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0 09:17:18
序論:在您撰寫工業設計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將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形式,必修課由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三個課程平臺構成。選修課由多個與設計知識、技能相關的專業任選課程群構成,包括學科選修課程、跨學科選修課程等,具體創新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根據學校所在地區的人才需求和專業能力需求來培養專業能力,開設相對應的專業方向課程,使教學設計以人為本,充分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和發展。按照設計學大方向可開設產品造型設計方向、視覺傳達設計方向、環境藝術設計方向、數字媒體設計方向等;也可以只針對工業設計專業進行細化,分別設為汽車造型設計方向、機械類產品設計方向、家具設計方向等,從而培養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與工程師溝通,進行產品的創新性設計,具有工程素質、造型能力、市場意識三者協調統一的工業設計人才。
2.整合課程體系,立足學以致用,加強實踐訓練,重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新構建工業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增加實踐分量。根據本專業課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如下專業實踐教學模塊:機械類課程設計與實訓、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實物模型制作、設計競賽、畢業實習等模塊。
3.豐富選修課程,擴大專業選修課范圍,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可以開設“設計管理”“公共設施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模具設計”“產品攝影”“產品營銷學”等選修課。
4.增設創新實踐學分模塊,鼓勵學生利用開發第二課堂、參加社會實踐、參與大學生競賽、職業證書考取、創新團隊訓練等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這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將起到推動作用。
5.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考核模式,學生通過經典設計案例研討發言、市場調查報告分析講解、個人設計方案演示講解、產品實物模型制作、課程設計、課程論文、創新能力加分等多種形式形成綜合成績,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學生學習情況。
二、獨立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時代多樣化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成為我們課堂教學手段的主體,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自主體驗和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專業大部分課程都應采用多媒體授課,其中專業基礎課大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演示、實例講解等教學方法,專業課大多采用問題式教學、案例教學、動手制作等教學方法。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將真實設計比賽和科研項目帶入課堂,通過科研方法向教學方法的滲透、科研成果向教學成果的及時轉化、科研團隊向教學團隊的和諧共生、科研平臺與教學平臺的互補共用等路徑,實現教學和科研的有機結合,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課程內容,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獨立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培養機制創新
建立一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工程型的、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是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要求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要具有很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學校應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構建合理的工程型專業教學團隊。工業設計專業還可以采用導師制和工作室制,這種教學體制的優勢在于教師對學生素質的全方位培養,使學生的學習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學習的方式是以導師課題或工作室工作內容為中心,輔以相關的講座。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內容進一步滿足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四、獨立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培養過程創新
為了適合社會需要,應該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轉變。工業設計專業可以采用工學結合“3+1”的人才培養模式,前三年在校內進行課程教學、實驗實訓教學及生產性實訓等,最后一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并完成畢業設計。該模式根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和企業合作辦學的優勢,根據校內教學條件和實訓基地的師資條件以及生產狀況,統籌安排教學實施計劃,把學生在校學習的四年時間劃分為“3”和“1”兩個階段。
五、結語
包豪斯(Bauhaus)開創了獨立于專業設計的設計基礎課程,將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作為所有設計的基礎,從而使原先各自獨立的各種專業設計擁有了同一個基礎平臺,使得傳統的設計進入了科學化的時代。70年代末我國大規模引進了包豪斯(Bauhaus)體系,80年代已成為我國設計教育的必修課,廣泛應用于設計實踐。它是研究、探討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藝術中的構成原理、規律及法則,探討用多變的外部視覺形式來保證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對于現代視覺傳達藝術的創作實踐來說,能提高思維想象能力、啟迪設計靈感,具有奠基的作用。其最終目的是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設計方法,為今后的專業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
