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0 16:34:47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教學科研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但是,我們也發現“校本教育科研”領域中的“浮躁”、“跟從”、“虛空”和“急功近利”的行為明顯。也許是由于受社會其它因素的影響吧,中小學教科研自身的價值及廣大教師教科研活動的價值趨向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因而學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嚴肅與“寧靜”,表現出科研缺少針對性、創造性、操作性和廣泛的群眾參與性,直接影響了學校教育科研的健康發展。中小學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該如何定位?如何使學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趨“實在、管用、有效”,使之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發揮應有的、正確的引領和促進功效?這必須引起廣大實踐工作者的正視和反思,也需要我們縝密思考并認真解決。
一、在啟動和組織“校本教育科研”的動機上,必須淡化“功利”
學校啟動和組織教育科研必須先端正并明確目的。中小學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學校教育發展或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代表性的三個特征就是“為了學?!?、“基于學?!?、“在學校中”。也就是說中小學的課題研究必須從身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來選“題”,從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找“題”,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命“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定“題”。只有這樣,教師在科研實踐中才能漸進生成先進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學藝術。這才會使中小學教科研充滿生機與活力,并在符合“科學性”與“方法論”的前提下學校的科研氛圍日趨濃厚。
事實上,目前學校教育處于一個確實需要實踐工作者研究的階段。有好多實踐性的問題應該說大家都了解,但卻都不知道怎樣去解決。比如擇校問題,學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隨偶像、考試,還有學生發展性評價方面的問題等。但中小學校又不同于專門的教科研部門,廣大教師更不同于專業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走專業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師卻有自己的“別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獨具優勢——豐富多采、生動活潑的學校生活,富有個性的成百上千學生,以及由此所構成的絢麗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風景,還有那年復一年常見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踐及活動,以及由此積淀并內化的豐富而厚實的經驗體會和感受體驗。這些都為廣大教師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頭,也為學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點”?!办F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萬萬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嚴肅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學校教育科研必須淡化“功利”色彩,切實從實際需要出發,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實在、管用、有效”上,具體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啟動并組織實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從”,注重“創新”,選取“校情”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
中小學教科研的基本任務是解決中小學教育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敖逃龑嵺`”是中小學教科研課題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線教師研究的重點。具有“創新意義”的課題研究,應該具有“校本”、“師本”特征。我們如果就學校及教師本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調查、歸類,找出共同特點,再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其進行修正、提煉,去偽存真,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各學段的中小學,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個性。正是由于各校獨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為辦學者努力追求的目標,這方面的研究就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表象出發,并引發進行一些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計劃地進行問題篩選經驗提煉資料尋疑現狀分析意向轉化,這本身就是“創新”。
要重視從“弱項攻關”和“強項冒尖”兩個維度來確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叭蹴椆リP”就是要針對學校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明顯薄弱點引導重點研究,全力攻關力求有所突破,由弱變強;“強項冒尖”就是對已經顯示出來一定優勢或具有較大潛力的優勢項目,通過專題組織研究,予以重點強化,使之成為代表學校乃至更大范圍產生名牌效應。教科研的選題往往反映整個研究的價值,引導著研究的方向,也制約著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進新課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課程資源的開發挖掘,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的擇善而從,師生關系的重新確立,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趨勢等無不是課題選擇的“源頭活水”。
三、在教改過程中,要做好“生成過程”資料的積累、記錄和整理
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改過程要重視探究,注重教改的實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疇,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積累”。一個課題的實施乃至于一個教師的成長,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實踐活動,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磨練的過程,哪怕是實施中的失誤與偏差也是很寶貴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專家論證、名師指導后的“操作過程”、“自我練兵”更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只有扣住“研究內容”,層層推進,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設及成果渾然一體。否則就會給人以無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實施,是一個從假設到驗證、再到推廣,或者是調查分析、經驗概括、實施推廣的過程。對廣大教師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要過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項研究能解決系列重大的所有問題。我們研究思考的過程,也是自身漸進提高的過程。起碼可以使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事業心、責任感得到提高,這種潛在的積極效應往往影響久遠、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廣大教師關注教改過程及資料收集、記錄整理,這與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樣有意義、有價值。
四、在認定和評價教科研成果時,謹防“虛空”,關注“實效”
