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9 08:16:49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工作行政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相對滿足的時候,當我們的社會需要更高的生活質量的時候,規避風險就成為我們時代的中心政治議題。要解決社會風險,就必須對現代性進行積極的反思并尋求變革。貝克同時認為,要解決這些風險需要專門的知識,風險政治學就是關于是知識、專門技術和非專門技術的政治學,在風險討論中,知識和專家的地位提升到了政治地位。當前我國正處于關鍵的社會轉型期,處于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政治發展的矛盾聚集階段,是社會和自然風險的高發期,而這些潛在社會和自然風險往往又很容易轉化為各種現實社會危機。經濟轉型過程中利益糾結,社會發展中的突發安全事件,政治發展中腐敗問題,以及大規模霧霾的蔓延,環境污染事件的頻發等都是風險社會時代的重要表征,雖然我們還不能武斷中國已經進入了風險社會時代,但是,風險社會理論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應根據風險社會的重要特征,提前布局,建立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長效機制,以期能迅速化解風險,防范危機。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處于政府決策核心位置的公共行政領導者的危機決策能力對政府的危機管理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故而,從風險社會理論視角探討公共行政領導者的危機決策能力是極為必要的。
二、風險社會的到來凸顯了公共行
政領導者危機決策能力的不足作為新時期的公共行政領導者,它既是社會管理的主體,也是進行各種危機處理的關鍵人物,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關系著危機局勢的發展變化。公共行政領導者的危機處理能力,也就是公共行政領導者在危機情境中的組織、協調、指揮、控制、決策等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其有效化解危機的根本前提和基礎。而面對隨時可能轉化為社會危機的風險,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能力的不足日益凸顯。
1.公共行政領導者對風險和危機的預見能力不足。
政府承擔著社會管理的重任,政府的決策質量的高低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長遠的影響,而作為政府決策核心要素的公共行政領導者的風險和危機預見能力則左右著政府決策質量的高低。而現階段一些公共行政領導者在做出經濟社會發展決策過程沒有充分意識到風險社會的特征,對決策在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危機預見能力不足。近幾年,因暴雨問題凸顯的城市排水問題就是公共行政領導者對風險和危機預見能力不足的明證。公共行政領導者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本應高瞻遠矚,盡可能預測未來可能的風險和危機,并為此建立相應的應急機制,充分預估未來遭遇災難或危機后可能出現的瓶頸,在人力所及的范圍內盡可能消除導致災難的各種潛在因素。而由于制度和領導者自身能力的限制,一些公共行政領導者對決策風險和可能的危機預估不足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2.公共行政領導者對風險和危機的辨別能力差。
對于公共行政領導者來說,在風險和危機爆發之初有效的控制和消弭危機往往比挽回和處理危機更加重要。然而從當前我國風險防控和危機處理的經驗中,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公共行政領導者不具備對風險和危機的辨識能力,不能在危機爆發初期,就準確判斷危機的性質,預見危機爆發的危害,從而對癥下藥,將危機化解在尚未造成危害之時。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就凸顯了地方公共行政領導者對風險和危機識別能力的欠缺。
3.公共行政領導者對風險和危機信息搜索能力比較弱。
赫伯特·西蒙曾指出:“在危機狀態下:決策者事實上并不具備相關決策狀況的所有信息;決策者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決策者在有了相關決策狀況的簡單印象后就行動;決策者對的選擇行為受所得信息的實質和先后順序的影響?!睆闹胁浑y看出,針對信息收集,公共行政領導者對風險和危機信息搜集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首先決策者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即公共行政領導者面對情報部門收集來的有關風險和危機信息,難以分辨出信息的真偽、主次,不能透過信息的表層現象對風險和危機的本質有深層次的認識,從而引起判斷失誤,決策不力。其次,信息掌握不全面,當公共行政領導者面對不完全的信息時,難免不會影響到公共行政領導者的危機決策能力的發揮,做出偏頗錯誤的決定。最后,信息搜集不及時,例如2008年南方低溫冬雨災害,由于我國氣象局的天氣預報系統具有滯后性,不能及時而準確地預計未來一周之后的天氣狀況,各交通部門之間互通信息不夠等,導致公共行政領導者不能及時獲取相關信息,無法估測到可能出現的情況。
4.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斷能力不足。
當風險一旦轉化為現實的危機時,危機決策是對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斷能力的重要考驗,然而,許多領導者在危機決斷時,果敢不足、優柔有余。尤其在面對一些新問題新情況時,公共行政領導者往往失去判斷力,不能靈活地應對復雜的環境當機立斷做出最有效的決策。
