跨出去的多,跨進來的少
地質學專業的特點可以用幾個字簡單概括:艱苦,人少,就業好。從高考錄取就能看出來,很多學生到地質專業學習都是被調劑的,因為大家普遍認為地質專業太艱苦,如此一來,有人考研時就換了其他專業,還有一部分人感受到本科就業很容易而選擇了工作,可是很少有別的專業考生愿意跨考進來。因此,跟熱門專業相比,地質學專業考研,競爭并不激烈,難度不大,錄取分數線也較低。
NO.3 數學不好的人,同樣有捷徑
高等數學,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對于數學不好的人來說,也有捷徑可以選擇。筆者在讀本科的時候,就有這樣一位同學,他不喜歡數學,但是又想讀研究生,于是搜索了很多大學的碩士生招生簡章,發現還真有幾所高校不用考數學,比如南京大學的構造地質學專業,招生的時候只需要考思想政治理論、英語一和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兩門專業課,這對他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就這樣,機遇加努力,他從我們一個地方高校成功考上了南京大學這所名牌大學,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所以,如果你懼怕高數,不妨學學這位聰明的同學,探尋一下人生的捷徑。
NO.4 學校不出眾,業內有名氣
高考的時候,大家往往關注的是大學的排名,可是當你讀了四年大學到了考研的時候,才發現專業和就業情況更為重要。名校也有就業很差的專業,相反,很多不出眾的大學,卻有著很出名的專業,地質學就是如此。因為專業較冷,外界知之甚少,但行業內部卻十分認可,我國當年比較著名的幾大地質院校――北京地質學院(現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武漢地質學院(現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春地質學院(現已并入吉林大學)、成都地質學院(現更名為成都理工大學)、河北地質學院(現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以及當年比較著名的幾大煤炭院校――焦作工學院(后遷址并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山西礦業學院(后與太原工業學院合并更名為太原理工大學)、山東礦業學院(現更名為山東科技大學)、焦作礦業學院(現更名為河南理工大學),還有幾所石油院校――中國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大慶石油學院(現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雖然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紛紛更名換姓,而且在全國大學總體排名中并不十分出眾,但是其地質學相關專業卻是非同一般,如今活躍在當前地質戰線上的骨干絕大多數畢業于這些院校。
NO.5 海洋地質學――冷門的專業培養稀有人才
地質學本來就屬于冷門專業,但是在地質學大類中還有一種更冷門的專業,那就是海洋地質學,它是一門地質學與海洋學交叉的邊緣科學,主要研究海岸與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積物、洋底巖石、海底構造、大洋地質歷史和海底礦產資源等,因為專業研究方向十分狹窄,培養單位也非常少,每年畢業的學生也是鳳毛麟角,除了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幾所沿海大學開設此專業以外,就只剩下山東青島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位于浙江杭州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位于福建廈門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正是因為畢業生數量有限,每年全國畢業的該專業研究生只不過百十來人,其就業情況十分樂觀專業,中石油、中海油等專門從事海洋石油勘探的單位十分青睞該專業的畢業生,這對于那些熱愛海洋事業的同學們來說,是個極好的選擇,從大家熟悉的大陸地質走向陌生的海洋地質,劍走偏鋒,不走尋常路,往往更易于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NO.6 同是地質學,工作分類卻迥然不同
在我國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里面,地質學屬于學科大類,這其中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理學的地質學包括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地球化學專業、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構造地質學專業和第四紀地質學專業共五個專業,工學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包括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三個專業。
顯然,理學偏向于理論研究,工學偏向于工程應用,但細分起來會更多。在沒有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情況下,碩士階段的研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找工作的對口單位,但不一定畢業之后就會從事這項工作,這主要取決于你畢業之后所選擇的單位的性質,有些單位是主要從事固體礦產資源勘探,有些單位從事石油勘探,有些單位是從事工程地質勘察,有些則是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彼此差別巨大。筆者在讀研期間學的就是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其實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向,但是由于工作單位主要從事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所以現在的工作就和當年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不同,在工作中就要學習很多新的知識。
