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2 17:41:13
序論:在您撰寫中原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河南是我國的武術大省,武術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在武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中原武術,其中號稱“天下武學正宗”的少林拳和陳氏太極拳在國內可謂家喻戶曉,其蘊含的文化價值高不可估。中原近幾年也一直致力于開發自己的武術文化,目前已經成功舉辦多次武術文化節,如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和國際太極拳年會,已經逐步將自己的武術文化展現于國際并名揚海內外。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符號系統,并有著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根基與文化底蘊,對于發展本土動漫以及中國動漫產業都有著很重要的文化參考價值。目前在市場上也有與武術文化相關的動漫產品,但是對于真正的原汁原味的特色動漫的創作,還是有待于深挖其真正內涵。
中原宗教文化在全國處于祖庭、圣地級別,宗教遺跡眾多,如登封中岳廟是歷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濟源的王屋是山唐代著名道長司馬承禎攜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洛陽白馬寺是佛教被傳入中國后的第一座佛寺;推動佛教信仰大眾化的凈土宗祖庭開封相國寺;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腳下等,中原宗教作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中國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對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在動漫創作方面,這些宗教的內涵與一些宗教古跡完全可以作為一種本土特色的資源來進行利用與創新,突出動漫的地域特色。
豫劇是中原地方戲曲劇種,豫劇的題材表現和思想內容,都受到中原地區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民俗禮儀、民間歌舞的影響。豫劇的題材,主要是中原地區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也借鑒、吸收了中原地區傳說故事、民間說唱、歷史演義等民間文學的豐富遺產。豫劇大量劇目取材于中原地區的生活素材或民間傳說,這些劇目大多來自民間,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對應著中原民眾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情味,所以豫劇是有著較為廣泛受眾群體的審美活動形式。在豫劇舞臺上活躍著的諸多人物形象,如穆桂英、花木蘭、包公、鄭國、銀環、常有福、佘太君等,這些人物共同地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性格,同時可以看出這些戲劇人物的塑造是對中原農民的性格特征作了較深的挖掘和多方位的展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無論是文臣武將、浩命夫人,還是現代農民,都能夠體現出中原民眾的氣質、性格、愛好和心理素質,是中原民眾性格的展現,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原人的豪放民風。目前的戲曲動漫很是受人歡迎,把傳統古老的戲曲用動漫的方式來進行表現,這樣使得受眾不再僅僅局限于中老年人,如果我們能在此基礎上對豫劇再進行更深的發掘與創造,相信對于更好地發展中原動漫有著堅實的力量。
綜觀世界各地優秀的動畫作品,都會呈獻出明顯的各自己國家或地區所獨有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如宮崎駿的作品無一不是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的濃郁的無常感和神秘主義,以及略帶悲情基調的宿命觀,這絕不是無病,是由其傳統文化基因所決定的,反映出來的是根植于其文化基礎上的人文情懷。再如2003年出品的法國動畫《瘋狂約會美麗都》,其故事充斥著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文化獨特的幽默與夸張,以親和的藝術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贏得了觀眾,整片洋溢著濃厚的懷舊溫情。即便是迪斯尼出品的動畫片《花木蘭》,雖然其創意來源是我國的民間傳統故事,但表達的仍然是美國式的價值觀與與文化訴求。我國的動畫作品以及動產業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獲得突破,對我國本土的地域性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可靠途徑,中原文化即是這一途徑上的一朵奇葩。
動漫產業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創作主題上的創新性、傳播途徑的廣泛性、新媒體應用的多樣性、受眾人群的日益增長、創作方法上的藝術性、技術性等特點與優勢;相應地,中原文化的特點非常鮮明,如戲曲的渾圓厚重、豪邁節奏明快、民間美術的粗獷、宗教文化的兼并包容、武術動作的舒展優美等。這些兩方面優勢和特點正反應出:一、動漫這類藝術形式可以成為傳承和發揚中原文化的最佳載體和可靠方法;二、中原文化的鮮明特點可以成為動漫產業發展的創意源泉。另外,對于傳承和創新中原傳統文化,動漫在形式表現具有天然的可操作性,如剪紙藝術或者皮影藝術的二維性與側面動作性特征,正好契合了FLASH動畫的元件動畫的動畫原理,把每一個關節做成元件,無論是逐幀調動畫,還是做成影片剪輯,都具有方便的可操作性,使動漫這一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傳播形式成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載體。
首先,就國外而言,動漫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有日本、美國、韓國。通過市場調研可知,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夠在動漫市場占有很大的分量,主要是源于這些動漫強國都擁有一條完整且成熟的動漫產業鏈,主要有以個特點:第一,動漫市場都有穩定豐富的創作素材,注重原創性。美國的動漫市場起源于電影動畫。日本的動漫創作主要依靠漫畫連載,擁有穩定的消費市場。韓國的動漫市場通過網絡動畫產業模式開啟了成功之門。第二,動漫制作手段比較先進,宣傳到位。美國的動漫完全是按照電影的風格制作而發展起來的,把握消費人群及消費市場的動向,保證了票房。同時,在動漫輸出方面,不惜重金宣傳,向全世界推銷自己的產品。日本在動漫制作上注重拍攝效果,多采用三維、四維拍攝手段,畫面唯美,意境深遠。作為日本主體產業之一,其配套產業體系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尤其是用動畫的手法把真人無法做到的劇情表現了出來,還包含了很多教育人的哲理,不像中國把教育的話直接說出來,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接受教育。韓國通過網絡動畫,進而衍生出網絡游戲,抓住市場發展的動向及消費人群的特點,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再者,無論成功與否,政府的大力支持,這種力量是所向披靡的。第三,動漫衍生產品市場開發得非常完善。比如漫畫周邊的動漫圖書的出版發行,音像制品的發行,相關游戲產業的開發等等配套產品都為動漫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生存空間。第四,動漫產業的受眾年齡段比較寬泛,不僅僅局限于兒童。這樣,動漫市場就非常容易打開。值得一提的是,與中國相比,關鍵是觀念不同,日本是全民皆“動”,在中國好像固有的觀念是,動畫就是做給小孩子看的,故事編劇在深度上也跟不上,所以市場不容易打開。第五,每部動漫作品都會展現出個性鮮明、惹人喜愛的動漫形象,形成固定的動漫品牌,進而成為動漫作品的形象代言人。通過動漫形象可以推動動漫文化建設,培育動漫文化品牌,推動原創動漫畫文化走向世界。第六、動漫衍生產品的版權都有明確的授權,保證其盈利創收,為后期的制作提供更好的保證與支持。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動漫作品創意的開發、產品的制作都離不開資金的周轉,否則難以維持正常的產業運轉,進而可能會導致動漫品牌形象的破壞。其次,國內方面,在沿海,浙江杭州動漫產業已基本形成一條動漫研發、創意和制作、產品加工、商業運營和衍生產品開發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在中部六省中,“動漫湘軍”的名頭已叫響全國,目前湖南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動漫產業鏈條。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經驗有:
