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7 23:28:14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扶貧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問題;幫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81
1引言
自從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的數量急劇攀升,降低了大學門檻的同時,也使許多的寒門學子犯了愁,很多人因為家庭貧困上不起學。得益于國家的資助政策,許多貧困大學生通過了“綠色通道”解決了巨額的學費問題,圓了自己的大學夢。但是進了大學之后,家庭貧困卻永遠成了這些學子心中無法抹去的心傷,不少學子甚至面臨著輟學的風險。勉強能維持正常學業的也會因貧困,滋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這部分的學生的成長成才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因此通過多種途徑幫助貧困大學生健康成長、順利的完成學業,就顯的尤為重要。
2貧困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
21學業問題
學業問題本身并不是屬于貧困大學生的“專屬問題”,而是大學生中的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問題的表現就是學習困難,學習成績、考試成績無法達到合格的標準,甚至學業難以完成。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因家庭貧困無法繼續學業,屬于客觀原因。另一類即是自身沒有盡力的原因,屬于主觀原因。很明顯的這里所指的“學業問題”是指由眾多的客觀原因引起,但是也不排除部分貧困生由主觀原因引起。
造成貧苦學生學業問題的原因很多,最基礎的原因還是家庭經濟情況艱苦。沒有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的貧困大學生,基本上所需要繳納的學雜費都是家里通過借錢等方式東拼西湊而來,有些甚至是通過高利貸而來。另外,家里籌集來的學費交清了一年,接下來的幾年內,學雜費仍然是這些家庭的阿喀琉斯之踵,從而使得這部分學生的學業從來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隨時面臨著輟學的風險。特別是現在充斥著“讀書無用論”和“寒門再難出貴子”等論調,使得部分家庭沒有持續送孩子上學的動力。此外,縱使部分學生通過“綠色通道”進入了大學,但是還是面臨著生活上的巨大壓力,一部分同學忙于兼職來解決自己的生活壓力,從而可用于學習的時間受到了限制,導致學業、成績等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22生活問題
生活問題也是困擾貧困大學生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甚至是引發其他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里的生活問題主要是這部分學生指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經濟危機和經濟困難問題,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生活費用的問題。對于家困生來說,如何有效解決大學中的生活費用,是一個長久困擾他們的問題。因此,不少大學生因為生活費用的拮據,不得不選擇節衣縮食,一天只吃一兩餐、每餐只吃不超過5元。有些地方的高校消費高,甚者每天都只能吃包子和饅頭度日,對于正常的魚肉類等只能是奢望,所有的種種對這些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此外,由于大學生的貧困程度不同,家困生與周圍其他相對富裕的同學朝夕相處中,難免會出現攀比現象,或者不排除某些貧困大學生一味追求高消費,但是又缺乏可靠地經濟來源,入不敷出,導致另類貧困,貧上加貧。
23人際交往問題
有人的地方就會存在著人際交往,就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普遍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在不同的人群中表現也是大同小異。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除了因一些常見的原因引起的人際交往問題之外,還有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貧困。因家庭貧困出現的人際交往問題的表現為不敢與人交往,與人交往過程中生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自尊心強,自我保護意識強,有什么苦衷一般不會跟人透露,缺乏主動與人來往的動力。也有因吃的、穿的都不如人礙于面子而不愿意與家境比較寬裕的人交往。尤其是同學聚餐的時候,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困難,選擇不去參加,拒絕與人發生金錢上的往來,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面。
24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也是現在大學生面臨的普遍的和嚴峻的問題,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情況則變得更加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則為自立、自強意識弱、自卑心理強、悲觀、厭煩以及焦慮心理,獨來獨往、過度自尊等。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多種多樣,社會因素,比如社會上的經濟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家庭環境的因素,比如單親、離異家庭。以及個人因素,比如青春期、個人性格以及個人心理調節能力的強弱。
就貧困大學生這個群體而言,來自于家庭因素以及個人因素等方面權重比較大。在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就是家庭的出身和家庭經濟情況。家庭出身的話,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貧困大學生是來自于農村、貧困地區或者城鎮低收入家庭以及遭受家庭變故的,長期以來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部分學生的消極和自卑等心理。另外,在個人因素等方面,性格方面占了很大的部分。一般而言,內向性格比外向性格更易形成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3重視貧困大學生幫扶工作,切實提高幫扶的實效性
31重視和完善獎、勤、助、貸、補、減等工作
國家助學貸款目前已成為助困工作的主渠道, 獲貸學生約占在校學生人數的20%。[1]國家助學貸款作為解決貧困生學費問題的主要途徑,應當鼓勵貧困生利用貸款來完成自己的學業。同時要加強誠信教育,避免產生信用不良記錄。國家助學金作為解決貧困生生活費的主要措施,目的也是減輕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壓力,但是指標有限,不可能每個人都有,這就要求學校和輔導員秉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評選,同時妥善解決矛盾和分歧,切實使家庭真正貧困的學生得到來自國家和學校、社會的關愛。