5.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執行能力差。
有些公共行政領導者雖然對風險和危機有了清醒的認識,當機立斷做出了合理的決策,但是在危機決策的執行環節,限于主客觀條件,正確的決策沒有執行到位,致使危機決策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
6.公共行政領導者對危機事件的追蹤決策能力欠缺。
社會風險具有隱蔽性和潛在性,往往突然爆發釀成危機事件,而且其后續發展也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危機決策是往往是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做出的緊急決策,有的時候是完善的、不合理的,公共行政領導者應對危機事件密切關注,及時調整政策,進行追蹤決策。而有些公共行政領導者會忽視了對危機事件的追蹤決策,導致危機事件不斷蔓延,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三、造成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能力不足的原因
1.公共行政領導者風險和危機意識淡薄。
公共行政領導者的風險和危機意識是他們進行公共危機決策的基礎,公共行政領導者應該預見潛在或現實的風險和危機,識別風險和危機爆發的征兆,并在爆發之初,預見風險和危機發展趨勢,估測危機帶來的后果,提前制定有力的預防措施,以控制危機的影響范圍?,F實中,由于公共行政領導者風險和危機決策意識淡薄,而致使危機事件擴大化的現象時有發生。公共行政領導者風險和危機意識薄弱不僅會使危機擴大化而且會引發新的危機。面對危機爆發,公共行政領導者承受著心理和時間上的雙重壓力,他們不能在復雜的危機面前果斷決策,從而延誤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
2.公共行政領導者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公共行政領導者自身素質的高與低直接影響著他們決策能力的強弱。危機決策制定的特殊性,要求公共行政領導者具備較高的自身素質,使其能在短時間內做出適合危機事件處理的決策。這里我們將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公共行政領導者自身素質:首先,公共行政領導者心理素質不過硬。危機決策是對公共行政領導者心理、能力、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多重考驗,“在危機發生中,公共行政領導者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是決定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本身能力的重要依據?!本彤斍暗囊恍┪C事件,我們不難看出有的公共行政領導者由于自身危機處理知識不足、心理素質過差,導致在危機突發之時,無法做出正確的危機決策,致使危機轉化為災難。更有甚者,一些公共行政領導者因為懼怕風險,在危機決策的關鍵時期,畏手畏腳,最終錯失危機處理的良機,給社會帶來巨大損失。其次,公共行政領導者的責任意識不強。責任重于泰山,責任意識是公共行政領導者成功進行危機決策的關鍵要素之一。所謂的領導,就是在享受特權的同時,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在風險或危機來臨時,有勇氣站出來,單獨扛起壓力。在危機處理中,公共行政領導者在責任意識的驅使下,將自己的職、權、責聯系起來,立足于社會民眾的利益,履行自身的職責和使命?,F實中很多危機事件是可以在初發期就加以控制,但是由于公共行政領導者或對存在的安全隱患麻木不仁,或對危機的爆發心存僥幸,或對潛在的危機敷衍塞責,導致危機事件不斷發生。最后,知識水平有限。變化多端的危機事件要求公共行政領導者不斷學習,不僅要具有管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危機決策相關的知識。但是一些公共行政領導者由于缺乏危機意識或者極少接觸類似危機事件,危機決策學習的意識不足,危機處理經驗缺乏。另外我國缺乏對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技能的專業培訓等制度,造成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知識不足。
3.危機決策的信息搜集系統不健全。
無調查無發言權。信息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決策資源,更是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的依據。缺乏充足的信息資源,公共部門領導者的危機決策就容易出現偏差或錯誤。就我國而言,信息搜集系統存在以下缺陷:其一,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系統的技術設備較為落后,人員素質不高,造成信息系統的搜集力度不大,我國的電子政務、數據庫資源共享平臺等的建設都處于初級階段,信息的搜集一直沿用傳統的方式,同時信息系統的工作人員素質有待提高,這就造成我國信息資源不足,難以支撐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其二,我國官辦的信息機構,除國家安全部門外,均實行分級管理制。在這種管理方式下,信息機構的獨立性大打折扣,當信息搜集的工作觸及政府或者某些領官員私人利益時,政府的自利性和官員的私利性便會凸顯,一旦缺乏監管,政府和公共行政領導者極有可能對信息搜集進行人為干涉,甚至不惜利用手中的權力對信息進行偽造、篡改,因而信息的真實性得不到保證。
4.決策的輔助機構作用不突出。
