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0 23:36:56
序論:在您撰寫課程思政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高校是一個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孵化過程是高校堅持育人和育才有機結合的過程。人才培養體系水平高低,關鍵取決于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力度,評判標準看其是否貫通于人才培養體系全流程中。課程思政建設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關鍵點,并且要避免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現“兩張皮”現象出現[1]。檢驗高校工工作成效的最根本標準是“立德樹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引領價值導向、科學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融合為一體、不可分割。全方位促進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觀導向和引導貫穿于科學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之中,幫助年輕學子塑造優良品德、建立正確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是高校培養人才應盡到的義務,必備的內容。學好這門“必修課”壯大教師“主力軍”隊伍、深挖“主戰場”課程建設厚度、夯實課堂授課“主渠道”,梳理并分解高校-學科-專業-教師各層級工作側重點,各自做好育人和育才工作,按職能分解好任務,在責任書大綱下各自管好“責任田”,確保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齊頭并進、相互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機融合,形成互補效應,推進思政大格局建設,促進全員全程參與全方位育人活動中[1]。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需樹牢其中心地位,完善三方面建設:人才培養目標、學科知識體系、評價體系。如何將課程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學科內容,以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方式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思政內容的選擇、融合設計及融合方式至關重要。
1“制藥分離工程”課程內容和特點
“制藥分離工程”課程重點研究藥物提取、分離、純化、濃縮等理論與技術,現代藥物主要由化學合成藥物、天然藥物和生物發酵藥物等組成,所以藥物分離工程也涉及了化學、中藥與生物交叉的領域,集成了化學分離、中藥分離與生物分離原理與技術[2]。本課程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圍繞制藥工程領域藥物提取工藝、分離技術、純化技術、濃縮技術的全過程,探討藥物提取工藝、分離技術、純化技術、濃縮技術等工藝原理、制備方法、數據計算及其實際應用?!爸扑幏蛛x工程”主講化學合成法制備原料、中草藥粗產品、生物發酵品分離和純化的工程技術學科,重點講述萃取、非均相分離技術、精餾技術、膜分離、吸附、離子交換、色譜分離過程、結晶、電泳、手性分離、干燥和造粒等單元操作原理及其在制藥領域的應用[3]。作為原料藥生產下游過程的分離純化,在整個制藥過程中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將思政政治教育貫穿于“制藥分離工程”課程教學中,有助于提升制藥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涵養、思想品德,從而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2“制藥分離工程”課程思政內容的篩選
“制藥分離工程”課程思政內容結合工程學科知識,既體現我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智慧、制度優勢,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國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工程倫理和歷史責任感?;诒菊n程學習目標,使學生具備以下能力:(1)學生能夠運用制藥過程所涉及的主要提取、分離、純化、濃縮等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基本工藝,根據實際生產或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問題方案或設計目標。(2)學生能夠針對分離對象的特點,選擇或設計合理的工藝路線及進行初步的工藝估算,并理解影響的主要因素,為正確選擇設備或裝置提供依據。(3)在選擇或設計合理的制藥分離工藝路線及設備過程中,學生能夠綜合考慮項目對環境、職業衛生及安全(EHS)以及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或措施。(4)在制藥分離技術開發、工藝設計和優化等工作中,學生能夠綜合考慮包括技術經濟、項目管理、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分析和比較各主要分離技術和設備的基本特點,了解其發展趨勢。結合制藥分離工程課程教學目標和課程特點,收集中國現代科技成果和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等方面課程思政內容。從多角度結合制藥分離工程課程教學內容,體現制藥分離技術發展進程;從工藝技術入手,展現“新”“老”分離技術的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體現工藝創新;以我國科學家的實踐經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弘揚老一輩科學家大公無私、為國家崛起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來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來傳承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擔當精神;通過列舉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往學科方向進行思考問題,培養其獨立分析問題形成原因,能給出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和導向作用體現于學科教學全過程中。
3“制藥分離工程”學科內容與思政內容的融合設計
根據制藥分離工程的教學目標,融合課程思政目標,進一步結合該課程授課的具體內容,深入挖掘與課程單元操作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以教材、宣傳手冊、課件、講義、圖片、微視頻等為載體,構建思政教育主題案例貫穿于課程各章節中,通過案例法、研討法等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顯性和隱性的思政教育[4]。思政元素應契合相應的操作單元,將價值導向和引領貫穿于科學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中,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部分教學案例如表1所示。
4思政內容的融合方法
4.1充分利用智慧教學系統,推行新型教學模式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教學具有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實時信息互通,遠程通訊,師、生、第三方評價等多主體參與等各項功能[6],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因此,我校教師正確有效使用超星泛雅一平三端的教學管理平臺對課程思政建設,將與課程思政內容相契合的思政案例、課件、宣傳冊、講義、微視頻通過該平臺與學生共享,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后。
4.2充分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推行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
在“制藥分離工程”課程思政內容建設中,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小組研討的形式學習課程思政內容,然后將課程思政內容的內化與產生共鳴,小組學習整理形成結論,最后以專題形式進行匯報。翻轉課堂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通過思政內容引發學生對相關學科內容的興趣,激發學生思考與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5結語
