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7 21:09:46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農業旅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農業生態旅游能夠將傳統旅游與傳統農業緊密聯系起來,使得兩者相互促進
旅游業的發展能夠帶來巨大的收入,從而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也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又使得旅游資源的質量與數量得以提升。
1.2強調生態保護是農業生態旅游區別與傳統旅游的的重要特征
很多旅游項目,特別是很多自然景觀旅游項目的過度開發都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逆的破壞性影響,使得旅游經濟無法持續。而農業生態旅游則更強調綠色環保與生態保護,從而能夠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性。
1.3與地方特色相結合是農業生態旅游的特征之一
各地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過程中都與當地農業發展特色相結合,帶有非常強的地域特征進行差異化發展,從而增強對游客的吸引。例如在我國新疆很多地區在葡萄、哈密瓜成熟的季節進行采摘體驗旅游,在旅游的過程中參與當地時令瓜果的采摘活動,并在此過程中對相關瓜果的栽培等生產活動進行一定的講解,通過增加游客的親身體驗來提高樂趣。
2農業生態旅游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2.1轉移剩余勞動力,帶動服務業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作為旅游的一種形式,必然會帶來龐大的人力資本需求。包括農事生產、觀光表演、餐飲服務、土特產銷售、周邊產業等方面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都較為普遍。同時,農業生態旅游也能夠促進品牌意識的形成,圍繞品牌帶動周邊產業經濟輻射,使當地的生態農業資源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提升知名度。
2.2促進優勢農產品,打造特色品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飲食健康和餐桌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生態農業,作為健康綠色又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在廣大民眾中必定會得到廣泛的認可。而農業生態旅游,正是要抓住這一契機,打造優勢拳頭產品,通過游客對生態農業設施和場所的參觀、體驗,親自參與農產品生產,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游客樹立健康、綠色的土特產產品形象。
3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策略
3.1推進農業技術人員的隊伍建設
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基礎在于生態農業,而生態農業的發展又取決于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農業現代化要求大量掌握一定的科技人才與管理人才,這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石??梢酝ㄟ^“請進來”的方式請農業院校的相關專家對當地技術人員進行定期講解與培訓,也可以以“送出去”的方式選送當地的業務骨干到相關院所進行學習,從而解決生態農業發展的人才瓶頸,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
3.2合理布局,構建立體旅游體系
旅游產品的開發作為現代服務和消費的重要體系之一,在農業生態旅游中需要著重予以考慮,農業生態旅游,生態農業是賣點,旅游是手段和途徑,即使生態農業建設的好,如果對旅游產業發展認識不清,旅游設施和相關建設不到位,那么希望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帶動經濟發展也是空談。因此,必須在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的同時,構建現代化的旅游產業支撐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管理部門的推介、旅游線路規劃、旅游產品開發、地方品牌形象設計等方面的引導,與生態農業發展協調促進,共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3.3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農業生態旅游多存在鄉村或特定的景觀周圍,不穩定的市場化境和不確定的氣候條件,對于靠天吃飯的勞動人民往往是很大的打擊,容易造成農業減產和收益降低。農業生態旅游可以說為農業耕作者提供了商機,通過旅游來提高農作物帶來的收益,降低了惡劣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能為農民增收的另一種方式。偏遠地區的自然風光,未受到城市工業的污染,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投入使用,開發的成本較低,投入較低,但是收益潛力巨大。農業生態旅游類型與形式眾多,包括觀光型,品嘗型,休閑型和綜合型。通過動眼,即參觀生態自然景觀,帶來真實的視覺感受;動口,如親口品嘗生態農業產品,體驗農業飲食特色;動手,如通過親身接觸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這樣通過不同方式的感官體驗,達到全身心的放松,壓力的釋放,融入到生態旅游的境遇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當前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針對我國國情,在我國農業生態旅游中發展存在著很多問題。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之后得到迅速的發展,但仍存在管理不當,一些旅游區只關注眼前利益,對于旅游存在開發過度的現象,超過了生態環境的負荷,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一)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
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經營者對于生態旅游的概念還存在一定的誤區,沒有深刻理解其內涵,他們錯誤的以為城市化才是生態旅游的目標,于是投入大量的資金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將傳統的鄉村居住房改為裝修考究的洋房,把鄉村小路改為柏油馬路,增加了諸多城市中的娛樂設施,殊不知這樣的做法與農業生態旅游完全背道而馳,不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還使得游客失去了選擇農業生態旅游的真正意義與價值,裝修得如同城市般的農村,和城市又有什么區別呢?完全失去了鄉村的樂趣,也改變了生態旅游的本質。
(二)地方特色不夠明顯
生態旅游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夠讓游客體會到與平時生活不同的生活樂趣,在不同的地域能夠感受到獨特的文化,但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只是停留在建立觀光區,采摘園,森林公園等設施,或是讓游客親自動手勞作,體驗農家生活,這樣的組織形式過于單一,并沒有自己獨特的地域特色,失去了農業生態旅游的獨立性。由于內容形式大多相同,使游客在鄉村停留的時間較短,消費水平不高,使游客的期待落差太大,不僅不利于農戶將其作為收入的來源,也不利于旅游景點的宣傳。