決策輔助機構是指由專家組成的輔助公共行政領導者決策的智囊團,它主要負責信息的搜集、處理、分析,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在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中發揮參謀咨詢的作用。事實上決策者在利用專家智囊團時存在一定的誤區和問題,具體為:一方面就公共行政領導者而言,一些公共行政領導者對智囊團的作用認識不足,或者過分依賴,將所有的工作全部交予智囊團,對其提出的方案全盤接受,將智囊團的作用過度擴大;或者咨詢意識不強,公共行政領導者過分自信,誤將智囊團當做秘書機構,弱化其真正作用的發揮。另一方面就智囊團本身而言,智囊團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研究人員的知識水平,實際的工作能力較低。智囊團成員結構有待改善,研究人員的年齡、氣質、經驗、知識等結構不合理,部分研究人員還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沒有足夠的時間從事政策研究分析。而且,作為智囊團中的專家學者在輔助政府決策的過程中應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5.危機決策的法制環境不健全。
法律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任何人的行為都不能逾越法律。處于非常態下的危機決策行為,需要法律為其提供正當性和合法性,然而現實中,我國危機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具體說來分為:其一,由于對公共行政領導者行使危機決策權力的過程缺乏切實有效的監管,使得領導者危機決策權力的運用出現濫用或者缺失的現象。為了能快速解決危機事件,公共行政領導者作為危機決策的首要負責人,會在危機決策中迅速集聚權力,決策程序相對簡化,以便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決策。這一過程中,領導者的危機決策極易侵害公民的利益。此外,部分領導者因怕擔風險、擔責任,而在危機決策的關鍵時刻,放棄決策權力,不履行自身的職責義務,導致危機發展為災難。其次,現有的危機管理方面的法律體系存在很大的不足。部分現有的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夠,無論多么有威懾力的法律,如果不能得到落實,那么只能是一紙空談。此外,部分法律法規太過分散、老舊,需要及時補充更新,以適應復雜的危機管理工作。
四、提升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能力的建議
1.增強公共行政領導者的風險和危機意識。
現實生活中,很多風險和危機爆發前都會有征兆,可是由于公共行政領導者風險和危機意識淡薄,在危機初露端倪之時,不能及時發現,采取相應措施,致使危機釀成大禍,帶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這就要求進行危機決策的公共行政領導者,有較強的危機意識。一方面公共行政領導者樹立“居安思?!?、“一切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關注久積社會問題的變化,留心各類信息的傳播,培養自身的風險和危機識別能力,將危機決策納入日常決策中。另一方面,平時公共行政領導者要注意危機決策資源的積累,其中主要包括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和信息、智慧、經驗等無形資產,這樣有利于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的做出。
2.提高公共行政領導者素質。
首先,提升公共行政領導者的心理素質。公共行政領導者作為危機第一決策人,必須具備處驚不變、大膽果敢的心理品質。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公共行政領導者具有很強的克制力,壓制內心的恐懼和焦慮,以沉穩冷靜的方式,快速有序地應對危機。同時,面對非常規的危機決策,公共行政領導者要果敢善斷,能準確地判斷危機發展趨勢,迅速獲取相關信息,并從眾多的備選方案中,準確地挑選出最佳的決策方案。其次,加強公共行政領導者的責任意識。在危機決策中,公共行政領導者要勇于承擔責任,積極履行職責,危難時刻不退縮,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想方設法化解公共危機。然而,從有限理性的角度出發,公共行政領導者作為一個社會人,在危機關頭的自利思想會影響其決策的正確性。因而,在公務員常規培訓中,要積極開展思想教育,同時加強對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處理過程的監督,對于、不履行職責的公共行政領導者加以懲處,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最后,提升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的知識水平。一方面要加強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教育,即組織公共行政領導者定期進行必要的危機決策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學習交流活動,提升公共行政領導者的知識儲備,加深公共行政領導者對危機決策的認識,避免公共行政領導者因知識的缺乏而束手無策。另一方面進行必要的危機演練,即進行公共危機模擬訓練,展現危機爆發的情景,這種方式既豐富了公共行政領導者危機決策的經驗,又有利于領導者危機決策能力的提升。