關鍵詞生物制藥;藥理學;課程思政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這是對課程思政的科學概括和集中闡述。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高?!靶鹿た啤睂I課教學中,能增加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熱愛度,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新工科”專業課教師所需要思考的問題[2-3]。
課題組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在常熟理工學院工科生物制藥專業必修課藥理學課程中,進行了初步的課程思政教學探索和實踐,期望為“新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進一步實施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1藥理學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藥理學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為藥物與人體相互作用規律及其作用機制,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藥理學主要內容具有多學科基礎理論相互交叉、相互支撐的特點,核心任務是保障藥物的安全、有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形成對醫藥文化、職業價值的認同感,樹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職業責任感,以及“是藥三分毒”的藥物使用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4]。
2藥理學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提煉和有機融入
課題組在查閱文獻、深入一線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點,挖掘、整理思想政治教育點,確定融入藥理學課程教學的基本路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旨在在知識傳授中強調價值觀的同頻共振,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
2.1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中,結合藥物的發展歷程將科學家的故事導入課程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科學自信。如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藥物文獻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為人類抗擊瘧疾做出突出貢獻等。用這些案例激勵學生汲取中華文化精髓,著力提升科研原創能力,未來在科技創新上不斷突破。
2.2社會責任
以“辛伐他汀與伊曲酮康唑合用導致橫紋肌溶解致人死亡”“抗生素濫用滋生超級細菌”等案例,激勵學生增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社會責任感,只有不斷學習相關領域研究進展和學科前沿,努力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才能在實踐中盡可能地減少藥物對患者的傷害。
2.3法制觀念
結合“”史料和關于的宣傳視頻、圖片資料,讓學生明白嗎啡等特殊藥品具有雙重性,正確合理使用能解除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管理或使用不當,藥品將變為。結合現代藥品、的發展態勢,呼吁廣大學生提高對的警惕性,潔身自愛,遠離。
2.4科學素養
以弗萊明發現革命性藥物青霉素的例子,教育學生任何重大發現都是必然的偶然,這種偶然只留給有心人,唯有努力付出,才會有回報。用英國藥學家亨奇和肯德爾發現糖皮質激素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故事,啟發學生大膽創新,要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追求探索的精神。
2.5團隊合作
以抗幽門螺桿菌藥三聯法或四聯法使用殺滅幽門螺桿菌、頭孢羥氨芐與藿香正氣水合用導致雙硫侖樣反應、瑞格列奈與克拉霉素聯用導致低血糖等例子,引導學生提升大局意識,培育協同作用、團隊合作精神,盡量做到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相統一。
2.6關愛生命
在藥理學課程教學中,實驗動物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學生應當對其有著敬畏的態度和感恩之心,善待動物,不虐待動物。將平等、尊重、關愛的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到實驗教學的每個環節,使學生敬畏生命、學會感恩。
3藥理學課程思政教育融入的具體措施
3.1提升課程組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
課題組教師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理論教學經驗,但思政教學理念的積累不夠,專業知識講授與思政內容引入的過渡顯得生硬晦澀。課題組教師要積極參加課程思政培訓與交流,開闊視野,轉變思想,強化“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理念和意識;積極爭取教改項目來支撐課程思政教育,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水平,使藥理學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通過率先垂范、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塑造健康人格,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2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大綱的頂層設計
課題組在進行教學大綱設計時,對照專業培養計劃的相關畢業要求,修訂課程思政教學大綱,挖掘梳理教學內容中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藥理學”課程教學。有重點地精選一些教學內容,通過典型案例素材分析,合理整合課程理論和相關教育主題,從而實現課程思政成效最大化。
3.3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改變原來的填鴨式教學,創新授課形式,利用云班課、云平臺進行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課前,教師融合思政元素的熱點案例視頻、外延知識鏈接等教學資源,內容更豐富、更生動形象,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尋找素材,加深對課程中思政元素的理解。課中,教師通過頭腦風暴、輕直播/討論、課堂表現等活動環節,在專業內容的背景交流中,結合相關典型案例進行思政教育的導入,教學互動更便捷、更靈活。課后,通過習題、考核和調查問卷,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掌握更直觀,教學效果更加理想。
4藥理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成效
課題組對生物制藥專業2018級本科生進行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網絡問卷調查,92的學生認為藥理學課程思政線上資源比較好,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90的學生認為藥理學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使他們收獲甚多。將課程思政引入藥理學課程,達到了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目的,豐富了藥理學的教學內容,明顯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成了良好的學習風貌,提升了教學效果,并且推動了一部分同學的課外延伸學習。
5結語
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思政教育,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必須同頻共振,這是加強學生職業道德和素質的良好教學形式,是新形勢下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育人過程的重要途徑。課題組藥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還未完全成熟,在今后的實踐探索中,將進一步分析存在的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框架,并完善教學效果評價方法,切實提高課程思政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張杰,鄒洪濤.新工科核心素養培養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J].教育教學論壇,2019(8):60-62.
[3]李鳳.給課程樹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著力點[J].中國大學教學,2018(11):43-46.