NO.7 橫向課題也很鍛煉人
研究生,本意就是要從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達到一定的科研水平。但是,在讀研的時候,你不一定就能真的參與到科研當中,我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碩士研究生隊伍,可是縱向科研課題畢竟十分有限,涉及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學生會參與到導師的橫向課題當中。
所謂的橫向課題,通常是指各級政府及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委托研究的課題,能直接帶來經濟利益的課題,往往時間短、工作方法成熟,這也是很多學生稱呼導師為“老板”的原因之一吧。表面上看,從事橫向課題貌似研究不夠深入,但實際上這樣的工作更實用,一旦你畢業參加工作就會發現,原來工作中需要干的活在讀研時候都已經干過了,比如說出野外采集巖石樣品、野外地質填圖、室內編制地質勘察報告等,短短幾年的碩士生學習生活,已經將你打造成一個“熟練工”,這對于碩士畢業不想讀博深造而直接參加工作的同學而言,更具有實際意義。
NO.8 野外踏勘仍是主要工作內容
“嫁女不嫁地質郎,一年四季到處忙。春夏秋冬不見面,回家一包爛衣裳?!边@是地質工作者之間流傳的一首自嘲逗趣的打油詩,由此也可見地質工作者們常年跋山涉水、風塵仆仆的辛苦。很多學地質的同學之所以愿意考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擺脫艱苦的野外工作環境,以為讀研之后就可以在實驗室里“享受幸?!?,但是,事實并非如此。不僅僅是碩士,哪怕是博士畢業,野外工作也是地質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原來的地質三大件――“羅盤、錘子、放大鏡”就是野外工作的常用工具,雖然現如今發展出了“GPS、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新三大件,這也是為了方便野外工作。僅以筆者從事的工作為例,在主要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的單位里,我們擁有很多知識淵博的博士和碩士,但是在從事每一項課題的研究當中,都必須首先走進野外實地踏勘,取得第一手資料,每個月出差幾天甚至每年出差幾個月,都是十分常見的事情,因此,希望通過考研而擺脫野外的艱苦工作環境,是徒勞的。
NO.9 女生極少
由于地質學相關專業需要經常出野外,不太適宜于女生工作,所以本科學習這個專業的女生就很少,等到畢業就業的時候,用人單位又很少愿意錄用女生,所以造成的局面就是,本科學地質的女生在考研的時候紛紛更換專業,如此一來,讀研時期的女生就鳳毛麟角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少了女同學的陪伴,你的生活會略顯枯燥。
NO.10 考注冊巖土工程師很重要
美國于1965年曾提出“醫學地質學”一詞,經過幾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實踐,醫學地質學越來越多地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健康狀況提供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理論依據。關于醫學地質學的概念,不同的學者都給出不同的定義,但實質都是人類健康和疾病的成因與地質環境的關系。概括地講醫學地質學是研究地質材料和地質過程對動物和人類健康影響的學科,是處理自然地質因素和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間關系的學科,是認識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的學科,是介于醫學與地質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2醫學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人類是在地球發展過程中,生物進化達到高等階段的產物,人的出現有賴于適宜的自然環境,他們相互依存和制約,經過長期的發展,自然環境達到了適宜人類生存的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如果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發生重大變化,這種平衡將遭到破壞,就有可能使環境不利于人類。醫學地質學就是以與人類和動物有關的有益的有害的物質為研究對象,地球上的無機物和有機物對人類、動物、植物的作用和影響正是醫學地質學研究的領域。醫學地質學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環境和人類健康的關系、地質環境與流行病學的調查、地質環境與地方病的調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地質環境與藥物。
