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8 14:26:15
序論:在您撰寫深度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如《春到梅花山》一文寫梅花山梅花盛開的美麗景色和人們看花的情景,雖然這沒直接寫梅花的美,可從人們觀花的動作、神態中,處處都流露出了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更愛如花盛世這一思想感情。但如何讓學生透過游人擁擠的賞花場面來感受花潮的美,理解盛世的美呢?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從讀中感受。進行“美讀”示范時,我除了情感激昂外還注意語調的變化,輕重音,節奏快慢的掌握,面部表情的顯露等,一句話就是把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再通過“美讀”練習和背誦練習,使文中的詩情畫意,在頭腦中浮現出來,形成美的定格,學生會深深感受花潮美,盛世更美,學生沉醉在這種美的享受中,不僅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歌頌如花盛世的思想感情。
二、入境分析理解美
培養理解美的能力是提高學生審美化的高一層次的要求,理解美的能力是指審美者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察、品味,從中獲得美感和教育。如教學《花潮》一課時,要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海棠花和觀花人的,是怎樣憑著“花潮”歌頌這似海的春光,如花的盛世,那就需要讓學生對字、詞、句、段進行細細地品味分析。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整體了解到作者是按從遠到近的順序來觀察海棠花的,然后通過錄像觀察遠處的海棠花,進一步理解作者把海棠花色彩鮮艷濃烈比作“紅云”“紅?!?,是為了突出海棠花的多、美。近處的海棠花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擬人句:“每棵樹都在微風中炫耀著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枝頭上顯示著自己的喜悅心情”及有風時、無風時,陽光照射花的不同姿態來感受海棠花的形狀和影子。最后通過聽花下錯綜復雜的聲音(錄音),結合比喻句“這一切交織在一起,猶如‘海上午夜的潮聲’”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海棠花的繁茂之美。這樣深入地組織學生欣賞品析,使學生感受到了花形似“潮”,花影似潮,花下的聲音似潮的絕倫境界。在寫海棠花之后作者又著重寫了人們看花、愛花的情形。寫得很有順序,讓學生通過細細閱讀,理解人們看花方式雖不同,可“好、也好、更好”這些層層遞進的詞卻把人們賞花、愛花的美好心情寫得淋漓盡致,通過對課文的層層剖析、品析、欣賞,使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優美語言,培養了學生贊美大自然的美,祝愿祖國的繁榮、昌盛的美好情感。
三、結語
一、創設情境鼓勵發散
實踐證明,從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心理素質入手,積極創設情境,加強發散思維、直覺思維訓練,由傳統的封閉型靜態化的教學模式,向開放型的動態化、議論模式教學轉變,這是改革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之一。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創設一種無顧慮、愿意發言、喜歡與老師、同學交流見解,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情境和境地;要想方設法把學生真正引入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應在知識上、感情上進行傳遞和交流,特別要注意形成學生自己積極參加獲得知識和能力。參與知識的發展和創造的局面。
1、讓學生講
閱讀教學的開始,應讓學生先去讀、思、講。講讓學生運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找出疑難,盡可能自己解決疑難。在此基礎上進行散發性匯報。先通過大腦思維,把初讀結果歸納,用口頭表達出個人的不同見解,這個過程既是自學、想象、表達綜合能力的訓練、又是發散求異思維訓練。初讀時主要匯報對詞語、結構及內容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肯定學生的自我探索效果,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講不同看法,只要不離開問題,發散量越大越好,對學生所答,只要有一點道理,就給予肯定,使他們感到動腦筋的樂趣,產生了與眾不同的見解后的興奮。
2、讓學生議
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議,是學生主體活動活躍的表現形式,議論能力培養過程也是發散思維的過程,此時,教師要不怕亂,允許學生自由發言、發問。
通常議論的形式,我是以讀來過渡到議的,開頭由兩人的交頭接耳過渡到三三兩兩的議論,由三三兩兩的議論到全班性的議論,整個議論提倡是自覺的,所謂自覺是指學生由讀生思,思而想議,議中求異,議而求解。在議論的過程中,教師是不把自己的觀點或答案強加于學生身上,也不忙于“集中”。議論的內容多種多樣,這是根據課文的特點選擇:(1)圍繞課后的問題議,如《奴隸英雄》,斯巴達克是一個怎樣的人?說出根據。(2)圍繞中心議:如《我的戰友》,為什么說是一位偉大的戰士?(3)圍繞重點訓練項目議:如《草原》,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兩者間有什么聯系?