工業設計是對工業產品進行預想的開發設計和生產設計。是實現人——產品——環境的協調方式之一,它對工業產品的形態、色彩、材料、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設計處理,使產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滿足人們審美的精神需要。能讓平面構成這一門設計基礎課程為工業設計的本質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1現有的教學特點
1.1教學對象的分析
工科學生思維方式普遍是注重邏輯思維和理性認識,思考問題、思維構成都比較冷靜。發散思維不夠,缺乏其創造力。在學習過程中,一部分學生沒有美術基礎一遇到動手繪制的課程就沒有信心,產生畏懼感。作為專業教師,教學中應尋找適應他們的學習方法,根據平面構成教學的目的,在教學理念、模式、內容上認真研究、探索、改革以適應本專業的需要。不應該存有偏見,從狹隘的教育思路出發,認為他們缺少藝術細胞,無從教起?,F代心理學認為科學邏輯的實證論與藝術的想象力并不矛盾。美國藝術心理學家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覺》中強調:“一切知覺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都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崩砜茖W生完全有可以塑造的形象思維的潛質。關鍵是應該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去激發他們的創造思維,引導他們去思考。
其中也有不少學生對電腦設計有盲目崇拜,電腦萬能的錯誤認識,從而輕視手繪課程的訓練。專業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做思想工作,上理論課程,讓學生認識動手的重要性。
1.2教學現狀的分析
我國的工藝美術教育是本世紀從國外引進,這種教學體系帶有濃重的“現代主義”的輿論色彩,并表現出明顯的滯后狀態,幾乎是“三大構成”一統天下。這種理性的國際主義風格的工業社會產物的教學體系,愈來愈表現出忽視具象造型,畫面機械、冷酷。
填格式的構成形式一直沿用很久,讓學生覺得平面構成就是畫黑白格子的錯誤理解。近幾年隨著思想的開放,和國外交流頻繁,以江南大學為先鋒對藝術設計基礎課程進行了一次大的革新。但由于工業設計在我國的歷史不長,整個學科體系不健全、不完善,更不要說工業設計專業的基礎體系了。我們從藝術設計的“三大構成”拿到工業設計專業上,平面構成需進行改革這是必然的,因為兩個專業是有很大的不同。
2平面構成教學改革
2.1老師需要改變教學思想,采用更多的啟發和激發式教學。
按照常規的教學就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他們的學習過程就是模仿老師的風格,接受老師灌注知識的過程。我們老師必須從“以老師為本”改為“以學生為本”。工科學生與藝術生思維模式不同,他們所具備的創造力也會不同,只是看老師怎樣去開發。在教學中教師在講述基本理論后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去發現和發揮自己的能力,學生思維過程中老師應認真觀察其變化,及時為他們提供素材和意見。學生遇到問題時和他們一起思考,以合作的形式來完成作業,老師應是發現者、組織者、激發者、探索者。遇到少部分學生積極性上不來,或由于工科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時,就應該采取激發式的手段將他們的能力挖掘出來。給他們布置大量的課題,而且需在短時期完成,強行激發他們去思考,并且能夠作到快速反映。
2.2以手繪為主,強調讓學生養成工細、干凈的習慣。
由于現在電腦的普及,以后電腦在設計中應用較多,其二工科生對手繪天生的畏懼,有不少學生輕視和逃避手繪課程的訓練。老師在開始就應該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懂得手繪重要性。在整個教學中應該以手繪為主,加入少量的電腦,來解決工科生手繪能力偏低的問題。而且在教學中必須要求作業工整、細致、干凈。剛開始工科生從來沒裁過紙張,裁的紙就象老鼠咬過似的,在畫復雜的圖象時一般畫完,畫面就到處污漬,作業成了垃圾。需嚴格要求他們紙張邊緣光滑,畫面不許裁下進行裝裱,一開始就畫于紙張中間,畫面和紙張都必須干凈無污漬。剛開始可能一半都不能達到要求,但經過這樣嚴格的訓練他們都能夠掌握,甚至比藝術生的能力要強。這樣讓學生接觸設計的同時就養成良好的設計習慣,對以后的設計生涯會有很大的好處。
2.3不限制學生的繪畫材料工具,養成對材料不斷探索的良好習慣。
靳埭強先生說過:“我不會教你用工具,而是教你用工具去思考?!币郧捌矫鏄嫵山虒W就是黑白兩色,工具就是墨水和毛筆。現在工具的多樣性,紙張的豐富程度以大大改善。我們老師在教學中不應墨守成規,要積極啟發和調動學生嘗試各種工具、紙張乃至各種物質,讓學生養成對材料的探索和興趣。使他們在探詢材料所產生的效果中激發他們的思維,發現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產生的效果美。比如有學生在做嗅覺感受轉向視覺感受的課題時,將牙膏代替白色部分,讓觀賞者能在視覺享受的同時又有嗅覺的觸動,使作品多角度的展現。
工業設計對工業產品的形態、色彩、材料、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設計處理,使產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滿足人們審美的精神需要。其中材料在工業設計中也是占著很重要的比重,所以要讓他們養成學會去挖掘材料、組合材料的習慣。
2.4擺脫以前模式化訓練,給予點、線、面新的形式和內容,還需加入體、空間的訓練來適應專業的需求。
以前平面構成教學中對點、線、面的訓練過于模式化,只講機械式的構成,忽視具象造型,畫面機械、冷酷。老師教學中應對點、線、面的概念有深入認識,啟發學生發揮創造力給予點、線、面新的形式和內容。讓畫面不但是點、線、面的構成,又富有內涵,這樣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再在數量上、畫面的大小上進行變化,要求創意稿和正稿結合,使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作業完成時還要上臺講述創意思想,訓練思維及表達能力。
工業設計是空間性較強的專業,不能照搬藝術設計專業的平面構成教學模式,應該加入二維中體的表達訓練,加強空間的練習。對各種體的表現、體與體的穿插、銜接、構成等表現,及各種體在空間中的變化練習,讓學生對物體在空間上的變化、構成有比較系統的訓練。
2.5通過對感性思維的表達,來訓練他們的感性思維的能力。
設計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工科生理性思維比重大,感性思維不夠活躍。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感性思維訓練。比如做一些視覺感受到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到視覺感受、嗅覺感受到視覺感受、觸覺感受到視覺感受的專題訓練課程,從而提高感性思維的能力。這種課題也是對點、線、面綜合表達能力的一種強有力的體現,使他們能進一步認識平面構成的益處和作用。
以上的平面構成教學改革建議,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還是有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對于建立一個完善的適合的工業設計基礎教學體系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不僅只是在平面構成這一門學科的改革,還應和其他老師、其他課程產生聯動關系。
參考文獻
[1]設計教育究竟如何進行[J]藝術與設計,2003,(46):99
[2]人文素質、全面能力及人格―訪西安交通大學李樂山教授.產品設計[J]2003,(3):53-54
[3]王昭.產品造型專業課教與學之我見.包裝與設計[J]2001,(106):49
工業設計前景之設計競爭力是工業發展的重要競爭力
21世紀的市場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同時也是工業設計的競爭。