除了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助學金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勤工儉學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提高實際幫扶貧困生的覆蓋面。首先,爭取學校的勤工儉學的崗位,讓貧困生課余去幫忙, 在鍛煉自己能力之余獲得助學金, 緩解經濟壓力;其次,聯系校園內其他的就業崗位,如飯堂打掃衛生、小店幫忙等,為解決學生實際困難開辟了途徑。除此以外,寒暑假聯系工廠,為學生寒暑假打工提供機會,更早地讓學生走入社會去了解社會,更儲備下學期的學費、生活費。多種渠道的勤工儉學活動, 既鍛煉了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操作能力,又為貧困生解決了學習生活中最實際的困難,讓學生更好地去完成學業。[2]
同時,鼓勵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爭取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同樣可以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改變不了自己的家庭出身,但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家庭比別人貧困,但是學習成績可以比別人優秀。此外,學校根據不同家庭、不同地區的貧困生,可以設立資助基金、采取補助和減免學費等措施,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例如婁底職院財貿系建立了貧困生檔案庫,設立了貧困生基金,并倡導和鼓勵師生們捐款,這既是對貧困生們物質的幫助,同時也使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系部的人文關懷。
32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精神之惑
困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也是一個“特殊群體”,其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物質和經濟問題,由此引發的或存在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也是值得關注和亟待解決的。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只有與高校各項教育相互結合、互相促進,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必須把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整個高校教育過程中。因此,高校應尋求多種途徑,積極探索最適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3]例如:開展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選修課;做好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等。[4]通過學校心理咨詢中心、任課老師以及輔導員談心談話等方式,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時排解貧困生的負面情緒和不健康的思維方式。
此外,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各方面。全社會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吸引全民參與。學校要重視并開設相關的指導課,任課老師、輔導員要利用相關的專業知識來指導學生。同學之間也要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圍,并積極主動得幫助貧困學生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困難。
4結論
貧困大學生群體歷來都是國家和社會重視和關注的一類群體,國家也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千方百計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國家的溫暖和關懷。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貧困大學生面臨的問題,將會長期存在,形勢依然嚴峻,需要社會、學校和各方人士攜手并進,共同面對、方是長久解決之策。
參考文獻:
[1]楊志遠貧困大學生資助機制探討[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53.
[2]袁雪花貧困大學生的幫扶工作探討[J].考試周刊,2010(51):200.
[3]張智勤,周芳華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幫扶措施研究[J].大學教育,2006(10):63.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Gap of wealth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
LI Junheng
(Dongg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at gap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College students' inequality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it also related to a series of real and pressing issues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mental health, moral character and so on. So to deal with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inpoint its coping measures is extremely meaningful.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measures
1 大學生貧富差距引發的問題
(1)心理問題。貧富分化使得一部分貧困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礙。由于貧困大學生在特殊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在承受著“物質貧困”的同時,心理上也籠罩著陰影。他們中的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心理障礙,一旦遭遇一些挫折后,就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心理素質的缺陷就表現出來,如沉郁、壓抑、焦慮、自我封閉、心理失衡、對事物過度敏感、心理脆弱、戒備心理很強、不善于與人交往、過于自尊與過于自卑等。當有些外界不利因素與青春期的大學生內在心理矛盾交織在一起并激化時,就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
