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5 06:40:34
序論:在您撰寫種植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將雜草、粉碎的作物秸稈、樹葉等有機物質和富含有機質的土雜肥,在耕翻前施在底層。耕翻后,將易風化的大石塊堆成約60cm寬的條帶,放在地里,也可事先在堆石塊的條帶下鋪1層厚的作物秸稈,任其風化。將細碎的砂土
起壟,壟距較窄,一般在70~80cm,結合起壟,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
2選擇商品性好的品種
隨著超級大市場的開發和運輸業的發展,花生生產已由單純的油料作物,變成了鮮果、干果、油料等多種商品化的作物,鮮食花生果在各級城市中已有相當大的市場。新開墾地病蟲害較少,花生果色澤好,作鮮果或干的皮果,商品性好。因為砂石較多,不利于晚熟品種的生長,因此選用早熟花生,既有利于早熟上市,又適于早熟花生的土壤結構。早熟品種有花育16號、花育17號、花育22號和豐花1號等。
3增施肥料
根據需肥量,一般施入優質有機肥45t/hm2,尿素150~195kg/hm2,過磷酸鈣525~750kg/hm2,硫酸鉀180~240kg/hm2,硼肥30kg/hm2,鐵肥15kg/hm2。但新墾地有機質含量很低,應盡量多施有機肥,絕大多數有機肥或作物秸稈結合冬前深耕整地時施入,化肥和少量優質有機肥結合起壟施入。
4播種
因石塊較多,地面很難整平,必須先播種后覆膜,每壟只播1行,穴距18~22cm,每穴3粒。為保證密度,可先從中間開1條溝,如果墑情不好,可順溝澆水,滲下水后點播,保證株距在20cm左右,可在2株之間撒施辛硫磷毒土或藥劑拌種。
5覆膜
因新開墾地砂石量大,有機質含量少,易跑水漏肥。因此,覆膜的作用尤為重要,有利于保持水分,促進土壤中腐殖質的分解和無機化反應,使花生生長旺盛。應選擇厚度大,彈性、透光性好,寬度為850~900mm的配色膜為宜。在操作過程中,應慎防砂石劃破地膜。覆膜后,在壟中央,即種子的上方覆1層厚度1.0~1.5cm的細沙土,以確保秧苗能自行破膜出土。
6田間管理
如有少量未覆膜上土者,發現膜下已出苗,應及時破膜放苗?;牡厣献钊菀咨L蒼耳子,用乙草胺除草劑一般除不去。蒼耳子比花生出苗晚,如出苗后破膜除草,將會導致大面積地膜被破壞。5月上旬至中旬,等蒼耳子基本出齊苗后,在地膜上再及時覆蓋1層較厚的砂土,可悶殺蒼耳子苗;如果取土不方便,可覆蓋1層樹葉或作物秸稈等,基本可消滅蒼耳子等雜草。新墾地有機質少、砂石多,易跑水跑肥,干旱嚴重。為保持肥水和增加有機質,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在雨季來臨前,在壟溝底鋪1層作物秸稈,6月中下旬剛收獲粉碎的小麥秸稈最適宜鋪壟溝。作物秸稈的作用是:除掉溝底的雜草;隔斷地面水分的蒸發;雨季來臨時,可以吸附一部分水分,防止水分過度滲漏和蒸發,保持水土;7~8月氣溫高,作物秸稈腐爛,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了改良土壤的目的。7病蟲害防治
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農作物品種布局的改變,經濟作物種類和播種面積大幅度增加,保護地蔬菜、瓜果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復種指數大幅度提高,擴大了蟲源田、媒介田。隨著養殖業迅猛發展,家畜、家禽糞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未經發酵腐熟的家畜、家禽糞肥和直接還田的作物秸稈為蠐螬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為害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近幾年來,蠐螬的蔓延面積越來越廣,對花生、甘薯、土豆的質量和產量影響越來越嚴重。蠐螬整地播種期的防治,以土壤藥劑處理為主,禁用呋喃丹、涕滅威等高毒、高殘留農藥??捎?0%毒死蜱22.5kg/hm2或吡蟲啉375g/hm2,拌細沙土450kg隨犁撒施于犁溝中??蛇x用50%辛硫磷50mL加水5kg拌花生種50kg,亦可用防治病蟲害的幾種農藥混合而成的種衣劑拌種。在7月上中旬,金龜甲盛期和低齡幼蟲期及時施藥防治,將藥液拌沙土或對水灌墩。新墾地里雖然越冬成蟲很少,但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金龜甲成蟲盛發期,周圍地塊中若有大量發生,必然蔓延過來。為有效減少蟲源,誘殺蔓延過來的成蟲是保證當季和翌年不受害的當務之急??刹捎眉讯嗯祁l振式殺蟲燈誘殺,亦可于傍晚在田間放置浸有40%氧化樂果乳油的榆樹或楊梅鮮枝葉,每天更換1次。
8及時收獲
新墾地病蟲害較少,土質瘠薄,花生易早熟。生育后期,當花生植株中下部葉片變黃脫落,約50%以上莢果成熟時,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收刨鮮果上市。待80%以上莢果成熟時,應及時收刨。特別是生育后期,久旱逢雨或降水偏多,應收刨晾曬,保證皮果色澤鮮亮,進一步提高砂地皮果特有的商品性,從而取得最高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飲用;習性;栽培技術
近年來,我縣飲用種植發展迅猛,為廣大菊農帶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益。但隨著面積的不斷擴大及種植年數的增加,種植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將的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的習性