(三)相關法律法規落后
在新聞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游客與業主發生糾紛,輕則發生口角,重則導致流血的悲劇,由此可見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不夠成熟。生態旅游在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相關法律制度并沒有跟上發展的腳步,存在一些相關法規沒有出臺,或是監管不力,執法不嚴。農家樂的食品中沒有相關的質量檢驗和衛生監督,工商部門沒有對定價進行嚴格的監管,政府的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生態旅游的不重視,放任其自由發展,這些問題都極大的限制了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使得在農業生態旅游項目中存在著無約束性,盲目性,導致項目重復的低水平建設,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四)非專業的管理人員制約
在農業生態旅游迅速發展的時代,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極度匱乏。在農業生態旅游的管理方面,大多以“農家樂”形式存在,即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的管理團隊,在活動的趣味性和組織性上,不夠豐富,使得游客在游玩期間只能單一的進行聊天、打牌等活動,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家庭為主體的生態旅游形式在用人方面有著很大的限制,用人制度不夠完善,造成內部管理雜亂無章。同時,部分鄉村景點的管理人員屬于村子內部成員,并無專業的生態旅游人才,使管理者的專業型高低不等,對于旅游景點的設計和規劃理念不夠成熟,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不考慮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此外,目前許多鄉村中都缺少專業性的管理人才,這就使得整個旅游管理團隊的發展方向不明確,由此導致了農業旅游的投資回報率低,不僅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的旅游需要和消費需求,還使得農業生態旅游不能得到健康全面地發展。
(五)不重視可持續發展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工業、建筑等用地不斷增加,導致農業生產用地不斷減少,在少之又少的耕地中,有的農戶進行不合理的開墾以及不顧后果的過度開發,植被減少,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種植農作物期間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制品,對于土地的掠奪經營,導致土壤結構受到很嚴重的破壞。不文明的旅游現象,如游客亂扔垃圾和農戶錯誤的生活習慣,隨意堆放生活垃圾,導致環境污染,影響農作物生長,大大降低了農業生態旅游的質量。
三、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對策
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雖然存在著認識不足。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人員專業性不強等問題,但是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也存在著自己的優勢。農業生態旅游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展示了各個地域的特色和文化,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歷史源遠流長,鄉土文化資源豐富,是開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基礎。我國氣候多樣,各地的自然風光個性鮮明,不管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還是溫婉柔美的江南水鄉,或是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都能給予全國各地人民以美的享受。上述得天獨厚的優點,明確指出了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我們應對存在的問題積極進行解決,下面將主要的發展對策整理如下:
(一)進行合理的生態規劃
在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應培養專項的旅游方面人才,培養其管理才能,使其明確農業生態旅游的本質,對景區的產業布局、發展目標進行合理詳細的規劃,能夠充分發揮景區的獨特性,并將民間工藝、民俗文化等融入到活動中,使旅游過程具有知識性、參與性、感染性和欣賞性。并著手進行對于當地旅游產品的開發,使產品具有生態型,實用性和保存性。管理人員應與政府積極合作,及時反映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政府應配合并指導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積極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和保護,使得在經營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營造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和諧的環境。
(二)因地制宜,突出地方農業特色
農業生態旅游是一種具有趣味性和參與性的旅游方式,游客是為了體會與城市不同的生活節奏才會選擇的形式,經營者應該充分利用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風俗習慣、文化信仰,來打造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觀,創設自己的旅游品牌。具體來講,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首先,要深入地調查所要開發的旅游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對當地的生態特點、資源環境特點和人文歷史等情況進行把握,進而制定出合適的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方案。其次,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并結合當地的農業特色,打造一批優秀的旅游項目,規劃好旅游路線,創新農業旅游產品,為游客帶來新鮮的旅游體驗和留下深刻的旅游感受和印象。最后,要加大研發力度和資金投入,要突出地方農業特色,加快農業生態旅游建設和開發,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和財力、物力、人力等因素做后盾,因此,要加大對于特色農業旅游產品的研發力度,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創新服務,努力打造科學化地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體系。