(2)價值觀問題。功利化的價值觀充斥著大學校園,過大的貧富差距必然會造成學生價值觀上的差異。特別在校園貧富差距加大的背景下,在校學生思想價值上的差異也在不斷加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了貧富分層的直接影響。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出身的學生生活、學習、工作在一個校園內,由不同經濟基礎所導致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上的差異是正常的,本應有利于學校思想的大融合。然而當某部分學生的消費生活、穿著等生活方式的過于奢華,讓其它部分學生對于人生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物質欲望的追求之上。
(3)學校管理問題。貧富差距導致校方對學生的管理面臨難題。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已經嚴重地沖擊著校園,對可塑性很強、正在學習知識的學生的價值觀、人身觀的形成產生著巨大的負面影響,阻隔了學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和交流,同時也使校方的學生管理工作面臨難題。首先是貧困學生和富裕學生之間在思想觀念和消費方式上的差距。從大學生自然形成的一些小群體看,雖然是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核心,但大背景還是以經濟、家庭環境條件為區分,金錢成為一條鴻溝。雖然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從經濟因素上看不起貧困學生,但卻喜歡在背后議論他們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更有些素質不高的,覺得自己天生就比貧困學生優越,與貧困學生相處時往往表現出鄙夷的態度。再則,大學生的貧富差距使得銅臭味侵蝕著大學校園的每個角落,表現在大學生中在物質生活條件上的互相攀比帶來的種種不良消費行為,如經常請客吃飯,不符合大學生身份的高價服飾、高檔汽車消費等等。
2 造成高校貧富分化的原因
2.1 個人原因
先賦因素(家庭背景)、后致因素(個人能力、進取心、對待生活的態度等)社會分層會對大學生生活態度的影響,在貧困大學生身上顯得尤其嚴重,他們都認為高等教育是改變命運、改變自身生活狀況的唯一途徑。專家經過調研發現,貧困大學生的生活態度主要分為三類,它們分別是消極型、激憤不滿型和積極融入社會型。在這三種生活態度的影響下,一些學生由于校園貧富差距過大,一時接受不了而萌發自殺念頭;一些學生覺得現實不公平,覺得農村的孩子若是考不上大學,整個家庭就沒希望了,整個人生就沒出路了;但若能積極面對社會,積極生活,他們就會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使得自身的社會階層能夠得到質的提升。
2.2家庭原因――直接原因
大學生最重要的社會背景來自家庭,在一個尚未有能力獨立生活的學生來說家庭所能供給的生活費就是他們在學校的生活來源,所以家庭條件的好壞是造成高校貧富分化現象的直接原因。
2.3 社會原因――根本原因
(1)城鄉差距:由于長期分割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城市從農村汲取了幾十年的財富,致使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首次突破一萬元,大學(下轉第51頁)(上接第22頁)的貧富差距現象可以說是城鄉貧富差距的縮影,城鄉貧富差距縮小,大學校園的貧富差距也必然縮小。
(2)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的教育資源分配明顯不公,農村教育經費“三點式”的籌措方式,使農村家庭背上沉重的負擔,為了改變他們家庭的命運,他們不得不保證一個子女的就讀而犧牲其他子女的前途。
(3)“高等教育產業化”理念:使傳統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為主的子女們,在高等教育高收費面前,難以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那樣與干部或私營業主的子弟們憑分數公平競爭,弱勢群體家庭中的有才華的兒女們只有望校門而嘆息。
(4)戶籍制度的城鄉隔離:戶籍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農村向城市的向上流動,一些農村家庭為了改變家庭命運,盡力讓自己的兒女上大學,擺脫農村的陰影,但是一個大學生學費等于一個農村家庭的年收入,讓這樣的貧困家庭不堪重負。
3 高校大學生貧富分化問題的解決對策
針對高校貧困生的經濟負擔問題,要積極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保障貧困生能夠健康成長、成才。高校應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立體混合式的大學生資助體系,采取獎、貸、助、補、減、勤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方式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安心完成學業。如,設立貧困生獎學金等。
其次,針對貧困生心理壓力以及心理問題,積極進行心理輔導與疏通,對貧困生的異常情緒與行為給予心理干預,幫助學生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一方面,引導貧困大學生正確認識貧困,使他們實現科學的自我定位。要引導他們正確分析他(她)們所面對的各種社會壓力,正確認識自己,使他們將貧窮作為人生的一筆財富,在磨難中使自己變得更勇敢、堅毅、開朗與成熟。另一方面,開展貧困生的心理輔導。建立貧困大學生健康檔案,對有心理障礙的貧困大學生及時進行心理調試和跟蹤輔導;選擇適合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識教育、典型案例教育等;拓展多種心理咨詢途徑,如: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幫助有心理問題的貧困大學生疏導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最后,還要發揮學生會、社團的作用,開展互助活動。還可以建立心理健康互助小組等。
最后,針對貧富差距導致的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要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高校必須加強內涵建設,實施內涵跳躍發展攻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正確引導學生形成平等待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的戀愛觀、消費觀以及消費行為呈健康態勢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多挖掘校內勤工助學資源,為貧困生創造良好的校園生活環境。鼓勵貧困生與其他同學多交流、多溝通,以讓人更能了解貧困生的生活,也讓貧困生在此過程中能夠得到排除自卑情緒。學校的學生工作管理者更要充滿愛心、耐心和關心,利用好“三心”做好貧困生的輔導工作,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構建起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起平等和諧透明的校園氛圍,給予貧困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謝更興.論大學生貧富差距的現狀及對策[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
[2]汪冀澧.談中國貧富差距[J].現代商業,2010(26) .
[3]王正向.對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理性思考[J].華章,2010(24).