對于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從事的主要是“應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并在應用中再進行研究、改進和發展。課題“研究”并不是主要為了結集論文、展示成果、獲得獎項,而是為了積淀經驗、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規律,并加以總結、推廣。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應是:研究中小學教育問題,其成果必須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而獲得,并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社會價值,甚至對教育科學發展有一定學術意義。這樣的研究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當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標準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學教師科研成果,就會挫傷實踐者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注意鼓勵涉足于科研的教師的堅定信心。
中小學教科研成果的評價認定,我想除了對課題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認定外,還應該包括對學校教科研機制狀況的評價認定。我們有必要關注學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機制。學校要在提高教師的主體意識、引導教師志愿參與,倡導教師及教研組間的合作競爭方面做工作。要通過機制創新以激勵、塑造、發展和凝聚教師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求真效。要倡導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專家、教研員結成研究共同體,學校部分教師之間結成研究共同體,在形成濃郁學術氛圍上下功夫,這才是中小學教科研的真正價值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濃厚“校本研究”的氛圍,實現“科研興?!钡暮陚ツ繕恕?/p>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力戒“依葫蘆畫瓢”,要學會變通、合成和更新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項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終結于研究結題報告或得獎。而更要看重該成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否能得以推廣應用并轉化為學?;蛞欢▍^域的教學效益。離開了成果推廣和轉化為效益這一環節,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和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成果推廣應用方面,目前必須重視解決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變通”。我們對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蘆畫瓢,照辦照套,即使是純粹本地區本學校的成果,也會因人、因時變遷、由外部環境變化而難以適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可行嗎?二是怎樣變通更可行?我們要把變通貫穿于教改的始終。
二是做好嫁接與合成。教改過程是一個靈活度大、綜合性強、變量多的動態過程。要比較精細地做好相關成果重新嫁接與組合的工作,不斷適時地調整、補充與完善。
三是創新很重要。在課改實驗中經常出現這樣一些情況:同類型課題別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給人產生耳目一新的啟發,自己又產生一種創新的靈感,并引發了對相關其它問題的研究興趣;或者有時覺得自己的教改實踐又遇到了全新的問題或障礙,與原來的設計方案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潛下心來苦心鉆研,或許通過審視自己設計好的教改課題,在重視認識、反省后,覺得有充實、完善的可能,這就必須進行關鍵性改進,也許會使教改更趨科學??傊覀円P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創新,這更有利于落實“實在管用有效”。
六、謹防“科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倡導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學校說:“科研教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因為教學科研的內容、教研方式與教學實際“兩張皮”所造成。中小學廣大教師要直接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可能也不應該走專業研究者的路子。務必要把“教學、學習、研究、推廣應用”有機結合。這就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是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教學是教師的中心任務,而教科研相對次之。同時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又是科研的主陣地,如果離開了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工作,教科研成為無本之木。教師要牢記“教為主,研為輔,研為教服務”,不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干,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導中小學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但是,我們也發現“校本教育科研”領域中的“浮躁”、“跟從”、“虛空”和“急功近利”的行為明顯。也許是由于受社會其它因素的影響吧,中小學教科研自身的價值及廣大教師教科研活動的價值趨向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因而學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嚴肅與“寧靜”,表現出科研缺少針對性、創造性、操作性和廣泛的群眾參與性,直接影響了學校教育科研的健康發展。中小學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該如何定位?如何使學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趨“實在、管用、有效”,使之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發揮應有的、正確的引領和促進功效?這必須引起廣大實踐工作者的正視和反思,也需要我們縝密思考并認真解決。
一、在啟動和組織“校本教育科研”的動機上,必須淡化“功利”
學校啟動和組織教育科研必須先端正并明確目的。中小學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學校教育發展或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代表性的三個特征就是“為了學?!?、“基于學校”、“在學校中”。也就是說中小學的課題研究必須從身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來選“題”,從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找“題”,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命“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定“題”。只有這樣,教師在科研實踐中才能漸進生成先進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學藝術。這才會使中小學教科研充滿生機與活力,并在符合“科學性”與“方法論”的前提下學校的科研氛圍日趨濃厚。
事實上,目前學校教育處于一個確實需要實踐工作者研究的階段。有好多實踐性的問題應該說大家都了解,但卻都不知道怎樣去解決。比如擇校問題,學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隨偶像、考試,還有學生發展性評價方面的問題等。但中小學校又不同于專門的教科研部門,廣大教師更不同于專業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走專業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師卻有自己的“別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獨具優勢——豐富多采、生動活潑的學校生活,富有個性的成百上千學生,以及由此所構成的絢麗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風景,還有那年復一年常見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踐及活動,以及由此積淀并內化的豐富而厚實的經驗體會和感受體驗。這些都為廣大教師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頭,也為學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點”?!办F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萬萬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嚴肅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學校教育科研必須淡化“功利”色彩,切實從實際需要出發,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實在、管用、有效”上,具體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啟動并組織實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從”,注重“創新”,選取“校情”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