2.1地質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人類的身體健康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出自戰國到東漢數代醫家之手集體著作,書內對于機體與外界環境的關聯、對于疾病發生的空間分布做了全面的闡述,倡導“人與天地相應”,指出了機體與環境應建立同步關系,并強調在辨證論治過程中應考慮地理環境因素,強調了人體與自然地質環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地質環境中的微量元素通過土壤-水-植物-食物-人體這個食物鏈進入人體,如果維持人體正常發育所需的微量元素供量不足或過剩,人體正常的發育生長及代謝都會受到影響。如人體嚴重缺硒會導致克山病,硒過剩會引起硒中毒,導致“堿毒病和蹣跚病”等。隨著現代社會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生存的環境污染程度日趨嚴重,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人類健康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
2.2地質環境與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進健康策略和措施的學科。醫學地質學把地質環境與流行病學是否有關聯作為研究內容,就是要研究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之間的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從而揭示環境的改變對人群健康潛在的和長遠的危害。
2.3地質環境與地方病的調查及防治措施
地方病是在某一特定地區,與一定的地質環境有密切關系的疾病,是由于地殼中元素分布不均勻,某些地區某種元素嚴重不足或過高引起的。長期的復雜的地質作用以及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使得地質環境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如鉛、鎘、汞、砷、氟等,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致使人們產生疾病。在花崗巖和變質巖地區,沿活動斷裂帶的氡氣含量高于其他地區,斷裂帶附近的人群肺癌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例如:原生環境中缺Mo的地區成為食管癌高發區。我國是地方病高發國家之一,我國古籍對地方病的記載已有數千年歷史。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科院地化所等科研單位就開始了全國范圍內的克山病與大骨節病的防治研究工作,30多年來,我國的地質工作者與醫學工作者密切配合,對我國幾種主要的地方病的環境病因、病區環境地球化學條件及可能與疾病有關物質環境、地球化學行為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地質環境與保護人類健康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2.4地質環境與中藥
2.4.1礦物藥的發展成就
我國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是礦物藥資源的天然寶庫,足以保證礦物藥的藥材資源和臨床用藥。中藥學是我國醫藥中的國學,我國應用礦物(化學元素)治病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可稱為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記載礦物藥21種;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記載礦物藥64種;到了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開創了礦物藥的先河,載藥1892種、附方11096個,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20世紀醫藥地質學代表性著作有李鴻超主編的《中國礦物藥》、郭蘭忠主編的《礦物本草》。
現代科學證明,能作藥用的礦物巖石有100多種。礦物藥主要是天然礦物,它們在藥品中的用量雖然很少,但治病的功效卻很好,是中成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動植物藥材同為重要的藥物資源。藥用礦物種類繁多,藥理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能作內服藥的有30種以上,能作外用藥的有幾十種,例如雄黃。礦物中含有的一些微量元素也是人體所必須的,如銅、硒、鋅、鉬、碘、鈷等,可以補充人體之不足,增進身體的健康。醫療礦泉水也可治病。其中,氡泉的氡輻射有刺激肌體和殺菌作用,對心血管、神經系統、原發性高血壓、皮膚、關節炎等病有療效;碳酸泉水能中和酸而用于治療腸胃病、結石癥、糖尿病等;還有硫酸鹽泉、硫酸鈉泉、氯化鈉泉、硅酸泉等也都可以治療許多疾病。
2.4.2藥用植物的發展成就
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我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對中草藥的探索也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渡褶r本草經》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專門本草著作,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其歷史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家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與西藥相比較,中藥絕大部分是野生或栽培植物即藥用植物,具有取材天然、來源豐富、毒副作用小等優點,然而隨著我國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及世界范圍內天然藥物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對中藥資源的需求迅速增加,使我國中藥資源的消耗加大,給瀕危的藥用植物資源帶來毀滅性的危險。地質環境的改變對植物的生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在中國處于瀕臨滅絕的3000種植物中,用于中藥或具有藥用價值的約占60%~70%,因此加大對藥用資源的保護,特別是瀕危藥用資源的保護,顯得極為迫切。