關鍵詞:環境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一、課程內容與思政教學融合的架構
環境化學是環境工程專業基于OBE①理念課程體系中很重要的一門專業課。目前,全國普通高校建有環境類本科環境化學專業點700余個,每年招收新生數萬人。該課程的質量和內涵建設的推進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時代需求及生態文明建設所需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國家需求。環境化學雖主要是基于化學的理論和方法,但又有別于傳統化學課程的教學重點。該課程是結合地學、生物、醫學等交叉學科技術,以污染物為研究對象,注重將化學理論應用于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研究污染物的甄別與表征、生成與釋放、環境賦存與歸趨、轉化與代謝、毒理效應與健康影響以及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的一門課程[4],同時,環境化學也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保護人體健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科,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多介質體系,涉及氣、液、固等不同形態與尺度的污染物;(2)多專業覆蓋,涉及農業、冶煉、化工、交通等不同行業所導致的污染問題;(3)潛在危害性,涉及影響人體及生態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風險性評價、預測與防治;(4)復合性,資源—經濟—社會多系統融合,復合污染及多樣化解決手段;(5)區域性,污染問題的地理空間差異,區域的環境、生態污染差異;(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區域遷移,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化學以化學理論為主線,涉及普通化學、大氣污染控制、水環境污染、土壤污染、綠色修復等諸多學科與方向,從環境、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污染治理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理論與原理的掌握、理論應用于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培養,這些都為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科學發展觀[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載體與實踐途徑。
二、環境化學思政教學實踐
本課程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全方位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實踐。采取課堂理論授課與學生課外拓展學習并重的模式,將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內涵作為主旨思政內容與環境化學基本理論、原理與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以下思政目標:首先是在專業理論知識的歷史沿革與發展中體會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學和拓展自主學習中了解我國對環境問題基礎理論的持續探索和偉大實踐,深刻體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專業領域深刻領悟并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培養高度的人類環境憂患意識、環境保護責任感和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并能夠基于環境化學的新方法、新理論的拓展學習,對經濟—社會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系統分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總結
關鍵詞:金課;課程思政;中藥鑒定學;課程設計
1中藥鑒定學課程特點分析
1.1中藥鑒定學實施課程思政的基礎與優勢
中藥鑒定學是研究和鑒定中藥品種和質量,制定中藥質量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是高等中醫院校中藥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藥物制劑、制藥工程以及中藥市場營銷專業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中醫專業的選修課程。中藥學專業旨在培養掌握傳統中醫藥理論知識和現代生物醫藥技術,能從事中藥生產、應用、管理和研究等多種崗位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因工作性質特殊,非常重視并要求學生具有誠實守信、傳承創新、勇于探索和敬業奉獻的品質。因此,中藥鑒定學課程的素質目標是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態度,而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有天然的一致性。從課程內容來看,中藥鑒定學不僅具有醫學性質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是人文與科學的統一體,充分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底蘊和思維,有利于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遵循課程專業教育要求的同時,能夠充分挖掘“育德”內涵,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拓展教學內容[3]。從課程特點來看,學時較長,內容涉及面廣,涵蓋了從植物基源、產地、采集、炮制加工,到傳統的中藥鑒定(來源、性狀、顯微和理化鑒定)以及現代多種中藥鑒定新技術和新方法等知識[4]。課時量大、學習跨時長,給予教師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充分交流,在發揮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有優勢;內容涉及面廣則給教師更多的空間將德育元素整合到課程中去。
1.2學期分析課程的教學對象
為本科二、三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記憶力、思維力和注意力,學習態度端正,且已完成相關課程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利用信息技術技能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的能力;在學習態度方面,學生多為出生于90年代、00年代的獨生子女,普遍具有文化水平高、知識獲取速度快、個性化程度高的特點。傳統政治說教難以對他們產生吸引力,甚至極有可能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中藥鑒定學專業課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的專題內容,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激發學生對祖國中醫藥事業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專業自信和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保證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采取曲線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留下廣闊的自我思考和領悟空間,以形成情感和靈魂的共鳴。
2現狀與反思