3、由教師引
每次培養學生講、議時,教師都先要注意引導確立探索目標,有機地安排發散,集中過程,關鍵時刻——學生呈現出求知心理狀態時,啟迪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排除思維過程中的障礙或指點線索。例如,我在教學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二冊《在仙臺》一課時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學,之后由學生匯報過程中講了開頭是魯迅先生在仙臺受到的是“物以稀為貴”的優待,接進行引疑:“課文在物以稀為貴后,為什么扯到白菜上去了?”鼓勵學生思維的散發,有的學生說:“這是用實際東西說明”。有的說:“這是前面概括講,后面用具體說明的表現手法?!贝藭r我進一步導:“從白菜、蘆薈這一部分能看到物以稀為貴?!庇械恼f:“還有一層,地點不一樣,一個是北京到浙江;一個是從福建到北京,地方特產也物以稀為貴?!边@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在學生匯報課文后半部分寫了藤野先生幾件小事后,我以引疑:這部分與前部分的物以稀為貴又有什么聯系呢?有的說:“前面是交待了當時的情況背景。”有的說:“還是用對比的方法寫藤野先生真正關心魯迅?!庇械恼f:“前面魯迅受到日本職員物以稀為貴的優待是假的,吃的并不好,藤野先生關心魯迅才是真的,進一步說明了物以稀為貴的意義?!庇械倪€說:“第一段太重要了,如果沒有它,就突不出藤野先生的品質?!辈浑y看出,學生的思維角度打開了,同時也有了濃度。此時我才小結:“大家都說得很正確,我們思考問題要注意事物的前后聯系?!笔沁@樣,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而且也教給思維的方法。
二、不求統一鼓勵求異
【關鍵詞】 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教育;滲透
針對中專生展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常重要,這對于學生的審美素養的形成與價值體系的構建都會產生非常直觀的影響。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中有價值的教學素材,對于這些篇章中的審美要素要有更為深入的挖掘。這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與認知,這也能夠更好的滲透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構建。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審美教育通常需要經歷一個有效的積累過程,尤其是對于很多中專生而言,他們自身的基礎水平本來就較為薄弱,對于很多閱讀文章的理解也不夠深入。正是因為如此,教師才要循序漸進的展開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念,對于什么是美要形成正確認知。很多學生在這一點上都不具備良好的認識能力,自身的審美意識也十分缺乏。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的教學引導,要讓學生具備更好的文學鑒賞能力,這是審美能力能夠得以形成的基礎。課本中有很多非常經典的教學素材,這些文本的學習中對于學生基本價值觀念的構建往往能夠發揮很好的引導功效。教師要透過對于這些文本的講授來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讓審美教育在閱讀教學中得以實踐。
很多學生自身的審美觀念都較為缺乏,對于到底什么是美沒有良好的認識。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文本的積極教學功效,要給予學生更多有價值的引導。如,在學習《故宮》、《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些文章時要讓學生意識到,這種美不僅因為它們是具體的客觀的審美對象,而且還因為它們是我國勞動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楊朔散文《荔枝蜜》中小蜜蜂的美,并非因為小蜜蜂有華麗的外表,而是因為其終年累月默默無聞地勤勞工作,為人類釀造最甜最美的蜜的一種無私奉獻精神。很多學生都缺乏對于這些美的要素的認知,對于美的認識也仍然停留在很膚淺的層面。正是因為如此,教師才要加強對于學生的教學引導,要讓學生明白,社會上那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一心為公等英雄人物和事業是美的,但也有人把學雷鋒的人看作是“傻子”。這說明只有具備了正確審美觀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評價客觀存在的美。
二、體會自然中的美
審美教育可以有很多教學切入點,值得學生欣賞與感受的內容也有很多。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能夠體會自然中的美,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開端。大部分學生對于自然界中的美都能夠產生共鳴,并且學生也能夠感受到那種美的享受。課本中對于自然景物的描寫的文章也非常多,這些都可以成為審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針對這些文本展開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對于文意有基本認知,更是要透過文章的語言層面挖掘其后帶給我們的很多領會與感悟,這才是審美教育的意義所在。透過對于自然中的美的體會是審美教育的第一個階段,這也是培養學生具備更好的審美意識的一個關鍵過程。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非常經典的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經過作家的審美處理,使自然景物更具體、形象、生動、細膩、逼真,給人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濱仲夏夜》《濟南秋色賦》,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必須努力再現課文中描寫的自然景象和優美畫面,給予學生自然美的教育與熏陶,從而培養、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透過自然中的美來展開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課本中也有著很多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好的教學素材,這才能夠提升審美教育的成效。
三、體會社會生活中的美
審美教育同樣可以從社會生活中展開,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切入點。社會生活中的教學實例往往更為豐富,課本中也有著大量對于這些內容的描寫文本。無論是對于一個典型人物的刻畫,還是對于一個人物的品格的一種體現,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教師要讓學生對于社會生活形成更深入的感知,要讓大家對于社會生活中所傳遞出的一些值得學生深思的人和事有更好的感悟。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著很有價值的審美素材,透過對于這些內容的挖掘將會促進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朝著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