什么是工業設計?1980年,巴黎國際學術年會權威的論述是,賃借訓練、技術知識、經濟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狀、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全新的品質和風格。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與代表新世紀潮流的工業設計相結合,將為人類書寫美好的篇章。
由于工業設計是由工業設計師、結構工程師、價值分析師、模型工程師等專家集團組成的共同勞動,其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競爭力。專家們基于他們對技術、產品、市場、消費者、購買力、價格水平、生活習慣等的科學把握,開發、設計出了一大批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如瑞士的機械手表,微軟的軟件……
日本千葉大學著名學者宮畸清教授在介紹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時,談到日本產業振興和經濟增長有三要訣:一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二是領先一步的工業設計;三是不斷完善的經濟政策。這三者相輔相成,其中,工業設計對日本經濟的起飛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日本人痛定思痛,面對21世紀,又一次將“設計競爭力”作為日本經濟振興的法寶。他們用全新的設計思維,在策劃、在設計“太陽經濟”、智能建筑、地下城市、空間城市、模糊汽車等等。
工業設計是核心競爭力,是因為它可以科學地配置資源,投資少,見效快。據測算,工業品外觀每投入一美元,可帶來1500美元的收益。日本日立公司的數據則更具說服力,該公司每增加1000億日元的銷售收入,工業設計所占的作用占51%,而設備改造的作用只占12%,顯而易見,工業設計的主旨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脈相通的。在21世紀,工業設計將成為企業生存的關健和核心。商家將切實感受到,如果沒有卓越的產品設計,任何先進技術精良裝備與嚴格的管理都無法創造出精美的商品。
工業設計前景之“組織設計”是全新的革命
現代工業設計應該包括組織設計。
現代企業制度是20世紀組織設計最重要的成果。但是,企業制度的革命是永恒的。企業組織設計也沒有終點。
隨著信息化、自動化、全球化的出現,人們設計了“全球工廠”、“元紙貿易”、“戰略聯盟”、“電視直銷”、“網絡營銷”等各種生產和營銷組織形式d
我們需要設計“全球工廠”。在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的時代,“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已經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竟爭的優勢,商戰的嚴峻現實需要眾多的各具優勢的企業聯合起來,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形成“全球工廠”。
耐克(NIK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鞋供應商和制造商,公司將主要精力放在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上,產品的生產制造主要在新興國家和地區進行。耐克甚至連樣鞋也不生產。這就是“全球工廠”的初級階段。
我們需要設計“戰略聯盟”??蛋仉娔X公司為迅速進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個人電腦市場,獲得競爭優勢,一開始就與十幾家著名的軟硬件公司,如微軟、迪吉多等結成技術戰略聯盟,“借他人力量發展自己”??蛋仉娔X的大部分零件也采用外包的形式來組織供應,公司本身僅僅掌握快速的研究開發能力及行銷網絡。由于實行輕巧的高彈性組織,配合低價策略,康柏很快占領了個人電腦市場,成為全球個人電腦的著名品牌。
工業設計前景之設計創意是企業人的基本素質
科學的工業設計,其靈魂是設計創意。
設計創意是21世紀企業入的基本素質。
我們所知道的有關設計創意的經典事例太多了。索尼的盛田昭夫苦于女兒的收錄機的聲音太大的煩躁,促發了“隨身聽”的構想:美國硅谷兩個青年電腦“發燒友”基于“讓每個消費者桌上都有一臺電腦”
的理想,領導了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技術革命”的PC電腦潮流;海灣戰爭后賦閑的摩托羅拉工程師為了“讓普通人在移動中通訊”,輕松地將軍工技術轉化為民用,引發了“大哥大”的流行;“令婦孺都能操作攝象機”的目標,使索尼創造了“掌中寶”;“在拍攝中即時觀看影象”的設想,激發了夏普“彩色液晶顯示屏手提攝象機”的獨創......
21世紀的設計創意是在“世界產品大交流”的沖撞中產生的。目前世界市場各類商品的總量是150萬種,中國市場才40多萬種。由此可見,我國產品種類的市場空間還很大。企業應當大力激發設計師,多多創意,多多開發,積極投身于風起云涌的全球工業設計浪潮當中。
21世紀也是設計教育大發展時期。創意是需要教育的。創意也需要教育來普及。目前,各國都在加大設計學院的建設力度,如美國有35所工業設計的專門學院,日本與德國各有20所,韓國有15所,這些設計院校把目光都放在21世紀。未來世界級的服裝設計師、汽車設計師、建筑設計大師......將從這里誕生。
工業設計前景之“虛擬設計”是高科技設計的旗幟
21世紀的設計,應該是“虛擬設計”。
“虛擬設計”(VirtualReality簡稱VR)技術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拉厄爾于80年代初提出的,現在它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虛擬生產”、“虛擬貿易”、“虛擬市場”、“虛擬網絡”等等。而虛擬設計則是通過“虛擬現實”的手段,追求產品的設計完美和合理化。
虛擬設計通過“三維空間電腦圖象”達到:1)真實。借助電腦和其它技術,逼真地模擬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活動,把握人對產品的真實需要;2)交互。實現人與所設計對象的操作與交流,以不斷改進設計模型;3)構想。強調三維圖形的立體顯示,使設計對象與人、環境更具現實感和客觀性。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科隆研究中心設計部經理羅勃認為,采用虛擬設計技術,可使整個設計流程時間減少2/3。
21世紀,虛擬設計將在建筑設計、裝備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中發揮神奇的效用。
工業設計前景之“綠色設計”是新世紀的設計主題
綠色設計,是維護人類地球綠色環境的設計。綠色設計的目的是系統有序地探索人類產業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關系,有效地避免高科技工業化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沖突。
綠色設計要求必須從生態倫理學出發,掌握如下原則:
——在新產品中盡可能節約物質資源。
——實行語義學革命。隨著產品日趨多樣化,能賦予產品“生命與意義”的產品語義學,正在取代傳統的產品“機能與外型”的關系。要突出自然、環境的命題。
——設計創新。在造型、功能、色彩、選材等方面,努力向高、精、尖攀登。同時,要兼顧民族性和層次性
談到工業設計專業,可以先看看在上海"中國工業設計周"了解的兩組數據,其一是我國近20年來培養的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僅3萬人左右,只相當于韓國目前該專業在校生的數量;其二是我國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好,很多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約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裝和商標設計等行當,有40%至50%的人改行去搞裝潢、廣告,也有部分畢業生到網站進行網頁設計,真正去做工業設計的人很少。為什么如此少量的畢業生就業要改行呢?難道真是市場飽和,還是市場不需要工業設計人才嗎?