(1)政府對動漫、游戲產業的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發展的優惠政策和長遠發展規劃;
(2)注重培養動漫人才;
(3)產業鏈條比較完善。由此可見,動漫產業的發展必須切合本國實際,找出亮點,形成動漫產業規模。尤其是對動漫相關市場的開發,更是重中之重。
二、河南動漫產業發展模式的構建
河南是人口大省,是動漫產業受眾最多的省份之一。鑒于動漫產業發展機遇的來臨,我們更應該重視中原文化的深度開發,將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動漫生產力、轉化為區域影響力。河南的動漫產業整體來說,在全國仍然處于追趕者地位。與其他省市相比,河南動漫產業顯得步子緩慢,動力不足,仍是一個動漫產業落后大省。自我審視會發現,河南的動漫產業,在動漫產業的發展方向、動漫企業的聚集、動漫基地的建設、動漫氛圍的形成、動漫品牌的打造等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擁有豐富中原文化底蘊的河南動漫企業在產業模式的選擇、動漫產業鏈條的完善、明星企業的打造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具有數千年積淀的中原文化的主體和核心,河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為動漫提供取之不盡的素材,關鍵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資源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發掘并傳承下去。河南的動漫產業可在以上的基礎上做出以下幾大特色:
(1)主動把動漫和有關產業結合,形成動漫產業鏈;
(2)注重影視動漫和出版動漫的結合;
(3)注重原創和中原文化的結合;
(4)注重行業協會與產業發展的結合等。形成以中原文化為底蘊、以文化與產業的有機結合為方向、以先進科學和技術為手段、以優良政策為保障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動漫產業鏈,在中原文化背景下構建具有河南動漫產業特色的發展模式。
三、河南動漫產業發展對策及建議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置身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態。廣東由于毗鄰港澳、瀕臨海洋,又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加上嶺南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的孕育,廣東高校的校園文化一直以其國際性、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創造性的特點,融貫中西,在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獨樹一幟。廣東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構想,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創新使命的高校,如何發揮校園文化的特殊功能,為廣東的文化大省建設提供恒久的人才支持,擔負起文化大省建設的先行者和排頭兵角色,是擺在廣東高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和發展機遇。
一、正確認識高校校園文化在建設文化大省中的殊地位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根系。文化的發展,對于生產力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類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不僅更為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發展的最終尺度在于人與文化的進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而且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作為人的主體精神世界的象征,作為價值觀的體現,對人的社會生活提供著恒久的支持,為社會發展提供著恒常的人文精神資源?!按髮W是文化的標志,是集合精英生產文化、傳播文化的地方”[1],大學往往成為國家甚至人類的思想庫、社會思潮和時興理論的發源地。在看似平靜、平凡的大學校園中,師生們心情寧靜地從事著整理文化、保存文化、傳播文化、創造文化的神圣事業。高校的師生們在長年累月的教學活動中,展現著自己博大寬廣的胸懷,包容著人類歷史和當代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文化和思想“,使萬物相生而不相害”“,學問共容而不相斥”,真正做到“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構筑起人類社會中最為神圣和高尚的精神殿堂。在社會各種思潮的消長起伏中,孕育并植根于大學的校園文化可以看作是社會文化中精神因素變化的“晴雨表”。校園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總是起著某種社會先導的作用。校園文化的主體作為高層的知識分子,也不會僅僅滿足于簡單的文化繼承。他們肩負的使命也使他們更渴望從事創造性的文化活動。校園文化這種創造開拓的特點,決定了校園文化相對于其它類型的文化更具有超前性。校園文化中的新思維、新觀念,強烈地沖擊著阻礙社會發展的陳規陋習,有力地推動著社會文化向前發展。學校創造的新科技、新文化不但波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科學技術的重大創新有時候會引起社會文化的重大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講,校園文化是文化大省建設中的排頭兵和先行者,同時也是文化大省建設的重要窗口。
文化對人的影響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這是一種環境的影響、氣氛的影響、也是一種意識的、習慣上的影響。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就是在具體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下將人們的事業心和成功欲轉化為具體的奮斗目標、人生追求和行為準則,形成廣大師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推動學生為把他們自身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而努力。要把廣東建設成為文化大省,關鍵是要優化文化人才結構,不斷壯大高素質的文化隊伍,形成一批適應文化建設需要的文化創作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人的現代化素質,是能否建成文化大省的決定性因素。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教育單位,既是教學基地又是科研基地,而其中首要的是人才培養。__同志曾經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睆闹形覀冋J識到校園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發展人。而校園文化反映的是學校這一教育機構的價值觀、人才觀、辦學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校園文化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塑造的結果———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必然要走向社會,轉移給社會。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文化使個體社會化的活動。有的學者認為,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的輻射影響,主要依賴三種“文化流”的作用:一是人才流,二是知識流,三是傳播流[2]。高校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的人才,就像一顆顆文化的種子,播撒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不斷為社會文化的建設起推動、示范和導向作用,為文化大省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發揮特色校園文化品牌在建設文化大省中的