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寒,怕水澇,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屬短日照植物,對日照長短反應很敏感,每天不超過10h的光照,才能現蕾開花。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應選擇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為好。粘地、低洼地、鹽堿地不宜種植,切忌連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將莖齊地面割除,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植株,將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塊肥沃的地塊上,施一層土雜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開糞土,澆水,4~5月份幼苗長至15cm高時,將全株挖出,分成數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時株行距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蓋土壓實,澆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產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選擇粗壯、無病害的新枝作插條。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處理插條,然后將插條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壓實澆水,約20d即可發根,每隔1個月后追施1次人畜糞水,苗高20cm時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選陰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進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帶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壓緊,澆定根水。
2.4田間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現蕾前要進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淺不宜深,同時要進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還應進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時,可施餅肥、人糞尿;第三次施肥在現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滿前后,當苗高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選晴天摘去頂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則分枝過多,營養不良,花頭變得細小,反而影響的產量和質量。
3病蟲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癥狀表現為:①白粉病。此病為害葉片、葉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層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絲;病葉常扭曲變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開放、生長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紫褐色變成黑褐色,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接遍及全葉。病葉枯死發黑,但不脫落。病株從下部葉片開始順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爛病。主要為害莖部。一般先在土表莖基部發生,病斑軟腐,潮濕時出現白色菌絲。病斑繞莖一周時,葉片黃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莖中有鼠糞狀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徹底清除枯枝落葉,及時清除病株病葉,并集中燒毀。②加強土、肥水管理和打頂修剪等工作,注意選用壯苗,合理密植,不宜過密,保持菊園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③4~10月發病期間,輪換選用化學藥劑防治,如1∶1∶200倍波爾多液、20%粉銹靈3000倍液、70%乙磷鉛錳鋅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1000倍液、70%可殺得1000倍液、40%菌核凈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靈、滅病威、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等,根據病情確定噴藥次數。
3.2主要蟲害防治
①蠐螬。為金龜子幼蟲,在地下為害幼根芽,可用辛硫磷1000倍液澆施防治。②菊蚜、葉蟬及蝽蟓。主要刺吸為害葉片及嫩枝??奢啌Q選用撲虱靈、好年冬、蚜青靈、快殺靈、大功臣、樂果等藥劑防治。③卷葉蛾。主要為害葉片,可選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敵殺死等藥劑防治。
論文摘要飲用的種植,為菊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在種植過程中,須了解的習性,掌握的種植技術,主要包括選地整地、繁殖移栽方法、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
近年來,我縣飲用種植發展迅猛,為廣大菊農帶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益。但隨著面積的不斷擴大及種植年數的增加,種植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將的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的習性