一些專家指出,這是因為國內許多企業對工業設計的重要性不甚了解,更談不上重視。有的企業甚至認為工業設計就是產品外觀設計和包裝。許多企業的產品設計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成不變,如熱水瓶、自行車、床單等,"老面孔"傳了幾代人。
關鍵詞:工業設計;計算機;課程教學
工業設計是伴隨著工業水平的提高所不可缺少的專業。在我國的沿海以及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不少企業都已經意識到,要使自身的形象、自己的產品更加完美、更具品位,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國內開辦這一專業的主要是在藝術類和工科類院校。在不同類型的院校其特點各有所長,在藝術類院校中的工業設計強調的是美學思想,學生的藝術構思能力強;在工科類院校中的工業設計強調的是工程意識,學生的技術表現能力強。進入90年代后,隨著計算機硬件的高速發展及其應用軟件功能的迅速加強,特別是計算機的圖形、圖像方面的處理能力的提高,對本專業的影響意義尤其重大。現在無論是藝術類院?;蚴枪た祁愒盒5墓I設計專業都有著共同的發展方向,就是將計算機技術貫穿到實際應用中去,從而使得設計的結果優秀、設計的效率提高、設計的成本降低[1]。本文根據工業設計師的知識結構,就工業設計專業中計算機課程設置做一些探討。
1.理論環節的計算機課程
甘肅工業大學是1999年申請并獲得批準開辦工業設計專業(四年制本科)的。在此之前我們曾到一些高校作過調研[2],吸取他們的經驗,力圖將新辦的工業設計專業更具有時代特色、地域特色,使學生的現代審美意識藝術、創新精神和藝術創作能力等素質更加全面。在培養計劃中我們除了保留必要的基礎課程外,增加了新興的計算機方面的內容,特別是強調了計算機輔助在相關課程中的應用,使學生成為既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又具有掌握高技術的新型人才。表1是教學計劃中的計算機課程。
表1工業設計專業中的計算機課程
其中"計算機導論"為公共必修課,主要介紹計算機軟、硬件知識及基本操作;"C語言"也為公共必修課,主要介紹用C語言進行簡單編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其余的為專業方向課,"CAID(I)"主要介紹AutoCAD軟件在二維和三維繪圖方面的應用,選用《AutoCAD2000中文版循序漸進教程》(天一工作室著、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和《AutoCAD2000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與繪圖教程》(黃曉杰等著,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作為參考教材;"CAID(II)"是平面設計,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視覺傳達的計算機表現及效果圖的后期處理,主要介紹Photoshop和CorelDraw軟件的應用,選用《Photoshop5.5基礎教程及制作實例》(覃衛著,科學出版社)和《CorelDraw10金典案例教程》(飛思科技產品研發中心著,電子工業出版社)作為參考教材;"CAID(III)"是產品造型設計,包括立體構成、產品造型的計算機表現,主要介紹SolidWorks和Rhino軟件的應用,選用《SolidWorks99三維造型設計》(張曉紅著,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和《Rhinoceros電腦輔助工業設計與制造》作為參考教材;"CAID(IV)"包括三維動畫、計算機輔助人機分析、計算機輔助統計分析等,介紹3DMAX、Poser、SPSS等軟件,主要以《3DStudioMAXR4培訓教程》(施紅芹著,科學出版社)、《Poser4自學捷徑》(樂磊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和《統計軟件SPSS實用指南》(蘇金朋等著,電子工業出版社)作為參考教材;"CAID課程設計"包括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理論體系及實踐,使學生應用所學軟件知識,結合掃描儀、數碼相機等計算機設備,對某一典型產品進行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主要以《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彭韌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和《計算機輔助產品造型設計》(孫蘇榕著、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作為參考教材;"電腦多媒體設計"是針對工業設計中視覺傳達方向所開設的專業課,結合廣告設計的內容,主要介紹Authorware軟件的應用,選用《Authorware及其多媒體程序設計》(嚴洪華著,電子工業出版社)作為參考教材;"電腦多媒體課程設計"是應用電腦多媒體設計課程所學內容,實際完成一個大作業;"現代CAD"是針對工業設計中產品造型設計方向所開設的選修課,主要介紹產品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選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基礎》(遲毅林著、重慶大學出版社)作為參考書;"網頁設計"是針對工業設計中視覺傳達方向所開設的選修課,主要介紹網頁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及實踐,選用《網頁創意與制作培訓教程》(母培新著、蒲東電子出版社)作為參考書;"環境CAD"是針對工業設計中環境設計方向所開設的選修課,主要介紹產品環境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及實踐,選用《中望裝修設計軟件培訓教程》(中望龍騰著、重慶大學出版社)作為參考書。
此外,有些專業課上還要講授和應用計算機知識,這些將在實踐性環節中列出。
2.實踐性環節中的計算機內容
以上介紹的都是理論教學環節的內容。除此以外,在實踐性教學(如專業課、畢業設計等)環節中還將結合設計專題介紹一些相應的計算機軟件,如SolidEdge、MDT、UG、Pro/E、天正建筑設計、圓方室內設計等。學生不但在基礎訓練方面能夠應用計算機這一現代化工具,而且在實際應用中也能使計算機成為強有力的輔助工具。表2列出了實踐性環節中的計算機內容。
表2實踐性環節中的計算機內容
在計算機實驗室建設方面,2000年我校投入了50多萬元建立了"計算機輔助造型室"。加上近兩年購進的設備(包括繪圖機、掃描儀、數碼相機等配套設備),使學生的上機實習得到充分的保證。
3.結束語
在將來,我校將開設工業設計的成人專業和輔修專業。其培養計劃是以本專業(四年制)的主干課程為主,其中不少課程就是以上所介紹的與計算機有關的課程。