課本中有著很多很有代表性的篇章,教師要透過這些文章的閱讀教學來深化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如,《驛路梨花》一文中,所描寫的以哈尼小姑娘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為方便過路人,精心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跡;《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崇高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無疑都在強烈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語文教學就應該充分發揮作品的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使學生思想、感情、心靈受到感染,從而形成正確的美丑、善惡、是非的判斷標準。這些都會帶給學生非常積極的教學影響,并且能夠促進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更好的得到發展與構建。這才是高效課堂教學應當有的方式所在。
想要更好的在中專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這需要教師選取更好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要讓學生對于什么是美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教師也要充分挖掘課本中有價值的教學素材,要讓學生體會到自然中的美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美。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著很有價值的審美教育元素,透過對于這些內容的挖掘將會促進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朝著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亓佳.淺談中專語文教學的目標與方向[J].職業技術. 2011(02)
[2]李秋菊,劉國輝.濃情助教 由情入理 情理結合――淺談中專語文教學[J].職業技術. 2009(11)
[3]徐卓華.在中專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職業技術.2008(03)
[4]曾戈飛.中專語文教學課堂激趣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7(27)
(一)申論考試的特點
現在社會上不少人把申論單純理解為命題作文的寫作,可能是申論的某些形式引發了人們的誤解。其實,根據申論的有關規定可以看出申論是一種整合體,有別于命題作文,它考查的內容更加全面并把閱讀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申論作為一種新文體,具有以下特點:
1.申論考試內容具有廣泛性。
申論考試的閱讀材料不是命題人主觀編造的,而是現有的社會問題延伸出來的,有既定的事實存在。所以說,申論考試的內容涵蓋范圍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教育等多個方面的社會問題,這就要求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時事新聞,能夠多角度認識、分析社會問題,形成一定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2.申論考試內容具有針對性。
申論考試的內容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考查目標明確。學生在作答不同題目時,要求有所不同,可能是概括、縮寫,也可能是要求以一個執法者的身份來作答。前者主要是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后者則主要是考查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3.申論考試內容具有靈活性。
申論考試內容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它的考試形式和文體方面。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給予不同的現實情境,讓學生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使用不同的文體體現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圖。
(二)申論考試的閱讀理解能力目標
針對不同類型的申論考試,閱讀理解目標有所不同:“省級以上(含副省級)綜合管理職位的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容,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準確提煉事實包含的觀點,并揭示反映的本質問題。”“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職位申論考試閱讀理解能力則要求能夠理解給定資料的主要內容,把握給定資料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對給定資料涉及的觀點、事實作出恰當的解釋。”雖然具體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就是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是作為一名公務員必須具備的能力。在日常事務的處理中,閱讀、整理、概括、說明是常常使用到的,而閱讀理解能力也是是否勝任職務的考查標準之一,如果沒有基本閱讀能力的輔助,何有工作績效之談。所以說,在申論考試試卷結構中明確表示要先閱讀材料再完成后面的題目,再一次強調了閱讀理解能力在申論考試考查目標中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為什么說突破閱讀材料是進行申論考試的第一關。閱讀材料的閱讀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申論考試的成績。從現行公務員申論考試的要求來看,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是重點,也是考生口中的難點。近年來,公務員申論考試中閱讀材料的字數越來越多、篇幅越來越長,2004年和2005年國考中申論給定資料字數在4000字左右,2006年則高達8000字,2008年申論材料為7000字左右。字數和篇幅的加大,使考生們叫苦連天,文章字數這么多,讀下來都需要好長時間,怎么有時間答題。在考生的抱怨聲中不難看出:大多數考生在閱讀能力上存在欠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是重中之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是學會了閱讀的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卻存在極大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的現狀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學好教材課文,更重要的是掌握閱讀的技巧與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量。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語文閱讀教育教學不斷革新,教師閱讀教學的實踐雖然不缺乏優秀案例,但依然存在著應試教育的痕跡,效率低、效果差說明閱讀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