(三)轉變開發模式,促進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滿足游客的需求,獲取經濟利益。良好的鄉村生活環境和農業發展是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提,考慮自然和社會的多重因素,重點開發對于環境造成的污染小的項目,使旅游活動不僅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還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規劃過程中要以保護自然為核心,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種植綠色產品,杜絕對土地掠奪式開發,改變不合理的耕種方式,保護所在地的土壤結構,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縱觀我國各個地區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基本上都是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來進行發展,雖然這是一個發展的基本路徑,然而通過“圈地”等方式強占農田進行不合理開發,加上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就會導致兩個惡果———一是對于環境的破壞性大,二是項目自身的競爭力有限,生存期限有限。按照國際慣例,農業旅游區半徑大于9.5公里的區域(面積)時,才能發揮最佳經濟效益,而我國多個生態農業旅游是小于這個規模的,項目鱗次櫛比、林林總總,不僅造成市場范圍狹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更是導致單位面積內環境的過載。除了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本身對于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之外,一個生態農業旅游項目開展之后,紛至沓來的游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是目前項目所難以承擔的。國人自身的素質有待提高,加上旅游期間疲勞等問題,導致每逢節假日,生態農業旅游項目中都會留下諸多生活垃圾、餐廚垃圾,這些垃圾的存在本身就加大了地域的環境壓力。我國的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經營者,多數都是由農民轉化而成,在興辦起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時,他們自身對于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問題根本不甚了解,造成在建設時期就缺失環保措施。而在生態農業旅游項目開展起來之后,又往往更加重視盈利而忽略環境保護,不注重保護環境,甚至為了滿足游客需求盲目引進外地物種,這種思想與行為造成了諸多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所在地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外部物種入侵等環境問題。
二、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歸因與對策分析
(一)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歸因分析
生態農業旅游導致環境問題,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對于生態農業項目的監管不到位。目前我國諸多生態農業旅游項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產業的發展規劃,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議下,在市場的催生中,由當地的農民自發的發展起來的。這種規劃、建設通常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也沒有進行環境評估,地方政府和農民本著“先搞起來再慢慢發展”的理念,先從資源下手,進行野蠻的開發,全然不顧環境承載力。環境問題愈演愈烈,關鍵還是在于生態農業旅游的從業人員本身環保意識不足,以及其對于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誠然,我國近年來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發展使得部分農民轉業從業人員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這種經濟利益并沒有轉變其思想,向環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沒有取得很好經濟效益的項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環保意識,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是能夠主動犧牲環境的。歸根結底,還是從業人員自身眼界與素質的問題,從業人員準入機制、環境評價體系的缺失也縱容了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國游客本身的綜合素質問題,也是導致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在特定時間出現嚴重環境問題的導火索。節假日比較集中、游客行程緊張放松對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這一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綜合素質的提高也不僅僅是游客單方面的事情,同樣需要多方面來綜合考量與處置。
(二)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對策分析
要解決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必須針對問題的原因來對癥下藥的解決。生態農業旅游中出現的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其牽涉到社會公德問題、政府管理問題、行業準入制度問題、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問題等,需要各個擊破。
1.我國政府需要切實的對于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問題負起責任來。
在前期規劃上,一方面,要加強對于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前期規劃,保證其在建設初期能夠考慮到當地的環境承載能力,要將生態農業旅游劃在環境保護區的紅線之外,形成對于環境的有力保護。另一方面,要剪輯健全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準入機制,出臺對于生態旅游項目的環境保護標準,隔絕一批不達到標準的企業,拒絕其進入本行業,同時要在準入機制的基礎上加強追則,對于已經建立起來的相關項目不符合準入機制標準的,要一家家查并關停。如此,從事前和事后進行規范,則能夠使得政府的調控功能發揮完全,形成有效的環保屏障。除此之外,為了給予從業人員提升環境保護硬件設施的空間,政府還應當在別的層面給予具有環保思想的項目以一定的政策、資金上的支撐。如日本制定了《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設施方面給予許多優惠政策,大大解決了休閑農業建園的資金成本;意大利對給予開展農業旅游的單位開辟通路,使其享受政府的有關農業低息優惠信貸和稅收減免政策。我國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撐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的環保建設,幫助從業人員解決切實的困難。
2.針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從業人員本身環保意識不足的問題。