前段時間,筆者在一些工廠、企業作過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既具備工業設計基礎,又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專業人才是相當緊缺。說明在對工業設計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強調計算機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工藝技術與計算機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工業設計以新的形象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的。同時,筆者覺得對于這些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還加強了對學生的信息量傳輸,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當然我校是剛開辦工業設計專業的,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一些做法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加強對學生在計算機方面能力的培養,一定是未來工業設計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教學目標及模式不能明確的體現課程特點
提到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我們必須明白是建立在工業設計之下。因為設計素描是作為全國藝術設計類專業設計基礎課程的通用名稱,但是在不同的設計專業領域具有不同的目標和特點。因此,基于工業設計專業之下的設計素描是必然與基于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下的設計素描不相同的。雖然我們強調工業設計專業在設計教學內容與模式時需緊密結合專業特性制定教學目標,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在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中,其“工業性”并未得到很好的體現,這一點通過其含糊的教學目標與單一的教學模式中便可見一斑。而通過對其原因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兩點因素導致。第一,教學大綱的指導目標性弱,而一般來說,教學的主要依據即為教學大綱。但一個套用現有藝術設計類或本專業藝術類設計素描教學大綱的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大綱又如何能給師生一份明確的目標性指導,如何能體現工業設計專業特點?第二,設計素描的教學師資中有很多都是出身于“純”藝術專業,這些教師具有較強的繪畫功底,但在專業理解上卻難免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當這些教師在開展課程中采取“純藝術繪畫”為主的教學模式時,學生們如何能夠在對事物形體、光影、透視等方面的單一訓練中認識專業的整體教學目標,由此必然導致其與后續設計課程的脫節。
2、“傳”與“受”的程度差異給教學活動帶來一定制約
教學過程總是涵蓋著“傳”與“受”兩個部分,前者的主體是教師,而后者的主體則是學生,當“傳”與“受”實現完美結合時,必然可以有一個較高的教學成效。然而,我國在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較大差異的“傳”與“受”。這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某些學校的工業設計素描教學的課時較少,并且以學期階段性和貫穿全學期的模式進行教學安排,由此必然導致那些美術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不能對設計素描的含義和教學的目的及意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第二,某些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落后,由此必然會導致學生們在對課程認知和理解的過程中出現偏差,而他們的創意思維和造型能力方法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第三,在這一課程的開展中,教授方并沒有對理工科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分析能力做一個理性的研究,更有甚者,在教學中直接將教授藝術生的方式套用在理工科學生上,由此導致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茫然、信心不足、拘謹以及無從下筆的狀態,試問這樣的教學方法如何能夠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和高的教學效率。
二、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現代設計理念在革新與發展中的必由之路
設計基礎教育這一奠定設計教育發展基石作用的課程也要學會與一些新的教學體系、教學觀念和教學組成形式契合。而作為設計基礎教育的組成類型之一的工科類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早進行教學時,必然要與“純藝術繪畫”這一美術教育觀念相區分,從而實現與新的設計教育理念的吻合,由此才能對工科類學生的設計創意意識進行培養,才能實現工科類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一基本目標,才能為思維到設計搭建好一座意識橋梁。而若要實現工科類學生在形成設計意識和今后專業特點上起到實質性的推動,則必須要改革現有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內容。
2、構建工業設計專業基礎教學體系的必備條件
設計素描課程在整個設計基礎教學體系中占據“啟下”的理念作用。當然,構建工業設計專業基礎教學體系的主要內容包含有設計素描教學、設計色彩教學和構成設計教學等。與藝術類學生不同,一般說來,工科類學生都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或繪畫功底,因此,在對工科類學生做設計教學時,必須要從基本的造型技巧和創意思維兩個方面開始,并且要做十足的重視。對于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如果他們在創意思維和造型能力上呈現較差水平,則必然會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造成影響,進而使他們在今后難以從事相關的設計工作。因此,為了構建設計基礎教學梯次,促進工業設計教學體系結構的發展,為了合理優質的構建專業基礎教學體系,實現專業教學體系的穩步發展與建設,我們必須改革工業設計專業的設計素描課程,以保證設計素描教學的形式要素和精神內涵得以很好的體現。
三、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1、確定層次分明的設計與實施環節,創建循序漸進的階梯式教學