中小學教科研的基本任務是解決中小學教育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敖逃龑嵺`”是中小學教科研課題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線教師研究的重點。具有“創新意義”的課題研究,應該具有“校本”、“師本”特征。我們如果就學校及教師本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調查、歸類,找出共同特點,再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其進行修正、提煉,去偽存真,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各學段的中小學,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個性。正是由于各校獨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為辦學者努力追求的目標,這方面的研究就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表象出發,并引發進行一些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計劃地進行問題篩選經驗提煉資料尋疑現狀分析意向轉化,這本身就是“創新”。
要重視從“弱項攻關”和“強項冒尖”兩個維度來確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叭蹴椆リP”就是要針對學校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明顯薄弱點引導重點研究,全力攻關力求有所突破,由弱變強;“強項冒尖”就是對已經顯示出來一定優勢或具有較大潛力的優勢項目,通過專題組織研究,予以重點強化,使之成為代表學校乃至更大范圍產生名牌效應。教科研的選題往往反映整個研究的價值,引導著研究的方向,也制約著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進新課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課程資源的開發挖掘,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的擇善而從,師生關系的重新確立,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趨勢等無不是課題選擇的“源頭活水”。
三、在教改過程中,要做好“生成過程”資料的積累、記錄和整理
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改過程要重視探究,注重教改的實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疇,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積累”。一個課題的實施乃至于一個教師的成長,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實踐活動,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磨練的過程,哪怕是實施中的失誤與偏差也是很寶貴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專家論證、名師指導后的“操作過程”、“自我練兵”更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只有扣住“研究內容”,層層推進,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設及成果渾然一體。否則就會給人以無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實施,是一個從假設到驗證、再到推廣,或者是調查分析、經驗概括、實施推廣的過程。對廣大教師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要過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項研究能解決系列重大的所有問題。我們研究思考的過程,也是自身漸進提高的過程。起碼可以使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事業心、責任感得到提高,這種潛在的積極效應往往影響久遠、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廣大教師關注教改過程及資料收集、記錄整理,這與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樣有意義、有價值。
四、在認定和評價教科研成果時,謹防“虛空”,關注“實效”
對于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從事的主要是“應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并在應用中再進行研究、改進和發展。課題“研究”并不是主要為了結集論文、展示成果、獲得獎項,而是為了積淀經驗、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規律,并加以總結、推廣。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應是:研究中小學教育問題,其成果必須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而獲得,并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社會價值,甚至對教育科學發展有一定學術意義。這樣的研究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當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標準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學教師科研成果,就會挫傷實踐者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注意鼓勵涉足于科研的教師的堅定信心。
中小學教科研成果的評價認定,我想除了對課題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認定外,還應該包括對學校教科研機制狀況的評價認定。我們有必要關注學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機制。學校要在提高教師的主體意識、引導教師志愿參與,倡導教師及教研組間的合作競爭方面做工作。要通過機制創新以激勵、塑造、發展和凝聚教師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求真效。要倡導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專家、教研員結成研究共同體,學校部分教師之間結成研究共同體,在形成濃郁學術氛圍上下功夫,這才是中小學教科研的真正價值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濃厚“校本研究”的氛圍,實現“科研興?!钡暮陚ツ繕?。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力戒“依葫蘆畫瓢”,要學會變通、合成和更新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項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終結于研究結題報告或得獎。而更要看重該成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否能得以推廣應用并轉化為學校或一定區域的教學效益。離開了成果推廣和轉化為效益這一環節,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和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成果推廣應用方面,目前必須重視解決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變通”。我們對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蘆畫瓢,照辦照套,即使是純粹本地區本學校的成果,也會因人、因時變遷、由外部環境變化而難以適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可行嗎?二是怎樣變通更可行?我們要把變通貫穿于教改的始終。
二是做好嫁接與合成。教改過程是一個靈活度大、綜合性強、變量多的動態過程。要比較精細地做好相關成果重新嫁接與組合的工作,不斷適時地調整、補充與完善。
三是創新很重要。在課改實驗中經常出現這樣一些情況:同類型課題別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給人產生耳目一新的啟發,自己又產生一種創新的靈感,并引發了對相關其它問題的研究興趣;或者有時覺得自己的教改實踐又遇到了全新的問題或障礙,與原來的設計方案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潛下心來苦心鉆研,或許通過審視自己設計好的教改課題,在重視認識、反省后,覺得有充實、完善的可能,這就必須進行關鍵性改進,也許會使教改更趨科學??傊覀円P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創新,這更有利于落實“實在管用有效”。
六、謹防“科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倡導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學校說:“科研教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因為教學科研的內容、教研方式與教學實際“兩張皮”所造成。中小學廣大教師要直接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可能也不應該走專業研究者的路子。務必要把“教學、學習、研究、推廣應用”有機結合。這就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是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教學是教師的中心任務,而教科研相對次之。同時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又是科研的主陣地,如果離開了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工作,教科研成為無本之木。教師要牢記“教為主,研為輔,研為教服務”,不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干,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導中小學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1.教育對象的復雜多變性決定教師工作具有較高的研究含量。