政府需要負起責任,對于從業人員進行管理和培訓,在意識上對于其進行指導。而最為關鍵的是,從業人員需要從自身的角度來扭轉思想,接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要意識到,企業的長期發展不是靠消耗環境來進行的,而是要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諧發展才能夠實現的。臺灣休閑農業充分利用占全臺面積50%以上的森林資源,融合當地自然、文史資源及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等,在親和自然的同時實現了很好的盈利。這一案例對于生態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的啟事是,相關從業人員還需要開拓眼界,要將具體的發展策略作更為細致、科學的判斷,要主動降低自身項目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要逐步實現靠農產品和旅游服務實現效益,靠獨特的旅游文化分為和旅游體驗項目來實現效益,要真正將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向服務業轉化,拜托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實現以上兩點,最為重要的還是相關從業人員要加強學習和思考,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上提升環保意識和發展意識,對于自身企業的發展也會有很有效的提升。
3.從目前造成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的最直接原因———游客旅游導致的環境污染這一問題來看,解決需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支撐。
一方面,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在規劃時,就需要在硬件設施上考慮到普通消費者的需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合適的地點放置足夠的垃圾收納器具,使得游客能夠輕松的完成垃圾的分類、丟棄,不會因為客觀原因導致對于環境的勿擾。另一方面,大眾傳媒以及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本身,都要注重對于旅游文明、生態文明的宣傳工作,例如,在環境周期間集中宣傳旅游文明,或者在景區的導視系統、大屏幕上進行旅游文明、生態文明的宣傳,要使得游客在出行的時候能夠有一盞保護環境的明燈在于心中,在不斷的提醒中加強對于自身的自律。在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數十年的當下,主動去污染環境的游客數量還是少的,只要景區服務到位,應當能夠有效的環節游客旅游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
三、結論
論文關鍵詞:蘇南模式現代農業,生態旅游后集聚
改革開放初期,蘇南以鄉鎮企業的發展創立了蘇南模式,30多年過去了,蘇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濟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轉型,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蘇南地區,其發展的方向和模式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何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為此,我們重點考察調研了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寨門村晨東農莊和蘇州吳江市同里靜思園,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
從無錫蘇州經濟發達的現實出發,結合兩個個案所在鄉鎮非農產業高度集聚的特征,我們提出了后集聚時期生態農業與旅游發展模式這一重要觀點,以期對其他地區的發展能有所啟發。
1、兩個案例分析
1.1晨東農莊
晨東農莊位于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寨門村,占地1000余畝,以園林、茶葉、花卉、苗木綜合開發利用為主題旅游論文,集園林觀賞、生態養殖、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綠色產業園。農莊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計投資1300余萬元。農莊建有茶園、孔雀養殖園、靈芝養殖園、魚塘、苗圃、飯店、靈芝研究基地等。目前農莊主要收入來源于茶葉銷售、飯店經營。去年農莊開始靈芝養殖和深加工,將成為農莊的主要特點和未來的主要收入來源,靈芝養殖剩余物(培養基)可以進行循環利用,處理污水廠污泥。農莊吸收勞動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節工。
農莊所在錫北鎮,是以生產摩托車、電動車及其配件的產業集聚區而著名。農莊主人擁有一鄉鎮企業進行摩托車、電動車配件生產,農莊投資資金來源于該企業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見一個“生態農莊”、“綠色蔬果基地”、“農家樂”等等??梢钥匆姰數赝菩械囊淮逡粓@、一鄉一景初見成效。
1.2靜思園
靜思園位于蘇州吳江市同里鎮往西3公里處。1993年開始建園,歷十年始成,園中建筑沿襲蘇州古典園林文脈。奇石館陳列著大量靈璧石等奇石。園中建材多收集全國各地在建設、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進行異地恢復、保護論文格式。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傳承和古建筑保護有一定的意義,目前經濟、社會效益良好。園主人擁有鄉鎮企業,從事玻璃鋼生產。造園資金基本來自于該企業的盈利。
2、后集聚時期的農業發展
蘇錫常的經濟發展跟隨經濟體制改革而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前期集體經濟、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階段;90年代末集體經濟衰弱和外資經濟騰飛階段;以及2002年后民營經濟崛起階段。而目前形成民營、外資和國有三分天下的經濟格局,因為在全國具有獨樹性,而被專家廣泛稱為“新蘇南模式”(相對于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蘇南模式)。
以晨東農莊和靜思園為代表,體現了蘇南在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我們稱之為“后集聚式農業”——它是在工業產業集聚發展到盛期后,許多企業主曾經從事于農業,又開始產業轉移,一部分資金又轉回到農業,集群化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農業新發展。而蘇南后集聚式農業就是以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無錫以晨東農莊為代表的鄉村休閑農業方興未艾,無錫目前上規模的正常經營的已經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機提出一村一園的思路和戰略,雖然每個農莊、農場的特點不同、經營項目不同,發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來源也不盡相同,但投資者均是利用經營工業企業的盈利,投資于農村、農業,投資的農村、農業不再是簡單的種植業,一般是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是更高層次的農業旅游論文,在農業中融入新的要素,體現了農業新的價值和收入來源。也改變了農村的面貌。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休閑旅游景點,增加了農業經濟收入,改變了農村產業結構,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是現代農業的一個亮點,也是蘇南后集聚式農業的特色,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產物。