[4]羅洪鐵,董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學術性,或稱理論性,是學術論文與其他類議論文章根本區別之所在。學術論文是一種學術性的論理文章,只能以學術問題作為論題,以學術成果作為表述對象,以學術見解作為文章的核心內容。它要求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通過嚴密的論證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不是客觀事物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的敘述。
2、科學性,科學性是一切學術論文的靈魂和生命??茖W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觀真理,因此首先必須發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對弄虛作假的不誠實態度;其次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符合科學的規律。
3、創造性,或稱創新性、創見性、獨創性,這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茖W研究是處理已有信息、獲取新的信息的一種創造性精神勞動,需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探索新的方法,闡發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見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貴在創新。如果沒有一點創新性,就根本沒有必要寫學術論文。
4、專業性,學術論文的專業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內容和手段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而且表現在文章的結構、專業術語、圖表、公式等方面。
5、規范性,不同的期刊論文雖然在語種、版面上有區別,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發達國家對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編輯制定了各種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標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術機構還制定了本學科和專業的國際標準。
科技論文范文欣賞:
[摘要]科技扶貧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偉大實踐中,使廣大貧困地區農民依靠科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中國經濟整體日益市場化的今天,為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本文介紹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這一條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很好地保護林地生態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從而證實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切實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科技扶貧新途徑。
[關鍵詞]新途徑林業科技興農林下經濟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它是應對貧困農村地區技術生產落后和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這一經濟現狀的,近些年來,科技扶貧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在我國,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較晚,地區之間發展的還很不均衡,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的扶貧模式的具體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貧發展的具體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較規范和科學先進的科技扶貧模式理論,對完善和發展科技扶貧理論和進一步推進科技扶貧實踐都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就應運而生,它是在實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將集體林地承包到了農戶手中,廣大林農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間,深挖林業生產力,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循環經濟,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出的新生事物。近年來,我國把把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產業作為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發展的重要農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經濟作物種植,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科技扶貧的意義及其特征
1.科技扶貧的意義
科技扶貧政策的實施與應用,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盡快的實現了脫貧致富。高素質的科技扶貧人才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普及教育,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貧困地區農民自我發展和積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科技扶貧的特征
2.1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在科技扶貧中始終扮演著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由于貧困地區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科技扶貧開發中,需要大力發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進技術,同時由于農林牧漁等行業技術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適應性,在貧困地區引入技術時,必須要求技術本身是先進的、成熟的,并結合當地實際綜合體現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實用性和經濟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學文化素質??萍挤鲐毑粌H要求有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同時要求科技實施人員素質較高,因此提高個體素質是貧困地區脫貧的必備條件。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不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組織實施各類型的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集中解決貧困問題以及增大群眾的認知面,而且要在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的帶動下,大力開展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培訓與教育,以達到普及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目的,這樣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農民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個體素質,造就了當代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農民。
二、應用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的開展方法
筆者生活在平原地區,隨著退耕還林工程以及防護林工程等項目的實施,農民栽樹的積極性高漲,林地面積在近幾年迅速增加,改變了林木稀少的的狀況,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近幾年來,養殖業收益較好,林農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資源,實現養殖以及林業的雙重發展。在林地里散養家常雞、鴨,鵝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園散養雞鴨鵝等家禽,能夠明顯的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而且不用給果園單獨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適的林地規劃一片空地圈養生豬和羊,有的還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養魚,收益相當高。而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是林木生長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極大地提高了林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林木的生長。