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寒,怕水澇,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屬短日照植物,對日照長短反應很敏感,每天不超過10h的光照,才能現蕾開花。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應選擇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為好。粘地、低洼地、鹽堿地不宜種植,切忌連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將莖齊地面割除,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植株,將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塊肥沃的地塊上,施一層土雜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開糞土,澆水,4~5月份幼苗長至15cm高時,將全株挖出,分成數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時株行距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蓋土壓實,澆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產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選擇粗壯、無病害的新枝作插條。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處理插條,然后將插條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壓實澆水,約20d即可發根,每隔1個月后追施1次人畜糞水,苗高20cm時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選陰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進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帶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壓緊,澆定根水。
2.4田間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現蕾前要進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淺不宜深,同時要進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還應進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時,可施餅肥、人糞尿;第三次施肥在現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滿前后,當苗高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選晴天摘去頂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則分枝過多,營養不良,花頭變得細小,反而影響的產量和質量。
3病蟲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癥狀表現為:①白粉病。此病為害葉片、葉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層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絲;病葉常扭曲變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開放、生長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紫褐色變成黑褐色,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接遍及全葉。病葉枯死發黑,但不脫落。病株從下部葉片開始順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爛病。主要為害莖部。一般先在土表莖基部發生,病斑軟腐,潮濕時出現白色菌絲。病斑繞莖一周時,葉片黃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莖中有鼠糞狀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徹底清除枯枝落葉,及時清除病株病葉,并集中燒毀。②加強土、肥水管理和打頂修剪等工作,注意選用壯苗,合理密植,不宜過密,保持菊園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③4~10月發病期間,輪換選用化學藥劑防治,如1∶1∶200倍波爾多液、20%粉銹靈3000倍液、70%乙磷鉛錳鋅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1000倍液、70%可殺得1000倍液、40%菌核凈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靈、滅病威、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等,根據病情確定噴藥次數。
3.2主要蟲害防治
①蠐螬。為金龜子幼蟲,在地下為害幼根芽,可用辛硫磷1000倍液澆施防治。②菊蚜、葉蟬及蝽蟓。主要刺吸為害葉片及嫩枝??奢啌Q選用撲虱靈、好年冬、蚜青靈、快殺靈、大功臣、樂果等藥劑防治。③卷葉蛾。主要為害葉片,可選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敵殺死等藥劑防治。
論文摘要:從品種的引進、選擇,土地的整理、播種和田間管理等幾方面介紹了牧區沙土地馬鈴薯栽培技術,為當地馬鈴薯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依據。
1優良品種的選擇
1.1氣候要相似
從地理位置相距較遠的地區引種,主要看兩地的氣候條件是否接近。一是指在同一季節兩地氣候是否相似;二是指在不同季節兩地的氣候條件相似。只有引種地的氣候與原產地的氣候相似,進行品種引進就容易獲得成功。
1.2要滿足光和溫度的要求