3醫學地質學發展的歷史
3.1醫學地質學在國外的發展狀況
國際地質科學與環境計劃委員會在1996年建立了醫學地質工作組,現已有5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在第32屆國際地質大會上,醫學地質學這一地學與醫學的交叉學科得到了廣大地學專家的重視。2002年瑞士、美國等地質調查局攜手參與名為“454”國際地質對比計劃項目——醫學地質學這一課題的國際合作研究,主題是環境污染、環境病理學、地球化學、地質環境、金屬元素暴露所產生的后果等分析,以及它們在環境、公共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此項目在全球范圍內聚集了發展中國家從事醫學地質學的科學家及其身處世界其他地方的同事,強調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的地球科學因素的重要性。
第七屆環境地球化學國際大會2006年9月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特別研討了兩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問題:地方病與人體健康的研究,如砷中毒和氟中毒等;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如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態地區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環境問題及生態重建。會議之前大會還舉辦了一個國際醫學地質學培訓班。我國學者在環境地球化學與健康研究方面,特別是在環境致病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各國學者的關注。
3.2醫學地質學在我國的發展和實踐應用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劉東生院士的倡導下,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建立了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室,開展了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氟中毒的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從事水文地質、水溫地球化學研究的林年豐教授在中國最早使用了“醫學地質學”這一術語,并出版了相關內容的專著。為了加強中國學者與國際醫學地質界的交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共同主辦了醫學地質學學術講座和研討會。
英文名稱:Jiangsu Geology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蘇省地質學會;中國地質學會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語
種:
開
本:
國際刊號:1674-3636
國內刊號:32-1796/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7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本刊是江蘇省優秀期刊、一級期刊、首屆江蘇期刊方陣入選期刊、江蘇省雙效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是《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上網期刊,并長期被《中國地質文摘》等收編。本刊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及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主要刊登江蘇地區地學以及邊緣相關學科方面的研究論文和江蘇地學界在省外、國外的學術成果。同時也報導省外、國外學者對江蘇地礦業的研究成果及新理論、新方法。本刊以全國廣大地學及相關學科的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
主要欄目:
基礎地質
應用地質
資源開發與保護
獲獎情況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英文名稱:Acta Geologica Sinica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地質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001-5717
國內刊號:11-1951/P
郵發代號:2-11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2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獎期刊
第三屆(2005)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構造地質學專業英語詞匯構詞法