的確,小學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正處于人生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時段的學生。在這一時段內,不但學生的生理發生巨大變化,其心理也隨之變化。因此,對于不同群體學生特點的研究就成為小學教師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標準,教學本身及教學環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怎樣啟發引導學生,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怎樣組織教學,等等,都需要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在領會教學理論精髓的基礎上作出決定與判斷。為保證作出正確的判斷,并盡量減少負面影響,教師有責任審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會文明的進步,對小學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時代在發展、在變化,環境系統已從超穩定的一端移到了劇變的一端,在現實條件中取得成功的條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時代需要新的素質品格。曾經,小學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知識、信息來源的重要途徑,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途徑,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時代,有了網絡媒體,學生完全可以從網絡上學到許多知識,而且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如何把小學生從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課堂上來,如何在小學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輝形象,這對小學教師將會是一個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傳統的經驗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當傳統教育慌亂地企圖還以經驗方式應付信息社會的時候,很快就會發現陷入了拼時間和拼經歷的境地,因此,小學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二、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誤區
1.科研至上。
綜觀目前我國一些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相當數量不是在默默無聞地為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作貢獻,而是在大張旗鼓地為樹立學校的社會形象,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做廣告,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開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為某些學校之間相互攀比的籌碼,成為花瓶或擺設。在有些小學,教育科研甚至成為教師評優的敲門磚。隨著國家對教師專業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教育科研成為教師晉升評優的附加條件,有些教師熱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環效應,而是否對自身素質有所提高,對教育問題能否解決則不重要了。
2.重虛而不重實。
許多小學或小學教師在搞科研時忽視了科研與教學的結合,重理論不重實踐,科研形態有了,卻沒有直指教學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為,卻沒有真正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往往是轟轟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師的行為依然如故,學生的狀態仍同往常,其結果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課題而課題。這樣,雖然學校也忙于申請種種課題,但課題研究的成果并不能為學校所用。雖然各小學也倡導教師投入研究陣營,但這樣的研究并不能切實地改變教師的課堂行為,應該說,這是小學教育科研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3.跟著潮流走。
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時往往缺乏主題意識,缺乏對自我面臨問題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或“潮流”,有些教師就聞風而動,作相應的各式各樣的研究。例如:創新教育一出現,不少小學教師就以創新為題申報課題,好像課題名稱沒有創新就無法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一樣,使得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沒有針對性,也無法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
三、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對策
1.培養小學教師的科研意識,改變其陳舊的思想觀念。
在小學開展教育科研對許多小學教師是一種新要求,因而必然會存在一些思想障礙,長期以來,只重視“教”,輕視“研”,只重視“考分”,輕視“素質”的提高,把學校看作是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場所,把教學的功能片面歸結為教師傳授書本知識。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支配下,教學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答。其結果使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只會死啃書本,習慣于重復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只有改變傳統的陳舊的觀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從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教學質量的評比上,由單純依賴分數、升學率向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在課堂教學結構上,從教師為中心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方向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廣大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師的科研興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讓小學教師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優勢,使他們由被迫到自覺地進行教育科研。
通過教育科研,教師可以了解國際國內教育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接受現代教育思想,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時加以改進;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可以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師的素質,使教師在實踐中鍛煉,在改革中成長。
3.選擇合適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為支撐,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課題所采用的程序、途徑、手段或規則,在課題研究實踐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運用恰當的方法,能使課題運行步驟清晰,成果有推廣價值,這與常規教學中的經驗總結不同,它是在科學方法指導下開展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常規經驗總結輪廓模糊,又易受主觀因素的干擾,科學性較差,所以小學教師學習運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金春蘭.教師,你是一個研究者.黑龍江教育,2001,(11).
[2]陳平.引導新教師走上教學研究這條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3]耿文俠.中小學教師科研能力及相關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2002,(9).