馬鈴薯是喜光,并對光敏感的作物。把它由長日照地區引種到短日照地區,它往往不開花,但對地下塊莖的生長影響不是太大,而短日照品種引種到長日照地區后,有時則會造成不結薯。溫度對馬鈴薯生長關系極大,特別是在結薯期,如果土溫超過了25℃,塊莖就會基本停止生長。因此,引種時必須注意品種的生育期長短。
1.3要掌握由高到低的原則
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高緯度向低緯度引種,容易成功。其原因是在高海拔、高緯度種植的馬鈴薯病毒感染輕,退化輕,引到低海拔、低緯度地方種植一般表現較好,成功率高。
1.4要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順序進行
同一氣候類型區域內,從距離較近的地域引種容易成功。若從氣候類型不同且距離較遠的地區引種必須經過試驗和示范過程,以防止盲目引種給生產造成損失。同時引種應在種子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
1.5適合阿克塞縣種植的馬鈴薯品種
1.5.1隴薯一號。中早熟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作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株高80~90cm。莖綠色,長勢強,葉濃綠色,花白色。塊莖扁圓或橢圓,皮肉淡黃,表皮粗糙,塊莖大而整齊,芽眼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耐貯藏。生育期85d左右。薯塊含淀粉14.70%~16%,還原糖0.02%。輕感晚疫病,感環腐病和黑脛病,退化慢。每667m2產量為1500~2000kg。
1.5.2渭薯1號。晚熟淀粉加工和菜用兼用型品種,由甘肅省渭源會川農場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分枝中等。莖綠色,葉小,淺綠色,長勢強,花白色。塊莖長形,白皮白肉,中等大小,芽眼深,表皮光滑。含淀粉16%左右。結薯較集中。中抗晚疫病和黑脛病,感環腐病,退化慢。一般每667m2產量為2000kg左右。
栽培要點:適宜于一年一熟地區肥力較好的地塊栽培。栽培密度為每667m24000株左右。
1.5.3隴薯3號。中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作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cm。莖綠色,粗壯,葉深綠色,花白色。塊莖為扁圓形或橢圓形,皮稍粗,塊莖大而整齊,黃皮黃肉,芽眼淺,呈淡紫紅色,頂芽眼下凹,結薯集中。單株結薯5~7塊,大中薯串為90%~97%,塊莖休眠期較長,耐貯藏。含淀粉21.20%,還原糖0.12%。植株抗晚疫病,每667m2產量3000kg左右。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4000~4500株。旱薄地以每667m2種植3000株左右為宜。
1.5.4烏盟684。屬中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烏蘭察布盟農科所育成。
栽培要點:株型開展,分枝多,株高47cm。莖綠色,葉深綠色,長勢強,花紫色。塊莖圓形或橢圓形,頂部圓形,紅皮白肉,表皮粗糙,塊莖大小中等,整齊,芽眼多,深度中等,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不耐貯藏。生育期90~100d。塊莖含淀粉18.30%,還原糖0.22%??雇硪卟?,易感環腐病和黑脛病。每667m2產量一般為1000~1500kg。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3500~4000株,水地、旱地均可種植,以肥沃沙壤土為宜?,F蕾前期應多培土。
1.5.5隴薯2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莖粗壯,株高60~70cm。葉色濃綠,花淡紫紅色。塊莖扁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塊莖大而整齊,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較耐貯藏。含淀粉18.60%,還原糖0.65%,植株抗晚疫病,輕感環腐病和青枯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產量為2000kg。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種植4000~4500株。適合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1.5.6高原4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莖葉綠色,生長勢強,花白色,能天然結實。塊莖圓形,黃皮黃肉,表皮粗糙,塊莖大而整齊,芽眼深中等。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較短,耐貯藏。生育期為120d左右。含淀粉17%~19%,還原糖0.49%。中高抗晚疫病,輕感環腐病,輕抗雹災。一般產量每667m22000kg。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栽培3500株左右。其植株粗壯高大,根系發達,適宜于等行距種植。適宜在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1.5.7下寨65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農科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分枝多,株高90cm左右。莖綠色,葉色淺綠,生長勢強,花淺紫色。塊莖長橢圓形,大面整齊,表皮較光滑,皮肉淺黃,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長,耐貯藏。含淀粉15%~18%,還原糖0.23%。植株較抗晚疫病,輕感黑脛病,退化較輕。水澆地一般每667m2產薯量為2000~2500kg,旱地每667m2產薯量為l500kg左右。
栽培要點:一般水澆地每667m2適宜種植3200~3500株,旱地3400~3700株