2.林下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林下套種喜陰的園藝用卉苗木前景廣闊,喜陰的有苔類。在林木種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與矮桿作物間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陰的藥材品種非常多,而且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藥材的需求量非常大??稍灾踩藚?、西洋參、等很多品種。林地栽植食用菌歷史悠久,可以種植蘑菇等菌類植物。
3.充分發揮林木豐茂、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樂”,突出個性特色,以采摘、垂釣等休閑模式吸引各方游客來享受林地的中的農家樂趣。
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產周期是比較漫長的,這嚴重制約著林改后農民的發家致富。而發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增加了林業附加值,開辟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統良好的生態條件,在林下種植南藥、棕櫚藤和切葉花卉等適宜的經濟作物(植物),這種種植模式是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藥用經濟作物和資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3.保護環境效果好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可構建不同類型森林復合經營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語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條農村科技扶貧新途徑,具有農民可操作性強、投入少、見效快、種植面積廣、大大增加農民收益、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在農民林業生產實踐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由于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這樣,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必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也成為了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褚琳,勁草.科技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J].科學經濟社會,1999
[2]畢文博.深化科技扶貧,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2003
[3]李金海.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依據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的教學計劃,在第八學期安排12?17周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教學環節。這個環節是園林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園林專業、旅游專業極為重要的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的實踐教學過程。通過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學生可綜合地利用所學的知識,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較長時間的獨立研究與學習,掌握與應用本專業綜合知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將課程學習與生產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快適應即將面臨的實際工作。
二、園林專業畢業論文(設計)題目的來源
從近幾年的實踐情況來看,園林學院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獨立承擔社會生產實踐題目 此類題目多由生產單位向園林學院提出要求,學院根據題目的性質、規模、要求統一安排計劃。此外,學院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通過教師的廣泛聯系,解決了許多同學的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
(2)參與教師、設計院主持的生產實踐項目 此類題目是指由園林學院的教師或園林規劃設計院承擔的生產實踐項目。教師或設計師根據任務的要求,將同學的畢業設計(論文)有機地與其承擔的項目結合起來,既完成了生產實踐任務,又使同學在畢業設計(論文)完成過程中得到較大的提髙。
(3)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 此類題目多為畢業論文題目,結合教師所承擔的科研課題,劃分不同的單項或子課題,由學生負責完成。
(4)科技扶貧項目 此類題目多為畢業設計題目,由學院與各地有關部門聯系,對邊遠、經濟不發達地區進行科技扶貧工作。我院唐學山教授幾年來承擔了多項廣西壯族自治區風景區規劃設計項目,瞿志、李雄副教授承擔的北京市遠郊縣的風景旅游規劃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真題假做”的題目 此類題目多為畢業設計,由于其它類型的題目沒有聯系好,一般采用“真題假做”的方法解決。即采用已完成的生產實際項目的圖紙,采用同樣的甲方要求,由同學完成規劃設計任務,再與已完成的規劃設計成果進行比較,找出畢業設計中的差距。
三、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效果評價
園林學院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畢業前接受綜合能力的訓練,提前接觸社會與生產,使同學把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為:
(1)社會效益 學生承擔了大量的生產實踐項目,完成和解決了地方生產建設的需要,得到了大多數單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評,為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一些扶貧項目,其社會效益尤為顯著。
(2)素質效益 學生通過畢血論文(設計)提前半年走上了社會,走上了生產實踐。這對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鍛煉具有積極的作用,也是學生業務素質、口語表達、綜合能力訓練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實踐表明,通過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訓練,學生可以更快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3)經濟效益 將畢業論文(設計)與生產部門的實際題目相結合,由生產單位提供一定的經費,緩解了學校教學經費的緊張。據統計,我院99級畢業生的畢業設計題目全部為生產實際題目,共計18項,以每個項目平均3萬元計,就有50-60萬元補充到教學經費中來。每年園林學院派5~8名學生赴深圳園林設計院進行畢業設計,直接節省教學經費1~2萬元。同時,學生也為設計單位作出了相應的貢獻。
(4)能力效益 通過畢業論文(設計)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是最根本的目標。通過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在業務能力方面有了較大提髙。①方案設計能力的提高。學生由原有單純的課程設計改變為面向社會、生產的綜合設計。因而在方案構思上,學生可了解到甲方的要求,懂得把主觀的構想與客觀條件相結合,了解了主觀設想與方案的可實施性相協調,了解從方案設計到方案實施的整個環節。②繪圖能力的提高。學生在校內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全部用計算機繪制圖紙,而目前社會所要求的圖紙大多要用計算機繪制。這樣迫使學生不得不強化自己的計算機能力。而結合生產實際的設計項目可為學生租賃計算機,或直接使用現有的計算機設備。③方案匯報能力的提高。學生過去由于缺乏接觸生產實踐,往往形成了圖面較好,而方案匯報時口語表達較差的狀況。通過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畢業論文(設計),在其實踐過程中,學生已通過了多次方案匯報的鍛煉。在畢業答辯過程中,口語表達通順、流暢。
(5)壓力效益 學生承擔生產實踐題目,可以使其明確生產單位的要求,增加其工作的責任感、責任心,改變以往課程設計的拖拉問題。
四、面臨的問題與今后改革探索
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結合生產的方法,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使其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
(1)市場競爭問題 園林規劃設計市場與國家宏觀經濟狀況直接關聯,隨著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有時難以承擔到生產實際題目,不能滿足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所需。