3.完善信息系統,提高信息獲取能力。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日常決策中,公共行政領導者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的信息,尤其在情況緊急的危機關頭,公共行政領導者更加不可能獲取足夠的信息用以決策。因此,在危機決策中,利用有限的條件盡可能多的搜集與危機相關的信息,就顯得及其重要。一方面要利用新型的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搜集工作的質和量,一改原來不科學的搜集方式利用互聯網、大眾傳媒等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的信息傳播渠道,獲取更充足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改變原有的信息機構的管理體制,變分級式管理為縱向條式管理,建立一個直接隸屬于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信息系統,廣泛搜集各種社會信息。
4.發揮決策輔助機構的作用。
從公共行政領導者方面而言,要徹底改變對智囊團作用的認識,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紛繁多出的危機事件,公共行政領導者要積極利用好智囊團的優勢,在決策制定中真正發揮智囊團的參謀咨詢作用,這就要求公共行政領導者,重新定義智囊團在危機決策中的輔助作用,促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從智囊團自身來講,國家要從硬件和軟件上支持專家智囊團的發展,軟件方面完善智囊團的人員結構,老壯青三者結合,提升研究人員的素質,同時發展和吸納復合型、綜合性的人才;硬件方面,扶持非政府智囊團,為他們提供資金援助。
5.健全危機決策的法制環境。
了解社會工作的人目前僅限于相關的學者和接受專門教育的學生及有限的社會人員。而在臺灣和香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是大眾耳熟能詳的詞匯。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種集體意識,就是社區管理還需要專業的人員,這從我國大多城市的社區管理人員都是大媽大叔這樣的鮮有具備社會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人就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一點。有學者調查表明,居委會組成人員大多是退居二線的原政府、街道辦工作人員和企業的下崗再就業人員。新興的物業管理公司中工作的人員也主要負責社區硬件系統的設施維護和管理費用的收付,多是一些技術工人。居委會傳統上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個基層單位,被人稱為政府的嘴和腿,這種管理實質上是控制。在某些新型社區,服務性的物業管理公司填補了居委會的空缺,但管理較為混亂,服務不到位,近年出現了許多物業侵犯業利的事情。Teicher認為,一個社會工作行政者比其他的行政工作者更能勝任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工作。他說,一個社會行政工作者的成就在于運用知識和信息做出判斷的能力,這種為了針對人們的服務,富有智慧地履行職責和領導機構的能力,必須通過專業的社會工作教育和經驗以及我們一直堅持的社會工作價值和理論的結合才能實現。既然是服務,社區管理機構可以是社會福利機構,管理者的任務是實踐、貫徹社會福利機構的目標。這些目標包括探詢、發掘社區的社會福利需要,確定服務目標,獲取各種資源,指定詳細的服務計劃,組織協調工作人員,評價服務的效果等。
二、學校接受社會工作行政教育的人懂得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技巧
只是可能缺乏管理學的知識和社會工作的理念。所以,如果專業的社會工作行政人員如果多一些實踐經驗,基層社區管理人員多一些專業知識,則相得益彰。而且,我國更需要專業的社會工作行政者,這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管理體制所決定的。傳統上,我國社區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對社區有自上而下的監控能力,雖然198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了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但居委會的自治性一直沒能得到落實。目前,居委會實際上仍然是街道辦事處的一個執行機構。從居民看來,他們缺乏民主意識,很少積極主動參與到社區管理和建設中來。儒家文化圈內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社區管理都具有類似的特征。所以說,我們現在迫切的任務是需要有更多的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一方面,我國很多的大中專院校(有近兩百所)開設了(尤其是近幾年)社會工作專業,其中都會有社會工作行政課程。另一方面,我們很多城市社區的管理人員接受了長短期社工培訓。
三、存在的一個問題是
很多大中專院校畢業的社會工作的學生不愿意去社區工作,在我國,這種工作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還不夠理想。再者,根據筆者帶學生去社區實習的經驗,學生并不認為社區的很多工作是“值得”他們做的。學生在社區的工作大多是瑣碎的雜活,比如錄入、整理資料、寫黑板報,甚至是打掃衛生。所以,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有可能的話,提高社區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金水平;其次,鼓勵學生從基層干起;第三,讓學生盡快地上手其本職工作。從國外經驗來看,很多學校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看好,薪酬較高。密歇根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在1968-1972年進行了一次跟蹤調查,專攻社會行政領域的畢業生未就業率低于3.3%,薪水較高,40%以上的人每年的工資超過14000美元。全美社會工作協會的調查表明,全職的社會工作行政者的年薪超過其他種類的社會工作者,1958年,超過50%的社會工作碩士已經或要申請社會工作行政管理的職位。問題是,社工行政專業教育這種培養目標是長期的,不能在短期內解決我國目前社區管理專業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現在最有效的辦法是:一是對現在的社區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位于北京大學的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在培訓社區管理的干部上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經驗。這些社區管理者有了理論并進行反思之后,可以成為非常有能力的人。二是推廣社會工作職業認證資格考試,使之發動和吸引社會的智力資源。