這一方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具體的教學時段的安排和對教學實訓內容的設置上,我們要遵循連貫性與針對性兩大原則。首先,以“課時”作為基本單位,而“日”“周”“月”則被作為組合元素,通過對組合元素的設置運用,形成連貫性的組合式教學時段。其次,為了體現針對性原則,我們還要引入一定的教學內容,創建出階梯式教學和訓練模式。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例子對這兩點要素做更進一步的介紹。我們將教學總時段定為2個月,而總課時為96個,那么,我們則可以在每周設置4個連續日,每個連續日開設3個課時,如此,可實現為期8周的連貫性的組合式教學。而在同時,我們還可以對這一教學時段進行劃分:第一時段教授結構素描,占據36個課時,第二階段為構成藝術式素描設計,占據24個課時,第三階段注重培養創意設計思維,占據最后36個課時。如此,便也實現了階梯式教學。
2、實施以線型結構素描為主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工科類學生雖然不及藝術類學生的繪畫功底,但好在有較強的理性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因此,在對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進行教學設置時,應將對“線”的分析和表達方式作為重點,以“造型”為對象進行線性結構素描,由此在對結構的分析與研究上,給予學生們正確的引導。而通過較大強度的默寫訓練、多角度實物觀察分析的訓練等多種訓練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們的設計理念與意識。
3、增加設置意象構成式的素描教學方式
所謂意象構成式素描,即是通過對構圖設計原理的運用以素描的形式表達心中對于物象的認知與感受的一種方式。它是運用學生的主觀審美意識進行的系列性視覺構成訓練。以體驗、認知、感受和實驗為基本原則,以對物象結構的形態、質感等元素的研究為重點內容,而其教學內容則是研究設計造型表面視覺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通過對意象構成式素描教學方式的運用,工科類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意設計思維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時,意象構成式素描教學的內容體現也正是今后工業設計領域中的產品設計元素的要點,這對于延伸今后的專業教學和構建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體系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4、靈活運用計算機三維設計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通過對3DMAX設計軟件的三維成像技術的充分運用,可以直觀的演示設計素描中的形態、結構等因素的組合方式、構造原理和構成模式。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將這一技術運用在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的設計素描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則必然可以令專業學生對于造型設計元素有一個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由此形成“四維一體”的藝術審美的教學氣氛,更主要的是,學生學習的互動性、熱情性、以及積極度可以在這一技術的運用中得到提高。
四、總結
1.改善人文素質
討論是改善人文素質的有效方法。有效討論的前提是小組成員善良,克服自我中心,不單打獨斗,不記仇,不包庇,有共同學習和進步的愿望。否則,很難進行討論。討論要學會認真傾聽別人,可以讓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尊重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在組成小組討論時,不要示強相互征服,而要示弱學習別人的長處,了解自己的不足,開闊自己的眼界,彌補每個人的不足。討論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可以提高團隊意識,增進團結。討論可以使人變得虛心,讓人變得外向開朗,愿意與人交流溝通,增強自信。
2.建立自主認知環境
討論促進認知過程(思維、交流、表達、理解、合作、發現和探索、選擇和決斷)的發展,各人的認知方式不同,發揮各種認知方式是培養寬口徑多種人才的重要方式。滿堂灌只講授了老師自己的一種認知方式,壓抑了多數學生的認知方式。不受課本上思維的限制,不用考慮老師想法,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要把認知機會提供給學生,不要代替學生自主認知,并且通過問題提醒學生自主認知。
3.建立合作環境
討論可以彌補個人的不足,一個人的經驗、能力、時間、精力等各方面往往不如集體合作。討論可以讓我們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考慮更周到,可以呈指數提高工作效率。討論能驗證一個想法的正確性與真實性,從多角度得到評論,討論合作能夠提高每個人的水準。通過討論學會合作,相互溝通情況,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相互協調,能夠共同做出決定。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在討論中可以征求別人的意見,也可以調查別人的想法。通過討論制定行動方案,從討論中獲得可行的建議,完善不成熟的想法,最終取得一致的行動方案。通過討論使成員明確工作方向、自己的職責以及上下級對自己的要求,還能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和項目的進度安排,提高團隊的合作效率。
4.激發創新思維
討論不必得出結論,而是發現新問題,啟發新思想,探索未知方向。討論不是為了統一觀點,不是為了爭論答案對錯,而是交換觀點和思想,發展自己的思想,優化觀點。討論中,聽到不一樣的觀點本身就是收獲。通過討論,能夠相互啟發和提醒,積極主動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是探索新方法的重要途徑。
5.全面激發能力
討論能充分鍛煉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應急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我們的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更加體會到討論獲得的能力在企業中的重要性。不同專業、不同部門的人在一起討論,必須能清晰地理解別人,準確回答問題,迅速抓住別人的見解,轉化成為改進措施。高效溝通交流是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之一。小組討論通過不斷地提問、思考、回答,再激發新的想法,再思考,這樣不斷的迭代過程,是大家對于一個問題認識的逐漸升華。
二、如何開展討論式教學
1.師生觀念和角色的轉變