一、以德育人,因材施教,開展德育系列化活動
要在短短的三年或六年的中學階段,為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任務十分艱巨。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為我校題詞:“重視以德育人,提倡因材施教”,按照這一要求,我校在德育科研中,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堅持采取一系列扎實、可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幾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教育科研的著眼點。
1.加強愛國、愛校、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的教育
許多初進中學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在家庭里習慣以“我”為中心,到了一個新的集體,這種自我意識表現出來就是自私,集體主義思想淡薄,缺乏關心幫助他人的觀念。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明確向學生指出,愛祖國的具體表現就是愛自己的學校、班級,愛自己的父母、老師和同學。
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觀校史展覽,組織同學們學習《新都一中一日常規》、《新都一中禮儀常規》、《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我們還進行了“一、二、三”評比,即:“每日一做一講”----做一件使他人愉快的事,講一講值得學的人;“做人兩善”----心地善良,不讓人難堪;舉止善意,不讓人痛苦;“說話三要”----語調輕盈、言語清楚、講話文明。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同學們的自信心樹立起來了,集體榮譽感增強了,同學與同學之間加強了團結,相互尊重,相互寬容,文明禮貌蔚然成風。連家長也驚訝:孩子回到家里,知道了謙讓,簡直換了一個人似的。
2.培養學生的動手自理能力,增強勞動光榮的觀念
針對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里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的情況,我們始終把教學做合一作為實驗的基本方法,特別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忙做,集體的事情大家做,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
我們制定了“三從”規則:從課桌做起,書本用具擺放整齊;從課桌周圍做起,保持整潔;從床鋪做起,給自己一個清新明凈的環境。倡導同學們做“文明的新都一中人”,加強了課間10分鐘“自理活動”。數月后,實驗班的教室、寢室、公共區域成為全校最干凈的地方。孩子們回到家里也主動幫助父母干家務事,受到了家長們的好評。
在班級管理上,我們實行“干部輪流制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擔任班干部,為班集體服務。通過這一措施,同學們的創造能力、組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增加了他們的責任感。
3.改革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教學生會學不僅是個方法問題,而且是一個使學生成才的指導思想問題。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在實驗班開設了“人才課”和“勞技課”。
“人才課”由班主任講授,課題組全體教師設計教材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少年心理、學習策略等內容,其教育形式主要有課堂教學、活動教學和心理咨詢。我們還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成立各科“興趣學習小組”,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課題組為“成才教育”實驗班增設了“勞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自己設計制作的船模、生物標本,發明的烘干箱、多用開關等等在全國中學生發明創造展中獲得了獎牌,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二、建立多渠道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歷來主張辦開放性的學校,“學校要給人看”,應該打開大門歡迎“做父母的”?都來參觀批評學校的工作。?根據這一思想,我們設立了“學校聯系卡”,成立了“家長指導小組”,定期召開家長會,歡迎家長提建議、意見。同時我們也把實驗班的辦學思想和學生們的思想、學習狀況及時向家長通報,采納家長的合理化建議。
為了聽取同學們的建議或意見,?我們在實驗班還設立了“悄悄話筆記”?、“自我啟發日記”、“自我成長卡”,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對班集體建設的建議,同學之間的矛盾,家庭中出現的困惑等凡是不愿意告訴同學、父母的都可以用“悄悄話筆記”等方式,告訴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夠及時得到同學中反饋的信息,并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控。
教師是育人的園丁,又是學校教育科研的主體。我校始終重視教職工在育人中的關鍵作用,力求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初中的學生大部分學習自覺性較差,要想普遍地培養他們課外堅持自學的習慣是不容易的,所以課堂自然成為他們用來學習掌握知識的主要場所。而滲透著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目標明確的教師的課堂語言,則是他們定向思維的主要導向。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具有高度的知識性,即在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養分。同時隨著現代學生的知識面的加寬,以及學科內容的相互滲透,課堂上的內容往往會引起他們對跨學科或課外知識的聯想,并在課堂上向教師質疑。比如數學教學中會涉及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問題,因此教師不僅需要對專業知識進行不斷深入的鉆研和理解,還需要不斷學習掌握課外新知識,以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讓學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環”,認真而力求準確地應付類似的每一個問題,這樣不僅樹立起了形象,而且讓學生覺得上這節課同時可以學到課外的東西,既加強對45分鐘課堂的興趣,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知識內容和其語言形式的統一表現,知識的科學性決定了語言的科學性,所以科學性是各科教學課堂語言所具有的根本屬性,而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又有自己獨特的內涵。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的教學”,因此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在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長期以來,由于受數學的所謂“邏輯嚴謹性”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偏重邏輯演繹,誤以為“精確、嚴謹,符合邏輯要求”的語言就是唯一科學性的數學教學語言。實際上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應針對學生的特點,既要講究嚴謹的邏輯演繹,又要適時的穿插能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想象、猜想、類比、歸納及洞察領悟等活動的非邏輯的語言,從而使學生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數學,積極主動的去發現數學和創造數學。