1.學生的閱讀量不足。
閱讀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頭戲,歷來是教師的教學重點。教師課上的閱讀教學是想用方法來引導學生體味閱讀的樂趣,并從中獲得閱讀方法,從而提高閱讀的能力。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目前中國學生的閱讀量不足以支撐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在全國學生閱讀量調查中發現: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學期閱讀課外書11.76本,隨著學習階段的上升,閱讀量呈下降趨勢。這足以說明我國學生閱讀量的嚴重不足。閱讀教學問題的本質在于閱讀量的多少,這也就是雖然有些學生學習名列前茅,但語文成績平平;相反,有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語文成績很好。好學生在課上關注閱讀的“精讀”,忽略了課外的閱讀量。沒有一定的閱讀量,即使再好的閱讀方法也無法提高閱讀能力。閱讀量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也可以積累語文知識,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
2.學生的閱讀習慣欠缺。
有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一個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豐富知識,而且對于提高閱讀能力相當重要。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將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貫的語文教育思想。但現在的學生們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形成了一定的閱讀路線:先分自然段、再精讀文章、總結文章。這種閱讀路線只是考試的產物,沒有實效性。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自主讀書,邊讀邊思考,使用工具書,對于重點知識隨時做讀書筆記,以便以后參閱。因此,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會終生受益的。
3.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被禁錮。
新課程標準一直倡導學生要有創新性思維,發展自主探究的能力,但在現實的閱讀教學課上,學生們的創新性思維一定程度上受到禁錮。因為一些老師認為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會扭曲課文的意義,所以會反對學生對課文的新解讀。實際上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給予正確的指導,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4.學生的“快餐式”閱讀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滲入日常生活并改變著我們的學習、生活方式。學生們的閱讀方式逐漸“快餐化”,不再進行長篇的文字閱讀,而是喜歡短篇幅的閱讀。手機、電腦現在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資源的主要途徑,他們認為這樣的閱讀不僅節省時間,而且能夠大容量獲得信息。但是,這樣的閱讀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反而在做長篇閱讀材料時,易浮躁,沒有耐心分析,導致題目的失分現象。
5.教師的閱讀評價和指導。
閱讀評價作為一種閱讀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在教師閱讀教學中閱讀評價的缺失極為嚴重,甚至可以說沒有閱讀評價。在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布置或督促學生去閱讀,但是針對閱讀后的評價和指導卻沒有,這就可能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興趣,不利于閱讀教學的進行。
(二)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反思
閱讀教學一直是教師認為教學中最棘手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部分。它不僅需要教師教好,還需要學生的配合。關于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反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說:
1.教師教學素養有待提高。
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備好課。備好課不僅僅是通讀課文、做好教學設計、講解重難點、看教參,而且是對所講課文有獨特的感受,從自身的感悟出發,給學生去講解,講出自己的風格,不僅僅只是泛泛重復教參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
2.教學思路老套,無新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學生對閱讀教學充滿興趣,就要對教學的思路進行革新,不僅僅是學生都會重復的老套路,毫無創新之言,反而引起學生的枯燥感,使學生喪失興趣,以致出現厭煩感。
3.閱讀教學課堂生成資源少。
課堂生成資源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可以從教師那里獲得想要的閱讀資源。但現在,不少教師為了提高成績,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只是針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展開閱讀教學,特別是新教師(因為害怕在課堂上出現不必要的錯誤),從而忽視與學生的溝通,使學生不能在有限的課堂上獲得更多的知識,課堂的生成資源少。
三、申論考試視角下的閱讀教學
在申論考試的視角下看閱讀教學,可以發現學校的閱讀教學存在著“實用性”和“應用性”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是針對課本上文章的內容,再加上學生閱讀量少,致使在申論考試中第一關—材料的閱讀上失誤,從而導致了申論考試分數的不理想。針對申論考試的特點和申論考試閱讀理解能力的目標,從以下兩個方面改進閱讀教學:
(一)實用性