1.5.8高原3號。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85cm左右。莖綠色,葉深綠色,生長勢強,花紫色。塊莖圓形或卵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中等大小,整齊,休眠期短,耐貯藏。薯塊含淀粉18%左右,還原糖0.10%。植株抗晚疫病和環腐病,退化輕,抗旱。一般每667m2產量為1500kg左右。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種植3500株左右。
1.5.9渭會2號。屬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株高95cm左右。莖綠色帶淡紫色斑紋,葉綠色,花白色。塊莖橢圓,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深度中等。結薯較集中,塊莖大而整齊,休眠期長,耐貯藏。生育日數為120d以上。薯塊含淀粉19%左右,還原糖0.24%。高抗晚疫病,中抗環腐病,感黑脛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產量為1500~2000kg。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4000株左右。種植中要注意增施肥料,及時澆水,早培和多培土。
2土地整理
由于馬鈴薯生育期較短,需肥相對集中,應以底肥為主。耕地前每667m2撒施優質糞肥3~5方,盡機械能力深耕,耙平。化肥開溝后溝施,一般每667m2施用尿素5~1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5~40kg,或施用三元復合肥20~30kg代替尿素和過磷酸鈣。有機肥不足應加大化肥用量,施用化肥同時施入辛硫磷或其他低毒農藥防治地下害蟲。施溝肥應注意與土摻勻,避免燒芽。粘重土壤,先播種、蓋膜后澆水;中壤土壤,耕前洇地;沙質土壤開溝施肥后澆溝水,待濕度適宜時播種,必須確保足墑播種。
3播種
3.1種薯處理
3.1.1催芽:根據技術人員要求的儲藏溫度,將種薯放置于合適的環境中保存越冬。播前30d左右檢查,如果幼芽已經萌動并長到麥粒大小,取出置于溫暖向陽處曬種,使幼芽綠化粗壯,播種前切塊;如果芽眼還未萌動,可放在日光溫室或其它溫暖環境中進行催芽,以利于種薯盡快通過休眠,確保苗齊苗壯。
3.1.2切塊:一般要求單塊重量25g左右。小個種薯豎切,每個切塊都帶上頂部壯芽;大個種薯,從尾部開始,尾部弱芽淘汰,按芽眼順序向頂部斜切,最后將頂部一分為二。切口要貼近芽眼,可促進早出苗,出壯苗;切塊時最好用兩把鋒利的小刀放在75%的酒精中輪換使用,病薯要嚴格淘汰,否則會造成病害的傳播。種薯切完后,應及時播種。利用脫毒小薯整薯播種,可以充分利用頂端優勢,防治切刀傳播病菌、病毒,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一般比切塊播種增產20%以上。
3.2播種方式
采用深播淺蓋(深開溝,淺覆土)的方法,按66.70cm等行距開溝,深約10~20cm,株距20cm,芽眼向上,每667m2保苗5000株,播種后覆土6~8cm,噴除草劑(乙草胺)隨后蓋好地膜,一般用130cm寬的地膜蓋兩行,或用200cm寬地膜蓋3行。待出苗后10d左右揭膜,隨苗生長培土2~3次,莖葉封行前培成大壟。
4田間管理
4.1破膜放苗出苗期每天上午9點前進行田間檢查,及時破膜,以防燙苗;如果表土干燥,應及時澆水,以免影響出苗。
4.2追肥澆水如果播種時墑情較好,地膜沒被風吹開,出苗前可以不澆水,但出苗后10d左右應及時進行追肥澆水,促進幼苗發棵,每667m2追施尿素15~20kg或碳銨50kg,澆水后隨苗生長進行中耕培土;此后應保證土壤見干見濕,收獲前約1周停止澆水。
關鍵詞:城市種植技術 創新課程 開發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級開設了“城市種植技術創新”課程,成立了校開心農場。開設該課時,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輪流值日,管理班級的植物和試驗室,要求絕大部分學生在家或學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種植。在學習該課過程中,學生除獲得知識、實踐、情感外,還啟發了思維,進行了發明創造。目前,該課還處于研發實驗階段,設備、材料、場地等還有待全面完善。
一、課程開發背景
在可耕土地資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很多國家早在20世紀初就在發展城市農業,如美國城市農場“樓頂農場”“后院農莊”運動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訪學,看到有些學校每個班級都劃分了一塊5平方米左右的種植園,學生可自由種植蔬菜,收獲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飪課原料。當前,國內部分中小學由于理念的缺失、種植條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學校在勞動技術課或生物興趣小組里開展了種植活動,如連云港市實驗學校,每個班級的教室里都有十幾盆花是由學生自己種植管理的;南京市銅山中心小學有百樹園、百花園、百草園,每個教室、辦公室都有花;南京市鳳凰街小學在校園和教室種植了300多盆吊蘭,創造了一個吊蘭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全校學生在勞動與技術課上一起到“六園”上課,這六園是指農作物園、蔬菜園、百花園、果樹園、葡萄園、小動物園,令學生興奮的莫過于親手勞動,從播種到除草到收獲,全程參與,感受快樂。
目前,國內外城市農場的發展現狀,不論是對市民,還是對學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種植層面的,對學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實踐活動層面的教育。