討論式教學屬于與國際接軌的教學方法,在我國一直受到推崇,但實際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出現了一些問題。開展討論式教學的主要阻力并不在學生,而在教師。在傳統觀念中,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在討論式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是教師往往認為在討論中“我要解答學生問題”,這仍然是明顯的灌輸式教學,容易形成教師即權威的學生盲從教師的關系。教師最擔心難以控制局面,被學生問住丟面子,有損于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事實上,教師本來就不可能回答學生的全部問題。討論中,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當遇到自己不會的問題時,切忌“猜答案”,糊弄學生。老師要轉變觀念,面對未知探索性問題,不存在權威。老師無法回答學生問題,正說明老師教育方法的高水平,能夠激發學生自己發現新的問題,這對未來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討論式教學的主導思想是從“以教師為本”轉向以“學生為本”?!耙越處煘楸尽敝唤探處煏臇|西,是為了給教師自己找飯碗?!耙詫W生為本”是要以學生的人文素質為第一位,考慮學生未來生存需要,考慮學生不同層次的發展需要。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具備面向未來的人文思想、全局眼光、全面的能力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首先,教師自身要轉變觀念,不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跳出自身能力和知識的局限,跳出自我中心,完成從講授者、評價者到引導者、啟發者、組織者的角色轉換,和學生共同探索。討論中不是學生提問老師回答,是讓學生彼此討論。把單向知識傳遞變為多向交流,把只講授老師單一的思維方式變成體現學生認知過程中各種思維方式,教學過程擺脫課本的陳述性知識,將原來傳統講授式教學中大量講授的內容變成問題讓學生調查、討論,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按照學生的思維過程補充相關知識。其次,人文人格教育重于知識傳授。教師在討論中要重點觀察學生人文素質和能力方面的表現。我們想通過討論把學生的群體創新思維激發出來,沒想到首先把自我中心、個體性、封閉性思維激發出來了,出現了挑刺好斗等問題。這正是人文教育的機遇,也是PHA教育模式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師要重點糾正這些問題。再次,能力重于知識。討論式教學是全面激發能力的過程。能力包括:行動能力,能夠確立目的和計劃,并能具體實施和評價結果;認知能力,包括觀察、注意、思維、理解、表達、交流、語言、記憶、推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選擇與決斷等過程。過去講授式教學只鍛煉了理解和記憶能力,而其他能力都忽視了。激發能力的基本途徑是:“不給奶瓶,給你自由,逼你自主,分數監督?!毖芯啃徒虒W中把“考試驅動”轉變為“問題驅動”“項目驅動”“責任驅動”。通過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通過討論提出解決思路,進而發展出可進一步探索的項目、課題。教師不評價學生的觀點、方案、作品,不給出自己的經驗判斷,而是傳授討論方法。例如,評價學生的問題是否符合本題,引導合作交流,評價學生的表達、交流、理解能力,給學生提出建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并理解他人的思維方式、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己建立評價標準。討論式教學中信息量很大,老師的收獲遠多于學生,因此這也是促使老師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要讓討論式教學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普遍反映希望在課程中開展討論式教學,但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大多數缺乏學習動機,習慣于被動學習。但是面對新的未知問題,書本和權威都不能給我們答案,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靠探索性思維———嘗試、討論、調查和實踐。在討論中學生普遍性的問題主要有兩點:第一,不知道如何提問題、提什么問題、討論什么、如何討論,這些都屬于缺乏學習動機的表現。激發學習動機最主要的方式是討論、合作與實踐,通過“問題驅動”,使學生從“聽課讀書”轉變為“思考問題”。討論式教學中,學生的角色要從跟隨者、模仿者轉變為探索者、思考者,要求學生必須主動。第二,自我中心、挑刺好斗、懶惰、內向等人文素質缺陷導致學生出現交流理解障礙,認為理解對方困難,容易各執己見、思維定式,效率低下,容易跑題等。討論式教學中,以學生人文素質的轉變作為考核成績的依據之一,改變了“刻板說教”“紙上談兵”和“言行不一”。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討論:
(1)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
發現問題就是收獲。發現問題首先是一種思維習慣,要通過項目驅動,討論、調查訓練這種能力。
(2)聽到不同觀點、了解別人就是收獲。
遇到不同觀點時,并不要求統一觀點。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討論能夠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開闊自己的思維,互相激發新思想。因此,了解到別人想的和自己不一樣,就是收獲。
(3)要提建議,不要提意見。
提建議遠比提意見困難得多。提建議,要理解對方,就必須彼此尊重,彼此寬容,討論要態度溫和,仔細傾聽。
(4)討論是信息共享的過程。
每個人都要有充分的準備,從別人那里獲取的同時要回饋。
2.哪些內容適合開展討論式教學
(1)人文思想。
西方現代價值體系導致的大量社會問題、心理問題、環境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社會學課程中討論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責任等等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思想沖擊,進而思考、反省,世界觀、人生觀產生重大轉變。
(2)陳述性知識。
如何理解概念、原理、公式等,例如:力是什么含義?微分是什么含義?雖然老師講過了,但學生缺乏自主認知過程,并沒有懂。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討論,從而進一步讓學生討論如何下定義。
(3)大量過程性內容。
包括行動過程(建立目的過程、計劃過程、實施過程和評價過程)、認知過程(觀察過程、理解過程、思維過程、表達過程、交流過程、選擇過程、決策過程、推理過程等)、設計過程、操作過程、制造過程等。學生普遍性的問題有: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實習?如何調查?這些實踐過程中存在大量問題,而且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工作環境不同、對象不同,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教師無法解答全部問題,只有通過討論才能解決每個學生的問題。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高、低年級同學一對一座談,小組討論。