示范和輻射作用
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目標的提出,使廣東的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應該在社會發展和文化大省建設中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應該更直接地和實質性地參與社會的進步。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應該主動適應文化大省建設的需求,提高科技含量,打造文化品牌,培養創新人才。
(一)植根嶺南文化土壤,夯實校園文化底蘊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數千年來,生活在嶺南的人們,始終在吟唱著一部與中原迥異的“山海經”。作為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生存居住的地區,鐘靈毓秀的中原文明與生機蓬勃、開闊浩瀚的海洋文明,在這里既沖撞、排斥,又交融、匯合,形成了精彩、大氣,獨具一格的文化,在中華大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這是在土著南越文化基礎上,以中原漢化為主體,博采其它民族和地域文化之精華,經過長期融合、整合、創新、升華而成的一個區域文化體系。而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得風氣之先,經濟上已“先行一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充分發展。這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猛烈地沖擊著與其相悖的一切舊的文化形態。與此同時,廣東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引進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包括先進科技、信息、人才和其它文化資源;國內文化科技人才也紛紛南下,使廣東再度成為兼容南北、涵攝中外的文化改革之區,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熱潮,不斷改變著廣東的文化景觀把嶺南文化推向空前發展的高度。嶺南文化的某些品格,無論是開放意識、改革精神,還是生活方式,都已經或正在形成一個從南向北轉移的趨勢,甚至成為全國某些文化領域的領導力量。
任何一種先進文化都是傳統文化發展過程的歷史積淀和創新,這就決定了它的歷史連續性,校園文化也不例外。要建設廣東特色校園文化,必須重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優秀的內容對其進行澆鑄與定型,使之形成相對恒穩的文化內核。與此同時,廣東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從嶺南人特有的“實干”精神及先天的嶺南文化優勢中汲取養料,以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豐滿校園文化的軀干。廣東文化的優勢之一在于文化的多元化,既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又有特區文化以及少數民族文化。文化資源呈現出國內少有的豐富多彩,并反映在語言、戲曲、戲劇、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等多個方面,僅方言就在中國方言中獨占其三。地方劇種也是少見的豐富,粵劇、潮劇、漢歌、山歌劇、采茶劇、雷劇,加上新型的輕音樂劇、芭蕾舞劇等現代劇種,令人側目,既高雅又富有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國際競爭力。把廣東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多彩的文化形式,引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既可以提升校園文化的品味,提高校園文化的質量,同時又可以通過對民族文化的再創造,推動嶺南各民系文化的不斷發展,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
(二)以大學城建設為契機,創建廣東特色大學文化園區
興建大學城已成為中國新一輪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近年來,我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大中城市先后興建了大學城(園區)。大學城的興建,從分散到集中,為打造廣東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提供了契機。教育和大學說到底都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既是教育之基更是大學之魂。文化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也是大學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和特征。建設大學城的目的,其本質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大學城靠什么去培養人才,當然是文化。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創造物。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過程。許多大學城由于僅僅停留在對學生生活層面的需求上而忽略了學生對文化層面的需求,雖有“明亮的公寓,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但卻缺乏“圖書館”等文化建筑和文化氛圍。許多學生只把這類大學城當作宿舍群而已,談不上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大學城的建設就應注入文化的理念,整合各高校的文化資源、統籌規劃、合力建設一個融現代建筑及傳統文化于一體的大學城。
首先,大學城要引入嶺南文化的建筑理念。環境可以造就人,人也可以改變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因而把環境也作為文化的構成因素,是理所當然的。校園環境作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無聲的教科書,能潛移默化地對身處其中的師生進行文化的熏陶和塑造。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我們知道,物體在其空間的位置都不是隨意的,尤其是經過精心組織和設計過的學校建筑,更是一定思想和文化的反映和具體體現。大學城(園區),是高級人才培養、科研和交流的中心,應該注重大學城文化資源的開發和特色的建設。在充分體現現代化大學城的宏大氣魄以及文化聚集、輻射功能的同時,建筑設計應體現嶺南建筑的藝術風格,賦予時代的內涵。在校園規劃上,也要有江南園林的風韻,體現出嶺南文化的獨特韻味。使之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從而為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廣東校園文化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大學城應建設一批嶺南特色的人文景觀。校園文化蘊含著學校的靈魂,也凝聚著學校的形象,更承載著學校的歷史。大學城可以說是在“文化荒漠上”建立起來的全新的文化園區,既然是文化人集聚的地方,又是傳播文化、創新文化的機構,當然也應有文化的氛圍。除了大學城的建筑,大學城的規劃、布局應體現文化韻味之外,還應有一些昭示著文化的標志性的人文景觀。一所大學可以沒有宏偉的校門,但不能沒有文化的底蘊,那里的每一個廊柱,每一個塑像,每一張海報,都會__學城也應該有代表大學城靈魂,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標志性文化景觀。它對提升大學城的文化品味,提高所在城市乃至廣東的知名度,樹立大學城的個性形象都具有非?,F實的意義。