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越來越大,可耕土地越來越少,城市人口越來越多,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養全球22%的人口;農業生產正在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壓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黃瓜事件不斷出現,擾亂了人們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會問題日趨嚴重,創新型國家建設迫在眉睫。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術課程,走構建以種植為載體的技術創新課程,激發學生熱愛農業,敢于創新的品質,從而讓技術課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學起來、做起來。
二、課程開發理念
“城市種植技術創新”課是以教育改革為導向,以通用技術課程的技術與設計思想方法為主線,以城市花卉、蔬菜種植為載體的課內外相結合的課程。學生用技術與設計的理念進行創新學習,培養終身發展的能力。
城市種植技術的場地可以是屋頂、陽臺、露臺、庭院、室內、室外等。種植技術創新的研究是指種植容器、種植設備、種植方法、種植品種的創新。城市種植技術創新課程,從種植層面來講,是指花卉、蔬菜的種植,是現實版的城市開心農場;從教育理念來講,是以種植為載體的技術創新課程,通過種植,學生不僅能學到書本上難以學到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愛自然、愛科學、愛技術、愛創造的品質;結合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中選修模塊“現代農業”中的“種植農業”,解決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無法開設農業種植課的難題。該課程有利于學生科學技術素養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術、科技創新(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知識,通過統一的教學載體——種植技術,實現有機的結合,幫助學生高效學習;能夠讓學生收獲一些綠色蔬菜、綠色空間的知識,改善居室環境,增進家庭親子關系,獲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通過該課程的建設還有利于改造學校環境,創造綠色的學習環境和辦公環境,為建設低碳環保型社會做出貢獻。
三、課程實施過程
高一年級新生入學開始,每周1課時,用于宣傳創新種植的意義,講授核心基礎知識,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種植。高一第一學期結束前每人或2~3人的團隊,都必須確定一個研究項目,高二第二學期結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高二年級學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穿插“城市種植技術創新”課講結構、試驗、管理、控制、系統等知識。
(一)確定種植項目
高一第一節課就提出要求:本學期每位學生都必須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種植。(2)文字記錄種植過程,包括播種、苗移植、養護管理等。(3)照片留存種植過程,必須是學生親自操作的,學期結束前每位學生每個品種交3張照片和一份種植試驗研究報告。經批改后選擇4~6人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點評。
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前后,每人或2~3人組成的團隊確定一個綜合實踐研究項目,可以是“城市種植技術創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項目、課題,第二學期期末交流與評價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果,重點是交流技術創新過程和研究報告的寫作。這個過程遵循了“發現問題明確問題設計方案研究過程解決問題研究報告或作品交流與評價”的一般設計過程。
課題的類型一般沒有限制,可以是一個研究問題、一種改進工藝、一項活動策劃,也可以是一個產品設計、一件作品制作、一項調查等。在“創新種植技術研究”這一主題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1)與背景材料相聯系的內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與人們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環境建設的關系。(2)在個人的學習、生活中尋找感興趣的內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園綠化、草坪養護、家庭種植、小區綠地規劃設計、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作物栽培試驗、植物標本制作、食品選購、食品保鮮等。(3)社會熱點問題,如環境保護、綠色食品、植物資源保護等。(4)科學前沿內容,如太空育種、基因工程、生態農業等。
(二)選擇種植容器
常規種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內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間大、效率低、不美觀、易損壞、不便澆水和清掃等弊端,所以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而設計立體結構的種植容器,則可以有效解決在有限的空間中無法高密度種植的問題。
1.廢舊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廢舊容器或稍加改造,成為獨特的種植容器。如下圖所示是利用廢輪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種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壺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種植的容器,簡便易行,價格便宜,特別適用于樓頂平臺的綠化。