但是,在新蘇南模式的發展中,我們要抓住后集聚農業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發展后集聚式農業,才能促進蘇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謂工業反哺農業,怎樣反哺?怎樣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們抓住當今蘇南農村的關鍵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2.1反哺農業,發展現代農業。
后集聚式農業可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可以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將現有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拓展和提升,實行區域化布局、設施化種養、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特色化動作、功能化配置、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營銷。既優化了農業資源要素,提高了農業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拓展農業發展功能,提升了農業產業發展層次,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發揮蘇南的地理氣候優勢,打造蘇南天然糧倉。
2.2發展生態農業產業
后集聚式農業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后集聚式農業縮小了城鄉差距,在經濟(產業)結構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轄區、縣市、城鎮、鄉村多點網狀的產業集群。將蘇錫常在地域上連綿一片,市區趨于相連,與鄉村界限模糊,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被打破,城鄉經濟差距不斷縮小,而蘇錫常早年的城鎮化趨勢已經向城市化邁進旅游論文,鄉鎮變城,大有燎原之勢。
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應以拓展農產品的加工鏈和新概念產品為導向,滿足市場需求和開發新需求,創造農業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態米、茶油、有機蔬果、食用菌、原生態家禽、天然礦泉水等。把農產品開發和經營服務項目結合起來延長產業鏈。農民利用農村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開展餐飲、采摘、休閑、避暑等經營服務,以踏踏水車、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轉轉、去景點名勝逛逛等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自然生態作為賣點提供旅游服務。
后集聚式農業是農民創業和吸納農村勞動力內部就業的良好載體,并可以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是創業富民、創新強農有效途徑。它除了直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外,還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餐飲賓館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3開發新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
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一方面為城市居民提供走進農村、親近自然、體味田園之樂的機會,加深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接觸,了解農藝知識,體現農家生活,享受田園風光;另一方面也給農村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來觀光旅游,將先進理念、城市文明、市場意識、生活方式融入農村,促進農民思想觀念更新、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市場意識增強,文明程度提高,縮小城鄉差距,形成城鄉互動發展的局面。
蘇南一帶地處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能夠最早觸及最新市場。因此在旅游產品開發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進新觀念、走在創新前沿。開發新產品,創造新需求。比如蘇錫常有發達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兩旁有豐富的景觀,可以開發汽車宿營地滿足當今汽車時代的新需求。
3、問題和建議
通過實地調查,我們發現,有60%以上的企業主沒有真正了解生態農業和旅游意義。他們不是把環境、時間與經濟優化結合,不了解生態農業與旅游具有長效性,不是短平快項目,而是以辦中國農村企業的觀念,以效益最大化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問題旅游論文,主要有:
(1)科學規劃重視不夠。在規劃中沒有或很少考慮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整體和結構的規劃,把主導農業、農業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科學合理的設計論文格式?,F在有像上世紀發展鄉鎮企業時的一哄而上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趨勢,再次把大量的耕地變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沒跟上。對如何保障主導農業、適度發展二、三產業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基本上以自行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隨意性較大,存在著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著生態農業開發的旗號,享受著政府的優惠政策,高于50%的企業主,以買地囤地為目的,沒有真正的去搞生態農業,實際在生態農業投資的企業少于30%。
(3)管理亟需規范。在管理上要宏觀和微觀兩頭抓。市場行為、設施建筑、衛生安全、稅收上仍需進一步規范。管理要與國際接軌,遏制欺詐、不誠信等不良競爭行為。
(4)扶持力度不夠。體現在資金、輿論宣傳、政策等方面。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
(1)統一規劃、規范發展。確定新型農業的經營范圍和重點項目,編制新型農業的發展規劃,加快制訂并推廣相關標準,規范經營行為;加強整體規劃和論證,加強指導。
(2)創新農業旅游經營機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繼續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旅游產業。
(3)加大對新型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會等各類有效平臺和資源,不斷為新型農業發展提供各種政策、資金以及各種服務支持。