2課堂語言要形象生動,風趣幽默
數學盡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但其構成內容——空間形式及其數量關系卻以一定的“形”存在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數學內容及其形象融為一體,用形象化的評價語言去解釋抽象的數學概念,以驅動學生的數學想象。通過恰當的生動比喻、通俗的語言,使深奧的知識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教給學生豐富的數學素養,以便引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以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獲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面對的大部分中學生都比較好動,對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鐘的課而言,可能是一種難耐的煎熬,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茖W證明:人在一種心情愉悅的狀態下效率是最高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便只有正確駕馭好課堂語言,盡量用生動有趣、幽默的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風趣、幽默的課堂語言不僅可以激活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情緒,還可以拉近師生的關系,有利于師生情感的溝通,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但是課堂教學的幽默應和教師深刻的見解、新鮮的知識結伴而行,應與無聊的耍貧嘴區分開,不能人為的穿插一些與教學無關的笑料,更不能濫用幽默去諷刺、挖苦學生,這樣就起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運用中要講究一個“度”,這樣才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以及獲得知識的愉悅。
3課堂語言要具有激勵性
現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發育都還不健全,都需要教師點點滴滴的培養和引導,因此教師在課堂45分鐘的時間內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功能,特別是通過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其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我。那么,如何實施激勵性評價呢?我認為:只有教師的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激勵性評價的作用,才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語言和手勢相結合能夠幫助把話說得更加明確,更加有力,還能幫助增加說話的形象性,強化說話的感彩,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能讓學生感到親切。例如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時,學生對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時,就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撫摸他的頭說“沒關系,大膽的說,你很聰明,這個問題一定難不倒你?!边@樣評價,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見,又保護了他的自尊心,還培養了他自信的個性品質,更能使他感到親切,把師生關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激勵他自主探索、勇于創新的興趣,對全體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鼓勵。學生只有在寬松、愉悅、不斷獲得鼓勵的環境之中,思維才能變得活躍,解決問題才會標新立異。語言還可以與眼神相結合,眼神的變化,可傳遞無聲的信息,維系著雙方思維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學中如果遇到內容的不同敘述方式,問題的不同解答策略,應用的方法多樣化等問題。教師就應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嗎?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并同時用眼神不時的對全體學生掃描說:“老師相信你們能自己想出辦法來,請試一試!”這樣使每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師的“注意中心”,而不是“被冷落的人”,讓學生在親歷中感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促使學生有更大興趣去探求新知的奧秘。同時,教師可以用嚴厲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評課堂中的違紀學生,同大聲訓斥相比,這種無聲的批評學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響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
另外,語言也可以與表情相結合。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緒體驗的外在表現,它蘊含著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課堂上學生都喜歡教師面帶微笑地面對他們,即使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不是很出色時,教師微笑著對學生進行激勵或鼓勵,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促使學生熱愛學習,樹立學習的信心。教學中對學生激勵性的語言要具有真情實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之樂,可以激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同時也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然而,激勵性的語言也要把握一個度,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問題的難易程度等科學地進行激勵,不能對于任何學生回答了任何一個極為簡單的問題就給予一些“隆重”的夸獎。名義上是進行賞識教育、鼓勵教育,可實際上這種缺乏深層次指導的表揚學生會聽膩,也表現了教師的虛偽,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勵的作用。
除此之外,學生學習不僅要學習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探索生命的價值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適時恰當穿插一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要成材先成人”的道理。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還要發揮語言的功能做好育人這一職責。