目前教學團隊在“課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課程整體設計、路徑與載體、效果評價、保障機制等方面的規范建設和制度支撐仍相對薄弱,導致教學改革動力不足,教師教學效果良莠不齊,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均。3.1教學設計和整體規劃有待完善在教學管理方面,高校對于課程培養方案、教材選定、政治標準等關鍵教學環節的管理是建設好“課程思政”的重要手段?!罢n程思政”離開了理論的指導就是“無源之水”,缺少了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就是“無本之木”,忽視了課程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問題。目前有關《中藥鑒定學》“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教學設計和整體規劃方面還需要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程的協同創新機制,以形成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建設管理辦法,以實現“課程思政”教育過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3.2教學手段和教學載體仍需創新在教學載體方面,理論學科與中藥學專業學科之間的教學與科研雙向融合和共建機制需要不斷創新。中藥鑒定學專業的專業教師在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方面要開展日常教學訓練和教學思考,使其能夠精準地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回應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的現實需求。3.3專業化隊伍和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教師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決定性要素。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急需培養高水平的思政教師隊伍。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待發力。在教學能力方面,專業課教師雖在本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富有經驗,但對怎樣結合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仍顯不足。事實上,中醫藥類專業課程中許多概念和理論都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思考。
3結語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英語課程思政;英語教育
“教學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當代仍具有價值和意義?!敖虒W做合一”思想符合高職教學的特點,對于學習關系的構建、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教學做合一”思想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可以為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研究思路與啟示。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指導,實踐為導向,注重師生成長轉變,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在實踐中統合知識學習、價值引領、德育踐行,提升育人質量,是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所追求的實效。
一、“教學做合一”思想內涵
“教學做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個維度,一是以“做”為中心?!敖虒W做合一”思想核心是“做”,即教的方法應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應根據“做”的方法;教和學都要以“做”為中心。二是教、學、做融為一體。教學做是一體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融合。三是“做”是“新價值之產生”?!白觥笔窃趧诹ι蟿谛?,它包含三個特征,一是行動,二是思想,三是新價值之產生?!白觥钡淖罡呔辰缡莿撛?,在行動中產生新的思想,在行動中創造出新的價值[1]?!敖虒W做合一”思想對于當代教育教學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其構建了良性教育關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教育載體的豐富性,倡導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學,在做中教,生活的廣度就是學習的寬度;指明了教育方法:以“做法”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是一種教無定法的活教育。“教學做合一”思想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種方法論,挖掘其思想的當代價值有助于為當前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和人才培養開辟新路徑,提供新方案。
二、“教學做合一”思想與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適切性
“教學做合一”思想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論,與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具有適切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從教學邏輯的統一性來看,高職英語教學的行業性和實踐性特點要求學生能在“做中學”,教師能在“做中教”;此外,課程思政教學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邏輯,這與“教學做合一”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相一致。從英語學科的二元屬性來看,英語學科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英語工具性目標的學習整體上遵循從“理論—實踐”的規律;人文性目標的學習可以融合思政元素,如道德、價值觀引領,兩個目標重在“知行合一”,因此,“教學做合一”思想能提升兩種教學目標的成效。從教學目標的三個層面來看,應考慮學科系統的上位目標、中位目標和下位目標。上位目標趨于宏觀,體現了國家政策,如實現立德樹人即是學科教學的上位目標;中位目標需關注學科教學的內部特點,如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等;下位目標關注微觀層面,涉及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法等因素[2]?!敖虒W做合一”思想是隱性的價值引領,是具體的行動指導,對英語教學的“三位”目標具有動態平衡作用。
三、“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下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一)宏觀教學———頂層設計,一體育人
一是構建“平臺+模塊”的一體協同育人體系。以師范生英語教育專業為例,課程教學的宏觀方案設計主要以“平臺+模塊”為主要形式,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平臺、實踐平臺。通識教育平臺包括思政教學模塊、工具性學科模塊以及國防教育模塊;專業平臺以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和拓展課程為基礎,分為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踐平臺包括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拓展、專業實踐。每一模塊均包括知識教學、價值引領和課程實訓,“教學做合一”思想和“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始終,各平臺與模塊協同作用,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相結合,共同構建一體協同育人體系。二是構建“特色+本色+底色”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課程方案以實踐為導向,專業教學為核心,通識教育為支撐,共同構建學科思政育人的同向體系。以實踐為導向,即思考學生畢業能做什么,體現了師范人才的特色教育;以專業為核心,即專業技能的培養,體現了師范生的本色教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人格、道德、素養,是一種人的底色教育,共同指向學生的職業精神、道德信念、專業能力、素養提升。三是構建“三全育人”共同體。“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下的英語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需要優化教師資源,使系統發揮最大合力。在教學實踐中,應系統化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體,實施“全員導師制”?!叭珕T導師制”能充分發揮教育職能,實現學生的德育(成長)導師、專業(學業)導師和實踐(實習)導師的“三師一體”,分別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實踐、職業生涯規劃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導。
(二)中觀教學———反向設計,正向施工