(4)全局性、研究性內容。
主要的問題有如何選題?水準如何?我們的大學中,不僅是學生,甚至很多教授都沒有經歷過自主選題的訓練。選題是科研活動中最難的環節,選題過程是不斷嘗試、探索、發現問題的過程。討論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只有學會探索位置問題才能擺脫跟隨式思維,才能成為開拓者、創業者、規劃者、思考者。
(5)項目驅動的內容。
我們的若干課程是項目驅動,要求學生完成大作業,以取代閉卷考試。這種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全面掌握完成專業工作的能力。
(6)設計評價及改進。
設計就是搞創新,創新沒法教沒法學,靠灌輸式的模仿無法創新。討論是創新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討論理解各人的審美觀念、設計思想,提出問題,相互提出改進方案。企業中主要通過討論分析和改進產品。
三、討論式教學形式
“課題制教學”是西方高等教育較為成熟和成功的教學模式,通過以課題項目為載體來介入教學,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課題項目、完成課題項目并通過課題項目實現培養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基于“課題制”教學理念驅動教學與科研課題的組織與實施,將“從干中學”這一設計專業學習的座右銘顯化至一個個實際的課題項目,將“虛題虛做、虛題實做、實題虛做、實題實做”作為課題尋找和設立的方向,并在實際課題的推進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各方面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課題制教學有其顯著的優勢。但課題制教學也有其缺點,如不易有效地組織項目教學,不易激發學生的項目學習興趣,對參與課題的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更系統的要求,同時,由于課題所涉及的知識面較廣且分布不均衡,有些課題無法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知識點的覆蓋面和深入程度。需要進一步研究“課題制教學”在當前設計教育背景下的積極影響,規避消極影響。
2建立設計工作室制度
現有的設計工作室制度一般是針對高年級如三、四年級開設的。工作室要綜合考慮結合當地的產業集群、地域文化特色或學校歷史沿革等條件、學校教師長期在教學研究實踐中積累的豐富成果教學經驗、研究興趣和專業特長來設立。而且,“工作室制”可與“課題制教學”有機結合,各取所需,相得益彰。根據工作室專業研究方向選擇課題項目,可在具有概念創新、實驗意識、前瞻視野屬性的課題與市場導向、技術先導、區域特色的課題之間的找到平衡點。以課題為主導的工作室制教學,為構建開放式課堂提供了最佳平臺。各專業方向工作室在把課題植入教學過程中,可吸收學校內部跨專業創新團隊成員的有利資源,這樣不僅可以將綜合知識和視野帶入課堂,也讓課題組師生在拓寬知識面,更有效實現創新。“工作室制”教學是設計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學生在接受過基礎教育之后,可以從中進行選擇。這種工作室制度有利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使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工作室既是教學的團隊,又是育人的團隊;是一個學生學習、教師教研的場所,在工作室內可實行優勝劣汰制。①同時,工作室制度在管理和運行上與設計公司有共同之處。它可以承接并為提供實際設計項目,使學生能更好感受到將來工作崗位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目前,很多院校通過對以往課程教學經驗和整理和總結,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內涵和外延的系統、完整的工作室教學思想和體系。其最大的特點在于通過工作室模式打破傳統分割化、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實現有梯度和層次的教學計劃。其具體教學體系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要素和教學實施幾個層面,以及不同層面差異化的教學板塊和教學方式。針對教學方式,工作室制教學有其具體要求:
(1)課程和課題的選擇必須符合多角度、多層次的整體教學規劃;
(2)需要建立起配套的“職業設計師”式的課題管理制度,以“項目階段任務”匹配教師和學生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
(3)提出科學有效的針對設計的“評價標準”,讓學生盡早提高判斷設計優劣的領悟力。借助課題制工和作室制,在“更長時間的投入”、“更多資源聚集”的優勢條件下,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研究能力,這成為了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一大特色。
3引進公司工作室制度
設計公司將設計室放在學校,以節約場地科技中心地位將終止于2008年,貝爾納曾預言蘇聯將會是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科技中心?,F實表明,美國仍然處在尖端科學技術的前列并領導著全球的科技發展方向,而繼承蘇聯主體的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其政治經濟秩序方面遠未達到穩定階段,更不用提何時能成為全球科技的中心。審視現狀,現代科技所創造出來的科技成果比以往任何時期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得多,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但同時也得出一項結論:研究近代科學中心轉移的“湯淺現象”,已經不適用于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格局一體化的今天,僅由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主導世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科學技術活動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霸世界科學技術的舞臺。所以,具有當今時代特征的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若借用國際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這一思想,則未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必與政治趨勢互相影響,將呈現出“多中心”的趨勢。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