2.種植容器創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設計制作相應形狀和結構的種植容器。如下圖所示,立式懸掛種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兩側和前后墻角懸掛;臥式懸掛種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兩側懸掛;臥式可移動種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側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養護;管道或槽式種植結構,用pvc塑料管制成的臥式、立式懸掛種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兩側相應位置,進行大空間綠化。
(三)進行種植試驗
技術試驗是在技術活動中“為了某種目的進行的嘗試、檢驗、優化等探索性實踐活動”。在通用技術教學中通常只用1節課教學技術試驗及其方法,而我卻用4節課強化技術試驗及其方法的重要性,體現了通用技術重實踐、重創造的教育思想。
1.區域移植試驗研究。
區域移植試驗法是在相互具有差異的事物之間,將某些共同相關的因素從一物移植到另一物進行試驗。課上,有學生問:“火龍果、芒果、木瓜等熱帶水果,在我們這兒能成活并開花結果嗎?”我認為,學生能夠想出熱帶植物區域種植試驗研究很有創意,于是便讓學生試驗,至于能否開花結果、能不能吃等問題可另當別論,因為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技術創新。
2.種植方法試驗研究。
對試驗對象進行條件優化或條件組合。塑料大棚種植就是把品種選育、溫度、濕度、施肥、陽光、澆灌等蔬菜生長條件進行優化組合的一種技術試驗成果。通過試驗,預測被試對象狀態的變化及產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壺改造成的雙向種植容器種出了雙頭吊蘭、雙頭蔬菜;有一位學生采用優化試驗法和預測試驗法創造了紅薯的新種植方法——多層結薯,得到了江蘇省農科院紅薯專家的高度評價。
(四)撰寫種植報告
在試驗前必須對試驗過程進行周密設計和安排,科學地進行試驗,客觀地做好原始記錄并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試驗研究報告的寫作一般包括試驗目的、試驗準備、試驗步驟、試驗記錄、試驗總結等。
1.查新報告。
在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和方案的最初設計階段,首先要作出查新報告。作出查新報告的關鍵是根據研究項目的創新點設定
2.研究報告。
無論是發明創造還是科學研究項目都需要完成研究報告,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技術研究,還要讓學生學會“科技論文”寫作。
(五)交流與評價
楊樹生長快、適應性強、用途廣,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楊樹的種植過程有秋季和春季,秋季大概在樹落葉以后的11、12月份,春季在土地開化后的4、5月份。
2楊樹種植方法
2.1扦插種植種條主要來源于:扦插當年生的干條既當年扦插的一根一干的干條;幼年樹上當年生長出來的健壯的萌芽條;采穗圃母株上生長健壯的種條。
(1)剪穗:扦插的種條必須是木質化程度高,芽飽滿健壯無病害的優良品種的營養枝,剪穗規格要求是插穗長15-18㎝,上切口平切,下切口馬耳型,每根插穗要保留3-4個芽。為了操作方便可將插穗按100或50個插穗或其他數量捆成捆。
(2)貯藏:插穗越冬貯藏可選擇窖藏或露天貯藏,露天貯藏應選擇地勢高,向陽,排水好,土壤PH值適宜或鹽量較輕的地方,貯藏溫度以0℃左右為宜。窖藏應將插穗捆成捆分層倒置,挖上80㎝深70㎝寬的沙坑,把窖里面弄平之后把插穗捆整齊的立放在里面,上面用潮濕的沙土覆蓋然后再澆上適度的水,要經常檢查防止插穗受凍或失水。
(3)土地管理:扦插地要深翻,灑土,翻地深度在60cm以上,土地要耙細、耙平、耙透,使土壤保持松軟平整。土壤粉碎整平后作壟,壟底寬50-70cm,壟面寬20-30cm,壟高15-20cm。整地進行土壤消毒防治地下病蟲害發生,可用50%乳油的辛硫磷制成的毒土施入土壤中,以0.002kg/m2用量混拌于土中或撒于土壤表面,同時要結合施基肥,每畝施有機肥3-5噸,復合肥50千克,有機肥最好采用雞、羊糞或廄肥。
(4)扦插:在扦插之前必須將插穗在清水中浸泡2天左右,充分吸足水分后再扦插,為防治地下害蟲浸泡后再用3911乳油配成1:500倍藥液浸泡8-10分鐘,也可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小時進行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后再進行扦插。扦插時一般株行距為30㎝×50㎝,垂直把插穗插在地面里,露出地面1㎝左右就可以,扦插時一定要保持芽子朝上,不要倒插,如果倒插了以后出苗肯定會受到影響,扦插每畝約4000棵到5000棵左右為宜,密度也可以根據地勢、土壤生長條件而定。2.2栽培種植從季節上、時間上來講楊樹種植一般在10月底到11月底一個月為最佳栽培時間,從溫度來講,根據楊樹的生理特性溫度在零上3℃到10℃比較適宜,因為11月份以后到12月份一般氣溫都降到0℃以下。0℃以下栽植楊樹成活率比較低,避免了春季干旱提高了栽植的成活率。秋季種植正好避過大忙季節,勞動力比較充足,栽植質量可以提高。春季栽植由于氣溫和它的生理特性容易出現先發芽后生根一種假活現象。為保證造林速生豐產起苗時要保證根系比較完整,樹苗最好選擇兩年根一年干頂芽飽滿的壯苗,苗干胸徑3-4cm,苗高4cm以上,樹干不能有病蟲或機械損傷。在栽植之前先要修整苗木的根系剪其傷口再用清水浸泡2-3天補充苗木損失的水分。造林地要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挖樹坑時要將上層熟土和下層生土分開放置,樹坑要挖成一米見方,樹坑深挖可以降低土壤的緊適度達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的目的,同時也便于根部擴展。深栽的同時使埋在地下的苗干轉化為根,提高了抗旱力和存活率??油诤靡院笙然靥?0cm的熟土給新栽的楊樹根系一個較好的生長環境。
3楊樹種植后的管理
3.1扦插后管理