英語教育專業作為高職師范專業,遵循師范專業認證的標準展開課程設計,其中產出導向作為一種實踐教學導向,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即畢業生應達到的畢業要求,要“會做”;然后根據其最終目標,選擇教學組織的過程和要素,這個過程即“反向設計,正向施工”的過程。以英語教育專業為例,中觀教學主要側重于構建“教學做合一”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1.“教學做合一”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一是合作型教學。合作型學習在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關系,包括生生合作、小組合作、師生合作。在實踐中,教師只有摒棄傳統的主導與傳授型教學,才能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探究與合作本身就是思維的實踐,通過不斷的嘗試、檢驗,最終在實踐中完成學習。此外,合作型課堂關系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領,學生在課堂組織中學會合作、學會協商、學會學習,這也是課程思政教學的一部分。二是思辨型教學。如果說合作型課堂教學側重合作學習,那么“思型”教學則側重獨立思考,這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思辨能力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它是高等教育的必選項,而非自由選項[3]。創新精神的培養、獨立人格的養成、職業道德的養成都離不開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思辨教學中創設多種實踐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辨,最終得出結論,有助于提升其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寬廣胸懷和健全人格。2.“教學做合一”型實踐教學英語教育應遵循實踐取向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首先,學校應構建“四習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即“學習—見習—練習—實習”,如第一學期組織學生觀摩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職業認同感與職業理念;在校內進行模擬練習,完成理論向實踐的初步轉化;進入行業實踐,增加學生見習和實習,提升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其次,學校應構建“三崗模式”,即“識崗—試崗—適崗”,讓學生在“四習”實踐中逐步建立對職業崗位的認識,嘗試完成崗位標準,以期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在“教學做合一”型實踐教學中,實踐課時比例占到了總課時的50%以上,滿足了學生循環學習、階梯進步、螺旋上升的實習實訓要求,學生職業能力、品質塑造、職業精神等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在“四習三崗”實踐教學中得到提升[4]。
(三)微觀教學———任務導向,多元設計
1.以“做”促學———任務型教學英語教學的微觀層面,注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在任務型教學中,思政價值引領、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識的達成都以語言任務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5],這與“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一致。優質的任務設計應綜合語言學習的形式、功能、意義,融合思想價值觀的引領。優質的任務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創設情境,語言教學離不開真實的教學情境,在真實世界中的任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創設“差”域,即在任務設計中創設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觀點差(opiniongap)、推理差(reasoninggap)等,激發真實的交際動機[6];最后,多維融合,優質的語言任務應當具備多個維度,融合多種功能,如語言層面的訓練、交際策略的使用、思辨的培養、價值觀的引領。2.以“做”拓學———第二課堂實踐第二課堂有助于創設實踐場景,豐富大學生精神生活,鍛煉其意志。以英語教育專業為例,第二課堂以多種形式展開:一是英語學習社團實踐,通過中國文化、地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對比等具有思政元素的學習,以多平臺、浸入式的靈活引導方式提升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親和力;二是以賽促學實踐,通過多樣化的競賽活動,提高英語實踐能力,提升人文素養,如舉辦“中國故事”競賽、“跨文化交際能力競賽”等;三是融合實踐,開展基于專業教育的融合實踐活動,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地方旅游、文化、體育場館外事服務等,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體驗職業角色,提升職業素養。3.以“做”評學———實踐考核實踐導向教學模式的目標是“做”,評價“做”最為可靠的方法是評價“做”本身,即工作樣本,因而這種評價方法是可靠的[7]。在英語教育專業考核中,評價方式采用課內實踐教學評價和行業實踐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第一,課內實踐多維度評價,側重學生綜合專業實踐能力的考察,如在“幼兒英語教學與活動”課程中采用模擬試教的實踐形式,采用“復盤式”教學評價對學生的模擬試教進行過程性反饋,以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為主要形式,學生在多維度的評價反饋中進行反思、改進與提升;第二,行業實踐多元評價,這一形式與校外實習實訓、第二課堂實踐相結合,如在專業課“英語兒童劇的創編與表演”教學中,將課程考核的場域置于幼兒園這一真實行業情景中,考核形式為教學成果展演,考核評價的結果主要體現在行業對學生展演效果的認可度,評價主體為幼兒園負責人、幼兒、幼兒家長等多元主體。來自行業場域的反饋具有及時性與真實性,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專業技能、價值引領與品德踐行實現了在“做”中學、“做”中改進、“做”中提升。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02):47-52.
[3]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18(02):53-59.
[4]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03):6-12+94.
[5]袁玲玲.論英語任務型教學及其任務設計[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11):41-46.
[6]朱明明,代春倩,朱九揚.任務型教學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12):137-140.
關鍵詞:新工科;ESP課程;課程思政;“無線電英語陸空通話”
新工科建設戰略對我國高校理工科專業應用型、國際化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扎實的學科素養和過硬的實用技能外,還要求學生能使用外語進行專業技術領域的交流,而對于某些特殊專業(如航海專業等)的學生,甚至要求其具備熟練運用外語完成工作的能力。根據國內各高校英語教學現狀,該培養任務主要由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以下簡稱“ESP”)課程承擔。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當前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ESP課程也應當承擔起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任務。
一、在ESP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學習ESP課程的動力不足
目前,ESP課程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1]這是學生并沒有充分意識到ESP課程的重要性。當前由于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本科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的具有較高社會認可度的考試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且很多學生認為就業單位通常對專業英語能力沒有要求,未來也不會用到專業英語,便將學習英語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了四、六級考試的備考上,對專業英語缺乏學習動力,對ESP課程的重視程度較低。
(二)ESP課程教材不實用