(三)融通中外文化成果,鑄造校園文化之魂
在當今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外校園文化之間的交流、溝通,相互吸收和融合、影響和適應,已是必然趨勢。與此同時,校園文化多元化和尋求保持不同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特質的尋根意識,也在不斷增長。我們既不能因融合而拋棄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質,也不能因保持民族傳統文化特質而拒絕交流、吸收和融合。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在歷史上一切有為的文化開放,帶來歷史巨變的開放,無一不是主動進取型的。先進文化應該在多種文化的相互激蕩和競爭中,獲得參照坐標,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汲取世界各種文化的優秀成果,通過綜合創新,不斷在內容和形式上推進文化的創新,才能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要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校園文化首先必須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質。中華文化就其總體而言是比較封閉的內陸文化。廣東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嶺南文化的構成中多數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開放性、包容性,所謂海納百川、能成其大。內陸人把大海視為世界的盡頭,望洋興嘆。嶺南人卻把大海當作世界的起點,令海不揚波,好遠航。因此海上絲綢之路才逐漸得以形成氣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嶺南,自古以來就是多種文化并存的地方,這就不難解釋,嶺南人為何能得風氣之先,早于內地接受來自西方的先進文化,從而在近代異軍突起,在幾千年的帝制及其封建專制統治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也為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再造中華文化鋪平了道路。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先進的校園文化,就必須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切優秀的品質,保持嶺南文化中固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澆鑄嶺南校園文化更鮮明的民族特質和個性特征。其次,就是要更加開放地吸引、接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有益的東西。有人擔心,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文化發展會走向同質化,民族文化會被異質文化所侵蝕,這種擔心是狹隘的,只有能夠吸納世界、交流世界,包括碰撞世界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隨著中國加入WTO,我們更應以中國文化的博懷和世界眼光,著眼世界文化發展的最前沿,瞄準它的最新思想、觀念、知識成果,“擇其善者而用之,擇其不善者而去之”。立足實踐并加以融會貫通、發展創新,從而使社會主義的大學文化能夠在博采眾長中始終立于時代文化大潮的前列。融合是必要的,發展更加必要,只有這樣才能按代表先進文化的要求形成、發展有廣東特色的校園文化。
(四)堅持以人為本,著眼培養優秀文化人才
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國家文化發達,人民文化素質高,可以轉化為巨大的創造力,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競爭力量。培養人才、向社會輸送優秀的文化人才是大學產生的最初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不僅把清新的氣息帶入了校園,同時又將大學的文化和傳統擴展到社會。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發展和完善過程,實際上也是校園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續的過程。因此,大學校園文化的著眼點,就在于塑造一代又一代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文化人”。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為省的文化大省戰略的實現,培養大批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扎實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較強的能力素質、具備成熟心理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優秀人才。超級秘書網
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校園文化要保持自身的一種特殊文明形態和文化群落的人文本性,就必須承擔起以創新精神為關注對象的人文使命。從人的本質出發,校園文化的視角更廣、內涵更豐富。校園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以培養“文化人”為旨歸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主體是人,客體是人,出發點和歸本宿點也是人。所以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從人出發,重視從整體上對學生的研究和把握,從而使校園文化在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前提下,立足于凝聚人、培育人、激勵人,才能使校園文化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富有時代特色和魅力。
其次,要把大學生當作“文化人”,以“文化”的力量去感化學生。在校園文化提出之前,我國一般把高校作為教育環境,學校的一切活動指向明顯,更多的表現為我說你聽,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張揚?,F代社會,大學已經成為人類進行智性文化活動最活躍的地方。它不但是精神文明的創造之所,同時也是社會基本價值與理想的堅守之地。因此,高校應轉變觀念,把高校更多地看作是一種“文化環境”,對學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文化環境”中對“文化人”實施的一種教育,利用文化固有的教育、引導、約束、凝聚、激勵和輻射功能,讓學生在充分張揚個性享受自由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地接受校園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的熏陶和規范。這也正是教育現代化所追求的主題價值。再次,要提升校園文化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學術品味。按照關于“代表先進文化”的要求,結合現代化的實踐和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現實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強化文化理性;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凝聚校園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設、培養理想人格;構建以社會主流文化為先導,以師生的共同參與為主體,以獨特的校園精神為內核,以學生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為目的的校園文化體系。在校園文化的內容上,實現由淺層次的文體娛樂型為主向以文學藝術、學術科技型為主轉化,以提高校園文化的藝術和科技含量。在校園文化的形式上要堅持靈活多變,與學生的特點吻合,與社會的現實同步,顯示出時代的特性,積極營造一種格調高雅、內涵深邃的校園文化氛圍,有效引導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人生舞臺上沖出現代人的價值困境和道德迷霧,從而獲得對生命世界的整體把握和現代社會安身立命的意義歸屬,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實現廣東文化大省戰略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注釋:
[1]蔣述卓.新型學者的新潮思想.羊城晚報,20031本論文由整理提供4122
[2]譚元亨.嶺南文化藝術.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19
[3]王蒙.全球化浪潮與文化大國建設.光明日報,
風俗文化是人們日常生活活動中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傳遞著不同的風俗文化。例如,在中國,紅色代表吉祥喜慶,好運勝利?!笆聵I紅火”“開門紅”“走紅運”“大紅人”,在文學作品中“紅”指年輕女性“,紅顏”“紅妝”。英語中“red”表示顏色,和漢語中的“紅”不同。在英語中,“seered”是“大發雷霆”,“gointored”是“出現赤字”,“paintitred”“把某事物描繪成駭人聽聞的樣子”。此外,動作、表情、目光等交際途徑,起著語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法也有很大差別。例如,西方人朋友見面喜歡擁抱,在中國,人們見面時則習慣握手。在西方人們交際中眼光的接觸是專注和信任,在中國,眼睛盯住對方被認為不禮貌。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的影響
不同的文化傳統孕育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觀念。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影響著人們鑒賞和翻譯優秀西方文學作品。翻譯既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信息的傳遞。翻譯的表層是語言的轉換,翻譯的實質是文化信息的傳遞。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和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我國當代翻譯理論家中,王佐良先生提倡翻譯與文化研究相結合,指出“翻譯理論的研究,包含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在翻譯中要同時重視語言和文化,認為“真正的對等應該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義、作用、范圍、感彩、影響等等都是相當的”。將翻譯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譯最大的困難就是兩種文化的差異,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掌握語言。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本身的影響。文學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形式,文學作品翻譯是對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對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就必須了解西方文化,真正領悟西方文學作品的思想蘊涵。
三、英美文學作品英漢譯策略
1、翻譯最常用的策略是歸化與異化。
歸化與異化概念,是一九九五年美國學者率先提出的,他的思想是受德國哲學家和古典語言學家的觀點影響“,翻譯只有兩種方法,不是譯者不打擾作者,盡可能讓讀者靠攏作者,就是譯者盡量不打擾讀者,讓作者靠攏讀者”“看一個翻譯是歸化翻譯還是異化翻譯,完全取決于文化形態的重構,翻譯在這一形態中得到生產和銷售;什么是歸化或異化只有在考慮到改變譯入語文化的價值關系時才能得到界定?!备鹦G僦赋觯骸爱斍霸趯Α畾w化’問題的認識上,譯界同仁應該區分歸化法的兩種前提:一是忠實原則下的歸化;二是非忠實前提下的歸化。前者總體上是規定性的,后者則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語中心論的,后者則是譯語和譯語文化取向的?!睔w化和異化不是對立得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是不存在的。歸化和異化是相對的,無論歸化或異化,翻譯方法都會出現相互的覆蓋,歸化和異化只是兩種方向,他們的具體程度隨著翻譯方法不同所占的比重也不同,策略傾向不同。歸化的手法是省譯、替換、解釋等,異化的手法是音譯、直譯和注釋等。歸化和異化不是對立的,他們相互補充,為不同的翻譯目的服務。例如,張谷若先生對《德伯家的苔絲》的翻譯,為了增進譯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用直譯的方法,又用腳注介紹了英國的風俗習慣,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歷史文化背景。很多學者采用歸化異化互補的多元譯法,異化與歸化在文化翻譯過程中要適度。適度的歸化增強譯文的可讀性,適度的異化增加讀者對源語文化的了解,加強文化交流,文學翻譯的關鍵是多元互補。
2、譯文應當把讀者反應放在第—位。
翻譯要突出原文與譯文在文化上的區別。在異化與歸化問題上,區別對待語言和文化的翻譯,在句式和語法上,英漢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英文文學作品的翻譯,應避免詞匯和句式的生硬,而盡可能地向讀者介紹英美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因素,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聯系,英國翻譯家有個形象生動的比喻,文化是一個有機體,而語言是這個有機體的心臟,強調了文化和語言的不可分割,語言內容的翻譯要采取歸化手段,避免歐化,茅盾先生指出:“好的翻譯者一方面閱讀外國文字,一方面卻以本國語言進行思索和想象;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譯文擺脫原文語法和語匯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譯文既是純粹的祖國語言,而又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內容和風格?!弊g者“以本國語言思索和想象”來理解原文,翻譯遇到障礙時,盡可能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在保持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把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成祖國語言。英漢翻譯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使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符合漢語習慣。
四、結語
1.1試驗點概況
陽江銀灘園林綠化項目位于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21°33′~21°40′N、111°47′~112°01′E),常年氣溫高,降水量充足,但分布極不均勻,易出現季節性鹽霧,夏秋季節多臺風,臺風災害尤其嚴重,每年平均出現2~3次。
1.2試驗設計
在試驗點選擇種植時間超過1年(植物種植完工時間為2011年5月),長勢良好的樹種的花壇作為園林綠化種植土壤的采土點,客土厚度為1~2m之間,花壇種植面積約為300m2,植物種類較為豐富,層次配置率高??瞻讓φ諡橥谔钔粒形催M行綠化種植的區域。
1.3綜合措施