派生表明的是詞根與詞綴之間的關系,是在原有的詞的基礎上再形成新詞的過程。通過派生可以構成很大的詞匯量,并且詞匯的形式有潛在的開放性。派生這一構詞法在構造地質學英語詞匯中應用廣泛。除了詞根意思的掌握外,對詞綴的了解可以擴充詞匯量并且可以推知生詞的意義,進而有效地提高專業英語的能力。詞綴有前綴和后綴。在構造地質學詞匯中前綴的使用較為廣泛,如表示反義關系的前綴un-,dis-,non-,anti-。它們在詞的意思上與詞根意思截然相反,如reconstruct重建;undeformed無形變的;discordance不協調、不和;disconformity假整合(平行不整合);unconformity角度不整合;non-penetrative非透入性的;syncline向斜;anticline背斜。在構造地質學中,很多詞匯很長,這就需要使用縮略法把單詞縮為較短的詞匯,從而有效的節省空間也方便讀者的記憶和理解,如在談論華南板塊(SouthChinaBlock)時可以縮寫為SCB。縮略詞包括截斷詞、首字母縮略詞、首字母拼音詞和拼綴詞等。截斷法可以截掉詞的后邊部分,如在作圖時空間有限,有時會把斷層的名詞里的fault縮略成F.;刪去開頭的部分,如UHPmetamorphicrock(超高壓變質巖);S-Cfabrics(S-C組構)。再如,在區域構造綱要圖中,表示地層年代時,地質時間的詞匯常被縮寫,即Cretaceous(K),Jurassic(J),Triassic(T),Permian(P),Carboniferous(C),Devonian(D),Silurian(S),Ordovician(O),Cambrian(∈),Proterozoic(Pt)以及Archean(Ar),等等。此外有些詞是由組織機構或期刊名稱的首字母組成的,而這個組織機構和期刊的名稱有多重修飾語。如: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國地質調查局;CAG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中國地質科學院;IGG,CAS(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JSG(JornalofStructuralGeology)構造地質學期刊;此外還有一些構造地質術語的縮寫,如:EPSL(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NCB(NorthChinaBlock)華北板塊;XuefengshanTB(Xuefengshantectonicbelt)雪峰山構造帶;QDOB(Qinling-Dabieorogenicbelt)秦嶺大別造山帶;MCC(metamorphiccorecomplex)變質核雜巖等。
構造地質學英語詞匯的特點
對于上述構詞法的分析,在對構造地質學的詞匯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對其特點做出以下歸納。詞匯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元素,是語言最基本的意義單位。在構造地質學中,詞匯是專門的術語,很多普通的詞匯應用在構造地質學中就有了特定的意義,因而具有專業性。對于非構造地質學專業的學習者來說,可以稱之為熟詞僻意。如:core原意為果核、核心,地質學中為巖心或地核,意為從地殼中取出的巖石,或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有鐵、鎳等元素組成)[2]。此外,suture本意為縫線、縫合[3],但在構造地質學里為碰撞縫合帶。還有fault(斷層),opening(孔縫),cap(蓋層),bedding(層理),fold(褶曲),micafish(云母魚構造)等,這類詞看似簡單,但往往受本義或非專業詞義束縛,不容易理解和記憶[4],因此在學習中要把詞匯放到構造地質學的語境和情境中掌握,與日常的意思相區分[5]。除了不同的詞義以外,不同場合可能還會有不同的詞性,這點也應該加以注意。如base分別有名詞和形容詞的詞性,database數據庫(計算機),baselevel基準面(地質學),basemap底圖(區域地質學),basemetal有色金屬低價金屬(礦產)中含義也有不同[6]。因此,在構造地質學詞匯的學習中,應有意識地區分并掌握詞匯的不同含義??萍荚~匯多有抽象性的特點,但是一些形象的構造地質學詞匯利于專業詞匯的掌握并且是理解地質現象的重要輔助工具。在構造地質學中會使用一些非言語表達如圖表,從而使讀者對地質現象有更直觀的印象,對文章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于圖表中英語詞匯的使用,由于版面空間的限制,盡量使用簡短的詞匯,這又體現了用詞的簡潔性。很多地質現象的描述除了圖表以外,還可以通過形象的詞匯來描述其具體形態,促進讀者的理解。如chocolate-tablestructure巧克力方盤構造,為石香腸構造的一種,形狀似布滿巧克力的方盤。當應變處于雙向拉伸時,巖層中的強硬層相對軟弱層將向兩個方向張裂發育兩組石香腸,形成“巧克力方盤”式石香腸構造。通過聯想巧克力方塊的模式來理解該構造的具體外觀,便于理解和記憶。tepeestructure帳篷構造,在剖面上形成低幅度的倒“V”字型構造像個帳篷。類似的詞還有boudinage布丁構造(石香腸構造);pinch-and-swell腫縮石香腸構造;centre-to-centremethod心對心法(研究韌性剪切帶動力學的一種方法)。這樣的詞匯表達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在掌握詞匯的同時,對相應的地質現象也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前文提到的構造地質學中的縮略詞體現了構造地質學英語詞匯的簡潔性。縮略詞言簡意賅,減少閱讀空間,促進讀者的理解??缥幕浑H正變得越來越頻繁,所以在中文寫的文章中出現一些英文縮寫詞也是不足為怪的,如,MDD(multi-diffusiondomainmodeling)多重擴散域模擬,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國地質調查局等詞匯的使用。這些詞的翻譯也可以稱為移譯,屬于零翻譯的一種[7]。移譯是把源語中的詞語原封不動的移到目的語中。這種翻譯手法常見于上述的報刊中。這些英文縮寫詞跟它們相應的中文單詞相比,占了較少的空間。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現象不應過分泛濫,從而維護漢語的純潔性。
構造地質詞匯的翻譯