四、結語
摘要社會工作在近年來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得到了不斷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社會認知度較低、缺乏相對獨立性、社會工作者的待遇較差、社會工作的教育體系有待完善等不足之處。為了社會工作能夠得到健康長足的發展,需要對上述不足進行彌補和矯正。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專業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伴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不斷顯現,社會工作在近年來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重視。不僅開始走向現實,而且開始走向職業化和專業化。如,很多地方的黨委和政府專門成立了社會工作委員會。2004年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聯合頒發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高校大量建立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師資格認證考試順利推進,等等。這些舉措在現實社會中初步起到了明顯作用,為社會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但由于我國恢復社會工作的時間較短,社會環境和背景又十分復雜,因而社會工作的發展還存在著以下不足之處。
一、社會認知度較低
在不少發達國家當中,社會工作者有著很高的職業威望和社會地位。每一千人擁有多少社會工作者往往被看作是一個社會是否現代化的標志。盡管近年來國內十分重視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但是人們對于社會工作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對象的理解依然十分模糊,有的將社會工作等同于民政工作或是社會兼職,有的將社會工作者等同于義工。
社會工作之所以認知度低,究其主要原因,還是社會工作沒有真正得到應有的重視。首先,社會工作這個專業在國內發展的時間不長,國家尚未為社會工作專業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崗位定位不夠明確。其次,以社會工作為熱點的社會輿論也相對比較少,這使得公眾對于社會工作維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作用了解很少。再次,國內的社會工作者多局限在基層行政部門從事工作,而在社會工作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其他領域,如司法系統、企業、學校和醫院等,由于人們對社會工作所知甚少,分類化的社會工作尚未大規模展開,社會工作還難以介入。
二、社會工作與政府的關系過于緊密。缺乏相對獨立性
在中國,社會工作機構長期以來是政府的附屬部門,就是現在社會工作也是過多依附于政府。這在一個時期當中是社會工作發展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時也為中國的社會工作發展造成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政府主導能使社會工作的發展推廣比較順利,能夠為社會工作提供主要的社會資源和網絡,能夠為社會工作者提供比較固定的資金和崗位。另一方面,政府包攬了太多本應由民間組織承擔的職能,如志愿者活動、慈善活動等等,形成了“強政府弱社會”的局面,進而不利于社會工作的順利發展。如。政府開展的一些社會工作服務比較政治化,難以滿足服務對象多樣化的需求;政府過多的主導,容易影響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熱情,不利于志愿精神的形成,也使社會工作的工作模式變得單一;社會工作過多地依附于政府也影響了社會工作服務的靈活性和效率,不利于社會非營利組織的成長。
在大多數社會工作發展相對比較完善的國家,社會工作并不依賴于政府,而是由一些民間組織、企業、個人和政府等多種主體來共同承擔。這樣不但可以更加有效靈活地開展社會工作活動,貼近民眾,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提供具體周到的服務,化解社會矛盾,同時還會吸納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社會工作的專業隊伍,取得社會公眾對于社會工作的了解和認同。
三、社會工作者的待遇較差