由于部分工程技術行業的話語權長期由西方國家掌握,權威的行業規章和技術規范大都是用英文寫作的,為了讓學生讀到原汁原味的英語文章,國內大多數ESP課程教材改編自英語本族語者的文章,本身不含思政元素,ESP課程任課教師進行思政教育時需要“轉變理念,重構內容”[2],對教材內容進行再次加工和適當補充,備課難度較大。此外,部分ESP課程教材還存在內容陳舊、實用性不強等問題。
(三)ESP課程師資配備難度大
教授ESP課程的教師應既具備較高的英語語言能力,又掌握廣泛的專業基礎知識。某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的ESP課程則更適合聘請具有行業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授課,以便將理論知識與工作實際充分結合后,再傳授給學生,其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更利于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然而,目前ESP課程的授課教師通常由大學英語教師或專業課教師兼任,很難同時滿足英語水平、專業理論知識和行業實踐經驗三個方面的要求。而只熟悉自身專業領域的任課教師在系統性地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和挖掘融合思政元素的過程中會受到自身認知的限制,導致ESP課程思政改革較為困難。
二、在ESP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ESP課程地位日益凸顯,逐漸成為高校為社會育人育才的重要陣地之一。而在ESP課程中開展思政改革不僅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一)ESP課程中思政教改的開展對提升我國國家文化話語權有重要意義
在專業技術工程領域的前沿發展中,國家科技話語體系的構建與從業者的外語能力息息相關。專業外語教育所承擔的最終使命,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和語言技能,更要助力學生以語言為媒介了解和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科學技術,消除對西方科技的盲目崇拜,建立民族自信。同樣重要的是,高素質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夠引領中國的先進科技工程技術成果走向世界,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制定中國標準,形成中國品牌,促進中國在國際科學研究和技能交流中國家話語權和科技軟實力的提升。因此,ESP課程應當一方面提高學生以專業素養和語言能力為主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家國情懷,從而培育出全面發展的具備全球勝任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ESP課程中思政教改的開展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課程思政改革使得課堂內容更為豐富,課堂形式更加多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接受了積極的價值觀引導后,學習目的將不再局限于個人成長,而是著眼于行業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因而學生將在學習和工作中樹立更為高遠的目標,獲得更為持久的內驅動力,且更為積極主動地尋求增長專業知識和提升綜合能力的機會。
三、在ESP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可行性
ESP課程由于教學內容既涉及專業知識,又涉及語言知識,且具備“工科+文科”的特色,因此在課程思政的開展上也有著自身特有的優勢。首先,ESP課程內容往往與本專業領域的實際工作密切相關,為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工作實際開展職業道德方面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教師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工作實際充分結合后,再將其傳授給學生,引入多樣的專業背景知識、行業歷史故事、行業新聞事件等使得課程內容更富有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認識到專業英語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將愛國、誠信、敬業等正確的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從而獲得學生的認可。其次,ESP課程通常會涉及西方發達國家在本專業領域的研究或發展等內容,教師授課時可在相關環節引入中國在本領域的發展進步表現和最新成果,甚至將中外工程技術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所學專業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實業興國的歷史責任感。再次,ESP課程是大學英語課程的一個分支,也具備大學英語通識課程的特點,是中西文化思想和多元價值觀念碰撞表現明顯的學科之一。任課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利用這些文化碰撞的機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堅持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四、在ESP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路徑
根據以上論述,筆者以“無線電英語陸空通話”課程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資培養等方面進行ESP課程思政教改的具體開展方式的探索。
(一)教學目標凸顯課程思政地位
對ESP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首先要在教學目標上凸顯課程思政的地位,在設置知識目標的基礎上增加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課程目標的設置應當建立在對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分析之上,目前大多數企業要求畢業生一上崗就承擔起專業相關的工作,[3]而這不僅對學生提出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上的要求,還對學生提出價值觀和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目標,使得ESP課程不僅成為學生增長專業知識和提升語言能力的渠道,更成為培養有德行有擔當的“社會人”的有效途徑。“無線電英語陸空通話”課程的知識目標是掌握符合國際民航組織空中交通陸空通話用語規則的具體知識,其中涉及大量的專業術語和英文慣用法。為培養合格的飛行員,課程能力目標著重強調交際能力及心理素質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準確流利地組織通話電文并冷靜應對非常規的情形?!盁o線電英語陸空通話”是以英語為基礎的半人造語言,用于航空器駕駛員與空中交通管制員之間的交流溝通,相關人員對該語言的掌握程度和靈活運用能力直接關系到飛行安全。因此,任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任務不僅是教授學生通話規范、術語等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學生作為民航人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思政目標的設置將對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升及職業生涯發展發揮出引領作用。
(二)教學內容內化課程思政元素
通常,ESP課程的任課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在于尋找合適的思政點,并將其自然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而運用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選擇的案例需要與知識點緊密結合,同時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或震撼力,方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達到教育目的。在“無線電英語陸空通話”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在講解特定的知識點時自然引入相關案例,并通過細致的案例分析,一方面引導學生強化專業知識,切身體會到掌握好英語陸空通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升和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職業責任感。除了將電影《中國機長》等正面案例引入課堂,任課教師也可適時分析一些空難事故,以起到警示作用,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例如,世界航空史上最慘烈的空難之一——特內里費空難,就是由飛行員和管制員未按照通話規范執行引起的:機長未得到管制員的明確起飛指令便開始起飛操作,而管制員使用了不規范的通話用語“OK...Standbyfortake-off”表示制止,而不是符合規范的“Negative”,因此未能讓機組人員及時領會管制意圖,錯過了糾正錯誤的良機,最終造成兩機相撞、583人罹難的巨大災難。課上,教師可要求學生分析事故報告中災難發生前機上的通話記錄,找出其中的問題,在幫助學生強化專業知識的同時,指出規則意識和安全意識對民航人的重大意義,讓學生從真實的歷史案例中獲得深刻體悟。