(4)按照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特性規范用地以及落實具體生態環境指標或規定。
參考文獻:
[1]唐為首,“蘇南模式”的演進及其對創新發展模式的啟示,《經濟叢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蘇南地區農村居住發展及其模式探討,《規劃師》2007-2
[3]杜傳忠,鄭麗,任雪,我國農村工業化三種典型模式的分析與啟示,《德州學院報》,2009-2
[4]董正秀;周曉平,蘇南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徑,中國農學通報,2011年04期
[5]孫冬玲,鄉村旅游與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01期
1.1資源優勢
河北省是我國農業大省,地理環境廣闊,自然風景優美,特色農產品豐富,鄉土文化氣息濃郁,對渴望體驗農村生活、親近大自然的人們有極大的吸引力,是北京、天津居民選擇生態農業旅游的理想之處。河北省欒城縣是全國著名的草莓生產地,十幾年來,該縣每年都會舉辦草莓采摘節,帶動了當地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發展至今,欒城縣采摘面積達到670多公頃,采摘品種不斷豐富,包括了草莓、甜瓜、油桃、水果西葫蘆等。位于京津腹地的永清縣,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迅速,鄉鄉有農家樂、采摘園。永清縣擁有34000多hm2林地,其森林覆蓋率達到43%以上,是全省之最,被譽為京津走廊的“天然氧吧”。這里的原生態歷史沉積與生態農業的人性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集觀光采摘、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綠、美、鮮已經成為吸引人們來此觀光的鮮明特色。
1.2區位優勢
河北省內環京、津兩地,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2014年12月,國家交通運輸部部長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提出將建立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實施項目清單,從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港通、智能交通、綜合樞紐等領域制定切實可行措施,確保交通一體化取得實效。在鐵路方面,京津冀三地和鐵路總公司將出資100億元,共同組建京津冀軌道交通投資公司;在公路方面,北京交通委員會將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及人口分布進行規劃,實現國道、高速與津、冀的對接;深化交通運輸改革,綜合發揮其先行及保障作用,最終形成相鄰城市1至2小時交通圈。交通的發展為京津冀地區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短路程、低花費成為河北省環京津地區生態農業旅游吸引游客的關鍵。
2推進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措施
2.1增加政府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鄉村風貌是根本。所以政府應該以景觀的概念加大財政投入,建設具有當地獨特文化的新風尚農村,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使鄉村成為生態農業旅游的理想之地。
2.2與當地文化相結合,豐富生態農業旅游產品
如果當地的生態農業旅游只是簡單的采摘、農家樂,那么將會導致同質化嚴重,就會失去客源吸引力,旅游業無法長久發展。只有與當地特有的民俗風情相結合,開發出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才能使生態農業旅游長足發展。
2.2.1隨著旅游的常態化,游客開始追求具有深度的體驗。因此在設計生態農業旅游項目上,就要強調活動的參與性,能夠引導游客進行深度地參與活動,加大在互動性的旅游項目上的設計,努力營造深度體驗的氛圍,讓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2.2.2生態農業旅游要屬于體驗性的旅游項目,因此要注重真實性。在建設生態農業園區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注重旅游項目之間的優化組合,使吃、住、行、娛、游、購配套發展,具有整體性,保障游客能夠體驗到生態農業旅游的真實性。
2.2.3要想當地的生態農業旅游獨樹一幟,就得發掘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越是與眾不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所以在進行園區開發時要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進行建設,突顯出原有文化的韻味,形成獨特鮮明的且具有文化內涵的主題。
2.3樹立區域整體發展觀念,實現規模經濟
河北省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要樹立區域整體發展觀念,企業間聯手營銷,實現規模經濟。這樣既可以減少營銷成本的投入,避免同業間惡意的價格競爭,使企業間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發展戰略。
2.4加大宣傳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促進河北省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需要采用多種營銷手段,加大廣告宣傳的力度,樹立品牌觀念,實施知名品牌帶動整體發展的戰略。具有星級設施及服務的知名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發展,將帶動周邊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周邊旅游園區的興起又會反饋給知名園區,形成共生共榮的發展關系,達到延長區域生態農業旅游生命周期的效果。
2.5跨區域開展旅游合作,完善協調、監管機制
信陽旅游業雖起步較晚,但由于良好的自然環境,旅游業發展也已初具規模。目前信陽市境內4A級景區6個、3A級景區16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有6個紅色旅游景區進入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名錄;已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0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9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2013年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5.7億元,已達到較大規模。由此可見,信陽已具備發展現代農業旅游的基礎條件,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向現代農業旅游發展良好的地區學習,充分利用自身條件快速發展。二、元謀縣現代農業旅游發展的代表性元謀縣隸屬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元謀猿人”發現地。元謀縣現代農業基礎雄厚:縣區處于低緯度、高原低海拔地區,尤其是壩區氣候溫熱,光熱資源充足,全年無冬,素有“天然溫室”之稱譽,適宜種植各種熱帶、亞熱帶作物以及反季花卉,特別是“冬春早熟蔬菜”種植質優種類多。元謀縣還是云南省重要的蔬菜產地,元謀蔬菜產業成為云南最大的冬早蔬菜主產區之一,產品不僅暢銷國內157個大中城市,每年還有3萬多噸洋蔥、番茄、菜豆、牛蒡、香蔥等,通過成昆鐵路轉口貿易等方式出口到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歐盟及東南亞各國,蔬菜外銷量占云南省冬春蔬菜出省外銷總量的四分之一。