目前,中國多數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知識更新緩慢,并且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和技巧。而受過專業訓練的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待遇則普遍較低。不少畢業后想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當他們發現從事專業社會工作所得到的薪酬不但低于該地區畢業生的平均標準,甚至難以維持個人的正常生活時,只得放棄社會工作職業,轉而選擇薪酬相對較高的職業。筆者通過訪談北京市海淀區某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得知,居委會工作繁雜,很需要人手,但是因為工資低,不夠支付北京現階段的生活費用,對大學生沒有什么吸引力。即使有大學生來應聘工作,也往往是沒多久就辭職另謀出路了。
從國際上看,“一般而言,社會工作者的薪酬處于中上水平。2004年,美國的國民平均年收入是48020美元,其中50%的社會工作者年收入在30350~51530美元,最高的社會工作者年收入高于62720美元,占10%。在香港,社會工作者工資與公務員薪級表掛鉤?!?《社會工作崗位薪酬體系》,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網,2009年4月16日)。在我國,盡管人事部、民政部已經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但是薪酬標準指導制度和薪酬激勵制度并未建立起來,各地社工的薪酬整體處于該地區社會成員收入的中下水平,而且上升空間十分有限,社會工作者的“人才價值”并沒有得到體現。
“據悉,北京大學社工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前沿社工的學生不到10%。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比率還高一點。社工畢業生考研、出國、流向其他行業的較多,流失率不小于40%。2006年上海社工職業資格考試報名人數比2005年減少了近4成。其中“社工人才”比較集中的復旦大學2006年畢業22名大學生,但真正從事社工行業的只有2人,從事相關行業的有3人?!?林霞:《探討開展社會工作專業本科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海淀走讀大學學》2003年第3期)從一定意義上講,怎樣的待遇,決定著怎樣素質的社會工作者隊伍。較低的待遇顯示出社會工作者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偏低。降低了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從事社會工作的熱情,使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大量流失,大大減緩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社會工作發展的整體進程。
四、社會工作的教育體系有待完善
社會工作屬于國內高校近年來開辦的新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的大部分教師并沒有社會工作的學科背景,多是從別的學科諸如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專業轉來的,缺乏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和實踐的了解。而且在授課時多少會受到之前學科研究方法的影響,教學效果參差不齊。
目前國內社會工作的教育沿襲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缺乏本土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和專業教材,這種情況極不利于社會工作的學科建設。學校開展教學時也比較籠統,對于社會工作這個實務性很強的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也比較滯后。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在開始著手實務工作時,往往發現教材上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難以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另外,國內尚未建立社會工作督導機制,學生感到迷茫時,沒有督導老師來進行適當的引導,很容易失去對專業的興趣。
一是領導重視,組織機構得力,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在各項階段性工作中,大隊領導始終高度重視,指派由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大隊長負責,并由大隊教導員牽頭,各中隊負責人組成專門工作機構,抽調得力、經干的工作人員,認真抓好各項工作的開展和落實。
二是認真開展學習宣傳,進行全員培訓,促進全體民警對依法行政的認知、理解、掌握和運用。自支隊統一分期分批有序地開展聲勢浩大的社會主義法制理念集中進行學習、培訓和考試后。魚峰交警大隊以“規范執勤執法示范活動”為平臺,進一步展現執法為民良好形象。一是規范路面執勤標準。以大隊為單位,每周利用一天時間對民警進行執勤動作、普通話、日常執法用語訓練和交通疏導、糾正違章等業務技能培訓,做到疏導合理,站位得當,糾違行為正規。二是規范民警執法行為。大隊建立了民警個人《執法考核檔案》和電子執法臺賬,對民警執法行為進行全過程監督檢查。按照“誰辦案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各崗位執法責任主體,對有過錯案件逐一倒查,嚴格追究責任。同時,由一名副大隊長兼職的法制員,對大隊民警的執法情況進行監督,強化廣大民警依法執法意識,進一步樹立了良好執法形象。