(三)教學方法注重融合課程思政設計
考慮課程思政設計,選用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還能使課程思政改革更加深入和系統化,對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著積極意義。在“無線電英語陸空通話”課程中,運用任務教學法和翻轉課堂有助于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1.任務教學法課前,任課教師給出一個情景模擬練習作為本課任務,要求學生在課程結束后根據教師設置的情景,兩人一組分飾飛行員和空中交通管制員,自行設計和編寫對話,并進行模擬通話。任務的設置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課堂知識重點,通過練習和實踐充分掌握課程知識。與此同時,模擬通話任務還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了學生使用英語的信心。在未來的飛行生涯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只有經過充分訓練,學生才能具有出色的專業能力和過硬的心理素質,才能最大限度保證乘客和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同時,模擬通話任務使得學生逐漸敢于在工作環境中使用外語,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和飛行工作中更加自信,為其職業長遠發展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奠定基礎。2.翻轉課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闭n上的時間和硬件條件有限,任課教師應當積極嘗試通過課上的啟迪講解,帶動學生課下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例如,在講解陸空通話的標準術語(如acknowledge、disregard、cancel等)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國際民航組織最終選中這些單詞并寫入標準,而沒有選擇其他類似的單詞,國際民航組織在挑選陸空通話專用詞匯的時候采用了何種取舍標準。同時,教師也可以請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從未來職業角色角度出發,課下查找資料,課上進行簡單的匯報演示。在這種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既能夠深入地體會行業規范的意義,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又能增強職業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對行業規則的敬畏心。
(四)師資培養兼顧提升課程思政能力
目前,國內高校普遍存在ESP課程師資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從個人角度而言,任課教師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從外語學科的視角回應新要求,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4]摒棄對新領域專業知識學習的排斥心理。從學校層面而言,學??梢試L試建立跨學科的備課團隊,將英語教師、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甚至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力量聯合起來,博采眾長,讓他們共同完成課程設計。英語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在其各自專業領域具備優勢,思政課教師擅長挖掘和整合思政元素,而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其擅長行業案例分析、職業規劃設計等,可在課程思政教育中增設相關環節,從而使課程內容更富有趣味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專業英語對自身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以“無線電陸空通話”課程為例,備課團隊成員可包括英語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和具備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如具備國際航線駕駛經驗的航空器駕駛員、空中交通管制員等)。此外,學校也可派出ESP課程任課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或接受短期培訓,以培養“雙師型”教師。
五、結語
新工科戰略的提出使得ESP課程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在ESP課程中開展思政教改非常有必要,同時其又有著獨特的優勢。在ESP課程思政改革開展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思政目標在課程中的重要地位,思政目標的制定要結合課程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其次,不僅要在尋找思政點和融入思政點上下功夫,還要在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和師資建設上下功夫,將課程思政系統地引入ESP課程教學中來。
參考文獻:
[1]王洪寧,付大安,林秋菊.新工科背景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1,31(2):39-41.
[2]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43(5):21-29.
[3]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關鍵詞:互聯網+;幼兒文學;課程思政
在幼兒文學課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思政融課,可增強育人功能,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符合新時期課程思政理念的要求,并且進一步明確和優化了幼兒文學的教學目標?!保?]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學前幼兒文學課程思政的意義
1.“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學前幼兒文學課
程思政讓教育內容變得更加有廣度如,繪本《小藍和小黃》,講述的是小藍和小黃是一對好朋友,有一天小藍找了好久才找到小黃,于是小藍和小黃驚喜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結果融合在一起變成了“綠”?!熬G”回到小藍家,小藍的爸媽認不出來是小藍了。去了小黃家亦是如此?!熬G”很傷心,哭呀哭,最后全變成了藍色眼淚和黃色眼淚,藍眼淚集攏到一起變成小藍,黃眼淚集攏到一起變成小黃。于是小藍和小黃先回到小藍家,小藍爸媽高興地擁抱小藍,又擁抱小黃,結果變成綠色,直到此時,爸媽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繪本的主題內涵是什么,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使學生理解“包容與接納”“距離產生美”等主題內涵。“有容乃大”是小藍和小黃彼此接納后的新高度。此繪本又可以解讀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候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產生美。在“互聯網+”背景下,“”“和而不同”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從繪本中挖掘這樣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就拓寬了繪本內涵的廣度。如,作品《一只小鳥》的審美教育,目標設為能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生命的敬畏之感。在審美教育過程中,把立德樹人的核心教育觀貫穿教學始終,把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體現“兒童本位”“以人為本”的精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并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讓教和學都有更深廣的內涵。