2010年春至2012年12月對陽江銀灘園林綠化項目進行園林綠化工程改造。土壤改良采用客土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的方式??屯镣寥罏辄S壤土和紅壤土混合,砂礫較多,平均客土厚度為100cm,以保證短期內不會受到地下水鹽堿度的影響。試驗點花壇的園林植物種植于2011年5月前完成,調查時的植被種類。定植以后的管理過程中,進行水分管理,特別是每當臺風過后需用淡水洗鹽。
1.4樣品采集與處理
2012年12月份,在花壇試驗點和未種植區域采集表層(0~20cm)土壤樣品,3次重復。土壤樣品均為砂壤土,土壤的化學性質由華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進行測定,包括pH值、電導率、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
1.5數據處理用
Excel的數據分析功能對2個試驗的土壤指標數據進行方差分析。
2結果與分析
花壇的種植土壤pH值為6.12,較對照的6.08高,但兩者無顯著差異(P>0.05);花壇的土壤EC、交換性鈉的含量顯著低于種植區域(P<0.05)。結果表明,綜合措施實施后1年后的土壤的鹽堿度水平處于植物正常生長的適應范圍(pH范圍為6.08~7.00,EC范圍0.26~0.39<1.00,ESP(交換性鈉)含量范圍10.06~15.93mg/kg);而且能降低土壤的鹽度、堿度,但與pH無明顯差異,這與趙秀芳等和單奇華等觀察到的現象一致?;▔N植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堿解氮分別比對照顯著高85.72%和25.00%(P<0.05),但有效磷和有效鉀含量較后者顯著低66.96%和44.19%(P<0.05)。表明綜合措施實施后,1年后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和有效氮含量,但降低了土壤中有效磷和鉀的含量;土壤中堿解氮含量僅為2.85mg/kg,處于較低水平。
3討論
靳埭強自幼受祖父靳耀生熏陶,愛好繪畫。1957年定居香港,投身為學徒,滿師后當裁縫師,如此十年之久。1964年開始隨伯父靳微天學習素描及水彩畫。其后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攻讀由呂壽餛教授的水墨畫課程及王無邪主持的設計課程。1967年開始從事設計工作,屢獲獎項,享負盛名。1976年開始創辦設計公司,作品受高度評價,成為馳名中外的設計師及畫家。他的設計作品獲獎數百,被眾多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在國際賽事上獲獎的香港著名的設計師靳埭強把中國元素與平面設計融合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在張力中盡享中國文化、傳統、色彩的博大精深。而正是因為中國設計師一直把中國元素融合與平面設計中,讓更多的人通過絢麗、優雅、大氣的設計作品認識中國、認識中國文化的厚重。
二、中國傳統元素
1.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包含著無窮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含而不露的,隱而不顯的。現代平面設計通常以直線和幾何圖形構成元素對書法進行解讀,以創作出富有現代氣息和視覺沖擊力強的作品。書法的平面設計通常是以點、線、面、形、色和質感等視覺要素的綜合運用。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記錄歷史的文字,也是一種藝術,一種美的享受。靳埭強設計了在其設計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件設計作品——中國銀行標志,該標志設計是將古錢與“中”字結合,賦予簡潔的現代造型,表現了中國資本、銀行服務、現代國際化的主題。中國銀行標志的造型完美大方,符合國家專業銀行的身份,更包含著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企業文化。這個標志可謂是靳埭強融貫東西方理念的經典之作,也是現代設計中傳統元素的經典之作。元素的再造不僅僅局限于舊有造型元素,對于現今可利用的視覺造型的改良與再造對于傳統文化亦有其重要的意義。其次,對于傳統造型元素、民間造型元素的應用,我們還是應該以客觀冷靜的眼光去看待。由于,歐美真正意義上的平面設計發展可追述至十八世紀的字體設計與印刷革命,體系的完善與設計上日趨規范化與標準化,使得設計師愈來愈多地將古典元素看齊。這種極力擺脫現代設計模式的束縛的現象是建筑在一定的基礎上的。而反觀中國的平面設計,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不完善與不成熟,如果一味對于舊有元素情獨鐘、迎合西方的獵奇心態的話,不僅不會造就傳統元素的設計氛圍,更會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局面。顯然這是不利于我國平面設計理論體系與形式體系的完善與健全.而從在元素的利用上來講也是不符合設計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靳埭強先生的設計是平面設計傳統文化與設計元素再造成功的典范。利用傳統文化設計觀念對于舊有造形元素進行改良和取舍,使之成為載體,傳達現代社會的特質,這是我們的平面設計較之歐美平面設計個性的詮釋。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化,而五千年所形成的傳統的慣性使我們不可能拋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任何一種藝術門類都是如此。五千年來的文化沉淀于我們來說就有如是寶藏、有如是肥沃的創作土壤;但也有如包袱。面對傳統舊有元素的改造,我們則必須先對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加以吸收、消化才能繼承和發揚。
2.中國水墨山水畫
水墨畫用簡單的色彩描繪萬千世界,用神韻傳遞情感;中國傳統建筑宏偉高大,高低錯落有致,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由于書法的特殊功能、特殊形式和特殊的創作規律,它對客觀事物線條的反映比之舞蹈、雕塑、繪畫等藝術的反映有著更大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書法藝術的線條中,基本上看不到對客觀事物線條的直接模擬,而是通過形象思維活動,撇開客觀事物的線條所必然帶有的種種限制,專門攝取其具有美學含義的特征,并使之融化在書法藝術本身所獨有的形式之中。中國水墨畫“以形寫神、神形兼備”,通過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來象征性的抒情達意,將傳統禮俗中追求自然、含蓄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取向寓于繪畫筆法和意境之中。根據產品特點而在表現手法中借用國畫之“形”與“神”的廣告創意,尤為獨具傳統禮俗文化之神韻。
3.中國吉祥圖案
吉祥圖案的出現源于吉祥意識的產生。吉祥意識是人類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的一種意識,來源于古人對生活的不安定感。吉祥圖案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等作為有機的整體,題材和構思來自于現實,其表現往往超越現實,具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它是中國人對萬事萬物乞求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反映了圖案至善至美的本質。象“龍”這種被人們創造出來的自然中沒有的吉祥物還有很多,如鳳、麒麟、辟邪、朱雀、玄武等。此外,傳統吉祥圖案及紋樣還有方勝、云紋、如意紋、回紋、水紋、太極八卦、中國結等,這些傳統吉祥圖案在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后,開出一朵朵奇葩,透出情感的細膩……
三、靳埭強作品中的傳統元素解讀
靳埭強在的設計作品在設計風格上回歸傳統,這中傳統文化精神在設計中的回歸,不是在設計上對傳統圖案的簡單引用,而是升華為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繼承。我們可以在他的這些作品中,感悟到一種神韻、魅力、一種征服人心的力量。他之所以走向成功,不僅因為他有一流的設計意識和頭腦,也由于他在設計中把很中國化的東西,如中國古錢幣、水墨文化、儒家文化,很好地加以理解,并加入一些現代時尚的“調味劑”呈現出來。
1.中國書法的獨到靈妙的運用