實用性是針對閱讀教學中知識與社會和日常生活脫離的現狀提出來的。申論考試內容有廣泛性、針對性、靈活性,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先,閱讀教學的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上文章的內容。北師大教育學部副部長、國家義務教育語文課標研制組專家鄭國民表示,“沒有真正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考試得高分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應該從多角度,如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報紙、期刊進行閱讀、探討,拓寬的閱讀知識面,增加閱讀量,對各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其次,要注意將閱讀教學與其他各門學科相聯系,因為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多知識面的綜合性學科。從聯系中有針對性地充實閱讀教學的內容,從而增加閱讀教學的實用性。最后,要靈活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解答問題,能夠舉一反三,從整體出發,全面把握閱讀材料的本質,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從不同角度多樣性地闡述話題。
(二)應用性
在實用性的基礎上進行應用。無論是申論考試還是閱讀教學,最終目的都是在實踐中應用。申論考試的閱讀理解能力目標也提出了要能全面把握閱讀材料,并能找出反映的本質問題。所以說,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將這種閱讀理解能力應用到實踐中,處理實際問題,而不是紙上談兵。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在實踐中演練,并積極進行閱讀指導,幫助學生抓住閱讀材料的關鍵點,同時把握閱讀的準確性也至關重要,比如:在學生讀完一本書后,教師可采用讀書報告會的形式,讓學生對看的這本書向同學們進行一下介紹或推薦,這看似與閱讀教學無關,但實際上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對所看書本進行了概括總結、提煉書中關鍵點的練習,最后教師可以進行指導、鼓勵;另一方面,可以從不同角度訓練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掌握、理解能力,比如說可以采取概括閱讀材料的主要內容、縮寫或是擴寫等等方式。
四、結語
一、創設美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學生的感知帶有濃厚的感彩,它伴隨著敏銳的選擇力,把主體的注意力穩定地引向對象,同時這種感知又具有整體性。當對象呈現于眼前時,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經過教師的引導,一定時間的靜觀默想,消化理解,再將這種無意識狀態轉為感知,把整個形象分化成的個別感覺再組合為一個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過程。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要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去發現美,感受美。
1. 運用媒體,創設審美情境。電教多媒體可以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感知強度。學生借助電教多媒體,突破文字的障礙很快地進入課文情景,積存于記憶深處的表象迅速復現,與眼前的形象串聯、疊加,幻化為自己心目中新的審美形象,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
2. 通過范、誦讀,引入審美情景。教師準確而聲情并茂的范讀是引入審美情景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增強兒童的情感體驗,促進兒童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引起他們思想情感的共鳴。作為教師,應運用有形、有聲、有情的情景,吸引學生進入課文,把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通過語言抑揚頓挫地表現出來,充分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使兒童受到感染,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急于對所學課文去作審美體驗與鑒賞。
二、挖掘美的因素,引導學生鑒賞美
法國大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編者精心選擇的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具有豐富人文性的文章。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毫無疑問,要充分發掘蘊含在教材中美的要素,讓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放射出無窮的魅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教育。
1. 用情感品味法感受情感美。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自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給人以無窮的智慧和美感,人類對于大自然自是情有獨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眾多佳篇,便以優美的語言全方位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美,甚至在簡單的一個字、一個詞或簡短的一個句子中,都能透出自然的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讓學生用情去品味,才能與作者共鳴,受到震撼。通過細細賞析,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2. 用形象欣賞法感受人物美。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兩大特點,可以說美是通過具體形象來表現的。一個感人的形象,可以使千百萬人的靈魂受到蕩滌與洗禮;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千百萬人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對學生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學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感染,必然能誘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抓住對人物性格的講讀,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讓他們體味到人物的心靈美和社會美。對于人物形象的欣賞,可以讓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活起來,對其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做到歷歷在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然后讓學生通過欣賞肖像美、對話美、細節美、環境美等等,分析、綜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欣賞藝術形象或人物所蘊涵的社會意義。
三、啟發審美想象,激發學生創造美