2.“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學前幼兒文學課
程思政讓教育內容變得更加有溫度2017年課程思政引起學術界關注,各大高校逐漸展開思政課程的教育,挖掘各種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所謂文史哲不分家,文學課能體現的思政元素是非常多的。如,幼兒作品望安的《小太陽》,內容講述的是孩子陪剛剛病愈的姥姥曬太陽,姥姥認為孩子剝桔子、陪老人曬太陽這一行為是體己的,把孩子比作是自己的小太陽,這就體現出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盎ヂ摼W+”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多的是在網絡上,減少了彼此面對面的互動,這使得人際關系產生了距離感。在幼兒文學審美教育中,強化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傳承優良的傳統美德,使教育內容變得更有溫度,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并能夠強化師生的專業素養。
3.“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學前幼兒文學課
程思政讓教育內容變得更加有力度課程思政能為教師和學生指引前行的方向,使教師在教學時更具有針對性,學生學習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科課程標準承載著教育的理念與理想、凸顯了職業教育的特色、規范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與規格。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幼兒文學課程應先確立教學理念,在課程標準中滲入總的思政目標,再具體細化到每一個章節。例如:在學習幼兒散文鑒賞一章節,引導學生進行幼兒散文作品誦讀與賞析,學習如何引導幼兒感受散文之美。再通過實際的幼兒散文閱讀設計案例,掌握散文的閱讀設計步驟,從而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職業所需的教學能力。同時,能適時地在文學美育過程中融入有針對性的倫理道德觀和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如,案例作品《春雨的色彩》審美教育過程中,聲情并茂地朗讀能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學生學習誦讀幼兒散文環節,引導學生了解誦讀幼兒散文應該做的準備,掌握誦讀的技巧,爭取做到誦讀時能情景再現。以文學作品《金色的小船》為例,師生共同討論,掌握朗讀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把立德樹人貫穿整個教育的始終,把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體現“兒童本位”“以人為本”的精神。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幼兒文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和路徑
1.在幼兒文學課程教學目標設計中體現思政教育
幼兒文學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課,既是一門文學課,又是一門專業課,具有融合幼兒與文學兩大領域的綜合性,是提升幼兒教師職業修養和能力的重要課程。幼兒文學課程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幼兒文學的基本特征等理論,掌握幼兒文學各文體的特點,拓展閱讀視野,增加作品積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根據專業要求,提高學生鑒賞、分析評價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文學作品閱讀推廣、指導的能力,強化多學科交叉學習,提升實踐綜合技能,為學生將來從事幼兒園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綜合素質和思政目標是通過文學閱讀,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覺形成并強化對文學和幼兒的熱愛,提升兒童文學素養,使其具有致力踐行于幼兒早期閱讀的美好理想。將自主創新、小組合作探究、自強自立、樹己樹人等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發揮幼兒文學的德育功能,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有助于學生實現自我認同。
2.從教學材料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幼兒園文學教學活動中,選擇的兒童文學作品直接決定了幼兒閱讀的走向。在選擇兒童文學作品時,要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特點、知識經驗水平和審美能力,選擇合適的文學作品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在立德樹人的目標引導下,要充分考慮作品的德育價值,選擇具有豐富內涵、充滿教育智慧的文學載體,進而探尋作品內容中與課程思政的映射點,挖掘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從而梳理教學的思政目標,向幼兒傳遞具有正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培養幼兒形成高尚的品德素養。在學習幼兒散文的誦讀方法和閱讀方法時,可借助網絡教學平臺上一些示范視頻學習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和模仿,從而掌握正確的幼兒散文誦讀方法,并將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詮釋在誦讀過程中。如,教師在講授鄭春華的《很大很大的爸爸》時,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先判斷散文的類型屬于抒情散文,再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分析,讀到將爸爸比作一座樓、一艘船,“我能裝進他的口袋”時,是能體味文中傳遞的父子親情,從而正確把握幼兒心中對爸爸的自豪感。教師在授課時,適時傳遞親情的重要性、親子溝通和親子教育的有效性,不僅能夠教育幼兒尊重父母親,還能夠使優良的傳統美德薪火相傳。
3.做好幼兒文學課程的“互聯網+”思政融課教學模式
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這類主題的兒童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幼兒戲劇與影視文學項目中,嵌入的思政元素是時代的進步改變著文學的內容與樣式。中國的戲劇文化歷史悠久,創新和改變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與動力,作為幼兒師范學生要理解時代和社會的進步,對幼兒影視作品的創作與選擇應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要以積極明快、充滿愛心為原則。如,創造性戲劇源于歐美,要引入中國就應適當做出調整和改變,以適應中國兒童的身心發展需求。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搜集經典優秀幼兒戲劇和影視表演視頻,如,《小熊請客》《小紅帽》《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并將其上傳至教學網絡平臺供學生觀看,為學生初步感知這些文學樣式及其表現形式提供具體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在了解的同時產生興趣。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劇本進行文學樣式的分析,再利用測試題鞏固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將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創新,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將劇本改編后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并通過自身的理解,將劇本生動地演繹出來,錄制后再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課后通過票選活動,師生共同評選出最佳作品,鼓勵學生繼續努力。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即使疫情期間仍然能夠通過網絡進行創作、合作和交流。如,學生在線上合作戲劇作品《小熊請客》,小組成員一人扮演一個角色,通過拍攝工具所帶有的趣味AR功能,將學生扮演的角色變得更加形象,省去了道具制作環節。雖然角色所在場所不同,但通過后期制作,也能讓戲劇故事擁有畫面感和舞臺感,再加上學生繪聲繪色的表演,小狐貍、小公雞、小熊等形象便躍然畫面了。但是,由于道具的缺乏,導致創新形式不夠豐富。
4.構建多元教學評價平臺,強化師生思政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