總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實施新課、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的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1.1應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對關節運動的實驗教學中,以現場觀摩為主,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探討動作過程中關節的運動形式與肌肉的工作規律以及人體運動器官與動作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分析關節的功能性“主動不足”和“被動不足”時要求學生親自實踐,為什么關節在運動時各肌的運動要協調?在分析肱二頭肌的功能時,讓同學們示范正握和反握的效果,為什么正握的難度大于反握?用這些與同學們平時運動中息息相關的例子來講解,既容易理解,又加深了記憶。凡能在活體上看到的必須要求學生在活體上尋找、觸摸,以感知、加深對人體形態結構的認識[1]。
1.2運用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
解剖學實驗課的目的是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通過對標本、模型的觀察,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直觀的人體各器官的大置、形態及毗鄰關系。采用多媒體輔助課件授課與實驗操作同步進行,其效果明顯優于其他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方式。在分析人體運動時,必須明確動作的姿勢及其變化過程,才能說明關節的運動方向和運動幅度,才能探討骨骼肌工作與運動變化的規律,對關節運動做出正確的評價[2]。多媒體課件能充分利用其直觀、生動、形象的圖像展現人體的形態結構,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1.3解剖實驗課教學方法
分組學習法: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學生學習觀察標本、辨認結構、互相討論,老師巡回輔導,最后根據對巡回輔導所發現的問題進行答疑。鞏固學習法:利用實驗課的多媒體設備播放同教學內容有關的電教片,加強對解剖學的認識。
1.4充分利用實驗室,解決學生對認知的不足
根據學生所需,安排好實驗室的利用時間,不同學生做實驗的時數不等。技能不強的可以反復操作,實驗結果不理想的可以重做實驗。如在學習骨骼部分時,骨性標志非常多,難以記住,讓學生反復觀察、觸摸,提高了學習效果。
2在解剖學實踐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
2.1要注重對學生的心理輔導
在學生進入解剖實驗室時要注重心理輔導,消除學生的焦慮,因一些學生一開始對實驗室環境較難適應,對解剖學實驗課的學習產生厭惡情緒。因此在解剖學實驗課中要融入人文教育.
2.2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
在觀看標本或分組觀看標本時,學生要通過分工合作做到人人動手,由淺入深,逐步辨認,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和膽大心細的人文素質。
2.3營造健康的人文環境
師生的身心健康是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改善實驗室環境,加強通風,完善設備,緩解學生的恐懼心理,使學生認識到在標本上學習是解剖學學習的重要一環,為進行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3考試方法的改革
3.1實驗考核
改進考試方法,以提高實驗室教學效果:①階段性結構辨認:運動系統是解剖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其中骨可視為關節與骨骼肌的基礎。為了督促學生學習,檢查本階段的教學效果,在講完骨的全部內容后安排一次骨標本的結構辨認。向學生說明結構辨認的要求,在測試前應將標本、模型展出一定時間,供學生復習用。在部分實驗內容學習時,讓學生和教師互換角色,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②課后作業考核:在每一系統結束后,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并互相討論??己祟}靈活,聯系要廣,可以表格的形式總結軀干、四肢諸關節的名稱、結構和肌群的功能。也可采用學生獨立填寫實驗報告,表達出實驗的內容,期末累計每次實驗報告的成績,然后按比例記入總成績。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含義步驟要求觀念問題效果
英語新課程改革猶如一股颶風,滌蕩著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催生著嶄新的教育理念和
模式,《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中,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等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本文主要就“任務型語言教學”方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及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些思索,以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學的需要。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含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的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通過運用語言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輸入與互動”的理論基礎上,強調語言在交際活動中使用的結果,而不是單純關注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筆者認為,英語課堂中語言教學的任務就是在“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中而形成的。學生通過可以理解的輸入與輸出的“對語性互動”,來完成教師設計的各項任務,進而產生語言運用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為學而用,在用中學,學了就用”。它是一種以語言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是語言交際教學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是一種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學習過程。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步驟
任務型語言教學有三個主要環節:前任務、任務環和后任務。
1、前任務
前任務就是教師引入任務,即使學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務情景的氛圍中,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能力狀態,觸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迫切需要,此時學生就進入了學生模式的“參與任務”環節。
例如:在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isc?時,教師出示“不良社會公德”的宣傳畫或播放制作的“不良社會公德”的圖片內容問學生:Whatshouldwedo?誘導學生說:wecansay:Wouldyoumind(not)…?couldyouplease(not)…?