對于構造地質詞匯的翻譯,可以大致將詞匯分為音譯詞、意譯詞、直譯詞、音意兼顧詞。音譯詞是用漢語中讀音相近的詞翻譯外來語而形成的詞。在構造地質學中有很多音譯詞,不僅利于學生記憶單詞的發音,同時可以根據其漢語翻譯加強對其概念的理解。如Indosiniantectonicevent印支運動;buddingage布丁構造;Indo-chinaBlock印支板塊;Jurassicperiod侏羅紀。對于很多構造地質現象,有時會用人名或地名命名,這種情況下一般以音譯為主。如Wilsoncycle威爾遜旋回,該詞于1974年由JF杜威和KCA伯克提出,為紀念加拿大地質學家JT威爾遜而命名[8];Frymethod弗萊法(或Fry法),是以發明該應變測量方法的構造地質學家命名[9]。在學習英語時會通過音譯英語轉換為中文來加強記憶,但是這種記憶方法的不足之處是英文學習受到母語的干擾,同時中英文之間很少有完全意義上的發音對等,因此這種方法不利于正確的英文發音。意譯詞不束縛于詞匯的本義,而按照詞義的轉義進行的翻譯從而利于目標語的表達和理解。例如footwall下盤,hangingwall上盤斷層形成后,一般形成有傾斜角的斷層面,在傾斜面下方的一塊巖石即稱下盤,斷層上面的叫上盤,如果按照直譯的方法則使人產生誤解。此處采用意譯的方法,從而使其構造現象更易理解。再如flat斷坪;ramp斷坡;faultpropagationfold斷展褶皺;faultbendfold斷彎褶皺[10]等。nappe逆掩褶曲,其最初直接音譯成拉鋪。由該詞可以看出詞匯翻譯中從音譯到意譯的轉變過程。意譯詞是在對源語詞的內涵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在目的語中選取內涵一致的詞而翻譯出來的,其目的是重在“神”似,從而有效地傳達詞匯表達的信息。直譯詞就是用漢語的構詞材料并按本族語言的構詞方式逐一翻譯外來的詞素而構成的詞。直譯詞既保留了源詞的形式又保存了源詞的內容。例如outliers外露層;butterflytwin顯微構造中的蝶形雙晶。再如sheepbackrock羊背石(一種風剝蝕形成的構造現象),對應各個詞素sheepbackrock翻譯出相應的漢語意思而構成整個詞語的翻譯。mullionstructure窗棱構造也有稱“窗欞構造”,“mullion”一詞原意系歐洲教堂建筑的高大窗戶的直立棱柱。如果知道該詞各個合成部分的詞義,直譯詞的掌握就會相對容易些。音意兼顧詞即選用接近外來詞詞義的漢字進行轉寫。漢語同音字多,為譯名用字的篩選提供了方便。如Molasse[m'lɑ:s](磨拉石)其含義是地槽抬升后,在槽臺周邊及小部分槽臺內部形成的凹陷區堆積的碎屑地層,其特點是下部為海相地層,上部為陸相堆積的碎屑地層。該詞不僅音譯其英文,并且“磨”字體現了研碎巖石成碎屑的狀態,形象直觀地體現了該詞在構造地質學中的含義。類似的詞還有flysch[fli](復理石)以及mylonite['mailunait](糜棱巖)等。音意兼譯兼有音譯和意譯的優點,保留原詞的語音或部分語音的同時,給出簡明的意思,便于理解。#p#分頁標題#e#
英文名稱: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南京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7493
國內刊號:32-1440/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專業課程的安排和設置
地質學專業設置的大體思路與其他專業并無太大差異,大一大二年級為基礎課,大三大四為專業主干課。理工類課程中的數學基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自然是不可少的;專業課除了地球化學方向以外,其余領域都有涉及,如古生物與地層、巖石與礦物、構造、礦床、地球化學等方向。
通過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我們能夠建立起系統的地球科學思維。在基礎課學習之后,我們可以對常見巖石礦物進行鑒定,了解不同巖石礦物性質,對不同地層的形成環境進行復原。了解地球表面滄海桑田的變化歷程與變化機制。這些專業基礎課不單單是為后面的專業主干課提供知識儲備,同時可以為我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提供技術支持。
專業主干課主要是地球物理探測方法與能源、固體礦產勘查理論課程。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包括重力、地磁、地震、地電射、放性和測井等方法,是不是看上去很高端?在學習了專業基礎課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后,我們知道了形成礦產的環境,就能通過各種辦法尋找豐富的資源。
專業實習是我們地球科學課程的特色?!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掌握透徹是不夠的,只有大自然這本天然的教科書才能讓我們領略到地球科學的博大精深。
實習是地質學子的必經之路
北戴河地質實習、周口店地質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實習,一系列的專業實習課大大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因而掌握地球科學在野外實際過程的應用是很必要的。地球科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而且由于專業性質,常常有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很多同學因為害怕出野外而對地球科學敬而遠之。對于這一點我不否認,因為盡管跋山涉水肯定比端坐在電腦前享受著冷氣辛苦很多,但現在很多“驢友”背著包野外遠足不也是回到自然嗎?
在就業方面,我們專業應用領域較寬。近些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與善后。所以,防震減災單位也需要大量地球科學人才。大型工程建設,如水庫、鐵路、地鐵等的建設,也需要地球科學從業人員進行選址考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