(2)畢業論文(設計)時間的局限 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一般在每年3~7月進行,而一般園林規劃設計任務多在年底和春節前進行設計和報項,時間的差異造成了較大的矛盾。
(3)規劃設計項目的難度問題 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受題目的難度限制較大。題目難度過大、面積、規模過大,學生難以獨立完成。難度小、面積規模不夠,難以滿足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基本要求。
針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在園林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題目的來源 調動學院教師的積極性,進行廣泛的業務聯系,保證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來源。
(2)改進傳統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 園林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布置工作,一般在每年的11-12月進行。由于目前新形勢的要求,已將畢業論文(設計)的安排時間改在7月底進行。一則可以結合園林專業學生的南方綜合實習為畢業論文(設計)做有針對性的準備工作,二則延長了畢業論文(設計)的準備時間。
(3)加強畢業論文(設計)的中期檢查工作 由于學生目前所面臨的自主擇業的壓力,造成了部分學生不夠重視畢業論文(設計),使第八學期的教學工作難以保質保量的完成。因此,加強畢業論文(設計)的中期檢査勢在必行。每年4~5月應對畢業論文(設計)進行1~2次的中期檢査,督促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進度,對不夠認真或進度較慢的同學應提出批評。同時,應進一步加強指導教師的責任心。
(4)規范畢業論文(設計)答辯、評定環節 應制定統一的學生答辯事項、答辯委員事項、評分標準,嚴格按照規定執行。
摘要:社會力量扶貧是精準扶貧資源配置的一種補充性吸納機制。然而,“碎片化”已成為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這種“
>> 碎片化社會與碎片化傳播斷想 碎片化與淺學習 碎片化的省域 茶葉的“碎片化”問題 碎片化傳播的時代 碎片化的影視表達 破解社會扶貧碎片化的威海探索 應對“碎片化”與“數字化” 碎片化的信息與顯示 改變碎片化創新格局 整合建構與碎片化輸出 淺談微博的碎片化寫作 碎片化:數字出版的方向 社保制度“碎片化”的隱憂 整合“碎片化”的網絡行為 拯救碎片化的Android系統 論網絡的碎片化特征 流域碎片化治理的整合 《幕間》:現代意識的碎片化 媒體碎片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年12月8日。③顧磊等:《“社會組織是扶貧開發中不可忽視的力量”――訪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人民政協報》2015年12月8日。④李周:《社會扶貧的經驗、問題與進路》,《求索》2016年第11期。⑤趙佳佳、韓廣富:《香港社會組織扶貧及其啟示》,《理論與改革》2016年第2期。⑥王春光、孫兆霞:《扶貧開發:懲防腐敗應重點關注的新領域》,《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年第9期。⑦李浩杰:《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扶貧的財稅政策研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67頁。⑧梁土坤:《新常態下的精準扶貧:內涵闡釋、現實困境及實現路徑》,《長白學刊》2016年第5期。⑨李曉輝等:《應對經濟新常態與發展型社會政策2.0版――以社會扶貧機制創新為例》,《江蘇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⑩陳成文、黃誠:《論優化制度環境與激發社會組織活力》,《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李穎:《社會扶貧資源整合的類型及其適應性》,《探索》2015年第5期。
Abstract: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reduction is a compensatory absorbed mechanis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owever, the fragmentation has become a practice dilemma for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fragmentation dilemma is the interacted product of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 From the point of formal institution, mainly including social mobilization, policy incentive and management servic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from the poin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 mainly including values bottleneck. In order to get out of the practice fragmentation dilemma,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scientifically arrange the institution and realize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This requires as soon as possible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value guidance, social mobilization mechanism, policy incentives mechanism, information display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Key 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ilemma of the fragment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關鍵詞:“碩師計劃”;實施情況;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40-05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7-0077-03
作者簡介:張作嶺(1963-),男,吉林四平人,教授,從事高等教育和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劉艷清(1972-),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從事高等教育研究;趙朋(1982-),男,吉林公主嶺人,講師,碩士,從事教育管理與心理學研究。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教師數量不足和質量偏低的問題是影響農村教育整體質量全面提升的難點問題。為更好地促進農村教育發展,教育部從2004年開始啟動并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簡稱“碩師計劃”),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碩師計劃”研究生(簡稱“碩師生”)培養質量上,需要我們認真進行研究和思考,構建“碩師計劃”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碩師計劃”實施情況及培養模式的調整
“碩師計劃”是專門為培養農村骨干教師制定的一項政策,主要是選拔優秀的應屆本科畢業生,經推薦免試將其錄取為“碩師生”,并與各省、縣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簽約,正式聘為編制內教師,讓其到國家和省級扶貧縣學校任教?!按T師計劃”啟動以來,已在全國31個省(市、區)開始實施,累計參加推薦免試工作的高等學校已達86所,承擔“碩師生”培養任務的高等學校多達73所,共有9000余名優秀本科畢業生赴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中學任教[1]。“碩師計劃”的實施增加了農村教師的數量,改善了農村師資隊伍的結構,提升了農村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了農村的教育質量。截至目前,“碩師計劃”的實施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試行階段(2004至2005年)
試點工作主要在中西部19個?。ㄊ?、區)進行,共有33所高校參與了推薦免試工作,有21所高校承擔了培養任務,吸引了1 125名優秀本科畢業生到291個國家扶貧縣高中任教,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2]?!按T師計劃”的培養模式為“1+1+1+2”。即第一年,經推薦被免試錄取的“碩師生”到簽約扶貧縣高中任教;第二年,“碩師生”到承擔培養任務的高校注冊學籍,采取脫產的形式學習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第三年,“碩師生”在任教學校工作的同時,繼續學習研究生課程,并進行學位論文的開題、撰寫和答辯,論文通過后,方可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明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證書;第四、第五年,繼續在任教學校承擔教育教學任務。