他在一組“吃喝玩樂”的設計作品中,將“吃喝玩樂”這四個中國字融入到作品中,這組平面設計作品將獨特的東方語言與直白的概念把東方的美妙恰當地表達出來,對本土文化的思考和渾然天成的運用,對現代設計的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刻領悟進行了綜合,使得人們一下就記住了這些飽含著濃郁東方情愫的設計作品。視覺發生了奇妙的變化,說是字,又像是畫,造型奇妙,神采飛揚,讓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呈現出書法線條獨特的意境。書法是線條的藝術,以線界形是人類最古老的繪畫方法,是人類為了在平面上表述客觀事物而使用的虛擬性、提示性的視覺語言。他設計的重慶形象標志,此標志創意源于“雙重喜慶”的文化典故,以它為基礎,以兩個歡樂喜悅的人字形重疊成“慶”字,傳達出重慶名稱的歷史由來。同時,標志中張揚的人形也展現了“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理念,傳遞出重慶人熱情、奔放、“廣”“大”開放的胸懷。標志以漢字“慶”字為切入,并在此基礎上所作的圖形化處理,就使受眾很容易就能識別出城市重慶的個性特征。
1.促進區域文化發展模式創新
文化產品和服務既要有標志性的經典項目,又要貼近群眾,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滿足居民文化需求,不斷開拓新的文化消費領域,促進消費結構的換代升級。[1]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體育文化產業優勢是當下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的內在要求,文化遺產作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和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同時也是具有文化特色的市場消費項目。目前,中原地區傳統體育項目在以非遺為主題的大型綜合性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傳統武術演藝品牌“武林風”、“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以及節慶旅游品牌世界傳統武術節、中國國際武術雜技藝術節、河南國際少林武術節、國際太極流大會、中國俠文化節等。這些項目的商業開發和利用既是市場優勢轉化,也是文化發展的創新,不僅影響了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影響著體育消費心態和趨勢。同時,通過產業化的帶動輻射,也使不少地方成為有一定影響的旅游產業區域,比如登封、焦作陳家溝等,使文化優勢轉化為區域產業優勢,甚至成為當地支柱產業。由此可見,傳統體育文化創新發展是通過市場渠道轉化為健康優質的文化產品,將產業資源與傳統文化資源相結合,加快其產業化步伐來實現的。
2.促進傳統文化傳播和推廣
體育價值觀是個人或社會對體育的意義和價值的認知與判斷,它控制著體育的發展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在生活方式上,人們開始追求身心的雙重享受,從以往對人體健康認識的單一生物學模式轉變為身心雙重享受的模式。群眾對體育的認知轉變,同時也帶動了對傳統體育的興趣和關注,對傳統文化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是河南特色文化遺產項目,傳統體育的傳承推廣是河南體育發展的主要任務。例如河南省文化廳和文物局主辦的“文化遺產日”河南省主題活動啟動儀式(非遺專場)中開封石鎖、二鬼摔跤等傳統體育項目展示;由文化部主辦的“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薪火相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徒同臺展演活動”陳式太極拳代表性傳人陳正雷大師攜弟子進行展示。這些活動具有多種傳播途徑,因而逐漸被大多數人了解和熟知。然而,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傳統體育文化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對項目本身所蘊含的價值認識不足。只有通過對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播與推廣,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將健身的理念不斷宣傳,使人們真正意識到傳統體育的價值核心,才能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作用,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3.推動城鎮生態文明建設
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一種更高級的文明形態,即工業文明之后的人類文明形態,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方位的生態化構建。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核心的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一直以來,民間是傳統體育項目產生、傳播的土壤。它們散落在民間成為傳統文化的縮影,為普通農民或城市一般居民掌握,形成民間自發性的傳播,大多項目既可以在農村發展也適合在城市推廣。現階段,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游和務農采摘旅游等已成為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發展的一種形式。通過大力發展古鎮古城民俗活動、地方傳統技藝和游戲、傳統節日、民風民俗等傳統體育旅游活動,豐富了生態文明發展形式,進一步推動城鎮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二、中原體育文化遺產發展面臨的困境
1.群眾認識不夠,缺乏動力
雖然現代社會居民富裕程度提高,閑暇時間增多,但人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一些健身活動上,并沒有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引起足夠的重視,更不會關注其內涵。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發展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們對于傳統體育的了解還不夠,還有不少人認為體育運動就是體育的全部,而傳統文化中不存在體育活動。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持續性開發的文化符號有待于更多人理解認識。不僅僅是普通居民對傳統體育認識不夠,甚至一些基層部門在管理當中也認為體育僅是體育部門或教育部門的事,文化遺產是文化部門的事,兩者關系不大,割裂開來看問題、處理問題;各行政管理部門習慣了條條框框的對口管理,在沒有明確的歸屬情況下,對體育文化遺產置之不理,尤其是在基層宣傳推廣中主動性較差,政府部門介入較少,造成群眾對傳統體育項目認識較少,不能充分認識到推廣普及的重要性,阻礙其健康發展。
2.資源條件匱乏
“空間、設施、形式、組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保護的重要因素,必須要保持一定的平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包括軟硬件資源:硬件包括了場所、資金、活動形式、市場宣傳開發等;軟件包括了文化理念、大眾需求、市場消費心理等。中原傳統體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充足的軟硬件資源條件作保證。盡管近些年來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與保護的投入資金每年都在增加,并且在地方政府和基層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在各地鋪開,但是與河南省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經費的人均占有量還是相當低,與公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反差較大。體育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是大部分地區缺乏充足而固定的經費渠道,對政府依賴性還是很強,設施、場所不固定,套用名目、非法獲利的不規范開發現象經??梢姟M瑫r,組織者、指導者、傳播者隊伍建設也比較薄弱,如何落實規劃,如何發揮好隊伍的作用等關鍵問題都未經深入思考,而這些問題不是僅靠政府補貼經費就能解決的,重要的是要有相應的寬松環境,及時出臺扶持政策和管理法規。在這種松散放任的狀況下,居民們很容易失去對傳統體育的正確認識,資源儲備和居民文化需求嚴重失衡,加劇了文化環境的惡化,使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阻礙了文化傳播系統的正常運行。