元謀縣注重蔬菜品種研發和品牌認證,增加在國內和國際現代農業的影響力,為現代農業旅游的造勢奠定堅實的基礎。截止到2012年,元謀縣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7個,綠色食品(A)級認證21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獲得云南名牌產品稱號2個。自2006年以來,元謀縣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優勢,成功舉辦了三屆“蔬菜節”、四屆“節”,隨著各種節慶活動的成功舉辦和一批批影視作品的拍攝,元謀旅游知名度及影響力得到了提高。元謀縣贏得了“東方人類故鄉”、“中國冬早蔬菜之鄉”、“中國天然影視基地”、“中國冬季旅游之都”等美譽,也使元謀縣游客接待總量從2000年的14.05萬人次發展到2010年的164.82萬人次,年均增長27.9%;旅游總收入由2323萬元增加到56193萬元,年均增長37.5%,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旅游業的發展。以小丙嶺村和熱區作物研究所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旅游現如今發展的如火如荼。位于小丙嶺村的小丙令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主要以種苗育苗及物種引進研究工作為重點,2010年在無任何旅游接待設施條件的情況下,該基地已接待了參觀游覽人員1萬多人次,吸引了大批的學習參觀及休閑游覽的人員前來,后續當地進一步健全了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旅游設施建設,為接待旅游者提供了條件;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簡稱“熱區所”)是位于元謀縣南城的一家省級農業科研單位。1987年創建,目前已建成5060畝的3個集科學研究、試驗示范、科普教育、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不僅在蔬菜新品種與新技術推廣、熱帶亞熱帶水果篩選示范、生態恢復與治理及能源植物開發利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也為發展現代觀光休閑農業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吸引了大量的慕名而來的旅游者,更是周邊居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另外,還有大水井—月朧村、橄欖村等地的鄉村旅游也較具規模,形成了以農業帶動旅游、以品牌帶動需求的良好模式。
二、元謀縣現代農業旅游的發展帶來的啟示
元謀縣正是找準了現代旅游發展的趨勢,也就是針對目前人們對綠色安全、生態養身的果蔬食品追求和需求,不知不覺吸引了大量的休閑度假型旅游者,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再利用壩區的光熱資源、溫泉水景、反季果蔬和花卉,以及良好的生態農業環境等,重點開發康體養生、避寒度假、農事體驗等休閑旅游產品,吸引外地和周邊城區居民前來養生度假;充分凸顯生態果蔬種植基地的優勢,充分發揮元謀“大菜園、大果園、大花園”的資源優勢,重點開發生態農業觀光游、綠色果蔬購物游、特色鄉村休閑游、農作體驗休閑游等特色旅游產品,促成了自身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其他地區探索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參考:1、突出特色、統一規劃、有序發展,加強區域聯合發展通過元謀縣的旅游發展經驗來看,我們在旅游開發中應突出特色,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進行重點旅游項目的規劃和開發建設,促進旅游業有序發展。要按資源開發有先后,產品改造有重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要求,堅持統一規劃、突出特色、重點開發、逐步推進,以重點項目為契機帶動發展;要加強部門協同和地區合作,有效整合“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不斷完善旅游產業體系;統籌協調不同層次的區域旅游合作,促進區域內和區域之間的旅游協作配合、信息互通、客源共享、優勢互補;還要統籌協調城鄉旅游發展,把旅游發展與城市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加強旅游景區、旅游小鎮和特色旅游鄉村的建設,促進信陽現代農業旅游的發展。
2、在規模效應基礎上,培育宣傳現代農業旅游品牌
在任何旅游發展過程中,形成規模才能產生更大的效應。元謀現代農業發展規模很大,全縣都是蔬菜種植基地,種植品種多選擇效益高的品種,且全縣范圍內各村之間因地域水文的差別,選種也有差別也有統一,觀賞休閑體驗價值高。在大規模的基礎上培育和宣傳現代農業旅游品牌,注重綠色、養生果蔬等食品的認證和宣傳。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已經由旅游資源的競爭發展到旅游產品的競爭,并快速向旅游品牌競爭推進。加強旅游品牌培育,不僅能增加旅游資源的附加值,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且通過旅游品牌來展現旅游地形象,給旅游者深刻的體會并得到旅游者的認可,從而產生持久的旅游品牌擴散效應。因此,在信陽的現代農業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更要注重對旅游品牌的培育,通過科學構思和設計,精心打造和培育,努力把旅游產品建設成精品名牌,培育成唯我獨有、難以模仿和競爭性強的旅游品牌。
3、注重科技研發與宣傳
進一步奠定現代農業旅游基礎元謀縣先進的現代農業給其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在種植和輸出規模上領先,在科技研發上也是國內國際領先的。元謀縣熱區所建有研究團隊6個,專門進行果蔬新品種選育、生態植被恢復、生物質能等研究。20余年來,承擔和參與包括國家科技攻關、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省攻關與省基金等在內的各級重大項目70余項,收集和引進植物資源近2000余份,獲得科技成果獎30余項,400余篇,出版專著15部,獲技術發明專利權11項,獲綠色食品認證10個,申請注冊商標3個,制定地方標準13項,相關作物技術規程20余套,科技培訓1500余場次,培訓6萬余人次,發放科普資料10萬余冊??萍紕撔屡c集成技術服務覆蓋云南及四川攀枝花市共140多個鄉鎮,推廣品種50多個,應用技術50多項,累計推廣示范面積100余萬畝,產生社會經濟效益近9億元,為云南省熱區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不僅如此,還多次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技術交流,積極引進優良品種,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影響力,為現代農業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注重休閑旅游氛圍營造