(1)澆水:扦插后要及時灌透水一次防止土壤干旱和插穗失水,此后根據土壤干濕狀況要適時適量地進行灌溉,一般間隔10-15天灌水一次,水落后要及時松土保持土壤濕潤狀態,以保證插穗生根、發芽、成活。
(2)化學除草:分兩次除草,一次出苗前,一次是出苗后,苗高在10左右:藥品:割地草(已氧氟草醚)、乙草胺(50%);配比為:水一桶(100斤)、割地草5袋(50毫升、每袋10毫升)、乙草胺50毫升(50%,要是90%以上的就用30毫升)。
(3)追肥:5月中旬,苗長到30㎝高時進行第一次追肥、培土,每畝追氮肥10-15公斤左右,點追、開溝追都可以。肥離苗5-10cm,深度超過10cm,追后澆水培土5-10cm。
(4)修枝:當樹苗高達20-30cm時定株,除掉插穗萌發的叢生的嫩枝,選留1個枝干通直生長最好的枝條。
(5)病蟲害防治:整壟前地下害蟲如小地老虎防治可用90%敵百蟲1公斤加水化開,均勻拌入100公斤餅肥作誘料撒入扦插地誘殺,蠐螬,金針蟲用50%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甲胺磷1500倍液噴灑扦插周圍土壤進行藥殺,水泡型潰病用退菌特800倍液噴霧防治。
3.2栽培后管理
(1)澆水:扶壟后立刻澆水,并依據當地的降水情況確定后期澆水次數和澆水量。
(2)防蟲:栽培后1-2年內主要防治地下害蟲和食芽害蟲,防治地下害蟲的辦法是在扶壟過程中播撒農藥,防治食芽害蟲至少兩次。4年以后樹木的胸徑在5cm以上采用的是機器鉆孔的方法,人工注藥,人工封孔的方法,農藥為甲拌磷乳油、氧化樂果、高效三氯、用高速高溫鋰基脂封口。
(3)扶壟:栽植后采用機械化扶壟。
(4)抹芽定干:按照去劣留優原則,依照技術規程除去楊樹苗乜芽并打杈,完成定株工作。
關鍵詞:茶樹菇;高產;栽培技術
茶樹菇(Agrocybechaxinggu)又叫茶薪菇、茶菇、楊樹菇、柳松菇、柱狀田頭菇,其營養豐富,香味濃郁,味道鮮美,是一種具有開發前景的珍稀食用菌。近年來,武夷山市茶樹菇栽培規模逐漸壯大,形成了茶樹菇產業。但由于茶樹菇栽培歷史不長,在栽培中仍存在污染率高、產量低、品質差等問題?,F將其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栽培季節
茶樹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但當季出不完菇,需經越夏、越冬處置,到氣溫適宜時,菌袋才能出完菇。這不僅使菌袋營養損耗大,而且降低了栽培設施、資源的利用率。因此,武夷山市栽培茶樹菇,選擇在冬季或秋未冬初進行,經冬季和早春季發菌,菌絲即可長滿全袋,待春季氣溫回升適宜出菇時,即可進行催蕾出菇管理。這樣出菇期長,基本上當季可出完菇。具體時間安排在10~11月制袋接種,翌年4~10月出菇。
二、制袋
2.1原料
茶樹菇是一種對纖維素、木質素分解能力較弱的木腐菌;氮源豐富,生長速度快,出現原基及子實體速度快。因此,用麩皮和玉米粉為佳;用棉籽殼比用木屑效果好,產量高;木屑用細木屑為好,需經曬后貯存備用。
2.2培養料配方
棉籽殼62%,雜木屑15%,麩皮20%,碳酸鈣1.5%,石灰1.5%,掌握培養料含水量63%~65%。
2.3配料、裝袋
棉籽殼在制袋前3~4d,按料水比1∶1.2加入水,堆積發酵,翻堆2次備用。裝袋前按配方加入其他原料,干拌2次,使原料充分混合均勻后再加水攪拌2次,調整培養料含水量達65%左右,以捏緊料有少量水滲出為準。采用15cm×30cm的栽培袋,每袋裝干料300g。
2.4滅菌
采用常壓滅菌。在滅菌前期,需排盡灶內冷氣,待灶內溫度達100℃開始計時,維持100℃24h后,再悶4h退灶,冷卻到30℃以下方可接種。
2.5消毒接種
接種室在接種前用氣霧消毒劑消毒,菌袋置接種室內的接種箱中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每袋菌種可接30~40袋栽培袋。
三、保溫發菌
將接好種的菌袋,搬入培養室進行排場堆疊,一般6~8層,覆膜。發菌15~20d后,接種口菌絲向四周蔓延,封鎖料面,此時應進行翻堆檢查。在發菌過程中要翻堆散熱,互換位置,使發菌均勻。若遇霜凍天氣,培養室需加溫,以促進菌絲生長。發菌室要經常通風換氣,但要注意不能使溫度產生波動。冬季發菌,長達3~4個月,營養積累豐富,出菇質量好,產量特別高。
四、出菇管理
4.1催蕾出菇
利用晝夜自然氣候溫差及通過人為創造的干濕差,進行強刺激,3~5d后,菌袋表面出現點點細雨水珠,經2~3d后即可出現密集的白色原基,接著分化成大批菇蕾。
4.2溫度管理
出菇場所溫度宜控制在18~24℃,讓菇蕾充分生長發育,形成大批優質菇。出菇階段溫差不宜大,棚內溫度要相對穩定。
4.3濕度管理
在出菇階段,水分管理以輕噴勤噴“空氣水”為原則,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95%,晴天可噴霧5次,以保持覆蓋報紙濕潤水不下滴為宜;天氣潮濕時可減少噴水次數。轉潮階段,相對濕度要適當降低,停止噴水數日,讓菌絲恢復生長。茶樹菇生長期間,要切實協調好保濕與通風的關系。
4.4出菇管理
當菇蕾出現,原基形成珊瑚狀,淺褐色,菌柄長到一定長度時,要把袋口反卷3~5cm;隨著菇蕾的長大,逐漸拉直袋口,直到采菇。茶樹菇具有趨光性,且CO2可促進菌柄伸長,故茶樹菇在生長發育期間,要注意袋內空氣和散射光的調節,以提高茶新菇的商品價值。
4.5補水
茶樹菇原基出現后,料面一直暴露于空氣中,培養料易失水,所以要經常保持栽培場所的空氣濕度在90%左右,但不可一直處于這種狀態,可采用干干濕濕的管理辦法。當采收2批菇后,培養袋明顯變輕,必須向袋內補充營養液。
五、采收與加工
5.1采收
當菌蓋邊緣顏色較淺,菌膜未破或微破時即可采收,采收時握住整叢菌柄輕旋拔出,摘除殘留的菇根,再次把袋口捏攏,在料面上造就一個出菇的環境,養菌7~10d,等第2批菇蕾出現時,再把袋口打開。室內溫度控制在16~26℃。長過2潮菇后,可進行脫袋覆土,澆灌營養液,或倒頭出菇。每袋可產鮮菇400g左右。
5.2加工
茶樹菇采收后去雜質和殘根,進行分級,立即放到冰庫冷藏,保鮮出口。茶樹菇子實體細而長,易烤干,烤干分檢后,及時裝入塑料袋內,密封裝箱。:
六、病蟲害防治
6.1雜菌污染防治
茶樹菇栽培過程中主要病害是雜菌污染。茶樹菇菌袋的雜菌污染率較其他菇類高。常見的雜菌主要是綠色木霉、鏈孢霉、青霉、黃紅曲霉等競爭性雜菌。尤以綠色木霉危害極大,一旦受污染,可致菌袋報廢。防治方法:①拌料時從加入麩皮裝袋至上灶,時限不超過6h,防止基質變酸;②滅菌溫標控制在100℃后持續24h;③搬運過程防止料袋破孔;④選擇晴天夜間進行接種,嚴格無菌操作;⑤發菌培養注意控溫、防潮、通風、避光;⑥按期翻堆檢查,發現雜菌污染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