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除了激發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將前人積累下來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成果加以遷移,在品評、借鑒中按各自的審美理想去創造美。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笨梢?,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去創造美呢?
1. 填補空白。文章中的“空白”就和國畫中的“留白”一樣,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他能創造出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開有合,點到為止,惜“語”如金;或者有意對某些教學內容有所保留,給兒童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任由他們去聯想、去理解、去揣摩、去補充。
2. 口語實踐。未來社會是個信息社會,隨著信息科學的飛速發展,通訊工具的不斷更新與日益普及,以及生活節奏地不斷加快,口語交際的頻率將越來越高,對口頭語言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陣地,語文教材中語言因素十分豐富,為學生進行口語實踐提供了比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各種口語表達機會。
3. 寫作練習。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也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在寫作活動中,學生在內在情感的驅動下,對以往儲存在頭腦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通過想象、構思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提煉修改等,將自己的感情融于習作中,來再現美和創造美。
【關鍵詞】審美構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實質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構建,就是追求在閱讀教學中的一種理想的藝術化境地,也就是以美的規律來規范和優化語言實踐,讓小學生置身于自主的、愉快的、創造性的學習當中,進入審美的勝境。
一、構建飽滿的教學語言
小學生的模仿性和向師性決定了教師的特殊形象,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是學生的審美客體。所以,無疑教育學的規范和美學的要求是適用于小學語文教師的言語修辭的。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動聽、明晰、言辭要準確、要具備科學美,除此之外,還應該具有情感美、語聲美、形象美和文詞美。在態勢語方面,要具有真實言情性、直觀形象性、模糊美,要能傳遞審美信息和語義信息等,在口頭語言方面,要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要具有啟發性、鮮活通俗性、教育性、形象幽默性、情感性。典雅、純凈、簡潔、驗證的教學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是學生走進作者心靈,走進作品生命的橋梁。
二、構建豐富的情境對話
情境的構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非常常見的。情境的創設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情境之美只有在學生的審美接受與所創設的情境一致時,才能夠形成對話,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
這種藝術化、審美化的語文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深入語文的意境,產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創造和思維向美的方向發展,學生在產生審美愉悅的同時,對知識也產生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逐漸塑造出美的靈魂,形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走進作品,讓學生和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從心靈深處打動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對話、交流。
三、對平時的拓展性閱讀進行拓寬
在建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不能過多拘泥于教材的約束,將本應該屬于課外閱讀的材料,在產生了濃烈的閱讀情感和濃厚的閱讀興趣時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而超文本就是閱讀教學范圍內的又一個新的知識增長點。
總結:深切地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悟出文中之情、言中之意,體驗語言文字的內涵,以促進小學生的身心素質和語文素養的全方位成長。
【參考文獻】
本文結合高職語文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將美學教育規律參透其中,努力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的能力.發揮高職語文在人才培養中的審美教學功能
【關鍵詞】審美教育;語文教學;高職院校;教師素質
一、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當今社會是科技飛速發展騰飛的時代,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斷要求著我國教育的發展與革新,而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更應該與時俱進。在教育教學中把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這對在新世紀落實科學教育觀、全面推進高職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的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廣泛化,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美育也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將審美教育滲透到高職語文教學中,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也將反過來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愛好和效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近幾年高職教育盛行,各高職院校普遍擴招,造成大部分高職學生基礎都比較差,尤其是語文水平相對偏低,只能理解和把握一部分教學內容,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或參與其他課堂互動環節,甚至有學生連學過的單詞都不能準確流利地讀下來,課堂氣氛很不活躍。更嚴重的是學生語文水平差別懸殊,教師很難做到分層次教學,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嚴重的是學校教學模式單一,語文教學缺乏足夠的分類指導,在教學內容、教學安排等方面,不能滿足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對不同種類人才的需求。這使得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得不到脫穎而出的機會,在應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養。