將學生分成兩組,準備一些小紙條,在紙條上面寫一些動作,每組輪流讓一人上講臺來抽取紙條,在本組的同學幫助下完成紙條上的任務(必須使用英語)。
2、任務環
任務環就是在任務實現后,學生能進入到學習新知識環節。在學習新知識環節中,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是隨意的,而是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來進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習環節完全讓學生自主學習,很難把握好方向。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事先設計好的任務,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步驟進行學習。
例如:在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時,將學生分成6人小組,教師宣布明天是學校開放日,到時會有多位外校的教師和家長到校觀摩。小組討論:需要做哪些工作,并將所需要的內容列表(為學校開放日做準備)。
3、后任務
后任務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新知識后,還必須對其進行鞏固。在對新的知識沒有達到一定熟練之前,學生是很難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因而要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結合任務,共同進行對話交流等活動,能對學生新知識的掌握,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在學生對新知識基本掌握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相似的、具備新知識點遷移的活動情景,供學生自主運用。這一環節是學生形成新知識遷移,達到活用的關鍵。對于教師來說,主要是起組織點撥作用,并對其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一種發展自我的成功體驗。
例如: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Ⅱ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時,通過以上學生帶著各種任務進行合作學習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看哪組細致,評出等級獎勵。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對老師的要求
(1)教師要用流利的口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不能按照課本和準備好的教案上課。他們不再是知識的化身,而必須從“演講者”變成“交流者”,必須能夠在課堂中用流利的英語與學生自然地交流。這樣才能下達清楚的命令,適時引導,提出建議。
(2)教師要調控管理課堂。
任務型語言教學給教師的課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務完成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調控。比如,確定參與任務的人數,雖然課前有所準備,但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發生變化。
(3)教師要及時解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任務完成的效果。對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使學生在語言交際中得到鍛煉。
(4)教師要適時評價結果。
有人說,“評價之于教學,猶春風之于花木?!比欢?,教師設計活動時往往會忽略對活動結果的激勵。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的結果應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可因任務而異,有口頭形式的鼓勵,有小組或班級及時評比,有的要具有觀賞性和持久性等。
(5)教師要投入真正情感。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語言,要求師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教學各環節應充分體現伙伴關系,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更多的是鼓勵、平等和寬容,而不是命令式或強制式。并且,教師不能有任何偏向,不要總是提問成績好的學生,忽略了差生。另外,教師要有良好的教態和體態。
四、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要解決的幾個觀念問題
1、教師要跨越狹隘的科學界限,建立起“大學科”的觀念。如果將外語教學理解為僅僅是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必然對思維訓練、對審美情趣熏陶、對自然和社會知識的擴展、對合作能力的培養、對情感體驗置于不顧,甚至會覺得它們浪費學習時間。這種觀念在保證語言訓練時間的表象下,學習環境的內容豐富性,挑戰性和開放性被削弱,教育情景的浸潤被降低了。
2、學生需要以自己速度接受語言。大部分的教科書要求學習者在規定的時間內掌握規定的內容。這可能對學習者造成壓力。任務型的學習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接觸英語的機會,但允許學習者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吸收和產出的語言。它打破狹隘的單目標意識,允許學生有個沉默階段,允許他們在有把握時才輸出語言。
3、語言學習過程的嘗試與錯誤是有價值的。學生語言學習是一個嘗試與糾錯的過程。嘗試中的錯誤往往是學習發生的標志。錯誤的語言可能是學生的“中介語”,這個“中介語”系統一直處于向目標語系統的變動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假設,積極地嘗試使用語言,促使他的“中介語”系統的形成和發展。任務型的活動重在信息的傳遞和做成事情,語言形式是第二位的,這在無形中鼓勵了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創造性地使用他們的語言經驗,如果他們能有機會接觸正確的語言形式,他們的“中介語”系統會自然地朝著目標語系統改進。
4、沉默不等于沒學習。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前期,學習者可能有一個沉默階段。學生可以在情景中理解語言,可以順利地完成任務,但他們可能說不出來。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可能迫切希望看到學生會說外語,并將此作為學習發生的證據。教師如果沒有在一節課內教“會”幾個單詞和句子,他們也會有未盡職責的內心壓力。事實上,沉默不等于無知,學生可能是在內部加工和理解所聽到的東西,當他們有了足夠的語言輸入,有話可說的時候,他就會開口的。
五、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效果
長期以來,從事初中英語教學的教師,多數是遵循傳統教學模式。如何改變這種模式,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通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踐證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但高漲且還持久,并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同程度地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筆者任教的班級,不但英語成績在學校同學科評比中獨占熬頭,而且還有幾位基礎好、語言能力強的同學當上業余英語導游。
綜上所術,選擇恰當的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是《新課標英語》的要求,也是大勢所需。在新課程改革的機遇與挑戰面前,作為基礎教育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要提倡課堂研究,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進一步朝著教學藝術化的高水平、高境界邁進。
[參考文獻]
1.《選擇“任務型”教學途徑,在英語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趙淑紅
2.《英語任務型教學之我見》于森
3.《初中英語教學的情趣教育初探》新課程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