2.推廣階段(2006至2009年)
2006年,教育部在其公布的工作要點中強調指出,要“擴大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的規?!?,并認真總結了“碩師計劃”實施兩年來的經驗,在試行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政策,擴大了計劃實施的規模,將服務范圍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學校,以中學為主。同時將培養模式調整為“3+1+1”。即前三年,“碩師生” 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第四年,“碩師生”到承擔培養任務的高校注冊學籍,通過脫產的方式學習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第五年,“碩師生”返回任教學校,在工作的同時,完成研究生課程學習任務,并進行學位論文的撰寫。論文通過答辯后,由培養學校授予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并為其頒發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書。
3.完善階段(2010年至今)
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10年“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從2010年開始,進一步擴大“碩師計劃”的招生規模,并與“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簡稱“特崗計劃”)結合實施。同時,對“碩師計劃”做出了如下調整。一是服務范圍由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擴大到所有縣鎮及以下農村學校。二是培養模式由“3+1+1”五年制改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學校邊工作、邊學習,第四年到培養學校脫產學課程,完成論文答辯)。三是“碩師計劃”與“特崗計劃”相結合,凡被錄取為“碩師生”的學生均可同時被聘為特崗教師。四是參加推薦免試工作的高等學校和承擔“碩師生”培養任務的高等學校在數量上均有所增加。
二、“碩師計劃”實施的成效及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實施“碩師計劃”是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吸引優秀大學本科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的重要途徑,是教師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為此,該計劃得到了各?。h)教育行政部門、各培養學校和農村任教學校的高度重視。在該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應堅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陽光推薦,公平選拔,積極接納,合理使用”的指導思想。 實施該計劃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農村貧困地區學校輸送了一批本科畢業生,解決了農村教師匱乏的問題,特別是解決了學科教師緊缺的困難。二是通過政策引導,激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拓寬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三是成功探索了一條為農村學校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的有效途徑[3]。
在我國,“碩師計劃”的實施是一項需要不斷地實踐和探索的工作,在政策導向、培養理念、培養模式、培養機制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研究,實施的重點是把培養質量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來認識。農村教育不僅需要大量的教師,更需要高層次、高水平、專業化的教師。筆者通過調研發現,自“碩師計劃”實施以來,所培養的“碩師生”總體質量偏低,與培養目標之間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精準扶貧內涵
精準扶貧這一概念是在2013年同志到湘西進行調研工作時提出來的,是我們國家現階段重要的扶貧發展戰略,是反貧困理論的巨大創新,實施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需求,面對不同地區的貧困環境,需要采用更為有效的方式來對扶貧對象進行精確的識別與幫扶,做好對扶貧工作項目的精確管理,以地方政府為主導,通過市場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來提高扶貧對象的自我生產能力,改善扶貧對象的生活水平,使貧困地區的人民早日走上脫貧致富的發展道路[1]。
二、精準扶貧視角下的武陵山片區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武陵山片區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文化資源優勢。武陵山位于四個省份的交接之處,少數民族人口比較多,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明顯,在武陵山片區中還有許多的特色文化小鎮,少數民族寨子,這些都是特色文化集群產業項目發展的基礎,近幾年來,隨著武陵山片區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很多優秀的文化產業人才也積極投身到了文化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當中,為武陵山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思路,像是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文化產業集群地區,就吸引了國內外不少的游客前來參觀游玩,調動了其周邊地區文化娛樂休閑一條龍產業發展,在湖南省地區也是全國范圍內比較著名的旅游文化特色景點,為今后的武陵山特色文化產業建設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使村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2]。
(二)劣勢分析
1.總體發展緩慢。就湖南省武陵山片區的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然幾年來取得了一些較為不錯的成績,擁有了一定的文化產業資源,形成了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產業項目,但是從總體來說,目前該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規模并不是很大,總體質量還待于進一步提升,和全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相比,武陵山片區的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缺乏國際性的競爭實力,缺少高尖端的經營管理人才以及系統的文化集群運營方式,武陵山地區的特色文化集群產業和其他主導型發展產業相比,總體發展進步的速度還是比較緩慢的。2.缺乏有力的精準扶貧政策支持。在對武陵山片區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來提高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水平的過程中發現,受到歷史原因的影響,在真正開展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時,缺乏有力的精準扶貧政策支持,地區貧困農民的主動生產積極性不高,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的人數依舊很多,影響到了整個武陵山片區的脫貧發展速度,在個別文化產業實施過程中,扶貧政策的實施不夠精準,最終導致了扶貧項目資金去向不明,并沒能很好地開展地區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真正的貧困農民沒能獲得扶貧政策的任何福利,由于武陵山地區自身的生產基礎比較差,在構建特色文化產業集群項目過程中,生態破壞的比較嚴重,山區自然泥石流、山洪現象時常發生,武陵山片區人民的返貧率非常高,缺乏正確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在今后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3]。3.品牌文化實力不強。雖然近幾年來,武陵山片區推出了“武陵山大裂谷”和“武陵山森林公園”等特色旅游文化產業集群項目,但也只是在武陵山地區較有名氣,在全國諸多的特色文化產業集群中,并沒能完全發揮出武陵山地區的特色和優勢,品牌文化的總體競爭實力不強,除了大裂谷和森林公園以外,并沒有相應地開發其他具有武陵山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項目,要想使得武陵山片區的特色文化產業有一個長遠性的發展前景,單純依靠這兩個特色產業項目是行不通的,武陵山地區作為湖南省地方政府精準扶貧政策下的重點發展對象,關于文化產業品牌實力不高的問題,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4.地區文化產業集群機構不完整。武陵山片區的文化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武陵山文化產業園附近,其他地區的文化產業結構并不是十分完善,而是呈現出武陵山文化產業園集群發展的文化產業結構分布,也就是說,所有武陵山地區的文化產業資源都會慢慢向著文化園的發展結構靠攏,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引導的話,在今后的發展中,會導致更多的資源朝向武陵山文化產業園傾斜,使得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出現斷裂式的文化產業結構,不能很好地提高武陵山片區的整體特色文化實力,造成武陵山地區間發展的不均衡[4]。