2、加強內務管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是認真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在認真搞好政策法規、業務知識、操作技能培訓基礎上,對民警進行執法資格認證考試,實行持證上崗,以增強違法處理民警的責任感。二是提高窗口服務水平。按照“便民、利民”和“微笑、高效”的工作要求,著力在提升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增加了窗口服務的協警員,確立了駕駛員交通違法處理“一站式”服務工作站,方便了群眾,提高了效率。通過法制理念教育、規范執法行為和服務意識得到了增強,服務措施不斷完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專項整改活動中,對不規范的執法行為認真進行盤查、整改和建章立制。
1、牢固樹立依法管理交通、依法行政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在交通管理執法活動中,多年來,交警在道路執勤中,少數民警我行我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糾正和處罰道路交通違法,對人不對事、感情用事的情況時有出現。比如,同樣的交通違法,當事人經濟條件也相當,處理結果不一樣。暫扣車輛、證照不開憑證,扣留的證照私自保管,導至當事人東奔西跑,找不到地方處理。
2、打牢執法為民的思想。交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交警究竟是在為誰執法?這個問題有的交警至今還在含糊不清,以至他們在道路執勤、執法工作中抓不做重點,主次不分,方法不但,和老百姓、和交通參與者糾纏不休,費了不少口舌,犧牲了大量時間,,又激化了矛盾。比如,一企業的一輛非營運小客車忘帶行駛證,執勤民警的確又清楚該車有合法的行駛證,該車系市內短途行駛而確有急事,就不要逼著駕駛人非倒回去拿證來才給以處理不可。外地車輛走錯了路或停錯了車。又如,一輛核載五座的小客車超座1人,核算起來是超過20,但是這種情況仍然按客運車超員20的規定處罰顯然就不夠公平了,要舉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通過認真學習,使我們公安交警進一步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思想,處處多為民著想,多為民服務。從而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更加明確執法的目的,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消除重、特大事故隱患上,對營運性客車嚴重超員、對低速載貨汽車(農用車)貨廂載客,對無證開車、“黑車”非駕、彎道超速、超車等等這些事關千家萬戶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違法行為,堅決依照法律、法規規定上限處罰,決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它事關千千萬萬人民的利益和生命財產安全。
3、在道路交通管理執法活動中,能夠把公平與正義準確的付諸于實踐,從而減少交通參與者、交通違法者對執法交警的一些誤解和不滿。比如,有兩個駕車人出現相同的一起交通違法行為,被執勤交警查獲,按法律規定應處200元罰款,但張三是企業老板,經濟條件很好,200元錢對他來說毫無半點影響,而李四是下崗工人,每月僅靠400元基本生活費維持家庭生活,李四拿出的200元和張三拿出的200元錢顯然價值懸殊就太大,所以對張三處罰200元、對李四處罰50元都屬于執法上的公平和正義,不能視為法律上的不平等。過去在道路執勤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不理解的群眾弄得交警很難處理。
4、增強交警識大體、顧大局的觀念。過去,交警在強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考慮單一的保暢通、保安全多,對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些特殊情況、企業發展的艱難以及加快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思考得少,對道路交通管理的最終目的和方向不夠明確,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交警工作的最終點和落角點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5、進一步增強民警工作責任心和責任感。培養民警養成不拈輕怕重、不損人利已、遇到困難和矛盾不回避,遇事不推諉、勤奮好學的好作風,進一步規范民警的言行舉止,保障民警文明執法、禮貌糾章、熱情服務、助人為樂、吃苦耐勞一以貫之,盡心盡職完成好各個時期上級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
總之,堅持社 會主義執法理念,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是我們公安機關每一個民警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要從“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深入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全面深化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實際工作中自覺認真貫徹執行,并在執行中邊學邊用,邊領會邊整改,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職能,提高執法水平,推進我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行政、更好地規范執法行為。真正把促進執法公正作為執法活動的基本準則,做到嚴格執法、高效便民、誠實守信,真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
__*交警大隊副大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