(二)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和“唯理智教育”的盛行,使得大學語文課堂成為單一的向學生移植知識的過程,教學指導思想一直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
教學方法跟高中相比也沒什么變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忽視了審美情趣對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作用,對待語文課本的講解只是領讀和解釋生詞、翻譯課文,講解語法,告知學生練習題答案,這樣泛泛講授,以課文、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不注重補充課外知識,談及學生感愛好的話題,缺少美的內涵,學生也只是埋身于題海和積累詞匯,語法之中,語文課堂枯燥無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美。
三、審美教育的特點
(一)形象性
(二)愉悅性
(三)普遍性
(四)深邃性
(五)感染性
(六)自由性
(七)實踐性
四、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一)挖掘語文學科中美的因素,讓學生感受形象美,利用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和積極性,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語文與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一樣,都有它獨特的語音、語調,假如再深入地感受,會發現它有一種韻律美,節奏美。另外,我們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書寫都會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依照幾何圖形設計的語文字母流暢、簡省、快捷,堪稱絕妙的線的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另外,現行大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題材廣,如人物傳記、寓言故事、活動記述、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小品等材料,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于一爐,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又是學生在借鑒模擬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實踐的最好見證。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
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水平,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博學博愛,敬德敬業,要有正確的教學態度,飽滿的熱情,強烈的責任心,高度的寬容心,執著的追求,同時應認真開展語文教學研究,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學規律,把教學和教研融為一體。要將審美教育滲透在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首先必需具備語音知識,把握規范的發音和朗讀要領,把語文本身所具有的韻律美展現出來,只有有了教師語音、語調的標準化,才有廣大學生的語音的基本準確,才能使得大家感受到語文語音的韻律美。生動的教學語言對學生是一種享受。
(三)美化課堂氛圍
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字母、單詞、句子的書法比賽,以培養學生對美的感悟和追求,用事實讓學生懂得“人人是創造之人,時時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用事實讓學生感受到人人都有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睂徝佬蕾p需要有形象的感受、活躍的想象、情感的體驗和理智的引導,這樣才能真正走入美的境界,從中獲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表現美,渲染教學氛圍,提高學習愛好,進而提高教學效益,達到培養審美教育的目的。
五、小結
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美感經驗,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聯想力、想象力,對課文的形象給予補充和豐富,使課文在腦中有聲有色活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無限的情。`總之,語文學科是一門技能課,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把握一定的繪畫、書法、音樂、表演、朗誦、編劇和導演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樣就可以在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同時,恰如其分地發揮一些特長激活課堂教學,把語言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同時也給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美的氛圍,自覺地把學生帶入了審美的境界,進入了自由創造的天地。學科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它包含著許多美的因素,它要求教師把艱苦的教學活動同深厚的審美修養融合起來進行美的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運用美的規律以造福社會,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這就需要提高教師的審美修養。美育的實施需要我們教師一定要有創新意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具備濃厚的美育意識,創設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語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陽光,變成雨露,深深地滲透在學習過程中。
【參考文獻】
[1]程廣友,柴華。當代大學審美教育的功能與實施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