(三)機遇分析
在對武陵山片區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現狀進行SWOT分析時可以了解到,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和不斷完善,武陵山片區的文化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和轉變中,為了更好地實施武陵山地區的文化產業振興發展計劃,做好地區間的文化資源整合,實現文化內容的發展創新,改革傳統文化產品的制造工藝,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武陵山優秀文化理念宣揚出去,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下,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得到了改善,為文化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得文化產品消費進入到了新階段,文化產業的社會需求也不斷增多,大力發展武陵山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可以加快轉變地方經濟的產業結構,有著生產污染小,資源消耗低的優勢特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文化產業項目發展將成為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四)威脅分析
1.缺乏科學的融資渠道。就目前武陵山片區的特色文化產業發集群發展的現狀來說,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挑戰,區域間的品牌競爭比較激烈,如果湖南省其他地區的文化聚集區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企業來進行投資,那么對于武陵山文化產業發展來說將是一次嚴重的打擊,雖然政府部門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對武陵山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就目前的融資情況來看,武陵山片區的融資渠道還不夠暢通,文化產業的投資主體結構較為單一,民間借貸的安全性較差,而且武陵山片區文化企業的經營結構轉變的也不合理,缺乏完善的科學融資渠道,很多經濟效益比較差的文化企業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而宣布了破產倒閉[5]。2.缺乏市場競爭服務意識。而武陵山片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劣勢主要是指總體的文化產業規模較小,沒有形成一條特色的文化產業鏈,雖然基礎文化產業具有了一定規模,但是相應配套的文化產品生產、銷售和文化服務卻沒能有效實施。武陵山地區文化企業深入到人民的程度比較淺,普遍存在文化感較低的現象,缺乏一個核心企業來領導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而且科學技術較為薄弱,很多文化產品的加工還停留在傳統制造工藝當中,產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還有待于提升,村民普遍缺乏創新意識,這樣所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市場銷售情況并不是很好,不能將武陵山片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貴資源科學轉變成為特色文化產業優勢,不能做到物盡其材,人盡其用,創新型技術人才較為短缺,后續發展力量不足,尤其是在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區當中,人才結構失衡,政策激勵制度做的不到位,最終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使得武陵山片區的文化產業實力開始逐漸下降[6]。
三、精準扶貧視角下的武陵山片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SWOT戰略組合分析
(一)優勢—機會(SO)戰略組合
SO戰略組合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將內部資源優勢同外界的機會聯系在一起,為了更好地創建精準扶貧視角下的武陵山片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首先需要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理念,確定適合武陵山區域發展的文化產業結構模式,樹立人性化的文化經營理念,建立專門的武陵山片區文化產業管理機構,由專業人士來負責地區的文化產業開發項目管理,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優化地區文化產業結構,加快地區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力度,樹立可集約式的文化產業發展理念,進而提高地區村民的文化產業發展下的憂患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下的綠色文化產業發展目標。
(二)弱勢—機會(WO)戰略組合
WO戰略組合方式,則是充分利用外界的機會來彌補了自身發展劣勢,并將劣勢逐漸發展為優勢,在制定與武陵山片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精準扶貧政策時,應當進一步加大地方經濟的財政投入力度,使得武陵山片區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文化產業園的建設和孵化項目當中,要想提高武陵山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單純依靠政府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加深入性地打開各種融資渠道,促進文化產業審批制度的完善,放寬市場經濟下文化企業的準入門檻,積極出臺一些鼓勵文化產品消費的政策,激發人們潛在的文化消費需求,不僅可以很好地滿足武陵山片區村民的文化需要,同時也能夠打開文化市場,使地區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
(三)優勢—威脅(ST)戰略組合
ST戰略組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去緩解或減輕外界的威脅所引發的負面影響,為了讓全國各地的游客都能夠了解到武陵山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品牌,就要進一步加大對的文化產業品牌的宣傳力度,弘揚武陵山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武陵山文化產業鏈,形成“構建三園,發展多點”的文化發展產業空間布局結構,促進武陵山片區全境范圍內文化產業基地,文化事業單位建設以及文化旅游景點建設項目的積極推進,開展山清水秀“農家樂”形式的旅游文化建設項目,利用武陵山地區特色的山水資源來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品牌[7]。
(四)弱勢—威脅(WT)戰略組合
而WT戰略組合的方式,指的是通過減少自身的弱勢,來免去遭受外界環境威脅的一種防御戰略,在建立具有武陵山地區文化產業特色的集群項目時,需要充分體現文化產業中的娛樂休閑價值,還應當體現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文化價值,不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遺失,進而進一步拓寬影視廣播文化產業鏈,利用現代化新媒體技術,向全國人民傳播武陵山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特色,提高網絡化和信息化技術的推廣作用,建立文化建設,網絡營銷為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結構,積極開發新穎的文化產品,來擴大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
作者:陳曉亮 趙立平 陳政 單位:湖南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熊正賢,吳黎圍.進程與展望:武陵山片區旅游發展30年[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03):45-55+142.
[2]徐麗媛.中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力比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劉偉.恩施州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
[4]徐子龍.湘西武陵山文化產業園發展戰略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張小靜.武陵山片區開發區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其調控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