3.保護傳播機制尚待完善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盡管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設立了保護機構,但是基層保護機構仍然很不健全。一些保護的法律法規尚未正式出臺或還未規范完善,與保護相關的一系列糾紛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一些措施和規定過于空泛,對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針對性差,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保護人員不能在工作過程中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權力。體育文化遺產的保護計劃、發展措施仍未能納入中原經濟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主體規劃中,非遺保護機構大多是現行的主管文化的相關單位,或者是在政府引導下依托社會力量成立的相關協會,與各地方體育、教育專門機構并沒有太多的交集,責權并不明晰,因此,在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中效率低下,執行力度差,專項人才隊伍建設也有待落實。收集、調研、記錄、存檔、運行、人才培訓等工作都還不規范,保護措施與技術相對單一,沒有形成相對系統規范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機制。保護機制中的教育環節發展尤其滯后。首先,掌握著傳統技能的傳承人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穩固的傳授群體,迫于生活、經濟等方面壓力他們會將主要精力放在謀生上,許多獨特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其次,社會教育和宣傳跟不上,受眾范圍較小、氣勢不盛、影響力有限。學校教育普及程度跟不上,學生們在學校往往接受現代體育項目的較多,傳統體育接觸少甚至沒有,教育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脫節。大學教育中沒有專門的學科支撐,傳統體育與文化遺產相交叉的課程缺乏,不能培養文化遺產傳承所需社會人才。
三、中原體育文化遺產發展的路徑探析
1.以社區體育為本位,提高社會認知度
要通過有效手段讓政府和社會各層次人群自覺了解傳統體育文化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提高社會認知度。通過一系列政策法規對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加以促進和約束。比如降低非遺項目結社結會的門檻,降低組織基金會的門檻,減免、降低稅收以及提供融資、土地使用等優惠政策,以前傳統體育有各式各樣的協會,也有組織行業組織的,都是愛好者自發組織的,依靠社會資助生存,有些維持了一百多年。[4]目前,河南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城市管理由單位制向社區制回歸,社區將成為現代城市居民生活和休閑的基本單位,以地緣為基礎的社區體育將成為新世紀體育的重要組織形式。社會對社區體育的價值定位,也應該由社會目標向個人的自我滿足與個人的身心發展方向轉移?,F代體育已成為群眾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社區建設的重要部分,在人們進行體育活動時,已習慣運用體育符號來詮釋一些社會價值特征。因此將傳統體育帶進城市社區、新農村社區,對促進體育和文化和諧發展,促使居民多元化價值觀的形成尤為重要。要想讓體育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充分發揮出自身價值,必須在認識上引起足夠的重視,文化主體要全力灌輸傳播意識和傳承思維,以不改變傳統文化特色為原則底線,在群眾思想中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觀。群眾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提高了,自然就有了培育發展的土壤。以地域文化為特色,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挖掘,增強居民體育意識,擴大傳統體育的影響力是開掘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具體來說,一要改變小農意識文化觀念。小農意識文化觀念的特點是目光短淺,小富即安,保守吝嗇,懼怕變革。二要更新計劃經濟文化觀念。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文化的政治性因素被無限放大,文化單位沒有競爭觀念,沒有經營意識,沒有成本分析,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價值不能有效開掘,所以文化資源閑置與浪費嚴重,守著文化富礦過窮日子。
2.以非遺開發為契機,構建體育產業開發體系
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推進和一些地方扶持文化產業的政策出臺,為了避免體育文化遺產開發的重復性和盲目性,必須建立科學可靠的體育產業開發體系。結合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對河南省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定位,河南省的傳統體育產業應圍繞“以推廣普及為基礎,以傳承開發為核心,以休閑健康為重點,以人文體驗型生態旅游等為特色”的產業體系來構建。一是以觀光型生態旅游與地方傳統體育特色相結合。這種發展方式是以“觀”為核心,觀光型生態體育是現階段中原經濟區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確保地方自然環境、傳統建筑、遺址、農耕風光不遭受破壞的基礎上,以旅游觀光為契機,使觀眾廣泛接觸傳統體育文化遺產,通過了解自覺接受傳統體育項目,自發學習和推廣傳統體育項目。這種模式在豐富了旅游開發模式的同時也可以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景觀結構,使體育文化遺產的開發與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找到了最佳結合點,是現代化的生態體育開發模式。二是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播推廣,重點是提高人們的休閑健身意識,使之成為一種有別于城市喧囂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方式。依托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自然歷史價值,使其與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相結合更能迎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三是加快建設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專屬發展路線,形成河南省傳統體育文化的生態核心區域。同時,要大力發展俱樂部、健康養生群眾團體、表演團、生態旅游度假村等各種形式的文化項目(團體),形成能夠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河南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傳播推廣體系,完善休閑服務功能,豐富全民健身途徑,培育和擴大市場。
3.規范傳統特色文化市場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