(一)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的特征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是以農村地區為場所,建立在生態農業基礎上,以農民廣泛參與和獲取經濟效益為核心,以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依托農村地區質樸的風土人情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集觀光、休閑、求知、娛樂、健康等為一體的可持續旅游形式。它具有參與性廣、適用性強、產業聯動性好、產品轉化率高,產生諸多效益的同時還能解決“三農”問題,有利于農村地區脫貧致富,有效地減少城鄉差別,是實現旅游扶貧的有效手段。以下將農村地區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與傳統旅游的特征作比較: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的主導群體是農民、當地政府而傳統旅游的主導群體是旅游企業;前者的利益主體為農民、游客、社區。后者為旅游企業、游客;在產生效益方面,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產生長遠的經濟、文化、環境、社會效益而傳統旅游產生短期的經濟效益,且易導致農村自然、人文環境惡化;在產業聯動方面,前者可關聯帶動農、林、牧、副業為旅游業服務,帶動第三產業和加工業的發展,后者對農村產業聯動性差呈現小弱散的局面;最后在產品轉化方面,前者的中間環節少,轉化快,產品附加值高。后者的中間環節較少,轉化慢,產品附加值低。
(二)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的社會經濟意義(1)從業門檻降低,農民全面參與旅游經營,接待周期變長,農民直接收益增加。開展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目的在于使游客獲得對農業活動的全面體驗,即“自選自種、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耕作、采摘、烹飪、科普等體驗都能在其中找到對應訴求。這些要求使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與傳統的農業觀光旅游、休閑農業有所區別。首先是降低從業門檻,使農民能全面參與旅游經營。體驗型生態農業使農民全面展示農事特長,“體驗型”旅游者希望體驗的就是真實的氛圍和場景,而非刻意培訓轉化后的“舞臺真實”場景。其次體現在農業的接待周期變長,湖南農村有“一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八個月打牌”的說法,即除了“春耕”和“搶種搶收”時節較忙外,其余閑暇時間較多。開展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體驗旅游者。使接待周期變長,農民直接收益增加。(2)有效傳承優良傳統農業文化。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重農抑奢、耕讀傳家等思想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底層。先生說:“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土地不太廣闊的宜耕地區,……我們從很古時代起,絕大多數人以五谷為主要食物。種植五谷作物的農民構成了中國絕大多數的人口,他們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深厚基礎”。開展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使旅游者深入體驗農業文化內涵,喚起“尋根”、“懷舊”的心理情結,同時增強農民對自身文化傳統和風俗人情的自豪感。這對傳承傳統農業文化大有裨益。(3)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長期“二元經濟”導致了我國農業是弱質的基礎產業,農民是弱勢的市場主體,農業和農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缺乏應有的市場競爭能力。通過開展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可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滿足農民脫貧致富的愿望,使農業人口向非農方向轉移,減少對土地的依賴。從微觀來看,農村地區開展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將使農產品產業鏈變長,農民的收益面增寬,農民在自主參與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大幅度實現產品的增值,并形成農、林、牧、副業為旅游業服務,帶動第三產業和加工業的發展。在農業經濟整體發展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農業與相關產業的良性循環。(4)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過去,農產品要經過多個中間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中間環節的增加意味著商品價格的增加,農民和消費者均不能直接受惠,農產品流通慢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在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中,農民直接參與旅游經營,生產的蔬果、水產、牲畜等農產品直接推向消費者,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又增加收入,還能帶動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汶川縣水磨鎮的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具有示范性。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水磨鎮受損嚴重。在災后重建中,各個村寨進行了規劃,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水磨的放養跑山雞因綠色生態受到市場歡迎。2011年一只雞賣給販子大約在40元左右。隨著鄉村旅游的開展,當地農戶胡有林承包附近山林開展農家體驗型旅游,加工好的土雞直接銷售價格約80元左右。在此基礎上,汶川縣成功申報了跑山雞有機畜禽產品、綠康跑山雞蛋無公害禽產品、三江黃牛地理標志,成立了全州首家跑山雞養殖專業聯合社—“汶川金果銀鳳跑山雞養殖專業合作聯合社”。這些措施結合開展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使農民直接受惠。(5)提高農民生態環保意識和生產技術水平。農民通過參與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活動,逐漸提高對環境衛生、環境保護的意識。旅游活動的開展和逐漸深入,使農民自發地產生愛護環境衛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從而為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在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活動中,由于旅游者較多地關注農業生產的綠色、有機、環保、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內容,并且樂于加入到這類旅游活動中進行深入體驗。由此促使農民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農事生產科技水平、生產率和產量。震后的汶川縣,結合鄉村旅游,大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精品景觀、精美村寨、精致農莊”為方向,將生態村寨建成生態農業旅游點,在此過程中,推出“汶川甜櫻桃、農輝跑山雞、綠殼土雞蛋”等生態農產品,通過“獼猴桃采摘節、藍莓種植園體驗游”等與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結合,產生了極強的市場效應。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